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

合集下载

(1.7.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学科地位

(1.7.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学科地位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为经济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和综合工具离开了国民经济核算经济指数国际经济比较等由国民经济统计学所提供的方法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乃至本真存在都是不可思议的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学科地位
一、国民经济统计学与现代经济学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在社会科学统计学体系
一、国民经济统计学与现代经济学
█ 2000 年,《现代商业概览》发表了一组主题 为“ GDP : 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的纪念文 章。
█ 国民经济统计学提供了核心经济信息,是经 济学家创新的源泉。
█ 在现代宏观经济学教材中,都会涉及国民经 济统计学的内容。
一、国民经济统计学与现代经济学
█ 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专门的方法论学科, 它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统计实证研究间构建了 一座桥梁。
█ 即使是数理统计应用意义下的经济统计,学 科性质也应该与经济学更为接近。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在社会科学统计学体系中的 地位
█ 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科技统计学、资 源统计学、环境统计学等共同构成了作为社 会科学的统计学。
█ 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经济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
两门统计学: █ 数理意义上的统计学
█ 社会经济学科意义上的统计学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
两门经济统计学: █ 一门是数理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应用为主的经
济统计学, Statistics for Economics & Business █ 一门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主体的经济统计 学, National (Economic) Statistics 或 Social Accounting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公式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公式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公式整理国民经济统计学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国民经济活动的数据,以了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的一门学科。

在国民经济统计学中,有一些常见的公式被广泛使用,用于计算和分析国民经济的各个指标。

以下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常见的公式整理。

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公式:GDP=C+I+G+(X-M)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这个公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2.消费支出的计算公式:C=Cc+Cw其中,Cc表示个人消费支出,Cw表示政府消费支出。

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和服务的消费。

3.投资的计算公式:I=Ic+Ig其中,Ic表示私人投资,Ig表示政府投资。

私人投资包括企业购置固定资产和库存投资。

4.政府支出的计算公式:G=Gn+Gt其中,Gn表示政府购买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Gt表示政府支付的转移支付。

5.净出口的计算公式:(X-M)=X-IM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IM表示进口的总值。

净出口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差额。

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公式:人均GDP=GDP/人口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每个人的平均经济产出。

7.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增长率=(最终值-初始值)/初始值×100%增长率反映了一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速度。

8.平均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平均增长率=(终值/初始值)^(1/年数)-1×100%平均增长率反映了一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增长速度。

9.经济增长率与一些变量的关系计算公式:ΔY/Y=α×ΔK/Y+β×ΔL/Y+γ×ΔH/Y这个公式反映了国民收入的增长与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10.国际收支平衡的计算公式:CA=X-M+NX其中,CA表示当前账户余额,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NX表示净出口。

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释1.国民经济核算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2.国民经济指一国或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3.经济领土指由该国政府实行有效经济控制的区域在确定的经济领土上,该国公民、货物、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国界的限制一国经济领土的基础是该国的地理疆域,但是,它并不等同于地理疆域4.常住单位如果一个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标准5.机构单位是指能够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6.基层单位即产业活动单位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具有相应收支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它只是生产决策的单位,难以进行独立的财务决策7.交易是指两个机构单位之间按照相互协议而进行的活动8.经济流量反映一段时期内各种经济活动发生规模的总量9.经济存量反映在特定时点上经济资源的拥有量的总量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的对应关系:就特定时期而言,经济流量是在期初经济存量基础上发生的,然后经济流量改变了经济存量,使之从期初状态变化为期末状态10.国内生产总值从价值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当期增加值的总和从实物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时期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11.中间产品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12.最终产品是指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13.工厂法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14.产品法以农产品为单位,按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乘以相应的单价计算各种农林牧渔产品的价值,然后加总.15.固定资本消耗大体相当于固定资产折旧指按照固定资产磨损状况所计算的转移价值.一般采用直线法计算当期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总价值÷预计使用年限=固定资产总价值×年综合折旧率16.国民生产总值GDP反映了一时期一国各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即在此期间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GNP是反映一国从生产中所获收入总量的指标17.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目的是满足住户及成员个人生活需要是指为获得消费用货物和服务而承担的费用支出为了实现消费,可能是货币性购买支出,也可能是通过实物性分配获得的,还可能是在自给生产方式下获得的,在后两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实现这些消费的支出数额18.公共消费支出主要部分是政府消费支出,此外还包括为住户服务的其他非营利组织的最终消费支出从提供对象看:一是针对居民住户确定的某类人或某类住户提供的;二是针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而产生的;从消费提供方式看:一是由政府等机构补贴某些部门,使其免费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货物和服务;二是政府等部门作为非市场生产者直接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19.资本形成从使用角度--代表用于资产积累的最终产品;从积累角度--花费于生产资本积累上的投资支出20.存货又称库存,是指各单位出于各种目的持有的、处于流动状态的货物;是指生产单位生产的,在处置之前有生产单位持有的产品,或者是一个单位持有的,有其他单位生产的,本单位将用于以后的中间消耗或转售的产品.2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22.投入产出表上世纪30年代由列昂惕夫提出.1936年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记录和描述--国民经济各种产品来源与去向的棋盘式平衡表;分析和建模--投入产出模型用于分析各类经济问题;23.产品部门基于同质生产单位来定义同质生产单位与基层单位的区别在于:后者既包括主要生产活动,又包括次要生产活动,而前者只能包括一种生产活动24.购买者价格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实际支付的价格25.生产者价格是购买者价格扣除商业附加费、运输费后的部分26.直接消耗系数从计算结果到模型参数直接解释虽由宏观数据得到,但通过相除的形式已具有微观技术定额的含义,且技术是稳定的深刻解释两个技术假定各种投入之间不能替代的Leontief生产函数同质性假定27.完全消耗系数生产j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第i部门中间产品的完全消耗量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28.影响力系数后向关联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和除以所有完全消耗系数之合计.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和除以完全消耗系数各列和的平均值.29.感应度系数前向关联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行和除以所有完全消耗系数之合计.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行和除以完全消耗系数各行和的平均值.30.资金流量狭义的资金流量:主要指金融交易流量广义的资金流量: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价值收支流量是指整个社会资金的循环过程体现了与实物循环对应的价值循环31.资金流量统计也称资金流量核算或资金循环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系统地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中各主要机构部门的资金流量和流向,包括跨国和跨地区的资金活动.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32.非金融投资非金融投资是指各部门进行的非金融资产交易.33.原始收入初始收入,以增加值为起点,经过收入初次分配,最后形成各机构部门的初始收入.34.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体现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结果的总量,是机构部门当期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的最大数额.可支配收入=初始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35.转移转移是指这样一种形式的交易,即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并未同时从后一机构单位获得任何货物、服务或资产作为回报.在某些交易中,虽然双方都交换一定的价值,但是价值并不对等,或者没有严格的数量关系,这种交易也被视为转移.36.经常转移/资本转移区分二者的根据是转移的对象是不是资产,或是否与资产形成有关,如果是资产,则为资本转移,否则为经常转移;如果转移的对象本身不是资产,但接受转移一方要以形成资产为目的使用,则应归入资本转移,否则为经常转移.经常转移包括两个部分:政府间或政府与国际组织间的转移,其他部门之间的转移. 37.储蓄经常账户的来源与使用之差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支出之后的余额,等于调整后可支配收入用于实际消费之后的余额,这一余额即为储蓄,代表收入用于消费之后的节余.从经济意义上看,储蓄是下一个环节即非金融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38.金融资产是经济资产的一种类型,它体现为一单位债权人未来从另一单位债务人获得一笔或一系列支付的要求权.金融资产的这种要求权决定了它与非金融资产的一个显着差异,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对称性货币黄金除外.金融资产对应着金融负债,从机构单位角度来说,即债权人对应着债务人.39.生产资产生产出来的资本,同时又作为投入品进入生产过程.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三个类别.40.特别提款权特别提款权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会员国根据其份额分配的、可用以归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在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赤字的一种账面资产.41.通货通货包括流通中的纸币和铸币,既包括本币,也包括外币.通货是发行机构的负债,持有者的资产.42.存款存款指金融机构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信用业务,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住户储蓄存款、财政存款、外汇存款和其他存款等.存款是持有者的资产,存款机构的负债.43.金融交易金融交易是指涉及机构单位金融资产所有权变化的所有交易,包括金融债权和负债的产生和清偿.44.非生产性资产非生产资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以外的方式形成的的非金融资产,既包括天然存在的有形资产,如土地、地下矿藏等自然资源,也包括通过法律或社会程序产生的一些无形资产,如合约、租约和许可,以及商誉和营销资产.45.重估价核算重估价核算记录由于价格水平变化引起的资产、负债和资产净值的价值变化,这类变化称为持有损益.包括了国内拥有的各种对外资产或负债由于市场价格和汇率变动而导致的持有损益.46.资产负债比资产负债比率=负债/资产47.资本产出比资本产出率=国内生产总值/非金融资产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国民财富48.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49.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与资产总额的比率50.对外经济活动是指一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与国外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主要类别:对外贸易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外投资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对外收入分配活动:包括投资收益分配和劳动报酬分配对外转移活动:包括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51.对外经济核算一段时期内对外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纪录.目的是以国际通用方法反映当期一国对外经济的整体状况.必要性:独立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金流量核算以及资产负债核算而存在是各国核算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52.国际收支核算又称国际收支统计核心:国际收支平衡表内容:概括当期所有对外经济交易活动,并按照交易对象的性质进行具体区分方法:借贷记账法,复式记录53.经常账户经常账户又称经常项目,记录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以及收入分配交易,具体区分为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三个项目.生产账户,反映生产过程及其成果收入分配账户,反映收入分配过程及总收入的形成收入使用账户,反映收入用于消费支出以及节余形成的储蓄54.资本账户记录对外发生的资本转移和无形非生产资产交易反映基于储蓄进行的非金融投资55.金融账户涉及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交易,包括资产和负债的产生和清偿反映通过金融交易形成的金融投资56.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的常住单位为了在其他国家的企业中获得长远利益而进行的投资.57.证券投资包括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投资者进行这类投资往往是为了获得价差收益或财产收入,而不是为了控制企业经营.58.国际投资头寸是指常住单位拥有的国外资产存量、对外负债存量以及净头寸其中净头寸是资产存量减去负债存量的净额大体体现了各时期国际投资交易的积累结果主要是指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存量59.外贸依存度一定时期内货物进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以此反映国内经济与国际贸易市场的联系和前者对后者的依赖程度.60.国民财富指一国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总和,是衡量一国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定经济实力的指标.61.收入初次分配账户P224初始收入分配账户记录了各机构部门依据其对生产的贡献而获得收入的过成和结果.62.收入再分配账户收入初次分配结束后,各部门还要进一步发生收入再分配,即各种名目的经常转移,这些要在收入再分配账户中记录.63.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64.PPI出厂价格指数也称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用以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包括工来企业售给本企业以外所有单位的各种产品和直接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65.股票价格指数反映股票市场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综合性指标.6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品及取费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国民经济统计学东北财经一·学习指导本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1)国民经济统计总论: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国民经济基本分类、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统计平衡表方法(2)国民经济资源统计:人力资源统计、自然资源统计、资产负债统计(3)国民经济总量统计:国民经济总量统计的一般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实践、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扩展(4)国民经济过程统计:财政与税收统计、金融与货币统计、价格统计、通货膨胀统计、资金流量分析。

(5)国民经济动态统计:经济增长统计、经济周期统计、经济动向预测方法(6)国民经济结构统计:产业结构统计、市场结构统计、区域结构统计、投入产出分析(7)国际经济关系统计:国际贸易统计、国际投资统计、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国际收支统计、国际经济比较统计、国力比较统计。

(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点、国民经济核算史、国民经济账户、国民经济矩阵、社会核算矩阵(SAM)、附属核算。

二·第一章总论第一章第1节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研究范围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国民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二、研究对象1.与国民经济工作的对象不同。

“方法论”,不仅是“统计规律”2.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3.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非微观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第一章第2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一、独立的社会科学二、与其他各统计学科的关系学科设置问题:1992、11月统计学(一级)—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1.与统原的关系统原:什么是相对数经统:出口换汇成本是什么怎么计算、怎么用2.与其他部门统计关系企业统计、农业、金融统计3.与综合平衡统计的关系4.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指导方法分析三、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章第3节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一、指标用来反映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的规模、水平、程度、结构、速度等的数值的概念二、指标体系: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统计指标群1.国民经济是多层次多系统现象组成的总体分三个层次明细(1)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状况数量方面(2)每一种社会再生产系统活动状况(3)反映各统计内部活动状况的指标如预警人口人口出生率2.原则(1)马列、邓小平指导(2)体现全面性、系统性(联系和协调)和层次性(宏观)(3)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第一章第4节国民经济活动分类一、国民经济分类的意义和原则(一)意义统计分组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应用(二)原则马克思理论、从实际出发、系统性(标志选择)、国际对比原则、动态化原则(如IT)(三)不同目的的分类标志: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本生产和基本结构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机构部门的划分、重要经济类型的划分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一)分类标志和原则劳动的社会分工为基本划分标志具体:1.按劳动的产出性质和社会功能的同一性2.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同一性3.该经济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即行业规模大小)(二)分类的基本单位应该是各种经济活动的成果*通用的方法:基层单位:位于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其主要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占绝大部分的一个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1一定场所2一种或一种以上次要活动3一个点如联合企业多个单独的基层单位(二)联合用ISIC1948 1958、68、89三次修订把所有市场通过与交换的收入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确定小类:按经济形式的性质中大:按基层活动的特性17个主要门类 60个大类173个中类 306小类例:D-22-2-1 制造业、出版物印刷品大类、印刷品和服务中类、印刷品小类(三)我国:1984 划分标志普查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于1996年组织实施。

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高教版总论ppt课件

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高教版总论ppt课件

货物从原生产者手中到批发和零售环节,再从批发和 零售环节到最终购买者手中,是两种不同的交易,如 果将货物原生产者得到的基本价格和生产者价格与经 过批发和零售环节后货物的最终购买者所支付的购买 者价格相比较,则还相差批发和零售贸易费用。
一般说来,产出估价可选用基本价格及生产者价格, 而中间消耗应选用购买者价格。
(四)国民经济动态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不仅要得到有关经济运行状况和结果的 信息,还要进一步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的数量趋势,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波动和周期的监测和预警尤 为重要。
这是国民经济统计发挥信息、咨询和监督整体功能的 重要内容。
(五)国民经济结构统计
现代国民经济管理,要求深入地系统地国民经济内部 的组成、构造及其相互关系。这样,简单地计算总量 指标的结构相对数就不够了。国民经济结构统计亟待 扩充成为国民经济统计中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组成 部分。
大部分交易是涉及两个交易者的,所以对同一个交易 是由双方同时记账的,而每一方又都要进行复式记账 ,所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每一个交易实际上是 被记录了四次,这就是所谓的“四式记账”,四式记 账有助于保证账户的平衡与一致。
专栏1-2 复式记账法的起源与发展
•复式记账法的演变,从萌芽到接近于完备形式,大约 经历了300年左右,发生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 •大体上经历了复式簿记的萌芽阶段、复式簿记的改良 阶段、式簿记的完备阶段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方法论学科的特点之一——外生发展和内生发展
所谓外生发展,就是由本学科外的相关学者在学科领 域外进行某项工作时,提出了需要改进或创新的方法 论问题,并结合其工作完成了所谓跨学科的发展。这 种研究更侧重于问题的纵向联系,往往是单项的方法 论研究。
对国民经济统计学而言,通常有经济学家和实际统计 工作者在进行这种外生的发展,上页所述的两种情形 构成了其外生发展的主体。

国民经济统计学知识点

国民经济统计学知识点

3.就业人口: 是指一定年龄以上, 特定时期内为工资或利润等报酬而从事工作的经济活动人 口,它包括所有被雇佣或自我雇佣的人。又称为从业人口或在业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 16 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 就业人口界定标准(3) :正在工作中,即在规定的时期内正在从事有收入的职业的人;有职 业但临时没有工作的人。如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休假、旷工或气候等原因而临时停 工的人;雇主和自营业人员,或正在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而不领取报酬的家属成员,在 规定时期内,从事正常工作时间的 1/3 以上者。 中国就业人口解释:16 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 收入的人员。包括: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调查周内从事了 1 小时以上(含 1 小时)劳动 的人员;由于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调查周内暂时处于未工作状态,但有工作单位或场所的人 员。 5.就业率=(就业人口/经济活动人口)*100% 劳动参与率=(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劳动年龄内人口数 职位:1993 年 SNA 的定义是,"职位"为一个人和一个机构单位之间关于在规定的期限内或 在另行通知以前进行有酬工作的明示或暗示的合同。 从职位角度对劳动的投入进行计量的优点在于:对于那些岗位空缺及兼职的情况可以进行全 面而及时的反映。 非正规部门就业:是以“企业”为统计基本单位,在非正规企业工作的所有人都统计为非正 规部门就业,不管该就业人口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是第一职业还是第二职业。 非正规就业: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其统计基本单位是“职位” ,是指非正规性工作的总 数,而不管该工作是在正规部门还是在非正规部门。 非正规部门就业与非正规就业: 互相有交叉和补充, 在非正规就业部门中存在着正规就业人
劳动力资源占人口的比重=(劳动力资源总量/总人口数)*100% 经济活动参与率指标说明人们参与和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普遍程度, 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对 人力资源利用的数量和质量水平。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公式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的计算: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2收入法(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其中: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最终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外要素收净额国外要素收净额=来自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付给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内生产净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生产净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一国的国民财产=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净额+储备资产=各部门资产与负债差额之和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本期商品供需差额=供应量总额\需求量总额本期商品供需差率=本期商品供需差额\需求量*100%(>0,顺差)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净误差与遗漏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差率=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100%{>0,财政结余,顺差}保有储量动态指标=年末保有储量/年初保有储量*100%采储比=开采量(时期数)\年初保有储量(时点数)耕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耕地面积平均每人拥有的森林面积=森林面积/全国人口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生产经营收入额/(年末+年初流动资金)\2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期内天数\周转次数亿元国民财产创造的GDP=期内GDP\期末国民财产国内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国民财产\国内金融财产。

国民经济统计学公式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公式整理

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部门增加值之和部门增加值之和=部门总产出-部门中间投入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总产出单位中间投入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投入社会增加值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出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营业盈余=税前纯收入-(已收利息-已付利息)-已收其他产出收入-财产持有资产损益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资本形成净额=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存货增加存货增加=期末存货价值-期初存货价值(-存货持有收益)国民总收入的统计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生产税+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净额+来自国外的财产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支付国外经常转移的支出净额层次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资金流量核算对“国外”在内的国民经济而言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储蓄+国际间资金流动=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进口收入的初次分配原始总收入=增加值+获得的初次分配收入-支付初次分配收入原始净收入=原始总收入-固定资本折旧各机构部门原始总收入之和=国民总收入各机构部门原始净收入余额=国民净收入收入的再次分配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该部门原始总收入-支付的再分配收入之和+获得各种再分配收入之和可支配净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两次收入分配后的收入使用储蓄总额=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储蓄净额=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固定资本折旧=可支配净收入-最终消费资金流量核算的平衡关系资金使用=资金来源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获得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收入角度)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总储蓄(使用角度)总储蓄+资本转移=总投资+净金融投资金融资金使用合计=净金融投资+金融资金来源合计国际收支核算货物和服务差额=货物贸易差额+服务贸易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货物和服务差额+收入(分配)差额+经常转移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直接投资差额+证券投资差额+其他投资差额储备资产变动差额 = 货币黄金差额+特别提款权差额+外汇储备变动差额+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其他债权差额误差与遗漏=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国际收支总差额=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误差与遗漏差额国际收支总差额=-储备资产增减差额资产与负债核算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资产=负债+净值净值(资产负债差额)=全部金融和非金融资产价值-全部未偿还负债价值国民财富=国内各机构部门的净值之和=全体常住单位拥有的非金融资产+对外净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只适合全社会,不适合各机构部门)就全社会来讲非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负债+国外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资产负债差额(净值)在一定时点上国内净金融资产(负债)=国外净金融负债(资产)国内净金融资产=对外净债权+本国拥有的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内容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内容
▪ 国民经济统计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 ▪ 国民经济是由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部门和
各生产要素组成的总体系统。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从三个角度理解国民经济: ▪ 从社会再生产运行过程看:国民经济包含了
生产、分配和使用这些基本环节。 ▪ 从劳动分工角度看:国民经济由不同的产业
部门或、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资源统计
▪ 国民经济资源统计包括劳动力资源统计、自 然资源统计和资产负债核算等内容。
▪ 从统计方法论角度看,国民经济资源统计是 对国民经济存量的统计。
▪ 包括人力资源统计、就业与失业统计、资源 与环境统计、资产与负债统计等。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
▪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是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 运行总成果的统计,它可以使人们概要地掌 握一国国民经济的基本规模和水平。
疑、发现和改进; ▪ 对某统计方法采用所需要条件的分析,如对数据的要求、对
方法所含假设前提的分析或假设条件放宽后对数据分析结论 的影响; ▪ 科学分析所得数据以期得出正确结论的研究; ▪ 信息社会中统计数据的选择使用以及数据的再开发; ▪ 对统计方法应用场合和范围的研究; ▪ 不同统计方法应用于同一事物分析时的比较研究; ▪ 不同学科间数量方法交叉应用可能性的探讨。
▪ 内生发展是由本学科的相关学者在学科领域内进 行的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改进与创新。
▪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内生发展往往出于学科自我扩 展的需要。
▪ 内生发展专注于不同经济问题所体现的测度上的 共性,着重从横向扩展实证分析的方法论体系, 往往是较为系统化的学科发展。
▪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外生发展和内生发展是相辅相 成,互动发展的。
▪ 包括:消费与投资统计、货币与金融统计、 财政与税收统计、资金流量核算等。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资料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资料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资料一、引言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状况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情况,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档将对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指标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复习和理解这门学科。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础,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测度、计量和分析的学科。

2.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统计和帐户核算,以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状况。

3.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支出等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的重要指标1. 国内生产总值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所创造的全部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等。

3. 国民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支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和政府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额。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对具体数据和事实的观察和研究,得出经济规律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常常使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

2. 比较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是指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数据,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归纳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3. 判断分析方法判断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对经济现象、经济政策和经济问题进行评估和判断,提出建议和对策。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导言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家整体经济运行、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它旨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经济数据,以揭示经济的规律和特征,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支持。

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指标以及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应用。

定义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家经济总体状况和运行规律的学科。

它以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活动领域为核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经济数据,揭示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发展历程国民经济统计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英国。

当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国民收入”这个概念,并开始研究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分配。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各国对国民经济的统计需求越来越强烈,国民经济统计学得以迅速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领域的增加,国民经济统计学开始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首次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的概念,将国民收入的测算从个体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上。

随后,随着统计学理论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统计学在各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比如,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始制定统一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和方法,以便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

主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经济活动的总和。

GNP的计算包括居民的消费支出、企业的投资支出、政府的支出和对外贸易等因素。

GNP的变化可以反映国家经济的增长率和发展水平。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GNP数据,可以了解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生产范围国民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货物还是自产自用的货物,而服务的生产,则基本上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的是指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如清扫、做饭、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等;消费范围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有服务的生产,从而消费范围也限于包括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资产范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根据这个定义,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如、矿藏、、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资产范围中不包括诸如大气或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资源与环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的记录时间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定的,即交易在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或取消的时间记录;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交易,包括同一机构部门内部的交易;权责发生制原则意味着交易在其实际发生时记录,而不是在相应的收入与支付发生时记录;2、估价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资产和负债的记录价格,遵循以下规定,凡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都按交易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来估价;没有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如同一机构单位内部的交易如、自给性消费等,按市场上相同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或按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来估价;一般来说,货物和服务产出按生产者价格估价;大多数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如中间消耗、固定资产形成和最终消费按购买者价格估价;存量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的现价估价,而不是按原购置价格估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作用及影响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二、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三、国民经济核算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四、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五、国民经济核算是协调经济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计算公式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2.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即,经济产业的结构分类之一;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的三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1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行业;3.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本消耗是指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它是生产过程的投入价值,从资产存量角度看则代表固定资产在核算期内因正常陈旧和损坏而形成的价值减少,因而表现为固定资产价值的负增加即固定资本负形成;4.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计算方法生产法计算GDP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收入法计算GDP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GDP=生产要素的收入+非生产要素的收入支出法计算GDPGDP = C + I + G +X-M5.产业部门分类依据产业部门划分是从生产角度对交易者所进行的分类;它与货物和服务流量相联系,涉及的是生产单位,即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的基层单位;而基层单位通常是指有一定的场所,生产同质产品或提供劳务,即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从概念上讲,它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性质、成本结构和生产技术的同质性;产业部门是所有同质性的基层单位的集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所有常住基层单位划分为20个产业部门,并对这些行业进行了三次产业划分.6.最终产品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其内容包括:一定时期年个人消费品、公共消费品、用作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品、用于增加储备的产品、用于国防的产品和净出口的产品;最终产品严格定义为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又将最终产品分为个人最终消费品和集体消费品;7.中间投入中间投入也称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驻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8.金融业总产出金融业的总产出包括银行业总产出、保险业总产出、证券业总产出和其他金融活动总产出;银行业总产出等于银行企业总产出加上银行业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总产出9.拉式指数德国经济统计学家拉斯贝尔斯于1864年提出了把销售量固定在基期的价格指数,该方法后来被推广到其他各种综合指数的计算;习惯上,把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上所编制的综合指数统称为拉氏指数,又称为“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如在计算价格综合指数时,以基期的产量或销售量作为同度量因素;在计算销售量综合指数时,也以基期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具体如下:产量或销售量综合指数:K̅̅̅̅K=∑K0K1∑K0K0价格综合指数:K̅̅̅̅K=∑K10K0∑K0K0拉氏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可以消除权数变动对指数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时期的指数具有可比性;10.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口;这些人被视为实际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也称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它处于就业或失业的状态,是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11.货币口径我国M1层次的货币口径是:流通中现金+可开支票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12.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食物开支占总消费数量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平越低;反过来,食物占比重越小,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就越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用于食物消费部分支出的比重就越小;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13.国民经济核算等价原则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三等价原则是确定国民经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一致性的重要原则14.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狭义讲就是企事业单位独立的经营团体所需人员具备的能力资源;15.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联系: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以人为基础而产生的概念,研究的对象都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从这一点看两者是一致的;而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都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根据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部分;两者都是在研究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产生的;区别: 1人力资本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人力资源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2 人力资本关注的重点是收益问题,即投资能否带来收益以及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 人力资源则不同,关注的重点是产出问题,即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多强;3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人力资本,表现为经验的不断积累、技能的不断增进、产出量的不断变化和体能的不断损耗;16. 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公式为:全要素生产率=产出总量/全部资源投入量17.生产总值总表18. 初次分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指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及财产收入等形式对增加值进行的分配;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余额为初次分配总收入;19.可支配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指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总收入基础上通过经常转移后所获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20.总储蓄总储蓄:指可支配总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后的余额;国民总储蓄指各部门的总储蓄之和;21. 净金融投资净金融投资:从实物经济运行的角度看,是总储蓄与总投资的差额;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金融资产增加额减负债增加额的差额;22. 资金流量账户资金流量账户:亦称资金流量核算,是指从收入分配和社会资金运动的角度描述国民经济各类交易活动的一种核算方法;23.初次分配总量初次分配总量: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24.国民经济核算基层单位国民经济核算基层单位: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 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25.固定资产折旧计算题26. 中间消耗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为了计算准确,计入中间消耗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与总产出的计算方法和范围保持一致;第二,本期一次性使用的,这里需要将中间消耗必须与固定资本消耗区别开;27. 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28. 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除投资性融资工具如股票、债券和货币包括银行存款以外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材料等;一般来说人们把公司持有的股票、债券等融资工具和货币叫做金融资产,其他叫非金融资产;衍生工具:1.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标准化合约;2.期权合约是指合同的买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后即可获得的一种选择权合同;证券市场上推出的认股权证,属于看涨期权,认沽权证则属于看跌期权;3.远期合同是指合同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值,由买方向卖方购买某一数量的标的项目的合同;4.互换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的合同;按合同标的项目不同,互换可以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权益互换等;其中,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比较常见;分类非金融资产按是否具有物质形态划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按产生的方式或过程可划分为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在非金融资产中,“生产资产”由固定资产、存货和珍贵物品组成;“非生产资产”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源资产,即有形非生产资产,由土地资产、水资源资产、地下资产和非培育生物资产组成;另一类是无形非生产资产,如专利权、租约和其他可转让合同、购买的商誉等;29. 资本转移是资本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转移主要涉及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变更以及债权债务的减免;具体指以下几项所有权转移:①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②同固定资产的收买和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③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④投资捐赠;31. 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帐原则来系统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32.收入再分配账户是收入再分配核算的账户,它按部门归纳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原始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收入的再分配账户核算在初次分配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的各种经常转移收支,最终目的是计算国民可支配收入;它与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紧密联系;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可支配收入,反映各部门经收入分配后所获取的最终收入总量;33.劳动适龄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下限,男性及女性都是十六岁;上限男性为六十岁,女性体力劳动者为五十岁,脑力劳动者为五十五岁;该年龄段内丧失劳动力的人口不属劳动适龄人口;34. 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包括:A.非金融企业部门 B.金融机构部门 C.政府部门 D.住户部门E.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35.个人消费支出:包括个人购买商品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两方面的支出,是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指标;与消费物价指数相似,个人消费开支是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发布的一项报告实际上是个人收入报告的一部分个人消费开支是衡量消费货品及服务价格变动的一个指标,包含实际及估算家庭开支,也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及服务数据;36.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具体包括:“离退休金”、“价格补贴”、“赡养收入”、“赠送收入”、“亲友搭伙费”、“记账补贴”、“出售财物收入”、“其他”;37.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的对称;指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事业以及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构成;支出分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三类,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这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式;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进行重新分配,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并没有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交换发生,所以转移支付是不计入GDP的;转移性支出体现了公共财政的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职能;类型:社保支出、财政补贴、税收支出38. 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投入产出简表如下;表中第Ⅰ象限反映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是表的基本部分;第Ⅱ象限反映各部门产品的最终使用;第Ⅲ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Ⅳ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其说明的再分配过程不完整,有时可以不列出;按计量单位分:价值型和实物型;按表式结构分:对称型纯部门和U-V型UV表法;按资料范围分:全国表、地区表和企业表;按时间期限分,静态表和动态表;按考察领域分:产品表,固定资产表、能源表、人口表、教育表、环境污染表,等等;按产品的可替代性分:竞争型表和非竞争型表;。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学科,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经济数据,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有关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信息,是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各种经济数据和指标,比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等。

这些数据并非随意产生,而是通过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精确计算和分析得出的。

国民经济统计学就像是一个“经济侦探”,从海量的数据中寻找线索,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从分配领域到消费领域,它无所不包。

例如,研究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产业的生产规模、结构和效益;分析商品的流通渠道、速度和成本;探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以及了解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等等。

为了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国民经济统计学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

其中,普查是一种全面、系统的调查方式,比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能够获取全面详细的信息,但由于工作量大、成本高,通常间隔较长时间进行。

抽样调查则是按照一定的概率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具有高效、灵活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经济调查中。

此外,还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方法,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数据收集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整理和汇总。

这就像是把一堆杂乱无章的拼图碎片整理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通过分类、编码、录入等一系列操作,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便于分析和使用的形式。

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统计指标和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

统计指标是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等。

总量指标反映经济现象的总体规模,如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等;相对指标则用于对比和反映不同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如经济增长率、比重等;平均指标则用于描述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如平均工资、人均消费水平等。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一、国民经济与宏观调控
“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包括两种涵义: 纵向:指社会再生产——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的
总过程(各部门参与的各种经济活动)
横向:从事经济活动的各部门——物质、非物质生
产部门
纵横交错、有机结合: 国民经济=经济活动各部门、各环节及其内在联 系的总和
<补充>
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 各部门比例协调 各环节相互平衡
国民经济核算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职 能的加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社会生产总量 指标统计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 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核算。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 和管理体制不同,因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核算体系。
❖ 两大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基本概念、基本核算原则和基本核算方法;多看书和多做习题,在学习过程中多 联系实际,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4、要正确使用学习材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一讲 总 论
引例
2006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问题:
1、涉及的统计概念名词 (回顾《统计学原理》)
2、统计项目下的分项
§1.1 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统计学
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 斯.托宾(James Tobin)认为国内生产总值 是经济学家创新的源泉,他指出: “GDP!这一精确衡量经济产出的指标,美 国以至全世界都依靠它来辨别我们所处的经济 周期阶段,并对长期的经济增长做出估计。它 确实是商务部在20世纪所做的极富有创新意义 的成就。 ”
综合平衡上有重要作用。
③在核算方法上:SNA采用复式记帐法,; MPS采用横向或纵向平衡法, 设置一系列平衡表进行核算,形式比较简单和直观,但各平衡表之间缺

《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国民

《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国民

《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国民《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是一门经济学领域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了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以及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应用等。

在学习国民经济统计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例如国民经济的含义、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和国际收支核算体系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例如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就业和失业等指标。

最后,学生还需要学习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统计调查和信息化技术等。

最后,学习国民经济统计学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首先,学生可以参加教学班的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深入了解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其次,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和学术论文等,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一些实证研究和课题调研,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一些经济问题和现象,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和实习机会,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理解和应用。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经济学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等内容,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多种学习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因此,学生应该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中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学科。

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国民经济统计学可以提供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客观、准确的信息,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总量、结构、增长速度、分配格局、投资状况、财政收支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揭示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经济结构的演变、资源配置的效率等问题,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测算和分析、劳动力就业和失业情况的统计、价格指数的计算和分析、贸易和外汇统计等。

其中,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经济活动水平。

通过对GDP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

劳动力就业和失业情况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就业和失业人口的统计,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为制定就业政策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依据。

价格指数的计算和分析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物价水平的变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通过计算和分析价格指数,可以了解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物价调控提供参考。

贸易和外汇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贸易和外汇统计数据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情况,包括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外汇储备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外部经济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为制定外贸政策和外汇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填报和数据分析等。

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需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数据的歧义或错误。

同时,还需要关注数据的可比性和时效性,以便更好地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

国民经济统计学重难点

国民经济统计学重难点

第一章总论识记: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主要内容3.国民经济指标、国民经济指标体系、机构部门的概念领会: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内容2。

三次产业划分的内容及其特点3。

对比单式平衡表、账户式平衡表、矩阵式平衡表的优缺点。

第二章国民经济资源统计识记:1. 劳动力、就业、失业、隐性失业的概念2。

自然资源的估价方法3.国民经济流量与存量领会:1.度量失业的指标2。

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原理3。

资产负债分析方法第三章国民经济总量统计识记:1. 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概念2。

总产出的概念及其局限性3. 对生产范围的不同理解4.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领会:1.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原则2.三方等价原则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SNA的区别4.地下国内生产总值与地下经济的核算方法第四章国民经济过程统计识记:1. 财政统计、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金融统计、金融相关比率、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的概念2。

政府财政统计核算(GFS)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内容3。

资金流量核算的范围及其特点领会:1。

货币统计与金融统计之间的关系2。

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的核算范围及其计算方法3.资金流量表的基本平衡关系4.金融规划的概念,利用资金流量表进行金融规划的一般思路第五章国民经济动态统计识记:1。

领先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的概念2。

我国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内容领会:1.理解经济增长统计理论2.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3。

宏观经济效益评价和经济增长质量统计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国民经济结构统计识记:1。

产业结构的概念,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2. 衡量产业结构水平的主要指标3。

市场结构集中程度指标的判定准则4。

直接消耗、间接消耗系数及完全消耗系数之间的关系领会:1.基尼系数反映市场集中程度的原理,分析其局限性2。

结合书中所述区域经济布局理论及指标分析我国经济区域分布3.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4.影响直接消耗系数大小的因素第七章国民经济关系统计识记:1.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外债、汇率、国际收支、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概念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民经济分类体系1 两大核算体系的区别:分为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为SNA与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MPS。

MPS只承认物质生产,只对五大物质生产部门计算产值,对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手指统统作再分配处理。

而西方体系SNA既承认物质生产,也承认非物质生产,二者只是生产成果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

2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包含三部分:(1)社会再生产基本核算表;(2)附属表;(3)国民经济账户二国民经济分类的一般问题3常住单位:指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4我国将基本单位按性质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5我国常用的国民经济分类和主要标志有:(1)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分类标志,划分国民经济的经济类型,分为9种【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其他】;(2)以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分,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和各行业;(3)以产业发展的时序,为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一以农业为主的农、林、牧、渔、猎;二以制造业为主的采矿、建筑;三以服务业为主的商业、交通运输、教育、卫生、政府】;(4)以产品的经济用途,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部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5)从掌握和分析资金流量及存量的角度,为国民经济的机构部门【分为四类:部门、大类、中类、小类。

标准分类为20个部门】6我国的机构部门分为以下一些部门:(1)非金融企业部门:(2)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部门;(4)住户部门;(5)国外部门三劳动力资源7劳动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这种能力蕴存于人们体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能运用,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8劳动力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数9人口资源:指我国在特定时点具有生命的常住"自然人”(长期居住有我国国籍)的人口数量10就业人口:指经济活动人口中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11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四自然资源12自然资源:指我国境内所以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同时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实物性资源的总称13自然资源的分类:(1)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分为资源资产和非资产性自然资源;(2)从其自身存在的形态和为人类利用的方式为土地资源、水、森林、动植物、太阳能等;(3)按其探明利用程度为,自然资源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资源14一个国家的土地面积:一般指在国家的领土主权范围内全部土地的面积,不仅包括陆地面积,还包括水域面积15土地垦殖率(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耕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耕地面积16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平均每人拥有的森林面积=森林面积/全国人口一般森林覆盖率要达到30%,且分布均匀,才能保证较好的生态平衡。

17矿产资源: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出于地表或地壳中的原生富集物;产出形态有固态、液态、气态;矿产资源一般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燃料动力资源等18年末保有储量=年初保有储量年内因普察勘探重算等原因增减量-开采量-损失量-其他原因减少量矿产储量动态指标=年末保有储量/年初保有储量*100%采储比=开采量(时期数)\年初保有储量(时点数)19 简述环境统计的内容?并对环境重要性加以说明。

环境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力量和作用的总和。

环境统计指标体系(1)从反映环境污染状况的角度,至少应包括如下统计指标: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及排放密度及排放系数、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2)从反映废弃物治理状况的角度,包括经过治理的废弃量、工业烟尘去除量、工业粉尘去除量;(3)从反映环境保护的角度,应统计环境保护税费和环境保护支出五 国民财产统计20国民财产:侠义指实物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

广义指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21实物资产:指实物形态的国民财产,它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上,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多年劳动创造所积累的物质资料的总量22固定资产: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能够长期存在并多次使用的物质资料固定资产动态指标=报告期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100%年末固定资产=年初固定资产+本年增加固定资产-本年减少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利用指标=一定时期生产成果价值/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平均价值23流动资产: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一次或短期地使用于生产或消费过程的物质资料。

2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生产经营收入额/流动资产平均价值流动资产周围日数=报告期日历日数/流动资产周围次数=日历日数*流动资产平均价值/生产经营收入额25金融资产:指货币存量及由于信用而发放贷款、购买债券、股票等而形成的对其他单位的金融债券26金融负债:指由于资金不足发生的借款或发行债券、股票而形成的对其他单位的金融债务27无形资产:它是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是能够为占有者在较长的时间内提供某种特殊权利并能获取较高收益的资产六国民资产负债表28简述国民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内容?我国资产负债表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矩阵结构,主栏为资产和负债项目,宾栏为机构部门和经济29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核算原则是采用复试记账原则;机构部门在记录资产负债交易时,遵循“权责发生制”30(1)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2)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自有资金)(3)一国的国民财产=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净额+储备资产=各部门资产与负债差额之和 (4)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31资产负债表的作用:(1)综合反映了全社会和各部门所拥有的国民财产总量,提供了有关国情国力的基本情况;(2)提供了有关经济存量的分类指标,以此为基础可研究资产负债的结构,计算各种结构指标;(3)将资产负债的存量资料与其他流量资料结合起来,可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关系,从资产负债存量的角度反映经济效益;(4)提供了金融资产与负债的资料,从总量上系统的反映了部门间的债券债务关系,反映了全社会金融活动的最终格局七 国民经济生产32国民经济生产:侠义的指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包括货物生产和生产性作业。

广义的生产指货物的生产和服务的生产。

33国民经济生产统计的范围;(1)投入与产出的总量;(2)投入与产出结构统计;(3)货物的生产统计;(4)服务生产统计34简述国民经济收入总量的统计内容具体包括中间消耗和固定资产消耗物质消耗总量C(即物化劳动转移价值)=中间消耗C2+固定资产消耗C135计算产品价值量指标时应明确的几个基本问题(1)产品价值量核算的空间范围;(2)价格;(3)内容;(4)产品价值总量的统计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法人单位)36国内总产出:指一个国家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总和,也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活动成果—产品价值总和37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38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的计算:a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b收入法(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其中: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c支出法(最终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39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外要素收净额 国外要素收净额=来自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付给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40 (1)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2)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内生产净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3)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净额(4)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生产净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八投入产出分析41投入产出法:是通过国民经济中各部门间投入与产出的对应关系来研究经济结构之间依存关系的方法42投入产出表:是从总体上反映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产品生产的所有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一种平衡表43直接消耗系数:指生产单位总产品对某一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44国民经济生产投入的结构中间投入: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货物或劳务,其中间投入结构统计主要是指中间投入结构系数来反映。

最初投入:指在生产中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投入。

总投入:指从生产过程全部投入出发所考察的结构比例关系九国民经济流通45国民经济流通:指一切生产成果的流通,包括实物产品的流通和服务产品的流通。

通常指有形实物产品的流通46商品流通:指一切对货物的买卖行为,包括工农业产品和部分建筑产品具有以下特点:(1)对象必须是物质产品;(2)通过买卖行为;(3)必须是为卖而买的产品47商品零售:指商品最终进入生活领域的范围,不再为生产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为人民所消费的买卖活动48商品批发:指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供进一步转卖、在流通领域内继续流转和进入生产领域供作生产用的买卖活动49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包括商品购进、商品销售、商品库存期初商品库存+本期商品购进=本期商品销售+期末商品库存50商品流通统计的内容:一商品购进统计指标【(1)社会商业商品购进:指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企业从国内本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购进以及直接进口国外商品作为转卖或加工后转卖的商品总称:(2)社会商品购进:指国民经济个部门和城乡居民直接从工农业生产者购进商品】二商品销售指标【(1)社会商业商品销售:指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企业以各种价格向国内本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出售以及直接出口的商品总称;(2)社会商品销售:指国民经济个部门和个人直接向消费者出售商品,通过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商业部门和工农业生产者直接向消费者供应的商品总量】三商品库存指标【(1)商品库存:指已经离开了生产领域,尚未进入消费领域,停留在流通领域中的商品;(2)社会商品库存包括商业库存、生产者销售商品库存、国家储备】51零售市场商品供求平衡:指一定时期内零售市场上商品供应量与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量之间的数量平衡关系52社会商品购买力: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通过零售市场用来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力,也就是一定时期零售市场商品需求量的货币表现53本期商品供需差额=供应量总额\需求量总额本期商品供需差率=本期商品供需差额\需求量*100%计算结果为正,表示顺差十国民经济分配54国民经济分配:指社会总资金的分配,即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在国家、投资者、社会集团、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55国民经济分配的内容(1)分配客体:分配以生产的结果{国内生产净值}为对象;(2)分配主体:主体是法人单位,它们具有独立财务决策权,有权取得并支配收入,有权管理和使用自已的资产十一资金流量统计56资金流量:指一定时期的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及金融活动的资金增减变化量57(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2)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NP\GNI}=G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3)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NP+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4)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5)总投资=总储蓄-盈余{或赤字};(6)净储蓄=国民可支配净收入-总消费58资金运动从形式分为非金融交易{包括收入分配和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指资产所有权发生的变化,包括金融债权的产生和清偿有关的所有变更}59简述资金流量表的内容:一采用复式记账原理,对每笔交易都作双重反映;二基本指标关系(1)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2)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3)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增加—负债增加;三资金流量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60资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1)收集原始资料;(2)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3)将分项资料按部特点分摊各个机构部门;(4)将实物交易货物金融交易的部分进行反复平衡;(5)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其他部分协调,得最终的资金流量表61资金流量表的作用:(1)反映当期生产成果在价值上的分配过程,再现各部门收入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由此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分析收入分配的部门结构及其变化;(2)反映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的使用去向,可用于研究各部门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以及储蓄与投资的平衡关系及其变化;(3)反映收入分配过程和金融活动的相互联系,从而有利于分析研究各种非金融交易活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4)全面反映各部门资金的来源和使用状况,反映各类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方向和流动规模,反映各种金融工具在社会资金活动中的作用十二财政收支与金融统计62国家预算内收支:指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收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