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3)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3)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3)2.网站传播的特点 (3)第二节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4)1.网络论坛的形式 (4)2.网络论坛的作用 (4)3.网络论坛的成员关系 (6)第三节即时通信:基于关系网络的点对点传播 (6)1.即时通信传播的功能 (6)2.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7)3.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7)4.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8)第四节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会化舞台 (9)1.博客的社会意义 (9)2.博客的传播结构 (10)3.博客的传播特点 (10)4.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1)5.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 (11)第五节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 (11)1.维基及其传播的基本特点 (11)2.维基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2)3.维基的主要应用方向 (12)第六节SNS:小世界的映射 (13)1.SNS的基本含义 (13)2.SNS的传播结构 (13)3.SNS的传播特点 (14)4.SNS个体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4)第七节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 (15)1.微博的社会意义 (15)2.微博的传播结构 (16)3.博客的传播特点 (16)4.微博的传播特点 (16)5.微博个体用户的需求 (17)第八节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18)1.微信平台的主要价值 (18)2.微信朋友圈及其影响 (19)3.微信群及其影响 (20)4.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传播特点 (21)第九节APP传播:垂直内容的移动化包装 (21)1.APP兴起的技术基础 (21)2.APP及其传播特点 (21)第十节移动视频直播:在场、表演与陪伴 (22)1.新闻事件的网络直播:从现场到在场 (22)2.社交互动性直播:“表演”“在场感”及“陪伴” (23)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网站传播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ISP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意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指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口与相关服务的机构。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网络协议(1)网络协议的含义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

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

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

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b.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不完全相同,这主要是由Pv4技术下IP 地址资源有限导致的。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系统由ARPANET分布式结构和分散的TCP/IP组成媒介融合(五个层面、表现)p9电子纸电缆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带宽sgmlhtmlxmlmsfrontpagedreamweaverpdf(优点)rssp18widget新一代电子报纸(性能)新一代电子杂志(功能)telnetgosphere mailusenet(网络新闻)ftp(文件传送)BBS(电子公告板)P26聊天服务搜索引擎BT下载博客播客维客社交书签(互联网书签)社交网络服务(SNS)P30六度分离理论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渠道第一节网络技术平台属性网络通信信道多属性网络技术特征。

技术近视P34技术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网络传播媒介属性网络传播的特性。

一、网络传播复合性(传播形态、具体形式)多媒体整合(融合)“综合新闻”又称“多元化新闻”,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新闻传播活动,实现网络传播功能的多重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公共领域(三要素)p39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模式、过程)三、网络传播的多层次性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p47四、网络传播的连通性第三节网络商务平台属性网络经济信息经济信息产品(特点)长尾理论p53商业平台网络5的特点是UGC(用户生产内容)p55是传统经济的延伸。

体验经济P58作为体验经济的网络经济(定义、特性、开发)网络情境第四节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本质属性——虚拟社区第三章一、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人类沟通的基本形式。

网络通信的基本形式。

人际传播(概念、方式、动机、特点、非制度化传播)社会化p64二、网路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电邮特点聊天(双向,效果)博客播客在线游戏三、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可匿名性病毒式营销(六个基本要素)p71iadp72四、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黑洞体验网络空间的基本心理特征:9个网络成瘾群体、沟通群体和社区的社会化作用社会助长作用乌合之众非个性化P84集团极化组织通信内部网金字塔―网络式互联网cisp90网络宣传大众传播第四媒体第四章第一节网站ispiapicpp103网站的传播特点。

网络新闻编辑期末复习题

网络新闻编辑期末复习题

网络新闻编辑知识点复习1.《网络新闻编辑教程》作者:彭兰2.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它的雏形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阿帕网(ARPA-NET)3.网络新闻编辑的四个层面:P17①网络新闻的选择②网络新闻的加工③网络新闻的整合④网络新闻的延展4.新闻价值要素:P45①时新性②重要性③显著性④趣味性⑤接近性5.接近性:所衡量的是受众与新闻信息直接的“距离”,包括地理上的和心理上的。

6.改正稿件中的错别字 P567.修改稿件中的语法错误之搭配不当 P608.常见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方法 P67并列的阿拉伯数字之间和并列的外文字符之间的停顿,应使用西文状态的逗号而不用顿号。

9.标题:①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也是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信息。

②标题已经成为受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10.标题制作的基本原则——准确11.超链接:是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一个特殊手段。

在本质上属于一个网页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允许我们同其他网页或站点之间进行连接的元素是指从一个网页指向一个目标的连接关系,这个目标可以是另一个网页,也可以是相同网页上的不同位置,还可以是一个图片,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个文件,甚至是一个应用程序。

★12.通常一篇文章的完整层次包括: P121层次一:标题层次二:内容提要层次三:新闻正文层次四:关键词或背景链接层次五:相关文章的延伸性阅读13.内容提要的写作采用两种思路:①全面概括②提炼精华14.网络新闻传播中运用的图片主要有:①新闻照片②新闻图表③新闻漫画15.新闻照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P131①新闻照片是一种“易读”的信息。

②新闻照片是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表现手段③新闻照片一般是客观的呈现,文字信息是主观地描述对象的符号,二新闻照片往往是客观地显现对象的符号。

④在网络传播中,新闻照片可以作为导航的手段。

⑤对于网络来说,新闻照片还是一种活跃页面、调节人们情绪的手段。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 (2)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2)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 (2)2.网络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 (3)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 (3)1.“议程设置”与“议程融合”理论 (3)2.网络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 (4)3.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 (4)4.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 (5)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 (6)1.“沉默的螺旋”假说简介 (6)2.网络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 (6)3.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 (7)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1)传播效应与作用效果A.传播效应传播效应,衡量的是特定对象的传播范围与影响面。

仅看单一传播对象时,网络传播的效应包括放大、削弱、催化和裂变等。

a)放大效应网络传播可能将一件小事或一个小话题的影响不断放大,最后在整个网络甚至是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b)削弱效应有些对象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面,但网络可能对它产生一种削弱效应。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通常说明媒体的选择判断与网络受众的选择判断发生了偏离。

c)催化效应在网络传播中,它不仅意味着广泛的传播面,同时意味着事物的属性在人们眼中会发生变化。

d)裂变效应一个话题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分解,衍生出大量新的话题,从而产生强大的传播能量。

对于多个传播对象,网络传播的效应常常体现为两种,即聚变效应和正反馈效应。

a)聚变效应网络传播可以将一些弱小的话题或声音聚集起来,将它们汇聚成一种强大的声音。

通过这一过程,每一个弱小的声音的能量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b)正反馈效应当几个对象同时传播时,网络传播会产生一种使强者更强、使弱者更弱的正反馈效应。

B.作用效果传播效应,只是反映了传播活动本身是否引起关注。

作用效果,则是指所传播的事物在受众那端引起的反应。

作用效果包括以下几种。

a)引起受众注意的程度在网络中,这种注意程度可以通过页面访问量、点击率、转发量等来衡量。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1)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第二节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3)第三节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 (7)第四节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 (9)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1.舆情与舆论的关系(1)舆情的概念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

(2)舆论的概念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

(3)二者的关系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

而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

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

2.网络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网络中的舆情是通过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体现出来的。

从“信息”这个角度来看,舆情可以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这两种信息中得到体现。

(1)事实性信息是对事实的描述,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见没有直接呈现出来。

(2)意见性信息则是主观意见的直接表达。

(3)了解网络中的舆情,不仅应该注意在各种渠道中表现出来的意见性信息,还要关注那些事实性信息中所隐含的意见与情绪。

3.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1)网络中舆论的形成A. 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事件引起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的。

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

另外,一些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发布,也可能引起舆论热潮。

B. 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讨论扩散的过程,是事实与意见的共同传播过程。

事实的传播与意见的传播绝非泾渭分明,传播什么事实、如何传播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意见。

而很多时候,网民在传播事实时,也直接加入了自己的评价。

C. 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

4、网络传播概论考研 笔记【彭兰 第4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4、网络传播概论考研 笔记【彭兰 第4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是一种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以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一、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硬件系统:若干台计算机、相关的通信设备、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2、软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系统、网络通信系统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

广域网与局域网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络节点分布的地理范围,以及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

2、有线网络和无限网络。

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

三、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交换,与人的日常交流是类似的。

如果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需要制定相应的交流规则,即交流什么、如何交流、何时交流等。

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这类规则统称为协议。

用术语表示,网络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鉴于不同实体的任务和实体间通信的复杂性,计算机网络通信一般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每一层协议有不同的功能。

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称为通信体系结构,OSI模型是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层次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在主机内部需要发送数据时,应用层数据会逐渐转换为更低层数据,直到最底层的物理信号,然后被传输出去;接受数据时会将低层信号逐级转换为高层数据,直到转换为应用层相关数据,被各种程序所调用。

【web技术原理与应用】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准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IP地址分为静态IP地址(固定不变)和动态IP地址(每一次登录后地址都可能不一样)。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 (1)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1)1.数据化生存 (1)2.表演化生存 (2)3.节点化生存 (3)4.并发性生存 (4)第二节网络用户的需求 (4)1.关系需求 (4)2.内容需求 (5)3.服务需求 (5)第三节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络用户 (6)1.“个性化”与“社会化”并存的用户 (6)2.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网络用户 (6)第四节作为新闻生产者的网络用户 (7)1.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方式 (7)2.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 (7)第五节用户的群体互动及其影响 (8)1.网络群体互动中的心理机制 (8)2.群体互动带来的人群分化 (9)3.“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 (9)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1.数据化生存(1)数据是个体思想与见解的记录,也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形态,数据成了个体的映射与化身。

(2)数据在记录个人行为的同时也记录了很多社会场景、社会活动,并传达出背后的社会情绪,与大众传媒的记录形成一种补充印证的关系。

媒介组织根据用户生产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完成符合用户个性化的精准推送。

同时,这样的数据化也会使个体暴露在更多的风险中。

(3)个体数据的类型A. 从个体对数据的控制关系来看a) 个体被动产生的数据内容,例如注册信息等;b) 个体主动生产的数据内容,例如微博等用户创造数据;c) 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数据,例如穿戴设备数据等。

B. 内容型数据和活动型数据a) 内容型数据:用户行动的目的就是生产出直接在网络中发布的内容;b) 活动型数据:不是用户有意识生产的内容,而是用户活动的附属产物,是对行为的重要记录,甚至是研究用户个性的重要依据。

2.表演化生存(1)“表演”:社会互动的基本策略在网络中的人际互动中,人们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

头像、昵称、交流手段、自我披露程度等,都是表演的策略。

表演不仅存在于人际互动中,在网络的群体互动和其他各种平台上,表演也是用户的一种常态。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 第三版共31页文档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 第三版共31页文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 第三版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湖南自考 绝对过关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版)最新打印-打印室补充-OK

湖南自考 绝对过关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版)最新打印-打印室补充-OK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协议?你平时上网时使用过哪些协议?它们对应着哪些服务?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交换,与人们的日常交流是相似的,如果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即交流什么、如何交流、何时交流等。

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这类规则统称为协议。

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日常上网使用的协议及对应的服务:①SMTP协议(E-mail信息格式和传递处理方式,使用专门的邮件软件)②MIME协议(E-mail传送二进制数据或文件,使用专门的邮件软件)③NNTP协议(Usenet网络新闻,是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网络新闻组的集合。

它通常使用NNTP协议,使用特定的客户端来阅读和发送讨论的内容。

它讨论的话题不限于新闻,用户通过它可以与世界各地有共同爱好的人就任何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阅读网络新闻组中的信息或者在新闻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④HTTP协议(WWW万维网,HTTP协议是WWW中的通信协议,它能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以满足Web服务器与客户之间的多媒体通信需要。

除了可以进行信息的浏览外,还可以实现E-mail(通过网站,不使用专门的邮件软件)、FTP、Gopher、BBS、聊天、搜索引擎等其他服务)⑤TCP/IP协议(FTP文件传送,用于网络上两个主机之间的文件传输)2.WWW与互联网的关系是什么?WWW技术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优点)?WWW与互联网的关系:WWW万维网是互联网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有人常把WWW与互联网混为一谈,事实上,WWW只是互联网的一种服务。

作用:WWW改变了互联网的命运,使它成为普通人都可以使用的一种网络。

WWW 主要优点有:①多媒体方式: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

②超链接:将不同地点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可以从一个文献迅速转到另一个文献而无须用户对具体过程进行了解。

③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这使普通用户无须记忆特别的命令,就可在图形化的界面上浏览信息。

网络传播概论 第四版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 第四版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引言网络传播是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数字技术来传达信息、传播观点、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该书是网络传播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涵盖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内容概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覆盖了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涵盖了不同的主题。

第一部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网络传播的起源、定义、特点以及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通过对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的解释,读者可以对网络传播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传播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传播媒介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部分:网络传播的技术与工具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中常用的技术和工具,包括社交媒体、博客、微信公众号等。

通过学习这些技术和工具,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网络传播,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第四部分:网络传播的案例分析这一部分通过对实际的网络传播案例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实践方面。

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作者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五部分:网络传播的管理与战略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战略问题,包括网络品牌建设、危机公关、网络口碑管理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网络传播的战略和管理网络传播的过程。

这一部分探讨了网络传播的未来趋势,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

通过对未来趋势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网络传播的方向和发展。

结论《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网络传播领域的学生、从业者以及对网络传播感兴趣的人士都是一本必备的教材。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网络传播工作中。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络传播概论(彭兰)第⼆章知识点整理⽬录第⼀节⽹络的多重属性 (2)1.⽹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2)2.⽹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2)3.⽹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4)4.⽹络的社会形态属性 (5)第⼆节⽹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7)1.⽹络中的⼈际传播 (7)2.⽹络中的组织传播 (8)第⼆章⽹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第⼀节⽹络的多重属性1.⽹络的技术平台属性(1)技术进步与⽹络功能的良性互动世界各国在⽹络技术上的⼈⼒与物⼒投⼊带来了⽹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反过来,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进⼀步拓展⽹络应⽤的⼴度与深度,这就更加促进了政治、经济、⽂化等各⽅⼒量对于⽹络的关注以及在⽹络中的投⼊。

(2)⽹络技术的特点它与很多技术相互关联,其发展脉络更复杂。

它不仅是⼤众传播的⼿段,也是⼈与⼈沟通的⼿段,来⾃⽤户⽅⾯的驱动⼒,对于技术发展起着明显作⽤。

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是⼀种传媒技术,更涉及社会⽣产与⽣活的各个层⾯。

因此,它的发展动⼒更为多元、强劲。

(3)防⽌“技术近视”和“技术决定论”当我们研究⽹络媒体的发展时,不能忽视技术在它的历史进程中的作⽤,更要时刻关注技术对于未来传媒业⾛向可能起到的作⽤,否则就可能陷⼊“技术近视”的沼泽。

但在看到技术可能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技术因素只是媒介发展的⼀个动⼒,⽽政治⼒量、经济⼒量的⼒学关系,对于媒介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

2.⽹络的传播媒介属性(1)⽹络传播的复合性A. 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a) ⽹络是⼀种复合性媒介,所承载的传播形态包括⼈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织、渗透与互动关系。

b) 从传播形式来看,⽹站、客户端、电⼦邮件、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相互连接、渗透,形成了⽴体的传播⽹络。

B. 传播⼿段的多媒体融合多媒体融合有两个层⾯的含义:a) ⼀是指⽹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种形式的信息;b) ⼆是指在有关某⼀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多媒体⼿段。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 (2)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2)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 (2)2.网络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 (3)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 (3)1.“议程设置”与“议程融合”理论 (3)2.网络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 (4)3.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 (4)4.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 (5)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 (6)1.“沉默的螺旋”假说简介 (6)2.网络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 (6)3.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 (7)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1)传播效应与作用效果A. 传播效应传播效应,衡量的是特定对象的传播范围与影响面。

仅看单一传播对象时,网络传播的效应包括放大、削弱、催化和裂变等。

a) 放大效应网络传播可能将一件小事或一个小话题的影响不断放大,最后在整个网络甚至是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b) 削弱效应有些对象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面,但网络可能对它产生一种削弱效应。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通常说明媒体的选择判断与网络受众的选择判断发生了偏离。

c) 催化效应在网络传播中,它不仅意味着广泛的传播面,同时意味着事物的属性在人们眼中会发生变化。

d) 裂变效应一个话题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分解,衍生出大量新的话题,从而产生强大的传播能量。

对于多个传播对象,网络传播的效应常常体现为两种,即聚变效应和正反馈效应。

a) 聚变效应网络传播可以将一些弱小的话题或声音聚集起来,将它们汇聚成一种强大的声音。

通过这一过程,每一个弱小的声音的能量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b) 正反馈效应当几个对象同时传播时,网络传播会产生一种使强者更强、使弱者更弱的正反馈效应。

B. 作用效果传播效应,只是反映了传播活动本身是否引起关注。

作用效果,则是指所传播的事物在受众那端引起的反应。

作用效果包括以下几种。

a) 引起受众注意的程度在网络中,这种注意程度可以通过页面访问量、点击率、转发量等来衡量。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1)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第二节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3)第三节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 (7)第四节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 (9)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1.舆情与舆论的关系(1)舆情的概念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

(2)舆论的概念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

(3)二者的关系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

而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

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

2.网络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网络中的舆情是通过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体现出来的。

从“信息”这个角度来看,舆情可以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这两种信息中得到体现。

(1)事实性信息是对事实的描述,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见没有直接呈现出来。

(2)意见性信息则是主观意见的直接表达。

(3)了解网络中的舆情,不仅应该注意在各种渠道中表现出来的意见性信息,还要关注那些事实性信息中所隐含的意见与情绪。

3.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1)网络中舆论的形成A. 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事件引起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的。

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

另外,一些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发布,也可能引起舆论热潮。

B. 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讨论扩散的过程,是事实与意见的共同传播过程。

事实的传播与意见的传播绝非泾渭分明,传播什么事实、如何传播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意见。

而很多时候,网民在传播事实时,也直接加入了自己的评价。

C. 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 (1)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1)1.数据化生存 (1)2.表演化生存 (2)3.节点化生存 (3)4.并发性生存 (4)第二节网络用户的需求 (4)1.关系需求 (4)2.内容需求 (5)3.服务需求 (5)第三节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络用户 (6)1.“个性化”与“社会化”并存的用户 (6)2.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网络用户 (6)第四节作为新闻生产者的网络用户 (7)1.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方式 (7)2.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 (7)第五节用户的群体互动及其影响 (8)1.网络群体互动中的心理机制 (8)2.群体互动带来的人群分化 (9)3.“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 (9)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1.数据化生存(1)数据是个体思想与见解的记录,也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形态,数据成了个体的映射与化身。

(2)数据在记录个人行为的同时也记录了很多社会场景、社会活动,并传达出背后的社会情绪,与大众传媒的记录形成一种补充印证的关系。

媒介组织根据用户生产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完成符合用户个性化的精准推送。

同时,这样的数据化也会使个体暴露在更多的风险中。

(3)个体数据的类型A. 从个体对数据的控制关系来看a) 个体被动产生的数据内容,例如注册信息等;b) 个体主动生产的数据内容,例如微博等用户创造数据;c) 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数据,例如穿戴设备数据等。

B. 内容型数据和活动型数据a) 内容型数据:用户行动的目的就是生产出直接在网络中发布的内容;b) 活动型数据:不是用户有意识生产的内容,而是用户活动的附属产物,是对行为的重要记录,甚至是研究用户个性的重要依据。

2.表演化生存(1)“表演”:社会互动的基本策略在网络中的人际互动中,人们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

头像、昵称、交流手段、自我披露程度等,都是表演的策略。

表演不仅存在于人际互动中,在网络的群体互动和其他各种平台上,表演也是用户的一种常态。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B. 相关的通信设备;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

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

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

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 第三版共31页文档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 第三版共31页文档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 第三版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பைடு நூலகம்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一节网络的多重属性 (2)1.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2)2.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2)3.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4)4.网络的社会形态属性 (5)第二节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7)1.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7)2.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8)第二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第一节网络的多重属性1.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1)技术进步与网络功能的良性互动世界各国在网络技术上的人力与物力投入带来了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反过来,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进一步拓展网络应用的广度与深度,这就更加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力量对于网络的关注以及在网络中的投入。

(2)网络技术的特点它与很多技术相互关联,其发展脉络更复杂。

它不仅是大众传播的手段,也是人与人沟通的手段,来自用户方面的驱动力,对于技术发展起着明显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种传媒技术,更涉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层面。

因此,它的发展动力更为多元、强劲。

(3)防止“技术近视”和“技术决定论”当我们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时,不能忽视技术在它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更要时刻关注技术对于未来传媒业走向可能起到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陷入“技术近视”的沼泽。

但在看到技术可能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技术因素只是媒介发展的一个动力,而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的力学关系,对于媒介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

2.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1)网络传播的复合性A. 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a) 网络是一种复合性媒介,所承载的传播形态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织、渗透与互动关系。

b) 从传播形式来看,网站、客户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相互连接、渗透,形成了立体的传播网络。

B. 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多媒体融合有两个层面的含义:a) 一是指网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信息;b) 二是指在有关某一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

C. 传播功能的多重性在不同层面,其功能侧重点有所不同。

原创-考研-人大-笔记-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原创-考研-人大-笔记-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一、网络传播的典型样式1、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网络中可以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包括:电子、聊天、博客(播客),网络游戏等1、传播渠道、传播渠道——————以网络这一大众传媒为中介。

以网络这一大众传媒为中介。

2、传播手段、传播手段——————多种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多种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目前的人际传播手段已经发展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文字交流仍是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主要手段(技术因素限制,多数人的偏好,交流内容便于记录)。

网络交流往往另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顶”“mn”网络表情符号,“脸谱”。

3、传播情境、传播情境——————虚拟性虚拟性相对来说,是一种更平等更纯粹的交流,它使交流内容与技巧等的重要性。

4、传播主体、传播主体——————可匿名性,多面性可匿名性,多面性可匿名性——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任性,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本我”“语言暴力”,聊天室的无序状态与心理动因。

网络的特点也使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个体表现出一种铖——名字、性别、角色等5、传播范围、传播范围——————广泛性,偶然性广泛性,偶然性广泛性——人们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偶然性——交流的预热期,全面试探——走向稳定。

6、传播辐射作用、传播辐射作用——————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可能在点对点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宏大的人际网络,这时,人际传播的手段与渠道,可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病毒式营销”;流行文化传播、社会舆论传播、社会动员等的重要渠道。

1、对现实世界人际交流的影响1、“泄压阀泄压阀””,比现实世界更轻松。

2、负面效果a、沉溺于网上交流,忽视现实世界中的交流。

b、麻醉自己,逃避现实。

C、“网络成瘾症”——也称“网络成瘾综合症”或“网络的病态便用”,心理学也称之为一种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分依赖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直接表现是人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活动,网络中的人际交流成为导致人们上网成瘾的一个直接诱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阿帕网分布式结构去中心化Tcp/ip互联网壮大原因www(P25)ipv6网格计算P2p语义网Web2.0媒介融合(五个层面、表现)p9 电子纸有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带宽SGMLHTMLXMLMS FRONTPAGEDreamweaverPdf(优点)RSS p18Widget新一代电子报纸(表现)新一代电子杂志(特点)TelnetGopherE-mailUsenet(网络新闻)Ftp(文件传送)BBS(电子公告板)p 26聊天服务搜索引擎BT下载博客播客维客社会化书签(网络书签)SNS(社会网络服务)p30六度分隔理论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渠道第一节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网络传播渠道的多重属性网络技术特点。

技术近视p34技术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网络传播媒介属性网络传播的特性。

一、网络传播复合性(传播形态、具体形式)多媒体整合(融合)“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网络传播功能的多重性公共话语空间私人话语空间公共领域(三要素)p39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二、网络传播开放性(格局、过程)三、网络传播的多级性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p47四、网络传播的连通性第三节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网络经济信息经济信息产品(特点)长尾理论p53经营平台网络5特征UGC(用户生产内容)p55作为传统经济的延伸。

体验经济p58作为体验经济的网络经济(定义、特性、开发)网络情境第四节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区别传统媒体本质属性虚拟虚拟社群第三章一、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人类传播的基本形态。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人际传播(概念、方式、动机、特点、非制度化传播)社会化p64二、网路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电邮特点聊天(两种、方式、效果)博客播客网络游戏三、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可匿名性病毒式营销(六个基本要素)p71 IAD p72四、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黑洞体验网络空间基本心理特张9个网络成瘾症社会化的作用群体传播群体社区社会助长作用乌合之众去个体化p84群体极化组织传播内联网金字塔—网络式互联网CIS p90网络宣传大众传播第四媒体第四章第一节网站ISP IAP ICP p103网站的传播特点。

网站的规划网站传播的编辑策略第二节即时通讯即时通讯功能表现即时通讯传播特点即时通讯社会影响ICT p118第三节网络社区传播网络社区(虚拟社区)p123 社区p122一社区含义及意义二、网络社区的构成基础(技术平台、组织结构、维系点)三、社区成员关系(需求。

权力)四,网络社区管理(成员内容组织推广)五网络社区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7个六案例分析强国论坛猫扑百度贴吧业主论坛豆瓣第四节博客传播拟剧理论议程融合社会生态系统公民新闻(公共新闻)P190第五节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发展表现。

搜索引擎传播特点。

搜索引擎营销4目标搜索引擎优化搜索引擎广告第六节RSS创新与普及理论RSS传播特点。

RSS传播的影响。

第五章第一节网络传播中的文字符号一、网络文字符号系统与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特点网络语言周期性产生原因二、网络语言的构成三、网络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动力直接动力社会动力第二节网络传播中的图形、图像符号一、网络情绪的图形化运用场合二、网络ID的图形化三、网络文字符号的图形化四、网络图形符号的动态化五、网络图像的“ps”与“恶搞”华盛顿邮报的15条规则白宫摄影记者协会四项原则网络恶搞的社会背景恶搞的消极性第三节网络传播文本的总体特点一、层次化文本一篇文章的完整层次影响信息消费的主要因素二、网络化文本网络话文本影响四、可进入性文本第六章网络中的专业新闻传播者网络媒体P243传播者与受众新闻机构的发展历程整合新闻P250传统媒体网站分层网络媒体竞争力网络与传统媒体合作方式、合作思路、发展趋势、未来前景媒介形态变化的六原则p264第三节新闻网站的任务与业务构成新闻网站的任务6个网络新闻业务的构成及特性6个网络新闻的快餐化和碎片化新闻网站的整体产品构成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受众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络受众的5个代表性指标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地域数字鸿沟P294受众的总体特征个体性社会性虚拟性自主性控制指标情绪指标P309匿名心理P310角色与虚拟环境认知失调理论从众心理选择性心理网民阶段性典型特点需求特点行为特点思维特点价值取向特点解构性P323 反传统反理性反中心泛政治化P336第八章网络传播的结构网络传播结构定义p355信息流意见流p355研究网络传播结构的意义第二节网络中信息传播结构(发布、扩散、循环)第三节意见传播结构(形成、冲突、流动)第四节把关人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传播效果定义p381一、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传播效应(单一:放大、削弱、催化、裂变多个:聚变、正反馈)与作用效果微观效果与宏观效果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二、网络传播效果形成复杂性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第四节网络新闻传播效果含义评估作用、方式、辩证认识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一、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一)传播效应与作用效果(二)微观效果与宏观效果(三)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二、网络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网络传播在效果形成方面,过程显得更为复杂,作用因素也更为多样。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是媒体报道内容与公众关注内容及相关态度之间的关系。

尽管网络的“分权”特点似乎给媒体的议程设置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网络媒体在议程设置方面的作用仍然是值得关注的。

一、“议程设置”与“议程融合”理论(一)“议程设置”理论简介(二)“议程融合”理论简介二、网络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当把议程设置理论与网络结合起来时,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是:网络是否还存在议程设置的功能?目前的理论与实践,基本上对此都作出了正面回答。

三、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1.议程设置主体的多元化与受众地位的上升。

2.网络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动作用。

3.网络中“纵”、“横”议程的交织。

4.网络议程设置作用范围的有限性。

5.网络议程设置的全球化趋向。

四、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制(一)议题的形成——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点(二)信息与意见的传播——网络议程设置的实施(三)议程融合——网络议程设置发生作用的内在动因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一、“沉默的螺旋”假说简介二、网络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三、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第四节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在网络传播效果分析的实务中,网络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的分析与评估是最主要的,也最具有典型意义。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操作原理与方法,也可以对网络中其他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估提供基本的启发和指导。

一、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含义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考察的是新闻报道对受众作用与影响的程度。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有双重含义。

一方面,它指新闻报道在受众中产生的结果与传播者预期目标之间的吻合度,一般而言,吻合度越高,说明效果越好。

另一方面则指新闻报道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这种社会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二、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作用1.根据新闻传播效果评价新闻编辑工作。

2.根据新闻传播效果调整传播策略。

3.根据新闻传播效果把握受众脉搏。

4.根据新闻传播效果了解社情民意。

三、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方式(一)从网民的新闻消费行为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1.从点击量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2.从网站访问流量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3.从网民搜索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二)从网民的新闻生产行为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1.网民评论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2.网民转发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3.网民收藏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4.受众调查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三)从媒体的反应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1.媒体转发量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2.媒体的跟进报道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四、对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辩证认识1.将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考察。

2.深入分析指标后面的相关因素。

3.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简单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