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合集下载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论“文学形式”思想述论[权威资料]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论“文学形式”思想述论[权威资料]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论“文学形式”思想述论摘要:形式主义文论文学形式思想有三个发展阶段:语言形式阶段,侧重文学语言特殊性的研究,借助文学语言的特殊组织,文学成为一个审美自治的领域,以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为代表;本体形式阶段,侧重文学形式与意义结合为有机统一体,文学具有向本体世界追寻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具有精神救赎的作用,以英美新批评文论为代表;功能形式阶段,侧重文学形式与社会精神结构之间的关系,文学处于社会精神结构的指定位置,通过阐释活动建立起文本与世界的联系,以法国结构主义文论为代表。

关键词:“客观说”;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语言形式;本体形式;功能形式;关系主义I109文献标志码:A1002-7408(2015)04-0104-06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关系诗学史论”(2014WB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长利(1974-),男,黑龙江依安人,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基础理论、西方文论。

“客观说”是西方20世纪以来继“表现说”之后的又一基本文学观念类型,主要指形式主义文论。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说:“第四个进程,即‘客观化走向’,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1]这里所谓“第四个进程”,是指与“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相并列的一种处于主导地位的现代文学观念。

但是,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成书于上世纪50年代,对“客观说”谈论不多,对结构主义文论更少涉及,因此还不能说是做到了对形式主义文论有完整认识。

法国学者达维德・方丹在《诗学――文学形式通论》中把这种新的文学观念称为“客体诗学”或“形式诗学”。

[2]无论是艾布拉姆斯,还是达维德・方丹,所说的“客观化走向”或“客体诗学”,均主要指的是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文艺思潮,这提出了从总体上认识这一思潮文学形式思想特征的问题。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不是一个仅靠时 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 Kuhn ) 的理论来说,20世纪文学理论建构了 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paradigm), 从而在根本上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库恩认为: 科学研究中的“事实”往往取决于研究者 给予研究对象一个怎样的认识框架,这个 框架就是范式。 简单地说,范式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 包括审视事物的视角,分析事物的工具, 等等。 科学的革命其实就是范式的革命。 范式转换的意义在于:“革命之前科学家 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二)心理学:非理性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 最大价值是引起人们对潜 意识的关注 弗洛伊德学说的另一个颠 覆传统的观点是对性的强 调 结构(结构主义)、前理 解(阐释学)中的,逻各 斯中心主义(解构主义) 都是潜意识层面的问题。
(三)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
1、语言是先于我们存在的。 2、语言并非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蕴涵着一 整套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 3、我们生活在语言建构的符号世界之中。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
艾伯拉姆斯 (Abrams)
二、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思想资源
(一)哲学:人类认识活动的主观性和 相对性
1、认识活动的主观性 皮亚杰(Jean Piaget) S→A(t)→R公式
S:刺激(stimulus) A:同化(assimilate) t:认知结构(texture) R:反应(response)
在文学上的影响: 1、语言成为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2、许多语言学研究方法被运出版社。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伊格尔顿,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 《从卢卡契到萨义德:西方文论讲稿》, 赵一凡,三联书店。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性主 义 新所 史主义 和后殖 民主 义文
前崭有精冲分析批评 读着反应批砰、
维普资讯
礴 。生 i
■ 方亚 中
所羽 ” 文论 ” .指 的是 “ 评理 批
美学 。受其影 响,2 0世纪两 方史l形 仑 J 一股蔚 为太观 的人本 主 思 潮.其 】 j }
j“ “ 仓 , 理论 ” “ . 话语理 沧” 以及现 在J义 所说的 文 理沦 简单地说 . - 化 史论 就魁 黄 于文字 ( 包括 各种 符 号) 和文本 ( 包括社会 文本 ) 的理论 枉现代 方哲学思 潮的 冲击下 .在现
主要形态有:直觉主义、 象征生望 表现 主 义 精神仆 析 .现象学 存在 丰义.西方马克思 丰义 . 结构 主史, 后
新历 史 主义等。 如 果按照战 争的状 态划分 . J 世 纪 分为二战 腑 冷战 期 和菲联解 体后
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 推 动下 . 0世纪两 打史沧有继 承 深 2 化干改革的特点. ¨ 但更重璎的是创新、 反叛和革命 2 世纪是一个批评的世 0
本华 和尼采 的 非理 性 ”成分 外.还
对象的文学作品平分秋色 ”研究 2 0 世纪 西方丈论 . 首先要抓 住它的特点 。 美同批评蒙乔纳蒜・ 卡莉把当 代理论归 纳为 “ 踌学科的” “ 分析和思辨的” 、 “ 时常识采取 批判志度的”和 “ 内省性 的”四 个特点 其 次.娶 注意文 沦的 异质性和 文学批 评的转向 .弄清 文论 发展的脉 络。各种 理论粉 璺鹰场 .既
漠 、 望J r 界和民众 共同 意识 绝 j 知 I c
“ 跨越文化”的方式进行. 新批评侧萤 于讲义学.文学结构主义则整合人类 学 、浯 肯 等更 多学科 .现象学 和阐 学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

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

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

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

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

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

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

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启蒙主义文论、德国古典美学等无不如此,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而已。

2、作家中心(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后期)▪ 浪漫主义文论、唯美主义文论、直觉主义文论、象征主义文论等把作家作为研究的中心,视文学为心灵的产物。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一章 俄苏形式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一章  俄苏形式主义

俄苏形式主义文论成了20世纪西方文论中第 一个具有科学主义文论色彩的理论派别。
客观而言,俄苏形式主义文论努力追求文学 研究的科学性,试图在文学的语言和形式研 究中创立一门“文学科学”, 这种理论目标 本身无可争议。
但在具体的研究中,他们忽略了人文学科的 研究虽与自然科学一样有可证实、可精确、 可量化的一面,却更有不可证实、不可精确、 不可量化的另一面。
(二)俄国现代主义文论与俄苏形式主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思想文化正处于
精神高涨的“白银时代”,也叫作“后普希 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各种现代主 义文论,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 义几乎全被引入俄国,并影响了俄国现代主 义文论的发展。
一时间俄罗斯现代主义文 论思潮迭起流派纷呈,出 现了以勃留索夫、安德 烈·别雷和勃洛克人为代 表的象征主义。
就读于彼得堡大学,在他的周围聚集了艾亨 鲍姆等一批年轻的大学生,他们立志创造一 种新的诗歌语言,并从语言的角度开展文学 批评研究,这就是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 的雏形。
曾在彼得堡策划过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武装暴 乱,但未成功。
1917年,发表了《作为手法的艺术》,奠定 俄苏形式主义的理论纲领。同年,组织“诗 语会”出版学术刊物《诗学·诗歌语言理论文 集》。
第一章 俄苏形式主义
第一节 俄苏形式主义文论的理论 来源与发展历程
俄苏形式主义文论诞生在 1914-1917年左右,它的初 创与形成时期正是“十月革 命”前夕俄国社会革命风起 云涌的年代。
在当时的俄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别林斯基 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论,所以从一开始,俄 苏形式主义文论就与当时主流的文学观点相 疏离。
1925年,将他的《作为手法的艺术》和后来的 《情节分布构造程序与一般风格程序的关系》结 集出版为《散文理论》。

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语言问题

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语言问题

上明显受到逻辑实证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 第二种是 从更为本体的意义上来看待语言,不再强调语言是人用以表 情达意的工具,而是反过来强调人在语言中生存 ,是语言通 过人在言说它 自身。 持有这种见解的学派包括海德格尔的存
在主 义 、伽 达默 尔 的哲 学解 释学 、福柯 的后 结 构主 义 、德 里 达 的解构 主义 和 拉康 的精 神分 析 学等 。他们 的语 言观 在某 种
是瑞恰兹。他 区分 了语言的两种功 能——指称事物 的功能
( 号语 言 ) 和 唤 起 、表 达 情 感 的功 能 ( 感语 言) 并指 符 情 ,
了极大的热情 , 甚至有些学派将语言研 究视为其理论建构的 基础 。 过研 究 ,笔者 发 现在 这 些形 形色 色 的学 派 中 ,对语 通
容 的正 确 理 解 。后 来 的新 批 评 派 在 方法 论 上 继 承 了瑞 恰兹 的语 义 分 析 方 法 并摒 除 了其 中 的心 理 主 义要 素 ,从 而 使新 批 评 成 为 ~ 种 彻 底 以文 本 为 中心 的 内在 批评 。新 批 评 派主 将 之 一 的燕 卜 于 13 荪 9 0年 出版 的 《 义七 型》一 书 ,被 认 复
的实体, 专注于对文本 内部 的语言现象 ( 语言的结构、 语义 、
修辞 等)进 行外科 手 术式 的 审慎分 析 ,以期 以相对 稳 定 的模 式来 把握 文本 的意 义 。这 些 学派包 括语 义 学批 评 、英 美新 批 评 、俄 国形 式主 义 、布 拉格 学派 和结 构 主义 ,他 们 在方 法 论
审美效果。新批评派诸成员除关注文本的复义现象外,还注
重研 究 文本语 言 的修 辞功 能 ,悖 论 、反 讽 、隐喻 等修 辞格 成 了文 本 分析 的重头 戏 。布 鲁克 斯十 分重 视诗 歌 中的 悖论和 反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 重点要点整理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 重点要点整理

管窥蠡测——现代西方文论略览1、背景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文明和理性遭到破坏和怀疑②战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加剧人的异化的精神危机↓导致对常识、理性和客观真理本身的怀疑在荒诞的形式中表现出来↓决定现代文学的特点2、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总趋势①以创作为中心→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②传统作品中的英雄越来越具有讽刺性③强调批评的独立性3、批评的时代“文评”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从社会各学科吸取观点和方法4、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5、形式主义文评注重作品的语言文学【本义&肌质】传统文评注重传记和历史【背景&身世】6、新批评:以作品为中心,强调单部作品语言技巧的分析,忽略了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体裁类型的研究结构主义:把每部作品看成文学总体的一个局部,透过各作品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文学的结构。

为结构主义文评奠定了基础。

7、语言&言语:二者是抽象规则和具体行动的关系——【瑞士】索绪尔↓影响作品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批评家的兴趣转移到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同类型作品的共同规律8、结构主义文评的特点①把语言学的模式应用于文学,研究文学的规律(“语法”)②作品的组织结构完全遵循文学语法的规则③把同一类的许多作品归纳简化成几条原理(删繁就简)9、决定文字符号的意义的超然结构→文字符号本身↓影响追求文学“语法”的枯燥抽象的趋势有所改变10、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特点①注重形式:把分析作品本文当做批评的主要任务或出发点②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在某些方面的玄虚和反理性主义倾向,都与其哲学基础有关第二节谁能告诉我:我是谁一、精神分析的产生1、人类认识自己的历史,是由外及内,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识外界→认识自己→认识身体肌肤→认识思想心灵2、浪漫主义时代的探索:对个人心理的探索→对个人无意识的探索二、佛洛依德的基本理论1、许多精神病的产生都与医院和情绪受到过度压抑,得不到正常发泄有关↓“疏导疗法”把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意愿和情绪带到意识领域,使之得到发泄2、“疏导疗法”:人的精神活动如同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具有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3、人格结构:①本我:处于最底层,总是处于无意识状态,本我里包裹着里比多,即性欲的内驱力,成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②自我:在本我要求和现实环境之间起调节作用,遵循现实原则,帮助本我实现要求,既防止多度压抑造成危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③超我:人格结构的最高层,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总是根据道德原则,把为社会习俗所不容的本我冲动压制在无意识领域4、性本能佛洛依德认为性本能对人格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开始于儿童时期的俄狄浦斯情节(每个儿童暗中恋爱异性父母而嫉妒同性父母的倾向)5、自我的保护性措施:压抑&升华①压抑:把这类危险中途和念头排除于意识之外,不让它们导致危险行动②升华:把性欲冲动引向社会许可的某种文化活动的渠道,使之转变成似乎与性欲无关而且十分高尚的行为↓把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都看成里比多的升华,看成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6、梦在《梦的解释》一书中,佛洛依德认为,才能再现实中得到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到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7、反面影响:泛性欲主义加快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三、精神分析派文评1、“精神分析法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病的范围,而且可以扩大到解决艺术、宗教和哲学问题”——《大学里的精神分析教学》①默里对麦尔维尔名著《白鲸》的分析②玛丽·波拿巴论爱伦·坡的生平和创作2、精神分析派批评:作者的无意识通过作品得到象征性表现,获得意愿的满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居作用,同样得到想象的满足佛洛依德透过意识活动表面寻找无意识机动的理论,对结构主义者追寻深层结构的努力很有影响。

关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精神分析的浅探

关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精神分析的浅探

关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精神分析的浅探海南大学林罗添骥【摘要】本文旨在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精神分析法的形成与发展、精神分析的解读、精神分析法的缺陷这4个角度出发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的精神分析法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述。

以期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更好的了解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以及精神分析法。

【关键词】西方文论精神分析浅探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地引进一系列的西方文论。

毋庸置疑,随着西方文论地不断输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在一定基础上对中国本身的文学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并对以后产生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西方文学理论的引进结束了我国的文学理论自我封闭、自我窒息、自我麻醉的危机状态,推动了我国文论的高速发展,在现代化尚未实现的中国创造了与西方后现代思潮“超前”接轨的文化奇观[1]。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是各种批评理论流派纷呈、主义迭出的时代。

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等各种理论层出不穷。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

古希腊是西方古代文论的故乡,它的总称为“诗学”。

古希腊的文学全部以诗的面貌呈现,抒情诗、史诗、戏剧诗是其三大文体,因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总称便称为“诗学”[2]。

一般来说,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也被称作现代西方文论,它们可以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算起。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不仅与西方古代文论有着重大区别,也与中国文论有着巨大差异[3]。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主要在于其系统性。

因为,相对于古代时期,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和古代西方文论的模式大相径庭。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主要通过系统的文学批判和独到的分析方式,它摆脱了传统的感悟模式,以系统理论的方式形成了一个简单分析的格局。

二、精神分析法的形成与发展。

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的批评理论当中,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临床医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无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4]。

这种分析理论在二十世纪广泛地运用到对文学作品尤其是作者生平和作品人物的批评分析当中,形成了精神分析批评的文学理论。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一、概述从心理角度入手论述文学艺术,古已有之。

柏拉图认为诗歌使人心智衰颓而诗的创作能力属于神性的迷狂,亚里士多德提出心灵净化说,柯勒律治对想像进行了一番论述,都可以证明心理批评的历史源远流长。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析批评始自19世纪末,在当代盛行的诸多批评模式中。

它是出现得较早、影响也极为深远的一种,它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其他现代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之中。

追溯精神分析批评的百年演变历程,考察它所研究的无意识对象,可以看出在不同发展阶段精神分析批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以弗洛伊德本人为代表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本我心理学批评),主要研究作者个人(或作品中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文学作品被当作作家的心理征候来加以分析;后弗洛伊德时代的自我心理学批评开始分析读者对文本的心理反应,突出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原型心理学批评中,文学作品既不是体现作者个人心理征候的地方,也不是满足读者的个人无意识中隐秘幻想的渠道,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再现。

雅克·拉康等人将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从语言学角度重新阐释和改造了传统精神分析学中的许多概念,例如,“无意识”被认为是语言的产物,具有同语言一样的结构。

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a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精神分析首先将目光投向作家的无意识领域,对影响作家创作的无意识心理作了细微的阐发。

注重对作家各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包括自传、私人信件、讲稿及其它文稿,特别是作家童年生活的记载。

作家内心深处的冲突尤其是童年生活中性爱冲动的幻想和挫折构成了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在了解作家生活经历特别是童年生活的基础上,精神分析要求反观作家的作品,以揭示这些文本中暗藏的意义或深层的内容。

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它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

b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人物的性心理和人格结构关系c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d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指一种种族原始时期产生而遗留下来的普遍精神。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西方文论是中国当今文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马列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在内,是三大文论来源之一。

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多于或高于此前所有的文论。

学科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系统:作家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和文化——社会系统。

作家系统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生命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

作品系统包括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

读者系统包括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文化——社会系统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学、存在主义和社会批评理论。

此外,还有后现代系统,包括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从总体上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走向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现代到后现代,包括三个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解体、1991年前苏联解体。

二是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即从知识文化到意识形态文本。

此外,还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转变,文学理论批评自成体系。

总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对于中国当今文论的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诗学文化是从艺术性出发,研究文学在语言、结构和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在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文论中,隐藏着文化的内涵。

文化诗学则是以非文学系统和视角分析、研究文学现象,展示文化与文学和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探索文学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表达文学对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功能。

精神分析、现象学、阐释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多重视角介入文学研究和批评。

20世纪下半叶文化诗学的五个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解构和后现代。

以意识形态为轴心,从世界和历史、文化、男权和女性、建构和解构等多重维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文化诗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20世纪文论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整体上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

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一、发展概况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曾经指出,20世纪西方文论发端于俄国形式主义。

虽然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前后不过15年左右的光景,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却十分深远,从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到法国的结构主义都带有它的痕迹。

自诞生之日起,俄国形式主义内部就有两个不同的派别:建立于1915年的莫斯科语言小组,以罗曼·雅各布逊为首,成立于1916年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以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首,主要成员还有鲍里斯·艾亨鲍姆和尤里·特尼亚诺夫等人。

这两个派别研究文学的视角有所不同:前者认定诗歌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语言,很注重从韵律入手研究诗歌,后者认为诗歌的主旨不仅仅在于呈现语言材料;前者认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社会学基础,后者坚持艺术形式具有完全自主性。

即便在每一个流派内部,不同成员之间也是歧见纷出。

在形式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主要观点也经历过变化,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整齐划一的形式主义流派。

俄国形式主义这个名称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提法,暗指在这些形式主义者手里,文学批评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从作品表现的内容(如社会现实、作家生平和作品的主导思想)转向文学形式(技巧)本身。

它批判的对象是当时批评界较为盛行的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如:根据作者生平阐释文本的传记式批评,将作品完全归结为社会思潮反映的社会学批评,以及借用文学阐述批评家本人哲学思想的哲学批评。

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探讨文学表现什么内容,为此而去考究作家生平、与作品有关的社会事件和作品孕育的主题思想,把文学的组织形式、文学作品何以成为文学的原因放在次要地位。

俄国形式主义把批评的重心转向了文本的形式和结构,试图从科学角度准确描述作品叙述技巧的特征和功能,因为,按照他们的说法,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用雅各布逊的话说:“文学科学的主题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那些使某一作品称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西方文论(全)

西方文论(全)

第一讲 精神分析批评
一、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tic criticism)是20世 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
1.代表人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 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 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 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 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 《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 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 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新华社伦敦2月14日电(记者王艳红) 书馆培育出世界第一头体细胞克隆 动物绵羊多利的苏格兰罗斯林研究 所14日晚间向记者证实,多利已经 死亡。
罗斯林研究所稍后发表的新闻 公报说,由于兽医检查发现多利患 有进行性肺病,研究人员对它实施 了“安乐死”。医学专家介绍,进 行性疾病指症状不断加重、患者状 况不断恶化的疾病。多利于1996年 7月5日出生,于1997年2月23日被 介绍给公众,它是罗斯林研究所与 英国PPL医疗公司共同培育的。罗 斯林研究所所长哈里·格里芬说, 绵羊通常能活11到12年。多利的尸 体将被制成标本,存放在苏格兰国 家博物馆。
• 世纪初的神话学研 究
• 新时期的文学批评
《在乡村与都市的对峙中构筑神 话:苏童小说米的故事析解》 《原型与变形—余华小说的苦难 变迁》
Fromm,Erich
德国精神病学家新
精神分析学家,是精
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著有
《逃避自由》、
《精神分析与宗
教》、《论健全 的社会》、《人
法兰克福学派:
类破坏性的分析》 等。
雅斯贝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
拉康·雅克

20世纪西方文论

20世纪西方文论

绪论20世纪西方文论走向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Age of Theory)。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

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存在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则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作为人的本质。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则非常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文论中涌现出来的批评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这些批评流派受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文学的“文学性”——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结构、语义,注重揭示文学文本表层结构底下的深层结构或意义。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观———人本主义,他们在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并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的象征诗论、庞德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20世纪初,科学主义文论出现较早的是俄国形式主义及其后继者布拉格学派,,这一派文论收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他们剔除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即使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即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概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概述

(七)从语言到话语
静态和动态 物态和人文 知识和权力

南京大学周宪教授
五、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基本特色
1、在作者、作品、读者与社会文化的总体 构架中研究文艺; 2、在文艺的本体方面,既重视内容,又看 重形式而偏向于形式研究;

五、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基本特色
3、在研究方法上,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文艺理论; 4、表述上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文论大师们 都力图形成极具个性的概念和范畴体系。
(六)从吸收、对话走向发展
钱中文:中西文论的两次错位及走向 以80年代为分界。80年代以前,西方文论 的主导研究是内在研究,中国的文论则把 外在研究发展到极致,结果是两者都走入 绝境,难以为继;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 化语境的逐渐形成,西方文论主导倾向由 内在研究转向外在研究,而中国文论则由 外在研究走向内在研究。
(二)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 叙事学、符号学、语义学等属于知识文化 范畴; 存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 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文论具有意识形态 的性质。

(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
1、文学理论的三种主要形态:哲学文论、文 学理论批评、作家创作谈。 2、诗学文化,就是从艺术性出发,在语言、 结构、形式中研究文学的文化意义。(象征 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 主义等文论隐含着文化意蕴)
三、本学科主要内容
5.后现代系统: 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新历史主义; 后殖民主义等。
参 考 教 材
参 考 教 材
四、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总体走向
(一)从现代到后现代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一、发展概述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

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

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

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

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

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

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

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思维导图
02
内容摘要
03
读书笔记
04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论
二十世纪
理论
梳理
研究
指导性
亲和力
结构
阐释
单元
语言
理论
文学
结构主义
精神分析
诗歌
文学批评
新批评
威廉姆斯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对现当代西方文化主要流派作了全面梳理,通过指导性阅读与归纳性阐释,突出核心
景、人物、情节、对话、语调等。
目录分析
作为技法的艺术(什
克洛夫斯基)
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
(穆卡若夫斯基)
“形式方法”的理论
(艾亨鲍姆)
形式主义诗学流派与
马克思主义(托洛茨
基)
意图谬误(维姆萨
特,比尔兹利)
传统与个人才能
(艾略特)
情感谬误(维姆萨
特,比尔兹利)
反讽——一种
结构原则(布
鲁克斯)
诗歌中的张力
征服的面具,文学研
究和英国在印度的统
治(维斯万纳森)
3
同性恋性史
(布洛)
1
4
怪异论导言
(杰戈斯)
女人并非天生
(威蒂格)
壁橱认识论
(塞奇威克)
2
5
性别困扰(巴
特勒)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所谓“文论”,指的是“批评理论”、“理论”、“话语理论”以及现在广义上所说的文化理论。

简单地说,“文论”就是关于文字(包括各种符号)和文本(包括社会文本)的理论。

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20世纪西方文论有继承、深化和改革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反叛和革命。

20世纪是一个批评的世纪,是批评家走向自觉的世纪,是文学批评走向独立的世纪。

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让—伊卡·塔迪埃在《20世纪的文学批评》一书中说:“在20世纪,文学批评首次试图与作为其分析对象的文学作品平分秋色。

”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首先要抓住它的特点。

美国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把当代理论归纳为“跨学科的”、“分析和思辨的”、“对常识采取批判态度的”和“内省性的”四个特点。

其次,要注意文论的异质性和文学批评的转向,弄清文论发展的脉络。

各种理论粉墨登场,既相异又互补。

文学批评的转向往往以“跨越文化”的方式进行,新批评侧重于语义学,文学结构主义则整合人类学、语言学等更多学科,现象学和阐释学却同时是哲学的演绎,接受美学又联系到阅读心理学,它们都对传统批评的基础和设想进行空前的批判。

第三,用文论进行文学研究时,需要有方法论的指导。

方法的两级否定性、方法的层次性、方法的互补性,这些方法论中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文学批评同时是哲学的应用模式,文学批评同时又是文学理论。

最后,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文学批评方法。

文学批评分为外在方法和内在方法;前者有精神分析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比较文学批评等,后者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原型批评、文体学批评等。

此外,文学批评也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如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等。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我们通常把20世纪西方文论概括为“两大主潮”、“两次转移”、“两种转向”。

文论中的“两大主潮”就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两次转移”指的是文论研究经历从重点研究作者到重点研究文本的转移和从重点研究文本到重点研究读者反应和接受的转移。

“两种转向”指“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这是文论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从历史渊源来看,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原型。

前者对理性逻辑的推崇和对归纳——演绎方法的倡导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后者的灵感说和迷狂说带有非理性的神秘主义色彩,影响了人本主义思潮。

20世纪西方文论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批判和逻辑实证主义相关,其代表性文论流派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叙事学等。

人本主义文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19世纪叔本华、尼采所开创的带有浓厚非理性色彩的唯意志主义美学。

受其影响,20世纪西方文论形成一股蔚为大观的人本主义思潮,其主要形态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

如果按照战争的状态划分,20世纪分为二战前、冷战期和苏联解体后三个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在苏联社会主义阵营里,文论具有一种革命化的倾向,但在十月革命前,俄罗斯的文学研究和语言学研究中就出现了重视形式、排斥内容的形式主义。

在欧美资本主义阵营里,一些知识分子除了吸收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成分外,还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柏格森的“生命自觉”,使文论呈现出精神分裂的非理性色彩。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大,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的信仰,焦虑、无聊、冷漠、绝望成了知识界和民众共同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怀疑精神作为支点的存在主义贯穿了二战的始末。

这一时期的西方文论以新的研究方法和观念改变着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传统范式。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进行猛烈的抨击显示出强烈的现代性,与此相伴随的结构主义、阐释学、读者反应批评也甚嚣尘上。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格局发展。

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迈进,现代性也在向后现代转型;在这方面美国步子迈得更快,成为西方的中心。

后现代主义以复制为特色,其典型艺术作品是随意的、折中的、混杂的、无中心的、不连贯的、拼凑的、模仿的,强调“文本互涉”或“互文性”,摒弃形而上学的深刻性,富于游戏性和享乐性。

进入这一阶段,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文论粉墨登场。

大体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的西方文论受到三方面的影响:首先是方法论的影响——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直接影响到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其次是社会的发展引起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因而引起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第三是社会条件的变化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实践,引起认识方式和理论方法的发展。

对待西方文论,应该注意它们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强调关系和过程研究是各种西方文论共有的特点。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尤其是后结构主义和与之相关的文论,普遍抛弃了语言的表征模式,否定了语言是对现实的模仿、再现或反映。

人并不是自由地支配语言,而是被语言支配,人一生下来就进入了“语言的牢笼”——一种先于他而存在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固定的关系网,决定了他的存在的地位,决定了他与自然、社会、历史、他人和自我的关系,也决定了他的行为及其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

之所以出现这种语言转向,是因为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后现代社会里,“居统治地位的少数人,将制造一个统一的、包括一切的、超星际的、为自动化而设计的组织结构。

人不是作为自治的人而积极地发挥作用,而是将变成一种被动的、无目的的、由机器控制的动物,他们的正当作用……要么被机器吞没,要么因丧失个性的集体组织的利益而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个人,他们不知道向何处去。

以怀疑论哲学为基础的文论开始兴起,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在七八十年代达到了高峰;同时,为了强调个人意识的作用,对抗大系统结构的垄断和控制,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理论如接受美学或读者反应批评,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承认和发展。

20世纪文论发展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文化转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商品化的出现,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营运方式,已经使经济权力开始危及到国家的统治,至少关于投资的部分决定超出了国家控制的范围。

与此同时,知识的提供和应用变成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知识一方面为商业开辟了新的领域,另一方面也为政治战略带来了新的挑战。

于是西方出现了知识政治化的趋势,政治和各种机构竞相加强对文化的控制,结果在知识界激起了一股反垄断、反权威、反控制的浪潮,并由此激发文化研究,出现了从国家、民族、种族、性别、阶级等方面进行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

20世纪的西方文论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概括和梳理。

从话语影响看,20世纪西方文论表现出从知识性文化到意识形态性文化的变迁。

从品格上来讲,20世纪西方文论显露了由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跃进和拓展。

从方法论角度看,20世纪的西方文论明显表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势。

从特征上看,20世纪西方文论呈现出从多元走向边缘的变迁。

从发展趋势上看,20世纪西方文化是从吸收、对话走向发展的。

二、文学批评的外在方法和内在方法把文学研究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方面,这是雷纳·韦勒克对世界文学界产生强烈影响的一个理论论点。

这一划分的标准是整体结构与经验存在的区别。

在韦勒克看来,文学作品是一种“意向性客体”。

一方面,它既不是“真实的客体”,也不是“理想的客体”。

由于每个个别接受者都有自己的“前理解”,有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真正实现了或是“具体化”了的文学作品都带有自己的特点。

文学作品必须经过这样的“具体化”过程才能显现出来。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作为“意向性的客体”,又不等同于“经验的客体”。

文学作品只存在于经验的事实之中,但却并不是事实本身。

每个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经验固然有其不同,但毕竟可以相互比较。

人们可以确切地知晓什么样的接受是相对为“正确”的接受,什么样的接受是“歪曲”的接受。

所以,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向性的客体”就是“由一些标准组成的一种结构”,“它只能在其许多读者实际经验中部分地获得实现。

每一个单独的经验(阅读、背诵等等)仅仅是一种尝试——为了抓住这套标准的尝试”。

这样,韦勒克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归结为“语言结构”(本体存在)与“经验存在”的对立。

他将一切对文学作品存在本体“语言结构”的研究称为“内部研究”,而将一切与此无关、属于“经验存在”方面的研究称为“外部研究”。

对文学作品具体存在的原因、效果和环境等的研究属于“外部研究”,它不同于文学作品“本体”和“结构”的“内部研究”,因为它是在经验领域中进行的。

因篇幅的限制,本部分只对读者反应批评和原型批评作简单介绍,前者属于外部研究,后者属于内部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方法和方法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这两者对研究女性主义非常重要。

有人认为,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主张,而不是一种方法。

也就是说,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别的是女性主义独特的视角,而独特的视角只能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范畴。

关于女性主义方法论,将在下一部分论述。

1.读者反应批评纵观欧美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批评研究的中心经历了由作者到文本、又由文本到读者的转变。

不过,严格来说,读者反应批评不只是注重读者本身,而是关注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确定读者在文学中的作用、使文学批评研究方法发生转变的两位关键人物是德国的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末分别发表了《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1967)和《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对结构主义文本中心论提出了挑战,否定了文本是封闭的、自足的系统,把文本看成具有开放性,具有接受、阐释的历史性,强调读者对实现文本意义的重要地位。

还有一位关键人物是美国的斯坦利·费什,他的两篇论文《文学在读者:感情文体学》(1970)和《阐释“集注本”》(1976)颇有影响,其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文学作品并不具有我们习惯的那种客观性,它是一种活动的艺术;与此相关,作品的意义也不局限在作品本身,而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经验,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忠实地描述阅读活动,对读者的反应具体进行分析。

他认为,在以上思想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关于读者反应的批评标准。

虽然读者反应批评家都认为读者在发现文本的意义上起着作用,但这种作用究竟是大是小则是有争议的,这就使得他们在批评方法的运用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按照运用方法的不同把读者反应批评家归为结构主义、现象学和主观批评三类,其界限还是很明显的,这样每一类之中的成员差别就不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