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考
广东省阳春市梁姓考源
广东省阳春市梁姓考源阳春梁氏源流:一、元朝以前阳春梁氏源流考察:元朝以前,甚至更早的唐宋时期,阳春已有梁氏居住。
证据有二:一、元朝阳春梁氏梁国杰荣登武进士。
为阳春第一个武进士。
官为昭勇大将军。
二、明嘉靖十二年(1533)六万大军征剿阳春西山瑶族时,同时被焚毁村庄有梁氏村落有车田村、和栗子山,被杀梁氏有27户。
而阳春现居住的4万多梁氏后人中均是明朝、清朝迁入。
没有一支是元朝以前迁入,也没有发现一户是壮族。
说明阳春元朝以前梁氏源流没有任何考察的资料。
二、明朝以后,阳春梁氏源流,有具体迁移时间、人名、地点的有20多支:分别为:1、元末明初(1350-1375)梁圣福从罗定三达祠迁入阳春石望交岗大门楼定居,后分居倒冲、交岗、安罗涌。
第四代有一支分居恩平协马。
而原地第四代梁镇南于明成化元年(1465)从军,后升为二品虎贲将军。
流水排辈:圣堂世镇、玄举然最、美极虚荣。
钟建军声学振。
从十八年代起以金木水火土作偏旁排辈。
周而复止。
2007年第十四代建字举族长。
第二十代最嫩。
注:该支迁入阳春已有630-650年按照14代为族长晚房平均45-46岁才生育,长房20代平均31-32岁才生育,民国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45岁,这说明该支流水排辈有8-10代人不知什么原因被遗漏。
2、明永乐甲申年(1404)梁才有从罗定朗塘迁入阳春春湾港口山(今改名厚山)定居。
分居春湾镇各地、松柏昆岗潭京、河朗镇西村、中村江坳、阳三新村、新寨、河朗荔枝塘。
外迁恩平于清朝中期返迁春湾辽施车仔田、水围寨。
流水排辈:才保珍积聚、荣满输可任。
维……,从第十二代起各大房各自排辈。
从十六代起,厚山房排辈:志士熟能建、家和福逐宗。
鸿财上国振、贤德圣城道。
但也有些不执行。
入阳春第五代法隆迁河朗本西村流水为:法方乾扬国,子风武元耀,廷成日启,其昌永兴隆。
西村房,1991年17代日字举族长,二十三代昌字举最嫩。
3、明成代间(1465-1487)梁元养从福建迁入阳春马水唐犁湖定居,后分居中岗榕木凹、外迁恩平君堂。
〇义乌刘金姓氏源流考
六、《山景金氏宗譜》,以昌壽爲先祖,昌壽的四世孫即第三十七世祖讳一謙号帶溪者,從義邑崇儒坊遷居帶溪,爲山景第一始遷祖。
七、《塘灘金氏宗譜》,以金涓爲先祖,金涓長子持正的第三子,第三十六世祖完六公讳抱送者,於元至正間入贅傅門爲婿,是爲金傅宅等村的第一始祖。
劉累事夏後孔甲時,被封爲禦龍氏,其後裔在商爲豕韋氏,在周爲唐杜氏。杜伯被周宣王所殺,其子隰叔奔晉,在晉國擔任了士師之職,主管刑罰、獄訟、禁令等事,因而以職爲氏,成爲士氏。隰叔的第四代孫士蔿,在爲晉獻公消滅政敵時出謀劃策,爲鞏固晉獻公在晉國的大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士氏成爲晉國最重要的世家之一。
到晉襄公時,士蔿的孫子士會已成爲晉國的大夫,參與朝政,在晉襄公死時,因太子夷臯年幼,因此決定派士會到秦國去迎接公子雍歸國繼位。但是在士會等人迎接公子雍将歸國時,晉國內朝臣突然改變主意,又擁立夷臯爲君,派兵阻止公子雍回國,因此士會等人只好返回秦國。因士會在秦國大有作爲,因此晉國又想方設法要士會歸晉。士會返回晉國時,士會的兒子卻有事外出,未能跟隨士會歸國,留在秦國,而其子孫又復姓劉氏。
義烏劉姓的來源有二支,都是漢高祖劉邦的後裔、漢景帝劉啓的嫡派子孫。漢景帝共有十四個兒子,來義烏的一支是景帝第七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漢光武帝劉秀的子孫;另一支是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
據《金華府志》記載:“東漢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五十四年],光武帝劉秀臨晏駕,知皇太孫劉煇有潛德,錫封於烏傷,爲‘義陽王’,號‘烏傷郡王’,以鎮越中,命威寇將軍楊茂扶駕,以輔之。國除,因家縣治南,易府封號,改稱南門,遂爲烏傷人”。劉煇是义乌历史上有姓氏记载的第一任父母官,至今已有一千九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義烏《湖門劉氏宗譜》記載:“義烏之有劉氏,則是‘烏傷郡王’始也,系出長沙定王之後,導源漢光武帝諱秀字文叔,是爲東漢建武間,封太孫於烏傷,號爲‘烏傷郡王’諱煇之,字日著。後自煇之傳元(玄)之,元(玄)之傳殷之,殷之傳慧之,慧之傳祐之,祐之傳紹之,紹之傳宏之、定之,曆有七世(八位),均以郡王稱者。”“以上郡王詳見玉牒,故不書其世次,書世次以寧公始。”“國除占籍於縣治南門金山,改號曰‘金山劉氏’。至晉有寧公諱萬章者,定之公之子,漢光武帝九世孫也,始爲王官,仕晉典簿,以懋功進爵,惠帝賜諡寧公,敕葬東平山麓(祖墳旁)。子孫世居金山,曆宋(劉宋)、齊、梁、陳、隋、唐、宋(趙宋)間,簪笏連綿,後先輝映。科甲有五翰林之稱,理學有四名家之說,具見舊序及題名記中,無庸多贅。”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2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86%。
左姓源出有七:1.据《姓考》及《吕览》所载,古有左国,以国为氏,黄帝臣左彻为其后。
一说左彻为左姓之始。
2.据《姓氏》所载,周穆王时左史戎夫之后,以官为氏。
3.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国公族之后。
据《广韵》所载,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后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
4.以职官名为姓。
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各诸侯国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为氏。
楚国威王有左史官倚相,周穆王有左史戎夫、左史老,均为左史官,后以官为氏。
他们皆为左氏之祖。
5.春秋时宋国公族有左姓。
6.春秋时卫国公族有左姓。
7.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
得姓始祖左彻:上古时期黄帝时的官吏。
据说曾帮助黄帝铸造三鼎于荆山之阳,令人惋惜的是黄帝在鼎成之日与世长辞。
左彻悲痛难当,泪如雨下,于是他拿来黄帝的衣冠,几杖进行祭祀,以慰黄帝在天之灵。
左彻之举,无疑为性情中人所为,乃获得世人之敬重。
据说左彻为古时左国之嫡裔,由于左国立国之人无传,故左姓人奉左彻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左姓在西周时,有左儒、左鄢父仕周为大夫,春秋时鲁有左人郢、左丘明、左师展,晋有左史,战国时燕有左伯桃。
可见在先秦时期,左姓已活动于西周之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及鲁(今山东省西南)、晋(今山西省一带)、燕(今河北省北部)等地。
西汉时,左姓仅名左咸者就有四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将四者合一,谬也),其一为任郡守九卿的琅琊(今山东省临沂一带)人左咸,另一左咸后赐爵关内侯,子孙袭爵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剩下两位因只有只言片语,不论。
另外,由于淮南王外家姓左,故有左吴、左修事淮南王,此际其外戚见诸史册者还有一位女性——寡妇左阿君。
表明左姓在此际已定居于今安徽南部一带。
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左姓愈多,左圣、左雄叔侄为南郡涅阳(今河南省镇平)人,左原为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人,左伯为东莱(今山东省掖县)人,左慈为庐江(今属安徽省)人,左恢为吴郡曲阿(今江苏省丹阳)人。
虢氏源流考略
虢氏源流考略虢氏源流考略■ 虢筱非虢国虢氏是以国为氏的姓氏,源自虢国。
虢国是西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
与其他诸侯国不同的是,见于文献记载的虢国从一开始就有两个,其国君分别是虢仲与虢叔。
二人为周王季的儿子,周文王的弟弟,同任文王卿士,文王常“孝友二虢”,“谘于虢”(《国语?晋语四》)。
周武王伐纣得天下后,分封仲、叔于西虢、东虢(一说封虢仲于东,虢叔于西)。
“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汉书?地理志》)。
后又衍出南虢、北虢、小虢,号称五虢。
虢国在西周和东周初期,历代国君世袭并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职,称为虢公。
穆王时虢城公,位列三公;恭、懿、孝、夷诸王时,虢氏家人师望、师丞等在周王室历任师职,主管军事,都是王室重臣;夷、厉时虢宣公,亦称虢公或虢季;厉王时期有虢公长父,亦称虢仲或虢公;共和及宣王时期有虢文公,亦称虢季氏;幽王时期有虢石父,亦称虢公鼓、虢公翰,这些身为卿士的虢国国君为捍卫周王朝的统治东征西伐。
在周王朝发动的对外战争中,大都有虢国军队参战,先后征伐过犬戎、太原之戎、猃狁、淮夷,以及晋、郑、樊等不遵王命的诸侯国家。
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
到周厉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虢公长父辅佐厉王南征淮夷,酿成国人暴动,史称“虢公长父之难”。
幽王七年,虢石父消灭了位于今河南三门峡一带的焦国,并将西虢国东迁于此,以上阳为都城,史称南虢。
因其地跨黄河南北,河北之陕地被称作北虢。
王先谦《汉书补注》说:“陕与大阳夹河对岸,故有上阳、下阳之分,亦有南虢、北虢之称,实一虢也。
”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
历代虢公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后代国君因此居功自傲。
幽王时虢石父有恃无恐地废申后而立褒姒,废太子宜臼(即周平王)而立伯服,伯服死后又立王子余臣为携王,公然与新即位的周平王相对抗,以致周王朝的历史上一度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周平王因为受到秦国势力和受到西虢国支持下的携王的威逼,在关中无法立足,只得依靠晋、郑二国保驾东迁。
刘姓源流考
刘姓源流考《刘氏大同宗谱》源流序载:“尝思木有根,水有源;由此而思,水木尚有根源,岂可人不敬念祖宗者哉!然不籍记载之传流,则世远年湮,又将何以为考证乎?是故朝廷有史,闾阎有谱,由来旧矣。
夫史也者,编年纪月,垂万世以无穷;谱也者,生居卒葬,传千秋而不朽”。
《人民日报》1987年5月3日公布,刘姓为全国4大姓氏之一,人口数仅次于李、王、张3姓,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4%,人口6500万。
《中华姓氏源流史》作者何光岳介绍:“加上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刘氏人口有9800万。
”相当于中国一个人口较多的大省份。
2008年1月10日,新华社发布了一则消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姓氏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深圳鼎昌实业有限公司历时两年对中国人姓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
刘姓仍为中国第四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5.38%,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约占该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上。
据《史记》、《左传》等文献记载:尧帝长子监明、九子源明为刘姓(以封地为姓),系刘姓第1世“开创始祖”;源明公18世裔孙刘累是刘姓“建姓始祖”,处于夏朝,家族谓之“御龙氏”;75世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刘氏大汉基业,系刘姓皇帝“国姓始祖”。
刘姓自尧帝封地为姓开始,已传180余代。
4000多年来,刘氏后裔,枝繁叶茂,如今遍布天下,素有“刘天下,李半边”,“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誉。
是一个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团结互助、奋发向上、兴旺发达的望族。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刘氏是皇帝最多的姓氏。
尤其是以“刘累御龙”的神秘文化为先导,开创大汉基业的刘邦自诩为“真龙天子”,自此开始了“龙与帝王”的不解之缘。
大汉对人类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刘氏建立的汉王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令人敬仰的深远影响,汉人、汉族、汉字、汉语、汉土、汉服、汉文化、汉学等便由此而来,足见大汉影响之大,并产生了汉族、汉语、汉字的专称。
刘氏源流考探索刘氏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刘氏源流考探索刘氏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刘氏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一直被广大姓氏研究者所关注。
刘氏作为中国最为常见的姓氏之一,涵盖了广泛的族群和地域。
下面将通过考证和研究,探索刘氏姓氏的源流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刘氏姓氏的起源刘氏作为中国境内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其起源较为复杂。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世系考证,刘氏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根据《姓氏考略》等古代文献记载,刘氏可能源于姬姓,也有可能与少昊氏、幽都氏等氏族有着关联。
二、刘氏姓氏的发展历史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刘氏分布广泛,成为了当时许多国家的重要姓氏之一。
比如,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刘姓刘姓与诸候起事,结束了秦朝的统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刘宋王朝。
2. 北汉时期北汉时期,刘氏成为了北汉的皇室姓氏,刘氏的后裔为北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3. 南宋时期南宋时期,刘氏发展迅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地位。
刘氏在南宋仁宗、宣和年间都有高居官位的人物,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4.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刘氏在社会各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刘氏家族在政治、商业和文化领域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官场上担任重要职位,或者在商业上创办成功的企业,或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出色的创作。
三、刘氏姓氏的重要性刘氏姓氏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政治领域,刘氏世族在不同时期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氏作为王朝创立者和政治家族,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其次,刘氏在商业领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刘氏家族的企业在商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此外,刘氏家族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刘氏家族中有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他们的作品和学术研究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刘氏姓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刘氏作为中国最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其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广泛的分布和代表性。
刘氏家族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不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刘氏姓氏源流考述
刘氏姓氏源流考述刘氏是中国姓氏中最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分布。
本文将对刘氏姓氏的源流进行考述,并探讨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刘氏姓氏的起源刘氏姓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部落社会。
根据史书记载,刘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的战国时期。
刘氏最早是一个部落族群的名称,该部落位于今天的陕西和河南一带,后来逐渐演变为姓氏。
根据《姓氏考略》,刘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传说人物-黄帝的后代。
相传黄帝生有子雷震,而雷震的后代就采用了“刘”作为姓氏,代表着他们与黄帝的血脉联系。
二、刘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1. 刘氏在帝王家族中的地位刘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因为他们拥有刘姓,并传承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帝王家族-汉朝。
刘氏姓氏由刘邦创立的西汉王朝开始统治中国,成为世袭的帝王家族。
西汉之后,东汉和刘宋等朝代也有刘姓皇帝。
2. 刘氏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贡献刘氏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向,他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名流,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刘向的《列女传》和《新序》等作品对中国文学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刘氏还在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有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和风格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刘氏姓氏的地域分布刘氏作为一个常见的姓氏,其地域分布非常广泛。
根据《百家姓》的记载,刘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东南沿海、西南和中原地区。
在北方地区,刘氏在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份人数较多,而在东南沿海地区,刘氏在福建、江苏、浙江等省份同样人丁众多。
此外,刘氏在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以及河南、湖北等中原地区也有大量分布。
四、刘氏姓氏的衍生和变体刘氏姓氏的衍生和变体在中国的各个地区有所不同。
例如,在福建地区,刘氏的变体姓氏有刘、廖、柳等;在安徽地区,则有刘、柳、岳等变体。
这些衍生的姓氏大多在刘氏的音节和形状上与刘氏相似,但根据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姓氏。
四川宜宾陈氏开基祖万三郎公源流考
四川宜宾陈氏开基祖万三郎公源流考宜宾陈伟平撰四川宜宾宗场陈氏先祖来川事迹概述宜宾宗场陈氏是宗场乡的大族之一。
其始祖是来源于福建上杭县西路地区的陈万三郎(本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在城里七里三三甲山田乡通桥驿)。
陈万三郎大约是元末明初人氏,其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不过,万三郎这一个名称并非是他的本名,因为宋末时朝廷有规定,平民之身对外只能以数字为名号。
又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认为取郎名的做法是从畲族那里传来的,畲族人在祖先死后给祖先上一个郎名以示尊重。
后来由于客家人与畲族人长期混居,所以客家人也接受了这种做法。
万三郎公以下传到明末,其第十一世孙日华公由于福建山多地少,而加之人丁繁茂,故迁移到邻省江西吉安府龙泉县(今遂川县)居住。
其下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德生公、德龙公、德凤公。
德生公由于早逝,所以没有后代。
德龙公出生的时候,正是明末清初的大动荡时期,地处西部的四川省由于连年战祸而人丁稀少,土地荒芜。
于是,朝廷便下旨要求湖广、江西、福建等地的居民迁移到四川去。
根据文玉公的墓志铭的记载,德龙公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也随着迁徙大军带着文玉公、文秀公、文星公、文明公、文斗公五个儿子来到了四川。
根据族谱上的时间推断,他们大概是在康熙末年进入四川。
又据家族的长老说,德龙公在上川的途中死在了路上,其金骨被装坛带到了四川,最后到了在杨家湾落业后,才最终葬于本乡老场上柏树咀。
祖先们最先入川的路线已经不可考了,只是据族谱上的序文说,文玉公曾在嘉定府荣县古坟场胡家坡居住,而学凤公也诞生在这里。
学凤公出生于康熙六十年辛丑岁,说明在康熙六十年以前,文玉公等已经迁移到荣县了。
大约文玉公在荣县待到了雍正二年,因为学舟公雍正二年出生在荣县,而雍正三年文玉公便在叙州府宜宾县宗家场杨家湾落业了。
这期间,文玉公还曾迁徙到叙府庆符县七星山下居住,旋即又迁到赤岩山上的旧上乡宗家场李家咀,最后才迁移到今天宗场乡禾浦村的杨家湾。
由于当时的宗场乡是宜宾通向自贡、成都的东大路所经之地,是一个比较繁荣的地区,所以先祖便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
姓氏源流考上古24姓是什么(常见姓氏分布)
姓氏源流考上古24姓是什么(常见姓氏分布)
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4日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
根据报告,#姓氏在我国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
王、李、张等二十二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陈、黄、吴等二十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刘、孙、高等十二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山东;邹、熊、万三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西。
常见复姓“聚居”的特点非常突出,复姓人口在个别省份的分布较为集中。
如,复姓“欧阳”33.86%的人口分布在湖南;复姓“上官”22.05%的人口分布在福建;复姓“皇甫”32.72%的人口分布在河南;复姓“令狐”75.60%的人口分布在贵州;复姓“诸葛”31.06%的人口分布在浙江;复姓“司徒”88.19%的人口分布在广东。
(记者熊丰)。
南阳郡邓氏源流略考
南阳郡邓氏源流略考南阳郡邓氏源流略考2012-12-12 12:16:30| 分类:邓氏家族 |举报 |字号订阅南阳郡邓氏源流略考我邓氏铁山公后裔第一次见面会召开在即,此乃我邓氏先祖铁山公自上杭珠玑巷迁高州近70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头等喜事、盛事。
常言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则尊祖敬宗睦族,本是我们人生一大幸事。
鄙人欣闻此等盛事,特撰此文尝以浅析说明我们从何而来、我祖从何而来,溯源究本,从而敦宗睦族,以告我祖铁山公在天之灵,也以告我铁山公后裔所有宗亲叔伯兄弟姊妹。
下文就将这些大家想知道的略作说明。
稽诸史料、古籍及我们所看到的众多邓姓族谱都认定,约公元前16--11世纪的殷商王朝第二十二代君主武丁(武丁姓子)封其叔父于邓、赐他叔父姓曼。
由此来看,邓姓是由曼姓改来的。
进而可知,我们邓氏这个姓氏是由子姓中分封出曼姓得来的。
曼公被尊为我们南阳郡邓氏的始祖是不争的事实;但不以封地邓为姓,曼姓出自殷商子姓。
这就是我们南阳郡邓氏比较确定的来历。
据《史记·楚世家》称:“(西周)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六七八年)伐邓,邓灭”。
邓国子孙和邓国百姓遂举国为姓。
也就是说曼姓邓国建立大约190多年以后,商王朝被周武王(姬发)所灭,曼姓邓国转而臣服周王朝,成为周王朝侯国。
再过了368年的公元前678年,曼姓邓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这时才改曼姓为邓姓。
这就是当今南阳郡邓姓的形成。
因此严格来说,我们南阳郡邓氏属于曼姓邓国被灭后邓国子孙举国为姓而来的,应是从公元前678年开始正式作为一个姓氏存在的。
综上所述,按《姓氏急救篇注》中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
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我们简单一点说我们邓氏,公元前678年开始成为一个姓氏存在,本为曼姓,所以尊曼公为始祖;。
那么大家肯定又会问,那我们邓姓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是不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所说的一样?为什么邓州会说我们天下邓氏唯一的发源地为邓州?下面我就乘这次机会给大家说明如下。
李氏源流考揭示李氏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李氏源流考揭示李氏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李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其源流及发展历史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考证李氏的起源、分布、重要人物以及影响等方面,揭示李氏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一、李氏姓氏的起源李姓的起源众说纷纭,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李姓起源于黄帝时期,是黄帝的后裔,具有统治阶级的血统。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李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是以国名作为姓氏,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演变为氏族姓氏。
而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李姓在河南一带的出现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说明早在数千年前,李氏就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族群。
因此,可以确定李姓的起源是相当古老的。
二、李氏姓氏的分布由于李氏姓氏源远流长,因此在中国的许多地区都有分布。
根据统计,李姓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人数众多,尤其是在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李氏的分布比较集中。
不仅在中国广泛分布,李氏姓氏还随着华侨的移民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地,李氏也是居住在当地华人中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三、李氏姓氏的重要人物李氏姓氏的历史悠久,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这些人物在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唐朝李世民,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被誉为“唐太宗”。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使得唐朝达到了鼎盛的繁荣时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此外,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充满着灵性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对中国古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李自成、李鸿章、李大钊等众多李氏姓氏的重要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领域中都有独特的贡献。
四、李氏姓氏的影响李氏姓氏不仅在历史上涌现了众多重要人物,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李氏姓氏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
自古以来,李氏一族在各个朝代都有显赫的地位,代表了封建王朝的权力和财富。
武定裕後堂孙氏源流考
裕後堂樟树孙氏
网上查到,浙江宁海县樟树村保存清代修 编的裕後堂孙氏宗谱,并被浙江省图书馆 家谱数据库收录提要
:8081/zjtsg/jiapu/zt_jp_det.jsp?searchword=ID =3815&channelid=91367#
先祖:孙功棐,唐代中期(唐玄宗?)浙 东统兵大元帅
惠民县明宣德年间立村统计
明代实行军屯制,军户亦军亦农; 军户立村位臵应该是统一规划的,武定府 城设指挥所,距离指挥所近、武定府城近 的应该是军衔较高的军户 始祖景然所立大孙村与游击刘能所立刘安 庄相邻,可见景然公军衔不低。
村名 大孙 张博孙 城北姜 辛庄 刘德玉 村 翟家 大崔 曾赵 曾赵 吴家花 园
/blog/static/1359 76956201171113724598/
裕後堂孙氏属于哪个宗派?
瑞安孙氏是著名的孙姓望族,五代(唐代 之后)时从福建长溪迁入浙江瑞安,与裕 後堂孙氏族源地相同,其考证结果具有参 考价值。
据孙衣言《先大父行述》一文称,瑞安孙氏先祖 为春秋吴国将军孙武,五代时,后裔孙惟眭一支自 闽长溪迁居瑞安盘谷,瑞安孙氏由此发源。孙惟 眭累传至清前期有孙希曾,希曾三子衣言、锵鸣、 嘉言,自此,瑞安孙氏门庭方显。 参见:兰秋阳,邢海萍,《晚清瑞安孙氏家学 研究》,河北北方工业学院学报,2008.6
武定裕後堂孙氏源流
综合对德州卫前所、武定卫御所、裕後堂堂 号的考证,初步给出如下推论:
从堂号传承可以初步认定武定裕後堂孙氏是樟 树孙氏的分支。 始祖景然是德州卫世袭军户,估计是第二代; 景然公上辈应该是隶属于浙江宁波地界的一支 朱元璋的部队,在朱元璋设立德州卫时,整体 迁入成为德州卫前所 从世袭情况看,景然公及上辈应该是”百户” 以上的军衔/官衔
万卷家声--如皋冒氏源流考辨
万卷家声—如皋冒氏源流考辨①冒宇清摘要:“冒”姓源于楚君玢冒或古冒国之说并无可信之证据,且与如皋冒致中等家族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极大的差距,而 丞相脱脱、镇南王、居延王等蒙古贵族后裔等说则都难自圆其说。
本文认为,冒致中之父可能为弘吉刺部脱脱,其字“德 新”,仕江北淮东道宣慰副使,属彰德路燕只吉台家族,其祖先为蒙古开国近臣。
燕只吉台家族汉化颇深,其藏书、习儒、恭让、惠政于民等事迹,后世冒氏家族与之皆相似,或许正是一脉相承。
关键词:如皋冒氏;燕只吉台氏;汉化蒙古人;姓氏源流冒氏为江苏如皋地区著姓,自元末明初以降,贤士名流辈 出。
最知名者奠过于明季“四公子”之一,文学家、戏曲活动 家冒襄(辟疆)。
亦有湮没无闻者,如雍乾时期围棋国手冒象珠①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著名蒙元史学家、南京大学陈得芝教授的热心指 点,陈教授在百忙中给本文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万卷家声• 307 •(湘舟)®和清末民初书画家冒兴(振卿)②等。
然而对于“冒”这一稀姓之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
概括起來,冒氏之源流有两类说法:其一,“冒”姓古已有 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二,冒氏受姓于元末明初,现海内外所有冒氏皆为如皋冒氏之分支。
前者认为各地冒氏均属汉 族,后者则称如皋冒氏为蒙古族后裔。
下文分别详论之。
―、冒氏源流相关研究清道光时张澍著《姓氏寻源》中说:“如皋冒氏,自宋至今为茂族,疑为媢姓所改,或系楚盼冒氏改之。
”这是目前所知明确叙述冒氏起源最早的论著。
“媢姓所改”系无稽之谈,因史上根本不存在媢姓,此说可能仅因“媢”与“冒”通而已。
而 “吩冒改之”显然来自明代吴沈、刘仲质所编《皇明千家姓》,其中冒姓注:“荥阳族”。
荥阳是棼冒勃苏封地(申)所在,棼冒勃苏即王孙(申)包胥,吴沈等人大概只找到这一位看上去姓氏中含“冒”字的古人,故认为冒姓即棼冒之缩姓。
实际上,①冒国柱:《象珠公传》,载《冒氏宗谱》,清道光二十八年补修,如皋:江苏 省如皋县编史修志办公室,1984年油印本,美国犹他家谱学会1989年摄影,犹他家谱学会网站FamilySearch收录,卷四,第125页。
常州顾氏源流考略
常州顾氏源流考略凡读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孙权建立东吴,能在江东立国,很大程度是依靠吴中大族顾、陆、张、朱的支持。
其中顾雍从开国即被孙权拜为丞相,执政达19年,他知人善任,吏民归服。
顾氏一族,位居尚书、太守、将军者数十人。
此后,五马浮江,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王朝,其中一大原因,也是顾雍后代顾荣等大族拥戴。
常州在汉唐之际属江东地区。
常州顾姓是江南会稽郡顾氏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古籍《姓氏考略》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
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因氏焉。
汉初居会稽。
』这是顾姓的主源,史称顾姓正宗。
会稽郡,为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即今苏州。
汉顺帝时移治山阴(即今绍兴)。
顾姓在全国100大姓中列81位。
全国约有顾姓3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28%。
而在常州有3.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位居第13位。
可见顾姓主要繁衍迁徙于长江下游的江南,是典型的江南大姓。
常州顾姓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的陈朝顾野王。
据《毗陵顾氏宗谱》(谆叙堂藏版)载,常州顾氏以顾野王为一世祖。
野王的先世可远溯到越王勾践裔孙顾余侯,为余侯第二十九世孙,生于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世居晋陵无锡县光福山,幼好学,及长博通经史,兼习天文、地理,虫篆奇字,又擅丹青。
梁武帝时官太常博士,入陈朝,任国子兼士,终黄门侍郎,光禄大夫,世称顾黄门,所著《玉篇》为《说文解字》之后又一部大型字书。
野王卒于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葬于吴地石湖之滨横山,他的子孙散居江南各地。
顾野王第十六世孙顾凤,在北宋靖国年间自燕巢山复迁先世居地太湖之北光福山铜坑。
顾凤裔孙,第二十五世孙顾传泗在明成化年间迁居常州郡城东门。
长子顾棋居城内西瀛门大水关、千秋坊,次子顾梓居西门文亨桥、朝京门以及青果巷。
第二十九世孙顾凤羲在明嘉靖间迁居武进罗墅湾,其后世中有迁五墅里(今武进九里金联村),有迁大路下村(今九里顾庄村),有迁大沟门(在今安家舍镇)。
中华姓氏源流考
中华姓氏源流考姓氏是一个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个体和家族的历史渊源。
中华姓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华姓氏的源流进行考察,以展现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丰富历史。
一、姓氏的起源人类社会起源较早,而姓氏的使用则晚于人类的出现。
最早的姓氏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尚未形成氏族系统,而是依靠部落或部族的名称来命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简单的部落名称已不足以满足命名需求,于是逐渐形成了以姓氏来对个体进行标识的方式。
中国的姓氏起源博大精深,来源多样。
主要来源有官名、地名、宗族和部落名称以及其它相关因素。
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部落社会,当时以部落为单位,人们使用自己所居之地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
随着历史的演变,姓氏逐渐由地名转变为官名、宗族和身份的象征。
二、姓氏的分类根据姓氏的类型和来源,中国的姓氏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其中最常见的有地名姓氏、官名姓氏、职业姓氏、宗族姓氏、字姓氏以及外来族群的姓氏。
1. 地名姓氏:这类姓氏以地名作为姓氏,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2. 官名姓氏:这类姓氏以官名作为姓氏,例如:王、李、张等。
3. 职业姓氏:这类姓氏以职业称谓作为姓氏,例如:医、农、工等。
4. 宗族姓氏:这类姓氏以宗族团体的名称作为姓氏,例如:赵、钱、孙等。
5. 字姓氏:这类姓氏是古代文人、士人为了标识自己的身份而使用的字号,例如:尚、宗、仲等。
6. 外来姓氏: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外族或者外国的人口迁徙到中华大地,他们的姓氏也逐渐融入中国,形成了一部分外来姓氏,例如:赫、佩、华等。
三、姓氏的变迁与传承姓氏的变迁与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和演进。
姓氏的变迁既受到人口迁徙、战乱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文化观念的塑造和转变。
在中国古代社会,姓氏的传承主要依靠家族血脉的延续和家族宗法制度的维系。
家族中的男丁通过世袭的方式将姓氏传给下一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革,这种传统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
姓氏源流考
姓氏源流考追本溯源,瞻英仰烈;览古明今,承先启后。
孙氏自得姓以来,枝荣叶盛,分布大江南北,宗裔繁衍展派系,茫茫九州播血脉。
仁义代有昭闻,文武代出英才:东周孙武,世尊兵学师祖;吴国孙膑,史赞军事名家;三国孙仲谋,继父兄之衣钵,江东称帝;北魏孙僧化,以《星经》获誉,为名星象学家;唐代孙思邈,有扁鹊之妙术,医界尊王;孙过庭之书法,有草圣之殊荣;孙光宪之诗篇,享名作之美誉;孙位之画作,以笔力雄壮名世;孙樵之古文,获奇趣多刺美称;宋代孙莘老精《春秋》,朝野知其名;一代大儒康二孙奭公,为帝王师。
驸马伯仲四九成公,以武功封富春侯,延至明清,亦名家辈出,孙慎行以抗魏阉忠贤获誉;孙承宗以抗击外侮传名;孙克文以刑部主事催攒粮储,秉先斩后奏之权。
堪称能吏。
孙奇逢之理学,孙诒让之经学,孙蘅塘之诗学,孙星衍之校勘,孙家鼐之洋务,无不闻名士林;而孙中山先生,华夏尊称国父,名振环寰……'考孙氏之源,一出于姬姓卫国孙氏,即周文王姬昌第八子。
后周文王的第十二世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姓孙,其采邑地为戚(今河南濮阳县北面)。
一为芈姓楚国孙氏。
为春秋初期楚国国君熊晌(号虫分冒)之后,至第四世孙楚国贤臣孙叔敖为孙氏之源。
一为妫姓齐国孙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一支“出自妫姓。
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
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
”我华溪孙氏即源于此。
从《史记·三代世表》和《孟子》详考其源,即昔舜为庶人,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油,故以为姓,曰妫氏(《古今姓氏书辩证》),至周武王克殷纣之后,复寻舜之后人,得虞遂公希之子曰遏父,徵为陶正,悦其能,以元女大姬妻之。
遏父配姬而生满,封于陈,以奉虞帝舜祀,卒谥胡公。
至九世之后,陀生完,完字敬仲,为陈大夫,及宣公杀太子,完惧其祸之加于身,奔齐,食采于齐,改姓田氏。
又三世之后,无宇生书,书字孙占,为齐大夫,伐莒而功成其大,即以孙占之字受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一带)。
陈姓源流考述之《颍川世系》
陈姓源流考述之《颍川世系》【转载陈月海、陈刚主编《义门陈文史续考》】第一章陈姓源流考述 /p.22颍川世系类别:文史续考齐王田建儿女有几多,史书无确载。
据说长子田桓,骂秦而死,其后以田为姓;次子田升,不忘王室之后,逃难中以王为姓;三子田轸,恢复陈姓,迁徙颍川,投族祖系(详见本书第八章)。
但本文仍按《唐表》及部分旧谱来,仅指出并分析其中存在问题而已。
从公元前221年秦并齐国及陈轸迁居颍川,到公元316年西晋亡,北方仕族纷纷南迁,陈匡侍父隐居新丰湖不仕止,历时约537年,称之“颍川世系”,简介如下:1陈轸→2婴→3馀→4轨→5审→6安→7恒→8愿→9齐→10源→11寔→12谌→13忠→14佐→15准→16→眕→17匡(注:此为「唐表」中的世次)一世:陈轸,按《唐表》田齐亡国,齐王建有三子:升、桓、轸。
桓称王氏。
轸楚相,因徙颍川称陈氏。
生婴,秦东阳令史。
后世奉为颍川陈氏一世祖。
按语:旧谱说田齐亡国后,升乃田氏。
桓改姓王。
轸复姓陈。
据《中华姓氏通书·王姓》则载:“升后来生子名安…王莽便是他的后人,号元城王氏……齐王建田桓的后人也改姓王……从此齐王建一脉不复有田姓。
”此说的后一句“齐王建一脉不复有田姓”未免武断,难以考证。
二世:陈婴(?~前183),《唐表》曰为颍川侯陈轸之子,馀父。
故东阳县(今安徽天长县西北)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
秦末农民起义时,东阳少年小伙们推首举事,以自定东阳为将。
后从属项梁为楚柱国。
四年,项羽死,率豫章、浙江,都浙以属汉。
故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十二月封堂邑侯(堂邑县属临淮郡),赐邑六百户。
卒后谥安侯。
子禄孙午。
陈午之女即孝武陈皇后,小名阿娇。
可《唐表》却说“婴生成安君馀”,此与史不符。
三世:陈馀(?~前204)成安君,《唐表》曰婴之子。
秦末大梁(今开封市西北)人,好儒术,与张耳为刎颈之交。
秦灭魏,购求耳、馀首级,两人惧怕而匿名他乡。
陈胜起义后,他与张耳起兵拥武臣占据赵地。
敖姓源流考察与历史地位
敖姓源流考察与历史地位敖姓是中国姓氏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姓氏之一,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敖姓的源流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进行考察和探讨。
一、敖姓的起源敖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朝时期。
相传,敖姓是由夏朝的建立者禹的后裔敖叔所创立的。
敖叔在夏朝时期担任重要的官职,并且他以聪明才智、高尚品德受到了禹帝的赞赏和信任。
禹帝曾说:“此叔亦贤人也。
”因此,禹帝将封地赐给敖叔,从而敖姓由此得姓。
据史书记载,敖叔的后代分布于不同地区,并逐渐繁衍生息。
敖姓的分布较为广泛,既有南方地区如福建、广东、江苏等,也有北方地区如河南、山东、河北等。
可以说,敖姓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一定的族群存在。
二、敖姓的历史地位敖姓在中国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敖姓在历史上有着杰出的人物和家族。
比如敖包,在三国时期的吴国,敖包是吴国重要的将领,他以英勇善战而闻名于世。
另外,敖曹氏是敖姓中一支非常显赫的家族,他们在明代担任了多个重要的官职,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次,敖姓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以敖包为代表的吴地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吴地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独树一帜。
敖包作为吴地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其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另外,敖姓还在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有一门叫做敖眼科的特色学科,它致力于研究和治疗眼科疾病。
敖眼科在中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保护人们的视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敖姓的家训与价值观敖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训和价值观。
敖姓的家训注重家庭和睦、忠诚勤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
敖姓崇尚勤劳、谦虚、诚实、宽容等美德,并将这些美德发扬光大。
这些优秀的家训和价值观为敖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敖姓的后代也积极发扬敖姓的家训和价值观,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敖姓的后代人才辈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氏源流考
追本溯源,瞻英仰烈;览古明今,承先启后。
孙氏自得姓以来,枝荣叶盛,分布大江南北,宗裔繁衍展派系,茫茫九州播血脉。
仁义代有昭闻,文武代出英才:东周孙武,世尊兵学师祖;吴国孙膑,史赞军事名家;三国孙仲谋,继父兄之衣钵,江东称帝;北魏孙僧化,以《星经》获誉,为名星象学家;唐代孙思邈,有扁鹊之妙术,医界尊王;孙过庭之书法,有草圣之殊荣;孙光宪之诗篇,享名作之美誉;孙位之画作,以笔力雄壮名世;孙樵之古文,获奇趣多刺美称;宋代孙莘老精《春秋》,朝野知其名;一代大儒康二孙奭公,为帝王师。
驸马伯仲四九成公,以武功封富春侯,延至明清,亦名家辈出,孙慎行以抗魏阉忠贤获誉;孙承宗以抗击外侮传名;孙克文以刑部主事催攒粮储,秉先斩后奏之权。
堪称能吏。
孙奇逢之理学,孙诒让之经学,孙蘅塘之诗学,孙星衍之校勘,孙家鼐之洋务,无不闻名士林;而孙中山先生,华夏尊称国父,名振环寰……'
考孙氏之源,一出于姬姓卫国孙氏,即周文王姬昌第八子。
后周文王的第十二世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姓孙,其采邑地为戚(今河南濮阳县北面)。
一为芈姓楚国孙氏。
为春秋初期楚国国君熊晌(号虫分冒)之后,至第四世孙楚国贤臣孙叔敖为孙氏之源。
一为妫姓齐国孙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一支“出自妫姓。
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
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
”我华
溪孙氏即源于此。
从《史记·三代世表》和《孟子》详考其源,即昔舜为庶人,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油,故以为姓,曰妫氏(《古今姓氏书辩证》),至周武王克殷纣之后,复寻舜之后人,得虞遂公希之子曰遏父,徵为陶正,悦其能,以元女大姬妻之。
遏父配姬而生满,封于陈,以奉虞帝舜祀,卒谥胡公。
至九世之后,陀生完,完字敬仲,为陈大夫,及宣公杀太子,完惧其祸之加于身,奔齐,食采于齐,改姓田氏。
又三世之后,无宇生书,书字孙占,为齐大夫,伐莒而功成其大,即以孙占之字受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一带)。
(孙权《富春瓜邱孙氏宗谱·天子自序》)此为孙氏自妫至陈至田至孙得姓的由来。
孙氏之所以称“乐安世家”亦即溯源寻柢于此。
孙书生冯,字起宗,为齐卿。
冯生武,字长卿,以兵机动吴王阖闾,吴王用以为将,著书陈策,以兵法十三篇行于世。
武生三子:驰、明、敌。
明字景浩,以父功食采于富春,遂为富春孙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子孙及弟侄等各治业于富春之江南,居宅繁盛,奕叶流芳。
孙明生沂,沂生膑。
膑字嘉谋,仕魏,为将军,为庞涓所嫉,阴谋而刖其膝。
膑受知于齐,为军师,以计斩涓于马陵,虏魏太子申。
膑生胜,字国辅,为秦将。
胜生盖,为秦汉中太守。
盖生知,秦封武信君。
知生念,秦御侍尚书。
念生二子:长丰,次益。
益为东吴侯,生卿,汉文帝时侍中。
卿生凭,汉武帝时大将军。
凭生洵,为汉宣帝安定太守。
洵生三子:长鸾,次骥、幼
凤。
骥字仕龙,为汉平帝安邑令。
骥生夐,后汉光武帝天水太守,徙居青州,夐生覆。
覆生仁,仁良皋,为汉中郎将。
皋生通,通生厚,为汉质帝洛阳令,厚生淳,淳生瑶,瑶生邃,邃生儵,儵生国,字元明,为郎。
国生耽,为汉灵帝汉阳太守。
耽生子二:长钟,次旃。
钟生二子:长坚,字文台。
坚生四子:长策,次权,三翊,四匡。
权字仲谋,与曹、刘鼎足天下。
旃字子之,汉献帝太原太守,即国父中山先生之远祖。
孙氏自春秋时期产生以来,历经近三千年之风风雨雨,涌现出一大批光彩夺目的英雄豪杰,给中华社会的演进历程增添了绚烂的色彩。
因其人物众多,只能举其要者叙之。
计有三国东吴皇帝孙权、孙亮、孙休、孙皓等四人。
计有宰相辅弼理政者二十多人,自春秋时楚国孙叔敖、东汉孙朗、三国孙资、孙礼、孙邵、孙峻、孙缚,北朝孙护,东魏孙腾。
唐代孙处约、孙元亨、孙十屋。
辽代金朝孙即康、孙铎。
明代孙如游、孙承宗。
清代孙廷铨、孙士毅、孙柱、孙玉庭、孙家鼐、孙毓汶。
军事家则有孙武、孙膑、孙坚、孙策、孙静、孙瑜、孙皎、孙建、孙璋、孙节、孙元化、孙万龄、孙显寅等,代有将才领风骚。
孙氏历代考中状元者至少有十六人,如孙伏伽、孙龙光、孙何、孙唐卿、孙贤、孙继皋、孙承恩、孙如仪等等。
此外,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被誉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孙尚子、孙过庭、孙位、孙克弘等则以书画名世。
尚有铠甲制造家孙威;以能相干里马而著称的孙阳(世称伯乐)。
而以经学与文学名世者,则为数甚多。
如东州大
儒孙炎、宋代大儒孙奭(康二,我华溪孙氏三世祖)、泰山先生孙复以及孙觉、孙慎行、孙奇逢、孙星衍等。
孙楚、孙绰、孙逖、孙樵、孙光宪、孙何、孙仅、孙沫、孙钟龄、孙原湘等等则以诗文“冠绝一时”。
联姻帝室,功封公侯则有我六世祖孙九成等。
总之,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孙氏人物真可谓色彩斑斓,几乎仕农工商各方面都有所建树。
由于其姓氏源头本来就枝脉纷繁,所以能展放出全面开花的绚丽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