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1_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一、变量的概念变量(变项)(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例如:光的强度可以由弱变强,呈现的时间可以由短变长,智力的IQ可以由小变大,这些都属于量的变量。
又如,人的性别有男女,人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这些是质的变量。
质的的变量有时可以用数字代替类别,以便于统计分析。
二、变量的种类(一)自变量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
在数学中,y=f(x)。
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
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因变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在心理学研究中,因变量是研究者关注的中心,它是指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果变量。
因变量的研究对于理解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学习效果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2. 分析不同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优缺点;3. 为实际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分组、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采用新的学习方式,控制组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
实验前对两组进行前测,实验后对两组进行后测,比较两组学习效果的差异。
2. 实验材料:选取高中数学教材中一道难度适中的题目,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对两组被试进行前测,了解其初始水平;(2)实验组采用新的学习方式,控制组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两组同时进行学习;(3)学习结束后,对两组进行后测,了解其学习效果;(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学习效果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的学习效果显著高于控制组;2. 实验组的学习时间明显短于控制组;3. 实验组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高于控制组。
五、实验讨论1. 新的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习效果。
这可能是因为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和参与度的降低。
3. 实验结果表明,新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实验结论1. 新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2. 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实验报告
第二阶段:(实验假设的验证阶段)
在第一阶段实验结束24小时后,所有的24只狗都进入往返箱,接受测试。在往返箱两面的箱壁上各有一盏信号灯,当一面箱壁上的信号灯熄灭,电流将在10秒钟过后通过箱底。如果狗能在这10秒钟内跳过隔板,它就能完全躲过电击。如果它不跳,电流将会持续直到它跳过隔板或是60秒钟后电流自动中断。每只狗在往返箱内接受10次测试。
实验设计
(包括自变量、应变量及额外变量;实验逻辑假设)
自变量:
第一阶段:被试是否有终止电击的能力水平(有能力,即按压镶板有效;无能力,即按压镶板无效)
第二阶段:被试于第一阶段习得的关于自己行为与电击关系之间的观念水平(认为终止电击于自身行为有关;认为终止电击与自身行为无关)
尽管实验者设计了两个阶段的实验,但个人认为,真正的自变量是第二阶段的自变量。因为从以下实验过程可以看出,第一阶段是为第二阶段的实验做铺垫。目的在于让两组被试产生不同的观念,即终止电击与自身行为有无关系的观念。
(5)是否该考虑被试的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对不愉快刺激的承受能力;
改进:
(1)后来,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个人认为,后续实验改进了上述(1)(4)两点的不足;
(2)为了保证被试的同质性,在进行此类实验前,就被试对刺激的承受能力进行测试;
(3)个人认为,实验结论还过于经验论,行为主义色彩浓重。把人机械化,忽略了人有积极的建设性力量。
但华生和哈佛的学者们没想过如果在一个被试可以控制或逃离的情景中,被试们的反应又会如何呢?
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突出的实验者之一是宾州大学的马丁·赛里格曼。他和梅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以狗为被试的试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建构了他的理论。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邵静纪正霞王金慧(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一、摘要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本实验自变量是被试是否被告知结果,得到的两组误差平均数,进行t 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显著。
二、引言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之一,是实验的核心。
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及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与操控。
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并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
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02心理学实验的变量及控制
客观性
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仪器测量并记录到
数量化
将被试的反应进行量化 质的指标,则分为等级
可靠性
有一定的信度,即对同一组被试测量两次或更多次,被试的反应 结果应基本一致
敏感性
因变量必须因自变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因变量的控制
实验者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因变量的变化 反应控制
霍桑效应
控制方法
单盲实验法:被试不知道会接受何种实验处理
药物效果实验
安慰剂效应
掩饰情节
对实验程序进行似是而非但不正确的解释,不告诉真正的 实验假设 不常用 有一定的欺骗性
实验者偏见
实验者做的一些事会与自变量的作用混淆在一起
期望效应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观察者特殊的期望或偏爱,会无意识地给被试发出某 种隐蔽信号,导致被试按照与观察者的偏爱相一致的 方式作出反应,从而证实实验者的预期
优点
控制机体变量
统计控制法
指采用统计技术控制额外变量
采用协方差分析或偏相关等技术
实施办法
删除极端数据法
协方差统计法
控制额外社会变量的方法
要求特征
在实验中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目的产生某种假 设,然后以满足该假设的方式做出反应 安慰剂效应(“好被试”现象)
指被试在实验中根据自己对实验目的的假设努力使 自己的行为符合实验者的要求,成为一个好被试 人或动物身上产生的真正心理生理影响,这种影响 归因于接受某种物质或方法的治疗,而不是这种物 质或方法的内在效力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现象
暂时性被试差别自变量
任何改变被试的特征使其与自然状态不同的操作 双耳分听法,半视野速视技术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1、实验中的几种变量变量:也称变项,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也称自变项。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是由实验者观察或记录的变量,也称依变项。
控制变量: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是在实验中应保持恒定的变量,称控制变量。
2、自变量的种类?自变量大致可分为三类:(1)作业变量:指实验中要求被试者做出特定反应的某种呈现刺激。
(2)环境自变量:当实验呈现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则改变了环境特性即为环境自变量;(3)被试者变量:被试者的特性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性、动机、态度等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这些因素统称为被试者变量。
3、额外变量的控制及方法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缺乏推论的普遍性。
双盲实验和单盲实验是排除法中有效的方法。
双盲实验指在对额外变量控制时,不告诉被试和主试实验目的的实验。
单盲实验指在对额外变量控制时,不让被试知道实验内容和目的,从而避免被试因主观期望而引起的额外变量。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的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变。
当消除额外变量有困难时,就可以采用恒定法。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者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法:根据概率理论,把被试者随机的分派到各处理组中。
随机法不仅能应用于被试者,也能应用于呈现刺激的安排。
(5)抵消平衡法: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6)统计控制法:当明知有因素将会影响实验结果,却无法在实验中加以排除或控制时,需要实验后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统计控制。
实验一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
实验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1 引言心理实验和其它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的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明确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照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控制或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它应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并且要用数量来表示,具有可操作性。
控制变量。
在心理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对所有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因素都要进行控制,使其它实验条件保持恒定。
额外变量就是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一个实验者不只是在实验设计时要明确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也要处处考虑到它们。
例如在写实验报告时,首先在提出的问题中就要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在方法中要说明对额外变量是如何进行控制的;在结果中列表画图要让读者容易看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画图时自变量一般画在横坐标上,因变量画在纵坐标上,否则就将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个关系颠倒了;结论也要围绕自变量如何引起反应的变化来回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
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是心理实验研究的必要条件。
本实验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2 方法与程序2.1 实验材料触棒迷津(见下图)、小棒、遮眼罩、秒表、记录纸。
2.2实验程序1、三人一组,被试者带上遮眼罩,用小棒走迷津(实验前被试者勿看迷津,也勿用手触摸迷津)。
主试者对被试者的指示语必须这样说明:“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尽快地学会用小棒走迷津,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争取早些学会”。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郑彬睿100940331 引言心理实验和其它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照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控制或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它应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并且要用数量来表示,具有可操作性。
控制变量,在心理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对所有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因素都要进行控制,使其它实验条件保持恒定。
额外变量就是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变量。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定“知道结果”的反馈信息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2 实验方法2.1 被试某大学在校生男女各一名,年龄均为20岁2.2 实验仪器(材料)白纸若干、直尺若干把2.3 实验程序本实验为单因素组间设计。
自变量为练习中被试是否知道画线结果,具有两个水平,即知道结果(有反馈信息)和不知道结果(无反馈信息),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分配到这两个水平上;因变量为画线的准确性,以画线长度或者画线长度与实际长度的误差为衡量指标。
明确的标准线段长度为3cm。
1.让被试甲坐在桌边,桌上放好画有黑色线段的白纸(令线段垂直于桌子边缘)和编号为“甲1”的白纸,用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使其看不到自己画好的线段和画线的手。
实验过程中,扶好挡板,帮助被试移动白纸,在其完成20条竖线后结束。
2.主试换用白纸“甲2”。
每当被试画好一条线段,主试尽快量好,并立刻反馈线段的长度与参考标准线段的误差,长了、短了,还是刚好。
移动白纸,直到这轮40条线段画好。
3.主试换用白纸“甲3”。
实验过程与第一轮一致,不给予反馈信息。
4.换被试乙进行实验,用“乙1”、“乙2”、“乙3”三张白纸画线,画线方法完全相同,只是每次画线的结果都不给予反馈。
5.处理实验结果3 研究结果本实验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量结果,见表1和表2。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有关反馈对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的研究何晶鞠茏梁超蔡培(上海师范大学07应用心理学1班,上海,200234)摘要:本实验旨在帮助心理系的学生辨析心理学实验中的各种变量: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应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控制变量(controlled variable)。
本实验原本用作检测在动作技能学习中,反馈(feedback)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最后,虽然我们很顺利地理清了本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但是在“反馈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这一研究方向中,我们的实验失败了,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反馈对学习是没有影响的,这显然有驳常理。
分析原因,可能是实验程序中没有对被试的疲劳这一无关变量加以控制,也可能是实验假设本身有误,动作技能无法在有无反馈的两种不同的情况下迁移。
关键字:运动技能学习反馈增补反馈变量控制一、导言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
自变量的变化至少要有两个不同水平。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
它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并且用数量来表示。
控制变量,在心理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对所有能够影响反应变量的因素都要进行控制。
一个实验者不只是在实验设计时要明确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也要时时刻刻考虑到他们。
例如在写实验报告时,首先在提出问题中要明确自变量和反应变量时的关系;在方法中要说明对自变量以外的可能影响反应变量的因素是如何进行控制的,结果中的图表要让读者容易看出自变量与反应变量。
画图时自变量必须画在横坐标上,反应变量必须画在纵坐标上。
否则就将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个关系弄颠倒了。
结论也要围绕自变量如何引起反应的变化来回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
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是从事心理实验研究的必要条件。
与运动有关的信息分两类:一是在运动之前得到的,二是在运动之中或运动之后得到的。
在运动之前,我们会得到一些有关学习的动作技能的信息,如动作技能练习前的言语指导和示范。
《实验心理学》详细笔记
《实验心理学》详细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变量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一、自变量1、自变量的定义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我们要选择的自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
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
句子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子的特点。
这些自变量都是因自身的不同特点而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也属于环境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1、因变量的定义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信度指一致性,即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3、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邵静纪正霞王金慧(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一、摘要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本实验自变量是被试是否被告知结果,得到的两组误差平均数,进行t 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显著。
二、引言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之一,是实验的核心。
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及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与操控。
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并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
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第一章第三节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 好的实验要能对各种变量进行有效地操 纵、控制。 • 如果不能进行操纵,只是一个相关研究。 比如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交往方式的影 响。
变量的类型
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变量分为自变量、 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
被操纵
变量
因变量
被观察、 测量
额外变量
被控制
• 在谈到心理学实验所涉及的变量时,我们所指 的都是至少有两种取值的事件或行为。如果自 变量只有一个水平,那么我们就无法比较它的 效果。(例如牙膏调查研究) • 和自变量一样,因变量也必须有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取值。如果被试所能作的唯一回答是“非 常好”,那么研究没有意义。 • 当我们希望自变量和因变量都取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值是,要将额外变量的取值限制在单一维 度上。(比如性别。)
• 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极端的情况会造成天 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 天花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相对于被 试的执行能力来说过于简单,因而造成了所有 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实验结果, 并且自变量的不同处理水平没有什么差别。 • 地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 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 • 避免的方法——预实验
指导语的要求及举例 • 内容确定 完全 简单明确 标准化 • 简单反应时指导语:“这是一次反应时 间测量实验,当你听到预备口令后,若 在听到刺激声,就迅速按手键,要求又 准又快。不许提前按键。如果提前按键, 则会有一个声音提示,那么这一组反应 时测量作废,重新开始一组。若刺激声 呈现4秒钟仍未反应,此组测量也作废, 并重开一组。”
四、额外变量(污染因素)
• 额外变量和自变量一样能在实验中造成不同组 之间的差异,那么额外变量的危害在哪里呢? • 污染:既可将实验结果归于自变量,也可将实 验结果归于额外变量。 • 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 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
心理学研究中变量的种类及控制
– 要以宽广的胸襟接纳和客观地审视他人的研究成果,在没 有充分的依据的前提下,不可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或结论妄 加菲薄
– 从实际出发,以事实或数据为依据发现客观规律,避免主 观、武断、不负责任地下结论,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
整理ppt
32
• 心理学实验中各种变量及变量的控制
– 心理学实验中的主试与被试
» 物理条件一定、主试言行一致、被试身心状态稳定
– 恒定发不能消除误差,只能使误差保持在一个恒定 的水平上
整理ppt
54
• 随机取样法
– 平衡个体差异因素的常用方法
– 被试抽取和被试分组
– 从理论上保证抽取的被试具有代表性,不同实验处理组的 被试特质基本处于相同的水平
– 30人以上
– 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 措辞简单化,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和术语
– 标准化——录制成录音带、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播放
整理ppt
36
整理ppt
37
– 心理实验中各种变量
• 可以在性质上或是在数量上加以改变的任务的 属性
– 质的变化,如性别、职业,非连续变量
– 量的变化,如正确率、反应时长短、声音大小,连续变量
整理ppt
38
– 实验设计方法不当、被试选择和分配不合理不合理、被试 或仪器出现意外情况、对各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没有采 用平衡与消除的方法
– 消除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控制方面的额外因素的方法是通 过各种平衡误差法抵消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顺序误差和 练习效应
整理ppt
49
• 来自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额外因素
– 极端数值没有删除或者删除方法不当 – 没有删除不可靠数据 – 合并不同质数据 – 统计分析方法不当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答案 自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
用于奖励的语言种类。 语言数量(或频率) 办公室情境、治疗者
2021/4/22
17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人 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 舒服。对变量命名。
答案 自变量 参与者性别 因变量 不舒服的程度 控制变量 电话亭的大小、挤在电话亭的人数(6)、个体的大小等
天花板效应(高限效应)--任务过易 地板效应(低限效应)--任务过难
2021/4/22
11
D、指标
a、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因变量指标
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 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以及口头报 告等等
b、选择指标的条件
※有效性 即是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 ※客观性 是指此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客观 的指标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重现的
2021/4/22
2021/4/22
23
B、保持恒定法(适用于无关变量与自变量没有交互作用条件) 使其产生的效果不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场所 实验时间 主试 实验室亮度、温度、噪音 实验材料:图片熟悉度、颜色
2021/4/22
24
C、效果平衡法(无法消除,无法固定)
其原理是采用两组来平衡被试间的个体差异
具体方法有: (事先明确什么额外变量对实验效果影响较大)
2021/4/22
9
2、因变量
A、什么是因变量(反应变量、依从变量)
是研究者(主试)操纵自变量的影响效果所观察或所测量出的因素。 当 主试者引入、除去或改变自变量时,这种因素会跟着出现、消失或改变
实验报告1_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知道结果”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摘要 本实验的目的、方法、基本结果、结论。
要求高度概括,在200字以内。
1、 导言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嵌齿和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在实验开始前必须要对三种变量进行慎重的考虑,这三种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
由于实验者相信他们会引起行为的变化,所以这些被选作了自变量。
其变化至少要有两个不同的水平。
因变量是指实验者要观察和记录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
好因变量必须具有稳定性,对自变量效果要准确反映。
除自变量外,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可以影响因变量的变化,叫额外变量。
这些额外变量如不加控制,就说不清,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额外变量的影响造成的。
于是又把这些必须加以控制的变量叫做控制变量。
研究者能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的程度,就是他们能避免混淆的程度,也是评价一个实验设计的根据。
以下我们做的这个实验,就是通过测定“知道结果”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来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反应变量和控制变量。
2、 方法2.1 被试在选修本课的北京大学心理系03级本科生中选取16人作伪被试。
他们年龄16~21岁,均为右利手。
把被试分成两类,甲每次知道画线的结果,乙不知道。
由于实验是课程的一部分,故被试无报酬。
2.2 仪器和材料16张10×10 2cm 的白卡片上画有一条5 cm 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板;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 。
16张白纸,一半写有“1甲、2甲、3甲”,另一半写有“1乙、2乙、3乙”。
16支铅笔。
2.3 实验设计自变量是“是否知道画线结果”。
该自变量有两个水平:“知道”和“不知道”。
因变量是画线的准确性。
在本次实验中用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表示。
控制变量是被试的年龄阶段、利手,线段的标准长度,短米尺、遮板、白纸、铅笔的型号、主试所用的指导语及实验所处环境。
1.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视觉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报告
视觉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实验XXX 应用心理学X班摘要三个实验分别用于测量视觉简单、选择、辨别的反应时。
了解视觉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的实验方法及原理;了解这三个测量反应时实验的区别,以及了解选择反应时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三个实验均通过计算机呈现视觉材料,要求被试根据给与的刺激按键,以测定视觉反应时。
实验结果表明同一被试,选择反应时最长,辨别反应时次之,简单反应时最短。
关键词视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1 引言1.1概念界定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根据不同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辨别反应时实验中有两个基本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
1.2相关的理论和观点唐德斯提出:简单反应时A=基线时间;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B-A) =选择时间辨别反应时—简单反应时(C-A) =辨别时间大致说来任何心理现象都是有个体差异的,反应时也不例外,有人反应快也有人反应慢。
但基本都符合上面公式的特点即A反应时是小于B反应时和C反应时的。
再有就可能是反应时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也存在个体差异,表现为这个人是更重视速度还是准确率。
奈特和坎特威茨发现:刺激间隔和错误率存在刺激间隔越短,错误率越高的关系。
1.3本实验的目的意义通过计算机呈现的视觉实验材料,学习视觉简单反应时的测定方法通过测定不同特征视觉刺激的简单、选择和辨别反应时,学习测定简单、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的方法,考察刺激特征对三种反应时的影响。
学习和掌握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在信息加工过程研究中的应用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XX学校教师教育学院2018级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一名,视觉正常,色觉正常。
2.2 仪器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实验平台。
2.3 实验材料简单反应时测试中视觉的刺激为绿圆。
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的刺激有两个,分别是红圆和绿圆。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心理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3. 提高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心理在其中的应用;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1)实验设计: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实验设计心理: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1)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以消除实验误差;(2)对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实验效果;(3)重复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平衡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平衡处理,以消除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心理的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3)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设置合适的实验条件;(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2)实验材料:心理测试题;(3)实验条件: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4)实验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与实验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实验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自变量: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在有关变量中,主试不打算研究的变量叫做额外的有关变量,简称额外变量。
3.混淆变量: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那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就是混淆变量。
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变量混淆。
(把不对因变量起作用的因素当作自变量)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的情况。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实验设计。
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能有效地控制研究中自变量的不同取值和因变量的指标,以及被试的分配情况,并可应用统计方法帮助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能有效地控制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能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从而使实验效果更能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的一种研究计划。
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个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
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准确。
9.混合实验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设计中既有被试内自变量,又有被试间自变量的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复杂形式,是一种最有实用价值的实验设计。
当一个实验设计中,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间因素),又包含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时,叫做混合实验设计。
被试内实验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形式,由一个被试(而不是一组同质被试)接受所有的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设计。
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知道结果”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
摘要 本实验的目的、方法、基本结果、结论。
要求高度概括,在200字以内。
1、 导言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嵌齿和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在实验开始前必须要对三种变量进行慎重的考虑,这三种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
由于实验者相信他们会引起行为的变化,所以这些被选作了自变量。
其变化至少要有两个不同的水平。
因变量是指实验者要观察和记录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
好因变量必须具有稳定性,对自变量效果要准确反映。
除自变量外,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可以影响因变量的变化,叫额外变量。
这些额外变量如不加控制,就说不清,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额外变量的影响造成的。
于是又把这些必须加以控制的变量叫做控制变量。
研究者能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的程度,就是他们能避免混淆的程度,也是评价一个实验设计的根据。
以下我们做的这个实验,就是通过测定“知道结果”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来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反应变量和控制变量。
2、 方法
2.1 被试
在选修本课的北京大学心理系03级本科生中选取16人作伪被试。
他们年龄16~21岁,均为右利手。
把被试分成两类,甲每次知道画线的结果,乙不知道。
由于实验是课程的一部分,故被试无报酬。
2.2 仪器和材料
16张10×10 2
cm 的白卡片上画有一条5 cm 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板;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 。
16张白纸,一半写有“1甲、2甲、3甲”,另一半写有“1乙、2乙、3乙”。
16支铅笔。
2.3 实验设计
自变量是“是否知道画线结果”。
该自变量有两个水平:“知道”和“不知道”。
因变量是画线的准确性。
在本次实验中用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表示。
控制变量是被试的年龄阶段、利手,线段的标准长度,短米尺、遮板、白纸、铅笔的型号、主试所用的指导语及实验所处环境。
16名被试处于同一年龄段,其他控制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均保持一致与恒定。
把被试分成两类。
甲在练习阶段被告知画线结果,乙则不被告知。
2.4 实验程序
2.4.1 让被试甲坐在桌边,桌上放好编号为甲的白纸,调整位置使被试笔尖对准编
号为1甲的区域,遮板和直线卡片(线与桌边垂直),要使遮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不让他看见自己画的线和画线的手。
然后对被试说以下指导语:
“请你用你平时写字的手拿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黑色竖线,用笔在白纸上画竖线,要求按你看到的线的长短画,只要你觉得画的和看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
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手和画的线。
一共画20次,先从左边画起,你可以向左移动纸,但是你画线的手和胳膊不要动。
画完之后会有2分钟的休息时间,但请你休息时画线的手和胳膊不要动。
”
等被试完全知道怎样做后开始实验。
2.4.2 主试移动白纸,使被试笔尖对准编号为2甲的区域,再对被试甲说:
“现在请你还用同样的方法化画线,但你每画完一条线时,我就把你画的结果是多长告诉你,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并且记住这种感觉,和结果对比,如果这次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一些。
总之,要求你想尽办法把线画得准些。
这样一共画100次。
每20次为一组,每组之间有1分钟的休息时间,但请你休息时画线的手和胳膊不要动。
”
每当被试甲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量好,并立刻说出量的结果,如“长了”或“短了”、“正好”(以50±1mm 为准确),直到画完100条线。
2.4.3 主试再次移动白纸,使被试笔尖对准编号为3甲的区域,并对被试甲说:
“现在再画最后20条线,这回我不告诉你画的结果了,但请你还是要尽量画得准些。
”
2.4.4 换被试乙,用1乙、2乙、3乙三张白纸画线,画的方法完全相同,只是每次画的结果都不告诉被试乙,除这一点之外,和给甲的指示语都相同。
3、 结果
图1显示的是两类被试练习前与练习后的效果对比。
甲、乙的前测和后测都是采用了8位被试的成绩的平均值。
画线长与标准刺激的误差用的是绝对值。
图2是显示了两类被试练习过程的练习曲线。
以20次为单位,分别记录甲、乙画线长度的平均值。
每个被试有五个平均值。
最后甲和乙取的都是8名被试的成绩的平均值。
甲乙练习前后误差平均值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甲
乙
被试
与标准刺激的平均误
差
图
1
甲、乙练习曲线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1
2
34
5
练习
画线长度平均
值
图2
各组实验的具体结果参见附录
4、 讨论
从图1、图2可以看出,“知道结果”对画线准确性是有影响的。
也就是说,信息反馈无论是对学习效果,还是对学习过程都有影响。
从图1中反映出,甲、乙在练习前画线的准确性无显著差异。
通过有反馈的学习,甲的画线准确性有显著性提高,反映在其后测成绩上。
而乙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了信息反
馈,画线准确性反而有显著性的下降。
从图2中同样反映出,甲在练习过程中画线准确性一直高于乙。
推测:缺乏信息反馈,就不知道自己画得是否准确。
而乙对标准刺激长度的知觉与其实际的长度是有差异的。
这也许是乙在缺乏信息反馈之后,学习效果一直不如甲明显的原因。
参考文献
[1]B·H·坎特威茨,H·L·罗迪格(III),D·G·埃尔姆斯.《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
学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年9月,69-71.
[2]杨博民.《实验心理学刚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89年6月,3-5,7-10,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