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审美文化特质与旅游发展模式的重构

—漓江流域以自然风光闻名于世,观光旅游是旅游的精粹。和漓江旅游开发的成功,得益于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美景,而旅游的丰厚审美文化底蕴的深度激扬,有赖于突破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

制约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旅游人数较多,而游客逗留时间不长,旅游综合效益欠佳。对于国外的旅游者来说,来了一趟,领略了漓江两岸秀丽的风光,心灵得到一次自然美的熏,固然印象深刻,终身难忘。但是,当今旅游发展向立体化方向转化,自然风光仅仅是旅游的一个方面,游客还需要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需要加深对不同区域民族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这样的旅游才是高层次高质量的。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旅游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旅游热点层出不穷,后来居上的现象屡见不鲜,旅游实际上已经面临许多强劲的竞争对手。在这种国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深入调查桂北地区特别是漓江流域潜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全面省思旅游模式转型的各种途径,充分发挥桂北审美文化资源在新世纪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一向紧迫的任务。

一、人文资源价值的重估

旅游既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旅游必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在容和形式上不断发展变化。目前国际上出现的会议旅游、工商业务旅游和购物旅游的大量增加,说明旅游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但不论旅游形式和容如何变化,不外乎是有关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两大类活动。而从当前国外旅游演化的总体趋势来看,人们在旅游中日益

重视和强调精神活动的一面。其容基本上包括两方面即求知和审美。在旅游当中,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风景名胜的感观享受,而且还希望学习到新东西,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增长自己的见识。当观赏自然风光时,人们想了解地形地貌的成因,关于此地的优美传说、其风景的独到之处等等。当游览历史古迹时,人们便很想知道有关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典故等。单纯的游山玩水让游客感到索然无味,倒是种种地理、历史、人文的知识让景物变得生动感人,引起游客的兴致。

书磊先生认为,现代团队旅游存在许多弊端,本以为旅游是一种解放,一种自由,其实恰恰相反,旅游变成了准军事化的行动,一杆小旗,一只小喇叭,引导你排队走路,按严格的时间表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你可以“旅游”过一个城市而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旅游的目的是旅游者“到此一游”的愚蠢目的和旅游开发公司的聪明目的——“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而深层次的旅游,应该让人了解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水质,陌生的树木,口音方言,土壤庄稼,地名人姓,在旅游中体验到地理之乐。每到一个村镇,看一看村街、院落与水井,问一问村中户族的来历,搜罗一些地方志的资料,晚上细读到深夜,同白天所见所闻相互对照发明,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将欣赏鸟兽草木的闲暇与关注国计民生的经济之志结合起来,地理的概念就圆满了,旅游者会觉得心明眼亮,恬恰无比。[1]

旅行游览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进行的。从本质上说,旅游是一种寻找美、发现美的活动。从物质方面得到的主要是感官或生理上的愉悦和满足,从精神方面获得的则是心理上、意识上的美的感受。随着审美意识的

不断加强,人们通过旅游来获得审美享受的欲望也更为强烈。而民俗文化的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求知与审美两个方面的需要。多姿多彩的民俗,让游客了解到异域异族的生活图景,各式各样的饮食、服饰、居住、婚娶、节日等习俗给游客许多新的见识,这些必将极充实游客的旅途见闻。民俗文化给旅游者以风土人情美的美感体验,民俗的“土、俗、雅、趣”让旅游者感受到自然、秀美、淳朴和亲切。在民俗中,既有艺术之美,还有人情之美。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是适应现代人求知和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

审美文化底蕴与旅游开发存在密切的相互制衡关系,审美文化使旅游变得富有情调而意趣盎然;旅游的发展,对民俗民间审美文化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可以使之实现潜在的价值而获得新生。桂北—漓江流域审美文化潜源的深度阐扬,有赖于运用原生自然式的开发策略,开辟漓江晨游和暮游的新模式,激扬文化区所深涵的恬适清淳的情韵、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天人共融的生态文明等旅游文脉固有的潜在价值,以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旅游开发新理念,通过实施新的旅游发展策略,开创旅游发展的新局面。

民俗文化蕴涵的审美特质,给旅游提供了一个富有魅力的天地,是发展旅游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民俗文化旅游的建设促使旅游开发者深入民间,了解民情,进行民俗文化资料的采集工作,将隐藏在民间的审美文化因素挖掘出来,进行研究和整理,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民俗审美文化中的良莠进行甄别、扬弃,再使之为旅游服务。在开发自然风光时,开发者为了使山水更加生动隽永、富有人文涵,就会尽

力地向当地居民了解有关的传说、故事,用这些传说、故事为山水增色。富有地方情调和“民俗味”的民俗工艺品的开发对民间工艺的发掘、整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剪贴画、泥人、面人等都成为琳琅满目的工艺纪念品摆上了柜台。

旅游实际上是一种大规模的包含审美过程的文化交流活动,区域民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吸引旅客的重要因素。同时,游客不仅欣赏了旅游区的本土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地的文化带到游览地,促进不同区域民族文化的交融整合。现代旅游的崛起使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当然,民俗审美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民俗文化在旅游中被商品化了。在旅游中,常常可以见到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俗文化。某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商却迎合这部分旅游者,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时出现了庸俗化的现象,抛弃了民俗文化中的真、善、美的东西,而去挖掘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或者脱离实情、生搬硬套,制造出本不存在的民俗文化。对此,我们既不能以消极因素为理由而因噎废食,阻止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也不能忽视旅游开发带给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我们只有两者兼顾、协调,将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小的围,才能真正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阳朔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阳朔处于华南少数民族地区,族群结构复杂。阳朔总人口29.1万人,有汉、壮、瑶、回、苗等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其中汉族人口占88%,壮族占11.2%。阳朔族群文化的总体特征,是汉族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生共融,既有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遗留,又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