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9551b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3.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观点。
2. 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论证和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儒家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体现,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会独立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 生僻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例子,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4.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4.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4.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1. 熟悉《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0cfc1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2.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解读和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通过讨论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观念。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认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和道义的追求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主要内容。
(2)解读和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的解读和分析。
(3)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古代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观念,引起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学生针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解读和分析,探究其含义和作用。
5. 讨论和表达:学生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讨论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能力培养: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文章观点和论证方法的运用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78116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0.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手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解读古代历史背景,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课堂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目标: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掌握文言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结构。
2.2 教学重点:生僻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文章结构和论证手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的其他篇章,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激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季氏将伐颛臾》,标记生僻词语和不理解的部分。
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僻词语的含义,解释文章中的难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手法,引导学生思考颛臾与季氏之间的关系。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过程。
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生僻词语的解释和文章结构的分析。
4.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学习资料:古代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颛臾与季氏的关系介绍。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2878e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0.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提高阅读和解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的解释。
4. 文中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5.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文中重要词汇。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翻译和人物形象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具体句子和人物行为。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关键词汇。
4. 句子翻译:学生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5.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
4.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反馈。
2.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文本。
2.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3. 相关历史背景的资料。
4. 参考译文和解析。
5.2 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855365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7.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翻译和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3)能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公平的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观点;(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翻译方法和技巧;(3)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难句和特殊句式;(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观点;(2)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文中的难句和特殊句式;(3)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3)让学生总结并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4. 讨论交流:(1)让学生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展开辩论和讨论;(2)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5. 总结反馈:(1)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2)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翻译并背诵文章中的重点段落;3. 让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展示。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29530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16.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如何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思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3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3.5 练习巩固(1)翻译课文,巩固词汇和句式。
(2)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巩固词汇和句式。
(2)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文章中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5.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互相借鉴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
5.3 教师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文本进行翻译和解读,对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6.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颛臾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思辨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ee42a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1a.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3.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难点: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手写剧本;2.课堂音响设备;3.点击器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和想象东方文化中的将领形象,提问:季氏将领是怎样的人物?步骤二:背景介绍(15分钟)1.通过讲解和讨论,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包括颛臾的位置、季氏家族的等。
2.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争的氛围。
步骤三:朗诵和理解(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朗诵《季氏将伐颛臾》。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词句的构成,理解诗意。
步骤四:情感联想与表达(25分钟)1.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2.让学生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并交流彼此的表达方式。
2.教师进行总结并提供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阅读。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和问题回答的准确性;2.对学生的朗诵、情感表达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后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其阅读诗歌的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联想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但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时应更加具体和明确,以便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延伸: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与拓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延伸活动和话题。
1. 阅读其他季氏家族相关的诗歌作品,比较不同诗人对季氏家族的描写和诗意表达。
2. 学习和了解古代战争和将领的文化背景,如季孟之战和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了解“颛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探究此地在古代时期的重要性。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60010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5.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d7d75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2.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辩证思考和论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会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辩论;(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3)培养学生注重友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出处、作者、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2. 文章内容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核心观点;(2)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3)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选取与文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辩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6.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论述,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典故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c925c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b.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
(3)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3)懂得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将文本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论语》及《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阐述文本中的道理,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运用文本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6. 总结拓展:(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收集有关《论语》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文本道理的实际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古代背景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沉浸的学习环境。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76abf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4.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增强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会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代文化氛围,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互助、和睦共处的重要性;(2)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3)培养诚信、友善、负责任的品质,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及主题思想;(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3)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古代文化氛围。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3)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2)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氛围;(2)鼓励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2)对比阅读,探讨文章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3)分享心得,体会文章主题思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负责任的品质。
5. 课堂实践:(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场景,增强体验感;(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3)开展古代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8e1b4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b.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汇;(3)能够理解孔子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对比分析,学习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3)学会如何将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2)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立场;(3)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汇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文章中论证方法和技巧的把握;(3)将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遇到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汇;(2)对比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反馈:(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2)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3)搜集学生的问题和困惑。
2. 课后评价:(1)检查学生的学习笔记和讨论成果;(2)评估学生在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情况;(3)对学生进行定期的知识检测和能力考核。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1)教材《季氏将伐颛臾》;(2)相关注释资料;(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工具:(1)PPT;(2)黑板;(3)投影仪。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文章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
(综合性学习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综合性学习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dd2bd381c758f5f61f6744.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综合性学习教案A.课时安排:2教时。
B.教学目的: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C.教学重点和难点:1.指导理清课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2.组织辩论形式的课堂活动,通过对孔子的言论的分析来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
D.教学方法:辩论活动课。
E.教具使用:F.教学设想1.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重点高中学生的需求。
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打牢语言基础,更在于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开拓视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增加文化底蕴;高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
所以,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2.本文是中学生在教材中第二次接触到的选自《论语》的文言文,又是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第一篇。
由于《论语》以言论为主要体现样式,言论又涉及政治、文化、哲学及教育思想问题,少有故事情节,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枯燥。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对孔子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提出质疑,力求还孔子一个更具体生动的形象,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来正确认识孔子和把握本文的特点。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感性理性互动式”。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准备(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3.本文的语言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应该构不成太大的障碍。
《论语》的语言比较简短。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d1c07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03.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典故及其寓意;(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观点、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文章中成语、典故的解读和运用;3. 运用文章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2. 文章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成语、典故的含义;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提炼文章的观点和思想;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检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2.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文章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4.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ab713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e.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ea2b4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f.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重要人物的角色和行动。
3.能够分析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对于战国时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
2.季孙行父的行动与影响。
3.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与影响。
三、教学过程:1.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分布。
重点介绍齐国和颛臾的位置关系,以及齐国对颛臾的重要性。
2.季孙行父的行动与影响教师通过讲述季孙行父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季孙行父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人物,他是季氏家族的代表。
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季孙行父为什么要伐颛臾?他的目的是什么?(2)季孙行父的伐颛臾行动对他的家族有何影响?3.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与影响教师给学生分发材料,让他们自主阅读材料,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详细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是什么?(2)季氏将伐颛臾对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有何影响?(3)季氏将伐颛臾对颛臾的影响如何?四、教学总结与拓展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学生们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对于战国时期的整体影响,并与其他战国时期重要事件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书面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考察学生对于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及其影响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适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fc5734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65.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强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2)重要句子和词语的解读。
(3)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理解。
(2)文章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让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准备与同学交流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讲解与解析:(1)针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讲解和解析。
(2)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和观点。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冲突。
(2)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默写《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让学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
3. 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冲突。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到位?2. 学生对重要句子和词语的解读是否准确?3. 学生对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观点的理解和运用是否恰当?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5.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否得到提高?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87a120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8.png)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质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难点:1. 对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探讨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第六至十段,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e5ae2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8.png)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颛臾的历史背景,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和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
(3)颛臾的历史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和特殊句式。
(2)对颛臾和季氏将伐颛臾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颛臾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课文文本。
2. 辅助材料:注释、工具书、相关的历史资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和相关的视觉材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发现课文中的知识点和难点。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综合性学习教案A.课时安排:2教时。
B.教学目的: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C教学重点和难点:1.指导理清课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2.组织辩论形式的课堂活动,通过对孔子的言论的分析来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
D・教学方法:辩论活动课。
E教具使用:F教学设想1.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重点高中学生的需求。
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打牢语言基础,更在于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开拓视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增加文化底蕴;高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
所以, 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2.本文是中学生在教材中第二次接触到的选自《论语》的文言文,又是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第一篇。
由于《论语》以言论为主要体现样式,言论又涉及政治、文化、哲学及教育思想问题,少有故事情节,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枯燥。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对孔子的圣人” 伟大的教育家”提出质疑, 力求还孔子一个更具体生动的形象,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来正确认识孔子和把握本文的特点。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感性理性互动式”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准备(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3.本文的语言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应该构不成太大的障碍。
《论语》的语言比较简短。
本文中有些常见虚词如而” 之” 以” 等用法已为学生所掌握,一些实词的意义也可根据上下文推测和课文注解来理解。
文中特别需要指导掌握的是两个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因此,本文适宜学生在课堂上自行翻译。
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领悟词、语、句的含义。
4. 教参的编写者虽然建议本文的教学重点宜放在学生的熟读背诵上,但在本教案的安排中,学生为了尽可能自如地进行辩论, 会将文中主要内容或语句记住; 并且经过辩论之后,学生也会对课文 内容有一定的有机了解,此后指导背诵,易如反掌,同时反复诵读, 对增强语感极为有利。
5. 本文拟用2课时教读,安排如下:第1课时:介绍作者及《论语》,指导学生自译全文,布置辩论 题目并指导预习准备。
第2课时:组织辩论活动并总结;指导背诵全文。
G ・预习安排◎(第一课时前)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并掌握下列字词 的读音:犊(du )中文中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事出何因?孔子对此持何态度?他的弟子们呢?F.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势必 焉用彼相(xi d ng颛臾(zhu an y u)虎兕(S )出于柙(Xi )社稷(j )1 龟玉毁于 固而近于费(b )萧墙(xi aO 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思考:1.(展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教师问:这几则关于论学”的言论表明了言论者怎样的身份?(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过的《论学”六则》中的其中四则,节选自于《论语》,为孔子言论,表明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论学”方面的成就。
)2.在简介孔子及《论语》后,教师指出:根据注解提示,《论语》内容既然首先提及政治”一词,为何后人不给孔子冠以伟大的政治家”称号?孔子的论学”影响深远,论政”又如何呢?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来分析孔子的成败之处(此处为学生质疑孔子埋下伏笔)。
二、初解全文。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学生试读课文,教师正音。
2.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全文。
注意:(1)本文语言简短,难度不大,要求基本上能自行翻译,必要时允许四人小组轻声讨论。
有疑问的词语做好记号,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解惑。
真正困难的可以随时举手要求老师解疑。
提示:注意文中的两种句式,即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注意文中是”的不同用法,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是”是提宾助词,是社稷之臣也”中的是”是指示代词。
3.学生分段朗读译文,教师指正。
4.指导理清课文的大致层次。
教师问:课文共分三段,主要谈了那几个问题?请概括说明。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孔子指责季氏讨伐颛臾有错;(2)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此事有责任;(3)孔子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三、辩论准备。
1.分发有关资料,布置辩论题目。
(资料详见附件一)课文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
孔子用长篇大论来教育弟子,弟子接受了吗?课文没有交代。
有人说孔子层层反驳,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冉有、季路自会服从;有人说孔子之说得势不得理,弟子们不一定会听。
冉有、季路受了孔子的教育后将会怎样呢?给出辩题(展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劝阻季孙氏伐颛臾(正方)/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反方)。
请以课文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可结合一定的史料或其它理论依据,进行逻辑推理分析,从而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师提示:可从这几个问题入手进行准备(也可自行另辟捷径)(展示)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成立吗?冉有、季路应对季氏的行为负责任吗?孔子安邦治国的原则适合于评判季孙氏将伐颛臾一事吗?你掌握有其它关于孔子和对本文进行评论的资料吗?尽可能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包括对《语文读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利用。
2.学生自学材料,分析课文,逐步确立自己的立场。
教师巡视指导,留意学生的倾向,并根据学生所持正方或反方观点的已有数量, 有意引导使其势力均衡,同时默认部分学生持弃权态度。
3.初步分出辩论双方的阵营,设置弃权同学为评委。
公布辩论活动的大致规则(多媒体展示):(1)正反双方各推举一名陈辞辩手,一名总结辩手,其余同学都可作自由辩手。
正方先陈述己方观点,然后是反方陈述。
双方陈述时限各为三分钟双方自由辩论,正方先发言。
时限各为五分钟。
反方先总结,然后是正方总结。
时限各为两分钟。
评委同学判定胜出的一方,选出一名最佳辩手,需要集体讨论,民主投票,并推举一名点评员准备评判陈述。
要求辩论双方紧扣观点,论据充足,做到有理有礼有节;能基本脱稿辩论者可加分。
四、布置作业。
1.课外补充准备并整理辩论材料。
建议双方可以就各个问题分小组准备。
2 .评委们每人粗拟一份关于辩题本身价值怎样的意见预析稿。
3.可以向我求助或聘请其他的老师作课外辅导员。
第二课时(课前布置好教室的辩论活动场面)、辩论活动。
1.教师主持,再一次公布辩论规则。
2.辩论过程(概括备录)。
(1)双方陈述观点。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外已自制好多媒体展示资料,一边演说,一边轮换操作。
)◎正方:我方认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劝阻季孙氏伐颛臾。
首先,我方认为孔子言论合情合理,所持观点非常正确。
孔子反对季孙氏伐颛臾的理由非常充足:一、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二颛臾已是鲁国附庸,不必伐;三、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的政治主张非常鲜明,他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的这种均、和、安”以及重教化,省刑罚,薄赋税,厚施予”的仁政”思想,可以使所有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能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的美好社会,对国家和人民都有极大的好处,因此是进步的。
冉有和季路是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经由孔子这般说理,自然知服。
其次,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善用教育方法。
他首先用大义凛然的气势压住冉有和季路;然后引用名人成语和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批评他们,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使冉有和季路无法辩解;最后孔子重申自己的政治主张,批评冉有和季路的行为违背了仁政” 的政治原则,同时敏锐地指出季孙氏伐颛臾的实质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孔子用正义之词来教育弟子,弟子焉能不服?第三,从文中可知,冉有和季路明显地处于服从的地位。
冉有、季路把季孙氏伐颛臾的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一是尊重老师, 是本无确定攻伐与否,要征询老师的意见后再作定夺。
受批评后,冉有、季路关于失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自我辩解显得非常虚弱,接着冉有替季氏的开脱又显得闪烁其辞,自相矛盾,遭到了孔子的有力辩驳。
既然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当然会听从教诲。
综上所说,我方认为冉有、季路会接受孔子的教诲,会将此番道理转说给季孙氏知晓,劝阻其讨伐颛臾。
◎反方:我方认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
我们把理由陈述如下:第一,我们认为季孙氏伐颛臾没有错。
优胜劣汰”,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既然鲁国公室日趋衰微,鲁桓公的后代中季孙家族逐渐强大, 季孙氏执掌鲁国政权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讨伐颛臾夺其土地来增强自己的势力也无可厚非;再说,鲁国国君在经历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之后必然明白季康子的最终意图,季康子对鲁国国君会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犄角之势从而不利于自己的担心也并非多余。
所以, 采取讨伐颛臾的决断应是明智之举。
冉有、季路辅佐季孙氏伐颛臾当然也是正确的做法;既然正确,何必软了耳朵更改立场呢?第二,孔子的言论并不能站住脚。
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和依据不能成立。
孔子所提的三条理由并不能阻拦季氏伐颛臾, 因为这些不符合实情,并且其仅仅是依据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评判,而这些已是历史。
再者,冉有、季路根本谈不上要不要对季氏伐颛臾一事负责。
孔子将季孙家族比作盲人”、虎兕”之押”、毁损玉”之犊”,把冉有、季路比作是扶相”者、看守柙”和犊”的人,是大大地贬低了季孙氏的能力和为人,抬高了自己的弟子的水平, 样就破坏了公正评判的法则。
最主要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仁”的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虽然孔子提出均、和、安”的主张,但安之”的前提是来之”根本上不能解放人民,只能是一种帮助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改良主义;而且孔子的最终目的是要恢复和重建西周的社会秩序, 然不切合实际。
不要说季氏根本不予理睬,就是冉有、季路也不会傻乎乎地拿这个理论去劝说季氏。
第三,冉有、季路虽然在文中显得很被动,但这正是他们的聪明之处。
作为弟子,毕竟难负师恩,且又是老师让他们去从政的,把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告诉老师,只是一种礼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