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建筑赏析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这其中包括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形式,成为了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色。
以下是对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一些介绍。
一、苗族建筑苗族建筑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格独特、精美绝伦。
苗族建筑主要是以土木结构为主,常常选用花岗石、青石、板岩等坚硬材料做柱子和基础,屋面则选用茅草、竹子、木头等材料覆盖。
苗族房屋通常分为三层:一层是柴火房,主要用来存放柴火和粮食;二层是居住区,一般是家庭居住和储物的地方,这里通常设有起居室、卧室、过门厅等;三层又称为“鼓楼”,是苗族建筑中最独特的部分。
鼓楼是苗族人用来打鼓、舞蹈、举办仪式的场所,经常也被用来作为家庭活动的地方。
鼓楼的造型常常精美瑰丽,体现苗族优美的艺术风格。
侗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侗族房屋通常以四合院为主,四面有房屋环绕,中央是小院子。
侗族房屋的门和窗通常都是木雕或石雕,形式美观大方,雕刻内容通常表现吉祥如意的意象。
侗族房屋的房梁多采用冰山石来制作,横屋梁采用大桶木,形成了独特的木构房屋结构。
这种房屋结构在当地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而且在抵御地震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优势。
土家族建筑通常以青石石墙、石头地台为主,建筑在山地上十分适宜。
土家族房屋通常采用“三开间一进深”的屋式,不仅实用而且造型美观。
土家族建筑的主要特色是墙上或地台上的画境和题诗。
画境和题诗通常表现农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寓意深厚、意蕴丰富。
土家族建筑的这种特色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的表现。
仡佬族建筑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特殊的一种。
仡佬族居住地多在山区,他们的房屋多以竹木为材料,结构独特之处在于其屋顶是用竹帘挂置而成的,再加上细长的木条,形成了独特的造型。
仡佬族房屋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分有几层,而是有多个房间,通常在一个大房子里有几户人家居住。
总结: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具有很多特色,这些特色无不体现出这些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贵州建筑特色.doc
贵州建筑特色贵州不仅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还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史迹。
以下是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贵州建筑特色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贵州民居具有依山就势、高低参差,表现独特与环境结合的山地建筑形态的特点。
此篇我们将主要以黔中地区、黔东南地区及其他地区为主介绍贵州民居的特点,希望对大家了解民居文化有所帮助。
在贵州中部地区,天然岩溶发育形成大量沉积岩(又称水成岩),这种石材岩层外露、硬度适中、节理分层,运用简便的器具即可开采。
因此,在黔中地区布依族和汉族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天然沉积岩建造民居,这些民居朴实而多彩,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点。
总体上黔中的岩石建筑分为三种,以镇宁县石头寨为主的“板波森”、以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为主的布依族与汉族杂居建造的“石板屋”、以安顺市西秀区本寨为主的汉族建造的“屯堡民居”。
黔东南是苗族、侗族的主要聚居地。
苗族主要分布在凯里、台江、雷山一带;侗族则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主要聚居地。
两个民族在民居建筑上都有多种形式,其中,苗族以吊脚楼、侗族以干栏式木楼,闻名遐迩。
以下将以这两个少数名族为主介绍黔东南的特色民居。
苗族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
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
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
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
两层者则不盖顶层。
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现多以改为瓦顶。
侗寨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是侗寨社会、文化、政治的中心。
由聚会议事的“公房”演化为公众性军事、政治、组织、议事、约款、娱乐的场所。
有厅堂式、楼阁式、门阙式、密檐式等类型。
侗寨鼓楼形式与特点:几何形规则平面、檐层多而楼层少、密檐塔式造型、标志特殊的顶部、楼身不封墙。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传统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兼具实用性、装饰性和艺术性。
以下是其建筑特色的介绍。
建筑风格西江千户苗寨建筑完全是由木材、土坯、石灰等天然材料制成,体现了“自然,环保,可持续”等现代建筑的理念。
寨子内部由斜坡式排布的多层楼房组成。
线条流畅,飞檐翘角,雕刻精致,整个苗寨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又与环境和谐相融。
窑洞房苗族窑洞居住形式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窑洞房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一大特色。
窑洞是人类利用天然石灰岩进行居住的独特形式,既保温又采光,还非常适合岩居人类的特殊习性。
窑洞房的外形一般为长方形,开口朝南,门前有小平台可以晾晒物品或种花种菜。
木结构建筑西江千户苗寨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其一大特色。
在寨子内部,每个院落里都有高大的天井式门廊,悬挂着苗族手艺人制作的老虎、龙、麒麟、凤凰等雕刻精细的木门头。
门廊的内侧有一条透明的甬道,进入甬道便是主体建筑——飞檐翘角的建筑,每栋建筑都有庭院结构,各别楼房之间用飞檐半遮盖,整个建筑充分利用了苗族传统建筑学的构造方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苗族民居风格。
彩绘装饰苗族的彩绘艺术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壁画王国”。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中也保存了大量彩绘装饰,丰富而细腻的图案和色彩相互映衬,展现出苗族彩绘艺术的独特魅力。
彩绘多以山水、花鸟、虫鱼、人物等为主题,形象逼真,颜色鲜艳。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是多方面的,其建筑风格、窑洞房、木结构建筑以及彩绘装饰,全部体现了苗族的生活和文化。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蕴含了苗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建筑,这些建筑风格多姿多彩,构造精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贵州的山区和乡村,你会看到一些独特的建筑风格,比如侗族的吊脚楼、苗族的木楼、布依族的鼓楼等,这些建筑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侗族的吊脚楼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侗族吊脚楼建筑高大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吊脚楼通常建在山坡上,靠着山坡的斜坡,一边是斜坡上的天井,一边是吊脚。
整个建筑结构坚固,外观宏伟壮观,同时还起到了水土保持的作用。
侗族吊脚楼的建筑结构层次分明,层层叠叠,非常适合山区的地形。
吊脚楼还具有丰富的装饰和彩绘,尤以木雕、石雕为主,这些雕刻精美的作品展现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苗族的木楼也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代表之一。
苗族的木楼均为木质结构,采用无钉结构工艺,具有极高的建筑工艺价值和观赏价值。
苗族木楼多为二层或者三层建筑,均为石砌的地面空档与上层的木质房屋组成。
苗族木楼以家族为单位,共同住在一起,由于木楼层高,可容纳多人,所以苗族人均喜欢多子多孙。
木楼房子不用一颗钉子,全部凭半千年的木工技术传承下来。
苗族木楼是苗族智慧的结晶,反映了苗族人的劳动智慧和生活情趣。
布依族的鼓楼是布依族传统民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布依族聚居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形式独特,富有当地特色。
鼓楼一般为方形或者多边形,建筑高大宏伟,外观华丽精美。
鼓楼内部由多层回廊构成,周围围有木栅栏,上有回廊,方便人们登高远望,可谓是一座通天之塔。
鼓楼还有作为布依族民间文化活动场所的功能,经常举办节庆、表演等活动,是布依族生活、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民族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建筑技术的应用和传统技艺的传承相结合,使得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传统民族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也成为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侗族建筑特色
侗族建筑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侗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建筑特色独具一格,令人赞叹不已。
侗族建筑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其中以贵州侗族建筑最为著名。
贵州的侗寨被称为“人间天堂”,富有山水之美和建筑之美。
侗寨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由上至下分为三层:上层为客厅和起居室,中层为卧室,下层为牲畜存放和作坊。
这种结构有利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
侗寨建筑通常有一到四个入口,每个入口都有门楼,门楼上常有五天门或九天门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门楼下方常常有雕刻精美的石雕,展现出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侗族建筑的屋顶非常独特,被称为“牯岭顶”。
它呈波浪状,象征水波荡漾,给人以美妙的想象。
牯岭顶采用木瓦作为材料,防水性能非常好。
屋顶上常常有飞檐,增添了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同时,屋顶下方还常常悬挂着红色的灯笼,给人以喜庆之感。
侗寨的布局非常有特色。
不同寨子的住宅呈环形排列,中间常有广场或院子,供人们休憩和聚会。
侗寨的房屋紧凑排列,形成壮丽的群山画卷,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有些侗寨甚至建在山顶上,俯瞰山谷,景色如画。
侗寨的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除了住宅,侗寨中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如鼓楼、鼓坛、观鼓台等。
这些建筑用以举行传统的侗族活动,如侗族大歌比赛等。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它高大而精致,给人以庄重和神秘的感觉。
鼓楼内部常常悬挂着大鼓,侗族人民在特定的节日和活动中会敲击这些鼓,传达吉祥和喜庆。
侗族建筑体现了侗族人民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这些建筑不仅是侗族人民居住和生活的工具,更是他们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的载体。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侗族建筑面临着挑战和保护的问题。
但是,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保护意识让人们对侗族建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侗族建筑特色的独特魅力令人陶醉。
它展示了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贵州著名古建筑介绍
贵州著名古建筑介绍
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著名的古建筑有:
1. 龙宫寺:位于贵阳市,是贵州省内最古老的一座佛教寺庙,始建于唐代,历经多次重修,是贵州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2. 黔南土司城: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市,是明代建立的苗族土司的行政中心,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群落,具有独特的苗族建筑风格。
3. 贵州省博物馆:位于贵阳市,是贵州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建筑设计独特,结合了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元素,展示了贵州省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
4. 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兴义市,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观光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5.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安龙县,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周围有众多苗族民居和传统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区。
6. 高山海子: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境内的一个独立山峰,山脚下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古建筑群与山川风景相得益彰,成为了贵州的旅游胜地之一。
以上只是贵州省内一部分著名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是贵州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的独特景点。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有哪些呢?风雨桥、侗族鼓楼、贵州吊脚楼、雷山朗德上寨古建筑群等贵州民族建筑。
以下是具体的内容:侗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长廊式桥梁。
是处于村头寨尾、连接溪河两岸的交通设施,可避风雨,故名风雨桥。
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专名。
均系木石结构。
桥墩以青石垒砌,桥梁、桥柱及桥面建筑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一钉。
桥梁结构精密,坚固耐久。
过去,在风雨桥上的亭阁里还设有神台祭坛,阁中有文臣武将的彩色塑像,四壁挂有彩绘帷帐。
桥上备有长凳、泉水等物,供来往行人取用。
风雨桥既是贵州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也是侗族热心公益事业和互助精神的象征。
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风雨桥,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的一种融合宝塔与亭阁风格于一体的特有建筑物。
可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钟铃式、门阙式等构造。
楼身全用杉木凿榫衔接,结构严谨。
上部似塔,重檐斗拱,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少的5层,多可达11层;下部似亭,为一正方形厅堂,宽约二三丈见方,中砌大火塘,四周设座,可容二三百人集会。
鼓楼全身均描龙雕凤、玲珑秀雅。
在侗乡,几乎所有的村寨都有鼓楼。
鼓楼为集资建成,有专人看护。
逢年过节,是集会赛歌之地;农闲时节,是老人谈古论今之处;也是宣传政策的场所、文化夜校的课堂、业余剧团和业余歌组的俱乐部。
榕江县晚寨的鼓楼、从江县增冲寨的鼓楼都是贵州侗区著名的鼓楼。
其中增冲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
是一种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都是木材加工。
屋面则盖小青瓦或杉皮。
吊脚楼的造型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
可分内外两部分,内部柱、枋、梁、檩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网络体系,奠定长方形结构的基础。
吊脚楼结构功能一般按三段式划分,即底层为牲畜杂物层,二层为生活起居层,三层为粮食储藏层,其中以二层为主要层。
由于这种型制的房屋在结构、通风、采光、日照、占地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而在广大苗族地区得以长期沿袭下来。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布依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以下是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简约、实用。
建筑通常由木材、竹子、石头和土砖等材料搭建而成。
由于布依族居住的地区多山,所以建筑常常采用木质结构,以适应地质条件。
建筑外墙一般使用石头和土砖砌筑,给人一种坚固耐用的感觉。
而屋顶常常采用竹子编制的屋面或者石板覆盖的屋面,以避免受到山区气候的影响。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也有独特之处。
建筑群一般呈三合院式布局,即中厅和两侧的房间围合而成。
中厅通常用来作为起居和集会的场所,两侧的房间则用来居住。
布依族人认为,中厅代表着家庭的中心,是祖先灵魂的驻地,因此非常重要。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内部装饰也非常精美。
建筑内部主要采用木质结构,以便于通风和采光。
墙壁常常被涂抹上五颜六色的石灰水,以增加装饰效果。
房间的地板一般都是用木头铺设,而屋顶则常常有漂亮的壁画装饰。
布依族人还喜欢在房间内悬挂喜庆的绣品,以增加房间的美观度。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也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布依族人喜欢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建筑常常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建筑所选址一般都在山脚下或者河边,以便于取水和耕种。
建筑材料也是采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是布依族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这种建筑不仅实用耐用,而且美观大方,体现了布依族人对美的追求。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布依、苗、侗等民族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民族建筑文化。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展现着不同民族的风情和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一、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点1. 山地民族建筑风格贵州地处西南山地地区,多山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当地民族的建筑风格。
在山地民族的建筑中,人们一般选址高地或者山脊上作为建房地,采用悬挑建筑形式,木结构建筑为主。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有效避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2. 原生态材料的广泛应用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多采用当地原生态材料,如竹子、木头、石块、泥土等,这些材料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建筑成本,同时还能够营造出贴近自然的原生态建筑效果。
3. 彩绘装饰艺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在外观装饰上非常讲究,多采用彩绘和雕刻工艺,将当地的山水风景、动植物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等各种元素融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绘装饰艺术。
4. 象征寓意的建筑构造在建筑构造上,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经常运用丰富的象征寓意,例如在屋顶、门窗、柱梁等部位常常雕刻或彩绘有寓意的图案,用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吉祥祝福等的希冀。
二、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1. 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南部的雷公山麓,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之一,也是贵州省内苗族建筑的代表性景观之一。
苗寨是苗族同胞们世世代代的家园,也是苗族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群。
苗族房屋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竹子为墙,用粪土为外墙装饰。
寨子内外的修建、栽植、布局等都体现了苗族对自然的依恋和智慧。
2. 侗寨风雨桥侗族风雨桥是侗族民间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风雨桥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始建于元末明初,以石木结构为主,全长40多米,因大部分在小溪,桥下有一条小溪终年不枯,所以称风雨桥。
吊脚楼分析
吊脚楼分布所属热工设计分区
吊脚楼主要分 布在夏热冬冷 地区,所以必 须满足夏季防 热要求,适当 兼顾冬季保温
吊脚楼分布区气候特点
吊脚楼多分布 于湘西、鄂西、贵 州地区。属中亚热 带季风湿润气候, 具有明显的大陆性 气候特征:气照、 无霜期等均有显著 差别。光照条件较 差,降雨日数较多, 相对湿度较大。
吊脚楼民居建筑 节能分析
民居分析——吊脚楼
吊脚楼分布区: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 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 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多分布于湘西、鄂西、贵州 地区。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 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不同于一般全部都悬 空的干栏,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 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 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燥, 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 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 “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 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 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主要材料当地盛产的为杉木,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 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 具有芳香气味,适宜当地气候。 杉木导热系数
杉木导温系数
杉木导热系数及导温系数低,保持室内的冬暖夏凉
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沼气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 成的一种混合气体。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 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发酵,类繁多 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从而产生沼气。沼气是一种混 合气体,可以燃烧。沼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一般含甲烷 50~70%,其余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氢和硫化氢等。其 特性与天然气相似。沼气除直接燃烧用于炊事、烘干农副产 品、供暖、照明和气焊等外,还可作内燃机的燃料以及生产 甲醇、福尔马林、四氯化碳等化工原料。经沼气装置发酵后 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肥料和 饲料。
苗族建筑元素的构成分析
苗族建筑元素的构成分析在贵州高原山高坡陡的环境下,如果还继续沿用底层全架空的干阑房,势必要占田地,苗族人民为了解决这一居住在山坡山的难题,采取了在斜坡上开挖部分的土石方、垫平房屋后部,然后用穿斗式木构架在前部作调整,了半楼半地的“吊脚楼”;这种形式的房屋在结构、通风、采光、占地等许多方面,都优于其它建筑,因此,得以沿用至今。
独特的“半边楼”ﻭﻭ苗族干阑民居俗称吊脚楼,当地人称之为“楼房、半边楼”,盛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南地区。
其建筑形式有两种:一为建筑在平地的吊脚楼;一种是在斜坡上的吊脚楼,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半边楼”,是苗族干阑的典型,即半干阑。
“半边楼”又以黔南XX县最为代表性,建造的水平比较高,也比较快,且分布非常集中,是其它地区所不及的。
在贵州的大山里,山地斜坡比较多,最适合建筑吊脚楼,因为费工少,而且效率也比较高。
所谓“半边楼”,就是将房屋的一部分架空,另一部分搁置于坡崖上,有的部分也可以以石头垫起,高差1到2步。
建筑多为一字形,以3间和3间带岩角为多。
苗族所谓的“岩角”就是大致约半个开间大小,设于端部,近似于偏厦,上部屋顶接正面屋坡转至山面,因以得名.半边楼一般架立于陡坡之上,前坎后崖,房屋侧面设置道路.底层都设于半楼部分,有单独的侧门与外界联系,同样内部也有一角附崖设置蹬道与居住层连接。
居住层中间为堂屋和退堂,前边为卧室,后面为火塘、厨房。
这种半边楼不像全干阑建筑,将生活完全架离地面,而是将生活层中很重要的一半,如火塘,厨房和储藏间安置在夯土上,而卧室一般都放置在架高的木板上,使整个卧室不论在采光和通风上,都比其它的干阑建筑更有优势。
阁楼层为贮藏及谷仓,大多不设间隔,有的为半开敞,有的为全开敞,就算四周封闭,前后也开着窗,这样就使整个阁楼空气很流通,风干和贮藏粮食也就更为合理。
可以说,半边楼是全干阑在山地创造的独特形式,较之全干阑住宅有更多的优势.ﻭﻭ坡屋顶ﻭﻭ屋顶是苗族民居的一大特点。
贵州吊脚楼赏析
贵州吊脚楼赏析贵州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这里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而在贵州的一些山区和乡村,有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那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是贵州少数民族居住的传统建筑,它们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吊脚楼,顾名思义,就是悬挑在空中的楼房。
它们通常建在山坡上或者悬崖边,用木柱搭建而成,整体悬空在半山腰上,给人一种悬空飘渺的感觉。
吊脚楼的建筑结构非常独特,一般都是三层或四层,底层用来养猪、养鸡等家禽,中间一层是起居室,顶层是卧室。
整个建筑风格简约而不失美感,给人一种原始而又神秘的感觉。
吊脚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它们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吊脚楼里,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淳朴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当地人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品尝到地道的少数民族美食,还可以欣赏到当地的传统歌舞表演。
吊脚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
除了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吊脚楼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贵州的山区和乡村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四季如春。
在吊脚楼里,可以俯瞰整个村庄的风光,远处的山峦和田野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时分,站在吊脚楼上眺望远方,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让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和繁杂。
走进吊脚楼,就像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当地人用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工艺品,可以参与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原始而又丰富的生活方式。
吊脚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吊脚楼所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在逐渐消失。
因此,保护和传承吊脚楼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吊脚楼的保护力度,挖掘和传承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贵州的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融合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浅析贵州民居之黔东南侗族干阑建筑
浅析贵州民居之黔东南侗族干阑建筑具有传统特色的侗族居住建筑是贵州省城市文化和城市建筑风格的特殊表现。
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对少数民族特殊建筑应如何保护、管理、进行了简要阐述。
标签:贵州民居;侗族干阑建筑;保护1、贵州民居的生成背景贵州现在民族建筑居多集中地地区属黔东南地区,该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晨昏多雾,雨后爽朗。
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开门见山,出门爬山”的民谚,形象生动地概括了这一气候复杂,自然条件特殊,建设用地有限的特定的高原地貌环境。
对地形地貌较为适应的干阑式建筑,在有限的用地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在不改变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在抬高建筑的方式,建立起适应地形地貌,又具有安全性的建筑,很好的突出了地理环境作用于建筑的文化结果。
2、黔东南侗族干阑建筑2.1自然衍生的山寨形态一般侗族村寨分布都依山傍水,位于兩座山脉之间的谷地,干阑木楼沿着山谷走向布置,地势平坦,民居的分布形态呈带状格局,各空间布局形态都是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随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的撞击,以及时间、人物、地域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
2.2传统侗居空间的形态特征侗居多依山傍水而建,由于用地有限,为创造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巧妙的与地势相结合,手法独具匠心。
传统侗居的平面空间多样,但就其类型而言,当归于干阑建筑。
干所谓干阑建筑,即用过柱子把建筑托起,使其下部架空。
实际是对“人处其上,畜产居下”的居住建筑类型的通称。
不过,随着人们对住宅空间和面积领域的要求的扩展,干阑建筑有些已经从简单的两层发展为三层或者四层。
从一开间发展为两开间、三开间或者更多开间,或者长屋。
2.3侗寨公共交往场所2.3.1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是象征族性群体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侗寨社会、文化、政治中心。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中心载体.是侗族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鼓楼成为了内聚人心、外显吉祥的建筑物,鼓楼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贵州青岩古镇及其建筑探析
贵州青岩古镇及其建筑探析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南部,距贵阳市中心约20公里。
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贵州省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本文将主要对青岩古镇的建筑特点、空间布局、文化内涵以及现代意义进行探析。
青岩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建筑多采用石木结构,以四合院、三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富有节奏感。
同时,青岩古镇的建筑造型丰富多样,以坡屋顶、马头墙、石雕、木雕等为主要特色,使得整个古镇显得古朴典雅。
在装饰方面,青岩古镇的建筑多采用吉祥图案、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题材进行雕刻和绘画,如“龙凤呈祥”、“福禄寿喜”、“八仙过海”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镇的建筑还通过门窗、檐口、梁枋等部位的雕刻,以及墙体的彩绘、地面的石雕等手段,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青岩古镇的空间布局以“井”字形为主,街道交错纵横,形成丰富的路网。
其中,南北走向的“古街”为古镇的主要街道,沿街两侧分布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商铺,是游客的主要活动区域。
古街北端为青岩古镇的入口,南端连接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城墙,沿着城墙可登上古镇的制高点——翠笼山。
除了古街,古镇还有许多支路和胡同,通向各个角落。
这些道路两旁的建筑根据地势和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空间格局。
古镇上还有许多开放的公共空间,如广场、寺庙、花园等,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休息和集会的场所。
青岩古镇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这与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在明朝时期,青岩古镇是一个军事要塞,经历了许多战乱和变迁。
因此,古镇上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和英雄人物的足迹。
在文化艺术方面,青岩古镇的雕刻、绘画、石雕等传统工艺具有很高的水平。
同时,古镇还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些民族的文化也在青岩古镇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青岩古镇还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镇上有许多寺庙和教堂,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
在现代,青岩古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贵州10大奇特建筑
贵州10大奇特建筑1.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2.贵阳花果园小白宫:在贵阳花果园,位于花果园大街的花果园小洋楼了,外表看上去真是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和周围的建筑一比真是独树一帜,特别的鲜明,有一种布达拉宫的既视感呢,夜色下灯光璀璨,倒影在水里实在很梦幻。
3.天下第一瓶:在茅台酒的故乡贵州省仁怀市盐津河风景区,有一个巨大的茅台酒瓶实物广告,被称为天下第一瓶。
这个巨大的茅台酒瓶,高31.25米。
它外型与茅台酒瓶相同,其飞天牌的商标图案、文字、色彩,均按同样的比例放大,远远望去,就像盛开在绿叶丛中的一朵红花。
4.“天下第一壶”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城中心火焰山山顶,“天下第一壶”高48.2米,直径24米,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证'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称号。
巨壶耸立火焰山顶,壶内旅游、休闲、观光功能齐全,射程达20公里之远的壶顶激光灯在夜空中变换的各种造型,更是公园一绝。
5.中天201大厦是中天城投总部办公楼,其外形独特,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标建筑了。
“201”代表201米的高度,在2011年完工,现在已经投入使用了。
成为贵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余庆飞龙湖天下第一长龙:在贵州省余庆县飞龙湖景区内,建有一条金色龙形走廊,全长999米,号称“天下第一龙”。
据说,这里的村民自认‘龙族’后裔,他们认为,龙给他们带来吉祥。
7.贵州版布达拉宫:这座神奇的牌楼建筑位于贵州省独山县,被称为贵州版布达拉宫,楼高99.9米,斥资3亿建造,是一座融汇水族、布依族、苗族民族元素的建筑。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民族建筑是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的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独具魅力,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这些建筑不仅是生活的载体,更是艺术的表现,它们融合了地域特色、民族习俗和自然环境,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贵州的传统民族建筑主要包括侗族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族风雨廊桥等,这些建筑都体现了当地民族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智慧的传承。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了解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色和魅力。
一、侗族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侗族建筑中的瑰宝。
侗族风雨桥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遵义等地。
这些风雨桥以木结构为主,利用榫卯相扣的原理建造而成,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和一根铁索,被誉为“活節工程”和“木构建筑的明珠”。
侗族风雨桥的建造既解决了民族移民活动的交通问题,又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休憩、庇护的场所。
桥上设有亭台楼阁,让人在桥上行走既能避雨防晒,又能观赏风景。
这些风雨桥不仅是交通的便利工程,更是当地人们行走、聚会、娱乐、竞技的场所,是侗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风雨桥还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生活智慧的传承。
这些风雨桥优雅的外形、巧妙的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瑰宝。
二、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的建造充分考虑了山区气候、地质和民族生活习惯,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环境。
这些吊脚楼不仅能防潮防潦、防火防兽,还能隔冷遮阳,是苗族人民居住的理想之所。
贵州彝族建筑介绍
贵州彝族建筑介绍贵州彝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彝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彝族建筑的特点彝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石、土、竹等材料,建筑形式多样,有木结构楼房、土木结构楼房、竹木结构楼房等。
彝族建筑的特点是“三檐四跳”,即每层楼房都有三个檐,四个跳,檐下有雕刻精美的木雕,跳上有彩绘图案,形式独特,富有民族特色。
彝族建筑的种类彝族建筑种类繁多,主要有三种:木结构楼房、土木结构楼房和竹木结构楼房。
木结构楼房是彝族建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檐下有雕刻精美的木雕,跳上有彩绘图案,形式独特,富有民族特色。
土木结构楼房是彝族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采用土坯和木材结合的方式建造,外墙用土坯夯实,内部结构用木材支撑,形式简单朴素,但富有民族特色。
竹木结构楼房是彝族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采用竹子和木材结合的方式建造,外墙用竹子编织,内部结构用木材支撑,形式简单朴素,但富有民族特色。
彝族建筑的文化内涵彝族建筑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彝族建筑的檐下雕刻和跳上彩绘,都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念。
彝族建筑的建造方式和结构,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彝族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彝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建筑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彝族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于已经破损的彝族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二是加强彝族建筑的传承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彝族建筑文化,传承和发扬彝族建筑文化。
三是加强彝族建筑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彝族建筑的研究和探索,深入了解彝族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为彝族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结语彝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民族建筑文化的地方。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受到了自然环境、民族风俗以及地域特点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
以下将介绍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色和风貌。
一、建筑材料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以石头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由于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石头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大多数传统建筑都是用石材搭建而成。
石头建筑既坚固耐用,同时也给人一种朴实和古朴的感觉。
而在一些山区,人们使用原木搭建房屋,这些木屋也具有特殊的浓厚风土人情和生活气息。
二、建筑结构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结构多为木质搭建,采用斗拱和榫卯结构。
斗拱是贵州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它是把木条制成的曲线形构造物,用来支撑房屋的屋顶和地面,使建筑物在地震灾害时更加稳固。
而榫卯结构是指在构建建筑时不使用钉子和铁件,而是利用榫头和槽口来连接木件,这种结构使建筑更加牢固,也给人一种朴素和优雅的美感。
三、建筑风格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在建筑风格上也具有明显的特色。
不同民族地区的建筑有不同的特色,如侗族的吊脚楼,苗族的板楼等等,各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建筑特色。
侗族吊脚楼将房屋搭建在水面上方,以避免受水淹的影响,而苗族的板楼则以坡屋顶和木楼板为主要特点。
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都展现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
四、装饰艺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在外观装饰上注重线条和色彩,采用各种吉祥图案和装饰元素,如龙凤、花鸟、云纹等,这些图案既能增添建筑物的美感,也传达了当地人民的信仰和愿望。
民族建筑的门窗、庭院等处都布满了各种木雕和石雕,这些工艺品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民族传承的重要标志。
五、环境生态贵州传统民族建筑除了在建筑形式上具有特色之外,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相互融合。
如侗族吊脚楼就建在水乡之上,利用水资源和当地气候,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稻田、竹林、丛林等自然景观与民族建筑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美丽的乡村风景线。
吊脚楼分析
湘西地区月平均气温表
吊脚楼功能及建筑性能分析
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楼上住人,楼下架空,山区气候潮湿多雨 而且炎热,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 物,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通风采光分析图
吊脚楼材料分析
吊脚楼主要材料当地盛产的为杉木,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 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 具有芳香气味,适宜当地气候。 杉木居分析——吊脚楼 吊脚楼 民居分析
吊脚楼分布区: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 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 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多分布于湘西、鄂西、贵州 地区。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 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不同于一般全部都悬 空的干栏,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 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 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燥, 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 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 “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 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 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分布区气候特点
吊脚楼多分布 于湘西、鄂西、贵 州地区。属中亚热 带季风湿润气候, 具有明显的大陆性 气候特征:气候温 和,冬无严寒,夏 无酷暑,四季分明。 气温、降水、日照、 无霜期等均有显著 差别。光照条件较 差,降雨日数较多, 相对湿度较大。
吊脚楼分布区气温变化
湘西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温、降水、 日照、无霜期等均有显著差别。
贵州民居吊脚楼论述
贵州民居吊脚楼论述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悠久。
相应的,在建筑史上也有丰富的建筑经验以及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贵州民居吊脚楼就是丰富中华建筑风格中的一种。
本文以贵州民居吊脚楼为核心进行论述,分析其建筑装修风格以及建筑功能。
标签:贵州;民居;吊脚楼引言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建筑风格也是独具特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不同的地区也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筑艺术。
例如客家土楼、土家吊脚楼等。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建筑风格也趋于现代化,这些现代化的建筑大多相雷同。
而我国现存的一些传统建筑形式则成为彰显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成为我国建筑业的瑰宝。
本文就以贵州民居吊脚楼为核心进行论述。
1贵州民居吊脚楼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地势西高东低,多山多水,一直以来都比较落后与封闭,山区仍然保留着不少至今不被世人所知的村落。
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逐渐被开发出来,而这些村落的房屋形态也以一种崭新的民居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贵州苗、侗、瑶、水、土家等民族居住地,有一种建筑随处可见,那就是南方山区典型的吊脚楼形式。
它几乎成为贵州民居建筑的代名词,是贵州民居的精华所在。
它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
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一种房屋。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
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吊脚楼这一民居形式,很好地反映了贵州民居建筑构图的自由灵活和浪漫情趣,其中许多独具匠心的传统细部装饰处理,也能从一个侧面突出它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在传统贵州民居吊脚楼结构中,一般都分为三层,底层属于用以喂家畜,二层供居住,三层则是粮食及杂物堆放处,每家都有一个能眺望外景的出挑大阳台,设美人靠,屋顶形式极富特色。
2贵州民居吊脚楼构造特点吊脚楼是为适应山地地形,底层架空,并在转角欱子部位作一圈转廊,转廊出挑较大,均不落地,从底下仰视,如同吊在半空,故称吊脚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9号住宅的结构为穿斗式结构。运用这样的结构是因地制宜在结构上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有两种结构:抬梁式和穿斗式。抬梁式结构主要用于北方的官式建筑,如故宫、太和殿等等,适用于开间进深较大的建筑;而穿斗式结构则多用于南方民居,小巧灵活。另外一方面,使用木结构的原因则是因为当地盛产木材。据户主张开明介绍,在很多年之前,青岩古镇附近的山林还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树木植被相对较多,因此将木材作为建筑的结构也便很容易解释了。但是,在当代绿色节能环保是时代的主题,大面积的使用木材作为建筑的材料是行不通的。因此,我觉得正确的途径应该是保护和修缮古建筑,它们是建筑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片段,是不可缺少的;另外一方面,改善结构方式或者采用新的结构方式,木材在耐虫蚀和建筑抗震方面存在缺陷,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同时减少木材的使用,保护森林资源。
1.因地以制宜——住宅区位
南明清街109号住宅位于进入定广门左侧第一间,住宅主入口面向南明清街,为一商铺给过往的游客拍摄古装照片。其侧面朝向与城墙朝向一致,通过城墙旁的小路可以从侧门进入南街109号住宅。据户主张开明介绍,因为有2个入口的关系,在抗战的时候,革命前辈就躲在张开明家,国民党军队来查时,可以方便逃跑。因为这样的关系,同时也因为出门之后,就是定广门,于是也便有了“南门第一家”的称号。
《贵州民族建筑赏析》课程
调研报告
学 生:
专 业:
年 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贵州汉族传统建筑调研报告
——以青岩古镇民居建筑南明清街109号住宅为例
调研时间:2014年12月21日
调研地点: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
调研对象:青岩古镇内的民居建筑以南明清街109号住宅为例
调研目的:青岩人民依天时、就地利,因地制宜的创造了青岩特色文化。通过对青岩古镇民居的调研,分析青岩民居的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立面造型、建筑细部,材料使用等内容,试图提取某些传统建筑元素应用到今后的建筑设计中,同时也试图去探讨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5.因地以制宜——材料的使用
在109号住宅中主要使用的材料是木材、石材、土,这则是因地制宜在材料使用上的表现。这3种材料都是当地盛产的材料。木材主要选用的是梓木,这种木材据户主张开明介绍,梓木抗压性能强,不容易变形。木材主要用于房子的结构和围护。如柱子、梁、楼板等部位。石材主要用于建筑的基座用于承托整个建筑的重量,还要在109号住宅也将石材运用与将户外空间和户内空间分隔。同时,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109号住宅下部运用石材,中部为木材,屋檐则采用的是青瓦。石材偏厚重、木材则偏轻盈。由下往上建筑渐渐变得轻盈这样的处理手法是非常好的,在现代建筑中有过许多这样的例子。另外一方面,石材为冷色,木材则为暖色,两种材料互相对比着,散发出一种视觉的美。我觉得这既是对美学的理解,同时也是地域性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并将他应用到我们的设计中去的处理方法。
2.因地以制宜——平面布局
青岩古镇的民居有2种形式:住居式和店面式。南明清街109号住宅总共有3户,其中2户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房子时间年代较久,另一户建成时间较短,因此在本次调研报告中,主要调研的是前面2户。南街109号住宅采取的是店面式的形式。也即主入口面向南明清街,中间一间为火塘,是户主平时会客的场所。旁边的2间为商铺,销售商品的场所。在火塘的后面有1个楼梯可以走到二楼,二楼便是户主的卧室。这样的布置也是出于对功能的考虑。在2户住宅的中间有一个庭院,据户主张开明说,在以前交通运输不方便的时候,马是主要的运输工具。这个庭院便是放置马的最好的地方。另外一方面庭院也丰富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个庭院里可以闲聊、娱乐、生活、看书、阅报。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八大元素之一,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青岩民居地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二、青岩古镇民居----以南明清街109号住宅为例
有什么样的生态人文环境,就有什么样的适应这种生态人文环境的民居。而最早的民居形式:巢居、穴居,就是为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而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气候、降水、地形地势、森林植被等等。 自然生态的环境的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民居的形式和风格,直接影响了民居的选址、平面布局、造型、构造方式和建造要求。归纳起来就是因地制宜地建造民居。这也是青岩人民建造民居所遵循的原则。经过对青岩古镇民居的实地调研,总共详细调研的有四户民居,南明清街109号住宅在区位选择、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建筑立面、材料使用、建筑细部等相对于其他三户来说更具有代表性。同时又有历史的原因,南明清街109号住宅又被称作“南门第一家”,因此在本次调研报告中以南明清街109号住宅为例来完成本次的调研报告编写。
3.因地以制宜——建筑立面
从南明清街看109号住宅为重檐硬山屋顶,共有两层。底层为商业和日常起居,二层为卧室,整体为木结构,建筑的主体围护结构为木板。同时,因为青岩古镇盛产石头,石头被用在了侧面的围护结构上面和山墙面上。这样有三种作用。一:将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分隔开来;二:防火。木材的缺点之一就是易燃,将石材用在山墙面上,可以有效的隔离火源;三:挡风。木材与木材之间存在缝隙,通过外围护结构可以有效的减弱冷风。建筑立面使用坡屋顶,一方面是起自然排水的作用,另外也是塑造民居形象的一种方式。重檐、硬山、坡屋顶是青岩民居的一种特色风貌,也是其地域文化中的闪光点。
调研报告内容目录:
一、青岩古镇概况
二、青岩古镇民居—以南明清街109号住宅为例
1.因地以制宜——住宅区位
2.因地以制宜——平面布局
3.因地以制宜——建筑立面
4.因地以制宜——建筑结构
5.因地以制宜——材料的使用
6.因地以制宜——建筑细部
三、总结
调研报告正文:
青岩古镇概况
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是贵州省境内的四大古镇之一。建于明洪武十年,原为军事要塞,现为一个被保护的旅游古镇。古镇内有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布局,寺庙、楼阁、飞檐,可以概括为一楼、一宫、一府、二祠、二堂、四阁、五门、八寺、八庙、八坊。同时镇内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有清末状元赵以炯。在近代,它曾是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等革命前辈的秘密居住地。青岩古镇在2013年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在2010年青岩古镇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同时因为其盛产石材,曾一度被专家誉为“石头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