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决战零七)完美修改版

合集下载

最新 国际关系理论-精品

最新 国际关系理论-精品

国际关系理论一、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法的诠释1.对国际法产生与发展的诠释。

首先,理想主义认为国际法可以保证世界和平并规范国家行为。

在此推动下,战后签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并成立了国际联盟,为国际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次,新自由主义主张国际机制、规则、制度是解决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有效手段,强调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且注重国际制度,促成了国际经济立法的繁荣,WTO的成立,各种经济合作协定的制定都与此有关。

再次,建构主义认为国际法属于一种规范,即社会认同,该理论把国际法上升到观念的高度,超越了国际法是否为法的争论,从而使国际法作为一种规范的国际地位被广泛接受。

2.对国际法的地位与作用的诠释。

理想主义理论认为国际法可以保证世界和平,把国际法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来看待,这带来了战后国际立法的繁荣。

建构主义理论提升了国际法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国际法属于各国共同意志的表达并期待一致遵守的“社会规范”,它将对各国的国际行为模式与价值选择产生一定的强制性效果。

各国对国际法的观念和意识,属于“文化”范畴,是具有权威效果的非物质力量,应充分重视国际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将国际法视为观念,超越了国际法是否为“法”的争论,使国际法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位置。

3.对国际法发展动力问题的诠释。

国际法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国际社会对国际法律秩序的需要。

但诸如观念、利益等国际因素也可能促进国际法的发展。

新自由主义认为观念因素能对外交政策产生影响,观念帮助治理世界,原则化观念指导国际法的具体领域的制度建构,可见,观念对国际法的发展起到一种理念性的动力作用,国际法就是由观念上升而来的。

任何一项国际制度首先都是一种观念,当它被国际社会接受后,上升为制度,才成为有约束力的国际法。

可见,利用理想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来分析国际法的一些宏观问题,可以使人们对国际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具体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对国际法的诠释1.博弈论诠释了国际法的产生过程。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章国际关系理论第二章讲师介绍:李铭义博士∙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博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席格中心访问学者∙义守大学助理教授∙电子邮件:mylee@.tw目录∙壹、前言∙贰、国际关系理论的缘起∙参、国际关系的研究途径∙肆、国际关系理论脉络∙伍、理论之架构∙陆、结语国际关系定义∙一九九六年牛津出版之政治学辞典,对国际关系解释为研究国家间的互动与更广泛意义的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的理论与运作之学科。

这定义显然是采广义的解释国际关系之意涵,包括理论与实务层面的科际整合,均为其研究与应用领域。

∙然而国际关系之狭义内涵,仅为对国际政治行为体之政治互动关系与研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国际关系又称作国际政治学。

学者看法∙马基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提出「君主论」(The Prince)的论述,把政治学当作实践学科,认为国家管理与价值判断无关,必须采取科学方法,统治者使用一切可能的权术以达管理目标,使国家成为纯粹的权力组织∙国际间应该建立普遍永久和平计划,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观察到国家权利对人民的强制性,然基于哲学之调和与和谐理念,必须承认国家成立的人类理性过程,主权应属人民,国家则须保障人权,国家体制应采分权原则建立代议制共和国,希望藉由共和体制的人民理性作用,形成联盟以防止战争,唯有如此,才能消除道德与政治的矛盾,将使人类拥有永久和平。

学者看法∙国家绝对主权论是布丹(Jean Bodin,1530~1596)的重要政治主张,唯有永久存在的主权,才能保障安定的社会秩序,促使国家合法化。

此外,国际间应积极维护国家权力的主体性∙尚有鲁索(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的政治思想,推论基础为国家建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们原本拥有自由平等的生活,国家基于民意而形成公意,以实施直接民主制度,政府在国际丛林中依靠均势维持秩序,甚或采取战争手段而非和平方式学者看法∙克劳塞维茨(Gottfried von Clausewitz,1780~1831) 的「战争论」,主张战争实是政治的工具,所采取的不同形式,因此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理念与企图,国际之间的政治关系,将不受限于战争的影响,军事战略必须受到国家政略的指导。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

国际关系整理一、理论篇:(下划线为红宝书上有的!)1、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

这三个概念好像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最小,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2、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

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3、国际体系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

沃尔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基本因素。

4、世界体系5、国际合作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行为及其结果。

合作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没有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虽然国家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从而克服利益冲突,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结果。

6、国际机制机制(regime)一词源于拉丁文regimen,意指规则、指导、指挥和管辖。

02国际关系理论

02国际关系理论

新自由主义摒弃了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主义的极端 色彩,仍然强调跨国交流、共同价值观、国际和 平合作、国际制度、民主和和平的关系等等。
三、几种国际关系实践理论或思想
([英]杰夫· 贝里奇等:《外交理论:从马基雅弗利到 基辛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1.汉斯· 摩根索的权力政治论
汉斯·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争取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1948年) 国际政治就是权力之争,国家利益只有通过权力 才能得以实现。 “权力界定利益”
(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与流派

肯尼斯· 汤姆逊:《国际思想大师——20世纪主要思想家 与世界危机》


西方国际思想三大传统:
马基雅维里式的现实主义:把冲突和彼此的战争看作
是国家间关系的现实,各国追求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国 际政治无道德可言。

格劳秀斯式的理性主义:既看到冲突也看到了合作,
国际社会虽不存在至上权威,但可通过外交、国际法。
C. 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 a、人性可以改造。 b、战争可以避免。 c.利益可以调和。 d.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 e.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 f.公众舆论也可以确保世界和平。
“空想的乌托邦”
2. 现实主义学派
A. 现实主义学派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与理想主义的反思 和争论中诞生和发展壮大。 爱德华· H· 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 年》(1939年) 汉斯· J·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和 和平的斗争》(1948年)
康德式Biblioteka 革命主义:国际关系归根结底是组成国家的
人的关系,人类的天职就是要为实现兄弟般的人类大家 庭而奋斗。
1、理想主义学派

国际的关系理论部分整理

国际的关系理论部分整理

国际关系理论理想主义的出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密切的关系,是对战争灾难所作的反思的结果。

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伍德罗•威尔逊(《论国家》、十四点纲领)、阿尔弗雷德•齐默恩(《中立与集体安全》、《国联与法权》)、约翰•默里。

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性是善良的,或至少是可以改造的,战争可以防止。

战争不是人性的产物,而是环境的结果。

战争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战争的有利可图使一些人的良知误入歧途,人类可以通过教育改造人性,防止战争。

(2)倡导国际主义,国家利益是可以调和的。

理想主义否认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对外政策中强调国家利益是狭义的民族主义的表现。

完毕秘密外交,实现对外决策的某某进程,将有助于消除战争的起因。

(3)建立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保卫世界和平。

国际联盟是威尔逊的“宠物〞,是理想主义的希望,理想主义认为“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石〞。

(4)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

理想主义认为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规X和约束国家的行为,从而最终使世界防止战争。

(5)提倡国际道德,确保世界和平。

理想主义认为,维护国际道德的途径使,通过国际联盟对实行侵略的国家进展制裁;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作用,提高民众的觉悟和文化素质。

从以上可知,“国际主义〞、“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理想主义的理论和外交实践。

•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如此摩根索的扛鼎之作《国家间政治》是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核心的内容是摩根索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如此。

这六原如此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如此:(1)政治是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如此所支配的。

现实主义相信政治法如此的客观性。

为了使社会不断完善,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如此;(2)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它是政治现实主义的核心,它使国际政治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区别于经济学(以财富界定权力)、论理学、美学和某某学;(3)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核心概念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

国际关系理论1

国际关系理论1
四、现实主义的世界观 1.实力和观念的作用 ①国家利益的主要目标是争夺权力,也就是寻求对其他国家在思想和行动上的控 制; ②在国际政治中,实力的作用是客观的和独立存在的,强调军事实力在国际关系 中的作用; ③现实主义者认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都要受到物质环境的巨大影响。 2.利益和道德的目标 ①产痛现实主义根据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最大化为国家利益的目标 ②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安全而不是权力 ③ 3.对人性的假设:人性本恶。现实主义指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冲突的关系,这是 由于人总是自私的,总是倾向于谋求自身的利益。而作为人的集合体,国家同样 会反映出这些特点,这就决定了冲突和斗争是国际关系中的最基本的特征。
(二)莱茵霍尔德·尼布尔 基督教现实主义 1.人的原罪说:批判自由主义,用人的原罪说分析人性;认为人有两面性,即超 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和本身具有的不可避免的罪恶; 2.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所有的缺点国家也有,个人和国家为了安全会追求更多 的权力; 3.历史的基本特征:冲突和权力是社会的必然产物; 4.批判理想主义;忽视了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之间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冲突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1
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章 现实主义
第一节 理想主义 一、背景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维也纳会议以来因大国均势政策而维持的所谓欧洲百年和 平局面打得粉碎,这场浩劫给人类提出了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如何才能防止战 争,维持和平? 2 根基:一是当时在大西洋两岸(英美),自由主义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导思 潮;二是得益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关于建立自由民主新世界的倡导,他相 信把自由民主的价值推广到欧洲和世界是消除战争和冲突的根本途径,按照人类 理性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可以实现世界和平。
第二节、经典现实主义 一、理论背景 理想主义理论没能抵挡住 30 年代希特勒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席 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总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了理想主义理论的破产。现实 主义学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于 30 年代,发展于 40 年代,到 50、60 年代 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1,国际关系概念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象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2,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3,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 (MNCs)和跨国公司(TNCs).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5,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第二讲: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从现实主义视野看中美贸易战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西方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从闭关锁国逐渐走向开放的历史。

中国走向开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最初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演变为改革开放,选择性的接受西方文化。

而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也并非一帆风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实行外交封锁,军事包围,一同遏制中苏关系破裂后,中美“乒乓球外交”开启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中美开始正式建交;自中国“入世”以来,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反倒有所增加,美国成为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预计涉及征税的中国商品规模可达600亿美元。

为应对美方将要实施的关税、非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我国也应采取反制措施来保护自身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的权益。

中国与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影响,中美贸易争端一直不断,2003年至2005年末,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一系列贸易摩擦给中美贸易关系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贸易大战似乎一触即发,中美两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期。

2018年,特朗普政府不顾中方劝阻,执意发动贸易战,掀起了又一轮的中美贸易争端。

中美贸易摩擦作为中美经贸关系的一部分随中美政治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幻而发生变化。

从现实角度出发,中国成为后来居上、赶超美国的世界性大国,一举一动都将对世界形势产生影响,美国一战后便迅速崛起,成为“一超多强”的一超,中国的腾飞对美国的地位具有足够的威胁,故两国的贸易不是单纯的经济政策,而是经济利益与政治现实的平衡。

中美的外交关系,包括中美贸易战都属于国家与国家、行为体与行为体进行互动而呈现的状态,而中美贸易战的原因、双方的应对措施以及产生的影响都能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理论视野中找到答案。

一、现实主义视野下的原因分析现实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主要流派,“现实主义”意味着承认冲突乃是国家间关系中固有的现象,现实主义者关注的是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权力政治和战争的成分,它阐述的是国际关系的“本然”状态。

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维也纳体系
维护欧洲均势,确立国际关系中“正统主义”和 “补偿原则”。
俾斯麦体系
通过精心策划的联盟政策,维持欧洲大国间的力 量平衡。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演变
01
02
03
两极格局
二战后形成以美国和苏联 为首的两极格局,主导国 际政治经济秩序。
多极化趋势
随着其他大国力量的崛起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形成“一超多强”的局 面。
关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建议
多极化趋势加强
未来,多极化趋势将进一步 加强,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对 比将更加平衡。发展中国家 群体性崛起,将推动国际秩 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 发展。
全球化深入发展
全球化将持续深入发展,各 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将进 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领域 ,各国将加强合作,共同应 对全球性挑战。
主权国家间合作与竞争态势
合作态势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主权国家间合作日益紧密。各国在经 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竞争态势
尽管合作是主流,但主权国家间竞争也不可忽视。各国在资 源、市场、技术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 位。这种竞争有时会导致国际关系紧张甚至冲突。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演变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再到凡 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经历 了多次演变和调整。
全球化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融为 一体的过程,包括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 、信息自由化等方面。
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推动了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变革和完善。
全球化与区域化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 深入发展,对国际关系产 生深远影响。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环境中,民族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不信任,相互惧怕,安全成为首要目标。

为获得安全,各国竭力增加军费,力图获得军事上的优势,改善自身的安全状况,但由于军备竞赛是互动的,无止境的,一国的军事优势很快被其他国家同样的扩军势力所打破,因此,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得到的,各国陷入了一种无法解决的困境之中。

国际准则是各个国际行为主体在实施其对外行为,处理其对外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或者是由国家间,国际组织内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间的规章,协议,宣言等形式明确表示出来,或者以各行为主体的普遍共识或在实践中自觉贯彻的形式而存在。

国际准则也可说是指各类行为主体有形或无形的普遍共识,认可和自觉遵循的规章和原则。

有形表现为协议,宣言,声明和条约;无形表现为默契,主要来源于习惯,多属道德规范。

国际准则属于长期适用和被普遍承认的原则,既是行为主体间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及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为主体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

它与国际法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国际合作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国际领域或双边关系中所进行的协调,联合行动乃至结盟或一体化。

它一般都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是互利的,即合作的各方均确认,采取某中形式的合作或联合有助于维护各自的利益,从而结合在一起。

但也存在非自愿性合作的情况,即一方强迫另一方采取某种合作形式,这种合作往往是不平等的,是非互利的。

国际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几乎所有的国际关系领域。

普遍存在于所有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乃至非行为主体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中,是自国家间关系出现后就一直存在的一种国际相互作用形式,并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深化。

它也是人类社会关系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现实主义70年代以后,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统治地位。

1979年,华尔兹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出现的标志。

国际关系理论全集

国际关系理论全集

国际关系理论全集一、导论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

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确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

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

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主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确范围最小。

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现代国家形态,具有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固定的领土、有权统治人民和领土的政府、主权(国际承认)(对内最高统治权,对外平等权)。

共同体的核心基础是政治文化认同,种族、血缘、经济、关系都在下降,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语言、文化倾向、生活地域关系。

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一种思想感情,即忠诚于操共同语言和具有共同历史传统的集团,关注其命运的发展。

理论(theory)是对现象的有规律联系的解释。

规律是静态的;理论是动态的,是人类主观建构的结果,处于变化之中。

因此,要发现规律,创造理论,而不是相反。

理论的基本功能:(1)描述(describe):切实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2)解释(account for,说明原因和理由):理论超越所观察的对象,解释事物的“连续性、反复性和规律性”。

(表现形式:如果……那么)例子:军备竞赛---战争;(3)预测(calculate):理论具有概然的预测力,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而非具体事件。

层次分析法是国际关系研究中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

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Waltz)较早地使用了层次分析法。

在他探讨战争原因的著作《人、国家与战争》(Man, the States and War,1959)中,华尔兹认为战争的爆发与三个层次上的因素有关,即他提出的3个著名“意象”(image),即国际关系分析层次——决策者个人因素,国家内部因素和国际体系因素。

国际关系学入门第三章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学入门第三章 国际关系理论


政府状态下只能采取自助 以是一个无政府的有序社 助体系和权力政治。
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安全 会。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
冲突的充要条件
国际体系 为争夺权力而展开的冲突 为秩序而进行合作 的本质 和斗争
由体系文化决定,可以 有敌对、竞争和朋友三 种性质
对国际体 变革的可能性小;依赖于 变革是可能且受欢迎的 系变革的 缓慢的权力结构的变迁
核心观点
⑴国际体系的性质是无政府状态; ⑵主权国家是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 ⑶国家是单一、理性的行为体; ⑷权力(尤其是武力)是国家安全的最好保障; ⑸国家利益间的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常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研究层次
国家层次的权力互动关系 体系结构和单位之间的互动关系

冲突根源

人性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无政府性 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国际关系学 第三章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的类型 国际关系的三个大理论
现实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理论之间的关系及运用
引言:理论——简要界定
理论是描述/解释因果规律的概括性陈述 理论=因果关系+因果机制
理论的作用
确定重要事实 明确作用机制 预测把握未来
理论——广义理解
系统化的知识 构成性/批判性理论
相信国际体系是进化的, 而非循环的。
看法
现实主义理论
核心假设: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anarchy) •在无政府状态下,主权国家是国际体系最重要的行 为体 •国际社会的主角主权国家是单一的、理性的行为体 •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决定了国际体系中主要行为体 国家只能自保
现实主义理论
古典现实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行为体: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多国公司;跨国集团)主要学派:理想主义:以道德标准和法理规范作为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原则.人性本善,具有理性,趋于合作;道德和法理是拯救世界的关键;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为了共同利益,要让渡部分主权给国际组织;战争可以避免,战争的出现与人性无关。

;制止战争的办法:A实行民族自决;B废除秘密外交;C以集体安全代替传统的均势体系;D建立国际机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E诉诸国际公众舆论;F改变国内政治制度。

现实主义: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摩根索发表(核心概念:权力、概念)1、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

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

2、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行为体。

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三个假定是:A国家中心说B单一国家说C理性国家说。

3、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

4、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因此在国际问题的排序中,国家安全通常处于最高位置,军事和相关的政治问题支配着世界政治,而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次要的。

5、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

6、人性本恶,人并不能通过教育和智慧来解决人性恶的问题。

7、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冲突源于人追逐权力的本性,合作是有限的,脆弱的和不可靠的。

8、维护国家和平的最好办法是均势。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1、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同时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增强。

2、主张对国际关系开展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在内的全球系统的研究。

3、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上面。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人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与进攻性现实主义一致认为, 国际无政府状态是造成国家追求权力, 国际冲突无 法避免的深层次原因。国际关系的现实是由国际无 政府状态造就的。
24
◆人性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
人性本恶。
国家是国家体系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
人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
21
(二)现实主义
1、对二战进行反思的产物。 Should be==to be 1948年汉斯· 摩根索的《国家 间政治》标志着现实主义真正确 立了自己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主 导地位。
主张国家都是自私的、追求 利益的理性参与者;任何国家间 的合作都只是意外造成的。
6
最初时,只有英国将国际关系作为一门专门领域进 行研究。 在1919年,威尔士大学设立了国际政治的教授职, 成为最早针对国际关系进行专门研究的大学。
在1920年代初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成立了国 际关系的研究系所。 虽然亚洲和南美洲也有研究国际关系的学院,但针 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主要仍是在欧洲和北美洲。
18
C.共和自由主义: 民主和平论
主要观点有: (1)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 即使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彼此也不大会使用武力或以 武力相威胁,; (2)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 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易于以武力解决争端。
理由:一是民主国家内部的制度约束,一 是民主国家之间共同的民主规范和文化。
福山:在冷战后也出现了 以“历史终结”为代表的新的 乐观浪潮,认为共产主义的失 败可以预见一个自由民主主义 的全面胜利。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OLE R. HOLSTI,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報告人:楊秀菁(頁1-9)、林果顯(頁10-20)作者介紹:Ole R. Holsti為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專長在國際政治與對外政策決策理論。

其為Crisis, Escalation, War、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與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等書的作者。

國際關係理論學術組織的建立,常區隔了本學門與相近學門,甚至會促使彼此,及其研究領域固定化。

像外交史學家和政治學者雖都關心國際關係,但彼此借鏡的情形卻十分薄弱。

不過,現在有些跡象顯示情況可能改變。

最近已出現一些論文可提供兩學門可相互輔助的方式,某些政治學家所著的得獎學位論文,有效的將政治學理論和歷史學研究結合在一起。

再者,兩學門的合作、跨學門的期刊也出現了,如《國際安全》提供歷史學家和政治學者對同一議題的發表園地、美國政治學會建立新的研究區塊──「國際史與政治學」等。

本篇論文試圖透過引介政治學家近幾十年研究國際關係所使用的理論、方法和典範,使兩學門可相互對話。

本篇篇幅有限,無法公允的涵蓋所有的理論方法,但是透過本文引介一些代表性的研究,將有助於提供外交史學家,鄰近學門重要研究指標的概況。

在國際關係中,最永恆的爭論,為現實主義與各領域挑戰者的爭辯。

因為「古典現實主義」為國際關係理論中最為持久的理論,所以它可提供我們,一個與其他挑戰模型相比較的起始點與基礎。

雖吉爾平(Robert Gilpin)懷疑我們對國際關係的瞭解,從修西底里斯以來,是否有較值得注意地進展的說法,太過誇張。

但至少修西底里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均勢政策分析,對現代的學生來說,並不陌生。

討論完古典現實主義後,本文會將「現代現實主義」或「新現實主義」與前者相對照,探討兩者間的延續與差異。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1、国际政治行为体:指的是国际社会中拥有自己特殊利益,参与对外政治活动并发挥与自己职能相符作用的实体。

2、国际政治体系:指国际政治行为体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3、国际政治的结构:也称国际格局,指的是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主要行为体间相互作用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4、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5、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种学术总称,是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6、国际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7、均势:是一种分析概念,反映国际政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及其权利态势转变的各种结果。

8、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政策。

9、均势:从客观上看,是指国家间或其他国际主体间在利益关系的相互作用下,国际社会各种势力相互作用和牵制,彼此抵消形成的一种特殊稳定状态。

从主观上看,指一些国家或国际社会主体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一种追求稳定的艺术与策略。

10、认同:来自社会心理学,指某行为体11、理论: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12、思想: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具有阶级性)13、观念: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性的形象,有时是一种表象。

14、学说:学术上系统的主张或见解。

15、均势:由多种制动力构成的一种系统内部的稳定状况。

16、现代主义:指一种文化,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依赖的文化,张扬理性、自由,破除封建因素在内,也是西方历史、文化的符号。

国际关系理论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

2权力:在国际关系领域,权力即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他国的影响,国际事件的综合能力3冲突(论):冲突与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有关。

由于各国追求的利益不同,所产生的“权力冲突各异”,因而导致频繁的国际冲突。

4均势(论):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

均势理论假定,在这种格局下,国家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

5霸权:指国际关系中一种支配性的领导地位和状态,也可指霸权国强行推行其意志的政策。

霸权国是指具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行为,操纵国际体系运作的国家。

6 博弈论:博弈论是科学行为主义极为推崇的一种理论框架,它包含研究“合理行为”的策略和方法,是游戏规则和策略选择的统一。

7 合作: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行为及其结果。

合作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没有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虽然国家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从而克服利益冲突,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结果。

8体系:“部分或分体系的集合体”,任何体系均能“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任何体系都呈现一种结构,其组成部分处于互动关系之中。

体系论则是一种“抽象的,描述的和理论的概念。

”它提供一种广泛的分析观点。

9相互依存:基欧汉和奈把相互依存定义为:彼此之间的依赖。

并认为相互依存意旨敏感性和脆弱性。

他俩认为相互依存是指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0国际政治经济学(IPE):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关系行为者追求财富和追求权力的互动作用。

IPE已发展成一个国际关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11国际机制:是指在某一特定问题领域里组织和协调国际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决战零七版)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1,国际关系概念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象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2,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3,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和跨国公司(TNCs).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5,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第二讲: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

从1919年起,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理论初创阶段与理想主义的兴起(1919-1948)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主义影响深远,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至多是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议。

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国际关系理论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用现实主义观点阐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是一种和乌托邦主义对立的理念,它所重视的第一要素就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样看待权力和道德。

《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断裂",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第二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1948-1979)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48年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书的问世.此书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作. 摩根索的重大贡献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表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基本原则和运用方式.因此,摩根索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在这个阶段,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国,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范式,国际关系研究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展开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是:权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现实主义作为主导理论持续30年.在这个大框架下,国际关系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标志有两个: 其一,现实主义高度理论化.其二,形成了以社会科学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方法论体系.在现实主义主导阶段,国关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主要在于战后美国出现的社会科学繁荣,人们强调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开始主导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一样.与此相呼应,国际关系学学者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化为一种极其筒约的理论,能够用公式表示出来,能够用定量方法计算出来.国际关系学第二次大论战主要是方法论论战,争论焦点在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到底能否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结果是科学派占了上风.这种结果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将国际关系学科的方法论逐渐统合起来,形成了比较"硬"的国际关系科学方法论.不过,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建立起科学方法论的话语霸权,其他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了。

行为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范围扩大,宏观分析加强,先后出现了若干研究热点;第二:研究重点逐步转向核时代的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的全球问题;第三;自然科学神速得渗透到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以数学原理,心理分析,电脑运用和模拟分析尤为突出.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论这两条主线的发展,到1979年汇聚到一个顶峰,即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它以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为基本前提,将以主要国家实力分配为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变量,形成了以国际体系结构解释国家行为的严谨理论体系,简称"结构选择".《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引用率最高的书,是第二阶段的集大成著作,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第三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繁荣阶段与自由主义的复兴(1979-1992)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学科的繁荣时期,以现实主义危机和自由主义复兴为基本标志.1977年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出版了著名的《权力与相互依赖>>.《权力与相互依赖》否定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假定,它是自由主义全面复兴的序曲。

《权力与相互依赖》提出的三个与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基本假定是:第一,否定现实主义以国家为国际关系惟一行为体的命题,认为国家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其他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第二,军事安全并非总是国家的首要问题。

其他问题也会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第三,军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有效手段.基欧汉和奈认为军事手段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保障国家生存和利益的最有效手段,更不能事先假定如此.权力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权力也可以来自相互依存,世界的相互依存度很高,但是不对等的,不对称的相互依存产生权力。

1977年以后,特别是进人80年代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自由主义.梳理起来,共有五种形态的自由主义,即:共和自由主义、相互依存自由主义、认知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制度自由主义.在诸多自由主义流派中,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化程度最高,这主要归功于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没有新的贡献,而是严格继承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尔兹和基欧汉都借鉴了徽观经济学的理论,在理性主义这个大范畴中进行研究.1984年,基欧汉出版了《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作,该书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比较完整地提出了需求学派的制度理论,也使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了众多自由主义流派中理论化程度最高的理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成熟。

这一阶段形成了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第三次论战,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来看,这次论战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对从冷战结束到冷战后时期国际关系深刻变化所作的理论探索,这次论战出现了两次交锋:理性主义对反思主义和建构主义对解构主义.第三阶段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发展: 其一,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的"英国学派"此间取得了重大进展.英国学派大致可以归为社会自由主义学派。

其二,非主流理论对主流理论的抨击日趋尖锐.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依附理论仍然在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也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另一方面,非主流理论也开始与主流理论正面交锋.非主流理论的批判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加大了第三阶段的争鸣力度,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三足鼎立时期与建构主义兴起(1992—今)1992年至今,是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分野再显清晰的时期,标志是建构主义兴起并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

建构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中一直非常重要,只是在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在第二时期形成话语霸权,并借助科学方法论的工具,加之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领域自身没有形成高度理论化的体系,所以一直处于边缘状态.80年代末,奥努弗(Nicholas 011uf)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正式引人到国际关系学,并出版著作《我们造就的世界》.对国际政治学建构主义做出最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温特.温特1987年在《国际组织》上发表了一篇以行动者和结构的关系为内容的文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开始探讨国际政治的社会因素.1992年,温特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立刻引起轰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可作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的标志.温特199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这部著作与新现实主义大作《国际政治理论》形成鲜明对照,被认为是20世纪国际关系学最后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建构主义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了根本性挑战,并逐步与后二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最根本的一条是它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存在不可通约的本体论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方面的机械一元主义是不能成立的.建构主义强调观念、认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国际体系的物质性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