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探索性活动区教学案例《小球站稳了》
小球站稳了的中班科学教案
![小球站稳了的中班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d8dc5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e.png)
一、教案主题:小球站稳了的中班科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观察和探索不同形状的小球,了解它们在平面上的站立情况。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4.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小球站立的情况与形状的关系。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小球站立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不同形状的小球若干个。
2. 平板电脑或投影仪,用于展示小球站立的图片和视频。
3. 记录卡若干张,用于学生记录小球站立的情况。
4. 彩色笔若干支,用于学生记录和绘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球体、圆柱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否可以站立在平面上。
2. 探索:分发不同形状的小球给学生,让学生尝试将小球站立在平面上,并观察和记录小球站立的情况。
3. 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小球站立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小球站立与形状的关系。
4. 展示:使用平板电脑或投影仪展示小球站立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进一步理解小球站立的原因。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小球站立的原因,即小球的形状和底面积的大小。
6. 应用:分发记录卡和彩色笔给学生,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小球站立的原因,并绘画出小球站立的情况。
7. 展示和交流: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卡,并分享自己的解释和绘画,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站立在平面上,它们的特点是什么?2. 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校园内的物体,了解它们是否可以站立在平面上,并记录下来。
3. 开展小制作活动,让学生运用废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站立物体,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形状的小球在平面上的站立情况。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小球站立的原因。
3. 学生能够与同伴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作。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小球站稳了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小球站稳了](https://img.taocdn.com/s3/m/c27e144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2.png)
一、教案简介活动名称: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球站稳了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小球、泡沫板、积木、沙子等。
2. 环境准备:宽敞的场地,安全的环境。
二、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小球,引导幼儿观察小球的特点,引发幼儿对小球站稳的兴趣。
2. 探究小球站稳的方法:a) 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使小球站稳,如放在泡沫板上、积木上等。
b)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小球站稳的原因,引导幼儿总结出平衡的道理。
c) 教师鼓励幼儿创造自己的方法,让小球站稳。
3. 实践操作:a) 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幼儿合作完成小球站稳的任务。
b)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
c) 教师邀请每组分享自己的成果,让幼儿相互学习、交流。
三、活动总结1.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活动过程,引导幼儿总结小球站稳的方法和道理。
2. 教师赞扬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幼儿继续探究科学的奥秘。
3. 教师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四、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教师布置一个亲子任务,让家长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如在家中尝试让小球站稳。
2. 环境创设:教师在班级环境中布置一个科学探索区,提供相关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究。
3. 课程整合:教师将本次活动与数学、语言等学科相结合,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是否得当,是否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活动安排是否合理,时间是否充足,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和表达。
3. 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和鼓励是否到位,是否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 活动延伸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否激发幼儿在家庭和班级环境中的探究兴趣。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幼儿能够理解平衡的概念,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小球站稳了的中班科学教案
![小球站稳了的中班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4a505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e.png)
小球站稳了的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形状和材质的小球在同一高度下滚动的情况,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探索小球站稳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敢于尝试、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幼儿对小球的好奇心,如:“圆圆的小球,能跑能跳,请问它是谁?”2. 探索小球滚动的情况:让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形状和材质的小球在同一高度下滚动的情况,记录下来并分享发现。
3. 尝试让小球站稳:让幼儿动手尝试不同的方法,使小球能够在桌面上站稳,记录下来并分享经验。
4. 小组合作实验: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不同形状和材质的小球,尝试让小球在斜面上站稳,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 总结与展示: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总结出小球站稳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不同形状和材质的小球、斜面、记录表格等。
2. 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便于幼儿操作和探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谜语引发幼儿对小球的好奇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课堂。
2. 探索小球滚动的情况:让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形状和材质的小球在同一高度下滚动的情况,记录下来并分享发现。
3. 尝试让小球站稳:让幼儿动手尝试不同的方法,使小球能够在桌面上站稳,记录下来并分享经验。
4. 小组合作实验: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不同形状和材质的小球,尝试让小球在斜面上站稳,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 总结与展示: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总结出小球站稳的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幼儿在小组合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幼儿在总结与展示中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延伸活动:可以让幼儿尝试使用其他物品代替小球,探索它们是否也能站稳,比如泡沫球、木球等。
中班科学活动《小球站稳了》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小球站稳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5f515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7.png)
中班科学活动《小球站稳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为《幼儿园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领域的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小球在不同材质上停留的情况;2. 探索如何让小球在各种材质上都能站稳;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小球站稳的奥秘;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分享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观察到小球在不同材质上停留的情况,并能够通过实验找到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难点:让幼儿理解小球站稳的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个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球、不同材质的平面(如木板、纸张、玻璃等)、实验记录表。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小球、不同材质的平面、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小球,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球为什么会滚来滚去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小球为什么会滚来滚去。
”2. 实验一:教师将小球放在木板上,让幼儿观察小球的情况。
提问:“小球在木板上会滚动吗?为什么?”3. 实验二:教师将小球放在纸张上,让幼儿观察小球的情况。
提问:“小球在纸张上会滚动吗?为什么?”4. 实验三:教师将小球放在玻璃上,让幼儿观察小球的情况。
提问:“小球在玻璃上会滚动吗?为什么?”5. 探索小球站稳的方法:教师让每个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让小球在不同的材质上站稳,并记录下来。
6. 分享和交流:教师让幼儿分享自己让小球站稳的方法,并引导幼儿讨论哪种方法最有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球站稳了实验一:木板小球会滚动,因为木板有摩擦力。
实验二:纸张小球会滚动,因为纸张有摩擦力。
实验三:玻璃小球会滚动,因为玻璃没有摩擦力。
七、作业设计1. 实验记录表:让幼儿填写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的观察结果和自己的实验方法。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小球站稳了》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小球站稳了》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060ad5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4.png)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小球站稳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力》,详细内容为“小球站稳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物体平衡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平衡的概念,知道物体保持平衡的条件。
2.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体平衡的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衡的概念,观察和描述物体平衡的现象。
2.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物体保持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球、平衡木、积木、磁铁、图片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小球、平衡木、积木、磁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平衡木,邀请一名幼儿尝试在平衡木上站立。
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能站稳,有的小朋友站不稳?2. 例题讲解教师用小球、积木、磁铁等教具,演示物体保持平衡的现象,讲解平衡的概念,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物体平衡的现象。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小球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
(2)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操作经验,其他幼儿观察和评价。
5. 游戏环节组织幼儿进行“小球站稳了”的游戏,加强幼儿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小球站稳了》2. 板书内容:平衡的概念物体保持平衡的条件小球站稳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让小球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画出你的操作过程。
2. 答案:画出小球、平衡木、积木等教具。
描述操作过程,如:将小球放在平衡木中间,然后在两边添加积木,使小球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掌握了平衡的概念,学会了观察和描述物体平衡的现象。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物体保持平衡的条件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鼓励幼儿在家中寻找其他物体,尝试让它们保持平衡。
中班科学活动《小球站稳了》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小球站稳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c3ecd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1.png)
1. 了解小球站稳的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小球、泡沫板、积木、纸杯等。
2.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教室,活动区域宽敞。
三、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掌握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2. 活动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小球,引导幼儿观察小球的特点,引发幼儿对小球站稳的好奇心。
2. 探索环节: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小球站稳,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分享环节: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引导幼儿总结小球站稳的原理。
4. 应用环节:教师给出实际问题,让幼儿运用所学的原理解决问题,如:如何让小球在泡沫板上站稳?5. 总结环节: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小球站稳的原理,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小球站稳的原理。
2. 环境创设:在教室环境中布置相关主题墙饰,引导幼儿持续关注小球站稳的相关知识。
3. 区域活动:在科学区设置相关实验材料,让幼儿自主进行探索和操作。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小球站稳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对幼儿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4. 听取幼儿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幼儿对活动的喜爱程度。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小球,引导幼儿观察小球的特点,引发幼儿对小球站稳的好奇心。
2. 探索环节: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小球站稳,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分享环节: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引导幼儿总结小球站稳的原理。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小球站稳了(三篇)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小球站稳了(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7abbaf71fe910ef12df845.png)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小球站稳了(三篇)目录: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小球站稳了一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有用的竹子二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有趣的蛋宝宝三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小球站稳了一活动目标: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一张纸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物质材料准备:乒乓球和纸。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环境准备:体育区角投放的兵乓球。
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1. 幼儿自由玩球.2.幼儿将球放在柜子上,引导幼儿发现小球在桌面容易滚落的现象。
二、提出问题,幼儿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球站稳 ?2.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3. 再次提出问题:能不能想办法就用一张纸让小球站稳 ?4. 鼓励幼儿动脑筋.再次大胆设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动手尝试,实践想法。
1.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纸帮助小球站稳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3.将作品陈列在柜子上,幼儿集体欣赏大家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
延伸活动:区角里投放纸张.瓶子.盒子等其它材料,让孩子尝试实践更多的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有用的竹子二活动目标:1、观察一些竹制品,了解它的用途。
2、愿意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1、各种竹制品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一、谜语引题。
1、小朋友,我们来猜一种植物,它在我们赣南地区有很多。
请听谜面“小时破土而出,长出节节高升,高山遍野都是,用处多而广泛”。
2、幼儿猜并说出谜面。
二、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竹制品。
1、竹子可以做成各种物品,你们看到过哪些物品是用竹子做成的?2、幼儿自由发言。
老师下结:刚才小朋友说到了很多物品,有些是竹制品,有些却不是。
《中班小球站稳了》教案
![《中班小球站稳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fae34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8.png)
《中班小球站稳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材,具体章节为《小球站稳了》。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探索发现小球的稳定性,理解“站稳了”的概念,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球的稳定性,知道小球站稳的条件。
2. 能够通过实践操作,让小球站稳,并用语言描述操作过程。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小球站稳的方法,用语言描述操作过程。
重点:小球站稳的条件,实践操作和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球若干,平衡木,积木,沙子,尺子。
学具:每人一个小球,平衡木,积木,沙子,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平衡木,让小球在上面站稳。
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兴趣。
2. 探索小球站稳的方法(10分钟)1)分组讨论,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小球站稳。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一个积木为例,讲解如何让小球在积木上站稳,引导幼儿理解站稳的条件。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自行尝试让小球在平衡木、积木、沙子上站稳。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帮助。
六、板书设计1. 小球站稳的方法:平衡木积木沙子2. 小球站稳的条件:支撑面稳定重心在支撑面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让小球站稳的挑战。
1)请家长协助,在家中寻找不同的物品,让小球站稳。
2)用语言描述操作过程,拍照记录。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幼儿参与度较高,实践操作环节幼儿兴趣浓厚。
但在语言描述方面,部分幼儿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探索其他物体的稳定性,如瓶子、纸杯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用语言描述操作过程。
2. 教学难点中的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中的小球站稳的条件。
5. 作业设计中的挑战题目及答案。
小球站稳了的中班科学教案
![小球站稳了的中班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14cda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8.png)
小球站稳了的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会因重心位置的不同而影响稳定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会因重心位置的不同而影响稳定性。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理解重心位置与物体稳定性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不同形状的物品(如圆柱、方形、三角形等),小球,平衡木。
2.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包括不同形状的物品、小球、平衡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平衡游戏,引导幼儿思考稳定性与物体的形状和重心位置的关系。
2. 实验一:让幼儿观察不同形状的物品放在平衡木上的稳定性,并记录观察结果。
3. 实验二:让幼儿尝试改变物品的位置,观察稳定性是否发生改变,并记录观察结果。
4. 实验三:让幼儿将小球放在不同形状的物品上,观察小球的稳定性,并记录观察结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实验过程中,共同探索重心位置与物体稳定性的关系。
2. 科学小游戏:设计一些关于稳定性的科学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操作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3. 对于操作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适当提供帮助,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幼儿和家长做专题讲座,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2. 科学展览:组织幼儿参加科学展览,让他们看到更多的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球站稳了》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球站稳了》](https://img.taocdn.com/s3/m/796e1b9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6.png)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球站稳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小球站稳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并掌握简单物理原理,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球的稳定性,知道如何使小球站稳。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小球的稳定性原理。
2. 教学重点:掌握如何使小球站稳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球、积木、沙子、平衡木等。
2. 学具:每组一个平衡木,若干小球、积木、沙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站稳的小球,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小球为什么能站稳?(2)请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用教具演示如何使小球站稳,讲解小球的稳定性原理。
(2)教师示范如何用积木、沙子等辅助材料使小球站稳。
3. 随堂练习(5分钟)(1)请幼儿分组,每组用学具尝试使小球站稳。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幼儿的疑问。
(1)请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使小球站稳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小球站稳了2. 稳定性原理:底面积越大,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使小球站稳,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参与度高,能积极思考和实践,但在理解稳定性原理方面还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稳定性现象,如桌子、椅子等,让幼儿了解稳定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幼儿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的深入与清晰;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指导;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球站稳了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球站稳了](https://img.taocdn.com/s3/m/3ac3c7d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8.png)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球站稳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具体内容为“小球站稳了”。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基本原理,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小球站稳的现象,理解平衡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平衡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现象、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球、平衡木、积木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小球、平衡木、积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幼儿观察平衡木,讨论如何让小球站稳在平衡木上。
(2)幼儿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2. 例题讲解(1)教师演示如何用积木支撑小球,使其在平衡木上站稳。
(2)讲解平衡的原理,引导幼儿观察和理解。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操作,尝试用积木支撑小球,使其站稳。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1)邀请各组幼儿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小球站稳了2. 板书内容:(1)平衡木(2)小球(3)积木(4)平衡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让小球站稳请幼儿回家后,尝试用家里的物品(如书籍、玩具等)支撑小球,使其站稳,并记录下来。
2. 答案:合理运用家里的物品,使小球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平衡原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现象,鼓励幼儿积极思考。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走钢丝、跷跷板等,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平衡的基本原理。
2. 实践情景引入:如何让幼儿观察平衡木并讨论如何让小球站稳。
3. 例题讲解:教师如何演示平衡原理,并引导幼儿观察和理解。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优质教案《小球站稳了》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优质教案《小球站稳了》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0cbac5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03.png)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优质教案《小球站稳》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主要围绕第四章《力和运动》展开,详细内容为第一节数学《小球站稳》。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小球在不同支撑面上稳定性,让他们初步解平面和曲面摩擦力,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知道平面和曲面摩擦力,解小球在不同支撑面上稳定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平面和曲面摩擦力差异,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球、平面板、曲面板、积木、实验箱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小球、平面板、曲面板、积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引导幼儿观察教室里小球,提问:“你们觉得小球在哪些地方容易站稳?哪些地方容易滚动?”2.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平面板和曲面板,让幼儿观察并讨论:“你们觉得小球在哪个板上更容易站稳?”(2)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平面板和曲面板上稳定性。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发教具,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小球在不同支撑面上稳定性。
(2)邀请各组幼儿分享实验结果,引导他们分析原因。
4. 知识拓展(10分钟)(1)让幼儿尝试用积木搭建不同形状支撑面,观察小球稳定性。
(2)引导幼儿思考:“为什小球在有些支撑面上容易站稳,而在有些支撑面上容易滚动?”六、板书设计1. 《小球站稳》2. 内容:平面摩擦力:小球容易站稳曲面摩擦力:小球容易滚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小球,尝试在不同支撑面上让小球站稳,记录观察结果。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幼儿解小球在不同支撑面上稳定性,初步认识平面和曲面摩擦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区游戏活动小球站稳了(三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区游戏活动小球站稳了(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e92117e45c3b3567ec8be1.png)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中班科学区游戏活动小球站稳了(三篇)目录:幼儿园中班科学区游戏活动小球站稳了一幼儿园中班科学听话的小球二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区活动彩音乐瓶三幼儿园中班科学区游戏活动小球站稳了一价值取向:引导幼儿与乒乓球做好朋友,在自主活动中,不断摸索出球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的创意行为。
引导幼儿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借助周围生活中的现有材料,大胆尝试、操作,想出各种让小球站稳的好办法。
在幼儿熟悉各种材料运用的基础上,提升活动的难度,鼓励幼儿在只有一张废旧报纸的情况下,能积极开动脑筋,想出奇妙的方法让小球站稳。
随着材料的难度增加,从而培养幼儿战胜困难的精神。
材料设计:1、乒乓球若干。
2、各种生活材料,如:沙子、毛巾、橡皮泥、积木等等。
3、废旧报纸若干张。
玩法提示:先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玩乒乓球,在玩的过程中对乒乓球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创造出多种玩球的方法。
再为幼儿提供各种生活材料,引导幼儿利用各种材料的特殊性质,帮助乒乓球站起来。
最后为幼儿提供一张或两张废旧报纸,鼓励幼儿通过折叠、卷曲等方法,帮助乒乓球站起来。
指导要点:1、幼儿在自主玩球的过程中,要提醒幼儿爱护球,不能用脚踩球。
2、幼儿尝试完一种材料的做法后,可以尝试其他的材料。
3、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他先去看一下同伴的操作,获得感性经验后,再自己进行操作,给孩子足够的信心。
幼儿园中班科学听话的小球二活动目标: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多种材料使小球“听话”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乒乓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物质材料准备:一次投放:乒乓球;二次投放:橡皮泥、水果包装网、插花积木、瓶盖、沙包、纸、粗吸管;三次投放:粗吸管、纸箱、红旗。
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这一环节大约4分钟。
》1.、幼儿自由玩球。
(2分钟)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玩乒乓球吗?可以怎么玩呢?”引导幼儿讲述出滚球、吹求、夹球跳、抛球、转球等玩法。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球站稳了》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球站稳了》](https://img.taocdn.com/s3/m/168f2c7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11.png)
《小球站稳了》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2.让幼儿了解物体平衡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物体平衡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三、教学准备1.教具:大小不同的球、积木、塑料杯、沙子、水等。
2.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便于幼儿自由操作和观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球,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球的特点。
2.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球会滚动?怎样让球站稳呢?”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探索与实验1.教师将球放在积木上,引导幼儿观察球的滚动情况。
2.教师提问:“为什么球会滚动?怎样让球不滚动?”3.幼儿分组讨论,尝试用积木、塑料杯等材料让球站稳。
4.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方法,并记录幼儿的实验结果。
2.教师出示沙子和水,引导幼儿思考:“沙子和水对球的平衡有什么影响?”3.幼儿再次进行实验,观察沙子和水对球平衡的影响。
4.教师组织幼儿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幼儿发现物体平衡的条件。
(四)实践与应用1.教师出示不同大小的球,要求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让球在不同材料上站稳。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3.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邀请其他幼儿评价。
(五)结束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物体平衡的例子?”五、教学反思3.在实践环节,我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4.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在交流环节,幼儿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发现,课堂氛围活跃。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理解并掌握物体平衡的基本条件。
2.培养幼儿合作探索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幼儿发现并理解平衡中心的概念。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球):“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些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幼儿A:“这个球大,那个球小。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小球站稳了》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小球站稳了》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981908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4.png)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小球站稳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小球站稳了》是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的一节实践操作课程。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体》,主要围绕物体平衡原理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探索如何让小球站稳不倒,了解平衡的基本条件,学习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实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平衡的基本原理,知道如何让小球站稳。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平衡的原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实践操作能力,让幼儿学会如何让小球站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球、积木、平衡木、磁铁、图钉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小球、积木、平衡木、磁铁、图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平衡木,让幼儿猜测如何让小球在平衡木上站稳。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激发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演示,讲解如何使用积木、磁铁等材料让小球站稳。
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原理,并引导幼儿观察实验过程中小球的变化。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幼儿自己尝试让小球在平衡木上站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4. 小组讨论(5分钟)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讨论如何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教师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评价,强调物体平衡原理,并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小球站稳了》2. 板书内容:物体平衡原理实验材料:积木、磁铁、图钉等实验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让小球在平衡木上站稳,并画出实验过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物体平衡原理,提高了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材料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运用平衡原理。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小球站稳了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小球站稳了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443991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c.png)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小球站稳了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力》,详细内容为“小球站稳了”。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平衡的概念,探索如何在不同条件下使小球保持平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平衡的概念,知道平衡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平衡的概念,探索保持小球平衡的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平衡现象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球、平衡木、积木、卡片等。
学具:每组一张平衡图卡,一套积木,一个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平衡木,让幼儿观察并尝试站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
邀请几名幼儿进行尝试,引导幼儿关注平衡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小球,讲解如何让小球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
通过演示,让幼儿观察小球在平衡木上的平衡状态。
3. 随堂练习(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平衡图卡、一套积木和小球。
引导幼儿通过小组合作,尝试用积木支撑小球,使其保持平衡。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小球站稳了2. 内容:平衡的概念保持平衡的方法小球平衡实验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家里的物品进行平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平衡的概念,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平衡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跷跷板、天平等,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平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同时,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开展平衡实验,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让幼儿了解平衡的概念,探索保持小球平衡的方法。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小球站稳了》教案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小球站稳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6cd7a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8.png)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小球站稳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第三节《小球站稳了》。
内容主要围绕探索物体平衡的原理展开,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知和理解平衡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平衡的原理,能够用语言描述平衡现象。
2. 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物体平衡的原理,用语言描述平衡现象。
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知平衡,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球、平衡木、积木、尺子、画有平衡图案的卡片等。
学具:每组一套小球、平衡木、积木、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看教师演示,将小球放在平衡木上,让小球站稳。
邀请幼儿猜测并讨论,为什么小球能站稳。
2. 例题讲解(5分钟)讲解物体平衡的原理,展示平衡图案,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
结合小球站稳的实例,让幼儿理解平衡的概念。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操作,让幼儿用平衡木、积木等材料,尝试让小球站稳。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并讨论,如何调整材料使小球保持平衡。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5.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物体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表扬积极参与、表现优秀的幼儿。
六、板书设计1. 物体平衡原理2. 小球站稳的方法3. 幼儿观察、思考和讨论的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让小球站稳的挑战请家长协助幼儿在家中寻找材料,尝试让小球站稳。
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用语言描述平衡现象。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知和理解物体平衡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在科学区投放更多关于平衡的探索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
组织家园共育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索过程,共同体验科学带来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活动区游戏游戏案例
中班探索性活动区游戏:小球站稳了
游戏来源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而由玩具而引发的科学现象是促使幼儿不断探索的动力。
在一次自由活动中,幼儿争先恐后玩着桐桐带来了的新玩具——西瓜球。
此玩具在幼儿的手中变成会跳舞的弹力球,它在地上一蹦一跳一弹就四处滚开了……“不行,不行,西瓜球到处乱滚了!”烨烨说,“我有办法了!”,于是幼儿积极地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各样的辅助材料,尝试着让西瓜球球站稳。
烨烨把西瓜球放在花片中间圆形洞上,西瓜球立刻不动了;彬彬把西瓜球放在酸奶瓶上,西瓜球站稳了。
区域活动开始了,他们仍意犹未尽,继续出谋献策玩起让小球站稳的游戏。
预期目标1.使用各种材料探索能让小球站稳的方
法。
2.能大胆尝试、仔细观察,寻找多种解决
问题的方法。
3.乐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体验科学
操作的乐趣。
图
片
材料投放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物质材料准备:
记录表:《小球站稳的材料和方法》
各类球体:玻璃珠、西瓜球。
辅助材料:积木、酸奶瓶、纸筒、扭扭棒、图画纸、手工纸、橡皮泥、积木、夹子、百宝箱等材料
游戏玩法玩法:幼儿用轻放小球、滚球等方法自由玩球,寻找合适的材料,并利用材料的不同特点进行围合、塌陷、组合等方法使小球站稳,最后记录操作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游戏推进一:探索各种材料使之让小球站稳
材料外,还可以跨区自主寻找不同的游戏材料,尝试新的探索。
在活动目标方面,我作了如下调整:1.尝试使用各种材料能让小球沿着一定轨道滚动并站稳的方法。
2.乐于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游戏推进二:制作运动轨道让滚动的小球站稳
观察分析
新材料的投放引发了科学区新一轮兴趣,他们自由分成三组,每组都在轨道的尽头设置一个让小球站稳的装置。
鸿鸿那组是在S型塑料轨道的终点尝试放置花片,发现玻璃珠沿着S型塑料轨道滚落到花片时,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站稳而是直接穿过花片落在桌子上或地上,于是他们不断地尝试变换着不同的材料,如:折纸或团纸等方法,还是不行。
这时东东拿来一只海螺放在S型轨道的终点,玻璃球沿着S 型轨道滚落在海螺口上,站稳了。
这个想法启发了鸿鸿,他跑向数学区借来了药瓶,把瓶口对着塑料轨道终点,云云和豪豪则负责在塑料S型轨道的始点放玻璃珠,只见玻璃珠一个个沿着S型塑料轨道滚入鸿鸿手里的瓶子,而鸿鸿也尝试着慢慢放手药瓶,让药瓶和S型塑料轨道连接组成运动轨道和稳定装置,玻璃珠顺利的滚进药瓶。
丁丁那一组则选用了橡皮泥当稳定装置,她们经过了多次调整不断增加橡皮泥数量和越来越深的凹面,最后西瓜球终于从S型塑料轨道中,滚入橡皮泥凹洞站稳了。
而阳阳那一组,他们则利用五块拱形积木当洞口和一块长方形积木堵住洞口的方式开始玩滚球游戏,玻璃球穿过拱形洞口后撞到了堵在洞口处的长方形积木,滚了出来。
这时阳阳又在洞口用三块积木围合成了一个围墙,玻璃球穿过拱形洞口撞到了一块积木,幼儿便不断增加积木的数量和围墙的厚度,用五块积木组成了一个的过山隧道,让玻璃珠从拱形洞口滚入围合的隧道站稳了。
接着他们又用一个个拱形积木和长方形积木制作了一个拱形迷宫,阳阳先用手轻轻拨动玻璃珠让玻璃珠从第一个拱形洞口进入,当玻璃珠滚入第二个拱形洞口就停住,不动了。
第二次、第三次操作还是如此,阳阳只能用手拨动玻璃珠让它向第三个拱形洞口滚动。
这时希希拿了一块三角形积木,玻璃珠从三角形积木的斜面上迅速地滚进了三个拱门的迷
宫中。
活动后,幼儿的之间交流十分热烈。
丁丁说:“用手轻轻拨玻璃珠,玻璃珠能停在橡皮泥凹洞里,用力拨动玻璃珠,它滚得太快了,就滚到地上了,橡皮泥就很难让滚太快的玻璃珠站稳。
”阳阳说:“用手拨小球太轻也不行,小球会停在轨道上不滚。
”这时幼儿已经关注到了手作用于球的力度会影响球的速度和静止的关系。
杜威说过:“儿童具有探究的本能,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在这次探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尝试了原来轻放球能让小球站稳的材料,发现有的材料并不能让滚动后的小球站稳,如:花片、纸团等材料,于是他们通过不断的思考、调整,改变围合的高度、凹陷度、堵住轨道缺口、轻轻拨弄小球、让小球缓慢运动等办法从而使滚动的小球站稳了。
调整推进(图片)
当幼儿关注到了手作用于球的力度会影响球的速度和静止时,我请希希现场演示她巧用三角形的积木让珠子快速滚进迷宫的方法。
并借此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三角形的积木能让珠子快速滚进迷宫?”“怎样制作斜坡?”“你想在什么地方制作斜坡”“制作斜坡需要什么材料?”递进式的启发性的问题引发了幼儿激烈的讨论。
根据幼儿想要玩斜坡滚球的需求,我在科学区增投了长条形大积木、药瓶、茶叶盒、饼干桶、大盘子、剪刀和双面胶等材料。
并鼓励幼儿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活动场地和材料。
并将目标调整为1.探索使用各种材料能让小球沿着斜坡轨道滚动并站稳的方法。
2.体验不同斜坡滚球的速度和冲击力,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游戏推进三:设置斜坡滚球让快速滚动的小球站稳
观察分析
新一轮的游戏开始了,玻璃珠成为斜坡滚球的新宠,刚开始大家纷纷采用在饼干桶上放置塑料轨道玩具形成S型斜坡,玻璃珠在S型斜坡滚落的速度加快了,一次次的撞倒了围合的积木和药瓶。
这时,浩浩换掉饼干桶把塑料轨道玩具放置在较矮的长方形的茶叶盒并搬来较大型的塑料玩具进行了缺口封堵。
源源和瀚瀚则拿
来线轴连接在塑料轨道斜坡上,延长了斜坡的长度,玻璃珠由快速滚落S型斜坡到缓慢滚落在线轴上,最后顺利地落在了药瓶里。
受到启发的铭铭和东东则把架在饼干桶上线轴斜坡和纸筒连接起来延长斜坡长度,采用纸杯接住了在斜坡下滚落的玻璃珠。
钧钧等幼儿则把长条积木架在塑料篮子上,在斜坡尽头沿用了前期让小球稳定的经验,用五块积木围合;第一次游戏:钧钧发现玻璃珠总是从长条积木的旁边滚落到地上,经过观察思考,钧钧进行长条积木防护栏的加固。
第二次游戏:玻璃珠沿着长条积木(斜坡)轨道停在了围合的积木中但冲垮了三块积木。
第三次游戏:钧钧对围合积木加固延长组成两个相互连接的长方形山洞,玻璃珠从设置的长条积木轨道滚落到加固延长的长方形山洞中,成功了!幼儿欣喜若狂。
在多次游戏后,幼儿的思维更开阔了,鸿鸿把纸筒一个个的用双面胶黏贴在墙面上形成斜坡,玻璃珠从斜坡上滚下去落在饼干桶里了。
在实验中鸿鸿不断的尝试着调整卫生纸筒的间距,在这其中鸿鸿发现了有趣的现象,“老师你看,玻璃球会跳。
”原来玻璃珠在滚动的时候由于惯性并不会从纸筒与纸筒之间的间隙掉落,而是跳进了下一个纸筒。
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斜坡的设置让滚球的速度更快,不论是从自主的选择材料、不断观察实验结果,或是发现问题、调整材料、并操作验证,甚至改变斜坡高度、延长斜坡长度、增加围合材料的数量、围合面积等方式都是幼儿自主完成的。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幼儿的探索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调整推进(图片)
活动后,我让幼儿保留他们的制作成果,并帮助鸿鸿用透明胶进一步加固他在墙面制作的斜坡装置,并针对幼儿提出的球的惯性作用,球的大小、重量与斜坡的坡度对球的速度的影响等问题,继续这个奇妙的科学探索之旅,让探索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