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中医治疗方法
黄疸中药方
黄疸中药方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特征。
西医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黄疸中药方,希望能帮到你。
黄疸中药方黄疸的诊断要点临床症状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其中目黄为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
患病初期,一般是黄疸还未出现,常以畏寒、发热,食欲不振,疲乏等类似感冒症状为先驱,3~5日后才出现黄疸,故应注意早期诊断。
检查血液胆红素升高。
黄疸的辨证分析黄疸外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
病机关键是湿邪为患,病变部位为脾胃肝胆。
本病辨证以阴阳为纲。
阳黄以湿热为主,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如橘色;急黄为阳黄之重症,湿热夹毒,郁而化火,热毒炽盛、黄色深褐如金,病情凶险;阴黄以寒湿为主,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如烟薰。
本病治疗以化湿邪利小便为法.黄疸的辨证论治I.阳黄热重于湿型【证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胀满,口干口苦,恶呕,尿短赤,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泄下。
【方药】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绵茵陈30克,栀子12克,大黄10克,鸡骨草30克,车前草2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因砂石阻滞胆道者,可加柴胡、枳实、郁金各12克,金钱草30克。
2.中成药(1)鸡骨草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2)溪黄草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广益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绵茵陈、金钱草、丹参、板蓝根、茯苓、薏苡仁各30克,郁金、柴胡、败酱草、甘草各10克。
水煎服。
(2)退黄方(湖南中医学院验方)处方:赤芍30—60克,大黄10~30克,绵茵陈、板蓝根各30克,泽兰、车前子各15克,郁金12克。
水煎服。
(3)茵田虎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处方: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虎杖30克,柴胡9克,茯苓15克,栀子9克,布渣叶15克,山楂10克,甘草6克。
中医草药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
中医草药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与恶心和呕吐一同出现。
中医草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用于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草药以及它们对湿热黄疸和相关症状的疗效。
一、黄连:清热燥湿、解毒镇痛黄连是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湿热黄疸非常有效。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镇痛的作用,可以改善湿热黄疸导致的恶心呕吐症状。
黄连可以口服或煎煮成药膏外敷,具体用法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二、黄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芩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它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黄芩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芩可以煎服或泡水喝,每日2-3次,剂量视情况而定。
三、黄连解毒片:清热解毒、降脂利胆黄连解毒片是一种含有黄连等中草药成分的复方制剂。
它具有清热解毒、降脂利胆的作用,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有较好的疗效。
黄连解毒片常见的剂型有片剂和颗粒剂,具体用法和剂量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四、栀子:泻火解毒、利胆排黄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它具有泻火解毒、利胆排黄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导致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栀子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栀子可以煎汤、泡酒或加入糖果等制成制剂服用,具体用法请遵循医生的指导。
五、龙胆草:清热解毒、利胆逐石龙胆草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逐石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龙胆草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龙胆草可以煎煮汤剂服用,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
六、滑石粉:降火消炎、清热解毒滑石粉是一种中草药制剂,具有降火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
湿热黄疸导致的黄疸和恶心呕吐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滑石粉可以煎服或外敷,具体用法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七、茵陈蒿:清热利湿、解毒疗疮茵陈蒿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疗疮的作用。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茵陈蒿可以缓解症状。
茵陈蒿可以煎煮成药膏外敷,或煎服,剂量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黄疸初步治疗方案中医
一、黄疸病的病因病机1. 病因(1)外感湿热:感受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饮食不节:饮食不洁或过食油腻、辛辣之品,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3)情志所伤: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4)久病体虚:久病耗伤正气,肝、胆、脾、肾功能失调,发为黄疸。
2. 病机(1)湿热蕴结: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3)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4)肝肾阴虚:久病耗伤肝肾,阴虚火旺,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二、黄疸初步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疏肝利胆:调畅肝气,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
(2)健脾化湿:健脾利湿,消除湿浊,恢复脾胃功能。
(3)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消除湿热之邪。
(4)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恢复肝肾阴虚。
2. 方剂选择(1)茵陈蒿汤组成:茵陈、栀子、大黄、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主治: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利湿化浊。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主治:肝气郁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4)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功效:滋阴养血,补肾填精。
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的黄疸。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6克。
3. 非药物疗法(1)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之品。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3)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身体。
(4)针灸疗法:针灸穴位如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以疏肝利胆、健脾化湿。
(5)按摩疗法:按摩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位,以调和气血,促进肝胆功能。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前言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生率高达60%以上。
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造成胆红素代谢不良,从而引起黄疸。
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会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
因此,对新生儿黄疸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护理方法。
中医病因分析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是由于生理发育不完全导致气血不畅、阴阳失衡,从而导致胆汁外溢,引起黄疸。
由于新生儿身体抵抗力弱,容易出现感染,进一步影响黄疸的治疗,因此在治疗黄疸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内服药物:中医常用的内服药物有黄连素、柴胡、茯苓等,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化瘀止血,有效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
•排毒疗法:采用鸡羊粉膏制成的中药棉包,将其敷于新生儿腹部,有助于排毒、利胆。
•拔火罐:新生儿黄疸出现时,可以在胸口和小腿上进行拔火罐,可以通过刺激皮肤散热,缓解黄疸症状。
按摩理疗中医认为按摩能够促进新生儿气血循环,帮助胆红素代谢。
按摩部位包括头部、背部、腹部和四肢,按摩手法以轻揉、搓、推、拉等为主,按摩时间不宜过长。
穴位按摩中医理论中认为,通过按摩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消除阻滞,促进气血流通,帮助消除新生儿黄疸。
常用的穴位包括翳风、迎香、三阴交等,按摩时间和手法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食疗中医食疗是通过食物来调节新生儿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黄疸症状。
常用的食疗包括:•清热化痰:采用柚子皮、薏苡仁等食物,有助于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
•补气养血:采用山药、银耳等食物,有助于滋养肝脾、调畅气血,帮助新生儿恢复健康。
中医护理注意事项•确保良好的洁净卫生环境,防止感染。
•进行适当的包裹,保持温暖。
•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哺乳和缺乏营养。
•对于重度黄疸患儿应及时转诊,进行专业治疗。
•避免过度刺激和紧张,帮助新生儿调整情绪,促进消化吸收。
结语针对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方法,因其具有安全、便捷、无副作用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婴儿去黄疸的中药偏方
婴⼉去黄疸的中药偏⽅ 黄疸是⼀种常见的疾病,它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体内⾖腐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清内胆红素升⾼的情况,下⾯⼩编带你了解婴⼉去黄疸的中药偏⽅,希望对你有帮助! 婴⼉去黄疸的中药偏⽅ 1、婴⼉去黄疸的偏⽅⼀ 主治:治黄疸。
⽤法:⽤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
有酒量的⼈服后易见效。
⼜⽅ : 秦艽三两,⽜乳⼀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2、婴⼉去黄疸的偏⽅⼆ 材料:⽤地锦草、⽺草、桔梗、苍术各⼀两,⽢草五钱,共研为末;另以陕西省醋⼆碗与皂矾四两,同熬匀后,将药末投⼊,再加⽩⾯适量和成丸⼦,如⼩⾖⼤。
⽤法:每服三⼗⾄五⼗丸,空⼼服,醋汤送下。
⼀天服⼆次。
3、婴⼉去黄疸的偏⽅三 主治:( 内热、⼤热型) 。
⽤法:⽤紫花地丁研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 : ⽤茵陈切细煮汤服。
⽣⾷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便。
此⽅名“茵陈羹”。
4、婴⼉去黄疸的偏⽅四 主治:( 湿热型) 。
⽤法:⽤柴胡⼀两、⽢草⼆钱半,⽩茅根⼀⼩把,加⽔⼀碗,煎⾄七成,适当分次服完。
⼜⽅ : ⽤灯草根四两,加酒、⽔各半,煮半⽇,露⼀夜,温服。
5、⽟⽶须煮⽔能够去黄疸吗 孕妇可以在怀孕期间喝⽟⽶须⽔,它主要有利尿消肿的功效。
有些产妇在分娩后会出现⼩便不利,⾝体浮肿的现象,⼤量补充⽔分时容易加重⼼脏的负担。
如果把⽟⽶须放在开⽔中煮,每天当茶饮⽤,会帮助⾝体利尿,从⽽减轻⽔肿,⽽且不增加⼼脏的负担,还具有减肥作⽤。
⽅法为把200毫克⽟⽶须放在700-800毫升的开⽔中煮,待煮到1/3⽔量时即成,每天饮⽤1杯。
⽟⽶须有利尿、降压、促进胆汗分泌、增加⾎中凝⾎酶和加速⾎液凝固等作⽤。
将⽟⽶须在授粉前割下阴⼲存放,煎⽔代茶,对肾炎、膀胱炎、胆囊炎、风湿痛、⾼⾎压和肥胖病均有⼀定疗效。
⽟⽶须还有强⼼、开胃、⽌喘等作⽤,它味⽢、性平,⽬前来说,尚⽆关于⽟⽶须⽔的负⾯报道,⽆任何副作⽤。
因此孕妇在怀孕期间可以喝⽟⽶须⽔,但如果没有必要,还是尽量少喝,有出现了⽔肿的时候再喝。
中医治疗黄疸的10种小验方
中医治疗黄疸的10种小验方*导读: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因多种原因使胆汁不能正常排泄导致,轻者出现巩膜黄染,重者浑身皮肤发黄,小……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因多种原因使胆汁不能正常排泄导致,轻者出现巩膜黄染,重者浑身皮肤发黄,小便黄如浓茶色。
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时,针对黄疸可用下列中医验方治疗。
1.葶苈子适量,将葶苈子洗净,炒至黄色,再焙干研为细末。
每日两次,每次6克,用黄酒送服。
2.南瓜皮30克,黄柏3克。
将南瓜皮、黄柏放入锅内,倒入3碗水,煎至1碗。
每日1剂,水煎服2次。
3.茵陈20克,金钱草20克,玉米须20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
先将前3味一同入锅,加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去渣后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煮粥,加白糖调味。
每日1剂,分2次食用,服至黄疸消退。
4.甘蔗250~500克,绿茶6克。
将甘蔗去皮,切成小片,加500毫升水煮沸,5分钟后取出,趁热冲泡绿茶。
每日1剂,分3次服。
5.冬瓜皮、西瓜皮各30克,葫芦壳30~60克。
将上药煎汤,取上清汁。
每日1剂,煎服2次。
6.鲜白茅根50~100克,鲜车前草150克,加水300毫升,煮沸10分钟,加绿茶10克,每日1剂,分2次服。
7.黄瓜皮不拘多少。
将黄瓜皮放入锅内,倒入水2碗,煎至1碗。
每日1剂,煎服3次。
8.鲜野甜菜适量。
将野甜菜洗净,沥干水分,捣烂绞取原汁内服。
每日1~2次,每次半碗原汁,加适量热酒冲服。
9.大田螺10~20只,取肉用黄酒半杯拌和炖熟,饮汤,每日1次。
10.鲜珍珠草60克(或干品30克),猪肝60~100克,清水适量,煎汤。
饮汤吃猪肝。
每日1次,连服5~6次。
中医治疗黄疸的10种小验方,在黄疸急起,迅即加深,也有一定的效果。
当然黄疸病人也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才能预防好。
婴儿黄疸用什么中药调理
婴儿黄疸用什么中药调理婴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或早产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水平较高对周围组织造成一定损害。
胆红素高的原因多为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造成的,统计数据显示,新生儿黄疸的总发生率为50%以上,大部分婴儿的黄疸自行消失,但如果没有科学治疗可能会威胁到婴儿的生命安全。
除了采取传统的光疗和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婴儿黄疸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将从高级育婴师的角度,简单介绍一些中药调理黄疸的方法和育婴经验,希望对广大新手妈妈有所帮助。
一、中药调理黄疸的方法1、黄连汤黄连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治疗黄疸的方子,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
具体做法如下:材料:黄连、板蓝根、桃叶、连翘、夏枯草。
做法:将以上中药材分别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的水煎煮,用小火煮至汤色变黄就可以了。
注意事项:黄连汤口感较为苦涩。
如果孩子不愿意喝或觉得难喝的话,可以将药材煮熟后倒掉,只取黄连和板蓝根的药汤煮熟,口感会舒服很多。
2、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种适合婴儿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减轻黄疸等功效。
具体做法如下:材料:黄连、茯苓、陈皮、木通、赤芍、白芍、香豉。
做法:将以上中药材分别洗净,放入碗中,用水冲泡成茶汁,加入适量的糖调味后,喂给婴儿饮用即可。
注意事项:玉屏风散口感较为苦涩,所以对于喜欢甜味的婴儿,可以适量加入糖或蜂蜜。
二、中药调理黄疸的效果1、黄连汤黄连可以清热解毒、凉血降压,是治疗黄疸病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板蓝根可以凉血解毒,降低体内的胆红素含量,桃叶、连翘、夏枯草可以用于促进肝脏代谢,帮助体内毒素的排出。
这些中草药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发挥降低血液中胆红素含量的作用,加上黄连的抗炎抑菌效果,对婴儿黄疸的治疗非常有效。
2、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种有效的中药治疗黄疸的方法。
茯苓、陈皮、木通能够促进肝脏代谢,提高肝细胞的活性,促进胆汁的排泄和胆红素的降解。
赤芍、白芍可以舒肝解郁,调节情绪,增强肝脏的代谢能力。
加上香豉调味,可让孩子更加接受中草药的味道。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球和黏膜出现黄色,而发生黄疸的原因很多,包括肝炎、胆道堵塞、肝硬化等。
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1.医家: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黄疸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黄疸是因湿邪内阻、气血不利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他常用的一味药物是茵陈蒿(又名黄芩),茵陈蒿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黄疸患者的症状。
此外,张仲景还倡导运用针灸和艾灸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2.医家:朱震亨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学镜囊》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主要由知母、石膏、甘草、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朱震亨认为黄疸是由于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所致,清热利湿是治疗黄疸的关键。
3.医家:吴昆吴昆是清代的名医,他著有《医学里正》一书,其中详细讲述了他治疗黄疸的经验。
吴昆主张根据黄疸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他认为,黄疸可以分为胃热型、湿阻型和肝阳上亢型等多种类型。
对于胃热型黄疸,吴昆推荐使用陈皮、柴胡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阻型黄疸,他主张采用茵陈、泽漆、薏苡仁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黄疸,他则建议使用栀子、柴胡、上清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医家:钱乙钱乙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林改错》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针灸方法——临床三环针法。
这种针刺方法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效果。
此外,钱乙还推荐使用火罐疗法来治疗黄疸,该疗法通过火热刺激促使体内湿气排出,从而改善黄疸的症状。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众多,上述仅是其中一部分,这些名医们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黄疸患者带来了希望。
然而,每个人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专业文档)
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专业文档)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黄疸又叫做黄胆,是因血清中的某些病症促使皮肤过度发黄的病症。
小儿黄疸是比较普遍的,严重的患儿可引发胆管炎、败血症等。
那么,黄疸的治疗怎么才回有效呢?治疗黄疸,使用中医方法是最理想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1)、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红枣,水煎代茶饮。
适用于阳黄、急黄。
(2)、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猪肝,水煎服。
适用于阳黄、急黄。
(3)、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灵芝,田鸡。
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适用于阴黄。
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导致50%-60%的足月儿以及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
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黄疸,5-7天开始消退,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周;而早产儿一般是在出生之后的3-5天出现黄疸,7-9天开始消退,最长会延长到3-4周。
对于新生宝宝发生的生理性黄疸,一般都不用特殊处理,可以多带宝宝到户外晒晒太阳,这样就能帮助宝宝有效退黄。
但是要注意,不要让宝宝直接在猛烈的阳光下照射,避免紫外线伤害到宝宝稚嫩的皮肤。
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黄疸母婴血型不合也会导致宝宝出现黄疸,一般都是在出生之后的2-3天内出现,常见的是ABO溶血导致的黄疸,即母亲是O型血,宝宝是A型或是B型血导致的血型不合。
而且此类母婴血型不合不但会导致宝宝黄疸,还有可能会出现贫血和肝脾肿大的特征。
孩子出生之后如被诊断为新生儿溶血,一定不能拖延,要尽快采取蓝光照射治疗手术,不然黄疸加重很有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如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会导致宝宝死亡,或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一般都是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宝宝身上,一般都是在出生后的3-4天出现,可能会持续2-3周甚至是2-3个月之后才消失。
母乳性黄疸宝宝其他方面都很正常,所以如果医生检查之后诊断是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可以暂停喂养一段时间的母乳,黄疸会随之渐渐消退。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调理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调理婴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过高而导致的皮肤和眼睛发黄的现象。
黄疸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肝脏未能将体内的胆红素处理干净,从而导致的。
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前者是一种无需治疗、自行消退的疾病,而后者则需要进行治疗。
中医有多种调理黄疸的方案,本篇文章将从中医的角度为您详细介绍。
中医常用的调理黄疸方案有三种:香薷煎剂、健胃消食颗粒、黄连温胆汤。
下面我们一一来介绍。
一、香薷煎剂香薷煎剂使用较为广泛。
香薷能够清热解毒、行气行瘀。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肝脏不能处理干净胆红素造成的,以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这时候用香薷煎剂清热解毒、行气行瘀,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具体的剂量是先把香薷清洗干净,然后用开水煎开,过滤后喂婴儿服用,每次10-15毫升,一天只能服用一次。
二、健胃消食颗粒健胃消食颗粒是中医治疗婴儿黄疸的又一个良好选择。
健脾消食颗粒常用于婴儿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病症的治疗,而黄疸也是由于肝脏处理不了身体的废物,以致胆汁循环不畅通,堆积在体内而导致的。
健胃消食颗粒能够温中健脾,发挥脾胃作用。
给婴儿服用健胃消食颗粒在黄疸的治疗上也有一定的效果。
使用方法是把健胃消食颗粒冲泡成糊状,每次给婴儿服用2-3勺,一天服用3-4次。
三、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主要是由黄连、黄芩、菊花、柴胡等中药材熬制而成。
这个方子能够解毒清热,宣肝利胆,有很好的温疗黄疸的作用。
黄连温胆汤不仅能够治疗黄疸,还能够缓解经常吐奶、食欲不振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将黄连温胆汤熬制成汤,每次让婴儿喝入适量的黄连温胆汤后,按摩婴儿的腹部,促进肝胆排泄。
除了以上三种方案,中医治疗黄疸还有一种很好的方法—拔罐。
拔罐是一种通经活络、舒血解毒的方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玻璃罐子吸住皮肤,利用罐子的负压将皮肤抽起,使皮肤鼓起一颗颗小包,从而调理机体气血的流动,让机体自身恢复正常的代谢。
拔罐能够刺激婴儿经脉的营养物质交换,增强患儿的免疫力,改善黄疸情况,存活率也比较高。
婴儿黄疸吃什么中药最好最有效
婴儿黄疸吃什么中药最好最有效婴儿黄疸是常见的一种疾病,绝大多数婴儿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黄疸现象。
有些黄疸不需要治疗,会自行消退,但对于较严重的黄疸症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羊肝、黄芩、当归、甘草等。
经过专业的研究,我们认为其中以黄连为基础的复方中药最为有效。
黄连为中药中有较强抗菌作用的药材,主要由防己科植物黄连根、黄连草制成。
黄连主要有清热降火、抗菌止血、祛除毒素的作用,可以治疗高热、腹泻等问题。
对于婴儿黄疸,黄连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帮助消除黄疸。
除了黄连之外,婴儿黄疸还可以用一些其他中药来辅助治疗。
羊肝汁中也含有大量胆色素,可以帮助清除体内多余的黄疸。
黄芩、当归、甘草等中药也可以起到帮助清热、解毒的作用,但相对于黄连而言,效果略显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中药治疗黄疸时,需要根据婴儿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适当的剂量调整。
如果婴儿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停药,并就诊于医院。
此外,为了避免黄疸加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给婴儿提供足够的营养,保持良好的饮食作息。
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也有助于消除婴儿体内的多余胆色素。
总的来说,黄连作为中药的代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有效地帮助婴儿消除体内的黄疸。
但需注意,在使用中药治疗婴儿黄疸时,需要谨慎使用,避免潜在的风险。
作为一个资深的育婴专业人士,我对于黄疸的治疗也有着自己的经验。
在日常护理中,我建议家长不仅要关注婴儿皮肤的颜色变化,也要特别关注婴儿的饮食和睡眠情况。
此外,我也建议家长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刺激的洗涤用品和布料,以免影响婴儿皮肤的正常生理状态。
总之,对于婴儿黄疸,及时治疗、科学护理才是最好的方法。
家长和育婴师应该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让宝宝尽早恢复健康。
婴儿退黄疸的土方法
婴儿退黄疸的土方法婴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通常在出生后的2-4天内出现,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
大多数情况下,婴儿的黄疸会在1-2周内自行消退,但有时候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婴儿更快地退黄疸。
除了医学上的治疗方法外,一些传统的土方法也被认为对婴儿退黄疸有一定的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婴儿退黄疸的土方法。
首先,可以尝试给婴儿喝一些黄花菜水。
黄花菜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
将适量的黄花菜用清水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然后让水变成淡黄色后即可取出,待凉后可以给婴儿喝。
黄花菜水有助于清热解毒,对婴儿的黄疸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其次,可以使用黄连粉来帮助婴儿退黄疸。
黄连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将适量的黄连粉加入温水中搅匀后,可以用棉签蘸取黄连水轻轻涂抹在婴儿的舌苔上,每天2-3次。
黄连粉有助于清热解毒,对婴儿的黄疸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此外,可以尝试给婴儿做黄疸按摩。
黄疸按摩是一种传统的土方法,通过按摩可以促进婴儿的血液循环,加速体内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在按摩之前,可以先用温水给婴儿擦洗身体,然后用毛巾轻轻擦干,再用双手轻柔地按摩婴儿的背部、腹部和四肢,每次约10-15分钟,每天2-3次。
黄疸按摩可以帮助婴儿更快地排出体内的胆红素,有助于缓解黄疸。
最后,可以尝试给婴儿服用一些黄疸退散的中药。
黄疸退散是一种中药颗粒,具有清热解毒、利胆排毒的功效。
可以按照医生的建议给婴儿适量服用黄疸退散,有助于加速体内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对婴儿的黄疸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婴儿退黄疸的土方法虽然不能替代医学上的治疗方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婴儿更快地缓解黄疸。
在尝试这些土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正确与安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如果婴儿的黄疸情况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一定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指导。
希望每位宝宝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去黄疸的方法
去黄疸的方法首先,饮食调理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
患有黄疸的患者应当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同时,应该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其次,中药治疗也是治疗黄疸的一种常见方法。
中医认为黄疸是由于肝胆功能失调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肝胆来治疗黄疸。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栀子、山楂等,具有清热解毒、利胆排毒的功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治疗黄疸。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有助于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对改善黄疸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患有黄疸的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
此外,治疗黄疸还可以采用一些物理疗法。
比如,中医的针灸疗法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有助于改善黄疸症状。
此外,一些特殊的理疗方法,如光疗、热疗等,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助于加速废物的代谢和排泄。
最后,心理调节也是治疗黄疸的重要一环。
黄疸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因此患者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一些愉快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有助于缓解黄疸带来的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治疗黄疸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饮食调理、中药治疗、适当运动、物理疗法和心理调节都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但在进行治疗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希望患有黄疸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中医对黄疸的解释
中医对黄疸的解释
中医认为黄疸是由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引起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等部位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的病变,伴有口干、口苦、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种类型。
阳黄是由于肝胆湿热、热毒蕴结等因素引起的,主要症状为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尿黄等。
中医治疗阳黄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利胆排毒、凉血止血等。
阴黄是由于寒湿内盛、气血瘀滞等因素引起的,主要症状为黄色晦暗、腹部胀满、食欲不振、乏力等。
中医治疗阴黄的方法主要是温中散寒、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
中医治疗黄疸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也强调调整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等方面的调节,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婴儿黄疸吃什么中药退黄快一点
婴儿黄疸吃什么中药退黄快一点婴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的前一周内,由于胆红素的水平过高而导致婴儿出现黄疸的一种症状。
由于婴儿的肝、肾和胆囊功能未全部发育完全,因此他们能够处理和排出的胆红素量有限,而且容易滞留在体内,导致黄疸。
虽然黄疸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害的,但是家长们都希望能够减轻宝宝的不适,并希望黄疸能够快速消退。
此时,中药便成为一个合适的选择,因为中药可以在不影响宝宝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加速宝宝的康复。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以对于婴儿黄疸的中药,并简要探讨其中的可能原理。
1. 乌鸡白凤丸:乌鸡白凤丸作为一种中药食品,可以帮助宝宝增强体质、抵抗力和消化功能。
这种药物主要由草果、陈皮、党参、香砂六君子等中药组成,被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的改善和食欲的促进等方面,因此也可以用于辅助治疗婴儿黄疸。
肝功能差,胆汁分泌减少是导致黄疸的主要原因,而乌鸡白凤丸则可以帮助宝宝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胆红素的代谢和排出,从而减轻宝宝的黄疸症状。
2.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药方剂,由杏仁、茯苓、桂枝、人参等多种中草药组成。
此药可以改善宝宝体内的气血差异,增强胃肠功能,从而有助于宝宝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进一步加强。
这对于黄疸的处理非常有效,因为黄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体内的胆汁分泌不畅和消化不良导致的。
桂枝茯苓丸以温和的方式帮助宝宝利用身体内部自身代谢机制,促进胆汁的分泌,穿透和排出。
因此,该药方可以促进宝宝黄疸的消退和恢复。
3. 大枣红糖汤:大枣红糖汤尤其适合于过度劳累、消化系统不好,体质虚弱的宝宝。
大枣和红糖结合起来可以补血补气、温暖脾胃,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和防守力。
同时,大枣和红糖也能够起到润肺、化痰和薄胆的作用,并在宝宝排便方面效果显著。
因此,大枣红糖汤可以帮助宝宝抵御疾病感染,促进身体健康和对抗黄疸等疾病。
4. 金银花汤:金银花汤是中草药对抗感冒和支气管炎的重要药方之一,可以抗病毒、消炎、解毒,适合体质虚弱,易感冒的宝宝。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发布时间:2021-09-03T06:38:03.63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李朝春[导读]李朝春(成都锦江大观医院;四川成都610066)西医认为黄疸是一组症候群比如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出现黄疸,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硬化出现黄疸等。
而中医认为黄疸属于病名范畴,病机为感受湿热疫毒、导致肝气受阻、疏泄失常所致,症状以目黄、身黄、尿黄为表现。
1、黄疸的中医医结合治疗。
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方:山栀子15g、姜半夏12g、陈皮12g、柴胡8g、郁金12g、金银花15g、茯苓20g、川连9g、玄胡10g、黄芩12g、茵陈20g、大黄5g。
方解:茵陈、山栀子、黄芩、川连以主清利三焦、湿热,陈皮、柴胡、玄胡、郁金疏肝利胆,金银花、大黄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茯苓、姜半夏起到健脾利胃之功效,诸药同用,对治疗黄疸效果明显。
使用方式。
取温水400ml浸泡药物1小时,之后大火烧开转为文火再熬煮20分钟,取汁200ml,烧开,20分钟后取汁120ml,分早中晚两次温服,一日一剂。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强力宁40~80ml,茵栀黄40~60ml、丹参注射液20~30ml、分别加入IO%GS5OOml静滴,VitC3.0、VitB6O.3、肌苷0.510%门冬酸钾镁30ml。
YitK,4Omg加5%GS250ml静滴,每日一次,另外,初时治疗,宜选用氨苄青5.0加5%GNS2OOml静滴连用5天。
强力宁、茵栀黄、丹参注射液刚开始需要大剂量使用,1周之后患者的病情好转,改为小剂量。
在使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西医治疗。
2、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表现为面部、四肢、躯干的黄疸症状。
临床上可分为生理上黄疸和病理上黄疸。
生理性黄疸在新生儿时期发生的概率约为60%,早产儿发生的概率在80%左右,一般为2~3天后发生,4~6天后达到高峰,第二周之后黄疸逐渐好转,消失。
中医科治疗黄疸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黄疸诊疗常规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之气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病证。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常并见于其它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西医学中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黄为主。
2 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呈灰白色,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
3 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某些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4 肝脏,或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
5 血清胆红素(直接或间接),尿三胆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谷胺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以及B超,胆囊造影,X线胃肠造影等有助明确诊断。
6必要时作甲胎蛋白测定,胰、胆管造影,CT等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等恶性病变。
7 应注意与萎黄、黄胖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阳黄1 湿热兼表症状:黄疸初起,目白晴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腻,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例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消露消毒丹。
2 热重于湿症状:初起目白晴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恶心,呕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胁胀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例方:茵陈蒿汤。
3 湿重于热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腔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或滑。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例方:茵陈四苓汤。
4 胆腑郁热症状: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
伴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或大便灰白,舌红苔厚而干,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的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的作为一位高级育婴师,对于婴儿黄疸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中医的处理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父母解决这个问题。
婴儿黄疸是很多宝宝都会经历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生儿期,宝宝经常出现皮肤和眼睛发黄的现象。
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宝宝健康的长期影响。
中医认为,婴儿黄疸是由于胎儿期血液中的胆红素过多,在宝宝出生后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引起的黄疸问题。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主张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帮助宝宝排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缓解黄疸的症状。
以下是几种中医常用的处理方法:1.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帮助宝宝畅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排出体内的胆红素。
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用手指按摩宝宝的腹部、脊椎和小腿等部位,可以选择轻轻揉捏,或者用手指缓缓地顺着宝宝的经脉走,都能有效地帮助宝宝消除黄疸。
2. 中药调理中药对于婴儿黄疸问题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大黄、枳壳和龙胆草等,这些草药都有利于清除胆红素,促进排泄,从而缓解黄疸的症状。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避免药物过量或者不适用的情况出现。
3. 饮食调理宝宝的饮食也是可以帮助缓解黄疸的。
中医建议在宝宝出现黄疸症状时,多给宝宝喝一些苦味汤水,以帮助胆囊分泌更多的胆汁,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此外,还可以多给宝宝喝生姜和红枣茶,或者用米汤、绿豆汤等做成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宝宝的身体排毒。
最后,就个人经验而言,我认为对于宝宝出现黄疸问题时,父母应该注意宝宝的饮食调理,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情绪,帮助宝宝更好地克服病痛。
此外,我们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体察宝宝的身体状况,在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宝宝解决问题,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
黄疸治疗方法
黄疸治疗方法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呈现黄色。
黄疸的发生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沉积过多所致,主要是由于肝脏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或胆道梗阻等原因引起的。
对于黄疸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黄疸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患者有所帮助。
1. 针对病因治疗。
治疗黄疸首先要明确病因,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比如,对于肝功能障碍引起的黄疸,可以通过保肝、解毒、促进胆汁排泄等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溶血性贫血引起的黄疸,可以采用输血、抗感染、抗病毒等治疗方法;对于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可以通过手术、内镜治疗等方式解除梗阻。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些药物可以促进胆汁排泄,加速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从而缓解黄疸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胆药、解毒药、胆碱能药物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以免对肝脏造成损害。
3. 饮食调理。
对于患有黄疸的患者来说,合理的饮食对于治疗和康复同样重要。
首先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其次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4. 中医治疗。
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煎剂、针灸、艾灸等。
中药煎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配方,有清热解毒、利湿利胆的作用;针灸和艾灸可以调理气血,促进病灶的康复。
5. 注意休息。
黄疸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总之,针对黄疸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但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在医生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早日康复。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治疗方法对广大黄疸患者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疸中医治疗方法
黄疸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
湿热内蕴: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热毒炽盛: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心烦不宁,或神昏谵语,鼻衄便血,肌肤斑疹,口渴喜冷饮,腹胀胁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胆道阻滞:身目俱黄,出现较快,寒热往来,右胁绞痛牵引至肩背,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厌恶油腻,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寒湿内阻:身目俱黄,色泽晦暗如烟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闷或腹胀,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小溲不利。
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瘀血停滞:身目色黄而晦暗,胁下症积胀痛,拒按,或有腹水,腹壁青筋暴露,颈胸部位出现红丝血缕,大便黑,舌质隐青或舌淡有瘀斑,脉弦涩。
脾虚血亏: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
爪甲不荣,舌质淡,脉濡细。
中医辨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治法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汤和连朴饮加减
3、急黄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减
阴黄
1、寒湿困脾
治法温阳健脾,化湿退黄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
2、脾虚湿滞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十种类型介绍
1.阴黄:黄色不明显,下身黄而上身不黄;小便夜间不舒服,白天通利。
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6-15克加茯苓、
泽泻、薏米之类或五苓散。
连服数剂即退。
2.阳黄:黄色如金,上身眼目尽黄,下身不黄;白天小便不畅,或痛或不痛,夜间正常;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
散”15-18克加升麻、橘梗、茯苓、花粉、麻黄芩等,数剂即愈。
3.热黄:口大渴,多饮反觉不快,一身尽黄;眼目发黄色淡,小便急数疼痛,尿色如黄汁。
病因热结膀胱。
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龙胆草、栀子、白芍、茯苓、泽泻等,大热泄黄疸亦除。
4.寒黄:畏寒怕冷、腹中疼痛、按时缓解;一身黄疸、眼目白,小便清长、夜间尤多。
病因是寒结膀胱。
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薏米、附子等,温命门,10-15剂痊愈。
5.湿黄:一身上下尽黄,眼目具黄;身浮肿、按之如泥;病因是水湿之病。
治疗宜用“去黄散”12-15克加升麻、牵牛子、车前子、泽泻等,慢慢调理即愈。
6.燥黄:胸前发黄病因是肺金燥极,发于胸前。
治疗宜用“去黄散”3克加麦冬、栀子、白芍、陈皮、天冬、元参、花粉、白芥子等,数剂痊愈。
7.血黄:上下一身,眼目具黄,发热、烦闷、腹痛。
病因是血瘀。
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川芎、大黄等,长服即愈。
8.气黄:头面多黄、不发热、轻微活动乏力、小便不数,大便燥。
病因是气虚不能运化。
治疗宜用“去黄散”12克加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等,气旺则愈。
9.新生儿黄疸:出生2-3天即可出现黄疸,10天左右达到高峰。
病因是胎儿感受孕母湿热之气。
治疗宜用“去黄散”10克加栀子、郁金、白术、鸡内金等7剂大部分痊愈。
10.手足黄:身不黄手足反黄。
病因是湿热壅闭与中焦。
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慢慢调理可治愈。
黄疸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甜瓜蒂10克,研末搐鼻,每日数次,黄水流尽则愈。
(2)茵陈蒿1把,生姜1块,捣烂,擦于胸前、四肢。
2.针灸疗法
针刺章门、太冲、脾俞、肝俞、劳宫、脊中等穴。
若嗜卧、四肢倦怠者,可灸手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