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元代杂剧与南戏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元末南戏

第七章  元末南戏

第七章元末南戏第一节南戏的兴起及其体制一、南戏的兴起1、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与北杂剧相对而言。

它产生于两宋交替之际,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戏剧,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永嘉是唐代时的名称)元代前期,北杂剧兴盛,它却衰微,元末杂剧衰微后,它又兴盛起来,并取代了北杂剧的优势。

2、南戏和杂剧此消彼长元灭南宋以后,北杂剧盛行,南戏一度衰落,正如《南词叙录》所说:“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南词遂绝,而南戏亦衰。

”但南北的沟通,对南戏的发展也给予了有力的刺激,使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的长处和成就来丰富提高自己,如接受北杂剧的故事题材,吸收其艺术描写,借鉴其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其若干曲调,出现“南北合套”的形式等,从而使南戏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日趋成熟。

到元末,由于杂剧创作日益脱离现实,加之艺术格局趋于老化,杂剧逐渐衰微。

而此时,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形式比较自由的南戏则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并为明清传奇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南戏的体制1、剧本结构:以出为单位,以人物的上下场为界分场,可长可短。

一般先由副末开场,报告演唱宗旨和全剧大意。

第二出起,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继出场,经过种种悲欢离合,以生旦团圆终场。

2、音乐形式:1南戏音乐比较自由,可以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不限押韵,宫调无严格规定。

伴奏以管乐为主。

3、角色分类及演唱:生、旦、净、丑、外、末、贴。

每个人物都可以唱,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轮唱。

三、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北杂剧南戏1、题目正名(在前或在后) 1、副末开场(又叫题目、标目,均在第一场,报演出宗旨和剧情大意。

)2、一本四折一楔子 2、长达数十出(齣)无楔子3、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 3、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分唱或合唱4、每折一韵到底 4、一出中可以换韵5、可用下场诗 5、每出均有下场诗,多“集唐”6、用北曲,多刚劲粗犷 6、用南曲,多柔婉缠绵7、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 7、一出中可变宫调8、动作提示叫“科” 8、曰“介”四、南戏作品:今存完整的全本15种,残本119种。

元杂剧和南曲

元杂剧和南曲

从北宋到元代,在我国出现两种不同的戏曲演出形式,这就是杂剧和南戏。

杂剧在元代也称元曲,杂剧流行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一带。

南戏则以浙江温州为发源地,以后流传于南方诸省。

杂剧与南戏都属戏曲,但在剧本结构、唱腔、行当排场等却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剧本结构杂剧中,一个剧目称为一本,一本共四折及一楔子构成(即全剧由五段戏构成)。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共用了五本二十折,打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通过“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五本详细的描述了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以及心理特征,使文章更吸引人。

南戏中戏的段落称"出",一个剧目多的由四、五十出构成,少的也有十几"出",可连演几天。

高明的《琵琶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四十二出,情节详尽。

2、唱腔杂剧中,一折戏的音乐唱腔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音乐均为曲,不同南曲。

南戏中唱腔曲牌由南曲和北曲合套,(即南北曲均可用。

)杂剧和南戏在唱腔上有明显的区别,杂剧的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包括宫廷,寺庙,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则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其根源是由于地域文化特色,语言方言区别而形成的。

3、演唱体制杂剧中,剧本分旦本(女角)和末本(男角),由主角一唱到底,其他角色均不唱。

如《望江亭》一剧是旦本,由正旦谭记儿主唱,正末白士中不唱。

《汉官秋》一剧是末本,正末汉元帝主唱,正旦王昭君不唱。

楔子则可以由主角以外唱,如《窦娥冤》一剧为旦本,各折均由窦娥唱,但楔子可由窦天章唱。

而《西厢记》是打破了一个人主场的惯例,生、旦还有其他的角色都有唱,这样也使得人物刻画更为生动有趣。

南曲中每场戏可由主角唱,也可由配角唱,还有合唱、对唱、帮唱。

南戏的演出形式由副末开场,概要介绍剧情故事内容、戏由第二出开始,人物上下场定场诗、下场诗、上场人有自报家门。

6元代南戏

6元代南戏
第七章 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概况


一、何谓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指的是宋元时期东南地区用南方方 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二、南戏的兴起和发展
根据明代祝允明《猥谈》和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它大约 产生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到高宗南渡之际,盛行于南宋。因 为它起源于浙江温州地区,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 杂剧”。 南戏最初只是简单的民间歌舞小戏,在此基础上不 断吸收宋杂剧和其它民间伎艺的成份,使自己逐渐丰富发展 起来。元灭南宋后曾一度衰微。至元末再度复兴,并流传到 江西、安徽等地,形成各种不同声腔而逐渐发展成新的地方 剧种。南戏上承宋院本,下开明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 的一环。 一般认为北宋末年和南渡之际是南戏的形成期;元灭南宋之 后是南戏的衰落期;元末明初是南戏的繁荣期。
其二,心理描绘。 《琵琶记》中的心理描写也多于元杂剧。赵五娘在诉 说自己的不幸命运时,就有两段精彩的地方。 一是《糟糠自厌》中对糠的诉说。赵五娘以糠和米比 作自己和丈夫的命运。“糠和米,本是两依 倚,……。” 写出了自己的不幸和无奈。 二是《祝发买葬》中对头发的对话,以头发自比,诉 说苦处。“头发,是我耽搁你度青春,如今又剪你, 资送双亲。剪你伤情也,只怨结发的薄悻人。”成功 的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一种手段,也为读者了解 主人公提供了又一个视角。



三、《琵琶记》的基本情节 《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
奈何朝廷皇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 闱。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 饥荒岁,双亲俱丧,此际实堪悲。 堪悲赵 女支持,剪下香云送姑舅。罗裙包土,筑成坟 墓;琵琶写怨,竟往京畿。孝矣伯喈,贤哉牛 氏,书馆相逢最惨凄。重庐墓,一夫二妇,旌 表耀门闾。

第七章 元末南戏

第七章  元末南戏

第七章元末南戏第一节南戏的兴起及其体制一、南戏的兴起1、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与北杂剧相对而言。

它产生于两宋交替之际,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戏剧,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永嘉是唐代时的名称)元代前期,北杂剧兴盛,它却衰微,元末杂剧衰微后,它又兴盛起来,并取代了北杂剧的优势。

2、南戏和杂剧此消彼长元灭南宋以后,北杂剧盛行,南戏一度衰落,正如《南词叙录》所说:“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南词遂绝,而南戏亦衰。

”但南北的沟通,对南戏的发展也给予了有力的刺激,使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的长处和成就来丰富提高自己,如接受北杂剧的故事题材,吸收其艺术描写,借鉴其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其若干曲调,出现“南北合套”的形式等,从而使南戏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日趋成熟。

到元末,由于杂剧创作日益脱离现实,加之艺术格局趋于老化,杂剧逐渐衰微。

而此时,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形式比较自由的南戏则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并为明清传奇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南戏的体制1、剧本结构:以出为单位,以人物的上下场为界分场,可长可短。

一般先由副末开场,报告演唱宗旨和全剧大意。

第二出起,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继出场,经过种种悲欢离合,以生旦团圆终场。

2、音乐形式:1南戏音乐比较自由,可以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不限押韵,宫调无严格规定。

伴奏以管乐为主。

3、角色分类及演唱:生、旦、净、丑、外、末、贴。

每个人物都可以唱,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轮唱。

三、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北杂剧南戏1、题目正名(在前或在后) 1、副末开场(又叫题目、标目,均在第一场,报演出宗旨和剧情大意。

)2、一本四折一楔子 2、长达数十出(齣)无楔子3、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 3、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分唱或合唱4、每折一韵到底 4、一出中可以换韵5、可用下场诗 5、每出均有下场诗,多“集唐”6、用北曲,多刚劲粗犷 6、用南曲,多柔婉缠绵7、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 7、一出中可变宫调8、动作提示叫“科” 8、曰“介”四、南戏作品:今存完整的全本15种,残本119种。

01第一章 元代杂剧与南戏

01第一章 元代杂剧与南戏

• 元朝民族等级表 等级 第一等 第二等 第三等 第四等 名称 蒙古人 色目人 汉 人 南 人 民族 蒙古族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文人的处境不幸,科举废立无常,“书会才人” 文人的处境不幸,科举废立无常, 书会才人” 文人的处境不幸 • 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十月:“科举事, 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十月: 科举事,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 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 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 • 明人胡侍《真珠船》:“中州人每每沉抑下 明人胡侍《真珠船》 志不获展, 于是以其有用之才, 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 于是以其有用之才 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 汉化与发展:发展生产,兴学办校 汉化与发展:发展生产, –农业:《元史 河渠志》:“内立都水监,外设各 农业: 元史·河渠志 河渠志》 内立都水监, 农业 处河渠司,以举兴水利,修理河堤为务。 处河渠司,以举兴水利,修理河堤为务。” –手工业发展,形成大都市 手工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 大都:“通衢交错,列巷纷纭”,“城南之走 大都: 通衢交错,列巷纷纭” 城北,去而晨,归而昏。”“华区锦市 华区锦市, 城北,去而晨,归而昏。”“华区锦市,聚万 国之珍异;歌栅舞榭,选九州之秾芬。 国之珍异;歌栅舞榭,选九州之秾芬。” • 杭州:关汉卿《杭州景》:“百十里街衢整齐, 杭州:关汉卿《杭州景》 百十里街衢整齐, 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点儿闲田地。 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点儿闲田地。……普 普 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 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

明代的戏剧与曲艺:元杂剧与南戏

明代的戏剧与曲艺:元杂剧与南戏

明代的戏剧与曲艺:元杂剧与南戏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元杂剧和南戏成为了两种备受瞩目的表演形式。

元杂剧作为明代最早的戏剧体裁之一,呈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而南戏则是明代南方地区特有的曲艺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本文中,将分别对元杂剧和南戏进行介绍,并深入探讨它们在明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元杂剧元杂剧是由元朝时期的剧种演变而来,它采用了大量的音乐、舞蹈和武术表演,具有豪放、热烈的表达风格。

元杂剧的剧本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命运。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明而生动,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元杂剧的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鼓点、锣鸣和胡笳等乐器的演奏,为剧情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背景音乐。

同时,舞蹈和武术也是元杂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舞蹈形式多样,有柔美的舞步、激烈的打斗动作等,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舞台表演的氛围之中。

二、南戏南戏是明代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艺表演形式,它与元杂剧在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南戏以曲调婉转悠扬、唱腔绵长为特色,演员通过对唱技巧的运用,使得剧情更加细腻、动人。

南戏的剧本内容多样化,包括历史故事、传说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琐事等。

这些剧本既融入了南方地区的文化习俗,又具有普遍的艺术价值,使得观众能够在欣赏南戏的同时,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南戏的演员通常是男扮女装,他们通过特殊的表演技巧和嗓音变化,将角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南戏中还常常穿插舞蹈和杂耍等元素,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三、元杂剧与南戏的地位元杂剧和南戏在明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文人雅士提供了表达的渠道。

元杂剧通过大量描绘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剧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命运,使得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同时,增长了对历史的了解。

同时,元杂剧的豪放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吸引了文人雅士们的关注和研究。

1元代杂剧散曲南戏

1元代杂剧散曲南戏

二、文学概况
1、元曲 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戏曲,散曲属于诗歌,但都 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元 曲。臧晋叔《元曲选》
有元一代的文学代表
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共称 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 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传世之盛, 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 元之可传独北乐府耳。”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 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 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也。”
3、从接受主体——观众队伍来看
戏剧的繁荣与否与市民阶层的发达与否 紧密相关。元重视和优待工匠,集中于 大都市作工。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带 动市民文化的繁荣,为戏剧的繁荣奠定 了物质基础和观众基础。
4、从戏剧基础——文化传统来看
叙事文学的繁荣与否、对戏剧的重视与 否是戏剧繁荣的两个前提条件。前者是 戏剧文学的表现形式,后者是戏剧的价 值观念。
二、元杂剧作家作品的数量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贾 仲明《录鬼簿续编》辑录,杂剧作家 200多人,作品500多种。据明代臧晋 叔《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 编》选辑,现存元杂剧160多种。
元曲四大家
一般认为是关、马、郑、白。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关、郑、 白、马;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马、郑、 关、白; 蒋一葵《尧山堂外记》:关、马、 郑、白; 徐复祚《曲论》:马、关、白、郑 王骥德《曲律》:王、关、马、白。
三、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南北方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杰出作家有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 祥等。 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既流行南戏, 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优秀作家有郑 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 。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

三、元杂剧的体制
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 贴 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不是一种,所以可以说杂剧只有三种 角色):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 细酸、曳剌。
三、元杂剧的体制
4、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 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 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 作用。 5、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 武打、歌舞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如 “做悲科”、“混战科”、“做弹科”、 “内做风科”。
第六节 明清杂剧
一、明初杂剧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 三、清代杂剧 四、[作品讲读]《狂鼓史》
一、明初杂剧
1、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歌功颂德、粉饰太 平的总体追求垄断杂剧剧坛。 艺术形式则有所革新,突破元杂剧体制规范并 趋向雅化。 2、明初杂剧作家主要有两类人: 一类是由元入明的作家,以杨景贤、刘东生为 代表; 一类是在明初成长起来的宫廷派作家,以朱权、 朱有燉为代表。
一、关汉卿的生平及创作
1、创作年代最早、作品最多、影响最大。 关汉卿不乐仕进,交游甚广,与书会才人、 青楼艺伎均有交往,时相切磋,同时他又多 才多艺,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这对他的戏 剧创作大有裨益。
关汉卿肖像
一、关汉卿的生平及创作
关汉卿长期混迹于行院勾栏,这既培植了他狂 放不羁的个性,又使他充分接触下层社会,对被 压迫者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他还亲自参与演出, 获得丰富舞台体验,这使他的戏剧创作更具有当 行本色。 2、一生创作60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18种。 分为三类:第一类公案剧,有《窦娥冤》、《鲁 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婚姻爱情剧,有 《救风尘》、《拜月亭》;第三类历史剧,有 《单刀会》、《西蜀梦》。

大学语文 元代文学

大学语文  元代文学
[沉醉东风]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 帝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承受汉家基业。则 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是甚枝叶?
2、公案戏——批判社会现实
有浓重的血泪控诉色彩,如《窦娥冤》、《蝴蝶梦》、 《鲁斋郎》等,发泄一腔悲愤,控诉权贵暴行,揭露官府枉杀 无辜的现实,收到社会批判的政治效果,洋溢着时代的精神。
艺术特点
一、多为眼起腔式,即弱拍起唱。这是北方音乐所具备的显 著特征之一。 二、这些曲调较多的终止在羽音,属于羽终止群体音乐。
诸宫调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历史题材、爱情、题材和家 庭婚姻题材。其中有些题材对后世的戏剧、小说具有开启作用。 诸宫调具有通俗文学的艺术特性,表现为语言的通俗化、思想 内容的世俗化和审美趣味 的大众化。
元代文学
元杂剧和南戏 元代散曲 元代诗文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 被朱元璋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 十四年。
一代又一代文学变迁,继唐诗、宋词后,元曲登上文学 舞台。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各种 表演艺术形式于一体完整喜剧形式。又称北曲。主要特色是: “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曲白相生”、是严谨完 整、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刘知远 《刘知远诸宫调》不知撰人,仅存残本。原书共有
12卷,现只剩下一头一尾,共计5卷。作品叙述刘知远发 及其与妻子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其具体情节、细节 与《五代史平话》及南戏《白兔记》,均互有出入。语 言质朴,文句时有错讹,当非文人手笔。
天书遗事 《天书遗事诸宫调》,元王伯成撰。原作已经失传。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 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 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 宋杂剧了。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 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它为中国汉族 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元代南戏

第三章元代南戏

第三章元代南戏第一节南戏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南戏产生的年代,祝允明《猥(wěi 琐碎烦杂)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

又据刘埙(xūn )《水云村稿》所述,南宋咸淳年间,所谓“永嘉戏曲”在江西南丰一带也已经很流行。

•在《猥谈》和《南词叙录》(徐渭)中著录的最早的南戏剧目是《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都是写男子负心的故事。

•宋代南戏也绝少有剧本传世,只有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的《张协状元》一种,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宋代的旧作。

•南戏最初当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

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

•以《张协状元》的情况来看,它的开头是用诸宫调的说唱来叙述故事,然后进入角色的表演,剧中并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

•温州是古老的文化之都,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南戏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得以成长,并逐渐扩展到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南宋都城临安。

•元灭南宋以后,北方剧作家大批南下,杂剧占领了南方舞台,南戏较之已经高度成熟的杂剧显然相形逊色。

•但是,它在南方民众中的基础是相当牢固的,所以仍旧在民间流行。

而且,正是由于北杂剧的南下,造成了南北剧交流的机会,一些北方作家参与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剧本的编写,一些北方演员参与了南戏的演出。

•在这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如改编杂剧的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戏的艺术因而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可见元代南戏还是颇为兴盛的。

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元代南戏

元代南戏

南戏的发展:
• • • • 1.中国古代戏曲的两支: A.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 B.南戏 最早的著录:《赵贞女蔡二郎》、《王魁》 ( 《猥谈》和《南词叙录》) •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永乐大典》中 早期三种南戏,即《张协状元》、《宦门 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 2. “南北合套” :曲牌连套
元代南戏
第一节:南戏概述
• 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 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 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 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 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 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 中的曲牌。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 得多。
《琵琶记》的成就:
• • • • 1.结构上,双线并行: 2.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3.语言朴实与高雅并存,适合身份 4. 声调格律方面,改变了早期南戏不讲究宫 调配合的做法,根据剧情的需要,考虑曲牌 的缓急、性质的粗细、声情的哀乐,以及相 互间的搭配,加以妥贴的安排。对句格、四 声的运用,也比较严密细致,被明清传奇奉 为圭臬。
第三节 四大南戏
• 荆刘拜杀”:元末明初,除《琵琶记》外, 还有一些较著名的南戏剧作,其中《荆钗 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 《杀狗记》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简称为 “荆刘拜杀”。
• 1.《荆钗记》(元人柯丹邱): • 穷书生王十朋(荆钗、 “才学之士”)、大财主孙汝 权(金钗)、钱玉莲 • 拒婚——烟瘴之地潮阳(“家书”变“休书”)玉莲 投江自杀;王十朋设誓终身不娶;后以荆钗为缘,得 以团聚 。 • 新鲜的、具有市民社会气息的生活理想: • 首先,把“义夫”与“节妇”作为对应的概念,意味 着妻子的“节”需要丈夫的“义”作为报偿,这已不 是正统礼法所具有的内容。 • 她最初选择王十朋为婿,是因为认识到他“一朝风云 际会”,就会“发迹”写她以“若能勾赠母封妻,也 不枉了争名夺利”鼓励王十朋赴考,都是直接从实际 利益考虑,不假以虚伪的道德掩饰,这些地方也都有 浓厚的市俗气息。

第三章元代南戏

第三章元代南戏

第三章元代南戲第一節南戲的形成和發展中國古代戲劇成熟較早的一支,是從宋雜劇、金院本到元雜劇,另有一個成熟稍遲的分支,是在東南沿海地區流行的南戲,因其最早產生於浙江溫州(舊名永嘉),故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或“永嘉戲曲”。

南戲產生的年代,祝允明《猥(wěi 瑣碎煩雜)談》說是北宋“宣和之後,南渡之際”。

又據劉塤(xūn )《水雲村稿》所述,南宋鹹淳年間,所謂“永嘉戲曲”在江西南豐一帶也已經很流行。

在《猥談》和《南詞敘錄》(徐渭)中著錄的最早的南戲劇目是《趙貞女蔡二郎》和《王魁》,都是寫男子負心的故事。

宋代南戲也絕少有劇本傳世,只有在《永樂大典》殘卷中發現的《張協狀元》一種,多數研究者認為是宋代的舊作。

南戲最初當是在溫州一帶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的,《南詞敘錄》說它“即村坊小曲而為之”。

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詞的曲調,以及唐宋大麯、諸宮調等樂曲成分,並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雜劇的影響。

以《張協狀元》的情況來看,它的開頭是用諸宮調的說唱來敘述故事,然後進入角色的表演,劇中並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

溫州是古老的文化之都,又是對外貿易的通商口岸,商業發達,經濟繁榮。

南戲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中得以成長,並逐漸擴展到東南沿海一帶,進入南宋都城臨安。

元滅南宋以後,北方劇作家大批南下,雜劇佔領了南方舞臺,南戲較之已經高度成熟的雜劇顯然相形遜色。

但是,它在南方民眾中的基礎是相當牢固的,所以仍舊在民間流行。

而且,正是由於北雜劇的南下,造成了南北劇交流的機會,一些北方作家參與了南戲聲腔的改造和劇本的編寫,一些北方演員參與了南戲的演出。

在這過程中,南戲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

如改編雜劇的劇碼,在一定程度上吸收雜劇曲牌聯套的方法,採用雜劇的一些曲調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戲的藝術因而得到進一步提高。

現存宋元南戲劇目共二百多種,除大約六種出於宋代,其餘均出於元代,可見元代南戲還是頗為興盛的。

到元末,《琵琶記》等劇本出現,標誌著南戲達到了成熟的階段,並且為明清傳奇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浅析元杂剧《拜月亭》与南戏《拜月亭记》的异同

浅析元杂剧《拜月亭》与南戏《拜月亭记》的异同

44浅析元杂剧《拜月亭》与南戏《拜月亭记》的异同张丽 李益 西藏大学文学院摘要:元杂剧和南戏作为我国戏曲史上的一对兄弟剧种,分别于我国北方和南方先后崛起。

文章选取了北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和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记》进行异同比较分析,从思想内容、艺术创作及两者异同原因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元杂剧;南戏;《拜月亭》;《拜月亭记》一、南北《拜月亭》的思想内容(一)南北《拜月亭》的故事渊源关汉卿杂剧《拜月亭》以金宣宗南迁为背景,瑞兰与母亲失散,世隆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两人在共同逃难时产生感情并私下结为夫妇,瑞兰的母亲认瑞莲为干女儿,瑞兰父亲强烈反对瑞兰与世隆的爱情,几经波折,世隆与瑞兰终于夫妻团圆,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世隆和王瑞兰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一种“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的美好愿景。

南戏《拜月亭记》交织着爱情与伦理,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悖谬情理,赞美了瑞兰忠于爱情、王夫人与瑞莲、瑞兰和瑞莲、世隆和陀满兴福之间深厚的情谊。

其人物设置与关剧大体一致,南戏《拜月亭记》是关剧的继承和发展。

(二)南戏《拜月亭记》对杂剧《拜月亭》的继承和发展南戏《拜月亭记》对关剧的继承和发展从故事情节、人物设置及故事结局三方面来分析。

故事情节。

南戏《拜月亭记》的情节相比关剧更加完整,富有曲折性,展现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更加广阔,同时也在关剧的情节基础上有所发展。

如陀满海牙的加入,使南戏《拜月亭记》有了完整的来龙去脉,为与世隆结为兄弟埋下了伏笔,也为他落草为寇后还能保持善心的举动提供了理由,到最后他参加科举考试中得武状元,情节一步步展开,使得戏文顺理成章。

又如南戏《拜月亭记》第十七出“旷野奇逢”刻画了世隆和瑞兰颇具戏剧性的相识,世隆与瑞兰问答描写细腻传神,刻画了瑞兰矜持、聪明、害羞和无奈的大家闺秀的形象。

人物设置。

南戏《拜月亭记》相比关剧新增了很多人物,如陀满海牙与店家老夫妇等一系列人物,这使南戏《拜月亭记》比关剧故事更完整,人物性格刻画更丰满。

第二讲 元代的杂剧与南戏

第二讲 元代的杂剧与南戏

第二节 元代的南戏
➢一.南戏的发展状况
1、与杂剧的交替发展 2、南北曲融合的意义 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有乐府及南北腔行于世”、“以南北调合腔, 自和甫始”、“又有南北戏文”
➢二.留存作品
剧本保留其原貌的有:《宦官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四大传奇” 《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特点:情节曲折多变,主要关注家庭伦理关系。
(2)含义
创作者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及所处环境,直接、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感 受。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 自然而已矣。”方言、俗语及口语的大量融入是其特点。
➢l六.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及作品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荐福碑》 郑光祖《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3)书会才人 大都 御京书会 杭州 古杭书会 温州九山书会等
➢二.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前期:至元、元贞、大德年间,兴盛期 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载,作有56人,作品300余种。关汉卿、 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均在这一时期。
后期:元武宗至元末,衰落期 郑光祖、秦简夫等。
➢三.元杂剧的体制
一本四折 楔子 旦本与末本 角色:正末、正旦、副末、贴旦、净、孤、卜儿、孛老、细酸、徕儿等。
第二讲 元代的杂剧与南戏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元之曲:杂剧与南戏
第一节 元代的杂剧
➢一.元代杂剧兴繁的原因
1.北曲的盛行
A、北方特有的乐器 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卷28《乐曲》:达达乐器,如筝、(竹+秦)、
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所谓之曲,与汉人曲调不同。
➢四.元杂剧的内容

柏红秀-戏曲鉴赏-视频习题答案

柏红秀-戏曲鉴赏-视频习题答案

中国古典戏曲鉴赏第一讲戏曲的发展与形态的成熟1、下面属于南戏作品的是ABCDA、赵贞女蔡二郎B、王魁C、王焕D、张协状元2、诸宫调作为南宋杂剧的音乐表演形式,据传为北宋(A)创造?A、孔三传B、柳永C、李清照3、宋代戏曲角色有几个?(B)A、2个B、4个C、5个4、第一讲:北宋杂剧由几段组成:(B)A、3段B、2段C、4段5、第一讲“东海黄公”是时代的“百戏”之一。

(C)A、春秋B、战国C、汉代D、北魏6、第一讲:唐代最出名的一部家暴戏是?(C)A、《兰陵王》B、《代面》C、《踏摇娘》7、第一讲:在唐代宫廷音乐机构中,对戏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那个?(B)A、太常寺B、教坊C、梨园8、第一讲:北齐的《代面》是讲述的故事?(B)A、汉武帝B、兰陵王C、刘备D、隋炀帝9、第一讲:柳永自创的慢词以描写杭州繁荣的词作是?(A)A、《望海潮》[东南形胜]B、《雨霖铃》[寒蝉凄切]C、《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10、第一讲:《九歌》的作者是(B)?A、宋玉B、屈原C、李白D、苏轼11、第一讲:中国古代专门从事歌舞表演的人员有和俳优。

(A)A、巫B、史官C、工匠D、商人12、第一讲:《诗学》作者是?(B)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孔子13、第一讲:戏曲是以来表演故事,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

(A)A、歌舞B、语言C、动作D、绘画第二讲元代的杂剧与南戏1、第二讲保持元代南戏作品原貌的是《宦门子弟错立身》和(C)?A、《西厢记》B、《倩女离魂》C、《小孙屠》D、《王粲登楼》2、第二讲《王粲登楼》中的王粲是历史上哪个时期的人物?(A)A、汉代B、明代C、清代3、《墙头马上》是类型的杂剧作品?(D)A、公案剧B、历史剧C、神仙道化剧D、爱情婚姻剧4、下面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C)(另一个是郑光祖)A、关汉卿B、马致远C、王国维D、白朴5、后人评价元杂剧的审美风格时,常常会用“当行”和(B)来概括?A、浑融B、本色C、高雅D、清丽6、曾记载过元代曲家及曲作的著作有和《青楼集》A、《梦梁录》B、《乐章集》C、《录鬼簿》正确答案:C7、元代以词曲取士真有其事吗?(B)A、是B、不是8、反映元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一部笔记叫?(A)A、《马可波罗游记》B、《东京梦梁录》C、《乐章集》9、“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提出来的?(B)A、鲁迅B、王国维C、老舍10、元杂剧的体制通常是一本折?(B)A、三B、四C、五第三讲明清的杂剧、传奇与地方戏1、李渔在哪部著作中涉及戏曲创作与表演理论知识?(B)A、《风筝误》B、《闲情偶寄》C、《清忠谱》2、清初在戏曲作品中渗透着遗民情怀和文士苦闷的作家是尤侗和?(C)A、李玉B、李渔C、吴伟业3、李玉的《清忠谱》讲述的是“东林党人”和苏州平民与阉党魏忠贤之间的斗争?(D)A、阮大铖B、梁辰鱼C、徐渭D、周顺昌4、李玉创作的戏曲代表作品是“一人永占”与—?(B)A、《人兽关》B、《清忠谱》C、《四声猿B5、临川派曲家阮大铖的代表作品是?(A)A、《燕子笺》B、《牡丹亭》C、《拜月亭》6、《浣纱记》讲的是吴越争霸之事,描述的主要女性是?(C)A、王昭君B、李夫人C、西施D、杨贵妃7、明代传奇《宝剑记》的作者是谁?(C)A、徐渭B、王九思C、李开先D、康海8、以“传奇”专指南戏,是在什么时代?(B)A、唐代B、明代C、清代9、《四声猿》由《渔阳弄》、和《女状元》、《玉禅师》组成?(C)A、《王粲登楼》B、《错立身》C、《雌木兰》D、《白兔记》10、《四声猿》的作者是?(A)A、徐渭B、王九思C、康海第四讲关汉卿与《窦娥冤》1、窦天章年轻时曾经跟蔡婆婆借了两银子,结果一年后要双倍偿还?(B)A、十两B、二十两C、四十两2、给窦娥断案的法官是?(A)A、桃杌B、包拯C、狄仁杰3、六月飞雪是窦娥在刑场上发下的第桩誓言?(B)A、第1桩B、第2桩C、第3桩4、《窦娥冤》楔子讲述了窦娥岁之初的事情?(B)A、三岁B、七岁C、十九岁5、关汉卿一生创作了约67部杂剧作品,现存部?(C)A、10部B、15部C、18部6、[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B)A、关汉卿B、马致远C、张可久7、关汉卿描写自我的一首散曲名是?(A)A、[南吕一枝花]《不伏老》B、[四块玉]《别情》C、山坡羊]《潼关怀古》8、《录鬼簿》的作者是时期的钟嗣成?(B)A、唐代B、元代C、明代D、清代9、尽管“元曲四大家”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排名第一的总是?(A)A、关汉卿B、白朴C、马致远D、王实甫E、郑光祖第五讲王实甫与《西厢记》1、《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曾共读《莺莺传》来传递出对的向往?(A)A、爱情B、职业C、婚姻D、自由2、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打破了封建婚姻的?(C)A、金钱观念B、才貌观念C、门第观念3、撮合张生与莺莺爱情的,除了红娘以外还有?(B)BA、孙飞虎B、杜确C、和尚D、崔夫人4、反对张生与莺莺相爱的主要人物是?(C)A、张生的父亲B、红娘C、崔夫人D、惠明5、张生收到莺莺写的《明月三五夜》诗以后,以为莺莺是约他在约会?(B)A、普救寺B、西厢C、东厢6、下面哪种性格不属于红娘?(D)A、热心肠B、侠义C、善良D、明哲保身7、莺莺传》中的莺莺在哪里与张生相遇?(B)A、公园B、寺庙C、家里的花园D、街市8、《莺莺传》中的莺莺出生于家?(A)A、将军B、商人C、相国D、帝王9、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最初来源于唐代元稹?(A)A、《莺莺传》B、《任氏传》C、《霍小玉传》10、除了《新西厢》以外,不是王实甫创作且保存下来的杂剧作品是?(D)A、《破窑记》B、《贩茶船》C、《芙蓉亭》D、《诈妮子》11、王实甫创作的杂剧约有13至14部,但是保存下来的约有部?(B)A、2部B、4部C、10部D、12部第六讲高明与《琵琶记》1、《琵琶记》讲述的主题是“三不从”,即辞考,父亲不从,辞婚,牛丞相不从,辞官,皇帝不从?它是一部封建时代悲剧?(A)A、书生B、女性C、权贵2、对待婚姻,牛小姐是怎样的一种人?(C)A、娇气B、霸道C、明理D、老实3、是什么让牛丞相改变了此前霸道的态度?(D)A、皇帝B、赵五娘C、蔡伯喈D、牛小姐4、赵五娘在公婆死后,寻找公婆的原因是?(D)A、贪图富贵B、夫妻团圆C、伸张正义D、让蔡伯喈知道父母的安葬地5、蔡伯喈入赘牛丞相家以后,哪个行来不是他对家乡亲人的态度?(A)A、写绝交书B、写家书C、送财物D、不愿意与牛小姐交流6、蔡伯喈离家之后,家乡遭饥荒,赵五娘决定?(C)A、回娘家B、照顾公婆C、找丈夫D、自杀7、蔡伯喈是因而去参加科举考试的?(C)A、家庭贫困B、热爱功名C、父亲的命令D、母亲的命令8、哪位皇帝曾称赞高明《琵琶记》是“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B)A、李世民B、朱元璋C、康熙9、关于宋代民间蔡伯喈的故事,北宋诗人曾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记录。

元代文学第四讲 元代南戏

元代文学第四讲 元代南戏
1、人物形象: 蔡伯喈: 优柔寡断、委曲求全,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
弱性格和复杂心理。也是有情有欲的普通 人。 赵五娘: 善良朴实、坚忍耐劳,有着传统孝贤美德的 女子。也有道德楷模内心的无奈与隐痛。 【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 【前腔】糠和米,本是两倚依
【孝顺歌】呕得我肝 肠痛,珠泪垂,喉 咙尚兀自牢嗄(shà) 住。糠!遭砻被舂 杵,筛你簸扬你, 吃尽控持。悄似奴 家身狼狈,千辛万 苦皆经历。苦人吃 着苦味,两苦相逢, 可知道欲吞不去。
喈琵琶记》、明嘉靖间刻《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 记》、明嘉靖间刻《风月锦囊》摘汇本《蔡伯喈》 等; 昆山腔演唱本系统,晚明流行,改编较大
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二、《琵琶记》 (二)题材来源:改编自宋南戏《赵贞女蔡二郎》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1、把负心汉蔡伯喈改造成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
பைடு நூலகம்戏剧冲突
辞试不从 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
揭示了“忠”与 “孝”两大基本伦 理观念的冲突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
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
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
也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
子,这般另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
蔡高中进士——赵典卖首饰 蔡洞房花烛——赵糟糠自咽 蔡中秋赏月——赵葬亲寻夫
同生活场景中的两种心境:蔡伯喈苦闷沉重与相 府小姐闲适幸福。
“琴诉河池” “赏月”
3、语言: 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 蔡伯喈一线:辞藻华丽
【南乡子】翠竹影摇金,水殿帘栊映碧阴。 人静昼长无个事,沉吟,碧酒金樽懒去 斟。幽恨苦相寻,离别经年没信音。寒 暑相催人易老,关心,却把闲愁付玉琴。

第一课时元代杂剧与南戏

第一课时元代杂剧与南戏
第四等
名称 蒙古人 色目人 汉 人
南 人
民族 蒙古族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文人的处境不幸,科举废立无常,“书会才人” 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十月:“科举事,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 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 明人胡侍《真珠船》:“中州人每每沉抑下 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 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产生年代和背景
南戏产生的年代,祝允明《猥(wěi 琐碎烦 杂)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 际”。又据刘埙(xūn )《水云村稿》所 述,南宋咸淳年间,所谓“永嘉戏曲”在 江西南丰一带也已经很流行。
南戏最初当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 上形成的,《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 小曲而为之”。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词 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等乐曲 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 剧的影响。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 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 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 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 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关(汉卿)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 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 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 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 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 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 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 《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元代杂剧与南戏

元代杂剧与南戏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条件

1、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 繁荣。剧本方面,主要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 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有的是“书会才人”, 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 任下级官吏的文人。这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 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3、诸多著名演员的出现有 助于杂剧的兴盛。 4、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 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 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 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 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 因之一。
(右图为元代街市图 元代杂剧演出壁 画)

三、戏曲剧本的构成


1、曲词。其功能:
a.抒发人物情感 b.描摹环境景物 c.推动情节发展
元杂剧近代刊本

近代刊本比较重要的有:①1941年上海商务印书 馆刊行的王季烈编校《孤本元明杂剧》 144种。 所谓“孤本”,是指《元曲选》以外罕见流传的 元明作品。②1953年古籍刊行社的《古本戏曲丛 刊》初集以及稍后刊行的四集,都有元杂剧影印 本。其中一部分是《元曲选》未收的,一部分是 和《元曲选》版本不同的。③1959年中华书局出 版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收录了编者认为 《元曲选》以外的元代杂剧62种。
徐渭《南词叙录》:“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 人勇往之志。”


2、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集中于 扬州、建康、平江(苏州)、松江(属 上海)等地。
注重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

元杂剧的发展分期(两大阶段)


元杂剧经历了自盛而衰的过程,杂剧作家的创作活动亦可 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约为元世祖至元初至成宗大德末年(1234-1307)。 期间人才辈出、作品争奇斗妍、各竞异彩的繁荣。关汉卿、 王实甫和白朴、马致远这几位著名作家外,还有高文秀、 纪君祥、杨显之、石君宝、尚仲贤、李好古、李文蔚等。 后期约自武宗至大初年间至元末(1308-1368)。此期的 特点是作家虽还不断出现,作品也不少,其中郑光祖、宫 天挺等人的作品还有一些特色,但总的成就远不及前期。 大致从英宗正统年间以后,就明显地呈现衰微状况。这一 时期还有一个特点是创作中心由大都移向临安(今杭州)。

元杂剧常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元杂剧常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关于“宫调”:
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 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 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 (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 “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 调”。
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最通行 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元杂 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 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 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1
二、角色分工
末:正末、冲末、小末等 旦:正旦、外旦等 净:副净、二净等 杂:孤、孛老、卜儿等
正末:男主角,相当于南戏中的生。 冲末:正末之副角,一般用于杂剧的开场,称为“冲末开场”。 小末:剧中的青少年男子。
正旦:剧中的女主角,相当于南戏中的旦。 外旦:即正旦之配角,其地位仅次于主唱的正旦。
科介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 动作、表情等五类作用:
1、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旦把酒科;做谢恩科。 2、表示人物表情。如:做忖科;做悲科。 3、表示武打动作,如:做混战科;做打衙内科。 4、居中穿插的歌舞动作。如:正旦做舞科。 5、剧情需要的音响效果,如:雁叫科;内做雷声 科。
★杂剧与南戏的区别
6
• 三、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 1、曲词 • 2、宾白 • 3、科(介)
7
• 1、曲词 • 配合曲子的唱词,元杂剧剧本最主要
的部分,起抒发情感,渲染场景、贯 穿情节的作用。 • 曲词有较为严格的韵律要求。但为表 情达意,可增加句子、衬字。
8
• 2、宾白
• 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 为“宾白”。(徐谓《南词叙录》)
净:在剧中一般扮演与正面人物对立的反面人物。
杂:种类很杂,没有注明角色,只表明剧中人物的特征。如: 孛老(老汉)、卜儿(老妇)、邦老(强盗)、孤(官员)、 都子(乞丐)、俫(儿童)、驾(皇帝)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宾白。即说白。徐渭《南词叙录》: “唱为主,白为宾。”
3、科介。剧本中对动作、表情、效果的舞 台提示。
五、元杂剧体制
1、剧本体制 典型:四折一楔子。 2、演唱体制 旦本、末本(一人主唱)
六、元代的两大戏剧圈和元杂剧发展的两个阶段
3、诸多著名演员的出现有助于 杂剧的兴盛。
4、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 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 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 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 兴盛的原因之一。
(右图为元代街市图 元代杂剧演出壁画)
四、戏曲剧本的构成
1、曲词。其功能:
a.抒发人物情感 b.描摹环境景物 c.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等级划分:
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在官场中,汉官也受严格控制。 《元史·百官志序》:“官有常职,位有常员。 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故一代之制,未 有汉人、南人为正官者。”
元朝民族等级表
等级 第一等 第二等 第三等
第四等
名称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 心,遍布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 声腔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 调、冀州调和小冀州调。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 快流行于全国。
三、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条件
一 元代社会
元朝是由蒙古统治者建立的政权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蒙古各部统一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7)灭亡西夏。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灭金,占据了黄河流域 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铁木真的孙子、蒙哥的 弟弟忽必烈继位(元世祖)。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国号曰大元,“盖取 《易经》‘乾元’之义”(《元史·世祖本 纪》)。 至元十六年(1279)灭宋。元朝成为地跨欧亚两 洲的大帝国
汉化与发展:发展生产,兴学办校
农业:《元史·河渠志》:“内立都水监,外设各 处河渠司,以举兴水利,修理河堤为务。”
手工业发展,形成大都市
大都:“通衢交错,列巷纷纭”,“城南之走 城北,去而晨,归而昏。”“华区锦市,聚万 国之珍异;歌栅舞榭,选九州之秾芬。”
杭州:关汉卿《杭州景》:“百十里街衢整齐, 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点儿闲田地。……普 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
白朴,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 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 花月东墙记》三种,而以《梧桐雨》为代 表作。《梧桐雨》取材于唐代陈鸿《长恨 歌传》,以李隆基、杨玉环二人爱情为主 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对李、《长生殿》有重大影响。
第一二课时 元代杂剧与南戏
讲授:吴瑾
一、“元曲”的概念
戏曲:名自宋末元初 刘埙《水云村稿》, 自王国维《宋元戏曲 史》用以通指中国传 统戏剧。
元曲:元散曲和元杂 剧合称。
二、元代戏剧的构成
一、杂剧(北杂剧、北曲、元曲) 它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 朝称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 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南人
民族 蒙古族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文人的处境不幸,科举废立无常,“书会才人”
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十月:“科举事,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 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
明人胡侍《真珠船》:“中州人每每沉抑下 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 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马致远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另据考 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 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散曲家、杂剧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 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 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 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 娱,死后葬于祖茔。
三、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条件
1、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 繁荣。剧本方面,主要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 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有的是“书会才人”, 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 任下级官吏的文人。这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 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 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 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 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 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关(汉卿)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 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 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 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 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 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 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 《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商业:注重海外贸易
文化:注重教育。
中统年间设立十道提举学校官;
至元六年(1269),令诸路官府子弟入学;
二十四年(1287)又立国子学;
二十八年(1291),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 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或自愿招师, 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亦从其便。”
此外,还设立专科学校,中统二年(1261) 令诸路设立医学;至元二十八年(1291)令 诸路设立阴阳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