1分钟读懂孩子的心理
读懂孩子的情绪
情绪调节能力为孩子未来遇到挫败时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这些都是孩子 情商发展的必备能力。
目录分析
第1章吼和哄会让孩 子的情绪消失吗
第2章先面对情绪, 再解决问题
第3章帮助孩子增强 情绪调节能力
第4章帮助孩子面对 负面情绪
读书笔记
这也许是2022年最后一本书,重新审视与孩子的关系,要学会享受相处的时间。 《读懂孩子的情绪》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育儿工具书。亲子关系不是一场博弈,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在现实生 活中,我们往往学了很多东西,懂得很多大道理,但往往发现付出实践的时候,用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却不起作用。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换一种方式了解孩子背后的行为,虽然我不能做到马上就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但我拥 有了察觉自己情绪的意识。 是每一位母亲,或者说养育孩子的人都值得读的一本书~墙裂推荐!。 非常棒的一本育儿书,告诉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情绪,同时也教会家长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春晚那首《是妈妈是女儿》,其实就是亲子情绪对话,让人泪目。新父母往往习惯于内隐记忆延续原生家庭 的处理模式,而缺乏反思及系统修正。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的可塑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人的 大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可以被塑造的”。 为人父母不仅要**孩子的生理需求,衣食住行,更要**孩子的心理需求,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语言。 孩子单纯又简单,复杂又难以捉摸。 读完这本书对我意义非常深刻对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我们父母的细心教育和培养信心`耐心的教导。
事实上,遇到这类情况时,最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孩子理解、确认自己的感受,并重获安全感。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精力思考问题,而这源自人类的大脑机制。
理解是改变的前提。无论孩子还是父母,只有我们被深深地看到、被理解到,才可能发生真正的改变。
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1岁之前0-岁这个时期婴儿最大的特点是:不会说话,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
0-3月一个阶段:以睡眠为主。
这时候要紧密关注孩子的需要,随着他的头、手的活动配以相应的刺激;4-6月一个阶段:视、听能力进一步发展,开始有目的地抓挠前面的东西,较长时间玩胸前的玩具;可以更多的引逗孩子,带到户外散步,与之对话。
7-9月一个阶段:长时间盯着一个物品看,能分辨妈妈的声音,双手交替拿东西。
双手臂支撑可挺起身子,爱扔东西玩,用玩具相互撞击,可以听懂简单的语言,再见、谢谢、拍手并照着去做。
可帮助其坐、站、转、可给孩子中等大小的如软球、彩色积木、布制小动物、或者摇铃给他玩,并与之玩耍,用正确名字告知玩具的名字;10-12月一个阶段:能够用眼睛寻找东西,能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比如鸭子、小车的嘎嘎声,学会叫爸爸妈妈、能自己拿奶瓶喝水,能够着大人的手,或者扶着家具行走,对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此阶段、可教他学走路、学说话。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和12-15岁分别为两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意别人干涉他们的事。
以这种逆反行为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为反抗期。
这是儿童智力发育和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坏事。
如果能顺利度过,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智力智能的发育和开发,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2-5岁的年龄期为第一反抗期,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是发展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
这个时期,由于孩子已经独立行走,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社交能力的发展4-5岁的孩子,已经会主动与朋友交往了,甚至可能会有一个或几个“最好”的朋友,当然不一定与他的性别相同,男孩女孩都有。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到,朋友不仅仅是游戏伙伴,朋友也会对他的思维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他会非常渴望和他的朋友保持一致,甚至在和朋友相处时,他的行为经常会超出父母曾经给他制定的原则和规矩。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1.是世界的探索者: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好奇心强烈的年纪,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心。
他们会主动发现和探索周围的事物,并积极向家长和老师提问。
2.自我意识的增强:一年级孩子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和特点。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身份意识,并通过与同龄人进行比较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
3.情绪起伏大:由于一年级孩子开始面临更多的学业和社交压力,他们的情绪会经历较大的波动。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激动、兴奋、紧张、焦虑、沮丧等情绪,并不断寻找适应方法。
4.对学习的态度:一年级孩子的学习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他们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和渴望,喜欢尝试新事物和解决问题。
同时,他们也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开始体验失败和成功的感受。
5.社交能力的发展:一年级的孩子开始与同学们建立真正的友谊。
他们学会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同时也会经历友谊矛盾和争执的情况。
他们渴望被接受和认同,并希望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6.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在小学中,一年级孩子开始学习并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则。
他们开始明白规则的必要性,并逐渐形成按规矩办事的习惯。
7.自我肯定和信心的发展:一年级的孩子开始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肯定和鼓励。
他们会逐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并相信自己有实现目标的能力。
8.动机和注意力的转移:一年级孩子的学习重心从游戏转移到了学业上。
他们开始逐渐发展注意力和集中精力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激励。
9.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一年级的孩子开始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行为。
他们需要逐渐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整理书包等。
10.父母关系的转变:随着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
父母不再是孩子的一切,孩子开始融入学校和社交圈,并渴望更多的独立空间。
以上是关于一年级孩子心理特点的一些描述。
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对于父母和老师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内容【五篇】
【导语】所谓“⼼理健康”,指的是⼀个⼈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理素质。
这对宝宝的成长⾄关重要,不容忽视。
以下是⽆忧考为您整理分享的⼉童⼼理健康知识内容【五篇】,欢迎家长的参阅。
1.⼉童⼼理健康知识内容 ⼼理健康教育是围绕⼼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活动。
《⼼理学⼤辞典》中指出,⼼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理调节⽅法,认识⼼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理保健常识。
⼼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学会学习、⼈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活和社会适应等⽅⾯的常识。
⼼理健康教育要求⽴⾜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发展规律,保证其实践性与实效性;坚持根据学⽣⼼理发展的特点,⾯向全体学⽣、关注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等教育原则,做到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尊重、理解、真诚与威严相结合,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辅导与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与⾃助相结合。
幼⼉⼼理健康教育是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使幼⼉懂得保护⼼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态度,形成有利于⼼理健康的⾏为习惯,预防和矫治⼼理障碍和⾏为异常,从⽽保证幼⼉⼼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
该定义有下列三层含义: 1.促进 幼⼉⼼理健康教育要保证幼⼉⼼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
强调家长和教师从正⾯对幼⼉进⾏帮助、回应和养育。
这其中包括对家长、教师等养育者⼼理健康的促进教育,也包括对幼⼉⾃⾝学习⼼理健康知识的要求。
2.系统 ⾸先,幼⼉⼼理本⾝⾃组织就是⼀个系统;其次,幼⼉⼼理健康教育是⽣物学、神经系统科学、物理学、遗传学、产科学、新⽣⼉学、⼉科学、⼼理学、社会学、⼈类学和语⾔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再次,幼⼉⼼理健康教育⼯作是⽗母、教师、社区等多⽅⾯共同的⼯作;最后,幼⼉⼼理健康教育也是全⼈类共同追求的⽬标,因为它关系到⼈类未来的发展,因此也是各国和各地区协同的⼯作。
因为我们都把幼⼉⼼理健康看做是把握未来的关键,是个体发展和庞⼤社会结构的未来。
家长必学:心理健康知识讲授
家长必学: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引言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尤其对于家长来说,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孩子。
本文将介绍一些家长必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知识点一: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应该学会如何帮助孩子有效地管理情绪。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策略:- 倾听和理解: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情绪表达,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给予支持和安慰。
- 示范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展示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例如控制愤怒、解决冲突等。
- 鼓励积极情绪:家长可以通过赞扬和鼓励来增强孩子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
知识点二: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良好的沟通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帮助家长建立良好沟通方式的建议:- 倾听和尊重: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个性差异。
- 避免批评和指责:家长应该尽量避免过于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而是采取鼓励和理解的态度。
- 激发对话:家长可以通过提问和分享自己的经验来激发对话,与孩子建立更深入的沟通。
知识点三: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一个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立积极家庭环境的建议:- 建立规律和稳定性: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和有规律的生活环境,以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
- 提供支持和激励: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有信心面对困难和挑战。
- 培养家庭价值观: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明确并传递家庭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论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情绪管理、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和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家长可以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希望本文提供的知识能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儿童心理的10个解读方法
儿童心理的10个解读方法儿童心理问题一直是家长和老师们关注的焦点。
但是常常遇到一些孩子自闭、焦虑、压力过大等问题时,我们往往无从下手。
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关键是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下面介绍10种解读儿童心理的方法。
1. 倾听他们的内心独白孩子们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这些表达通常不同于成人的表达方式。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他们所说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细节,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探索自己的情感。
2. 观察他们的行为孩子们可能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感受,但他们的行为却可以很好地表达他们的情感。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是否容易失控或者抑制情绪、是否表现出紧张或者焦虑等。
3. 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孩子们的行为动机通常是需要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避免危险。
家长和老师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
4.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家长和老师需要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当我们理解他们的立场时,我们会更有耐心和同情心地与他们沟通。
5. 寻找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们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通过寻找他们的兴趣爱好,可以增加他们的自我理解和内心平衡感,还能促进他们的自信与成长。
6. 注重孩子的情绪变化家长和老师必须对孩子的情绪变化进行敏锐的观察。
我们需要关注他们是否情绪稳定、是否出现躁动或者沮丧等,以便及时给予关怀和支持。
7. 向孩子传递能量和鼓励孩子们经常需要我们的支持和鼓励,在孩子面临挑战和压力时,我们需要向他们传递积极的能量和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问题。
8. 给孩子提供多元文化视角孩子处于成长中,他们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人、文化和内在特征,了解这些将有助于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与开放。
9. 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孩子的成长需要进行有创造性的思维,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启发他们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尝试创新,来增加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10. 建立富有亲和力的人际关系孩子们处于成长阶段,他们需要建立充满亲和力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他们在情感上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学:孩子的内心世界
儿童心理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展示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作为成年人,我们常常想要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绪,但有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或无助。
这就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之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帮助孩子们的方法。
一、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各种情绪和感受。
他们可能会感到害怕、焦虑、兴奋、好奇、快乐、悲伤和愤怒。
这些情绪和感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他们的经历、环境以及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
了解这些情绪和感受背后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行为。
二、孩子的情感表达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与成年人不同。
他们可能会通过大喊大叫、哭泣、发脾气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绪。
这是因为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尚未完全发展,需要通过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耐心和理解,帮助他们学会更成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孩子们开始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逐渐形成自我认知。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与他们进行对话,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心,促进他们自我认知的发展。
四、沟通的重要性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是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关键。
通过沟通,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需求、愿望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在与孩子交流时,我们需要耐心、开放和理解,避免使用指责或批评的语言。
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感到被尊重和理解,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引导孩子面对挑战孩子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如学习困难、社交问题、家庭冲突等。
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引导他们面对这些挑战,帮助他们建立应对困难的能力。
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提供资源和建议,以及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感到被关心和支持。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有助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以下是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具备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儿童情绪发展:儿童的情绪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是内心感受的表达。
儿童在情绪发展过程中会经历情绪建立、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等阶段,逐渐形成健康的情绪应对能力。
三、儿童社会发展:儿童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交往、适应和成长的过程。
儿童的社会认知和情感能力的发展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至关重要。
四、儿童性格发展:儿童的性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对其个性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儿童性格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培养儿童的优秀品质和能力。
五、儿童学习与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了解儿童的学习动机特点,有利于制定科学的学习教育策略,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六、儿童行为问题与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行为表现上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焦虑、抑郁等问题。
及时发现和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有助于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以上儿童心理学知识点的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和健康心理,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希望家长和教育者能够重视儿童心理发展,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共同为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
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
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
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正确合理的情绪表达、思维、行为、认知等方面,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以及适应能力,有助于其整体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包括:
1、情绪控制能力:儿童应具备控制情绪持续时间和强度的能力,可以理智处理困难情绪,能恰当地表达情绪,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情绪。
2、自尊心:儿童应具有健全的自尊心,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自信心,面对生活挑战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坚持不懈努力。
3、安全感:儿童应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追求安全感,有较强的感情依恋,能够正确的判断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
4、认知发展:儿童应该能够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处理事物,发现问题本质,善于解决问题,培养竞争意识并做到谦虚。
5、社会能力:儿童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能够融入群体,团结协作,善于表达,随机应变,处理矛盾矛盾。
6、适应能力:儿童应该能够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和变化,表现出弹性,并不断发展,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未来自信。
一分钟心理健康教案(通用11篇)
一分钟心理健康教案一分钟心理健康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分钟心理健康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分钟心理健康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体会、表现人类常见的各种情绪。
2、初步学会调节情绪,使自己经常拥有快乐的情绪。
【教学目的】1、让孩子从小逐渐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初步的调节,使自己经常拥有快乐的情绪。
2、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情绪中认识、体会、表现一些常见的情绪:“喜、乐,怒、哀、惧”。
【教学方法】游戏法,表演法,情景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实物,图片等【教学过程】步骤一:课前谈话:今天对老师来说是个开心的日子,因为马上要放暑假了,那么同学们今天感觉怎么样呢?(高兴、紧张、害怕、快乐……)步骤二:游戏导入,体会情绪我们就先来做个游戏吧!“击鼓传花”。
小组进行传花,先把花放在第一组第一个同学处依次向其他同学传,音乐停轮到谁谁就得表演节目。
(采访:表演了节目和没表演节目的同学分别感觉如何)(学生得到了失望、兴奋、喜悦等各种情绪体验)步骤三:认识情绪1、采访:访问此刻的学生的心情怎样?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指出这就是情绪。
(板书:情绪)2、情绪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老师经过仔细观察,把这些情绪都拍摄下来了,(课件逐一出示各种情绪人的画面,带声音):高兴、伤心、生气、害怕、烦恼他的情绪怎样?(高兴)从什么地方看出他很高兴?(板书:表情、动作、声音)想象一下,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呢?逐一出示图片,再辨情绪,从什么地方看出他的情绪?想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3、你还能列举出其他情绪吗?(愤怒、紧张、难过、好奇、兴高采烈……)步骤四:体验、表现情绪游戏一:摸礼物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个盒子。
有几件礼物送给大家,要你自己用手伸进盒子里去取。
(两个盒子,分别请两位同学上去取)(盒子一:小鸭盒子二:空的)体验情绪:你想知道里面有什么礼物吗?“好奇”的情绪,着急的情绪手伸进盒子之前“紧张”的情绪,期待的情绪手触摸到礼物时“疑惑、紧张或害怕”的情绪,兴奋的情绪拿出礼物时“高兴或害怕”的情绪边进行教师边采访,此时的情绪怎样?他们在取礼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各种情绪。
儿童心理的基础知识
儿童心理的基础知识儿童心理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问题。
了解儿童心理的基础知识对于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工作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儿童心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儿童的认知发展、情绪管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一、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在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发展过程。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知运动期,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知世界。
在前运算期,他们学会了使用符号来代表事物,并且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开始能够进行具体事物的操作和推理。
最后,在形式运算期,他们能够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具备成人的思维能力。
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二、儿童的情绪管理儿童的情绪管理是指他们在面对情绪激动或挫折时,能够有效地调控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在社交互动、学习和心理健康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时期,儿童的情绪管理主要依赖于家庭和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设定规则和界限、教授情绪表达技巧以及提供情绪支持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
儿童学龄期,则需要更多地培养他们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与儿童合作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情绪规划和调节技巧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情绪。
三、儿童的社交能力儿童的社交能力是指他们与他人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包括与同伴、家庭成员和教育者的关系。
良好的社交能力对于儿童的自信心、成就感和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
儿童的社交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早期开始。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儿童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倾听的技巧。
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教育者需要创造积极的社交环境,在社交活动中引导儿童学习团队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通过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可以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一年级:1、一般心理特点1.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
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
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1.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
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
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
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
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
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1.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
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
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2、入学后的适应期2.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
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
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2.3熟悉学校环境。
3、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
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精心整理
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个年龄阶段上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关键期—主要指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阶段,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
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儿童眼前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他是存在的。
守恒---指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他的物质含量是不变的。
图式—是指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后者是前者的内化,它们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适应—其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现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顺应---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
依恋—特指婴儿的依恋,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指儿童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手段,儿童的记忆策略是不断发展的。
心理理论—是指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倾向,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观点|角色采择—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的信息对他人的内部心理状态的理解和判断。
(塞尔曼)身体自我—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涉及到对自己的相貌、体格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如何解读孩子的的心情
如何解读孩子的的心情父母们面对孩子的一些“无理取闹”的情况真是太头疼了,你刚收拾完玩具,希望他能乖乖地去睡觉,结果他噼里啪啦又给倒了一地。
你带他去逛街,出门前还很兴奋,结果一到商场,非要闹着回家。
面对他们这些莫名的反映,爸妈绞尽脑汁也难以理解,有时就难免会有一些言语和动作上的小暴力。
其实读懂孩子的心思,你会觉得其实孩子真的很好对付。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你的孩子(还有他的小伙伴们)很有些戏剧演员的天赋:情绪化、喜怒无常。
他常常是前一分钟还腻在你身上撒娇,下一分钟可能就坚决地推开了你的拥抱。
昨天还告诉你:“妈妈我最爱吃烧土豆了”,今天却面对你端上来的热气腾腾的土豆做出无比厌恶的表情。
因为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词汇量都比较有限,不足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他们只能以行动——甚至是比较夸张的行动来传达他想传达的重点(这其实是人之常情。
想像一下,当你身处语言不通的异乡,不是也一样要用夸张的手势和表情来试图与人交流吗)。
虽然有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发作会让你觉得不可理喻,但他们这些怪异的表现却总有一个有理有据的缘由:争取独立、要求平静的生活或者是处于某种欲望……儿童心理和行为学家一起开发了这本小小的“儿童心情辞典”,希望可以帮助你了解在孩子内心世界发生的一切。
场景一:母女间的小较量孩子的行为:你1岁的孩子一进卧室就一头扑向一叠你刚刚叠好的干净衣服。
你温和地对她说:“宝贝儿,别碰那些衣服。
”她回头冲你笑笑。
你的声音变得更加严厉了:“你离那些衣服远点儿!”她却开始用脚踢那些衣服,很开心的样子。
现在,你开始大声嚷嚷了:“马上给我停下来!”孩子停了下来,明显是被你的声音吓到了。
解读孩子心思:“如果你想让我别那么做,只要说‘不行’就可以了。
我听不懂你说的什么‘你离那些衣服远点儿!’是什么意思。
那个句子太复杂了。
还有,为什么你不肯让我碰那些衣服呢?我明明刚才看见你也在弄他们呀,你可以,我为什么不能呢?”更恰当的处理方法:来自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儿童行为专家NELSON教授告诉我们,1岁左右的孩子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有限。
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哪些
⼉童的⼼理特征主要有哪些 对于每⼀个孩⼦来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理特点。
他们究竟在想什么?⾔⾏有时也很奇怪,不是孩⼦不乖,⽽是⽗母不懂他们的⼼理需要。
那么,⼉童⼼理特征有哪些?下⾯由店铺为⼤家介绍⼉童的⼼理特征,希望能帮到你。
⼉童的⼼理特征 1、婴⼉期的孩⼦⼼理特征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婴⼉期的孩⼦看到爸爸妈妈会产⽣极⼤的信任安全感,碰到陌⽣⼈就会有不信任不安全的感觉。
这是婴⼉时期孩⼦的主要⼼理特征。
所以在婴⼉时期,爸爸妈妈要给予孩⼦极⼤的安全感。
2、幼⼉期(1~3岁)的孩⼦⼼理特征是⾃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幼⼉时期,孩⼦渐渐有了⾃主思维,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孩⼦怎么这么不听话。
当然,爸爸妈妈不能去⼀味的责骂孩⼦。
也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流。
如果⽗母对⼉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童就会产⽣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童⼈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3、学龄前(3~6岁)的孩⼦的⼼理特征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勤奋对⾃卑的冲突。
这时候的⼉童如果收到表扬会有积极性,也会产⽣上进的⼼。
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活和承担⼯作任务中充满信⼼。
所以在这段时间⾥,爸爸妈妈要正确的引导孩⼦的⼼理发展。
4、青春期的孩⼦主要的⼼理特征是⾃我同⼀性和⾓⾊混乱的冲突。
青春期的孩⼦⼀⽅⾯青少年本能冲动的⾼涨会带来问题,另⼀⽅⾯更重要的是青少年⾯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感到困扰和混乱。
⽗母要特别的关注孩⼦青春期叛逆的问题,发现问题要及时的引导和解决。
⼉童⼼理健康的标志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兴趣⼴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的见解。
2、意志⼒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的不罢休,从不半途⽽废。
能根据⾃⼰的需要控制⾃⼰的愿望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的⼲扰,集中注意⼒进⾏学习和⼯作。
3、活泼乐观 与⼈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
儿童心理阶段的划分
儿童心理阶段的划分儿童心理阶段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所经历的不同阶段。
心理阶段的划分可以帮助父母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从而指导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以下是儿童心理阶段的划分及其特点。
1. 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指孩子出生后到两岁之间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孩子的行为几乎完全由生理需要和本能驱动。
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感到好奇,但他们还无法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身体需求和建立安全感。
2. 幼儿期(2-6岁)幼儿期是指孩子两岁到六岁之间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孩子开始发展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
孩子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并且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意识和掌握基本的社交技能。
3. 小学期(6-12岁)小学期是指孩子六岁到十二岁之间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孩子开始进入正式的学校教育,开始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且开始建立自我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和学习基本的社会技能。
4. 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指孩子十二岁到十八岁之间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孩子身体和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
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康的身心和社会关系,为成人做好准备。
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任务。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每个阶段,健康成长。
儿童各年龄段心理特点
儿童各年龄段心理特点
幼儿期(3-6岁):
1.自我中心思维:幼儿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2.认知能力初步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正在不断发展,但细节和抽象概
念的理解需要时间。
3.情感表达直接: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控制情感,经常直接表达情感和需求。
4.玩耍和学习并重:幼儿通过玩耍和模仿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儿童期(6-12岁):
1.扩大认知:儿童期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认知,包括学习新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
2.群体相处:儿童更多地和同龄人在一起,通过与他们交往,建立友谊和扩大社交圈。
3.认知发展不平衡:某些方面的认知能力会超过其他方面,如数学能力或艺术能力。
4.自我意识增强:儿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青春期(12岁后):
1.身体变化: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变化的时期,孩子们的身体和大脑都在快速发展和
变化。
2.自我探索:青春期是自我探索的阶段,孩子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身份感。
3.寻求独立:青少年希望独立自主,寻求掌控自己的生活,包括决策和行动。
4.情感波动:青春期的孩子情感波动较大,经常发生情绪激动或情绪低落等心理变化。
婴幼儿心理学知识一
婴幼儿心理学知识(一)课程内容婴幼儿的心理发育1、掌握婴幼儿心理发育特点2、了解婴幼儿心理发育评价婴幼儿的心理发育包括动作、语言、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多个方面,而这多个方面的发展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动作的发育婴幼儿经历着各阶段的动作发育过程,它与脑、脊髓及肌肉的功能发育密切相关。
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规律:(1)头尾规律头尾规律即婴幼儿的动作发育自上而下发展,如小儿先能抬头、抬胸、翻身,然后会坐、爬,再以后才能站立、行走。
(2)由近及远规律由近及远规律即发育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也越先发育,离身体中心越远的肢体远端的动作发育则越晚。
如婴儿较早出现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等使用大肌肉的粗动作,后出现书写、摆弄等使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3)从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例如,4个月左右的婴儿看见前面有鲜艳好看的玩具时,只有一些泛化的表现,如手舞足蹈,而不能把玩具拿到手。
而8-9个月较大的婴儿见到玩具时,除了兴奋以外,还会集中地表现为伸手去取玩具,如果仍无法得到,他们则会设法通过转身、弯腰等动作来接近玩具,尽力拿到。
而这一过程中,婴儿的眼手协调能力也逐步趋于完善。
(4)正面的、积极的动作先于相反的动作发育虽然同一年龄孩子有的已会走路,有的还不会;有的已能跑、跳,有的还不行,但是动作的发育总是按照上面所介绍的四条规律进行的。
婴幼儿的动作发育发展历程:1个月不会抬头,但能转向一侧片刻2-3个月俯卧时能抬头片刻,3个月能自由抬头。
无意识地用手摸玩具、摸自己的手。
4-5个月俯卧时前臂支撑抬起前胸,会由仰卧位转为侧卧位,手能握紧东西。
5-6个月能翻身,可以扶其腋下做跳跃动作,双手能抓握悬挂的玩具。
婴幼儿的动作发育发展历程:6-7个月会翻身取玩具,摇铃。
8-9个月会爬,扶栏杆站起来,扶着两手能直走几步,能用拇指将细小物品捏起。
9~10个月能独站片刻,能自己坐下,牵两手会近步,扶着栏杆走来走去。
婴幼儿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婴幼儿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婴幼儿心理学作为儿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0到3岁的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解释一些与婴幼儿心理学相关的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1. 情绪表达和调节:情绪表达是指婴幼儿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音和眼神等方式传达情绪状态。
在早期发展阶段,婴幼儿主要通过哭闹、笑、皱眉等方式表达情绪。
随着成长,他们逐渐学会使用语言和适当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绪调节是指婴幼儿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早期阶段,婴幼儿对情绪的调节主要依靠成人的支持和安抚。
随着发展,他们逐渐学会自行应对情绪,例如通过玩耍、寻求亲近或使用幼儿安慰物等方式来缓解情绪。
2.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指的是婴幼儿在感知、思维和记忆等方面的成长。
在婴幼儿时期,他们开始发展感知能力,如观察、听觉和触觉等。
通过感知,婴幼儿能够逐渐认知到自身身体的存在,并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
在思维方面,婴幼儿开始形成基本的认知模式,如通过触摸和咀嚼来了解物体的形状和质地。
随着大脑的发育,他们能够逐渐理解并运用简单的概念,如数量和色彩等。
记忆方面,婴幼儿的记忆能力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强。
他们能够记住一些基本的信息,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例如,通过与成年人的互动,婴幼儿逐渐记住了一些日常活动的顺序,如吃饭、洗澡和睡觉等。
3.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德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依恋理论,婴幼儿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系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鲍德温的理论,婴幼儿会建立起一种“安全依恋”的关系,即他们相信父母或照顾者能够提供安全和保护。
当有陌生人进入他们的环境时,他们会寻求熟悉的照顾者来获得安全感。
这种安全依恋的发展对婴幼儿的社会能力和情感发展都至关重要。
4. 社会性发展: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能力。
孩子心理发育的几个阶段
孩子心理发育的几个阶段一、0 - 1岁婴儿期1. 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非常依赖照顾者,主要是母亲。
如果母亲能够及时满足婴儿的生理需求(如喂食、换尿布、安抚等),婴儿就会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
他们会觉得周围环境是安全可靠的,这种信任会为他们今后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 相反,如果婴儿的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他们可能会产生不信任感,对周围环境充满恐惧和不安。
2. 感知觉发展- 婴儿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展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能力。
他们会对鲜艳的颜色、柔和的声音、温暖的触摸等产生积极的反应。
例如,他们会盯着母亲的脸看,对母亲的声音表现出偏好,喜欢被温柔地抚摸。
3. 情感表达- 婴儿主要通过哭声和简单的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饿了、困了、不舒服了都会哭,而当他们感到舒适和满足时会露出微笑。
这种简单的情感表达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
二、1 - 3岁幼儿早期1. 自主与羞怯、怀疑的冲突- 幼儿开始有了自主意识,他们想要自己做一些事情,如自己穿衣、吃饭等。
如果家长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让幼儿在安全的范围内探索和尝试,幼儿就会发展出自主感,觉得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
- 如果家长过度保护或者批评幼儿的尝试,幼儿可能会产生羞怯和怀疑自己能力的情绪。
他们可能会变得胆小,不敢尝试新事物。
2. 语言和思维发展- 这个阶段是幼儿语言快速发展的时期。
他们从简单的单词发音到能够说出简单的句子,并且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同时,幼儿的思维也开始发展,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例如,他们可能会认为月亮是跟着自己走的。
3. 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是幼儿早期最主要的活动。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学习社会规则、发展社交能力、锻炼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可以模仿成人的行为,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
三、3 - 6岁幼儿晚期1.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幼儿在这个阶段充满好奇心,他们想要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尝试新的活动,如画画、搭建积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钟读懂孩子的心理前言:为什么要1分钟读懂孩子的心理有一则故事曾经感动了很多人,而这则故事同样带给很多人以思考。
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
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告诉孩子自私有多么的可怕,然后再教孩子以后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带着一脸的童真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留给妈妈!”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有一位教育学家每次演讲时都要向家长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感慨地加以点评:这位家长是幸运的,因为他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而男孩同样也是幸运的,他那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与孩子成为朋友,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这一点已经成为全世界父母的一个共识。
父母看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会感到欣慰,都想分享孩子的快乐;每当看到孩子犯错误,也都想用最正确的方式来感化孩子,使孩子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走上正确的成长轨道。
然而,父母的愿望总是好的,可现实又怎样呢?根据教育研究部门对我国家庭的调查,我们惊讶地发现,有70%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幸福,觉得自己和父母有距离;而73%的家长坦言,还没有找到与孩子正确沟通的办法。
这个故事同样可以引出本书的主题,即1分钟读懂孩子心理。
可能有的家长在看过本书书名时,会有如下疑问:1分钟之内,可能读懂孩子心理吗?是不是太玄乎了?在解答家长的这些疑问之前,我首先要问家长几个问题:您平时仔细观察过孩子的肢体语言吗?您平时是否肯花时间去和孩子谈心?如果是,多长时间一次?是否在孩子已经犯错后才和孩子谈心?您认同孩子的爱好吗?我在近几年接触过很多家长,有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工作忙,没有时间去和孩子谈心。
我也同样问过他们这些问题,部分家长不能做出肯定的回答,甚至有些家长都不知道孩子的真正爱好是什么。
我对这些家庭的案例进行了仔细分析,其实工作忙只是借口,关键在于教育的心态。
这些家长在自己不关心孩子心理的同时,一味地注重孩子成长的某些结果,比如考试成绩,比如说话能力、动手能力等。
忙也有忙的教育方法,如果重视平时日积月累的观察,家长同样可以做到迅速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从而做到有效的沟通。
只要用心,观察孩子几分钟就能获得很大收获,然后再加以思考,家长就会发现,读懂孩子,其实很简单。
美国教育学家查尔莫斯认为:家对于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一个社会分支,在这里,他可以学会很多,比如学会要分享喜悦,要分担痛苦,做人要大度,做事要思考,等等。
孩子能学到多少,关键看父母能给予他们多少。
孩子每天都会和父母生活,也许家长学识渊博,也许家长能言善辩,也许家长有很强的领导才能,但拥有这些却不一定能和孩子成为朋友。
但只有和孩子成为了朋友,才能更有效地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以及生活的本领。
回到上面提到的那几个问题,我们认为,只要家长能够做到这几点,就可以最终与孩子获得有效的沟通。
孩子喜欢你或对你产生逆反心理,是由家长本身的教育水平、方法决定的,同时它也决定你的教育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总的来说,孩子的外貌特征、言谈举止、不经意间的肢体动作、话语中的弦外之音等都会泄露他内心的秘密:情感趋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等。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喜欢掩饰自己,可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是无法遮掩的。
也只有熟练地学会阅读孩子,那些教子方法才能被派上用场。
所以,在本书中,前面部分,我们教家长快速读懂孩子,如何在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分钟之内就洞悉孩子心理。
其中包括怎样从孩子的长相、穿着、言行举止等肢体语言方面阅读孩子,并仔细说明了如何从生活小细节中观察孩子的心理;后半部分,在教家长读懂孩子之后如何应对,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才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有效地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家长当然需要这本书。
在家教中,我们想让您在阅读本书之后成为心理研究高手,可以准确无误地判别孩子的意图和真实想法,随后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
譬如,您的孩子虽然性格倔强,但他在回答问题时,是会受到家长发问角度和方式的影响。
如果您够聪明,就要预先埋下伏笔,让孩子摆脱自己倔强的性格,轻松地使他接受您理性的教育观点。
否则,只会您说一句,他说一句,最后陷入争吵。
马克思就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
所以,父母是天生的教育家。
但入行容易,精通则难。
做一个好的教育家,是父母一生的职责。
沟通是父母教育孩子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沟通的第一步即是要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
但愿本书能够成为家长的财富,让孩子幸福一生。
1分钟之内如何读懂孩子心理?许多父母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科技的发达,与孩子沟通却越来越困难。
但你知道吗,孩子的面部表情、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兴趣爱好,其实都在向父母传达微妙的信息。
如果父母足够心细,并且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力,1分钟足可以读懂孩子的心理。
第一章从外貌了解孩子性格第一节性情可以直观反映在孩子脸上脸部是孩子情绪的晴雨表让我们看一个西方教育界广为流传的故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对孩子性情的研究。
他认为,某一时刻孩子的表情很有趣,可以反映孩子当时的心理状态,很可能有违孩子的常态。
有一个故事很有趣。
有一天苏格拉底在街上闲逛,遇到一个男孩子向母亲哭着要买一个玩具,孩子哭得很厉害,母亲却很固执,仿佛孩子越哭她越不给孩子买。
有很多人围着这对母子,都劝母亲给孩子把玩具买了吧。
苏格拉底也被孩子越来越大的哭声吸引了过来。
他边摸孩子的头边对母亲说:“你们为什么要僵在这里呢?”母亲说:“这个孩子平时并不是这样,很听话,从来不哭,今天不知道是怎么了?而且我们要赶着去学校开家长会!急死我了,他死活不肯走!”苏格拉底对母亲说:“如果你的孩子平时不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那么这次玩具就不要给他买。
因为某一件事情改变孩子以往的正面性格会让家长后悔。
关键一点,通过我对你孩子脸部的观察,发现他的眼珠在左右晃,而大哭和眼泪却让你忽视了这一点。
”他对孩子笑着说:“孩子,其实你不想让妈妈去学校开家长会对吗,是由于成绩不好吗?”孩子突然停止了哭,惊讶的看着苏格拉底,不好意思的承认了。
母亲和路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目的不在于玩具,而是为了拖延时间不让妈妈开家长会。
苏格拉低对母亲说:“母亲一定要善于全面观察孩子的脸,因为脸可以真实地反映孩子的情绪。
”这个故事告诉父母我们:在教育家看来,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挂着一张反映孩子即时精神状况以及心理动态的镜子,因而通过脸来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可行的。
一般来说,孩子脸上泛红晕,是羞涩或激动的表示;脸色发青发白是生气、愤怒或受了惊吓而异常紧张的表示。
脸上的眉毛、眼睛、鼻子和嘴,更能表示极为丰富细致而又微妙多变的神情。
皱眉一般表示不同意、烦恼,甚至是盛怒;扬眉一般表示兴奋、惊奇等多种感情;眉毛闪动一般表示欢迎或加强语气;耸眉的动作比闪动慢,眉毛扬起后短暂停留再降下,表示惊讶或悲伤。
性格写在孩子脸上情绪是一种即时的心理状态,那么相对应的就是孩子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较长的心理状态,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一生。
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性格是更容易有变化的。
比如父母会焦急地发现,怎么以前开朗活泼的孩子最近突然特别蔫儿、不爱和别人说话了?以前特别热衷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孩子怎么突然畏首畏脚起来?诸如此类,等等。
当然有负面性格转向正面性格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教育机构的研究表明,性格的转变是有周期性的,而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转变。
有教育家提出一种观点,每当孩子性格转变前,脸部表情会提供信号。
所以,父母应该加以观察,以做好及时的引导。
对于那些不善沟通的孩子,父母平时留意观察,就更加重要。
有专家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让几十个的孩子来画一个人,无论孩子画的是男人也好、女人也好甚至是外星人,无一例外,孩子一定会先画出脸。
无独有偶,该专家指出:由于孩子的生理技能尚未开发,性格的转向往往就会由脸部先传达,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会有意识地用脸部去表达想法。
中国戏曲中有脸谱的说法,就是以某些角色脸上画的各种图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保尔·埃克曼认为,孩子的面部表情可分为最基本的六种:惊奇、高兴、愤怒、悲伤、藐视、害怕。
如果父母发现平时总是很内向的儿子近来有时会面带笑容,那么父母就应该想到,孩子也许认识了一个有好感的女生。
于是,父母就应该提前准备,如果发现确有其事,让孩子在学习上分心了,该如何加以引导,使孩子重新走上正轨。
此类事情的出现,会让内向的孩子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性格,以亲近心仪的女孩子。
父母的正确处理,会使孩子从此走向开朗,同时也明白早恋的害处。
我们所说的孩子的脸面不仅是指孩子的长相,主要是指其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是精神上获得完整的整体美的关键,孩子尤其如此。
因为从面部最丰富的精神性表现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灵变化。
面部结构不可能脱离精神,因为它就是精神的直观表现。
面容是精神的体现,也是性格的象征,它与躯体有着明显的区别。
面部很容易表现出柔情、胆怯、微笑、憎恨诸多感情。
而身体相对于面部,尤其相对于眼睛而言,却居于较次要的地位,尽管它也可以通过动作和造型来表达性格,但仍然是不足以与面部相比拟。
孩子的脸型与性格的关系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模样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
孩子的眼睛、鼻子、眉毛在家长的眼里都是那么的完美和栩栩如生。
其实,孩子的脸型往往和遗传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先天的脸型随着后天的生活状态、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的不同,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统计资料研究发现,孩子的脸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些性格。
1.圆脸大家常将拥有小圆脸儿的孩子叫“小胖墩儿”,他们模样可爱。
这种脸,肌肉厚实而浑圆,而这种孩子好相处,待人亲切,与人交往的能力较强。
这种脸型的孩子总是很乐观,准确地说,他们看起来就是一副乐天派的样子,这是都是拜圆脸所赐,再配上笑容,简直什么都打不垮他们的感觉。
这类孩子对周围环境感到安然惬意,所以永远是和气、有趣、可亲的。
教育学家建议,如果您的孩子是圆脸类型的,那么在与他们交流时,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要成为他们的忠实听众,因为乐观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忧郁,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想都向父母说。
当然,并不是说圆脸型的孩子当中没有忧郁派,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教育他们。
2.瓜子型脸这种脸型多见于女孩儿,是秀气的代名词,最著名的瓜子脸属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拥有这种脸型的女孩子,通常具有犹豫的气质,平时不太爱与别人说话,但和熟悉的人往往会打开心扉,如果父母可以用正确的方式培养与她们的感情,那么她们也将与父母无话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