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手法看鲍照诗歌的过渡性特征
鲍照乐府诗的文学风格
鲍照乐府诗的文学风格汉语言文学115班11010534 张一超摘要: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尤其在诗歌创作方面,鲍照的乐府诗在上承汉魏风骨,下开唐代狂放诗风的进程中,以其鲜明独特、豪迈遒劲的风貌,构成了我国乐府诗史中一段华美的乐章。
题材内容的丰富性、风格神韵的独特性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中文学风格角度入手对鲍照的乐府诗进行简要的剖析与归纳。
关键词:鲍照乐府诗文学风格语言个性生活在魏晋南朝宋代的鲍照和当时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齐名后人誉之“元嘉三杰”。
鲍照生世贫寒,无法比及谢、颜显赫的世族地位。
有关他的传记在史料中也只是寥寥数语。
而在是个创作方面,他“点四家之擅美,跨两代而孤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继承了建安文学和汉魏以来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中国诗史上为具有要贡献的大诗人。
鲍照的乐府诗创造了乐府诗的一个高峰。
鲍照乐府诗流传下来的有86 首,下面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其文学风格进行分述。
一、主题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对于文学风格,我们需要理解风格,还有主题内在依据和篇章修辞之外的角度,即强调风格是主体与对象相契合时呈现出来的特色。
在品读鲍照的86首乐府诗时,不难发现,诗中出现了大量“我”、“吾”等字眼,如《代春日行》、《代东武吟》、《代朗月行》等,部分诗中没有刻意地表明,但全然是隐藏在诗背后的“我”与“君”的对话口吻。
鲍照虽出身低微,却是一个很有才华、胸怀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拟古》之三中说:“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
弱冠参多士,飞步入秦宫。
侧者见君子论,预见古人风。
”说明鲍照很早就颇以才学自负,欲成就一番事业。
在“士庶天隔”的社会里,他始终受到压抑。
不但不能施展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且在经济生活上常常处于贫困的窘境。
鲍照虽居才傲世,而也不得不委曲求全,以迎媚俗:“上好为文章!自谓人莫能。
照悟其旨,为文章多鄙言累句。
咸为照才尽,实不然也。
”丧失尊严和人格,出卖自己的创作个性,这对于愤世嫉俗且有着远大抱负的鲍照来讲是无法忍受下去的。
鲍照诗歌的艺术特色
鲍照诗歌的艺术特色: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直抒胸臆;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奇矫凌厉险俗,颇富浪漫色彩。
鲍照的咏梅诗,别有一番风味,以物喻人,由物及人,通篇以没为线,却处处令读者感到的是诗人自身的品格特性---不随波逐流,不落入流俗,更令人由此萧然起敬的是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不拔.鲍照以深婉含蓄的手法将这种难以抑制的激愤之情传达出来,《梅花落》采用比兴的手法借物喻人,将正直而有才华的寒士比作“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的梅;将那些虚有其表而无节操与才能的权贵比作“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的杂树。
两相对比之下,已将对现实的不合理及其不满的情绪流露了出来。
《梅花落》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
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中属"汉横吹曲",其内容是咏梅"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然而不免"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显然是用比兴手法借物喻人,曲折地流露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庭中树多而杂,诗人却惟独对梅钟情不贰,此句点明了诗人爱憎分明,更暗喻了他在”杂”的世间,却依然坚定不移,不被各种俗媚所左右.接下来诗人来了个设问”问君何独然”,为什么要独爱梅呢?其后诗人作出了回答,能抵御霜,露而不倒,还”作花”,”作实”,春天到来时还”媚春日”.将梅花不畏寒,不畏冻的品性写出,留给读者的是”傲梅”的形象.最后两句诗人又作出对比,梅花难能可贵的是敌寒风,而杂树却空有华丽的外表,诗人一爱一憎十分明显,诗人个人品格也暗藏其中,不得不让读者敬佩.徒有霜华无霜质。
”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
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此诗为寓言体,结构简单,但意在言外,富含哲理。
诗人以梅自况,又以杂树喻那些无立身之操的随波逐流之辈,通过梅花和杂树的对比,在歌颂梅花不畏霜露的品格之中,也歌颂了高风亮节,不惧横暴的坚贞正直之士。
鲍照诗作内容及艺术特点
鲍照诗作内容及艺术特点鲍照(公元的772年-846年),唐代著名女诗人,原籍许州(今河南许昌),后迁居扬州(今江苏扬州),擅长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创作。
她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咏史题材、咏物题材、咏景题材、咏怀题材等,流传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鲍照的诗歌作品表现出了她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在内容上多从女性视角出发,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和独特的人生体验。
她的作品情感真挚,自然流露,往往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抒发内心的感受,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离别、爱情的思考和表达。
鲍照的作品也描绘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风物,她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广阔的江南水乡和迷人的山水风景,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荣和富饶。
她的诗作感受到了唐代盛世的余韵,同时也透露出对散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她的诗作往往以描写具体的景物为引子,通过景物的描绘,展开对人生、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鲍照的诗歌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方面,她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形象的塑造,善于运用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
她舒展的句式和流畅的韵脚,给人以美感和音乐般的韵律感。
她的诗作精练简练,字句间的运用让人过目难忘,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另一方面,鲍照在创作中表现出对女性身份的探索和塑造。
她的诗作多以女性视角出发,以女性的感受和处境为主题,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她的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突破了过去女性角色单一的刻板形象,具有较强的开创性和探索性。
鲍照的诗作不仅在当代广受赞誉,也被后世文人学者推崇。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盛赞鲍照的才情:“著闺弦以四维,声缓缓而还怯。
居无求田业,邑有道然后贵。
德当以理乱,时终宜令。
制刻何茫茫,群公共啸争。
”杜牧也钦佩她的作品:“天宝贞元,饰汝来游。
曲江倾马疾轮流,漏声何苦切,舞人又不求。
凭君此夜短,十寒正未休。
”总的来说,鲍照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真挚,同时也展现了对女性形象和命运的思考和塑造。
她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讲究生动形象,运用比喻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体现出音乐般的韵律感。
乐府狮象,独秀于南朝——鲍照及其乐府诗创作探析
乐府狮象,独秀于南朝——鲍照及其乐府诗创作探析
鲍照是汉朝琵琶歌手,乐府诗人,被称为“七贤中的第一”。
在他的一生中,鲍照大量的创作了数以百计的诗歌,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独秀于南朝”,有时甚至被誉为“汉乐府狮象”。
鲍照依然传承与创新,他在接受东汉庄贾,孟子,佛经和其他儒家传统,佛经,道家方法的基础上,把自己对自然,对季节,对动植物,对社会状况,对历史变迁等一切主题表达出来,创作出了高质量的乐府诗篇,分为赋,绝句,叙咴三类。
他的赋,既受传统的影响,又有很大的创新性,格调流畅,形式规范,铺垫宜人,表达充满想象力,有多种线索和细节,例如《武元》《山鬼》《桃蝌蚪》等。
绝句写自然,写情怀,写节奏和事件,给人以壮丽,轻松,深沉的留存; 叙咴充分表现了词气和诗情的流溢,节奏张力活泼,语言简洁。
鲍照的乐府诗有着动人的激情,优美的口吻,伴着充满活力的美妙乐音,充满了对自然、对他母的深情,充满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增强了对他的热情。
让鲍照的乐府诗乐融融,可激发人们对自然,艺术,科学和技艺,唤起人们对山野草木,风景,节日,习俗,宴会,衣食用品等文化方面的浓厚兴趣,引发人们更多思考和探讨。
可以说,鲍照作品中独特的创性,丰满的情趣,朴实的语言,通俗的素材,隽永的传承,贴近实际的状况,芳华的时光,为当代人们提供了一幅多色的文学绘卷。
鲍照的乐府诗,把人们学会在心灵里体会自然之美,去发现山水风光的美丽,从自然的灵气里思索生活的意义,从生命的活泉路当中懂得古今的文化精华,安抚平和地心灵,品出江南的美好。
具体分析鲍照诗歌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具体分析鲍照诗歌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鲍照(约414年-466年)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特点,同时也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以下是对鲍照诗歌特点和历史地位的具体分析:特点:1.富于抒情和感伤:鲍照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的年华、消逝的人事和流转的世态的感伤之情。
他的诗作常常以个人的亲身经历和真挚的情感为素材,倾诉自己的心境和思考。
2.文化修养与艺术追求:鲍照的诗歌显示了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他善于引用典故、古典文学和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诗作充满了文化的底蕴和深度。
3.独特的写意技法:鲍照的诗歌语言优美,篇章流畅,行间流露出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纯粹。
他注重修辞的精妙和形象的描绘,善于用意象和虚拟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历史地位:1.文学创作的开拓者:鲍照在南朝宋期间,是文人诗歌创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他通过个人的心灵体验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开辟了感伤抒情的新境界,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文化批评的倡导者:鲍照的诗歌中常常融入文化批评和社会评论,对时代的浮躁和社会风气进行了批判。
他倡导诗歌要有社会责任,有道义关怀,为后来诗人们在文化批评方面提供了启示。
3.诗歌艺术的追求者:鲍照注重诗歌艺术的追求,他的诗作在形式、语言和意象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他的写意技法和精美语言的运用,对南朝宋时期的诗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影响。
总体而言,鲍照的诗歌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抒发,以及对文化的修养和诗歌艺术的追求。
他在南朝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为后来的文人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范例和影响,成为该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鲍照诗作内容及艺术特点
鲍照诗作内容及艺术特点
鲍照的《梅花三弄·其一》以空灵自然的词意及细腻的才情,凝聚出梅花之美。
首先,诗篇以出行寻芳为主旨,叙述了一个行人在冬日里偶然发现梅花的情景。
从二句“一树寒香疏影中”开始,便展开了梅花的美丽和神韵。
“寒香”和“疏影”分别表现了梅花的香气和枝叶的排列,配合“石径”和“渐(斜)日”等景物,使人处在其中仿若亲身感受。
接着,诗人缀以“凌寒独自开”、“却痴心与谁共”两句,进而寄托出了梅花独特的意境和感悟:思念落寞的心境和独立自强的精神。
表现了一种静谧的心情与内省的喜悦。
论鲍照组诗的题材特征
论鲍照组诗的题材特征孙歌【摘要】多年来,在六朝文学的研究方面,鲍照诗歌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大体而言,研究多从宏观着眼去谈鲍照诗歌的整体风格或艺术成就,鲜有对鲍诗的题材特征等进行探讨。
因此,文章以鲍照组诗为研究对象,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探讨鲍照组诗的题材特征所具有的开拓性和独特性的艺术魅力。
%Over the year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in the Six Dynasties, BaoZhao's poetry has been a research forcus,but generally speaking, talking about Baozhao, most of researches are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style of his poetry, or from his artistic achievements,rarely on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less further explorations. This paper chooses Baozhao's suite of poems for the study and categorizes them, to explore the subject features of his poems with a pioneering and unique artistic charm.【期刊名称】《江西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5【总页数】4页(P112-114,155)【关键词】鲍照;组诗;题材;特征【作者】孙歌【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鲍照诗歌近年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大多以其整体为研究对象,“风格论”式的研究较多,鲜有对鲍诗的题材特征等进行探讨,缺少微观性地细致分析。
鲍照诗歌创作艺术分析
、
奇 险深 曲 、 急 色浓 之 古 诗 气
鲍 照 古 诗 现 存 1 3首 , 中 五 言 古 诗 1 8首 , 1 其 0 四 言 古 诗 4首 , 言 古 诗 1 首 。 《 选 》 录 鲍 照 古 诗 七 文 所 有九 首 之 多 , 体 分 归 于 咏史 、 览 、 旅 、 拟 、 大 游 行 杂 杂 诗 五 个 部 分 。 这 样 的 分 法 也 是 符 合 鲍 照 古 诗 整 体 内 容 的 。 其 中 又 以 游 览 和 行 旅 居 多 , 算 下 来 Y, 2 合 t3 首 。 清 人 叶 燮 在 《 诗 ・外 篇 下 》 : 原 说 “六 朝 之 诗 , 始
数 、 法 、 仗 、 律 上 都 成 为 后 世 永 明诗 人 以及 唐 章 对 声
人 律 诗 、 句 的雏 形 。 鲍 照 潜 心 于 诗 文 创 作 , 七 言 绝 在 歌行体 的发 展上 也 做 出 了重要 的贡献 。
其 源 亦 出 于 康 乐 。 幽 隽 不 逮 , 矫 健 过 之 。 写 景 自 而
第2 7卷第 3期
Vo . 7, . 12 No 3
西 安 社 会 科 学
Xia o il ce c ’ n S ca in e S
20 0 9年 9月
S p 20 e ., 09
鲍 照诗歌创作艺术 分析
王 建 安
( 陕西 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陕西 西安 7 O 6) 1 0 2
觉 森 然 。 ”众 所 周 之 , 灵 运 是 山 水 诗 仓i 的 大 家 , 谢 I 作
- F面 我 们 就 鲍 照 的 古 诗 和 乐 府 做 简 单  ̄ Y " 。 Js 析
一
“ 为不 祧 之 祖 , 诗 森 蔚 瑰 玮 , 重 精 工 , 耀 高 作 其 典 藻
古人对鲍照诗歌的风格评说
鲍照诗歌的风格评说古人对鲍照诗歌的风格评说有很多,本文试图从这些论说出发,反本溯源,揭示鲍照的多样诗风。
鲍照是南北朝刘宋时期一个重要的诗人,元嘉三大家之一,尤以乐府为人所称道。
但他的诗歌地位,一直饱经争议。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颜不如鲍,鲍不如谢。
“①但随着后人研究的深入,鲍照的地位俨然有赶超谢灵运之势。
章培恒的(中国文学史》中写道:“但他(鲍照)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以至被推举为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②由此也可见,他的诗歌在不同时代,受到的待遇并不一致。
与此相关的,关于鲍照诗歌的风格,自古以来评论家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产生了各种说法。
梳理这些言论,不难发现,其实鲍照的诗歌风格很复杂,任何断语都有似是而非之感。
然而对于他的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却少有人提及,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后人对鲍诗风格的评说鲍照死后不久,虞炎奉命作<鲍照集序》,其中对鲍照的作品风格有如此评价“照所赋述,虽乏精典,而有超丽。
”稍后的沈约在(宋书关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鲍照传》中说“鱼包照字明远,文辞瞻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
”梁代钟嵘的<诗品》把鲍照的诗歌列为中品,并评价道“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
得景阳之椒诡,含茂先之靡鳗。
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
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
磋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
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
”在梁代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中,如此评价鲍照的诗歌风格:“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
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
斯鲍照之遗烈也。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论鲍照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鲍照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鲍照,字梦得,晚唐著名诗人,乐府诗歌的代表人物,其乐府创作艺术成就被称为“鲍家乐府”,被誉为“乐府之祖”,被称为“诗经之祖”,其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极具特色。
首先,鲍照的乐府诗歌以其韵律结构之精美而著称,以“四唱”、“六咏”、“八咏”等韵律形式结构,使乐府诗歌在韵律结构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其次,鲍照乐府诗歌的创作主题也是独特的,以“南朝四百家诗人”为基础,结合当时社会生活,将宫廷生活、民众社会生活、山水风景、婚姻爱情等多种主题混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乐府诗歌。
综上所述,鲍照的乐府诗歌在韵律结构、创作主题、诗歌性、形式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部经典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鲍照乐府诗的创新风格
、
题 材 方 面 的创 新
一
是对 述志咏 怀题材 的拓展 。鲍 照 出身低微 ,备 受门 鸱鸢 ,下 飞畏网罗 ”,实是诗人在 险恶的政治环境 中的 自
阀政 治制度 的压 制 ,一 生虽仕三帝 四王 ,然 无论在王 国为 我 写 照 ; 《 放 歌行 》描 绘 了一 幅奸 佞 小人 云集 权贵 之 代 冠盖纵横至 ,车骑 四方来 。素带 官 ,还 是短暂地 入为 中书舍人 、出为永宁县 令,都是 屈居 门、朝 夕不 止的画面 : “ 九 品,未见升 迁。 由于他 的政治地 位不高 ,物质待遇 也很 曳长飚 ,华 缨结远埃 。 日中安能止 ,钟鸣犹未 归”,具有 低 ,因此他 的乐府诗 中多有因仕途 坎坷 引发 的各种激 愤情 强烈 的讽刺 意义 。鲍照 的这类政 治讽刺乐府诗将现 实题材
怀 , 以及对 门阀政 治的控诉 ,这类 作 品有 《 代放歌行 》、
纳入到 乐府 领域 ,给 乐府诗注入 了深刻的社会 内容 和勇于
《 贫贱苦愁 行》及 《 行路难 》等 。 《 行路难 》 ( 代 拟 拟 其 批判现 实的精神,创新之处不言而喻 。 四 ) 抒 发 了仕 途 坎 坷 的 愁 苦 愤 慨 心 情 , 诗 中 运 用 了 比 兴 手 二 、 美 学风 格
鲍 照虽然也 写 了一些清 新明快 、 自然 浅易的乐府 诗,
诗新风 的实属鲍照 。他不仅是南朝最早有意识写作边塞题材 但 最能代表他 乐府诗成 就的还是俊逸 豪放 、奇矫凌厉 的汉 的诗人 ,而且作 品数量较 多,艺术特 色鲜 明,历来备受 瞩 魏 古题 乐 府之 作 , 《 出 自蓟北 门行 》 、 《 行路 难 》 代 拟 目, 《 文选》对鲍照的此类诗也非常推崇,将 《 东武吟》、 《 自蓟北门行 》和 《 出 代苦热行》三首予 以收录。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简称《拟行路难》)。
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
此处,"白首"与"少壮"想对照;"不得还"与"从军去"相对应。
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
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拟行路难》则明说"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
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八十始得归";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离不得还"。
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
正因为"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
《拟行路难》从第三句开始对此作了集中的描绘。
"故乡"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
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
论鲍照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一)
论鲍照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一)【论文关键词】鲍照诗歌风格多样性【论文摘要】古人对鲍照诗歌的风格评说有很多,本文试图从这些论说出发,反本溯源,揭示鲍照的多样诗风。
鲍照是南北朝刘宋时期一个重要的诗人,元嘉三大家之一,尤以乐府为人所称道。
但他的诗歌地位,一直饱经争议。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颜不如鲍,鲍不如谢。
“①但随着后人研究的深入,鲍照的地位俨然有赶超谢灵运之势。
章培恒的(中国文学史》中写道:“但他(鲍照)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以至被推举为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②由此也可见,他的诗歌在不同时代,受到的待遇并不一致。
与此相关的,关于鲍照诗歌的风格,自古以来评论家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产生了各种说法。
梳理这些言论,不难发现,其实鲍照的诗歌风格很复杂,任何断语都有似是而非之感。
然而对于他的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却少有人提及,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后人对鲍诗风格的评说鲍照死后不久,虞炎奉命作鲍照集序》,其中对鲍照的作品风格有如此评价“照所赋述,虽乏精典,而有超丽。
”稍后的沈约在(宋书关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鲍照传》中说“鱼包照字明远,文辞瞻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
”梁代钟嵘的诗品》把鲍照的诗歌列为中品,并评价道“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
得景阳之椒诡,含茂先之靡鳗。
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
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
磋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
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
”在梁代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中,如此评价鲍照的诗歌风格:“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
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
斯鲍照之遗烈也。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由于杜甫的“俊逸说”简练又恰当,因此为以后的广大诗家所引用。
北宋秦观的《韩愈论》里说:’‘谢灵运、鲍昭之诗,长于峻洁。
浅析鲍照乐府诗的继承创新与风格特征
浅析鲍照乐府诗的继承创新与风格特征摘要: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出身微寒,但是却以其文学天才,创作出许多优秀诗篇。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建安风骨,以其积极进取的开拓意识和勇于创新精神,对乐府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既浓美华艳又俊逸畅达的独特风格。
关键字:鲍照乐府诗继承创新风格鲍照,字明远,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因曾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为鲍参军。
鲍照生于南朝时期,在门阀政治大行其道的时代里,出身微寒的他并未引起很多重视。
《宋书》、《南史》中,均未为鲍照专门立传,其生平只是附在烈武王刘道规的传里。
纵使鲍照“文辞赡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道丽”,但因为“身既遇难,篇章无遗”,“年代稍远,零落者多”,传世的作品大约只有总数的一半。
乐府诗产生于汉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鲍照所处的刘宋时期,已经十分的繁荣。
鲍照在充分继承前代文学遗产的基础上,以其丰富的思想性和积极的创造性投入了乐府诗的创作。
在鲍照传世不多的诗作中,乐府诗就占有八十六首,这些作品对这一诗歌形式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萧涤非先生认为“以诗言,陶、鲍、谢三家,后先鼎足,以乐府言,则当让鲍照独步!”①一、鲍照乐府诗的思想内涵刘宋时期,玄风渐淡,儒学复兴,思想界这一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
鲍照深受儒家影响,他的乐府诗的思想内涵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一方面,鲍照讲究“夷夏之辨”与“尊王攘夷”,对忠于君主、报效国家的将士不吝赞美,鲜明的表达了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另一方面,他又谴责君主的刻薄寡恩,不能任用贤良,但即使如此,其抒情表达也不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儒家诗教范畴,具有鲜明的儒家烙印。
在鲍照生活的时代,一方面,刘宋皇室开始重用寒门士人,使鲍照看到了建功立业的希望,另一方面,政治环境是非常险恶的,高官重臣动辄获罪被杀,士人中难以善终者也不在少数。
试析鲍照诗歌创作“俊逸”与“险俗”之分歧
试析鲍照诗歌创作“俊逸”与“险俗”之分歧作者:孔君丽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3期摘要:鲍照作为永明诗人的代表,前人对他的诗歌评价有“俊逸”、“险俗”两种说法。
笔者通过对鲍照诗歌的研究分析,试图从身世生平、主题思想、诗歌语言、情感抒发等四个方面探析鲍照诗歌创作“俊逸”与“险俗”之分歧。
关键词:鲍照;诗歌创作;俊逸;险俗鲍照,字明远,祖籍东海。
始谒临川王义庆,贡诗言志,擢为国侍郎,迁秣陵令。
文帝迁为中书舍人。
上方以文章自高,颇多忌,由是赋述不敢尽其才。
后臨海王子顼镇荆州,以为前军参军。
时江卜诸王皆拒命,子顼败,遂遇害。
”钟嵘《诗品》将鲍照诗列为中品,跟鲍诗“险俗”的风格不无关系。
但钟嵘并未提及鲍照诗歌“险俗”的具体表现。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提出:“近世文章主要有三体,其中一体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中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萧子显对鲍照诗歌之“险”做出了解释:“发唱惊挺,操调险急”。
陈祚明称:“鲍参军诗如惊潮怒飞,迴澜倒激,堆埼坞屿,荡潏浸汨,微寻曲到,不作安流,而批击所经,时多触阂,然固不足阻其汹涌之势。
”而“饥鹰独出”、“惊潮怒飞”、“汹涌之势”此类评价亦是对鲍诗之“险”的一种诠释。
杜甫《春日忆李白》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俊逸鲍参军”一语,是对鲍诗风格的高度概括和赞誉。
对鲍照诗歌的创作,前人的评价有“险俗”与“俊逸”矛盾,笔者通过对鲍照诗歌的研究分析,试图从身世生平、主题思想、诗歌语言、情感抒发等四个方面探析鲍照诗歌创作“俊逸”与“险俗”之分歧。
一、身世生平关于鲍照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很少,其生年也无从考证。
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云:“鲍明远才秀人微,史不立传,服官年月,考论鲜据,差可凭者,虞散奉一序耳。
”从鲍照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鲍照出身低微,不受重视。
如他在《解褐谢侍郎表》中称“臣孤门贱生,操无炯迹,鹑栖草泽,情不及官”,在《拜侍郎上疏》中称“北州衰沦,身地孤贱。
【经典论述】——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和艺术风格
【经典论述】——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和艺术风格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和艺术风格。
鲍照出身寒微,却是一位极有抱负的才士。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其诗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
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
如《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首四句情绪慷慨,激愤难抑,他拔剑击柱,仰天长叹,悲愤满怀,因为有志难伸;中六句以轻松的口吻表现罢官后的天伦之乐,在轻松的背后,隐含着失志后无可奈何的悲哀;末二句故作旷达之语,既有孤寒之士的人生隐痛,也有讽刺权贵的意味。
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出身贫寒而又沉沦下僚的鲍照,对社会下层的生活有更广泛的接触和更深刻的感受,这在他的诗歌中有深刻的反映。
这些诗歌也同样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
二、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其中也渗透着诗人自己的慷慨不平。
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着重表现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和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与梗概多气的建安诗风颇为接近。
三、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在鲍照的诗中也占相当的比例。
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哀怨凄怆,细致感人,如《拟行路难》其十三描写思念家人故乡的情怀,其十二则描写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四、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在鲍照的诗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如《拟古》其六就具有代表性。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或“险急”。
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
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
鲍照诗歌创作艺术分析
鲍照诗歌创作艺术分析摘要:鲍照的诗歌作品不但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而且集各体之成就,使生命多坎坷的鲍照成为诗坛独领风骚的一代名家。
本文通过对鲍照古诗和乐府创作艺术的具体分析,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鲍照;古诗;乐府;创作艺术鲍照在中国诗歌诗运转关的宋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不但发展了诗歌形式,有不少诗篇从句数、章法、对仗、声律上都成为后世永明诗人以及唐人律诗、绝句的雏形。
鲍照潜心于诗文创作,在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上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我们就鲍照的古诗和乐府做简单的分析。
一、奇险深曲、气急色浓之古诗鲍照古诗现存113首,其中五言古诗108首,四言古诗4首,七言古诗1首。
《文选》所录鲍照古诗有九首之多,大体分归于咏史、游览、行旅、杂拟、杂诗五个部分。
这样的分法也是符合鲍照古诗整体内容的。
其中又以游览和行旅居多,合算下来凡32首。
清人叶夑在《原诗·外篇下》说:“六朝之诗,始知烘染设色,微分浓淡;而远近层次,尚在形似意想间,犹未显然分明也!”①他所指出的六朝诗人写山水、摹意象的特点在鲍照诗歌中亦有体现。
就时代背景而言,鲍照在谢灵运、颜延之之后能把行旅、游览中所见到的山水景象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风气传承下来,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努力。
如他在临川王幕府时作的《登庐山》,全诗共10联,20句,凡百字。
诗头开门见山,一句“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斗然发语,将读者的视线直接拉入诗人笔下,山势“悬装”,行人“薄旅”,显得很有骨力。
如果这一句还算有陈述语气的话,下句则有万里奔腾、激瀑飞荡之感,“千巌盛阻积,万壑势回萦”,张弛的力度在“千”与“万”的对仗中强有力地传递了出来。
由此发端铺排下去,纷纷扰扰的景物汹涌而来:洞涧、耸树、松磴、云窦、阴冰、炎树、晨鹍、夜猿、深崖、穹岫等,深山大川无人踏足处的神秘、荒蛮景象被逼真地展示出来,让人在紧张的气氛中感受诗篇声色大开所带来的震撼。
这些景物无不显得独特,不经历艰险的旅程是难以接触到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作业答案
======================================================================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上)作业一、名词解释:1、劝百讽一: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
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3、建安七子: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4、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
“二、论述题:1、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简述《左传》外交辞令的特色。
答:《左传》的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和它的语言艺术有很大关系。
《左传》的叙事语言,简洁、传神、词约义丰、意蕴深厚。
前面已有论及格。
这里着重谈谈颇具特色的行人外交辞令。
作者记载了不少委婉动听的外交辞令,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写出了历史人物的风采。
出色的外交辞令,可以消弭兵燹之灾,使敌国退师,使国家转危为安,这个例子,最著名的要数僖公三十年的烛之武退秦师。
城濮之战后,晋国要惩罚一些离心离德之国,便联合秦国围郑。
在秦晋两国强兵压境的危急关头,烛之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兵:烛之武说秦伯,先从亡郑说起,指出亡郑无益于秦。
无益的原因,一是“越国以鄙远”,难以实现。
二是即使亡郑,得利的不是秦国而是晋国,“焉用亡郑以陪邻?”三是“邻之厚,君之簿也”。
晋国强大,秦国必然削弱。
这层层剥笋似的剖析,必然引起秦穆公对郑的后果的深思。
接下来,烛之武再从不亡郑这一角度发挥。
不亡郑,不但于秦无害,反可坐享其利。
这样,两相比较,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弦外之音,还有讥秦受晋役使之意。
为了瓦解秦晋联盟,加深两国的矛盾,烛之武又旧怨重提,指出晋国背信食言,历来如此。
最后归结到晋之野心,不独在郑,还将侵秦。
这样的层层深入,晓以利害,终使秦穆公深思再三,翻然醒悟,毅然退兵,使郑国转危为安,免除了一场兵燹之灾。
浅论鲍照的乐府诗
“ 我何 时当得然 , 今 一去永 灭人黄 泉。人生 苦多欢乐 少 , 意气 敷腴在 盛年 。且愿 得志数相就 , 床头恒有 沽酒 钱 。功名竹 帛非我事 , 存亡贵 贱付 皇天 !” 这种情调显 然过于 消极 , 但却又包 含这多少 的辛 酸 ! 这 也许是诗 人不得 志的又一种宣 泄吧 。 字里行 间渗透着作 者对 生命的 感悟 , 正是现实 中的不平之事使 诗人 内心充 满忧叹 。
箕 论 鲍 照 灼 府 诗
■ 山东师 范 大学 文学 院
内容摘 要 : 鲍照 是我 国南朝刘 宋时期 的著名诗人 。诗 中乐府诗
的成就 为最高 , 内容上 多以咏叹仕 途失 意和描 写边塞 生活为主 , 感 情 色彩强烈 , 读者 以惊心 动魄的 艺术 感染力。 给
张
平
颂 了边 疆抗 敌为 国捐躯的英 雄 , 一方面也 鞭挞 了朝廷 平时 没有应 另 敌 的准 备 。 当时民族矛盾极 其尖锐 , 在 北方 战乱频繁 的情 况下 , 作者 写 出这 样 的诗 篇 , 仅是歌颂 英雄 , 挞将吏 , 不 鞭 也抒发 了 自己胸 中 的 壮志 与要求 。又如《 苦热行 》以奇 峭而夸 张的语言极 度形容 征战 代 , 环境之 险恶 , 突出 “ 来 生躯蹈 死地 ” 而荣 薄 赏微 的悲哀 , 对统 治 者的
的短暂和 有限 , 令人 十分 的感伤 。这 种感伤 带来 了消极 的情 绪 。如
言为 主的杂 言乐府 。 实 , 宋 书》 南史 》 其 在《 和《 本传中 , 开头就说他 一 “ 尝为古乐府 , 文甚道丽 ” 。可见乐府 诗在他诗作 中的地位 , 很早就受 到了人们 的重视 。他 的旧题 乐府沿 袭 了汉 魏乐府 诗的 风格 。 承 了 继 汉乐府 “ 感于 哀乐 , 事 而发 ” 缘 的现 实 主义精 神而 又有 所创 造 , 其 使 诗歌具有独特 的艺术魅力 , 成为南北朝 文坛 中怒 放的一朵奇 葩。 鲍照是一位 出身寒微 而具 有浓烈感情 的诗人 。他的社会地 位和 经历使他 的诗 歌兼有 悲愁 苦 闷与怨 愤不 平 , 表现 为不 遇之 悲 、 命 生 之悲 、倦客之 悲等 。在 思想 内容方 面具体表 现在 以下 几个 方面 : 第 表现其建 功立业 的愿望 和怀才不 遇的情 怀 。鲍 照一生仕 途从 未 显达 , 一直沉 沦下僚 , 常常在 贫病交迫 之 中艰难 度 日, 这些 内心 的愁 苦 和怨愤便 在诗 歌之 中表 现 出来 。在鲍 照 的 8 多 首乐 府诗 中 , 0 以 《 拟行路难 》 十八首最具 代表性 。如其六 : 对案不能食 , 剑击柱 长叹 拔 息。 丈生世 会 几时 , 安能蹀躞 垂羽翼? 置罢官去 , 家 自休 息。 弃 还 朝 出与 亲辞 , 暮还在亲侧 。 弄儿床 前戏 , 看妇 机 中织。自古圣 贤尽 贫贱 , 何况我 辈孤 且直 ! 诗歌前 四句情绪慷 慨 , 激愤难 抑 , 毫不掩 饰地直抒 胸臆 。而笔锋 一转 , 寥寥几 笔勾勒 了一幅家庭生 活的欢乐 图景 , 诗歌 前后形成 鲜明 的对 比。诗 歌结尾 以古圣 贤的遭遇 自我宽 解 , 同时揭 示 了 自身的原 因 : 性情刚直 。实际上是 作者无奈 的真实流露 , 他长 是 期在 门阀制度压抑 下产生 的。再如《 拟行 路难》 四“ 其 人生亦有 命 , 安
鲍照古乐府与抒情方式的嬗变
鲍照古乐府与抒情方式的嬗变
时国强
【期刊名称】《殷都学刊》
【年(卷),期】2008(029)001
【摘要】鲍照的古乐府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其抒情方式主要为奔冲跌宕式、弥漫发散式两类.奔冲跌宕式突破了含蓄蕴藉的抒情传统,弥漫发散式避免了重章复沓与繁芜冗长,彰显了鲍照巨大的艺术创造力.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时国强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09
【相关文献】
1.鲍照:刘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鲍照山水诗兼与二谢山水诗比较论 [J], 王辉斌
2.从诗风嬗变角度考察鲍照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J], 罗静
3.杨维桢与铁崖古乐府——兼与李白古乐府比论 [J], 王辉斌
4.鲍照七古体制特点述论\r——兼及鲍照七古的体式意义 [J], 张培阳
5.才兼鲍照愁绝倒——李白与鲍照的同题诗《夜坐吟》之比较 [J], 郭译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创作手法看鲍照诗歌的过渡性特征
摘要:被誉为“元嘉三大家”之一的鲍照,是南朝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南朝文坛的颓靡风气中,“颇自振拔”。
其诗得力于汉魏乐府和吴声西曲,复归浑朴。
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反映社会现实,抒写真情实感,不同于同时代一般贵族诗人的故弄玄言或沉溺山水,而且在表现形式方面也汲取了民歌营养,和谢灵运、颜延之等以雕琢华辞、堆砌故实为雅的道路完全不同,展现出脱去前代旧体的窠臼而显示出变创的一面。
关键词:鲍照;诗歌;创作手法;六朝文学;过渡;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67-02
鲍照初登文坛之时,正值谢灵运、谢惠连等人辞世之际,晋宋文学适逢转关。
身处这一时代,鲍照的作品很明显地流露出过渡性特征,考察他的全部作品,不管是诗歌创作题材、还是创作手法,我们都可以看到他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对诗歌新的开拓与探索,特别是创作手法方面,这一特征更为突出。
鲍照出身寒微,为了能够在诗坛获得认可,他必须努力模仿时下流行的创作手法,即模拟旧题乐府。
另一方面,在门阀制度有所松动,刘宋皇族把握政权的情况下,心怀建功立业之志的鲍照又必须迎合皇族成员的诗歌审美趣味,所以他又创作了大量新声乐府诗歌。
虽然模拟旧题乐府诗歌与新声乐府诗歌这两类作品在当时主流文坛的地位可谓云泥之别,但鲍照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却又奇妙地将二者统一起来。
一、模拟旧题乐府
文人模拟乐府最早追溯到建安时期,然而三曹、七子的多数作品并不完全局限于汉乐府的传统范式。
他们根据乐府旧题创作新词,将叙事性较强的汉代民间乐府改编成具有浓厚抒情韵味的文人乐府,作品性质已发生了本质改变。
西晋时期陆机继承了这种做法,并大力发扬,他倡导“欲丽前人”和“声为情变”,对乐府诗进行了繁缛化,对刘宋文学造成了深远影响。
从汉魏到晋宋,诗歌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从“质”到“文”,从“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到“析文以自妙”,“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龙?明诗》)。
拟古诗在谢灵运等人笔下文人化特点浓厚,日趋精工典雅,颜延之更是着意谋篇琢句,以至于内容艰涩。
刘宋前期作家拟乐府诗的文人化趋势,表明他们的作品虽承袭汉晋而来,然而却在对诗歌文人化的追求中离质朴的古体渐行渐远了。
鲍照创作的拟古诗在整个刘宋时期可谓是数目最多。
他的拟古诗,对刘宋前期作家做到了尽可能的继承。
他远追汉代无名氏,近学陶渊明,创作手段既有组诗又有单篇,模拟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鲍照的拟乐府旧题诗在追求文人化的同时,仍然注意尽可能追求古辞风貌。
因而夏敬观在《八代诗评》中对鲍照不吝赞美:“其为乐府,能稍存汉魏之骨者,惟鲍照一人矣。
”
我们将鲍照的《代悲哉行》与谢灵运的《悲哉行》相对比:
?a人感淑节,缘感欲回辙。
我行讵几时,华实骤舒结。
?G实情有悲,瞻华意无悦。
览物怀同志,如何复乖别。
翩翩翔禽罗,关关鸣鸟列。
翔鸣尚俦偶,所叹独乖绝。
谢灵运《悲哉行》:
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差池燕始飞,夭袅桃始荣。
灼灼桃悦色,飞飞燕弄声。
檐上云结阴,涧下风吹清。
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
松茑欢蔓延,?透鹦捞?萦。
眇然游宦子,晤言时未?铡1歉懈乃菲?,眼伤变节荣。
?髻哑裢饺唬?澶漫绝音形。
风来不可托,鸟去岂为听。
两首乐府诗的主题是一致的,“皆言客游感物忧思而作也”,这样的主题显然都是文人格调。
但是鲍照并不像谢灵运那样一味追求语言的典雅精工,在遣词造句上过多雕琢,反而追求“朴而能老”,陈胤倩曾评论鲍照的《代悲哉行》曰:“华实翔鸣,叠坐开阖,故令语拙,见其朴而能老。
”[1]
更难能可贵的是,鲍照“卑贱生所钟”的身份虽然为他带来“当昼正含霜”的遭遇,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他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并向整个社会的不公平予以猛烈直率的抨击与控诉。
因此鲍照的一些作品不可能囿于一字一句的刻画雕琢,而更倾向于感情的喷薄。
在这一意义上鲍照的诗歌深化了乐府诗的意蕴,在精神实质上再现了魏晋风骨。
比如谢灵运拟王粲虽然拟其“遭乱流寓”,然而把重心放在“自伤情多”,拟阮?r则拟其“颇有优渥之言”,拟曹植,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的公子,主要倾向描摹他们的闲情逸致。
而鲍照则不然,如其《结客少年场行》篇名来自曹植《结客篇》“结客少年场,报怨洛北邙。
”《乐府题解》曰:“《结
客少年场行》,言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也。
”[2]而鲍照之作则是“言少年时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
”鲍照在对他们任侠行为和心态的褒扬中,寄寓了自己强烈的身世之感和不满现实的愤慨,迥异于当时文人乐府诗的格调。
总体来说,鲍照的拟古题乐府和拟古诗,展现了最真实的社会面貌和最真挚的人情人性,无疑拓展了诗歌情性本质的内涵,对当时文坛贵尚巧似,雕琢纤细的文风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反拨。
沈约在《宋书》中赞赏鲍照“能为古乐府,文甚遒丽”,如果说“丽”是刘宋以来文人拟乐府诗的共同特点,那么“遒”便是鲍照通过模拟汉乐府形成的独特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不管是陆机,谢灵运等在文辞上的精工细琢,还是鲍照在风格内容上的深化,都对乐府诗进行了进一步的文人化改造,展示了乐府诗走向文人诗歌自身审美理想的趋势,尚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而到了南齐,文人拟乐府诗已基本完成文人化,可供探索的余地范围也大大缩小。
鲍照的拟作改造了乐府旧题,而沈约却一味模拟鲍照,写作已经出现僵化。
沈约等人的模拟在内容立意与文辞表达上都没有超越之作,自然也无法取得刘宋初期文人拟作那样的历史地位。
旧题乐
府在南齐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如萧衍《拟青青河畔草》,何逊《门有车马客》等拟旧题乐府,在主题,内容,篇制方面都沿袭了晋宋作家的套路,词义陈陈相因,只在文辞上增华。
[3]所以有生命力的拟旧题乐府发展到鲍照这里已接近尾声。
新的文学方式必将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