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德育.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联系起来, 同党的基本路线联系起来。 3、善于把共产主义方向性教育和学生的日常学习、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
1、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教 育学生的前提。
运用实践锻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 织。
2、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 对参加锻炼意义的认识,使其产生自觉锻
3、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有严格要求和督 促检查,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锻炼的目
4、要有总结。
陶冶是通过创设或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 心灵受到感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1、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发展规律的教育。
(四)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 标。个人的理想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发展和 阶级的利益密切联系的,因此不同时代与 不同阶级的人就有不同的理想。
3、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 的教育。
4、对学生进行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 劳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有 计划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疗各 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
(三)
实践锻炼是组织学生按照德育要求参加 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侧重于行为练习,通过实践锻 炼,道德认识观念、信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道德情感因得到体验而升华,道德意志因

第八章 德育管理

第八章 德育管理
第八章 德育管理
第一节 德育管理概述
第二节 德育管理的实施
第三节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管理对策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明确德育管理活动涵义和价值,掌握德育
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2.了解德育理的实施,能够运用相关知识
分析当前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理解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意义,了解影响德
育有效性的因素,初步掌握提高德育有效性 的管理措施。
4.完善德育的工作网络 5.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本章参考书目 1.胡厚福著:《德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7年版。
2.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
版社1996年版。
3.黄兆龙主编:《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学》,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一、提高德育实效性是德育管理的重要任务
1.德育实效性的涵义

德育实效性是指德育工作预期目标任务 的达成率和完成率,它包括德育工作效果和 德育工作效率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一个德育 过程结束后德育工作所得到的结果,一般
可将分为正效果型、零效果型和负效果型
三种类型;后者是指德育工作所得到的效 果与取得这一效果所用的教育工作量之比。
2.德育思想管理的内容
(1)德育核心地位观 (2)学生主体观
(3)系统整体观
(4)全员参与观 (5)开放互动观
3.德育思想管理的实施
(1)开展理论学习
(2)倡导工作反思 (3)进行专题研究
二、德育组织管理 1.德育组织管理的含义
所谓德育组织管理,就是指建立必要的 德育管理机构,形成完善的组织系统,制定 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
二、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第八章德育方法与模式

第八章德育方法与模式
(三)理想激励法 三 理想激励法 理想激励法是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 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进行道德教育的 方法。 道德理想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价值理想和 人格理想两个方面,理想激励的方法也就可 以分为价值理想激励和人格理想激励两个方 面。现代社会往往是不太有理想激情的一个 社会,而没有真正的道德理想,就没有真正 的道德生活。因此理想激励法是道德教育的 根本方法之一。
(二)情感陶冶法 二 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 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 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如果说讲授、谈话、 讨论等是一种明示的德育方法的话,陶冶则 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 陶冶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发 展的相互作用。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 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
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德 育原理》为依据介绍几种德育方法。 (一)思维训练法 一 思维训练法 思维训练法指的是以道德知识的学教学中常 见的讲授法、谈话法以及讨论法(含两难推理、 价值澄清法)等。
1.讲授法 . 讲授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 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 念的教育方法。道德教育中的讲授法主要应 用于道德科目的教学形式中。讲授法是一种 较为古老的教育方法。其起源可能是原始社 会老年人给儿童和青少年讲述英雄事迹和神 话故事、生活经验等。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 曾以讲演法为中心建立其教育学体系。中国 古代的太学和书院也都出现过数百名学子聆 听一位学者的“讲学”的盛况。
第一,教师和学生因素。教师方面,首 先必须考虑的是教师作为具体德育活动主体 的特点,即优势和不足。从事德育活动的教 师宜选择那些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德育方法, 尽力避免选择那些自身条件不足因而可能为 某种方法所粟的德育方法。在学生方面,最 主要的考虑是特定学生及其群体的道德发展 水平、实际的道德经验、身心发展实际、文 化背景、兴趣和个性、特长等等,以做到因 材施教。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08第八章 第一节德育工作

08第八章 第一节德育工作

(二)知行统一原则
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把思想 政治观念与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 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 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言 行一致。 这条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任 务,根据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规律 提出来的。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 非善恶判断时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 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是一种巨大的动 力。包括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是在实践中 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出 的自觉的顽强的努力,它包括毅力和自控力, 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细分为道 德动机和道德意志,受道德认识调节和支配, 反过来又影响着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 过程 (三)德育进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 受外部环境多方面教育和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 步提高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 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 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 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 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观念、道德理想、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经形成,就成为人 们确定其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因而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
1.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道德规范的 教育。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形成对世界、对社会、对 人生的正确认识,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政治理论、 道德认识、行为标准去分析、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言 行。 2.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增长才干,培养良好品德, 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作风。 3.教师应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地给学生 做出示范。

第八章 德 育

第八章  德  育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三、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的原则 1.德育的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 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 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力
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 学生的道德认识。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 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 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 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 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 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 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 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 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 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2.德育认知模式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
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第八章 德育

第八章 德育

第八章中学德育【评价目标】1、了解品德的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2、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掌握德育内容。

4、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理解学习品德的一般过程;5、掌握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考试内容】品德的概念、结构;德育内容,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品德的学习过程,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德育过程一般规律。

【学习要求】识记:品德的概念、结构;德育内容,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理解: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品德的学习过程,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德育过程一般规律。

运用: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

【复习内容】第一节品德一、品德的结构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一)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知:是不是,懂不懂,对不对。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喜,厌,悲,愤。

(三)道德意志,是人自觉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抵制外在影响,坚持,自觉。

(四)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表现为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行: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信念和理想。

德育原理第八章德育活动课件ppt

德育原理第八章德育活动课件ppt

德育活动
1、活动目的 打造文明、自信、快乐的中心人,全面提升师生的精神风貌、学校的人文内涵。
2、活动主题 围绕着“我努力,我能行,做文明、自信、快乐的中心人”为主题的德育创建活动,创新思路,创新德育活动 形式和方法,创新德育评价体系,创建和谐、文明、快乐的校园。
德育活动
• 主要活动内容: • (1)微笑进校园微笑进课堂活动,打造学校“微笑生态文化”。 • (2)“礼仪伴我行”教育实践活动,规范学生礼仪要求,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展示自信、快乐的精神风
德育活动
第二阶段:深化+提升
1、小结阶段情况,调整工作部署。 2、微笑进课堂活动,打造快乐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互动合作、教学语言、组织教学、教学节奏控制以及课堂评价等元素构建 “快乐课堂”,落实“三带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宽容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多一分笑容,少一点动怒;多一分鼓励,少一点埋 怨;多一分表扬,少一点批评;让学生学得舒心,学得有信心,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组织家庭生活礼仪、社交礼仪讲座,进行礼仪知识测评。 4、组织文明礼仪标兵集体授章表彰会。 5、“榜样在身边”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多利用校会课、课间操、广播、板报等宣传阵地,表彰校内好人好事,树榜样,扬正气。
德育过程
• 实质:德育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 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 两个关键转化: (1)一定的社会意识--个体的思想意识 (2)个体的思想意识--个体的行为习惯,形成思想品德
德育原理第八章 德育活动课件ppt

德育培训课件.ppt

德育培训课件.ppt

精品
二、德育的地位及意义
德育地位的特殊重要性,从其功能上看,它能 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 为他们走上社会从事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和自己的 生活起着定向、驱动和监督作用。德育理论应从现代 社会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的需要和各育的功能和相互 关系上,阐述德育与智育等其它各育同等重要的道理。
5.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德育案例。
精品
课堂教学的结构: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传授新知识 **巩固新知识 **布置课外作业
精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一)德育的本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 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 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把一定社会的思 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简言之,德育是 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1、“德育”一词的由来 西方社会于18世纪后半叶已形成德育这一概念,使之风靡全球的是英 国学者斯宾塞,他在1860年出版的《教育论》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 智育intellectual、德育moral education和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从此“德育”成为教育世界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 语。
精品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一、德育过程的涵义
中小学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或阶级、民 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 德,即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德育手段,组织 教育性活动和交往,并通过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内部矛盾运 动,将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 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形成其完整的品德结构,以 便把受教育者个体纳入到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道德 等实际关系中去,既与他人、社会和自然达成一致,又促进 社会向前发展。

第八章 学校德育

第八章 学校德育

第八章学校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1、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2、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3、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4、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5、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6、道德属于社会范畴。

7、道德是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基本的行为规范。

8、人类生活可以分为:1)私人生活(调节此领域的道德规范是私德)2)社会生活(调节此领域的道德规范是公德)3)职业生活(调节此领域的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9、从德育类型划分的角度来说,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10、公德、私德、职业道德均含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1)道德理想2)道德原则3)道德规则11、德育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1)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

2)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

3)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12、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13、品德属于个人范畴。

14、从德育任务角度说,德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2)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3)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第二节德育任务和内容1、中小学德语的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出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2、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确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3、德育内容是指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中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的体系。

4、《小学德育纲要》,原国家教委于1993年3月正式颁布。

5、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第八章 德育方法

第八章 德育方法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讨论或辩论 方式就某一道德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想、 寻求结论的方法。 运用讨论法需要注意: (1)讨论的主体要切合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 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 (2)除了指导学生作好思维和材料上的准备 外,还要启发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畅所欲 言,教师要循循善诱,“导而弗牵”。 (3)讨论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思维训练和问题 澄清,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过程而不是结论 上。
替代的
德育方法与德育手段 德育方法与德育手段也是相互区别和联系的。 德育手段主要是指道德教育活动的工具、载 体及其运用。德育方法之所以能够丰富多彩, 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教育手段的形式多样,机 动运用的余地较大。德育方法不仅是德育方 式的组合,也是教育手段的有联系的组合。 同一教育手段可以从属于不同的教育方法、 德育方法,为不同的德育方法所用。
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反复法实际上就是 理念性的德育方法,它仅仅提供一种方 法上应当追求的原则,并不意味着一套 十分具体的做法。
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有
(一)启发法
(二)塑造法
(三)雕琢法
(四)树人法
(五)系统或综合法
二、具体的德育方法
(一)思维训练法
(二)情感陶冶法
(三)理想激励法
(四)行为训练法
3、德育过程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德育方法的分类与特点
德育方法从抽象程度上,可以划分为作 为方法论意义上 的德育方法和 具体做法 上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共性特点 1、德育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比较特殊。 2、对应用德育方法的主体要求较高 3、复杂程度高
第二节 德育方法述要
一、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 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谈话的基本类型有两 种:一是提问,二是对话。 提问法的基本要求是: (1)所提问题应当准确、难易适当、有针对性 和启发性。 (2)所提问题针对的对象应当具有普遍性和针 对性。 (3)谈话要有一定的计划和步骤,掌握好时间。 (4)提问结束时应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总结。

第八章德育练习题附答案

第八章德育练习题附答案

第八章德育一判断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心理矛盾向积极方向转化的过程。

()2、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德育的客体。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4、学校应当把德育放首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

()5、学校德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6、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7、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

()8、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9、中学教育中要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因此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活动比其他教育活动更重要。

()1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二、单选1、孩子犯了错“爹打娘护”现象违背了的()。

A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规律B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C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D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2、让“一草一木都能说话”“每一墙壁都能说话”体现了德育方法中的()。

A 陶冶教育法B 榜样示范法C 说服教育法D 实际锻炼法3、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 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科教学B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C 劳动D 班主任工作4、在德育的几种方法中()侧重于道德认识的培养。

A 实际锻炼B 品德评价C 陶冶D 说服法5、提出观察学习德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皮亚杰B 赞可夫C 班杜拉D 科尔伯格6、家访可以防止5+2=0现象出现,这体现了德育的()原则。

A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B 疏导性原则C 长善救失原则D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7、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A 品德评价法B 榜样示范法C 陶冶教育法D 实际锻炼法8、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这样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

()A 德育影响B 德育内容C 德育方法D 德育内容和方法9、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 掌握知识B 激发情感C 道德内化D 活动和交往10、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第八章 德育

第八章 德育
第三,抓好个别教育工作,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 结合起来。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 消极因素的原则

1、概念:指在德育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同时 克服消极因 素,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2 第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 极因素。 第二,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 因素。
2.行为派
观点
人的品德说到底是我 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 式的总和和各种行为 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3.情感派
观点和理解
情感是德育的构成性要素,而且 在德育中起着本源的作用。 情感就像酵母发酵一样,渗透于 我们的整个生存之中。舍弃情感, 仅靠理性推理而来的道德,在情 感派看来简直就是毫无意义的。

几点重要启示
想一想
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 方面,其中什么是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甚至是全部教 育的根本
我国中小学德育践行的是广义的德育

我国课程改革后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 政治思想品德课程为:小学低年级品 德与生活,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 初中思想品德(原来叫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大学政治理论。


(四)正面教育与纪律 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概念: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事实和 道 理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正面教育方法,提高学生 思想认识。 第二,将正面教育与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第三,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适当结合。
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 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 的自我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主体 作用。

第八章 德育(教育学·小学)

第八章  德育(教育学·小学)

第八章德育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概念(说明)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来讲,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促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思想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在古代,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必须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以培养人的社会性(德性)为旨趣。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德育姓德不姓智,与智育有如下区别。

(1)知不知与信不信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的是知不知的问题(告诉学生道理,使学生由不知到知),而德育要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把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信念)。

(2)会不会与行不行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而德育要解决行不行的问题。

因此,德育一定要指导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德育的功能(说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

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制约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

(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3.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德育主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的问题,直接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教育总是具有德育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古代,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

(三)德育内容(概括)1.德育内容的含义。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其体系。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 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 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 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实质
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 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实质 将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 这其中要实现两个转化: 外在的社会要求——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意识 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外显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由道德 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 (2)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 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是形 成和发展品德的认识基础。德育过程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开始。 情: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一种 巨大的力量。德育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 能动性。是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 困难的行为。德育过程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 毅力。 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 取的行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德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言行 一致,严格规范,形成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正面疏导原则
含义:德育过程要循循善诱,从以理服人,从提高学 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地接 受教育影响。 要求:讲清道理提高认识; 正面引导,表扬、肯定为主; 严禁体罚;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 能。”《论语》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 励、唤醒、鼓舞。”
是否行孝是否感恩 企业招聘选“孝子”
• “平时和父母住在一起吗?”“给父母庆祝生日 吗?”最近,上海师大的小陶去一家外企面试时被问 的都是家长里短的琐事,事先准备的面试招数都不管 用。
•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更注重道德, 道德标准已成为继能力认证后的第二大用人标准。 这家外企的招聘人员表示,孝敬父母并不只是家庭问 题,同样也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虽说孝子不一 定就是人才,然而,把孝道当作人才的一个考查标准 也是企业用人的一个参考。
孙云晓说,老师的口不择言肯定不对,甚至应该受到 处分。但是,如今的孩子承受能力太脆弱。不能不承认, 许多家长、老师因为担心自己的无意行为导致“粗暴教 育”的后果,正在一味地对孩子使用鼓励和表扬,“不 敢”批评。“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孙云晓说,家长 和老师的指点是孩子成长的路标。如果人格中出现不良 方面,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就会信马由缰地失控发展。对 孩子的教育必须加上“抗挫折”一课,这样才是负责任 的教育。
专门的德育课程 • 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各科教学 • 其他途径——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
晨会、班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
第五节 德育方法
• 语言说理形式的方法 ——讲解、报告、谈话、讨论、阅读指导
• 形象感染形式的方法——参观、访问、陶冶 • 实际锻炼形式的方法——常规训练、活动锻炼 • 品德评价的方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 自我修养的方法——内省、慎独

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 举例:家长与老师对“拾金不昧”、打架的态度
(六)发扬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原则
• 含义:德育过程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 要求:了解学生的长处,发扬光大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知长识短 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
案例
第四节 德育途径
• 重要途径------品德课 •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 运用要求:选好榜样

激发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学榜样要落实在行动中
• 避免“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做起来没行 动”
陶冶教育
•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 的方法。
• 三种方式:师爱陶冶、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 运用要求: • 创设积极、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生活情境; • 加强师德修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 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情境创设。
• 孙云晓给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提出了 “三要三不要”的建议:
既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不要代 替孩子决定,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选择; 不要代替孩子体验,而要让孩子自己学 会品尝;不要代替孩子总结,而要让孩 子自己学会反思。
• 运用要求: • 公正合理、切合实际(奖惩要得当) • 使用奖惩要得到集体的支持 • (要有群众基础) •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 不能滥用奖惩手段
总有一种力量 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 的时候,就对另一个 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 责任。
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 弱,但是在精神上, 他从来是强者。
把各自的感动化为行动
• 洪战辉由此从男孩 开始变成了苦难打 不倒的男子汉。
• 在贫困中求学, 在艰辛中自强 。
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
• 于无声处,展现生命 的蓬勃,在手臂间勾 勒人性的高洁 。
案例
三、德育的内容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法纪教育 心理教育
“守一望多” 原则
必须做到的四德
• 为人之德——诚信 • 为事之德——责任 • 为民之德——爱国
为己之德——自我完善 ——叶澜
案例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把作为社会 现象的道德转化为个体现象的品德,使 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化和个体思想品德发 展社会化。
教育人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过失承担起相应的 责任,其方法则是以尊重的态度唤醒有过失者 心中沉睡的巨人,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自己。
孙云晓说,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无批评教 育,似乎对学生多加鼓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他认为,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经不住批评的 孩子是脆弱的。对父母和老师来说,一定要在 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说不,并坚持到底。因为孩 子如果没有接受过惩罚,也就学不会承担责任。 中国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又走进 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这是一种矫枉过正。
我国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 说服教育 • 教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的
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 包括:讲解、谈话、报告等 运用要求: 抓住时机; 情理交融; 有针对性; 语言艺术。
榜样示范
• 以他人的好思想、好品德,来影响教育学生的 方法。
•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 榜样的方式: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同 龄人的榜样
二、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 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 • 正面疏导原则(正面引导原则) • 集体主义教育原则 •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 涵义 • 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方向,
把学生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 体现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的性质 • 贯彻要求: •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 德育目标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第59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 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 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第330页
二、德育的意义
•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社会功能) •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 (个体功能即生存、发展、享用) •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需要
• 邰丽华是中国惟一登上 两大世界顶尖艺术殿堂 美国卡耐基音乐厅和意 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舞 蹈演员。
感恩的心
《千手观音》是善良 的 ,用爱向全世界 去撒播。
她会伸出一千只手去 帮助世界上所有困难 的人们。
音乐在我的心中是一 幅最美丽的画。
• 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 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 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为12分钟。德
• 含义:德育过程既要尊重、信赖学生,又 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 要求:一切教育基于尊重和热爱学生和信 任学生(基础) 要求是合理的、可行的、一致的 要求一旦提出,应坚持执行
• 对每个学生有积极正确的期望 • 信任每个学生 • 在教学中,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 • 对学生充满爱 • 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一
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 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陶行知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含义:德育过程要求学校主动协调家庭、社会各 方教育力量,协同一 致、前后连贯,促进学生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 要求:校内外各种德育要求和影响应和谐一致

学校要统一社会各种力量的影响
第八章 德 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念、意义、内容
一、德育 一个知识不完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
道德不完全的人很难用知识去弥补。——但丁
德育的不同内涵:
德育是“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
道德的教育”。
——《辞海》第809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 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的教育”。
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 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 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在 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 间大扫除。
• 近些年某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 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 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
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的调查: 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 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 使用电饭锅、液化炉的占67%。
一、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 知、情、意、行是品德构成的四要素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四要素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具有 统一性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目的(衡量道德水平 的标志),情、意起调节作用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四个要素发展不平衡性、具有多端性
个人品德内部矛盾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动 力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过程
• 知、情、意、行的相互制约 • 青少年品德具有明显的可塑性 • 品德形成发展的渐进性和反复性 • 反复抓,抓反复
第三节 德育原则
一、什么是的与原则
• 德育原则——根据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 制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 基本要求。
“赏识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原则
• 含义:依靠集体、通过集体,发挥集体教 育的巨大作用。
• 集体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 • 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 • 要求:重视培养和形成集体
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 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时代风貌
(四)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
• 这是对学生品德进行评价的方法 • 表扬奖励是肯定评价 • 批评惩罚是否定评价 • 方式:口头表扬、书面表扬、颁发奖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