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点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农作物气候学、农田环境气象学、农业灾害气象学等方面。

本文将对农业气象学的复习资料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1.气温观测:气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气温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不同气温条件下作物的适应性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2.降水观测:降水对于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农业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强度和类型等参数,为作物的生长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日照观测:日照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日照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日照时数、光照强度等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4.风速观测:风速对于灌溉、植被生长和病虫害传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风速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风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5.湿度观测:湿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湿度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湿度对作物的影响机制及管理要点。

二、农作物气候学1.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农业气象学需要研究作物的温度、降水、光照和湿度等条件要求,为种植合理作物和合理管理提供依据。

2.作物的生态适应特性:不同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特性,包括生长季节、耐旱耐涝性、光合作用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等方面。

农业气象学需要了解作物的生态特性,为作物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作物的生产力模型:通过对气候、土壤和农作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农业气象学可以建立作物生产力模型,预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

这对于作物的种植决策、灌溉调度和病虫害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绪论1、气象: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发生的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统称大气现象,简称气象。

2、气象要素: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常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特征来描述,这些特征量,成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辐射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等。

3、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4、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条件):一定的照度和光照时间,一定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植物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常被称为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或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

5、农业气象学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五个定律):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性环境因子对植物的非同等重要性限制因子最适阈限临界阈限6、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平行观测原则。

是区别于单纯农业研究和气象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

思考:1、农业气象学与气象学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2、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是什么?3、农业气象学常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地理播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数理模拟法、田间试验法、统计数学法、遥感法等第一章地球大气1、氮气 78%氧气 21%氩气干洁大气二氧化碳臭氧大气的组成稀有气体水汽杂质2、对流层特点:(1)集中了整个大气3/4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对天气分析和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2)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m 下降0.65℃γ为气温直减率,即气温铅直梯度。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γ=0时,表示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逆温层)。

逆温是环境中很重要的大气现象,许多严重的污染事件都与之有关。

逆温现象出现时,气层稳定性强。

导致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累积并产生污染事故3、对流层分层(0~16km )(1)下层:0~2km摩擦作用、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最强烈气温、空气湿度等有明显的日变化、水汽丰富,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农业气象学重点

农业气象学重点

绪论1.大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叫做地球大气,简称大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2.气象要素: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常用各种定性的和定量的特征量来描述,这些特征量,称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辐射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3.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大气物理学)某地短时间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天气。

某地长时间的大气状况,包括正常年份和特殊年份出现的大气状况称气候。

4.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资料的获取、处理和分析三个阶段(1) 地理播种法(2) 分期播种法(3) 地理分期播种法(4) 人工气候实验法(5) 气候分析法、田间实验法、统计数学法、遥感法等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氮气[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气[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氩气,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气溶胶粒子(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平行观测:在进行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观测的同时,在同地进行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等的观测,即所谓的平行观测3.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沉降速率极小、尺度在10-4μm到100μ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

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大气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各种微粒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5.阳伞效应:大气中微粒和二氧化碳的增加,犹如在阳光下撑了一把伞,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6.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 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和气象知识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从事或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士更好地了解农业气象学。

二、农业气象学概述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的学科。

通过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对于不同农作物来说,适宜的生长温度是不同的。

2.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会导致作物蒸腾加剧,水分丧失过多;低温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3. 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温室等手段调节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以提高生产效益。

四、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光照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2. 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限,光合产物减少,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有的作物喜阴,有的作物喜光,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作物特性进行合理的光照管理。

五、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降水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2. 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生长有利,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情况,合理调控灌溉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措施。

六、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2. 强风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阻,蒸腾加剧,影响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3. 防风措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如搭建遮风网、种植防护林等手段可以有效减轻风害对作物的影响。

七、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包括温度、光照、降水和风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气象数据和知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候与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节约生产成本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了很多知识点,下面来总结一下。

一、气象基础知识气象基础知识是学习农业气象学的基础,包括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规律,气象要素及其测量等。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了解天气形势、评估天气灾害风险和制定农业生产方案都有重要作用。

二、农业气候学农业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对于农田生产的影响,并探究农业生产适应策略的一门学科。

学习农业气候学需要了解气候类型与特点,掌握不同类型气候下作物生长的特点,研究不同种植区域的气候变化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对于制定区域内合适的作物种植方案、减少灾害风险以及提高作物收成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农业气象灾害学农业气象灾害学是研究各种气象灾害(如冻害、旱灾、水灾、风灾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防灾减灾措施的一门学科。

学习农业气象灾害学需要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成因,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测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制定防灾减灾方案的方法与策略等。

对于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四、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基于气象信息提供决策支持的服务。

学习农业气象服务需要了解不同农业生产环节中气象信息的需求和应用,掌握气象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气象服务产品和工具的开发和使用等。

对于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涉及了气象基础知识、农业气候学、农业气象灾害学和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灾害风险,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绪论1.气象要素: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2.平行观测:同时观测气象要素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是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分为干洁空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3类。

气溶胶是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夏季厚,冬季薄。

厚度占大气层厚度的1%,质量占大气质量的3∕4,是水汽的主要聚集区域。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平均下降0.65℃。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受热多,气流上升,降水多;受热少,气流下沉,降水少。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受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影响。

3.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①环境中的CO2浓度升高将使光合速率加快,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

②CO2浓度升高,减小气孔导度,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率。

③CO2浓度升高,C3植物增产百分率高于C4植物。

④植物长期生长在高CO2浓度下,有利于减轻其它环境因子对植物的胁迫作用。

⑤CO2浓度升高,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能为叶绿素提供保护。

⑥高CO2浓度条件下,植物体内C素含量增加,使C/N比升高,影响作物品质。

⑦CO2浓度升高引起气温升高,导致虫害加剧,影响作物品质。

第二章辐射1.辐射概念: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这种放射方式成为辐射。

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能向外放出辐射。

四个特点:①辐射要有温度。

②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

③辐射具有热效应。

④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2.太阳高度角概念: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成的夹角。

在0~90度之间变化。

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能光束所分散的面积越大,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越少。

计算方法:sin 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h:太阳高度角;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δ的绝对值=23.5°sinN; N表示观测日期离春分或秋分中较短的日数。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提纲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提纲

第一章绪论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土壤、气候、地形地势。

(土壤性质、PH值、土壤肥力;光热水气;海拔、坡向坡度、小地形、水体)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应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进农业发展的实用性科学。

3.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

一方面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1、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研究2、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与服务3、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4、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5、农业微气象学研究与服务5.“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S)从农业气象学科考虑,作物及其生产过程是一个作用系统,即“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或可称之为“农业气象系统”。

(农业气象系统的垂直尺度并不大。

系统的上边界距离地面最高不过20~30米左右,下边界深入土壤中在30~50厘米以至几米上下。

)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主要能量源泉;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产生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主要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影响植物的主要方式:光合效应,热效应,光的形态效应3.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4.群体透光率、削光系数及门司―佐伯公式:I = I0 exp(-kF);k =(-ln(I/I0))/FI/I0即透光率。

k值是一个无量纲数,它描述了叶片的遮阴程度,当上层叶面积大时,k值就大,光强衰减就明显。

5.光周期现象以及据此对植物的分类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的开花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地球大气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应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

(天气层)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或W/㎡。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l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lm/㎡)。

亦称为照度,单位勒克斯(lx)。

3、辐射的基本定律:(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

农业气象 知识科普

农业气象 知识科普

农业气象知识科普一、气象基础知识气象是指大气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现象,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速、风向等。

农业气象则是研究这些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气象信息来指导农业生产。

二、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这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季的改变、农业产量的波动以及新病虫害的爆发。

因此,适应气候变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农业气象灾害预防农业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这些灾害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通过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测这些灾害的发生,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四、农业气象服务应用农业气象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例如,根据气象预报,农民可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选择最佳播种和收获时间。

此外,气象服务还可以帮助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指导农民采取防治措施。

五、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包括光、热、水等,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

例如,在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热带作物种植;而在降水充沛的地区,可以发展水田种植。

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六、作物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不同作物对气象条件的需求不同。

例如,高温和日照充足有利于玉米的生长;而水稻则需要较多的水分和适中的温度。

了解作物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可以帮助农民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

七、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气候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但也带来了机遇。

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可持续。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整理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整理

绪论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

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

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5、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

其成分主要是N、O、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99.97%。

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

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

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高度上的气温显著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农业气象学专业知识

农业气象学专业知识
5) 天气(weather) 晴天日较差不小于阴天
(2)气温旳年变化(annual variation)
特点:
回归线以外旳地域为单波型:最高为7 月,最低为1月,海上落后一种月; 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域为双波型: 最高为4、10月,最低为7,1月。 原因:太阳直射点旳季节变化,在赤道 附近地域,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度时气温旳降低值。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旳升高面降低, >0 但 旳值是随时、随处变化旳,不是常数!
请注意与d 、 m旳区别!
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旳升高而升高旳现象
( <0 ),就叫逆温。其形成原因:
辐射逆温(radiation inversion):晴朗微风旳夜晚, 地面因强烈旳有效辐射而降温,形成温度上高下 低旳现象。
3.气温旳垂直分布(vertical distribution)
(1) 气温垂直梯度:
气温随高度旳分布,称为温度层结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大气温度旳铅
直分布一般用气温垂直梯度(气温直减率,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来表达。
气温直减率( ):实际气层中高度每变化单位高
程中,所经历旳气压会发生变化,根据状态方程, 其温度必然也要发生变化。
气块上升时,气压降低,空气膨胀,对外作
功,消耗内能,气温降低。
气块下沉时,气压升高,周围空气对气块压
缩作功,使其内能增长,从而气温升高。
(1)干空气旳绝热变化 :
干空气(也涉及未饱和旳湿空气)旳绝 热 变 化 叫 干 绝 热 变 化 (dry adiabatic change) 。

《农业气象学》课件

《农业气象学》课件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探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逆品种、改进农业管理等。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开发与农业气象相关的保险产品,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收益。
农业气象保险产品创新
智能化农业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
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
气候定义与特征
天气系统类型
气候分类与区划
天气系统包括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对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
根据气候特征,可将全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如温带、热带、亚热带等。
03
02
01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有重要影响,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总结词
分析该地区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的农业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如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等。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病虫害加重等。为了应对这些影响,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病虫害防治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农业气候区划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各地区的农业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潜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
农业气候区划有助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包括气象观测、气候分析和区划指标确定等步骤,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解读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解读

绪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农业气象学 : 概念: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2气象要素:表征一定地点和特定时刻天气状况的大气变量或现象。

如温、压、湿、风、降水等。

3温室效率: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生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4温度直减率:由于对流层与地面接触,空气从地面或的热量,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平均值为-0.65℃/100m辨析题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答:天气是短期的,气候是长期的。

所谓天气,只是短时间的天气现象。

气候是指长时间天气现象延续的一个平均状态,所以时间尺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天气具有易变性,气候具有稳定性。

2大气的组成答:大气组成:现代大气一般是由一些永久的水汽、气体、雾滴冰晶和尘埃等物质混合而成,这种混合物一般分为三类: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1.干洁大气对人类活动比较大的成分是氮、氧、臭氧和二氧化碳2.大气中的水汽来自江河湖海潮湿物体表面的蒸发,主要集中在低层大气中,水汽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3气溶胶是有大气中的悬浮状态的土壤、肥料、浓烟、盐等小颗粒,火山和宇宙尘埃、微生物、植物孢子和花粉、小水滴、水晶等。

3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主要特征答:由下到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热层、散逸层、星际空间。

对流层特点1、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所有的水汽都集中在该层。

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雾等都形成于该层。

是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Υ的平均值为0.65℃/100m。

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4、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4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含义答: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农业设施农业生物群体,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对周边气象和微气象环境环境的影响及调控途径等。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点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点

3.五大气象要素,及其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得影响答:气象要素:光:辐射、日照 热:温度 水:空气湿度、降水、蒸发 气:气压风:风向、风速4、辐射得特点:1、辐射要有温度;2、辐射就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能量、质量;3、辐射可以产生热效应;4、辐射具有二象性。

即波动性与粒了性。

5.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得计算:Sinh=Sin φSin δ+Cos φCos δCos ω其中,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

赤纬角(δ) :太阳直射到地球表面得一点到地心得连线与赤道面组成得夹角,即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处地理纬度叫赤纬。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在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即 –23、5°≤δ≤23、5° 。

时角与时间得关系:ω=(t-12)×15 °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ω=0, h=90-φ+ δ特殊日期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得计算:夏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 23、5°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23、5° 春、秋分太阳高度角:h=90-φ太阳高度角得变化:日变化:日出、日落,h=0;正午,h=90°年变化:在北半球: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小。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与可照时间。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没得时间间隔,称为可照时数(昼长)日出日没时角得计算:全天可照时间(t)为: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

ω=(t-12)×15 °春秋分日出正东、日没正西(春分、秋分日得赤纬为 0°) 夏至:δ=23、5°冬至:δ=-23、5°第三章 温度1.土壤得热容量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什么?答: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C 所需吸收或放出得热量,称为热容量。

它取决于物质本身得性质与温度。

分为容积热容量与质量热容量。

2.何谓导热率?它表示什么意义?定义: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差时,其相对得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得热量。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和传送能量的方式。

2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3 阳光线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

4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5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

6 太阳赤纬δ: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7 可照时数: 指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亦称昼长。

8 光照时数:指日出和日没后的一段时间内地面得到的高层大气的散射光。

9 日照百分率:任一地点的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 大气质量数:表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的厚度。

11 大气透明系数: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的辐照度的比值。

12 散射:指太阳辐射被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改变传播方向而投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13 太阳直接辐射: 指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

14 散射辐射: 直接辐射通过大气时被空气和其他悬浮颗粒所散射的部分。

15 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在0.15-4微米之间。

在这段波长范围内,又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即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区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可见光区。

16 辐射通量密度: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W ?m -2。

对某一物体表面而言有辐照度和辐出度的分别。

17 总辐射:指直接辐射辐照度(S′ )和散射辐射辐照度(D)总和18 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投向地面的部分(弱于地面辐射)。

19 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e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 ? Ea之差。

20 净辐射: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或称辐射平衡或地面辐射差额)。

21 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22 植物的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23 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所得的能量的百分率。

农业气象复习资料.doc

农业气象复习资料.doc

名词解释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后,以辐射方式向四周释放能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

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切边线:风向、风速发生急剧改变的中间不连续线小气候:在大气候条件相同情况下,由于下垫面结构和性质不同引起局部辐射、水分、乱流交换收支不平衡低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

气压值有中心向外逐渐增高。

蒸腾系数:作物形成一克干物质所需的水分含量。

大气环流:大范围空气运动的平均状态。

导热率:当温度垂直梯度为1 °C/M,单位时间通过水平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由农业科学与大气科学交叉、渗透形成。

终霜期:春季末次霜冻。

初霜冻:秋季初次霜冻。

无霜期:春季最后一次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之间的天数。

有霜期: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

大陆度:表示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

水分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或气候因子的带状分布特征而划分的纬向带。

锋面: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

二:天空题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邈宝、氫和二氧化碳。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_,夏天比冬天低。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农业气象学复习要点

农业气象学复习要点

农业气象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大气本章重点和难点:明确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掌握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规律,了解大气再铅直方向上各层次的主要特点。

1.1 大气的组成1.1.1 干洁大气的组成主要成分(前四种成分排序);氧和臭氧的作用;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在农业上的意义。

1.1.2 水汽的作用1.2 大气的铅直结构大气铅直方向的分层依据;层次名称;各层温度的变化规律;对流层特点第二章辐射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辐射定律、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学会太阳高度角、可照时间、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的计算方法。

2.1 辐射的基本知识2.1.1 辐射的基本概念辐射单位;黑体和灰体2.1.2 辐射的基本定律普朗克定律的意义、基尔霍夫定律推论,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意义、计算;维恩定律意义2.2 太阳辐射2.2.1 太阳常数和太阳辐射光谱2.2.2 太阳辐射在大气的减弱2.2.2.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吸收辐射的物质;吸收的量很少(不是大气的主要热源)2.2.2.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散射的概念;分子散射规律(能解释天空和海洋的颜色);粗粒散射规律2.2.3 太阳视运动:太阳高度角定义、计算(特别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2.2.4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2.2.4.1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质量数与透明系数的概念;水平面与坡面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表达式;影响因素散射辐射的概念与影响因素;总辐射的概念与影响因素2.2.4.2 地面反射辐射;反射率的影响因素2.3 地面和大气辐射2.3.1 地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波普、强度、作用。

2.3.2 大气辐射:大气辐射波普、强度、作用;“温室效应”概念。

2.3.3 地面有效辐射:概念、影响因素2.3.4 地面净辐射地面净辐射的概念与表达式2.4辐射与农业光合有效辐射的概念可照时间定义、可照时间及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光照时间的概念;光照时间和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第三章温度本章重点和难点:深刻认识物质的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土温和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长我温度与农业生物之间关系的基本理论,学会积温学说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点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点

3.五大气象要素,及其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答:气象要素:光:辐射、日照 热:温度 水:空气湿度、降水、蒸发 气:气压风:风向、风速4.辐射的特点:1、辐射要有温度;2、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能量、质量;3、辐射可以产生热效应;4、辐射具有二象性。

即波动性和粒了性。

5.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计算:Sinh=Sin φSin δ+Cos φCos δCos ω其中,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

赤纬角(δ) :太阳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一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组成的夹角,即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处地理纬度叫赤纬。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在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即 –23.5°≤δ≤23.5° 。

时角与时间的关系:ω=(t-12)×15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ω=0, h=90-φ+ δ特殊日期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夏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 23.5°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23.5° 春、秋分太阳高度角:h=90-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日变化:日出、日落,h=0;正午,h=90°年变化:在北半球: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小。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称为可照时数(昼长)日出日没时角的计算:全天可照时间(t )为: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

ω=(t-12)×15 °春秋分日出正东、日没正西(春分、秋分日的赤纬为 0°) 夏至:δ=23.5°冬至:δ=-23.5°第三章 温度1.土壤的热容量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什么?答: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C 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容量。

它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与温度。

分为容积热容量和质量热容量。

2.何谓导热率?它表示什么意义?定义: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农业气象学总复习

农业气象学总复习

农业气象学总复习农业气象学总复习第一章绪论(P.1—9)第一节气象与气象学气象、气象学定义第二节农业气象学*1、农业气象、农业气象要素、农业气象条件概念2、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两方面)(1)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3、农业气象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五个基本定律)(1)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或不可替代)性定律(2)环境因子对于植物的非同等重要性定律(3)限制因子定律(4)最适阈值(或因子共同作用)定律(5)临界阈值定律4、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七种)(1)分期播种法(2)地理播种法(3)田间实验法(4)植物人工气候室法(5)统计学方法(6)数理模拟方法(7)遥感法第二章地球大气(P.12—23)第一节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杂质2、各种组成成分(N2、O2、O3、CO2、水汽、杂质)在气象学和生物学上的意义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1、大气铅直分层(五大层次)(1)对流层[下层(摩擦层):贴地气层、近地气层]、(2)平流层、(3)中间层、(4)热成层(热层或暖层)、(5)散逸层2、对流层的特点(四方面)(1)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有此层内;(2)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3)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4)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3、大气上界:物理上界和人造卫星探测上界第三节大气的物理性质气象要素概念及包括的要素第三章辐射(P.24—42)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1、辐射的特性:波动性、粒子性2、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光通量、光通量密度、照度概念3、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a+r+d = 14、辐射的基本定律(理解定律的意义):(1)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eλ,T / aλ,T = Eλ,T(2)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E T = σT4(3) 维恩位移定律:λm = C / T第二节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可照时数、实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光照时间、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天空散射辐射强度、太阳总辐射强度的概念2、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正午= 90°-φ+δ及计算,太阳高度角的日、年变化3、日出日落太阳方位角在一年中的变化4、北半球昼夜变化规律(随季节、纬度变化)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1)减弱方式:吸收作用(选择吸收)、散射作用(分子散射、漫射)、反射作用(2)减弱因素:大气质量、大气透明系数6、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Q = S ′+ D ,影响因子(大气量、大气透明系数、太阳高度角、纬度、海拔、坡度、坡向、云量等)7、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率r及影响因子(颜色、潮湿程度、粗糙度)8、太阳辐射光谱:红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光)、紫外线波谱范围第三节地面辐射差额*1、地面有效辐射概念、公式(E O = E e-δE a)及影响因素(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风力、海拔、地面状况和植被等)2、地面辐射差额概念、公式[R =(S ′+ D )(1-r)-E O]、各符号含义及日、年变化第四章温度(P.43—64)第一节热量收支*1、物质的热属性:热容量(质量、容积)、导热率、导温率的概念,土壤热属性变化与土温变化的关系(土壤水分、空气含量变化)2、热量收支(平衡)(1)活动面、活动层概念(2)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公式:R = P + B + LE、各符号含义及昼夜变化(3)地表面热量收支差额公式:Q S = R -(P + B + LE)、各符号含义第二节地面和土壤的温度*1、温度日较差、温度年较差概念2、地面温度和热量收支关系3、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极值出现时间、日年较差随深度变化情况)4、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四种类型):(1)日变化:日射型(受热型)、辐射型(放热型)、上午转换型、傍晚转换型(2)年变化:受热型(夏季)、放热型(冬季)、春季过渡型、秋季过渡型5、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五方面):(1)土壤温度;(2)土壤颜色;(3)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4)地面覆盖物;(5)地形和天气条件第三节水体的温度1、水体热量传播特性(三方面):(1)水面的反射率比陆面小,特别是太阳高度角很大时更明显;(2)水体是一种具有一定透明率的流体,太阳辐射能在水体中传播可用比尔定律表示;(3)由于水陆表面的反射率、吸收率不同,使水面(海洋)的净辐射收入大于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五大气象要素,及其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答:气象要素:光:辐射、日照 热:温度 水:空气湿度、降水、蒸发 气:气压风:风向、风速4.辐射的特点:1、辐射要有温度;2、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能量、质量;3、辐射可以产生热效应;4、辐射具有二象性。

即波动性和粒了性。

5.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Sinh=Sin φSin δ+Cos φCos δCos ω 其中,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

赤纬角(δ) :太阳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一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组成的夹角,即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处地理纬度叫赤纬。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在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即 –°≤δ≤° 。

时角与时间的关系:ω=(t-12)×15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ω=0, h=90-φ+ δ特殊日期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夏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 °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 春、秋分太阳高度角:h=90-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日变化:日出、日落,h=0;正午,h=90°年变化:在北半球: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小。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称为可照时数(昼长)日出日没时角的计算:全天可照时间(t )为: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

ω=(t-12)×15 °春秋分日出正东、日没正西(春分、秋分日的赤纬为 0°) 夏至:δ=°冬至:δ=°第三章 温度1.土壤的热容量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什么答: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C 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容量。

它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与温度。

分为容积热容量和质量热容量。

2.何谓导热率它表示什么意义定义: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δϕωtg tg -=cos ︒=152t ωv1.0 可编辑可修改单位:J/(m·s·℃)导热率意义:表示物质内部由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热量的快慢的一种能力。

3.土壤导热率随土壤湿度如何变化答;它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大,导致潮湿土壤表层昼夜温差变化小4.何谓导温率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定义:单位体积的土壤,在垂直方向上流入或流出J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也称热扩散率。

单位:m2/sK=λ/ Cv意义:表示土壤因热传导而消除土层间温度差异的能力,直接决定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5.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三种热特性怎么变化答:导温率语与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在土壤湿度较小情况下,随着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加,当土壤湿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导温率反而减小。

9.何谓温度的铅直梯度它和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有什么不同答:气温垂直梯度:指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温差,也称气温垂直递减率,或称气温直减率。

单位℃/100m 。

与干绝热直减率及湿绝热直减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实际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后两者指气块在升降过程中气块本身温度的变化率。

10.温带山区山体的什么部位最易引种亚热带作物为什么答:山腰。

因为山腰易出现你逆温现象,能搞保证作物安全过冬。

11.何谓大气稳定度如何判断大气的稳定度概念:当空气团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叫大气稳定度。

判别:大气稳定与否主要决定于空气块与周围空气的轻重,而空气的轻重决定于气压和温度,在气压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温度的高低。

当r < rm 时,大气处于绝对稳定状态当r> rd时,大气处于绝对不稳定状态当rm < r< rd 时,大气处于条件稳定状态12..某种植物从出苗到开花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一定的,它在日均温恒为20℃的条件下从出苗到开花时间为100天,而在18℃时为125天。

如果让这种植物在25℃条件下生长50天,然后转移至20℃的条件下栽培,问该植物从出苗到开花共需多少天其生物学零度为多少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最低温度13.育种过程中,对作物进行杂交,要求两亲本花期相遇,已知杂交品种由播种到开花,母本不育系和父本恢复系各要求大于10℃的有效积温分别为765℃和1350℃,试问父本播种后,母本何时播种为宜已知父本播种后,天气预报日平均温度为25℃。

解:A母 =765℃, A父 =1350℃, T=25℃, B=10℃n=(A父-A母 )/(T-B)=(1350-765)/(25-10)=585/15=39天答:父本播种后39天母本播种。

14.某作物从出苗到开花需一定有效积温,其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它在日均气温为25℃的条件下,从出苗到开花需要50天。

今年该作物5月1日出苗,据预报5月平均气温为℃,6月平均气温为℃,试求该作物何月何日开花所需活动积温及有效积温各是多少解:(1) 求某作物所需有效积温(A):由公式 A=n(T-B)=(25℃-10℃)×50=750℃(2) 求开花期:5月份有效积温为:A5 = (20℃-10℃ )×31=310℃从五月底至开花还需有效积温:750-310=440℃还需天数n = 440 / (30-10)=22天,即6月22日开花(3) 求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活动积温:Y=20℃×31+30℃×22=1280℃有效积温:A=750℃答:该作物于6月22日开花,所需要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80℃和750℃。

第四章水分1.简述各种湿度特征量的定义和表示的意义。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部分产生的压力,可以直接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饱和水汽压(E):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

绝对湿度(α):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水汽的质量。

直接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相对湿度(r):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r=100%*e/E饱和差(d):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露点温度(τ或t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温度下降到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露点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就是实际水汽压温度露点差:2.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有哪些哪些是直接反映空气含水量的哪些是间接反映空气含水量的什么叫相对湿度它和温度有什么关系水汽压、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日变化有哪些规律答:表示方法有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

水汽压、绝对湿度、露点温度直接反映空气含水量,相对湿度、饱和差、温度露点差间接反映。

相对湿度: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与温度成反比关系。

水汽压日变化:单峰型(海洋型)双峰型(大陆型),年变化:水汽压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蒸发量,故与气温变化一致。

最高值在7、8月,最低值在1、2月。

相对湿度日变化:内陆: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相反。

沿海:在海滨或湖泊附近,受海陆风或湖岸风的影响,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一致年变化:一般与气温的年变化相反,冬季较大,夏季较小。

在季风气候区,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与气温一致,即夏季大,冬季小。

由于这些地区夏季有海风带来水汽,冬季却是大陆吹来的较干燥的气流。

3.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哪些方式蒸发的试针对这些方式提出保墒措施。

答:表面直接蒸发:即水分沿毛细管上升到土壤表面后才蒸发,如潮湿土壤内部蒸发:水汽通过土壤孔隙扩散出土表,如干涸土壤。

措施:松土(培土):如潮湿土壤;镇压:如干涸土壤;深中耕:如积水土壤4.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有利于降水的形成答:降水的形成条件:宏观条件:充沛的水汽和空气的上升运动微观过程:云滴增长成为降水质粒的过程。

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云中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状态的饱和水汽压之间,发生凝结增长,存在冰晶效应,大小水滴的水汽转移现象。

所以有利于降水形成。

5.影响水面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蒸发面的温度,饱和差,风速,气压,蒸发面的性质和形状6.十雾九晴”、“十雾九雨”各指什么雾答:“雾兆晴天”、“十雾九晴”、“久雨见雾晴”,都指的是辐射雾。

“十雾九雨”指的是:平流雾、平流辐射雾7.当气温为℃时,饱和水汽压为,在气温为℃时,饱和水汽压为,现测得气温为℃,水汽压为,试求相对湿度和露点是多少解:∵ r= e / E×100%,据题意当t =℃,则:E=, e =∴r = / ×100%=50%又当t=,则E=,此时t=td (露点温度)答:相对湿度为50%,露点温度为15℃。

8.温度为20℃,水汽压为的一未饱和气块,从山脚海平处抬升翻越1500m的高山,凝结产生的水滴均降在迎风坡,求该气块到达山背风坡海平面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已知rd =1℃/100米,rm=℃/100米,且温度为10℃,15℃,20℃,25℃时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忽略未饱和气块升降时露点的变化)。

解:∵e= 当t =15℃时,则水汽饱和:E15 =凝结高度为:Zd =(20-15)×100=500米T1500米=20-×500/100)-(1500-500)/100=10℃∴t山背脚 =10+1×1500/100=25℃r = e/E×100% =×100%=39%答:背风坡海平面上的气温为25℃,相对湿度为39%。

第五章气压和风1.在某山脚处测得气压为1013hPa,气温为19℃,山顶处气压为880hPa,气温为12℃,求山的高度。

解:由拉普拉斯压高公式:Z2-Z1=18400(1+αtm)LgP1/P2可解P1,P2为Z1和Z2分划为两点高度上的气压;t=(t1+t2)/2,为Z2和Z1高度间的平均气温(℃),α是膨胀系数=1/273。

2.空气主要受哪些力的影响各有什么特点答: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它力是在空气开始运动后才产生和起作用的。

水平地转偏向力:北半球,与运动方向相垂直并指向运动方向的右方;南半球相反。

只能改变空气运动方向,不能改变运动速度。

惯性离心力:离开曲率中心指向外缘,并与运动方向相垂直。

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才起作用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可以改变空气运动速度,不能改变运动方向。

3.三圈环流有关知识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极地环流)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

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

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