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史练习试题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题(参考)答案

(如果有自己总结的答案,只要符合题意、符合教材基本观点,也算正确)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种观点属于二程( A )

A.天即理B.理先气后C.理本气末D、心即理E、理依于气2、王夫之提出:( D )

A.“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王安石

B.“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C.“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张载

D.“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

3、张载提出:( C )

A. “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B.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C.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D. “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

4、朱熹提出:( B )

A.“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王安石

B.“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

具也。”朱熹

C.“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

D.“统此一物,形而上则谓之道,形而下则谓之器,无非一阴一阳之和而成。尽器,则道在其中矣。”

5、魏晋时期的“三玄”是(CDE )

A.《鬼谷子》B.《列子》C.《老子》D.《庄子》E.《周易》

二、名词解释

1、名实之辩: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最早产生于先秦。孔子主张“正名”,用周礼固有之名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内容。墨子则强调不是名决定实,而是实决定名。

2、性善说: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

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孟子所谓的“性善”,当然不仅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进一步指人人皆有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性。

3、三表法:墨子提出了判断事物是非的三项标准,称为“三表法”:“本之”,主要是根据前

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决定取舍。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4、致良知:明代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的“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5、尚贤:尚贤是中国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是主张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反映了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墨子“尚贤”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判断题

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学说。()

2、墨子提出了性恶论的思想。()

3、孟子的哲学思想是相对主义。()

4、王充提出了重效验的理论。()

5、郭象著有《崇有论》。()

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四、简答题

1、简述荀子对义利关系的论述。

答:在“义”和“利”的关系上,荀子在批判继承了孔子、孟子和墨子的义利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以义制利,义利统一”的义利观。荀子认为人既有好利的本能,也有好义的本能。

从个人方面来讲,“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从社会角度来说,“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因此荀子的态度是义比利重要。对于义利两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不能只重利轻义,也不能只重义轻利。

2、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答: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3、简述墨子认为“贤能之人”应该具备的条件。

答:墨子认为贤人必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贤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道德高尚、能说会道、学识渊博;并且“可学而能”即通过学习能够达到一定水准、水平。

五、论述题

1、论述孔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答:“仁”的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

(一)仁:爱人

具体讲,“仁者爱人”包涵着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

(二)修己:为仁由己

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内在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不是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离开了“仁”,社会道德规范就成为徒有的形式,而“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⑶修己以敬。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只

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⑸人而为仁还应“依于仁、游于艺”以诗乐陶冶情操。以上看来,孔子认为任何人只要主观上立志于仁,行动上致力于仁,专致持敬,并能自我反省,使人的主体地位与内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相联系,主体就会体现“仁”的精神。

(三)孝悌:为仁之本

仁者爱人,这种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和人际意识,在日常家庭人伦上便表现为“孝悌为本”的家庭缘之情,才能最直接、最真挚地得到升华。孝指善事父母,悌指尊重兄长,孝悌是仁者推己及人而“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