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走进故事,随文识字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8课

走进故事,随文识字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富有童趣的故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全文共五段,语言亲切且富有情趣,使用叠词,富于童趣且朗朗上口,各小节语言句式、结构大致相同,便于学生仿说。

本文要求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生字,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扔、扛、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收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要介绍你们认识,你们看,他是谁?(小猴子)对了,今天啊,小猴子要带着我们一起下山玩,小朋友们想不想跟着他一起去玩玩啊?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伸出你们的手指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需要注意的是,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特别提醒“猴”字,加深学生记忆。】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

2.考考你: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词卡展示到屏幕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4.师: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

(1) 排列图片。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5.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我们来到了哪里?你看到了什么?那小猴子做了什么啊?

2.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 (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贴字卡)学习“掰”。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3.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师:掰玉米,扛着走,多高兴啊,我们也配上音乐高高兴兴地来读一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师:接着,让我们一起扛着玉米来到桃树下。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语言训练: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就( )。”

2.小组合作学习:按照我们刚刚的格式,四人小组合作编故事。

(回答后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西瓜地里 ),看见(又大又圆的西瓜 ),就( 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师:同学们都编得很不错,那我们再看看课本上是怎么来写故事的!

朗读指导:“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朗读指导:“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3. 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师:小猴子这一路可看见真多东西,第一段中的“掰、扛”这两个小猴子的动作老师已经带着你们找出来了,让我们再默读课文的二至四自然段,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掰、扛”这些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学生回答师贴字卡)“摘、捧、抱、扔(扔了几次?)”、“追”你发现了什么?

(和手有关)(走之旁跟脚有关系)

师:我能不能把抱和捧交换一下?

要点:

(1) 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2) 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重量)

(3) 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4)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师:对,课文就是把动词用得如此准确!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猴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围绕“所见”,积累词语,升华主题

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