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劝学》《师说》优质课件
《劝学》《师说》群文教学课件 (31张PPT)
《劝 学》 《师 说》
经典名言积累:--建议摘抄
目录
壹 导入新课,遇见作者 贰 品味“劝学”,感悟学习 叁 品读“师说”,感恩师者 肆 与时俱进,拓展延伸
导入新课,遇见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著名 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 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 善论”作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 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 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 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 以改变人的本性。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 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每自称 “郡望昌黎 (今辽宁义 县),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 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他为 “韩文公”。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
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 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主要作品有 《师说》《马说》《进学解》《原毁》《祭十二 郎文》等。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 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导的“古文”的集大成 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他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
动词,符合,合乎 劲疾 借助 到达 横渡 起 功效 强健 因为
文言虚词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递进连词 并列连词 修饰关系连词 转折连词
《劝学》《师说》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5、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根据“而”的不同用法,请大家分类归纳《师说》一文中出现 的有关“而”的句子。小组交流分享,有疑惑共同解决。
【预习任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劝学》《师说》,读懂文意。
自主落实字词句,特别注意“而”的用法(梳理过程中 如遇障碍、疑惑,做好标记) 2.借助学习提示,结合文本理解,勾画出两文中关于学 习的主要观点。 3.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缘何提出这样的观点?它的 针对性体现在课文哪些地方?
【学习任务一】检查自主学习,解决存在问题
,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
约便好育而乎利成不近“荀恶为速其子性害可。 人所恶,能方 。处论任;其 学的”人私人 之时是之经顺学代荀习莫性兴君速子,发起子乎思学展,之好想术,有说其的下人教,人逻移与无则,辑,尊隆人类起民以礼之,遍次点间间打矣之。藏就破,。荀书会了周上子增互学于不认多相在世能为,矣好争官,使。其夺府故人人得,的日,的底使局:下本层社面学不性教会,莫能 隆陷为礼普入,通混安人乱特接。将因受学教此杂识育他志提强,供调顺了道《机德诗会教》;育《书的士》阶必而要层已的性耳崛,,起强则调,末世后有穷天学年学问,习的不读的免书重为 陋要人儒性受而, 到已重新。视兴地“主求阶贤层师的”重“用择,良—在友—列”(国以《争使荀雄人子中改●劝施“学展恶》才”)华为,“得善以”加。 官进爵,从而激励着读书人勤奋学习,以期将来成为“士大 夫”。荀子强调了成为“君子”的有效途径:学习与修身。
《劝学》与《师说》联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篇目
学习理念 (观念)
学习之道
学习目的和 意义
学习作用
学习途径和 方法
《劝学》
《师说》
参考:表1-1:梳理用
(观念) 和意义
学习途径和方法
学习要善于凭借外
学习可以改变
学不可以
物,;学习要善于
成为君子 自己,提高自
《劝学》已
积累;学习要持之
己,弥补先天
• 由此可见荀子的学习观: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 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 这就是学习的意义。
• 荀子论述学习的作用。先说明“终日思”与“须 臾学”的关系,强调空想不如学习。他以生活中的 实例证明,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 主张善于利用外界条件,可以在没有本质改变的情 况下取得好的效果,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 也,善假于物也。”由此可见荀子的学习观:君子 的本性与一般人本没有差别,之所以能成为君子, 是善于利用外物,也就是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 足。这正是学习的作用。
• 人性本恶,任其发展,就会产生争夺。争夺的结 果就是天下大乱。因此,要制订礼,对民众进行教 育,遵循礼的人才是善的。荀子还主张“君子小人 之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任其自然发展,就 是性恶的小人。如果能够接受礼的教化,并且依照 行动,就可以“积礼义而为君子”(《荀子·儒效》)。 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呢?荀子提出:一是学习,二是 修身。所以,荀子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后 天学习的重要性。(周桂钿)
•谢谢!
• 讨论2:韩愈写《师 说》,除为了赞许李蟠 “能行古道”外,还有 什么深意?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
参考:讨论2韩愈学习观的社会文化语境
• 韩愈实质针对的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 社会风气。唐代中期为什么会有以“相师”为 耻的风气?可能的原因:一是随着封建等级制 度的逐渐完备,尊卑贵贱的社会层次更趋分明; 二是文人相轻的陋习顽固;三是社会风气浮靡, 经济发展,人们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想学 习。
10《劝学》《师说》课件(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14
体 会 一 段 史
3.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根本原因之一为: 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 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 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完成下列表格。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15
体 会 一 段 史
对象 今众人 古圣人
“善假于物” “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荀 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 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22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 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 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 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 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 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 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在当时具 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
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介词结构后置:耻学于师;不必贤于弟子;学于余 ③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其可怪也欤 ④被动句:不拘于时 ⑤所字结构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可怪也欤
3
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统编版必修上册《劝学》《师说》完美课件
统编版必修上册《劝学》《师说》完美课件一、教学内容1.《劝学》全文;2.《师说》全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大意;2. 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3. 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句式结构以及作者的观点论证;2. 教学重点:两篇文章的主旨大意,文言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现实中学生的学习案例,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进而引入课题;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僻字词;3. 课文解析:对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分析作者的观点论证;4. 例题讲解:选取经典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和体会,以及如何尊师重道;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劝学》板书设计:学习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态度:专心致志,刻苦钻研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学以致用2. 《师说》板书设计:尊师重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翻译下列句子:“学不可以已,立志者,功业之基也。
”(2)请简述你对尊师重道的理解。
2. 答案:(1)学习永远不能停止,有志向的人,是成功的基础。
(2)尊师重道是指尊重教师,重视道德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尊敬教师,虚心向他们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技巧?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学习方法和尊师重道的文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说课课件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引述或概述材料切入,增强议论的针对性。
如《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开头: 建筑工地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则令人信心
明确:第一段叙述日本学校的做法,是为正面事例;第二段后以“可是, 你看看我们的学校吧”作过渡,叙述中国学校目前的做法,是为反面事 例:正反对照,文章针对性大增。
4.结尾联系个人实际,增强议论的针对性
如《沉默的大多数》的结尾: 因此,我愿意说我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沉默绝不等于道德观
模糊,一切都写在心中,一切都写在行动中。我敢说:我的沉默对得起 我的良心。
百倍的宣传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的确是 一句睿智的口号!
明确:作者援引材料切入,提出“这的确是一句睿智的 口号”,思路清楚,有针对性。
2.用当代人事来做论据,增强议论的针对性。
如《情法兼顾,天下和谐》的展开段: 近几年来,执法者与市民产生冲突的事屡有产生,究其原因,往往
与双方的情法失衡有关,执法者强调法理而忽视情理,市民强调情理而 忽视法理,两种极端走到一起,焉有不产生冲突之理?所谓“公说公有 理,婆说婆有理”,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你持情理,我持法理,你用情 理揍我,我用法理揍你,谁也不是窝囊废,结果也就成了窝里斗。 情和法是一根大棒的两端,持法理多想些情理,持情理者时多想法理, 双方就容易走到一起,冲突就会少得多,社会和谐也就会随之而来。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了解议论文的针对性。 3:掌握有针对性进行论说的方法。
本课将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讲授法来 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
《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设喻
证明的道理
特点
效果
青、蓝
学习让人发展、提高
輮以为轮
木、金
跂望不如 登高
登高、顺风、 假舆马、假舟 积土、积水、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骐骥、驽马、锲而 不舍、锲而舍之
蚓、蟹
学习可以改变本 性,使人向善 推导结论,学习 可以提高自己
空想不如学习
通过学习弥补 不足
学习重在积累, 不断积善成德,
以备圣心
4.文化传承与理解:尊师重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探寻 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
学习活动一:理解“学习之道”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要观点——读出你在《劝学》和《师 说》中所寻到的“学习之道”,完成下面表格。
学习活动一:理解文中“学习之道”
课文
学习的目 的和意义
学习的 作用
学习的方 法和途径
出人远 下圣人亦远 遵循师道 背离师道
批判不从师的人, 强调从师的广泛性
号召师道回归
效果
一正一反,清晰直 观地展现了师与耻 师的行为和结果巨 大的反差,有力地 批判了耻学于师的 社会风气,有效地 强调了从师学习地 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习任务三:分享“学习之道”
校园网络贴吧上高一新生吐槽高中学习生活,现在选出了一些典型的吐槽,结合所 学的《劝学》、《师说》及自身对学习的体悟,阐述自己的学习观,给予正能量的回复。 吐槽1:高中学习好苦、好枯燥、好无聊啊! 吐槽2:学习真难啊,老师讲的听不懂,勉强能听懂的部分也不会做题! 吐槽3:“宇将军”又来啦,我的单词还没背下来,英语太可怕了,完全是读不懂的天书 啊!无用! 注意:选择其中一个吐槽,有针对性、有条理地给予回复。
学习的 态度
比较分析,总 结学习之道
《劝学》《师说》对比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比喻句
比喻意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
人经过学习,本性就会发生 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 就会提高。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 学习对于本性的改变有着决
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借外界条件,能帮助弥补不 足。
积不土积成跬山步,,风无雨以兴至焉千;里积;水不成积渊小,流蛟,龙无生以焉成。江海。学习要善于积累。
教子也,用两只手辅佐学习者。 数飞也,鸟在白天反复练习飞翔。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群文教学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
1.梳理文本内容、思路及思想,把握“学习之道”。 2.对比阅读文本,探讨文章论证上的差异。 3.学习并运用对比论证,提高深刻说理的能力。
任务一:自我检测,熟练掌握文言知识(实虚词和各类 文言现象),从容应对高考。
任务四:学习并运用对比论证,提高深刻说理的能力。
2、论题:“以本事处世”,下列文段中的“对比论证”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 方?请尝试修改。
①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②刘邦战胜了锐不可当 的楚霸王项羽,尽收天下,开创了绵延四百年的汉朝。 ③小仲马能写出震动 世界的《茶花女》,是因为他从父亲大仲马的身上继承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 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的能力。 ④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留 下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金城千里”的万世之业,可谓遗产之巨了,然而 仅仅三年,便落得个“身死人手而七庙隳”的为天下人耻笑的下场。事实告诉我 们:以本事处世,则事业可成,功名可就。相反,即便身继巨富,而无本领者, 只能是事业无成,乃至国破家亡。
任务一:自我检测,熟练掌握文言知识(实虚词和各类 文言现象),从容应对高考。
新教材第六单元第十课劝学师说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PPT完整版
(新教材)第六单元 第十课劝学 师说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0张P PT) (新教材)第六单元 第十课劝学 师说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0张P PT)
(新教材)第六单元 第十课劝学 师说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0张P PT) (新教材)第六单元 第十课劝学 师说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0张P PT)
•
4.第五节讲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更 多的知 识。从 植物妈 妈的办 法中, 学生能 感受到 大自然 的有趣 ,生发 了解更 多植物 知识的 愿望, 培养留 心观察 身边事 物的习 惯。
•
5.根据诗歌内容,课文中配有相应的 插图, 形象地 描绘了 三种植 物传播 种子的 方法, 同时告 诉小读 者植物 传播种 子的方 法有很 多,仔 细观察 就能得 到更多 的知识 。
(新教材)第六单元 第十课劝学 师说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0张P PT) (新教材)第六单元 第十课劝学 师说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0张P PT)
(新教材)第六单元 第十课劝学 师说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0张P PT) (新教材)第六单元 第十课劝学 师说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0张P PT)
(新教材)第六单元 第十课劝学 师说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0张P PT) (新教材)第六单元 第十课劝学 师说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0张P PT)
(新教材)第六单元 第十课劝学 师说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0张P PT) (新教材)第六单元 第十课劝学 师说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0张P PT)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海 底世界 的喜爱 之情, 激发学 生热爱 大自然 、探索 自然奥 秘的兴 趣。
《劝学》《师说》课件1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必有师,师道
《教材全解》:“提出观点(‘古
2.无常师 3.不拘于时
之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本 文的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吗?
论点,议论中阐述和论证的观点、主张。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 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2.为什么要提这样的观点? 问题:
。
• 3.支持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理由:
;
• 4.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哪些?
;
。
办法:
。
三、关于论证方法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
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
“古之学者必有师”,既然不是论点,删去可好?
①具有震慑力;②暗含要从师;③引出师作用; ④与下文对照;⑤与倡古有关。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圣人无常师。 4.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这样的行文布局有何妙处呢?
师 说 韩愈
那现实的状况是怎样的呢?韩愈对此又有什么态度? 批评,痛心,担忧
; ①说理顺序的合理性。
; 。
②事、理,正反说理。 恰当
①与理由相对应。
引用
。 ②注意切实可行。
论述文写作使命:解决问题
石也可以被雕刻(出艺术品)。
二、作为论述文
论述文的读法(初中):请你用此方法来梳理《劝学》。
10《劝学》《师说》联读(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三 梳理文章大意 掌握文言字词
1.学生之间以组为单位,自由传阅预习结果。 2.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3.梳理文本大意。
要求: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知识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含义
(1) 以为轮( ) (2)虽有槁暴(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煣” 含义:用火烘烤木材 使之弯曲 “有”同“又” 含义:复、再 “暴”同“曝” 含义:晒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大部分是 他自己的作品,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他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 卿”。
学习任务一:整理知识,掌握基础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故后世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 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故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 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 以来的骈俪之风。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其诗风奇崛雄伟, 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 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著有 《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
形容词用作名词,令人疑惑的问题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而耻学于师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不拘于时
状语后置句,“于师”为后置状语 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的作用,正常 语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状语后置句,“于弟子”为后置状语 被动句,“于”表被动
统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 师说》优秀PPT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⑦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⑧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
﹒﹒
﹒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小学 而大遗⑨,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 ”,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 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 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 高度概括。
二、阅读课文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圣人无常①师。孔子师②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 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 现实意义。
【初读任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读两篇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 语和句子。 答案:略。
2.通读《劝学》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 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答案:略。
二、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
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不积小流,无以③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⑤食埃土,下⑤饮黄
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
10.《劝学》《师说》课件49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乃、及、则、皆、必”等字表判断,用
断 句
“……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非”表否定判断。
类
长乐王回深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型
“……,……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省略句的标志
例: 輮以(之)为轮
省略句
译文: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翻译时:“补”,补出省略的成分。
省 乎己 检查、省察 对 自己
乎 己 省 (现代汉 对自己检查、省察 语语序)
状语后置 的标志
“于”
状语后置
翻译时:“调”:出现状语后置句时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状语放在谓语动词前)
练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随他学习。
练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虽有槁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 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
识别翻译方法:“乙”字的词义放在句子中解释不通,试着换成和它音同或音近 的字来翻译
练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意动用法:
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的
渺沧海之一粟 渺:以……为渺小,认为……是渺小的
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 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译为:“以……为……”、“认为……是……”
重点句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写作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 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
作品: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4.分析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阅读课文1~3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 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 现实意义。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
姓们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 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 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作“竹竿山”。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初读任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读两篇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 语和句子。 答案:略。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二、背景回眸 1.百家争鸣中荀子的自然观 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 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 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
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 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贡献: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 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 “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2.通读《劝学》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 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答案:略。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3.通读《师说》全文,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 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答案:略。
10 劝学 *师说
【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名况,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 山东兰陵县)令。
贡献: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 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 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 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 显著的贡献。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2.门阀制度对从师风气的破坏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 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 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正如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 师道书》所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 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景行行止】 韩愈走马牵山
韩愈从京城被贬到潮州做刺史。上任时,正逢潮州 大雨成灾,洪水泛滥。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 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 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 吩咐随从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
作品: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该书由《 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 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文章说理透彻、语 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2.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 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他强调后天学习的 重要意义,这也就是《劝学》一文的背景。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 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 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 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劝 学》 《 师 说 》课 件(共8 1张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