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归纳-语文综合知识.doc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文章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借古讽今,抨击了北宋朝廷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求和政策。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 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作品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
但边患并未消除,辽和西夏屡次侵扰。
北宋朝廷一味求和,输币、纳绢以求苟安。
苏洵针对这种情况,写下《六国论》,借六国赂秦而亡的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
二、字音字形1、赂(lù)秦2、六国互丧(sàng)3、率(shuài)赂秦耶4、小则获邑(yì)5、思厥(jué)先祖父6、暴(pù)霜露7、荆(jīng)棘8、草芥(jiè)9、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10、洎(jì)牧以谗诛11、革灭殆(dài)尽12、当(tǎng)与秦相较三、重点实词1、兵:兵器2、赂:贿赂3、或:有的人4、互:交互,相继5、率:都,全6、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7、厥:其,他们的8、祖父:祖辈和父辈9、暴:暴露10、举:拿11、予:给12、劫:胁迫,挟持13、厌:满足14、弥、愈:更加15、判:决定16、至于:到……结局17、向使:假使18、数、理:天数,命运19、当:同“倘”,如果四、重点虚词1、而(1)赂秦而力亏(连词,表因果,因而)(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连词,表修饰)(3)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4)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但是)2、之(1)破灭之道也(结构助词,的)(2)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诸侯之所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5)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指土地)3、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2)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3)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4)举以予人(介词,把)(5)以地事秦(介词,用)4、为(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动词,成为)(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介词,被)(1)能守其土(代词,他们的)(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代词,指赵国)(3)其势弱于秦(代词,指六国)五、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亏,使……亏损,动词的使动用法)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5、义不赂秦(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6、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六、古今异义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情况。
《六国论》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六国论》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常识苏洵: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被称为“老苏”,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论:“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议论为主,析理辟。
“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
本文即史论。
二、重要词语释义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弊病)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有人)曰:六国互丧,率(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
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暴(同“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形容数量极少)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矣。
至于(以至于)颠覆,理(名状,按照道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正确)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最终)继五国迁(迁移)灭,何哉?与(结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免于灭国)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状,坚守道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名状,在……之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作者及朝代:苏洵,北宋2、文体:史论3、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4、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5、重要文言词汇:赂、率、厥、暴、洎、弥繁、判、至于等6、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11 作者与作品背景111 苏洵,号老泉,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112 《六国论》创作于北宋王朝面临辽与西夏威胁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借评论六国赂秦而亡的史实,以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12 文体特点121 史论是一种以评论历史事件、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重在发表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122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和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
13 中心论点131 开篇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旗帜鲜明。
132 围绕中心论点,从赂秦者和不赂秦者两方面进行论证,逻辑严密。
14 论证方法141 对比论证:如“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通过对比秦国因攻取所得与战胜所得,以及诸侯赂秦所失与战败所失,鲜明地指出赂秦的危害。
142 引用论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古人之言,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43 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设六国不赂秦,其结局或许不同,引发读者深思。
15 重要文言词汇151 赂:贿赂。
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2 率:都,皆。
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153 厥:其,他们的。
如“思厥先祖父。
”154 暴:暴露。
如“暴霜露。
”155 洎:及,等到。
如“洎牧以谗诛。
”156 弥繁:更加频繁。
如“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57 判:决定,确定。
高中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凭借]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1.重点词语(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shuài):一律、一概。
(2)思厥先祖父。
厥:代词,其,他的,他们的。
(3)暴霜露,斩荆棘。
暴(pù):暴露、冒着。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判明。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依附、亲近。
(6)始速祸焉。
速:招致。
(7)洎牧以谗诛。
洎(jì):到、等到。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倘若、如果。
2.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2)诸侯之所亡。
亡:动词活用为名词,丧失的土地。
(3)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坚守正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优厚地对待。
(5)李牧连却之。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打退、击退等。
3.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即爷爷的别称。
(2)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实力;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3)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刺杀秦王;今义,不能、不可以、没能力等。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旧例;今义,侧重于描述事件过程的一种文体。
4.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谓语,“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
②邯郸为郡。
省略定语,“邯郸为(秦国的)郡”。
(2)状语后置句①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五于秦战”,即“赵国曾五次与秦国交战”。
②其势弱于秦。
“其势于秦弱”,即“六国的实力比秦国弱”。
③后秦击赵者再。
“后秦再击赵者”,即“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3)被动句①洎牧以谗诛。
表被动的标志词没有出现,应为“洎牧以谗(被)诛”,即“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被)杀害”。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所”表被动,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苏洵《六国论》一、通假字]餍,满足通“1暴秦之欲无厌[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通“毋“2为国者,无[ ]与秦相较“倘”,假如3当[通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三.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四、词类活用.,破灭之道也。
亏损,削弱][使。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 [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2则得形作名,大的战果]小城镇],大[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 城]固宜然。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4 ]不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5 亡,。
之后]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
退却,击退]。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8惜其用武而不终[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作动,礼待]][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9以事向]割,以趋于亡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10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五、.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六国论知识点六国论文言文内容知识点
引言概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对《六国论》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文言文内容以及其中的关键知识点。
正文内容:一、《六国论》的文言文内容1.《六国论》的开篇部分内容:《六国论》开篇是孔子对中国战国时期六个主要国家的政治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中,孔子通过当时六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2.《六国论》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在《六国论》中,孔子通过对各个国家的国君和官员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人物性格特征。
这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使整个著作更加生动有趣。
3.《六国论》中的政治理论:《六国论》中介绍了孔子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包括君主的道德要求、国家治理的原则以及对内外问题的处理方法等。
这些政治理论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二、知识点一:孔子对六个国家的分析和评价1.直言国家的大小、政治利益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2.对六个国家的政治状况进行详细剖析,指出其政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3.提出了解决各个国家政治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三、知识点二:对君主的要求与君臣关系1.孔子对君主的要求,包括道德品质、才能和治理能力等方面2.揭示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义务,提出君主应当广纳贤才,倾听民意,实行仁政等观点四、知识点三:政治治理的原则和方法1.揭示了“治乱之道”和“合国之道”的概念和内涵2.强调政治治理应遵循的原则,如和缓处理内外问题、防患于未然等3.论述了君主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改变政治体制、重视教育、推行法治等五、知识点四:孔子对外事的处理方法和对策1.对内外交涉的不同态度和原则进行了论述2.提出外交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国际关系、平等交往等3.探讨对外事的处理方法和策略,如联合中立国、降低对外关系的紧张度等六、知识点五:《六国论》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1.分析《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对后世政治理论的影响2.引用后世对《六国论》的评价,阐述其在政治学领域的地位和意义3.论述《六国论》的现实价值和对当代政治理论的启示总结:通过对《六国论》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奠基之作,而且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word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文档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 [ 通“曝”,裸露,冒着 ] 霜露,斩波折1、暴秦之欲无厌 [ 通“餍,知足 ]2、为国者,无 [ 通“毋”,不要 ]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 [ 通“倘”,假如 ] 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本质数量]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 祖辈和父辈 ] ,3、今天割五城,明天割十城,而后[这样此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 [ 致使、以致于 ] 推翻,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堪称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往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能够 [ 能够依靠 ] 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 [ 两次 ]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 [ 使损失,使动用法] ,幻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可以独完 [ 形作动,保全 ]3、小 [ 形作名,小的地盘 ] 则获邑,大[ 形作名,大的地盘 ] 则得城。
4、至于推翻,理 [ 名作状,按道理 ] 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 [ 方向名词作状语,在以后] 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缩,击退] 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 [ 形作动,坚持究竟 ] 也。
9、以事[ 名作动,服侍 ] 秦之心,礼 [ 名作动,礼待 ]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向10、日削月[ 名作状,一每日,一月月 ] 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 [ 作为 ] 计,始速 [ 导致 ] 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成为 ] 郡3、有这样之势,而为 [ 介词,被 ] 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 [ 治理 ] 国者,无使为 [ 介词,被 ] 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 [ 介词,由于 ] 赂者丧2、秦以 [ 介词,用 ] 攻战以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波折,以[ 连词,才,表结果 ] 有尺寸之地。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doc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
理.doc
《六国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讨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
这篇文章涉及到实词虚词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词:
(1)名词:表示人、地方、事物等。
如:秦国、六国、长城、车轮。
(2)动词:表示行动、变化等。
如:灭、杀、攻、掠、取。
(3)形容词:表示人、地方、事物的特点。
如:美丽、强大、聪明、愚蠢。
(4)副词:表示时间、地点、语气等。
如:忽然、立刻、渐渐、始终。
2.虚词:
(1)副词:表示时间、地点、语气等。
如:啊、呢、乎、于、而、之、也。
(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我、你、他、她、它、他们。
(3)疑问词:表示询问。
如:谁、这、那。
(4)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
如:啊、呢、乎、于、而、之、也。
通过对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国论》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六国论》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日削月割:指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2.抱薪救火: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3.披荆斩棘:拨开荆,砍掉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4.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4.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
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6.背盟败约:背,违背。
盟、约,誓约。
败,败坏。
指撕毁。
背叛誓言,撕毁盟约。
7.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
形容毫不在意。
8.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
9.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10.前车之鉴:前车之鉴指前边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可以引以为鉴。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做其后的教训。
11.颠扑不破:无论怎样震动摔打都破不了。
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经得起检验。
12.不速之客:指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速”,邀请的意思。
13.深谋远略: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13.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取下它的皮来,比喻跟坏人商量要其牺牲自己的利益,是绝对办不到的。
14.丧失殆尽:是指完全丧失了的意思。
15.消磨殆尽:随着时间等的流逝原本存在的也消失没有了。
二、文化常识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2.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3.有关苏洵对联: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声名弥宇宙;难兄更难弟,象贤两世,至今俎豆重乡邦。
(苏洵是苏轼苏辙兄弟的父亲,三人都位列“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DOC)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六国论》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六国论》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六国论》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
《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知识归纳——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2)暴秦之欲无厌知识归纳——一词多义一、非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2、觉今是而昨非3、非有仲尼、墨翟之贤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二、或1、或曰:六国互丧……2、一食或尽粟一石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4、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三、得1、大则得城2、此言得之3、诚不得已4、吾得兄事之四、相1、当与秦相较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会不相从许五、势1、有如此之势2、其势弱于秦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4、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1、非兵不利,战不善2、而秦兵又至矣3、斯用兵之效也4、瑜得精兵五万七、亡1、诸侯之所亡……而亡者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3、广故数言欲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八、为1、以荆卿为计2、邯郸为郡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九、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吴广以为然3、有穴窈然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十、欲1、暴秦之欲无厌2、则秦之所大欲十一、暴1、暴霜露,斩荆棘2、暴秦之欲无厌十二、灭1、六国破灭2、薪不尽,火不灭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2、并力西向十四、事1、以地事秦2、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十五、犹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2、良将犹在十六灭1、六国破灭2、薪不尽,火不灭十七、始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2、始速祸焉十八、终1、终继五国迁灭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十九、故1、故曰“弊在赂秦也”2、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二十、胜1、强弱胜负已判矣2、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知识归纳——古今异义⑴其实百倍⑵思厥先祖父⑶始速祸焉⑷可谓智力孤危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⑹至于颠覆⑺后秦击赵者再知识归纳——词类活用⑴不能独完⑵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⑶以地事秦⑷义不赂秦⑸始速祸焉⑹李牧连却之⑺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⑻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⑼日削月割知识归纳——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六国论》的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一、荀子的政治思想
1. 天人之别
2. 形而上的统治方法
3. 以信任而非仁爱来治理国家
4. 以德治国
5. 视富贵如粪土
6. 人民需服从权威
二、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1. 魏国的政治策略
2. 齐国强权政治
3. 荀子对于六国政治的评价
三、君子治国之道
1. 仁义与权谋
2. 君子的品德与修养
3. 君子政治的价值观
四、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
1. 对国家政治的基本认识
2. 维持地位的策略
3. 治国的方法
五、权谋用兵之道
1. 政治的权谋用兵
2. 善用权谋与用兵之道
3. 政治与军事的关系
《六国论》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经典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六国论》苏洵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三.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四、词类活用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使。
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五、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总结|语文综
合知识-
语文成绩好并不等于语文水平高。
小编准备了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希望大家喜
高考语文文言文名句总结|语文综合知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名句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名句
墙上竹笋,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从觅小诗。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见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东隅已逝,桑隅非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危之所劫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间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长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起飞人事哉!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