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交史论文
新中国外交论文
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摘要:谈判,作为以和平手段面对面进行利益协调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通过谈判争取到最大利益也成为人们普遍探索的问题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谈判技巧的书纷纷问世,但多把目光集中在经贸领域,对外交谈判几乎无人问津本文选择中美建交谈判作为案例,从学术角度研究当代中国人在外交谈判中的表现和行为方式,把握中国老一辈外交家们与大国交往的谈判风采,并希望能为中国新一代投身外交事业的官员们提供某种借鉴或参考,使他们在实践中赢得谈判的胜利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勾勒出当代中国人开展谈判的种种背景因素,以便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在谈判中的具体表现这些背景因素主要有中国人的谈判观及其在外交中的地位当代中国人的独立自主与平等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对谈判方式的影响第二章回顾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历程不同于一般的中美关系史,本章突出“谈判”,从美国方面解密的这段时期的官方谈判记录、中国有关媒体报道、公开的中国文件,以及中美两国政府官员回忆录中汲取材料,加以提炼和概括,以展现当代中国的外交谈判风采关键词:中美建交谈判中国外交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王国权,1957年起先后任中国驻民主德国、波兰、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大使。
1964年7月初,他偕夫人常玉林踏上北京—莫斯科直达列车,7月11日抵达波兰首都华沙,开始了他一身二任的外交生涯:既任我国驻波兰大使,又兼中美华沙谈判首席代表,接替已回国升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炳南的职务,与当时称霸世界的美国代表展开唇枪舌剑的交锋。
驳斥美国大使对侵略政策的辩护。
以下是王国权关于中美外交过程的回忆,也是中美外交过程的最为真实的再现。
我到华沙半个月后,按预定协议,中美第121次会谈就要正式开始了。
那是1964年7月29日上午,我和助手林平、李连璧、钱永年和叶维贤走进了位于华沙市中心古色古香的梅希里维茨宫。
中美谈判的特殊性在于:两国互不承认却互派大使在第三国谈判。
国庆征文:60年风雨外交成就中国大国风范
国庆征文:60年风雨外交成就中国大国风范第一篇:国庆征文:60年风雨外交成就中国大国风范从1949年到2009年,新中国走过了风风雨雨得60年。
这60年走出了一条大国风范的和平外交道路,走出了今天这条维护世界和平不可或缺的大国之路。
这60年的初期,新中国面临得是帝国主义的封锁困境和种种困难,所以党中央当时意训到发展中苏友谊格外重要。
但是后来因为赫鲁晓夫得意气用事,全面召回在华专家,致使中苏关系走向分裂。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和平共处的外交大门向世界的每一个国家敞开着,在上个世纪,中苏两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强联合在是世纪末令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一种恐慌。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我国初次登上世界的外交舞台。
历时3个月得漫长会议中,中国代表团举行了20多次记者招待会,接待了外国记者来访400多次,发布新闻公报、发言和声明近40件。
当时,周总理提出了具有远大意义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历经国际风云变幻,新中国走过了60年外交,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一开始得十几个建交国家发展到今天的171个建交国家。
另外在国际重大事件上中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核等地区热点问题,还是在联合国、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亚欧会议、亚非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东盟系列会议、世界峰会等重大国际会议上,中国体现出的是一个奉行和平的大国作用,彰显的是一个儒雅的大国风范。
新中国外交60年,外交目标从求生存转向求发展,外交得主导思想从立异转向求同,外交的主导面从斗争转向合作,这三大政策的转变,折射的是一个大国思想的发展,是一个理性的大国思维,是新中国发展外交的必然路线。
外交上的重大发展,反应的是一个大国的成长之路,是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
回顾这60年外交的重大事件,我们坚信就算外国不断的制造中国强大论的舆论,不断扭曲国内的各项反动行为,新中国的发展轨迹是不会就此停住,我们用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倡导的是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方针政策,期盼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是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当前,中国在外交策在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不断的发展,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政策论文篇一:《中国“和”外交政策浅析》摘要:纵观美国等西方强权国家的外交策略,他们往往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特别是用核武器来威胁他国,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多,发展严重受挫。
而日益强大的中国则秉持和平的发展理念,始终践行自己的“和”外交政策,与西方的“核”外交形成鲜明对比,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欢迎,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显示出蓬勃生机。
关键词:和平;和谐;合作一、中国“和”外交政策的提出与历史发展中国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一直是贯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主流思想。
2005年12月,温家宝在出访法国时发表《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
‘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说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
”[1]2006年4月,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演讲中,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他说:“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的讲话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道出了中国实行“和”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继承性。
新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试论当代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
论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和旅游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对世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这样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在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必须熟悉并善于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于是多边外交便开始日益广泛的被运用到了中国的外交实践之中。
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中国外交开始了崭新的篇章。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领导人根据不同的形势需要,制定不同的外交战略。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新局势,日益重视多边外交,并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要求不断推动多边外交的发展。
一、中国多边外交的历史沿革(一)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多边外交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由于当时国内外环境的限制,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是局限在和周围的睦邻国家之间,而且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
这段时期中,成功的多边外交并不多,主要的一个是在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思想,并树立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和大国地位; 另一个就是70 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常任理事国的身份。
而中国全面确立“多边外交”的思想开始多边外交的活跃期开始于80 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多边外交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开展多边外交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参加多边国际组织; 二是签订多边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
从参加的多边国际组织来看,改革开放前的1977 年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只有21个,到冷战结束前的1989 年增加到37个,同期中国参加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则由71个增加到677个。
而到1997年,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分别增加到52个和1163个。
从签订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的角度看,截止2003 年底,中国签署了273 项多边国际条约﹑公约﹑协定或议定书,其中从新中国成立到1979 年实行“对外开放”前,中国签署或宣布承认的条约等仅有45 项,从改革开放至冷战结束共签订条约等112 项,是“改革开放”前的2倍多,而冷战结束后到2003 年之间更是签订了116项之多,并且这些条约和协定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丰富,地区广泛。
浅谈新中国外交历史论文
浅谈新中国外交历史论文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中国解放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临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角力,中国作为一个新生国家,外交处境极为艰难。
然而,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开展国际友好合作,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条符合国家利益的外交道路。
新中国外交历史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战略极具影响力。
他们主张要坚持与苏联结盟、与亚洲、非洲、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致,争取国际声誉和支持。
1950年代初期,中国与苏联结盟,加强了对抗西方的力量,维护了国家安全。
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出兵支援朝鲜和越南,积极参与国际抗美援朝斗争,为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在国际大局中,新中国也曾经历了一些外交挑战和挫折。
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了中国被孤立于苏联的半封锁圈内,外交形势一度陷入困境。
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外交受到巨大影响,外交工作几乎完全瘫痪。
直到1970年代中期,随着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一代领导人的走上舞台,中国外交逐渐走出低谷,积极参与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逐渐恢复了元气,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
中国提出了独特的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多边体系的发展。
中国逐渐过渡到了以争取和平、发展、合作为主要外交方针,同时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在当今世界,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新中国外交历史经历了坎坷,收获了荣光,不断前行,展现出了一种自信和开放的外交风采。
新中国外交走过的历程,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未来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风云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风云论文试分析中印边界问题当前形势摘要:中印的边界问题一直是我国现在比较人们的一大话题了。
而正当中印第十五轮边界谈判即将召开之际,印度突然做出非同寻常的举动,单方面宣布谈判推迟。
该决定是由印度最高领导层做出,也是自2003年10月印中首次进行边界谈判以来,印度首次单方面宣布推迟谈判。
关键词:边界、军事、和平与战争、领土对于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是我国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至于对印度放弃谈判也是众说纷纭,总的来讲印度是希望解决问题的,但是他却不愿意做出实质性的让步。
而在时间考虑上印度又觉得着急,害怕中国之后的强大对他下一步的谈判处在不利的地位。
既怀疑又担忧,有希望边界问题解决又不希望做出让步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
而之前印度早在与中国领土的争端中得了很大的便宜,他们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次谈下去,因为印度不想放弃已经占有的中国的土地。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印度人在向美国政府示忠,美国对印度的扶持也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印度也立刻就取消了中印的边境谈判。
在历史上印度也有过非常成功的通过武力扩张获得领土的经历,从来不知道和平谈判来解决领土争端的可贵之处。
中印边界在习惯上被分为东、中、西三段。
两国对中印边界三段的具体走向都存在广泛分歧。
而我们所说的东段争端其实是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争。
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此线作为边界,约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属于中国;而麦克马洪线以喜马拉雅山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将藏南土地划归印度。
争端由着9万平方公里土地产生,目前两国的分歧就在于如何取舍。
最近,在印度一些军事基地,新兵的选拔考试、体能测试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因为印度正在计划未来5年招募近10万士兵,继续部署中印边界地区。
2009年以来,印度一直在不断增加包括在中印双方的争议地区军事部署,而且加强的都是印军的先进装备,包括苏-30战斗机,布拉姆斯巡航导弹等等。
再加最近的新兵选拔等等,这么多兵力如果真的部署到位的话,就说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兵力要增加一倍还不止。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论当今中国的外交策略摘要:3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中国人始终贯彻。
30年后的今天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八字外交方针还能否适用,哪些需要坚持,哪些又要变化,改革开放强大起来的新中国到底路在何方?关键词:韬光养晦,时代变迁,卧薪尝胆正文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三十年又一面,时代早已今非昔比,中美实力也发生重大变化。
32年前的1978年10月的一天,将近44岁的徐敦信接到通知,要全程随同邓小平访问日本,“邓小平要去交换条约批准书,使《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同时要对日本进行考察。
后者甚至是更重要的目的”。
这次行程一方面稳定发展了中日这一重要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向日本学习发展经验,以求解答“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怎么走”的问题。
同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决定次年1月1日起建交。
两天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确定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外交也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
1991年开始,一直负责亚洲事务的徐敦信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历时三年,主要负责处理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
回顾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印、中俄等周边难题的妥善处理,徐敦信认为,这一系列外交成果的取得要归功于邓小平对时代的准确把握,“他认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各国所抱和平的愿望超过战争的愿望,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出于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邓小平作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
其中,针对西方制裁,中国不向强权政治示弱,进行严正交涉;同时提出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妥善处理与西方大国关系。
特别在对美关系上,中国表示愿意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基础上消除分歧,促进合作,维护了中美总体关系的基本稳定。
“我所理解的韬光养晦,就是少说多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锋芒太露。
”周尊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同时要坚持正义、维护和平、反对霸权行径。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学期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课程论文题目1:以当代大学生的眼光看待“南海问题”题目2:崛起与没落—曲折前行的“中欧关系”授课老师:姓名:学号:日期:目录1.以当代大学生的眼光看待“南海问题” (3)2.崛起与没落—曲折前行的“中欧关系” (6)1.以当代大学生的眼光看待“南海问题”近段时间,有关南海问题的国际新闻频繁登上新闻头条,成为我们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当代富有爱国热情的大学生,我百感交集,既想着让中国必要时以武力制止,又担心战争的发生,特以这篇文章作为《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同时阐述我自己的观点。
一般来说,人们提到南海问题,通常是指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6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南海诸岛特别是南沙群岛提出领土主权及相关海洋权益要求而引发的争端。
南海问题的产生、发展与区域外势力的侵略、影响与介入息息相关。
首先,在进行这个问题的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通过资料查询,我谨提供以下几点作为证据:1.汉朝中期中国人已经发现了经南沙群岛到印度洋的航线。
此后,历代政府不间断地对南沙群岛行使实际管辖。
唐朝时南沙群岛划归琼州府管辖。
到清朝时中国人民在南沙海域捕鱼,并居住。
2.清朝将南沙群岛划入中国版图。
从最早发现到拥有主权,再到开发和利用,中国都远远早于其它国家,对此我们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20世纪30年代之前,没有任何国家包括南海周边的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提出异议。
3.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它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日本窃取的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
日本战败后,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并立纪念碑,派兵驻守。
4.多年来,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会议的决议也承认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
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法、美、苏等国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以及各种文献和权威的百科全书均清楚地将南沙群岛标属于中国。
中国当代外交论文
外交-发展的双刃剑姓名:刘瑞辉学号:031509225 外交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尤其对于有着特殊国情的我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在我国的发展中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动我国的发展,又能阻碍发展,因此,处理好我国的外交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外交,自此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随着中国外交的发展,大量的高新技术开始在中国出现。
原本没有管理模式的中国企业渐渐学习外国发展自己国家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外交的发展,使中国的发展更加迅速。
外交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的外交方面,我认为我们应该认真处理与美国的关系。
台湾问题一直是我国一个重大的问题,而清楚认识到美国在台湾问题的立场,不仅能让我国在与美国的关系中摆好位置,而且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作用。
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几十年的周旋表明,美国一直把台湾作为一个筹码,在美国国家利益需要时,拿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掌握的筹码,从中国方面换取美国需要的东西。
而二十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中国人民强烈追求两岸和平统一的决心,以及中国政府视台湾问题为中美关系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问题的态度。
所有这些,对美国的不统政策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美国不知情的情况下,李登辉在1999年7月抛出了“两国论”,事隔三年后,陈水扁又在2002年7月抛出了“一边一国论”,从而向美国的“不独”政策提出挑战。
同时,也是更迫切地需要美国不得不对上述基本态势进行某种调整的,是美国希望中国政府在安理会讨论和通过有关伊拉克问题的新决议时,得到中国的支持;在面对朝鲜公开表明发展核武的问题上,也希望与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的中国政府加强合作。
正是在上述客观形势面前,布什在内部会谈中表明了“反对台独”的立场。
这是中美两国在“反恐”新形势下加强合作在台湾问题上的表现,也是中美两国外交角力的结果。
它标志著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又释放出了筹码。
如果布什政府的这种认识和态度,能落实到美国对台湾的具体政策上,那么无论对台湾海峡和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均将产生重大影响。
浅谈中国外交史以及对我的启示.wps
浅谈中国外交史以及对我的启示中国的外交远不是从鸦片战争前才开始,几千年来华夏政权一直与周边的游牧政权、农耕政权乃至南洋西亚欧洲的政权发生过断断续续的官方接触,即使是在近代与欧洲人的官方往来早在18世纪就已经开始。
严格的说起来,鸦片战争并不是中国开始与西方有外交关系的起点,而是清王朝被迫遵守西方外交规则的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东方专制国家与西方近代化文明国家发生激烈的碰撞,外交上的冲突也是导致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之一。
清政权是一个由边疆落后部族建立的政权,尽管在建立过程中任用了大量汉人知识分子,建立政权后也大部分采用汉族政治体制采用汉族的文化,但是清政权带有大量的落后的野蛮原始部落的痕迹,采取狭隘的民族政策,文化上也是以高压为主。
知识分子并不能像明末一样研究经世致用之学,精力放在严重脱离社会的考据上面,高层知识分子更是唯知空谈,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如一潭死水。
在对外交往中,清政府重在防弊,担心内地反清组织与海外华人发生联系,也担心他们从已经进入东方的葡萄牙人得到军事技术。
到了后期西方的“无君无父”的共和政体更是让清政府感到恐惧,将会对清政府赖以统治的思想体系造成颠覆性的冲击。
因此,清政府厉行锁国政策,对外通商口岸几经变更,也只局限在广州一地。
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外观念依然没有根本性转变,采取被动应付态度,连近代外交最寻常的互派常驻使节都畏如蛇蝎。
后来虽然设立了总理衙门,但是没有懂国际法及近代外交规则的人才。
外国人苦于找不到能够顺畅沟通的交涉对象,清方也找不到懂“洋规矩”的人,双方难于正常沟通,于是出现了赫德代表中国与法国谈判、蒲安臣作为代表中国出使欧洲等令人惊讶的事。
即使有懂办洋务如李鸿章等一两人,但是作为总体的清政府外交机构及其人员水平很低下,清政府驻外使节也深居简出,不参与社交活动,只是作为形式存在,没有履行一个公使应尽的责任。
当然了这只是前期的情况,后期有所好转。
尽管到了民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外交人才,但是中国外交现代化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时期,与东邻日本迅速进入角色有很大差别。
关于中国外交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论文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
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
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
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资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
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
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80年代,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到现在,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
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
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外交风云选修论文
中国外交风云论文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出色的外交官,他们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使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他们维护了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也向世界人民表达了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平等友好地交往的美好意愿,更对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分析国际形势、制定对外政策的指针,并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独立自主和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它十分珍惜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也大力支持被压迫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主权的斗争和为发展民族经济所作的努力。
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不渝地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友好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和繁荣。
五十年来,我国外交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我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不断巩固和加强,同各大国和发达国家的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多边外交日益活跃,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从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越来越有利的国际环境。
时光荏苒,风云变幻,新中国外交胜利地渡过了五十个春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对于我而言,我最喜欢的外交官是大家熟知的周恩来总理,他每一次的外交都让人印象深刻,他时时刻刻都坚持自己的外交原则,这来源于三点思想:一是出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哺育和对世界先进文化的汲取;二是萌发于爱国主义思想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结合;三是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的思想与实践。
这三个源头汇合凝聚于一个焦点:为中华之崛起,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为人类的进步与和平。
周恩来的睿智与才华,源于家庭的教养和学校的栽培,出自悠久文化的熏陶和祖国历史的启迪,再加上他自己的勤奋追求。
他外交的语言也很幽默风趣,也很得体,在任何外交环境下,他都能发扬自己的外交精神,维护中国主权,让世界人民更了解中国。
新中国外交历史小论文200
1949年建国后,新中国在这一穷二白的土地上进行了辛勤的建设,经济不断提高,国防建设不断增强。
尤其是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打破了世界的沉静,也改变了世人的眼光,包括英、美、法等国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法国戴高乐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
很快,中法建交,中加建交,中墨建交,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不断改善。
纵观新中国外交谈判的艰难历程,机遇与挑战并存,智慧与勇气同在,艺术与实力共有,新中国的缔造者们用辛勤的汗水,大无畏的气魄,超越的谈判艺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外交奇迹。
新中国外交历程及伟大成就论文
新中国外交历程及伟大成就论文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及伟大成就时光荏苒,风云变幻,新中国外交胜利地渡过了波澜壮阔的五十六个春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现依据高一新课标(必修ⅰ专题五)精神,将这一光辉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加以分析介绍: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苏两大阵营逐渐形成并走向对峙。
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华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总原则指导下,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就陆续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基本外交方针。
为此,首先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同时积极争取同周边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参加了著名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不断发展的主要保证。
二、五十年代末期到六十年代末在这段时期内,美国继续推行对华敌视政策,不仅保持其在台湾的军事存在,还发动了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苏联则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直至挑起边界冲突,中苏关系全面恶化。
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新中国把50年代的“一边倒”调整为“反帝反修”,坚决顶住了美苏的压力,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事业,加强与他们的政治、经济合作。
同时,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并积极发展同西欧、日本(民间)的关系。
三、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美寻求同中国接近,苏则加强对中国的压力;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高潮发展,并成为反帝、反殖、反霸的一支重要力量。
毛泽东主席因此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同时大力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新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150字的历史小作文
新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150字的历史小作文
案例一: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1949年——2009年,这六十年的辉煌历史,记载着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强的光辉历程。
解放前,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现在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得饱穿得暖,简直生活在甜蜜罐里。
我们国家不但在工业农业领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而且在国防科技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骄傲和自豪!
案例二:
中国在建国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与前苏联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条约,使新中国在外交上不至于孤立。
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中国为了捍卫独立和主权,同时和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敌对。
然而在这时国家取得了“一大片”的外交局面,在第三世界国家支持下在1971年10月25日加入联合国。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而且1996年4月26日主张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开放的历史,一个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中国人爱好
和平的愿望。
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论⽂范⽂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兴起于第⼀次鸦⽚战争前后,经过晚清、民国初年两阶段的缓慢发展,到20世纪30、40年代,迅速壮⼤,⽽初具规模。
下⾯是店铺为⼤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外交史论⽂,供⼤家参考。
中国近代外交史论⽂篇⼀:《浅谈中国外交》 每次看到有关中国外交的新闻都给我⼀种中国⼀点都不强势的感觉,或者说有些软弱,像韩国,⽇本,美国等国经常“欺负”中国,⽽中国却没有给出有⼒的回应,像渔民被拘事件,⽇本政府对⼆战侵略的态度等。
都让我为之不解——到底为何中国外交如此软弱? 中国近⼏⼗年来经济蓬勃发展,国⼒⽇益强盛,已逐渐由⼀个封建落后的弱国成长为⼀个开放的经济军事强国,其成长的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
⽽就是这样⼀个国家其近⼏⼗年来的外交却让我⼗分疑惑。
在中国国⼒不强,被列强欺负的时候发展和平外交,对美国等经济强国采取谨慎的外交策略还可以理解,但如今中国已经不是那个⼈⼈都可以欺负,各国都想分⼀杯羹的穷国,弱国了,还对其他国家那么“敬畏”就让我⼗分不解了。
⽇本问题由来已久,⾃⼆战结束后就⼀直争论不断,在德国公开道歉还有德国两任跪倒在犹太⼈受难者纪念碑前更是让我们对德国肃然起敬,⽽对⽇本更加深恶痛绝。
对于德国发动⼆战对世界⼈民带来的灾难,如今的多数德国⼈都有着强烈的忏悔意识,战后德国的表现赢得了世界⼈民的称道。
⽽反观⽇本却不思悔改,在全世界纪念奥斯维⾟集中营解放六⼗周年时,全世界的媒体都在竞相报道时,⽽在⽇本的各⼤媒体上却找不到相关新闻。
⽇本⾸相参拜靖国神社,⽇本教课书篡改历史,美化侵略。
这些对于中国——⼀个遭受侵略的受害者来说简直就是⼀种⾚裸裸的轻视与侮辱。
⽽中国政府却并没有采取什么有⼒的措施来反击,这让我们国民感到⼗分愤怒与不解。
⽽近来发⽣的中国渔民被拘事件也是如此,韩国海警以“⾮法捕捞”和“抗拒执法”为名围攻中国渔民时遭遇反抗,演变成流⾎冲突,9名渔民被扣。
在韩国“强烈抗议”后,中国外交部不是要求释放渔民⽽是表⽰要“教育渔民”。
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历程,分析其背后的动因、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国际关系的剧变,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交挑战。
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从屈辱条约到平等外交,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不仅是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反映,也是中国自身社会变革、观念更新的结果。
文章首先将回顾中国近代外交的历史背景,包括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以及晚清政府在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随后,本文将分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关键节点,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探讨这些事件如何推动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本文还将探讨转型过程中的主要人物和思想,如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本文将评估中国近代外交转型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包括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重塑。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本文试图揭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以及这一转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背景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并非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国内环境来看,晚清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
政治上,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国家机器运转失灵,民生凋敝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资源,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思想上,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入,冲击着传统的封建观念。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外交事务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为中国外交转型提供了契机。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向海外扩张,中国作为亚洲的重要国家,自然成为了他们争夺的对象。
频繁的战争与外交摩擦,使清政府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朝贡外交已无法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必须寻求新的外交模式。
再次,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努力,为中国外交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运动,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有所突破,也在思想领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关于中国外交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中国外交的议论文800字70年前,开国大典,那时的中国,落后,弱小。
刚经历过战争的重创,土地一片狼藉。
我们曾经受尽耻辱,曾经因为科技垄断而步步艰辛,而现在,改革开放让我们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加强了对外的交往,让我国一步一步走向富强而现在,中国可以说已经崛起!大国之崛起,在于少年。
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可见,一个国家能否崛起,能否立足于世界,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的少年,如果一个国家的少年不爱国,那么他便不会全身心投入国家的建设中来,而这个国家能否崛起,便可想而知了。
先生在年轻时就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努力学习,才能最终对国家做出贡献,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大国之崛起,在于科技。
我们曾经因为没有“洋枪”而被火烧圆明园,曾经因为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而每年支付高额专利费。
而现在,邓稼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的国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使上亿的人能吃饱,北斗卫星一颗颗的发射,华为的5q技术让世界都为之惊叹………科技在迅速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
美国宣布要对中国进行科技封锁的时候,开展贸易战的时候,中国畏惧了吗?不!中国推出了鸿蒙系统,它是我们中国自己的系统,是我们的智慧!大国之崛起,在于外交。
自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中国正一步步发展: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战略、多方外交……无一不铸造了中国崛起的必然结果,自中国活跃于外交舞台,便一直得到多国的称赞,这不仅仅是因为的努力付出,也是因为每个人民在努力付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我们是学生,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创新。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爱国的心,祖国,她是我们的出生地,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她和我们的母亲一样,一个人,若是不爱国,那他即使拥有很高的学识,也注定沦为国家的蛀虫,民族的耻辱!少年,是大国崛起之基石,少年强,则国强!。
中国外交史论文
我国的外交形势十分的不力。
北有强邻俄国,东邻心怀敌意的日美同盟,西南有宿敌印度,东南及南部海洋国土屡遭侵犯,海上交通线处于日美潜在威胁之中。
我国目前的策略是:以中俄对日美;在美俄之间搞等距离外交;在日美之间,我国的外交方略则并不明确,中国一度采取过联日制美之举;对待其他周边邻国,则尽量避免冲突,主张以政治谈判方式解决领土争端!中国的外交主要以国家利益出发!我国在外交就是:不能轻易得罪谁,否则就会影响周边环境,进而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如果我们对外强硬,则会被人指责为"中国威胁论"。
如果经济发展也被西方人说“中国灭亡论”!这种思维逻辑在实践中成了掩饰外交上缺乏智慧和谋略、软弱,无能的一个借口。
它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严重挫伤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海外华人同胞的民族自尊心,炎黄子孙在摆脱西方列强的欺凌后至今已半个世纪,仍不能在世界上享有作为泱泱中华大国国民应有的尊严和自豪。
在国际关系的现实中,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坚定地捍卫自身利益,那么就不仅不能真正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反而会被视为软弱可欺。
我们所片面强调的所谓"政治解决",不过是处理国际争端的手段之一,决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手段。
必要时要用强有力的武力解决。
中国的外交被外国察觉,极易使我陷入被动。
周边一些国家必然会在强国的支持或怂恿下,加紧侵夺我国利益。
他们都会觉得中国软弱,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造成既成事实,并将问题国际化,来逼中国认可。
中国人忙于内政,又爱面子,到时一定会妥协。
而西方国家向来以其利益为标准决定外交方针,待冲突明朗时,谁也不会翻开历史书,查看它曾于某年某月承认过中国对某一地域拥有主权,届时它将考虑的则是如何实现地区力量的均衡并从中谋取利益。
在国际关系中,只要有国家利益存在,公理并不能总在。
外交战略旨在实现国家重大的长远的利益。
建国后前三十年,毛泽东以战略家的雄才伟略,为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了广阔的国际外交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两国的现代外交
中国的日系发展壮大,邻国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的背景下,重要战略地方的你争我夺,在中国的近代史和邻国日本密不可分,所以我选择日本为研究的对象,我一开始主要是从近代的中日关系来进行研究。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本主义改革,并于此不但壮大起来,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等诸多原因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对于中国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强了胶州湾,台湾等地区,一战结束后获得了德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又通过日俄战争成为了中国东北的正真主宰者,有又通过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完全掌握中国东北。
然后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主东北扶植傀儡政权,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在战后,中日保持着移动的友好外交的关系,但是始终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
在这里我插入一点我自己关于二战中日本战胜于战败的看法:我本人认为,虽然日本战败但是在后来的观察中,日本可以说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主要是在侵华战争中日本疯狂的虐夺和储藏了中国许多珍贵的资源尤其是黄金白银等,并在战后并未有什么不平等条约相加,本土也并未受到重创,经济基础还是比较雄厚的,连仅需要承担的一少部分人能够赔款也被减免。
获得完全有力的发展机遇,同时日本当时的政治和制度是完全不健康的,但战后在美国的帮助扶持下,较好的改正了经济政治制度方面的弊端,把握住了良好的反展机遇。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
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
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中日关系面临的领土争议存在和历史问题仍未解决,如东海油气资源开发纠纷牵扯到海洋界线划分、海洋资源分配等复杂间题中方已开发了属于大陆架延伸海底的油气资源,日方提出吸管效应并要求共同开发。
双方领导人恢复互访和确立战略互惠关系后,日方在此问题上更是志在必得。
共同开发问题涉及许多复杂敏感因素,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来运筹。
当前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处于大的整合和调整时期。
主要表现是:在国家利益的构成中安全问题的地位下降,经济问题地位上升。
国际冲突将主要因经济利益冲突而起。
中日关系是关系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和中日切身利益的重要关系。
对此,日本是极为重视的。
1989年后日本首先恢复了对华援助,1997年日本又将外交目的明确表述为:巩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改善与俄国之间因领土问题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关系。
我国领导人近年来也频频对日本进行高级别的访向。
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日本急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依附美国,做美国制约中国的马前卒。
在人权、民主、核武器实验、对华贷款等问题上给我们制造了不少麻烦;对一些历史问题极力
回避;日本政府官员接二连三的“出言不慎”;对钓鱼岛事件持明显的支持纵容态度;尤其是日本与美国拼凑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明显是借助美国制约中国。
我们还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美日经济冲突目前有日益淡化的趋势,原因是美国产业升级顺利完成,日本在产业档次上落后于美国,而我们的产业和日本还处在同一档次,在一个时期内中国将成为日本主要的竞争对手和排挤的对象。
自1979年以来日本每年向我国提供的政府贷款约占我同国外官方资金合作的40%以上,居首位。
自1979年起日本共向我提供四批日元贷款,这是个好势头,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不可能将诸多的遗留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搁置一旁。
我们不是为了算老帐,而是为了谋取国家利益,昨天的历史可以也应该成为我们今天为国家谋取利益的武器和凭借。
中国和日本一样不甘心成为二流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又大致相同,这决定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将是合作与对抗并存的关系。
美妄图独霸世界的野心不死,那么要在国际社会中谋求自主地位的中国和日本就面临着共同的来自美国的制约,以及在亚欧竞争上要互为犄角。
对抗起因于中日在亚洲内部事务主导地位上、在提高国际社会地位以及争夺经济利益等问题上的矛盾。
后者将是在中日关系发展中引起冲突的主要原因。
在多极化的前提下,单纯的国家安全问题将让位于综合的国家利益,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决定将来中日之间的经济冲突将是国际间冲突的主要部分。
我们要防备一些国家利用日本企图恢复政治军事强国地位的迫切愿望,开出一些空头支票作为诱饵引诱日本与之接成于我不利的联
盟。
对此我们的策略应该是分而制之、远交近攻。
我们应通过实行全方位外交,力争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在日美贸易问题上、在日本与东盟的关系上、在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上、在日本妄图成为政治大国的问题上影响日本。
中国要进一步开创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代目标,实现经济繁荣。
这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不仅要确保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而且要力争不被卷入任何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去。
为此,我们需要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需要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而这两条都与日本有关。
对中国来说,一个稳定的、健康的中日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第一:中日睦邻友好可以稳定我国的周边环境。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互为对方最重要的邻国,只有与对方和睦相处,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日这两个处于战略上升期的大国间很容易滋生竞争意识。
但必须将它控制在两国关系不致破裂的范围内。
这是因为在现代条件下,如果中日两国间爆发战争,必定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无论如何要避免出现这种事态。
中日两国“和则两受其利,斗则两蒙其害”。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只有中日两国坚持睦邻友好,共同为推进地区合作,缓和“热点”冲突作出贡献,本地区才有希望保持长期和平与稳定。
第二: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与中国近在咫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是美国、俄罗斯等大国所难以替代的。
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
双边贸易的扩大和直接投资的增加,已经使中日两国彼此都有求于对方,谁也
离不开谁。
中国需要来自日本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
同样,日本也有赖于中国的市场和来自中国的廉价优质产品。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明确表示不赞成“中国威胁论”,主张从积极的角度,以双赢的思想看待中国的发展,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推进中日经济合作。
第三:亚太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的区域一体化趋势对中日两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两国对于循序渐进地推进亚洲“自由贸易区”构想,对建立“亚洲货币基金”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诉求。
酝酿中的亚洲“自由贸易区”是开放的而不是排他的,但是,对这一地区的各国来说是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开展互利合作的最有利对方框架。
,亚洲“自由贸易区”离不开中日两国的积极参与,而中日两国单独都不可能建成一个涵盖面较广、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
中日两国只有通力合作,亚洲的经济整合才有实现的可能。
总之,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最后,中日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同处东亚且紧邻的两个大国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至关重要。
为了维护长期以来历经艰难形成的中日关系大局,我们应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为构筑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而共同努力。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
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在此希望中日关系可以得到改善,希望我们中国和日本可以从此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中日的明天会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