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因关节滑膜的炎症、细胞浸润、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结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均高,病势缠绵,且病因病机尚不清楚,迄今尚无根治的办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之比为1∶3~4,3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我国RA的患病率为0.32%~0.36%。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但历代又有“历节病”“痛风”“鹤膝风”“鼓槌风”“骨痹”“顽痹”等称谓,表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于一般痹证,在病因病机上有其特殊性。
【病因病理】1. 西医病因病理现代医学认为,R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局部关节的表现,近40年来随着内分泌学、酶学、组织化学,特别是免疫病理学的进展,虽为进一步探讨本病原因和发病机理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但至今病因仍然不明确。目前公认的观点是,RA的发病可能是一种受抗原驱动的“激发-链锁反应”的过程,为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致;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是RA发病和病情迁延的中心环节,而内分泌、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则增加了RA的易感性,且免疫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这一环路在RA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调节作用。作为病因而论,与以下几方面可能有关: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环境因素、细胞因子或其他因素(寒冷、潮湿、疲劳、外伤、吸烟、精神刺激等)。归纳起来,RA发病机制有两种学说,即分子模拟学说和模糊识别学说。从病理角度来看,RA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可以认为关节滑膜炎是该病的原发病变,而滑液、软骨、软骨下骨、关节囊、韧带和肌腱的病变都是其继发病变,是类风湿肉芽肿由关节内向关节周围蔓延腐蚀的结果。病变早期滑膜充血和水肿,滑膜细胞与毛细血管增生,血管周围CD4+T细胞及B 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进而滑膜增生,肉芽肿侵袭关节囊,囊腔肿胀,囊壁松弛,关节易发生病理性半脱位或脱位;随后肉芽组织逐渐被纤维结缔组织和瘢痕替代,使关节囊挛缩,又造成关节畸形改变。其后类风湿肉芽肿布满整个关节面,形成血管翳,干扰关节软骨摄取来自滑液的营养,同时肉芽肿自关节边缘侵入软骨下骨,使关节软骨面失去依托和血运,从而加速软骨基质中的蛋白聚糖和胶原的降解,破坏关节软骨,逐渐形成关节纤维性强直,甚至骨性强直。在病变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关节附近的骨骼由于失用而出现骨质疏松,肌腱、韧带、腱鞘也发生类似的肉芽组织侵袭破坏,可更进一步造成关节挛缩,使关节功能丧失。重症患者,也常出现关节以外
的病理改变,如贫血,皮下结节,心脏、肺脏、肾脏和眼部等脏器病变,以及血管炎,神经组织病变。2. 中医病因病机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其病因是:“营气不足,卫外之阳不固,皮毛宣疏,腠理不充,冒雨冲寒,露卧当风,则寒邪袭之而成。”李中梓《医宗必读·痹证》描述本病后期出现“在骨则重不能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严重畸形与功能障碍。其病因病机是:内因多为脾胃肝肾气血阴阳不足,卫外不固,而以肾虚为本;外因为风寒湿热邪气侵袭关节、肌肉、筋骨,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而致关节肿胀、畸变。故本虚标实是本病的病机特点,痰瘀贯穿疾病的始终。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具有引起本病发生的各种诱因,如精神刺激、受风寒潮湿刺激、产后、外伤、劳损等。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70%的患者隐渐发病,从短暂、轻微的少数受累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RA的关节受累特点为滑膜受累,呈对称性多关节炎(常≥5个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肘、肩、膝和足指关节最为多见,其次为踝、颈椎、颞颌关节等,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疼痛、压痛和活动受限,并伴有晨僵常长达1小时以上。晚期可并发关节畸形,常见的关节畸形包括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胀与掌侧半脱位、天鹅颈样畸形和钮孔花样畸形,以及腕关节尺偏畸形、肘关节强直等。重症患者关
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而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关节外表现及内脏损害,如贫血、皮下类风湿结节、淋巴结肿大、血管炎、外周神经病变、眼部病变及心、肺、肾脏等病变。RA早期的全身表现可有低热、倦怠、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纳呆、消瘦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X线改变。目前最为广泛采用的是由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提出的RA诊断标准。有下述7条中的4条者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诊断为RA:1. 晨僵至少1小时(≥6周);2. 3个或3个以上区域关节肿胀(≥6周);3. 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4. 对称性关节肿胀(≥6周);5. 存在类风湿结节;6. 类风湿因子阳性(任何方法检测均可,但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应<5%);7. 放射性改变(手和腕关节有骨质侵蚀或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此标准特异度为89.3%,敏感度为91.2%。典型的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以单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某些不典型、早期RA,常被误诊或漏诊,因此要做到早期诊断,务必全面检查、定期复查、密切随访。判断RA病情活动的项目包括疲劳的严重性、晨僵持续的时间、关节疼痛和肿胀的程度、关节压痛和肿胀的数目、关节功能受限程度,以及急性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血小板)等。实验室检查:多数活动期患者可见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血沉(ESR)≥30mm/h,C-反应蛋白(CRP)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约70%的病例可出现类风湿因子为阳性,滴度在1∶20以上。其他如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等自身抗体对RA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仅在30%左右。关节滑液较混浊,黏稠度降低,黏蛋白凝力差,滑液的含糖量降低。X线检查:为明确本病的诊断,及时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进展情况并进行临床分期,双腕关节和手部的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表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X线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随后出现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改变,继之出现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侵蚀破坏并呈半脱位或脱位,甚至出现关节面融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等。对RA进展的分期,主要以X线改变为主分为4期,即早期、中期、严重期和末期。因类风湿关节炎常以多种形式出现,故在诊断过程中需与之鉴别的疾病也甚多,应特别注意的疾患是以下几种:①骨性关节炎:该病是一种多发于40岁以上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主要累及膝、髋、脊柱等负重关节,痛处固定,活动时加重,关节活动受限,时伴关节肿胀、积液。而手指骨关节病常被误诊为RA,尤其是在远端指间关节出现Heberden结节和近端指间关节出现Bouchard结节时。骨关节病患者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摄片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赘形成。②强直性脊柱炎:本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及脊柱,外周关节多以下肢不对称关节受累为主,常有肌腱端炎;发病高峰年龄为16~31岁,青年男性多见;90%~95%的患者HLA-B27为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骶髂关节及脊柱的X 线改变对诊断极有帮助;活动期以骶髂部疼痛和僵硬为主要表现。③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呈反复发作,好发部位为单侧第1跖趾关节,也可侵犯其他关节,发病时关节红肿热痛,血尿酸水平增高,缓解时则诸症消失,不留畸形,迁延日久,反复发作者可在关节和耳郭等部位出现结节样痛风石。④牛皮癣性关节炎:患者多见于35~40岁,男性较多,常于牛皮癣发病数年后出现关节炎,以手指或足趾远端关节受累为主,也可出现关节畸形,强硬不展,但RF为阴性。⑤结缔组织病所致的关节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有相应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检测项目,且部分患者RF为阳性,但随病程发展常有关节症状。
【治疗】1. 治疗原则目前尚无根治本病的特效药物。缓解疼痛,消炎退肿,保持肌力及保留或恢复关节功能,预防及纠正畸形,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的最高目标。总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