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筋设计规范
塑料槽体加强筋设计原则

塑料槽体加强筋设计原则
塑料槽体加强筋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防止塑料局部集中以免产生缩孔气泡。
2.加强筋不宜过高过密,两个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大于2~3倍壁厚。
3.加强筋的朝向应与塑料成型时的熔体流动方向一致,减少流动阻力。
4.加强筋端面应低于制品支承面0.6~1mm。
5.加强筋的厚度应小于被加强的产品壁厚,防止连接处产生凹陷。
6.加强筋的高度不宜过高,否则会使筋部受力破坏,降低自身刚性。
7.加强筋的斜度可大些,一般应大于1.5°,避免顶伤,以利脱模。
8.多条加强筋要分布得当,排列相互错开,以减少收缩不均。
9.一般加强筋都是加斜骨,目的是避免困气,有利于注塑及强度。
这些原则都旨在使塑料槽体更加稳定和耐用,同时优化生产过程,提高效率。
请注意,具体的设计细节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要求进行调整。
加强筋设计规范

在加强筋的设计中,要适当考虑拱形和波形的应用。把筋表面制成拱形和波形可以增加筋的强度和刚性,并且可以避免注塑时因料不足而引起的注塑不到位的现象。
6.强度的要求
塑件在跌落过程中会造成特殊部件的断裂,所以设计加强筋时应充分考虑其功能和作用,在强度上达到一定的要求。例如一些受力结构(螺钉柱等)易断裂影响部件的功能,对这类结构考虑与底面的接触面积,要适当增加加强筋的数量,必要时加强筋的底面加圆角以提高强度。
2.0
2.0
1.4
2.8
2.5-2.2
2.2
2.3-1.8
1.8
1.8
1.2
2.5
2.5-2.0
2.0
2.0-1.5
1.5
1.8
1.2
说明:
1、此表为常见家电塑料制品壁厚及筋厚的参考数值,不包括手机、遥控器等精密制品。非常规制品的侧壁及加强筋大小端尺寸还需另行讨论;
2、表中给出的透明制品的加强筋的大端数值指的是没有强度要求的透明件的大端尺寸。对于有强度要求的透明制品,加强筋的大端尺寸可以设计到与基本壁厚等值,但筋的小端不能小于上表中给出的数值。
M-前壳主体壁厚度
N-前壳侧壁厚度
图5-1
图5-2
(2)有强度要求的加强筋,如图5-3:
图3-7
四、成型加强筋的模具设计:
为了降低加工及抛光的成本,模具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当筋小端厚度尺寸小于1.2mm时,模具应采用镶拼结构实现;
当筋的深度度大于10mm,筋小端小于1.5mm时,模具应采用镶拼结构实现;
其他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五、典型产品设计举例:
5.1.电视机前壳加强筋的设计:
图2-4
2-加强筋设计规范

PTC013加强筋设计规范(设计流程节点规范)一.加强筋应用概述为了确保塑件的强度和刚性,又不致使塑件的壁厚过厚,可以在塑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以避免塑件的变形。
加强筋还起到对装配中元器件的定位,相互配合的部件的对齐,机构的止位和导向的作用,另外,加强筋还可充当内部流道,改善塑件成型过程中塑料流动的情况,有助模腔充填。
二. 加强筋的设计要点1. 厚度一般情况下,加强筋大端厚度A应不大于壁厚的1/2,以免引起收缩;筋小端厚度B,PP材料应不小于0.9mm,其他ABS/PS等材料应不小于1.0mm。
筋截面如图2-1所示。
T-顶面壁厚A-筋大端厚度,A≤1/2TB-筋小端厚度C-脱模斜度H-筋的高度图2-1增加强度的办法是增加筋的数量,而不是增加筋的厚度。
在必须采用较深的加强筋,造成筋大端厚度较厚时,应考虑采取防缩结构,如盘座内壁挂线钩(图2-2所示),或者将容易形成缩痕的部位设计成花纹,来遮盖缩痕。
图2-2下表是常见塑料制品壁厚筋厚设计参考值:常见塑料制品壁厚筋厚设计参考值说明:1、此表为常见家电塑料制品壁厚及筋厚的参考数值,不包括手机、遥控器等精密制品。
非常规制品的侧壁及加强筋大小端尺寸还需另行讨论;2、表中给出的透明制品的加强筋的大端数值指的是没有强度要求的透明件的大端尺寸。
对于有强度要求的透明制品,加强筋的大端尺寸可以设计到与基本壁厚等值,但筋的小端不能小于上表中给出的数值。
2. 高度筋高度应不大于顶面壁厚的3倍,如图2-1中尺寸H≤3T。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加强筋高度应尽可能小。
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
为保证塑件基本平整,加强筋的端面不应与塑件的支撑面相平,应低于支撑面不小于0.5mm,如图2-3所示:图2-3对于有阶梯的面,在设计加强筋时,应着重考虑筋的位置和高度。
如图2-4所示的筋位设计不合理,要保证筋位端面到各支撑面的高度尽量相等。
改进方案,可以把筋位的拱形口左移或把拱形口高度抬高。
设计指南45加强筋的设计

(2) 避免平板式设计
• 添加加强筋提高零件的强度 ”加强筋是提高零件强度最好的方法。
(3) 添加加强筋辅助熔化金属的流动
• 熔化金属流动,提高零件的充填性能
(4) 加强筋的位置分布要合理
(5) 加强筋连接处避免局部壁厚太大
加强筋的设计
设计指南
加强筋主要有两个作用:
其
加强筋的尺寸
(1)加强筋的尺寸
1) 加强筋的根部厚度一般不大于此处壁的厚度。
2) 加强筋的脱模斜度为 1° ~3°。 3) 加强筋的根部应当添加圆角,以避免零件截面急剧变化,同时辅助熔化金属 流动,减少零件应力集中,提高零件强度。圆角半径一般接近于此处零件壁厚。 4) 加强筋高度不超过加强筋厚度的5 倍。
薄板钣金件加强筋设计原则

薄板钣金件加强筋设计原则
1.加强筋位置的选择
加强筋应该在结构中处于高应力和变形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将加强
筋设置在薄板的边缘、孔洞和焊缝等易受应力集中的区域会提高结构的强
度和刚度。
2.加强筋的数量和布置
加强筋的数量和布置应该按照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设计。
根据结构的
受力分析结果,确定加强筋的数量和布置,并保证其能够均匀地吸收和传
递载荷。
通常,加强筋应该采用对称布置,以降低结构的不均匀变形和应
力集中。
3.加强筋的形状和尺寸
加强筋的形状和尺寸应该根据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要求进行设计。
通常,加强筋应该具有合适的几何形状,如矩形、梯形或圆形等,并且要具备足
够的强度和刚度。
此外,加强筋的尺寸也需要根据载荷情况来确定,以确
保其能够承受预期的载荷。
4.加强筋与薄板的连接方式
加强筋与薄板之间的连接方式应该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确
保二者能够有效地传递载荷。
常见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螺栓连接和铆接等。
在选择连接方式时,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制造工艺和装配要求
等因素。
5.加强筋的材料选择
加强筋的材料选择应该基于结构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通常,加强筋的
材料应该具备良好的强度、刚度和耐腐蚀性能。
常用的材料包括钢材、铝
合金和不锈钢等。
总之,薄板钣金件加强筋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要求,以及材料和加工工艺的限制。
通过合理的加强筋设计,可以提高薄板结构
的强度和刚度,并提高其抗疲劳性能和使用寿命。
塑料件加强筋设计原则

塑料件加强筋设计原则
1. 加强筋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零件的最大应力处;
2.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截面形状,以达到最佳的强度和刚度;
3. 加强筋应与零件本身的结构紧密配合,不能对整体结构造成影响;
4. 加强筋的数量和布置应根据零件的使用条件和要求进行合理分配;
5. 加强筋的尺寸、形状和位置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精确计算和确定;
6. 加强筋的连接方式应该合理可靠,以确保它们与零件的连接强度和刚度;
7. 在设计加强筋时,必须考虑到零件的成本因素。
8. 在加强筋设计过程中,应与工艺部门及时联系,确保加强筋的成型和加工的可行性。
9. 加强筋设计应充分考虑塑料零件的收缩率和成型后的应力分布。
冲压件加强筋设计要求

冲压件加强筋的设计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尺寸要求:加强筋的尺寸应根据冲压件的使用条件进行确定。
一般来说,加强筋的长度应该为冲压件长度的一半。
加强筋的厚度应该为冲压件的材料厚度的1.5到2倍。
加强筋的高度应该不小于加强筋宽度的1.5倍,这样才能保证加强筋的刚度和强度。
2. 位置要求:加强筋应放置在冲压件的关键区域,以提高其刚度和强度。
例如,在冲压件的角落或边缘放置加强筋可以增强其结构稳定性。
3. 形状要求:加强筋的形状应该简单,易于加工和安装。
常见的加强筋形状包括长条形、圆形和方形等。
此外,加强筋的截面形状应与冲压件的材料和厚度相匹配,以确保最佳的增强效果。
4. 材料要求:加强筋的材料应与冲压件的材料相兼容,以避免发生腐蚀或化学反应。
此外,应根据加强筋的尺寸和形状选择合适的材料,以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5. 加工要求:加强筋的加工应考虑到其形状、尺寸和材料。
对于大型加强筋,应使用合适的加工设备进行切割、弯曲和成型等操作。
对于小型加强筋,可以使用手动工具进行加工。
6. 表面处理要求:根据需要,可以对加强筋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其耐腐蚀性和美观度。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喷涂、电镀和氧化等。
总之,冲压件加强筋的设计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其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和加工性能。
三角板加强筋设计标准

三角板加强筋设计标准
三角板加强筋的设计标准主要包括受力情况、位置设计以及尺寸设计。
首先,加强筋的设计应基于焊接结构的受力情况。
加强筋应位于焊接接头的两侧,与焊缝呈45度角,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加强筋的宽度应大
于焊缝宽度,长度不小于焊缝的两倍,厚度不小于焊缝的1/2。
同时,加强筋的材料应与焊接接头的材料相同或相似,以确保整体性能。
常用的加强筋材料有角钢、扁钢等。
其次,加强筋的位置选择一般按照产品翘曲分析的结果来确定,通常会被安置在塑件的内表面。
塑件的翘曲方向一般取决于塑件的内应力方向,因此,加强筋一般设置在塑件偏移量最大的方向。
除了上述要求外,加强筋的位置也要考虑充模和脱模的影响。
至于尺寸设计,加强筋的长度是尺寸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尺寸。
一般长方形加强筋的长度会超过产品尺寸高度的一半,这主要取决于增加塑件刚度区域的大小。
而三角形加强筋的长度则是指两条直角边的长度,这里取三角形平行与产品侧边的边长为产品高度的$ 1 / 3 \sim 3 / 3 $之间,另外一条直角边与其相似,取值范围为$ 8 . 3 \sim 16 . 6 mm $。
请注意,上述设计标准仅供参考,实际设计时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调整。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查阅相关的专业书籍。
2-加强筋设计规范

PTC013加强筋设计规范(设计流程节点规范)一.加强筋应用概述为了确保塑件的强度和刚性,又不致使塑件的壁厚过厚,可以在塑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以避免塑件的变形。
加强筋还起到对装配中元器件的定位,相互配合的部件的对齐,机构的止位和导向的作用,另外,加强筋还可充当内部流道,改善塑件成型过程中塑料流动的情况,有助模腔充填。
二.加强筋的设计要点1.厚度一般情况下,加强筋大端厚度A应不大于壁厚的1/2,以免引起收缩;筋小端厚度B,PP材料应不小于0.9mm,其他ABS/PS等材料应不小于1.0mm。
筋截面如图2-1所示。
T-顶面壁厚A-筋大端厚度,A≤1/2TB-筋小端厚度C-脱模斜度H-筋的高度图2-1增加强度的办法是增加筋的数量,而不是增加筋的厚度。
在必须采用较深的加强筋,造成筋大端厚度较厚时,应考虑采取防缩结构,如盘座内壁挂线钩(图2-2所示),或者将容易形成缩痕的部位设计成花纹,来遮盖缩痕。
图2-2下表是常见塑料制品壁厚筋厚设计参考值:常见塑料制品壁厚筋厚设计参考值说明:1、此表为常见家电塑料制品壁厚及筋厚的参考数值,不包括手机、遥控器等精密制品。
非常规制品的侧壁及加强筋大小端尺寸还需另行讨论;2、表中给出的透明制品的加强筋的大端数值指的是没有强度要求的透明件的大端尺寸。
对于有强度要求的透明制品,加强筋的大端尺寸可以设计到与基本壁厚等值,但筋的小端不能小于上表中给出的数值。
2.高度筋高度应不大于顶面壁厚的3倍,如图2-1中尺寸H≤3T。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加强筋高度应尽可能小。
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
为保证塑件基本平整,加强筋的端面不应与塑件的支撑面相平,应低于支撑面不小于0.5mm,如图2-3所示:图2-3对于有阶梯的面,在设计加强筋时,应着重考虑筋的位置和高度。
如图2-4所示的筋位设计不合理,要保证筋位端面到各支撑面的高度尽量相等。
改进方案,可以把筋位的拱形口左移或把拱形口高度抬高。
加强筋设计规范

加强筋设计规范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P T C013加强筋设计规范(设计流程节点规范)一.加强筋应用概述为了确保塑件的强度和刚性,又不致使塑件的壁厚过厚,可以在塑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以避免塑件的变形。
加强筋还起到对装配中元器件的定位,相互配合的部件的对齐,机构的止位和导向的作用,另外,加强筋还可充当内部流道,改善塑件成型过程中塑料流动的情况,有助模腔充填。
二. 加强筋的设计要点1. 厚度一般情况下,加强筋大端厚度A应不大于壁厚的1/2,以免引起收缩;筋小端厚度B,PP材料应不小于0.9mm,其他ABS/PS等材料应不小于1.0mm。
筋截面如图2-1所示。
T-顶面壁厚A-筋大端厚度,A≤1/2TB-筋小端厚度C-脱模斜度H-筋的高度图2-1增加强度的办法是增加筋的数量,而不是增加筋的厚度。
在必须采用较深的加强筋,造成筋大端厚度较厚时,应考虑采取防缩结构,如盘座内壁挂线钩(图2-2所示),或者将容易形成缩痕的部位设计成花纹,来遮盖缩痕。
图2-2下表是常见塑料制品壁厚筋厚设计参考值:1、此表为常见家电塑料制品壁厚及筋厚的参考数值,不包括手机、遥控器等精密制品。
非常侧壁及加强筋大小端尺寸还需另行讨论;2、表中给出的透明制品的加强筋的大端数值指的是没有强度要求的透明件的大端尺寸。
对于求的透明制品,加强筋的大端尺寸可以设计到与基本壁厚等值,但筋的小端不能小于上表中值。
2. 高度筋高度应不大于顶面壁厚的3倍,如图2-1中尺寸H≤3T。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加强筋高度应尽可能小。
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
为保证塑件基本平整,加强筋的端面不应与塑件的支撑面相平,应低于支撑面不小于,如图2-3所示:图2-3对于有阶梯的面,在设计加强筋时,应着重考虑筋的位置和高度。
如图2-4所示的筋位设计不合理,要保证筋位端面到各支撑面的高度尽量相等。
加强筋设计规范

PTC013加强筋设计规范(设计流程节点规范)一.加强筋应用概述为了确保塑件的强度和刚性,又不致使塑件的壁厚过厚,可以在塑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以避免塑件的变形。
加强筋还起到对装配中元器件的定位,相互配合的部件的对齐,机构的止位和导向的作用,另外,加强筋还可充当内部流道,改善塑件成型过程中塑料流动的情况,有助模腔充填。
二. 加强筋的设计要点1. 厚度一般情况下,加强筋大端厚度A应不大于壁厚的1/2,以免引起收缩;筋小端厚度B,PP材料应不小于0.9mm,其他ABS/PS等材料应不小于1.0mm。
筋截面如图2-1所示。
T-顶面壁厚A-筋大端厚度,A≤1/2TB-筋小端厚度C-脱模斜度H-筋的高度图2-1增加强度的办法是增加筋的数量,而不是增加筋的厚度。
在必须采用较深的加强筋,造成筋大端厚度较厚时,应考虑采取防缩结构,如盘座内壁挂线钩(图2-2所示),或者将容易形成缩痕的部位设计成花纹,来遮盖缩痕。
图2-2下表是常见塑料制品壁厚筋厚设计参考值:常见塑料制品壁厚筋厚设计参考值说明:1、此表为常见家电塑料制品壁厚及筋厚的参考数值,不包括手机、遥控器等精密制品。
非常规制品的侧壁及加强筋大小端尺寸还需另行讨论;2、表中给出的透明制品的加强筋的大端数值指的是没有强度要求的透明件的大端尺寸。
对于有强度要求的透明制品,加强筋的大端尺寸可以设计到与基本壁厚等值,但筋的小端不能小于上表中给出的数值。
2. 高度筋高度应不大于顶面壁厚的3倍,如图2-1中尺寸H≤3T。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加强筋高度应尽可能小。
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
为保证塑件基本平整,加强筋的端面不应与塑件的支撑面相平,应低于支撑面不小于0.5mm,如图2-3所示:图2-3对于有阶梯的面,在设计加强筋时,应着重考虑筋的位置和高度。
如图2-4所示的筋位设计不合理,要保证筋位端面到各支撑面的高度尽量相等。
改进方案,可以把筋位的拱形口左移或把拱形口高度抬高。
加强筋设计规范

P T C013加强筋设计规范(设计流程节点规范)一.加强筋应用概述为了确保塑件的强度和刚性,又不致使塑件的壁厚过厚,可以在塑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以避免塑件的变形。
加强筋还起到对装配中元器件的定位,相互配合的部件的对齐,机构的止位和导向的作用,另外,加强筋还可充当内部流道,改善塑件成型过程中塑料流动的情况,有助模腔充填。
二. 加强筋的设计要点1. 厚度一般情况下,加强筋大端厚度A应不大于壁厚的1/2,以免引起收缩;筋小端厚度B,PP材料应不小于0.9mm,其他ABS/PS等材料应不小于1.0mm。
筋截面如图2-1所示。
T-顶面壁厚A-筋大端厚度,A≤1/2TB-筋小端厚度C-脱模斜度H-筋的高度图2-1增加强度的办法是增加筋的数量,而不是增加筋的厚度。
在必须采用较深的加强筋,造成筋大端厚度较厚时,应考虑采取防缩结构,如盘座内壁挂线钩(图2-2所示),或者将容易形成缩痕的部位设计成花纹,来遮盖缩痕。
图2-2下表是常见塑料制品壁厚筋厚设计参考值:常见塑料制品壁厚筋厚设计参考值说明:1、此表为常见家电塑料制品壁厚及筋厚的参考数值,不包括手机、遥控器等精密制品。
非常规制品的侧壁及加强筋大小端尺寸还需另行讨论;2、表中给出的透明制品的加强筋的大端数值指的是没有强度要求的透明件的大端尺寸。
对于有强度要求的透明制品,加强筋的大端尺寸可以设计到与基本壁厚等值,但筋的小端不能小于上表中给出的数值。
2. 高度筋高度应不大于顶面壁厚的3倍,如图2-1中尺寸H≤3T。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加强筋高度应尽可能小。
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
为保证塑件基本平整,加强筋的端面不应与塑件的支撑面相平,应低于支撑面不小于,如图2-3所示:图2-3对于有阶梯的面,在设计加强筋时,应着重考虑筋的位置和高度。
如图2-4所示的筋位设计不合理,要保证筋位端面到各支撑面的高度尽量相等。
改进方案,可以把筋位的拱形口左移或把拱形口高度抬高。
螺丝柱加强筋设计原则

螺丝柱加强筋设计原则:
螺丝柱加强筋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筋的厚度应小于被加强的产品壁厚,以防止连接处产生凹陷。
2.加强筋的高度应尽可能矮,以满足螺丝的有效旋入长度,并防止强度降低。
理论上,
加强筋的高度不应超过螺丝公称直径的3倍。
3.加强筋的斜度应适当,一般大于1.5°,以避免顶伤,有利于脱模。
4.多条加强筋应分布得当,排列相互错开,以减少收缩不均。
5.加强筋的数目应增加以提高产品刚度,而不是增加其高度。
6.螺丝柱加强筋的尺寸设计应满足:加强筋上端的平面宽度不小于0.50mm,加强筋底
端的宽度取值范围是螺丝柱高度的0.20~0.50倍,加强筋离螺丝柱顶端平面的距离不小于1.00mm。
铝单板加强筋规范

铝单板加强筋规范铝单板加强筋规范是指在铝单板工程中,为了提高铝单板的强度和稳定性,采取的加固措施。
下面将从加强筋的种类、尺寸、安装要求和验收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加强筋的种类1. 直角加强筋:主要用于角部和边角部位,增强铝单板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抗弯承载能力。
2. 平行加强筋:主要用于长边和短边部位,增加铝单板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3. 筋板:一种双面钢铁板,一侧与铝单板接触连接,另一侧与主结构连接,增加整个系统的刚度和稳定性。
二、加强筋的尺寸1. 直角加强筋:宽度一般不小于30mm,厚度一般不小于2mm,长度根据需要灵活确定。
2. 平行加强筋:宽度一般不小于20mm,厚度一般不小于2mm,长度根据需要灵活确定。
3. 筋板:宽度一般不小于60mm,厚度一般不小于2mm,长度根据需要灵活确定。
三、加强筋的安装要求1. 加强筋应与铝单板紧密连接,采用螺钉或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
2. 加强筋与铝单板的连接点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置,一般每边安装不少于两个连接点。
3. 加强筋的安装位置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并且与铝单板之间应有一定的间距,以便进行伸缩和热膨胀。
四、加强筋的验收标准1. 加强筋的尺寸和材质符合设计要求,无明显的表面缺陷和损伤。
2. 加强筋与铝单板之间的连接牢固,无松动和露露槽现象。
3. 加强筋与铝单板之间的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并且在安装过程中没有产生明显变形和位移。
4. 加强筋的表面应进行防锈处理或喷涂防锈涂料,确保加强筋的长期使用寿命。
以上是关于铝单板加强筋规范的介绍,通过加强筋的合理设计和安装,可以提高铝单板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铝单板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加强筋设计规范

PTC013加强筋设计规范 (设计流程节点规范)一. 加强筋应用概述为了确保塑件的强度和刚性,又不致使塑件的壁厚过厚,可以在塑件的适当 部位设置加强筋,以避免塑件的变形。
加强筋还起到对装配中元器件的定位, 相 互配合的部件的对齐,机构的止位和导向的作用,另外,加强筋还可充当内部流 道,改善塑件成型过程中塑料流动的情况,有助模腔充填。
二. 加强筋的设计要点1.厚度一般情况下,加强筋大端厚度 A 应不大于壁厚的1/2,以免引起收缩;筋小 端厚度B, PP 材料应不小于0.9mm 其他ABS/PS 等材料应不小于1.0mm 筋截面 如图2-1所示。
T -顶面壁厚A —筋大端厚度,A < 1/2T B-筋小端厚度 C-脱模斜度 H —筋的高度增加强度的办法是增加筋的数量,而不是增加筋的厚度。
在必须采用较深的 加强筋,造成筋大端厚度较厚时,应考虑采取防缩结构,如盘座内壁挂线钩(图 2-2所示),或者将容易形成缩痕的部位设计成花纹,来遮盖缩痕。
A图2-1图2-2F表是常见塑料制品壁厚筋厚设计参考值:1、此表为常见家电塑料制品壁厚及筋厚的参考数值,不包括手机、遥控器等精密制品。
非常规制品的侧壁及加强筋大小端尺寸还需另行讨论;2、表中给岀的透明制品的加强筋的大端数值指的是没有强度要求的透明件的大端尺寸。
对于有强度要求的透明制品,加强筋的大端尺寸可以设计到与基本壁厚等值,但筋的小端不能小于上表中给岀的数值。
2.高度筋高度应不大于顶面壁厚的3倍,如图2-1中尺寸H W 3T。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加强筋高度应尽可能小。
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
为保证塑件基本平整,加强筋的端面不应与塑件的支撑面相平,应低于支撑面不小于,如图2-3所示:图2-3对于有阶梯的面,在设计加强筋时,应着重考虑筋的位置和高度。
如图2-4 所示的筋位设计不合理,要保证筋位端面到各支撑面的高度尽量相等。
改进方案,可以把筋位的拱形口左移或把拱形口高度抬高。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一般的肋骨厚度是取决於塑料流程和壁厚。若很多肋骨应用於补强作用,薄的肋骨是比厚的要好。PC肋骨的设计可叁考下图PS的肋骨设计要点。
PS
肋骨的厚度不应超过其相接壁厚的50%。经验告诉我们违反以上的指引在表面上会出现光泽不一现象。
PS置於中位的肋骨设计要点
PS置於边位的肋骨设计要点
PSU
肋骨是可以增强了产品的撞击强度和利用最经济的成本达致有效的结果。不良的设计是会使表面有收缩痕和非期望的撞击强度。
以下是加强筋被置於塑胶部件边缘的地方可以帮助塑料流入边缘的空间。
置於塑胶部件边缘地方的加强筋
不同材料的设计要点ABS
减少在主要的部件表面上出现缩水情形,肋骨的厚度应不可是相交的胶料厚度的50%以上,在一些非决定性的表面肋骨厚度可最多到70%。在薄胶料结构性发泡塑胶部件,肋骨可达相交面料厚的80%。厚胶料肋骨可达100%。肋骨的高度不应高於胶料厚的三倍。当超过两条肋骨的时侯,肋骨之间的距离应不小於胶料厚度的两倍。肋骨的出模角应介乎单边至以便於脱模容易。
ABS加强筋的设计要点
PA
单独的肋骨高度不应是肋骨底部厚度的三倍或以上。在任何一条肋骨的後面,都应该设置一些小肋骨或凹槽,因肋骨在冷却时会在背面造成凹痕,用那些肋骨和凹槽可以作装饰用途而消除缩水的缺陷。
PBT
厚的肋骨尽量避免以免产生气泡,缩水纹和应力集中。方式的考虑是会限制了肋骨尺寸。在壁厚於3.2mm(1/8 in)以下肋骨厚度不应超过壁厚的60%。在壁厚超过3.2mm的肋骨不应超过40%。肋骨高度应不超过骨厚的3倍。肋骨与胶壁两边的地方以一个0.5mm(0.02 in)的R来相连接,使塑料流动畅顺和减低内应力。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基本设计守则
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强筋设计

一、加强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筋条方向应不妨碍脱模,筋本身应带有大于塑件主体部分的脱模斜度,筋的设置不应使塑件壁厚不均匀性明显增加2)塑件上筋条方向也不应妨碍塑料充模时的流动和塑料收缩,3)同一面上,如果设置多根加强筋,其分布排列应互相错开,以减少收缩不均引起的变形。
二、增加塑件刚性减少变形除了加强筋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的措施?除加强筋外,针对塑件结构特点,还可采取其它增加塑件刚度的方法,1.对于盒盖、罩壳、容器等塑件,可采用拱形增加刚度。
2.对于表面较大的塑件,可采用拱形、弯折形或波纹形壁面增加刚度。
3.薄壁容器上口边缘可采用各种弯边,不仅使边缘刚度增加,也增加了塑件的美感三、塑件中镶入嵌件的目的是什么?增加局部强度、硬度、耐磨、导磁、导电性能,加强塑件尺寸精度和形状的稳定性,起装饰作用等。
四、塑件上文字图案大多采用什么样的一种形式?1.塑件上文字图案以在塑件上凸起为好,一是美观,二是模具容易制造,但凸起的文字图案容易磨损。
2.文字磨损,但图案等凹入塑件表面,虽不易不仅不美观,模具也难以加工制造,因为成型凹下的文字图案,模具上的文字图案必须凸起,很难加工出来。
3.解决的方法是仍使这些文字图案在塑件上凸起,但塑件带文字图案的部位应低于塑件主体表面。
模具上成型文字图案的部分加工成镶件,镶入模腔主体,使其高出型腔主体表面。
4.塑料旋扭,瓶盖、手柄等,都应在柱面周围设计出凸凹纹以增加手旋动时的摩擦力。
常采用的凸凹纹可为密集的细纹,形如滚花,也可采用比较稀疏的粗纹。
5.细凸凹纹不能采用菱形,菱形凸凹纹成型后无法直接顶出。
五、聚乙烯、聚丙烯等软性带盖容器,可采用的铰链是什么形式的?对于聚乙烯、聚丙烯等软性带盖容器,可以将盖子和容器注射成型为一个整体,其间用铰链结构连接。
铰链部位塑件壁厚减薄,且减薄处以圆弧过渡,盖子与容器合拢打开时,这段薄片弯曲转动。
如下图所示。
2-加强筋设计规范

PTC0 13加强筋设计规范(设计流程节点规范)为了确保塑件的强度和刚性,又不致使塑件的壁厚过厚,可以在塑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以避免塑件的变形。
加强筋还起到对装配中元器件的定位,相互配合的部件的对齐,机构的止位和导向的作用,另外,加强筋还可充当内部流道,改善塑件成型过程中塑料1.厚度一般情况下,加强筋大端厚度A应不大于壁厚的1/2,以免引起收缩;筋小端厚度B, PP材料应不小于0.9mm其他ABS/PS等材料应不小于1.0mm筋截面如图2-1所示。
T—顶面壁厚A—筋大端厚度,A< 1/2TB—筋小端厚度C-脱模斜度H—筋的高度图2-1增加强度的办法是增加筋的数量,而不是增加筋的厚度。
在必须采用较深的加强筋,造成筋大端厚度较厚时,应考虑采取防缩结构,如盘座内壁挂线钩(图2-2所示),或者将容易形成缩痕的部位设计成花纹,来遮盖缩痕。
图2-2下表是常见塑料制品壁厚筋厚设计参考值:1、此表为常见家电塑料制品壁厚及筋厚的参考数值,不包括手机、遥控器等精密制品。
非常规制品的侧壁及加强筋大小端尺寸还需另行讨论;2、表中给岀的透明制品的加强筋的大端数值指的是没有强度要求的透明件的大端尺寸。
对于有强度要求的透明制品,加强筋的大端尺寸可以设计到与基本壁厚等值,但筋的小端不能小于上表中给岀的数2.高度筋高度应不大于顶面壁厚的3倍,如图2-1中尺寸H W 3T。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加强筋高度应尽可能小。
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
为保证塑件基本平整,加强筋的端面不应与塑件的支撑面相平,应低于支撑面不小于,如图2-3所示:图2-3对于有阶梯的面,在设计加强筋时,应着重考虑筋的位置和高度。
如图2-4 所示的筋位设计不合理,要保证筋位端面到各支撑面的高度尽量相等。
改进方案,可以把筋位的拱形口左移或把拱形口高度抬高。
图2-43•脱模斜度为方便出模,加强筋应加脱模斜度,一般选取单边。
〜1° ,在允许的情况下,斜度尽量取大值,较深的筋应标注大小端厚度尺寸。
注塑件加强筋、圆角等设计规范

注塑件加强筋、圆⾓等设计规范注塑件加强筋、圆⾓等设计规范1.2 注塑件设计的⼀般原则:a.充分考虑塑料件的成型⼯艺性,如流动性:b.塑料件的形状在保证使⽤要求的前提下,应有利于充模,排⽓,补缩,同时能适应⾼效冷却硬化;c.塑料设计应考虑成型模具的总体结构,特别是抽芯与脱出制品的复杂程度,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模具零件的形状及制造⼯艺,以便使制品具有较好的经济性;d.塑料件设计主要内容是零件的形状、尺⼨、壁厚、孔、圆⾓、加强筋、螺纹、嵌件、表⾯粗糙度的设计。
1.2.1壁厚塑料件壁厚设计与零件尺⼨⼤⼩、⼏何形状和塑料性质有关。
塑料件的壁厚决定于塑料件的使⽤要求,即强度、结构、尺⼨稳定性以及装配等各项要求,壁厚应尽可能均匀,避免太薄,否则会引起零件变形,产品壁厚⼀般2~4mm。
⼩制品可取偏⼩值,⼤制品应取偏⼤值。
1.2.1.1t :t1≤1.51.2.1.21.2.2过渡圆⾓为了避免应⼒集中,提⾼强度和便于脱模,零件的各⾯连接处应设计过渡圆⾓。
零件结构⽆特殊要求时,在两⾯折弯处应有圆⾓过渡,⼀般半径不⼩于0.5~1mm,R≥t。
1.2.2.1内外圆⾓半径零件内外表⾯的拐⾓处设计圆⾓时,应保证零件壁厚均匀⼀致,图中以R为内圆⾓半径,R1为外圆⾓半径,t为零件的壁厚.1.2.3加强筋为了确保零件的强度和刚度,⽽⼜不使零件的壁厚过⼤,避免零件变形,可在零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
~3)a ~1)a ~0.25)a θ=2°~ 4°当a ≤2mm 时,可选择a=b 。
1.2.3.1筋的⾼度与圆⾓半径.1.2.3.2平直要求。
1.2.4a 不应⼩于孔径,并不⼩于零件壁厚t 的0.25倍。
孔⼝间的距离b 不宜⼩于孔径0.75倍,并不⼩于3mm 。
1.2.4.1 h 、h 与c 之⽐不能超过3,如图其尺⼨可参考表4.2-21.2.4.2 孔深h ≤2d 情况下的最⼩直径1.2.5螺纹内螺纹直径不能⼩于2mm,外螺纹直径不能⼩于4mm.螺距不⼩与0.5mm.螺纹的拧合长度⼀般不⼤于螺纹直径的1.5倍,为了防⽌塑料螺纹的第⼀扣⽛崩裂,并保证拧⼊,必须在螺纹的始端和末端留有0.2~0.8mm 的圆柱形.并注意:塑料件螺纹不能有退⼑槽,否则⽆法脱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TC013加强筋设计规范(设计流程节点规范)
一.加强筋应用概述
为了确保塑件的强度和刚性,又不致使塑件的壁厚过厚,可以在塑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以避免塑件的变形。
加强筋还起到对装配中元器件的定位,相互配合的部件的对齐,机构的止位和导向的作用,另外,加强筋还可充当内部流道,改善塑件成型过程中塑料流动的情况,有助模腔充填。
二. 加强筋的设计要点
1. 厚度
一般情况下,加强筋大端厚度A应不大于壁厚的1/2,以免引起收缩;筋小端厚度B,PP材料应不小于0.9mm,其他ABS/PS等材料应不小于1.0mm。
筋截面如图2-1所示。
T-顶面壁厚
A-筋大端厚度,A≤1/2T
B-筋小端厚度
C-脱模斜度
H-筋的高度
图2-1
增加强度的办法是增加筋的数量,而不是增加筋的厚度。
在必须采用较深的加强筋,造成筋大端厚度较厚时,应考虑采取防缩结构,如盘座内壁挂线钩(图2-2所示),或者将容易形成缩痕的部位设计成花纹,来遮盖缩痕。
图2-2
下表是常见塑料制品壁厚筋厚设计参考值:
常见塑料制品壁厚筋厚设计参考值
制品类型顶面壁
厚
材料
侧面壁厚
内部孔翻边厚
度
筋大
端
≤
筋小
端
≥
参考
值
推荐
值
参考
值
推荐
值
普通外观制
品3
ABS/PS~
透明制品3
透明ABS/透明
PS/PMMA
说明:
1、此表为常见家电塑料制品壁厚及筋厚的参考数值,不包括手机、遥控器等精密制品。
非常规制品的
侧壁及加强筋大小端尺寸还需另行讨论;
2、表中给出的透明制品的加强筋的大端数值指的是没有强度要求的透明件的大端尺寸。
对于有强度要
求的透明制品,加强筋的大端尺寸可以设计到与基本壁厚等值,但筋的小端不能小于上表中给出的数值。
2. 高度
筋高度应不大于顶面壁厚的3倍,如图2-1中尺寸H≤3T。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加强筋高度应尽可能小。
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
为保证塑件基本平整,加强筋的端面不应与塑件的支撑面相平,应低于支撑面不小于,如图2-3所示:
图2-3
对于有阶梯的面,在设计加强筋时,应着重考虑筋的位置和高度。
如图2-4所示的筋位设计不合理,要保证筋位端面到各支撑面的高度尽量相等。
改进方案,可以把筋位的拱形口左移或把拱形口高度抬高。
图2-4
3. 脱模斜度
为方便出模,加强筋应加脱模斜度,一般选取单边°~1°,在允许的情况下,斜度尽量取大值,较深的筋应标注大小端厚度尺寸。
4. 圆角的应用
为提高塑件强度,改善塑件的流动情况及便于脱模,在加强筋的端面设计时,应采用圆弧过度。
如图2-5所示的筋位设计不合理,筋位端面应设计成圆角。
图2-5
5.拱形和波形的应用
在加强筋的设计中,要适当考虑拱形和波形的应用。
把筋表面制成拱形和波形可以增加筋的强度和刚性,并且可以避免注塑时因料不足而引起的注塑不到位的现象。
6.强度的要求
塑件在跌落过程中会造成特殊部件的断裂,所以设计加强筋时应充分考虑其功能和作用,在强度上达到一定的要求。
例如一些受力结构(螺钉柱等)易断裂影响部件的功能,对这类结构考虑与底面的接触面积,要适当增加加强筋的数量,必要时加强筋的底面加圆角以提高强度。
三、加强筋的分类
按照外型及作用的不同,加强筋可分为以下几类,下面分别介绍各类筋应注意的要点。
单向筋
单向筋一般用在薄长型的塑件,只需要单方向刚性的情况。
单向筋通常是一系列平行的筋组合使用,设计时应注意系列筋的间距,一般情况下,间距值取不小于壁厚的2倍,如图3-1所示。
T=顶面壁厚
A≤1/2T
H≤3T
L≥2T
C=°~1°
图3-1
若系列筋处有强度要求,如滚筒洗衣机视窗,此处对强度要求比较高,所以系列筋的间距值可不满足上述要求,如图所示。
图3-2
2. 交叉筋
交叉筋就是两个直角相交的筋,其相交处容易形成较厚的截面,如图所示:
图3-3
因此在相交筋接合处设计一个适当尺寸的芯,使筋的厚度保持在1/2壁厚内,以满足加强筋壁厚设计要求,如下图所示。
图3-4
3. 两端相接塑件侧壁的加强筋
加强筋的位置方向最好与胶料熔融充填方向一致,加强筋可两端相接塑件侧壁,长度与塑件长度一致,起增加塑件局部刚性的作用。
若筋没有接上塑件侧壁,末端部份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
图3-5
4. 与侧壁不垂直的筋
有些筋与侧壁相连时,方向与侧壁不是垂直相交的,而是成一定角度,如图3-6-1所示,筋与侧壁相连处厚度大于侧壁厚度的1/2,为避免收缩,应将筋与侧壁相连处厚度切至壁厚的1/2,或将筋与侧壁相连处改为与垂直相交,如图3-6-2所示。
图3-6-1
图3-6-2
如洗衣机底台底角处的筋,
图3-7
四、成型加强筋的模具设计:
为了降低加工及抛光的成本,模具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当筋小端厚度尺寸小于1.2mm时,模具应采用镶拼结构实现;
当筋的深度度大于10mm,筋小端小于1.5mm时,模具应采用镶拼结构实现;
其他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五、典型产品设计举例:
.电视机前壳加强筋的设计:
设计要点:电视机前壳注塑成型采用气辅工艺,避免前脸表面缩水,但对侧壁防缩作用不明显。
设计电视机前壳加强筋时,筋的主体壁厚要满足结构强度要求,筋与侧壁相连处的筋的厚度要减薄至前壳壁厚的1/2,以避免侧壁缩水,为了加工方便,应在筋的一侧减胶。
参考产品:21K40三星电视机前壳,模号:7069。
5.1.1.前壳壁厚,如图5-1:
M-前壳主体壁厚度
N-前壳侧壁厚度
图5-1
图5-2
(2)有强度要求的加强筋,如图5-3:A2-筋大端厚度
B2-筋小端厚度
图5-3
5.1.3.与侧壁相连处的薄筋结构
(1)一般情况,如图5-4:
B3-与侧壁相连处的薄筋的小端厚度
B4-主体筋的大端厚度
H1-与侧壁相连处的薄筋的长度
H2-筋渐变处长度
与侧壁相连处的薄筋的小端厚度B3一般取1mm~侧壁厚度的1/2, 与侧壁相连处的薄筋的长度一般取8~12mm
图5-4
此类型的结构模具上一般做镶拼,如图5-4-1,严禁设计成(a)所示的结构,(c)的设计要优于(b)的设计。
图5-4-1
(2)距侧壁15mm以内有其他结构(如螺钉柱、加强筋等)的情况,如图5-5,图5-6:
B3-与侧壁相连处的薄筋的小端厚度
B4-主体筋的小端厚度
图5-5
图5-6
5.1.4.电视前壳加强筋设计技术参数:见表5-1
表1-1:
壁厚主体筋的厚度与侧壁相连处的薄筋结构
一般情况有强度要求
M(mm)N(mm)A1(mm)B1(mm)A2(mm)B2(mm)B3(mm)B4(mm)H1(mm)H2(mm) 313212105
推荐
值
3132125
例:
21K40
三星
前壳
六、.加强筋设计案例:
.双桶洗衣机箱体下
双桶洗衣机箱体下是洗衣机的主要承重部件,靠近安装电机处的加强筋底部不能设计过宽,则筋根部应力集中,易断裂,倒圆角后断裂现象消除。
图6-1
.洗衣机内桶底下
洗衣机内桶底下的加强筋在设计时,应考虑阶梯面的存在,为了增加筋的强度和刚性,避免各阶梯面受力不均,端面应设计圆角并且拱形口处应加以改进。
图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