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民族文化复兴与民俗旅游开发
鄂伦春自治旗〖旗情手册〗
资料一〖旗情手册〗一、概貌篇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北部,成立于1951年,是我国三少民族自治旗中成立最早的。
自治旗地域辽阔,总面积59880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大的旗(市),相当于呼伦贝尔市的五分之一,是上海市的9倍,台湾省的1.6倍。
这里民风淳朴,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蒙古、汉等21个民族共30万人口。
旗辖6镇1乡,3个办事处,其中猎区乡镇4个,猎民村7个。
全旗鄂伦春族2050人,其中猎民830人。
境内驻有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所属6个县处级林业局、大兴安岭农管局及所属6个国营农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农工商联合公司及大兴安岭面粉厂,设有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林管局和加格达奇、松岭两区,占地1.8万平方公里。
2007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03亿元,同比增长10.36%;财政总收入完成7874万元(不含加松税款3300万元),增长14.2%;财政支出54333万元,增长46.78%,是建旗以来财政支出最多的一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48元,增长14.2%;全年完成招商引资2.3亿元, 增长3%。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亿元,增长8.8%。
二、资源篇自治旗是个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绿色宝库。
享有‚绿色净土,天然氧吧‛的美誉,森林面积达4389万亩,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杨树、柞树等树种,活立木蓄积量达2.9亿立方米,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
广袤的森林里栖息着野生动物150多种,受国家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30余种;经济鱼类10余种。
林间生长着300多种中草药,约占全旗植物总数的60%,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中草药有防风、黄芩、龙胆草、兴安杜鹃等,大兴安岭野生药材栽培繁育科技示范项目已列入国家‚星火计划‛。
山野菜和野生食用菌有蕨菜、黄花菜、柳蒿芽、百合、桔梗、山葱、山芹菜、黑木耳、猴头、榛蘑等40余种,仅蕨菜年产量就达80吨,黑木耳、北芪茶等产品已获得绿标;野果有红豆、都柿、稠李子、山丁子等。
鄂伦春族的民族习俗,节日,工艺
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鄂伦春族人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
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
“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
“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
“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鄂伦春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
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员之间,大多亲上加亲。
家庭中男女地位不过分悬殊,唯财产继承权一般属于男子。
一个家庭两代人共居的较多,如果人口过多,常常是长子结婚后在父母居处附近另立一“仙人柱”。
妇女生育不得在原来的“仙人柱”内,须到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也不得入内接近,满月后才回家。
以往,人死后一般行天葬(即风葬)。
下山定居后,一般行土葬。
依据鄂伦春族习惯,一般原夫家都不愿寡妇再嫁,因此抢亲时免不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甚至动武。
但因抢亲者人多势众,又是突然袭击,原夫家抵挡不住,寡妇也往往便轻易地被抢出了“仙人柱”。
抢亲成功后,女家则会再回到“仙人柱”坐坐,对原夫家表示歉意。
但是如今,鄂伦春寡妇改嫁已不再受限制。
已婚的鄂伦春男女双方若感情不和,经调解无效,可以依法离婚。
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
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
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
鄂伦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
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的赐予。
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1890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
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通了火车、汽车,交通更加方便了。
东北鄂伦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猎也挖雪屋过夜休息。
猎人们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卧榻。
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摘要:鄂伦春虽然是个很小的民族,但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音乐文化财富。
保护并传承鄂伦春民族舞蹈音乐文化与鄂伦春旅游产业进行开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关键词: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68-01一、萨满舞蹈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萨满神舞是非物质文化遗存之一。
萨满舞蹈实际上是萨满跳神行为的外在动作显示,诚则祭,祭则拜,拜则手舞足蹈,以发崇敬之情。
鄂伦春萨满跳神过程中通过歌舞这种形式与神术和神祇相通,代达夙愿,召请善神,驱除邪秽恶魔,以保证氏族或部落的平安和繁衍。
舞蹈的动作依神鼓的鼓点而跳。
舞姿因祭祀内容而定,既有即兴性,也有随意性,边唱边舞,并模拟巫师与妖魔搏斗和媚神娱神的情景。
其中萨满舞中的呼喊声和激烈的鼓点恰恰似鄂伦春猎民围猎时“合围”的形象,这也是鄂伦春古代民族狩猎和游牧生活的再现。
2007年12月9日在哈尔滨北方剧场举办了题为《恩都力乌拉》的大型民族风情歌舞晚会,其中鄂伦春族的萨满神舞以其震撼的鼓点、纵情的跳跃以及神秘色彩的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观众。
鄂伦春族萨满神舞作为一种中国原始舞蹈的遗存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传承演变。
在鄂伦春人一年一度的古伦木沓节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舞蹈艺术。
这种新颖的萨满舞,既具有传统的萨满跳神祭祀中鄂伦春人崇拜英雄、驱除邪恶、歌颂伦理道德的原始风貌,蕴涵鄂伦春人抒发美好生活的情感,弘扬精神文明的现代气息。
一个原始的宗教形式,演化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引起了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赞赏,在《北方民族》、《黑龙江省民族丛刊》等杂志上发表了一些对萨满舞采风考察和研究的学术论文,从而将萨满和萨满舞的探究提升到学术理论高度,因而萨满舞也成为代表我国鄂伦春族的特色典型舞蹈。
在国家推动振兴东北,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鄂伦春族会被纳入一个更大的环境中以获取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于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作者:来源:《奋斗》2017年第07期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有人口8000多人。
鄂伦春民族文化主要由故事说唱、表演艺术、雕刻刺绣和绘画编织等组成,其中优美的民间口头文学和歌舞表演艺术,是鄂伦春族文化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族人们以“活态传承”为主体,主要依赖口传身授的方式延续和传承,没有文字,通用汉文,信奉萨满教和各种神灵。
这些文化特质,在当今鄂伦春族群众生产生活中也多有体现。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占全国鄂伦春族总人口的52%,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黑河、伊春3个市(地)的塔河、呼玛、爱辉、逊克、嘉荫5个县(区),建有5个民族乡、8个民族聚居村。
乌拉嘎镇胜利村是嘉荫县也是伊春市唯一一个鄂伦春民族聚居村,现有人口147人。
为推动鄂伦春民族文化挖掘、传承与发展,中共伊春市委宣传部、中共嘉荫县委宣传部组成专题调研组,就鄂伦春族文化发展相关课题进行深入调研。
嘉荫县挖掘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主要做法(一)抓亮点重原创,打造精品文化。
一是临摹表演,再现提升。
2012年起,嘉荫县从推动鄂伦春民族文艺创作着手,临摹表演大型舞台剧《勇敢的鄂伦春》,后命名为《鄂伦春神话》。
2013年,推出了嘉荫人自己创编的反映鄂伦春民族祈福、婚嫁、狩猎及生活习性的大型广场歌舞《鄂伦春风情》。
二是注重原创,树立品牌。
嘉荫县创编大型民族情景歌舞《鄂伦春神话Ⅱ》《鄂伦春神话Ⅲ》,生动鲜活地展示鄂伦春族迁徙、祈福、采山、相爱、狩猎等生产生活情景,突出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三是走出家门,交流推介。
参加哈洽会演出。
组织参加黑龙江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其中鄂伦春族文艺作品男女声二重唱《美丽的山林》获得原生态类二等奖,群舞《神鹿》获得舞蹈类三等奖。
(二)强基础重培育,突出特色教育。
在乌拉嘎鄂伦春民族小学扎实推进“一主题、三板块”民族文化布局:一主题即“弘扬鄂伦春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三板块为“鄂伦春文化长廊”,集中展示鄂伦春族桦皮文化、狍皮文化、剪纸文化等悠久绵长的民族文化历史;“民族活动展”定期展出学校民族教育活动风采;“班级民族文化站”推出具有鄂伦春族特色的图片或文字,播放鄂伦春语歌曲。
鄂伦春族的风俗
鄂伦春族的风俗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下面就来了解一下鄂伦春族的风俗文化。
一、节日习俗鄂伦春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冬至节、腊月节、清明节、夏至节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冬至节,这一天被视为鄂伦春族的“小年”,人们要准备各种食品和礼品,祭祀祖先,并向族内长者行礼问好。
同时,还要进行传统的舞蹈、歌唱等活动,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
二、衣着风俗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十分美丽,男女装都有着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刺绣,在外观上体现了族人深深的文化底蕴。
鄂伦春族的传统鞋子也值得一提,他们的鞋子有着特别的造型和工艺,不仅舒适耐穿,而且还具有防寒保暖的功效。
三、民俗习惯鄂伦春族的民俗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关于狩猎和渔业的传统。
长期以来,这两项生产活动已经融入到了鄂伦春族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会出行打猎或捕鱼,以此谋生。
除此之外,鄂伦春族还有着许多寓意深刻的传统习俗,如祭扫祖先、求婚等,这些都是族人认为能够保佑自己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重要方式。
四、饮食习惯鄂伦春族的饮食习惯与其他少数民族有着一定的差异。
他们吃的主要是野味和海鲜,如野猪、鹿肉、兔肉、鲑鱼、鳟鱼等,这些食物都是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中独特的特色美食。
同时,鄂伦春族的饮食中也有许多膳食做法和口味上的特色,如烤乳羊、冻鲑鱼、滚刀豆等。
这些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口感上的享受,也蕴含了族人的文化和生活智慧。
总体来说,鄂伦春族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不仅彰显着他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也体现了他们生活方式的独特风貌。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也正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内蒙古民俗旅游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民俗旅游及对策研究作者:白晓梅闫秀芳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02期摘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疆域辽阔,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中国境内的旅游业持续升温。
内蒙古地区的旅游业也在蓬勃发展,吸引着无数个国内外的游客,从而对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和冲击。
主要分析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尝试探索解决对策。
关键词:内蒙古;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4403民俗文化旅游是人们观赏、了解、领略和参与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能够使游客体验广阔的草原、沙漠、森林等自然风光,同时可以体验丰富的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断发展和开发民俗旅游活动过程中,为内蒙古当地的经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统计 2006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 25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接近 280亿元,同比增长34%,约为全区生产总值的5 82%。
这一数字表明内蒙古独特的旅游前景有着很大的潜力和未来。
2010年旅游总收入接近 732.7亿元,是2005年的3.5倍。
旅行社总数2000年为88家,2005年为404家,2010年增至716家。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内蒙古民俗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努力去改进,进而有效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使内蒙古旅游进入更加良性的轨道,使内蒙古民俗旅游事业更上一层楼。
以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博物院为例,自落成以来,前去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博物院里收藏的民俗展品非常丰富。
这从一个侧面也表明,游客对民俗文化的热衷。
但是,如果游客获取内蒙古地区民俗生活的体验方法仅停留在博物馆之类的场所,对于内蒙古民俗旅游而言,是一种警示的信号。
少数民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授课人:XXX 日期:XXX
目录
➢ 鄂伦春族概述 ➢ 鄂伦春族语言文字 ➢ 鄂伦春族传统服饰与饰品 ➢ 鄂伦春族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 ➢ 鄂伦春族民俗节庆与活动 ➢ 鄂伦春族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传承 ➢ 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建议
01 鄂伦春族概述
分布与人口
射箭与摔跤
射箭和摔跤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竞技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力量的比 拼,也是智慧和技巧的展示。
划船与狩猎
鄂伦春族擅长划船和狩猎,这些技能在古代是生存所需,现在则成为 了传统活动和旅游表演项目。
节庆习俗与礼仪
祭拜祖先
在春节和端午节等节日,鄂伦春族会进行祭拜祖先的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 安、事业顺利。
、பைடு நூலகம்餐等活动。
端午节
五月初五,也称为“黑灰节”,为 了纪念古代英雄和先祖,会进行划 船、射箭、摔跤等传统活动。
中秋节
八月十五,传统的“祭月节”,家 庭会进行祭拜月亮、分享月饼等活 动。
传统娱乐活动
歌舞表演
鄂伦春族的传统歌舞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如“阿罕拜”、“跳鹿神 ”、“喊魂”等,这些舞蹈和歌曲反映了鄂伦春族的生活和情感。
鄂伦春族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骨雕、皮制品、木制品等。这些手工艺品精美绝伦,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传承方式
鄂伦春族手工艺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是指家族中的长辈将自己的技艺传授 给下一代,师徒传承是指师傅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徒弟。这些传承方式使得鄂伦春族手工艺技能得以 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现代产业相结合。
音乐舞蹈表演
03
通过音乐舞蹈表演等形式展示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吸引更多人
民俗旅游论文
民俗旅游论文1 前言1.1 研究背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发展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国际交流、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发展最快的行业部门之一。
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旅游大国,各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力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
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小幅下降,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
大力发展旅游业,能够极大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催化裂解作用。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已成为各地独特的旅游资源。
随着政府对民俗旅游的重视提高,我国民俗旅游业也迅速发展。
同时伴随着民俗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也被带动着。
民俗旅游发展主要是利用本地区本民族所特有的,加以开发和利用来吸引顾客,比如特色建筑、当地节日、民风民俗、特色食品等。
可以说,民俗旅游的各项投入相对比较少,而收益却比较快。
近年来,很多地区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旅游活动,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为经济贸易、商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猎民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当地政治、经济、开发观念、管理滞后的影响,对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导致猎民村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综合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旅游业基础薄弱、旅游产品知名度较低。
跨入新世纪,从猎民村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怎样利用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发挥自身资源的相对优势,充分整合旅游发展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1张玲,蔡洁,赵毅:《论民俗旅游及营销策略》,载《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1页。
提高竞争力,提高区域竞争力,是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通过对猎民村民俗旅游营销策略的研究,为猎民村找到与自身发展切实可行的策略,不仅是对猎民村的旅游发展,也是可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鄂伦春族文化特色及活态保护
鄂伦春族文化 特色及活态保护
王慧 元 中 国环 境 管理 干 部学 院 河 北秦 皇 岛 0 6 6 0 0 4
基 金 项 目: 黑龙 江省 教 育厅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项 目 “ 鄂伦 春 族 史诗 《 英 雄 格 帕 欠》 典 籍 英 译 ” ( 1 2 5 1 2 0 0 1 ) 阶段 性 研 究 成果 。 摘要 : 随着 经济 全球 化 的发展 , 民族文化 随之 受到 了冲击 , 鄂伦春 族 文化 即将 面临着 变异 , 保护 文化 刻不容缓 。 本文在对活 态保
护 的分析 基础 上 , 阐述 了 鄂 伦春族 的 民族 文化特 色, 并从 多方 面 提 出在 活态保护 原则之下对 鄂伦春族 文化 的具体保 护 对策 。 关键 词 : 鄂伦春 族 ; 民族文化 ; 特 色; 活态保护
一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内涵
“ 活态流变 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 ,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活态保护要保证其本质特征, 进行以 “ 活态”和 “ 流变”为特 的保 护。 “ 活态 ”的特 l 生 决定了其保护需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 性, 保证更多的群众参与l 生,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依然存活。 “ 流变” 的特性骂捌 甜 中也夏 亍 仓 0 发 展。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 活态保护”内涵可以理解为: 在非物质文 化遗 产的 “ 活态”和 “ 流变 ”特 征基础上 ,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待 其保护对象, 要注重对传承人的保护 , 以 “ 人”为本, 同时正确对待对文 化空间的保护,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 要以不断创新的思想为基 础, 加大立法或相关政策的推行, 政府给予财政支持, 并鼓励群众的参与 性, 非物质史 也 产的开发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进行产业化发展。
浅析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旅游资源
Ab t a t h rq n i o e o h n r is i h n ,n i l it b t n t e n r e s f in r mo g l u o o u go ,i s r c :t e oo e s n f t e mi o t n c ia a d man y d s i u i h o t a t o n e n oi a tn mo s r i n t i e r o h a e s u i u t n c c so o b c me a t u s o p t n r s n y tma c a ay i f t u s r s u c s b i g o } e b r r q n n q e eh i u tms t e o o r t h ts o .a d p e e ts se t n lss o o r m e o r e a n n t e n w o n o o e i i i s l
S udy o ur s s ur e f Ne t n To im Re o c s o wbo n Or qe to a iy To s i s r o n Na i n lt wn h p
QI AO e , ta (. U g frsuc n ni n n leg er gn r es ar utr u i mi Habn 1 00 ;2Istt o L i e l 1 o ee o eo r a d e v omet n i e n ,o hat g cl e nv  ̄, ri 5 0 0 . tue f e e r a n i t i u
试论鄂伦春民族文化产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二 、 鄂伦春民族文化产业对 新农村建 设的作用
分析 ( )有利 于农 猎民 增加 收 入 .提 升其 自主创 业 一
的 能力
春族特有的民族文饰、图案。桦树皮文化主要指配以 实用装饰艺术的桦树皮制品。 桦树皮舟、 桦树皮屋 、 桶、 盆、盒等生活用品和桦树皮耳环.项链等生活装饰品。 鉴于桦树皮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魅力.2 0 06 年,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列入
试论
瞅
化产
会主
赵 颖 鄂伦春自治旗 155 ) 64 0
( 鄂伦春 自治旗委党校 内蒙古
摘 要: 鄂伦春旗地处 中国东北边疆 ,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的难度, 但鄂伦春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我们可以把这种独有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鄂伦春文化产 业的开发带动鄂伦春经济的全面振兴。而发展鄂伦春民族文化产业,一定要完善民族文化产业的发
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可以说 鄂伦春 民族文 化
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 “ 发展生产.生活宽裕. 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五项内容 .其中的 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提出
要发展鄂伦春文化产业,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如 此。文化 产业被称 为 2 世纪 的 新型 战略性 产业 。被认 1
中兽皮文 化主 要是狍皮 服饰 ,如狍 皮 衣裤 。狍头 皮 帽. 狍皮手 套 、鞋 .狍皮被 褥等 等 .上 面 绣有 或 嵌有 鄂伦
的新亮点。既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文 化 产业 的思 想 .也能 为实现 十 七 大提 出 的 “ 发全 民 激 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做贡献。
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内蒙古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且富有独特性。作 为蒙古族主要居住形式的蒙古包 ,可以说是蒙古族 最 重要 的标 志之 一 ,它是 一种 民族 和 民族 艺术 的象
征 ,作 为一 种 民俗 的产 物 ,有 其 不可 替 代 的魅 力 。 蒙 古族 独特 的饮 食 习惯如 手抓 肉 、马奶酒 和各 种香 飘 袭 人 的奶 食 品 ,以及 古老 而 美丽 的饮 食茶 酒具 ,
目雷 同 的原 因之一 。
经过 近年来 对 民俗 旅游 产 品的着 力开 发 ,内蒙 古 已经形成 了具 有一 定 优势 的 民俗旅 游 主题 突 出的 旅 游 景 区和旅 游线路 产 品 ,如集 中展 示蒙 古族 祭祀 文 化 的成 吉思 汗 陵 ;展示 蒙 古族 生产 、生 活方 式 的
2 . 旅游开发观念落后是导致旅游产品差异化特
俗 为重 中之重 。在 开发 中 ,实体开 发应 与节事 开 发 相结 合 , 以节 事 开 发 为 龙 头 ,并 成 为 市 场 的 领 军 者 。在 开 发 民俗 文 化 旅 游 产 品 时 ,应 注 意 动 静结
古 民俗旅 游 开发 应首 先研 究差 异化 的旅 游形 象 的定 位 与设 计 ,并 在 旅 游 促 销 时 突 出 差 异 化 的旅 游 形 象 ,形成 完 整 的旅 游 区域 、旅 游形 象体 系 ,从 而拓
旅 游产 品差 异化 不 明显表 现 为旅游 开 发重 复建 设 、旅 游项 目雷 同 、旅 游 内容 相 似 ,并 由此造 成草 原 民俗旅 游产 品的替代 性 竞争 。 1内蒙古 的 自然 景 观 以草 原景 观 为 主 ,辽 阔 的 . 草原 成 为 自然 旅 游资 源 的主导形 象 。内蒙古 草原 东
动 作 用 。然 而 ,在这 些 旅 游 景 区及 线 路 的 开发 中 ,
内蒙古民俗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丰富,内容多样,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文化“六大奇观”构成独特的旅游胜景。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内蒙古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已初具产业规模,形成了以呼和浩特、鄂尔多斯、赤峰等旅游中心城市为基础,以特色旅游产品如昭君文化节、草原那达慕等为主导的良性发展格局,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
作为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内蒙古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 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1.1 与内蒙古自然景观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内蒙古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赋存。
从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组合来看,内蒙古草原、森林、沙漠、湖泊、河流等多样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旅游景观单一性与同质性给旅游产品多样性开发造成的约束。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相互融合,相互烘托,充分体现了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独特性、可展示性和可参与性。
1.2 逐渐与东、南部发达地区形成互补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我国东部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内蒙古自治区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聚居地,其民族风情十分典型,在本区空间范围内的组合都是周边省区难以达到,东、南部各省所不具备的。
同时现代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寻求原生态、追求古朴的旅游体验成为时尚和潮流,内蒙古所拥有的纯朴的民族风情、历史古迹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以及与森林、大漠、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紧密结合,迎合了现代旅游需求的取向和发展趋势,从而使内蒙古与我国东、南部发达地区具有了资源和市场上的双重互补。
1.3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引导性投资力度,从2002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年拨专款2000万元建立了旅游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这些投入也在逐年加大。
鄂伦春非遗传播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鄂伦春非遗传播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鄂伦春非遗文化在传播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传承困难、传播受限、社会认知度不足、政策支持不足以及教育体系缺失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创新传播方式、提升社会宣传和教育力度、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并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交流来解决。
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提升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对鄂伦春非遗文化的传播传承工作的不懈努力,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做出更大贡献。
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鄂伦春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工作,使其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鄂伦春、非遗传承、传播、问题、对策、社会认知度、政策支持、教育体系、展望、建议、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鄂伦春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地,是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
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传统歌舞、手工艺品、民间故事等,其中尤以鄂伦春族的传统舞蹈、民间音乐和传统手工艺品为代表。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鄂伦春族人民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传承困难、非遗传播受限、社会认知度不足、政策支持不足、教育体系缺失等问题成为当前鄂伦春族非遗传播传承中的瓶颈。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努力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让其在当今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2 研究意义鄂伦春非遗传播传承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鄂伦春非遗传播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研究鄂伦春非遗传播传承中的困难问题及对策,有助于深入分析非遗传承的内在机制和运行规律,从而有效解决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鄂伦春族研究报告
鄂伦春族研究报告摘要: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鄂伦春族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利用和研究。
本文对鄂伦春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状况、语言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鄂伦春族,文化,社会经济状况,传承一、概述二、历史鄂伦春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属于满洲族的一支。
在历史的长河中,鄂伦春族与周边的其他民族不断进行着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民俗。
在清朝时期,鄂伦春族因为其勤劳勇敢、聪明过人而受到皇帝的赞扬和重视,被赐予了“撒拉”这一称号。
在这长期的历史漫漫征程中,鄂伦春族凭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智慧,成功的融入了和谐安宁的环境中。
三、文化1、语言鄂伦春族的语言属于蒙古语系的满洲语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是汉语。
鄂伦春族语言在长期的发展中,吸取了周边多种语言的特点,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鄂伦春族方言。
现如今,该族群使用的鄂伦春语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着重要价值。
2、宗教文化鄂伦春族实行的宗教信仰以萨满教为主。
萨满教在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的庆典活动和仪式均与此有关。
鄂伦春族的信仰还包括佛教、道教等。
3、艺术文化鄂伦春族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蒙古族和汉族的影响。
鄂伦春族口传文化相当丰富,表现在民间故事、歌曲、舞蹈、音乐、戏剧等方面。
鄂伦春族还有较为发达的刺绣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族群独特性的文化艺术是不可替代的。
四、社会经济状况鄂伦春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相对滞后。
该族群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和渔业生产,其中渔业在当地地区拥有相当大的比重。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物流不便,该族群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鼓励农业产业升级,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五、传承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以鄂伦春族文化为依托发展大兴安岭民俗旅游初探
以鄂伦春族文化为依托发展大兴安岭民俗旅游初探作者:肖琼花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10期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精神需求,使其成为旅游业熠熠生辉的一颗新星。
大兴安岭共计10余个世居少数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
其中鄂伦春族世代游猎在大兴安岭的山中,他们与大大兴安岭这座山脉融为一体,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一.大兴安岭开发民俗旅游原因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纬度最高、地理位置最北的边境地区。
2011年末,大兴安岭全区接待各类旅游者299.45万人次,同比增长34.19%;旅游综合收入275795.2920万元,同比增长36.56%。
可以说大兴安岭发展旅游业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发展迅速。
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急需增加新的内容。
(一)为了更好地游客的需求大兴安岭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像是鄂伦春民歌中唱的那样:“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兴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打也打不尽”。
游客来到大兴安岭希望不仅能看到纯美的自然风光,更要能感受到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风情,而鄂伦春族是世代居住这里的民族,他们才是这片大森林真正的主人,游客来到这片大森林希望和这里真正的主人握手、交流,参与他们的活动,体验他们的生活。
体验这里与游客常住地的不同,这也是游客求新、求异旅游需求的体现。
(二)鄂伦春本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鄂伦春人告别了传统狩猎生活,他们在猎业之外寻找出路,经营粗放的农业、牧业、副业,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使鄂伦春人居住区表现出普遍的贫困与落后状态。
大多数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实际上他们成了无主业的民族,这是鄂伦春人走向现代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严重影响着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民俗旅游的本真性来看虽然鄂伦春族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但是随着他们放下猎枪过上定居生活后,他们自身的民族风俗也随着定居生活的结束而逐渐消亡了,虽然发展旅游可能会使少数民族风俗失去原有的本真,但是笔者认为因为旅游而开发的民俗风情活动的存在总是会强于这些民俗风情的消亡。
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
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宋福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民族宗教事务局,内蒙古呼伦贝尔165450)【摘要】鄂伦春民族在“勤劳勇敢、崇尚自然、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支撑下,从原始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从游 猎到实现定居,从狩猎到全面实施禁猎,实现了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走进了其他民族几千 年的路程。
【关键词】鄂伦春;民族风情;绿色宝库;自然风光;生态旅游鄂伦春族是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元代称“林中百 姓”,明代称“北山野人”,清代称“索伦部”。
上世纪五十年 代,鄂伦春族结束了狩猎生活,下山定居,实现了从原始社 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越进。
_、走进鄂伦春民族风情鄂伦春自治旗成立于1951年,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民 族自治旗,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蒙、汉等21个民族在 这里繁衍生息、精诚团结、开拓进取,全旗近30万人口中 有鄂伦春族2436人。
短短五十六年,鄂伦春民族在“勤劳 勇敢、崇尚自然、自强不息、豁达开放”的民族精神支撑下,从原始社会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游猎到实现定居,从狩 猎到全面实施禁猎,实现了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走进了其他民族几千年的慢慢征程。
二、开发鄂伦春绿色资源自治旗是一个有巨大开发潜力的绿色宝库。
有林地面 积4389万亩,是我国木材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林间隙地 生长着300多种中草药,蕨菜、蘑菇、木耳等山产品享誉国 内外。
广袤的森林里栖息着野生动物150多种,受国家保 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30余种。
自治旗南部为宜农区,主 要农作物有大豆、杂豆、油菜、土豆等,是内蒙古自治区重 要粮食生产基地。
自治旗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总量96.5亿立方米, 占全市的35.5%。
地下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多处天然 的饮用矿泉水开采点。
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开采 价值的煤、金、石灰石、铅、锌等矿藏20余种。
三、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鄂伦春民族,在解放前大体保留着游猎民族的特性,不论是当时与现在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圈内,很大程度 上有其相对的独特性,特别是在当下民族文化同质化的情 况下,鄂伦春文化更体现出神秘色彩,而相应的民族文物 是实物史料,只有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深化对文物本身固 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发挥文物的 作用,而相应的兽皮文物的独特性,对其进行相应的兽皮 制作文化研究,可以了解其相应的特殊兽皮制作技术以及 不同时期兽皮制作的变化,推断当时的文化变化。
民族生态旅游规划——以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生态园为例
民族 生 态 旅 游 规 划
以 大 兴 安 岭 鄂 伦 春 民族 生 态 园 为 例
吴 妍 卓 丽环
( 东北林业大学 , 哈尔滨 ,50 0 104 )
摘 要 针对 目前 民族生 态旅游开发 中存在的 突出问题 , 在对我 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进行论述的基础 上, 出了开发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举措 , 以大兴安岭鄂伦春 民族生 态园的规划 为例 进行 了实例 分析 。认 给 并 为民族旅 游规 划要 充分体现 民族性和现代性 , 要在保 护的前提 下开发 民族 文化资 源, 重民族旅游 的社会 文化效 注
益和 生 态 效益 。
关键 词 民族 旅 游 ; 态 旅 游 ; 划 生 规 分 类 号 F9 . 50 1
P a n n fNa i n l y E o t u im :A s t d fEc l gc lP r fEl n h n Na i n l y i x n a U g l n i g o t a t c -o rs o i Ca e S u y o o o ia a k o u c u t a i Da i g’ n n / o t n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营版
2019.02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张 超 张 微 赫雪冬 张 琦 王鲁杰 渊黑河学院文化旅游学院 164300冤
摘 要院随着旅游事业的日益发展袁多个地区都在着重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景观遥 为此提出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旅游发展规划 研究袁研究发现通过构建优越的消费环境尧划分旅游功能区域来进行规划袁可以有效的推动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旅游事业的发展遥
网络的渠道打开产品销路袁拓宽产品销路并融合民族文化和不 同的产业特色袁扩大鄂伦春族的经济收益和产品效益袁通过宣 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该地区的文化袁从而引领鄂伦春族古伦木沓 节旅游事业的发展遥
二尧划分旅游功能区域 将鄂伦春族地区划分成为多个旅游功能区域袁其中包括院民 族风情走廊区尧 鄂伦春族生态观光区尧 古伦木沓节休闲度假区 等遥 在民族风情走廊区的建设上主要是将各个具有民族特色的 景点利用走廊串联在一起袁 每个景点都要保持良好民族语言和 风俗习惯遥 工作人员绘制长廊区的路线图袁在进入该区门口可以 领取地图遥 民族风情走廊区以民族历史文化遗迹和民俗风情为 特色袁是游客认识和了解鄂伦春族文化的最佳选择遥 鄂伦春族生 态观光区是由于该民族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袁 会产 生特有的生态植物以及产品遥 在生态观光区内不仅有生态产品 的营销还有特有的植被共游客观赏遥 区域内的工作人员需要具 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袁打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板块遥 在节假日度假 区袁在该区域内提供电影尧度假村尧游泳等一系列的休闲设备袁充 分实现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遥 总之袁整个功能区应该重点建 设连通各景区的道路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袁 使其初步具备 规模化旅游接待能力袁使其不仅可以服务当地居民的休闲去处袁 更为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旅游拓宽新思路遥 结语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资 源袁是历史尧文化尧自然遗产的野活化石冶和野博物馆冶袁也是中华传 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袁 产品推广尧 乡村旅 游尧特色园区将是旅游行业的发展主方向遥 中俄林业的合作开发 使得黑龙江地区具备了一定的资源潜力袁 为该地区旅游事业的 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鄂伦春民族文化复兴与民俗旅游开发
摘要:鄂伦春民族的传统文化因受汉文化的包围冲击,正逐渐消失。
开发民俗旅游是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支撑点。
关键词:民俗旅游鄂伦春民族文化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解放后从以打猎为生的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走出山林集中定居,其民族原始风味浓厚,民族品格鲜明,是大山深处的一块瑰宝。
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特有的文化有逐渐消失泯灭的可能,因此保护鄂伦春民族文化已经刻不容缓。
一、鄂伦春民族的发展历史
鄂伦春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86年,在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上游一带生活着的室韦部落的分支——大室韦人是鄂伦春人的祖先。
据清朝文献记载,从顺治十年开始,清政府将鄂伦春族迁移到大小兴安岭,分布在5个地区过着游猎生活。
民国时期鄂伦春族的统治机构仍沿袭清朝4路8旗16佐的旧制。
1948年鄂伦春族人民获得了彻底的解放。
鄂伦春民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一带。
鄂伦春人吃的、住的、用的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凭借这一天然优势,靠一杆枪、一匹马、一条狗穿梭在深山密林间,形成了他们具有鲜明色彩的山林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精神文化财富,所有作品都靠口头传讲。
二、白银纳鄂伦春民族文化的变迁与衰落
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位于黑龙江省呼玛县北部115公里处,属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脉东麓。
白银纳系鄂伦春语,是幸福富裕的意思。
从下山定居的60多年来,鄂伦春民族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1、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遗失,基本为汉族服饰文化替代
鄂伦春族在服饰方面主要表现为狍皮文化,这些皮制服装美观、实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自从白银纳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后,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青年男女的穿着打扮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外在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变化说明白银纳鄂伦春族传统文化在日趋消失。
2、已无民族特色饮食,食物结构与汉族无二
从远古到解放初期,鄂伦春人的饮食主要以食肉为主,野菜、米面为辅。
定居后,白银纳鄂伦春人的饮食结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鄂伦春人还保留着吃野菜、采野果的习俗,但总体上看他们的食物结构已与汉族无二,以大米白面为主食,日食三餐。
3、居室汉化,室内布局陈设日趋新潮
白银纳鄂伦春族解放后走出山林集中定居,原有的“斜仁柱”已经全部被土木结构的房屋所代替,房屋的结构布局也吸纳了汉族的传统格局。
传统的夜生活模式被打破,以前作为老年人“摆古”的重要场所——火塘,也已失去了教化功能。
4、弃用本民族语言,汉语成为通用语言
鄂伦春族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文字,语言的延续完全凭借口头传承。
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特征正逐渐发生变化。
如今白银纳鄂伦春族都讲汉语,除了老年人还用鄂伦春语外,多数年轻人已失掉母语。
汉语已成为鄂伦春族的主要语言。
5、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民间艺术,民间文化濒临失传
鄂伦春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但现在50岁以下的鄂伦春人会唱民歌的已凤毛麟角;口弦琴是鄂伦春人的传统乐器,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再过若干年,恐怕既找不到这种口弦琴,也找不到会演奏的人了。
三、优秀的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急需保护和复兴
鄂伦春民族的传统文化因受汉文化的包围冲击,正逐渐消失。
开发民俗旅游是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支撑点。
云南丽江地区红红火火的旅游业促进了纳西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说明,发展民俗旅游,扩大民族文化商品化范围,能够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本世族文化的自豪感,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四白银纳鄂伦春民俗旅游开发对策
1民俗旅游产品开发
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居住着不到1000人的鄂伦春民族,他们过着淳朴的生活。
如果能够重现鄂伦春人与众不同的生活,就有可能招徕大量旅游者。
民族乡生活着汉、鄂伦春、满、蒙古、回、鲜、达斡尔7个民族,在展示其民俗文化时,要选择适当的表现方式,既要让旅游者体验到鲜明独特的文化差异,又要让旅游者能够领会
民俗旅游产品中包含的价值。
2民俗旅游商品开发
白银纳鄂伦春族旅游商品开发已有了初步基础,在旅游商品中,桦树皮工艺品远近闻名。
旅游商品开发总体上来说品种比较少,产品包装比较简陋,难于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
可尝试从以下几种途径开发旅游商品:
第一,开发设计鄂伦春族旅游文化商品系列。
如书画作品、音像制品、纪念邮票、纪念卡、明信片等文化气息比较多的旅游纪念品。
第二,可根据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自然地理、物候特点开发土特产品系列。
目前主要的开发方向是在现有开发附加值较高的黄芪、菌类、饮料类制品的基础上开发各种精包装、低价位的山野土特产品。
这类商品特色突出,比较容易受到游客的欢迎。
第三,根据游客旅游行程中的需要,开发旅游日用品系列。
如毛巾、手帕、太阳镜、雨伞、t恤衫等,在制作上须注意将实用性与纪念性相结合,增加日用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地方特色;景点门票既是入门凭证,又可精加工制作成为导游图、纪念品;大兴安岭秋季的红叶,简单制作就可成为具有纪念性、实用性的书签。
3民俗旅游服务开发
民俗服务是民俗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它是充分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礼仪、竞技、歌舞、仪式等内容,它不仅可以丰富民俗旅游的内容,增强吸引力,还能营造浓郁的民俗环境与氛围。
如推出以鄂伦春族歌舞、民族乐
器口弦琴等演奏的音乐伴餐,工作人员着民族服饰,以传统的礼仪招待客人等。
4民俗旅游景点的综合开发
我国浓郁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通常与当地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利用天然而成的资源组合,这为旅游的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也不例外,应充分利用大兴安岭的自然风光、莽莽的林海雪原与原始的鄂伦春族风情相映成趣,增添民俗旅游的魅力。
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美丽的风光是旅游业的基础。
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处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缺少资金,修建与民族文化氛围极不协调的现代旅游设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要将环保意识贯彻到民俗旅游开发的每一个环节,一个花费不多、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环境优美、旅游设施实用朴素、管理有序的景区,更符合旅游者反璞归真的消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