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docx

合集下载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和 平 共 处 五 项 原 则
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1953年底) 背景: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内容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日内瓦会议(1954)万隆会议(1955) 实践:
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 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建国初期主要外交成果
• (1)建国一周年与17国建立外交关系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拜会周恩来
1955年4月,周恩来总 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 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 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 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 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会议期间,周总理倡导 “求同存异”,以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 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 作关系的基础,促成了万 隆十项原则的产生。
•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3)参加日内瓦会议
• (4)参加万隆会议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原因
70 年 代
联合国合法 席位的恢复 恢复 中美关系正常化
历史性 的握手
中日建交
1.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 ①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获得广泛支持 (2)恢复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
想一想: 哪些因素决定着国家间的外交关系?
• 国家利益与国际形势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原则 ——四项原则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国际交流与合作 表现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四项原则
平等互利 形式多样 讲求实效 共同发展
2、表现
(1)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金版学案:
31.(1)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使中美民间交往的大门 被打开,由此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2)“乒乓外交”之前,由于国内国际因素的变化,改 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的利益。自尼克松入主白宫以来,中 美双方已经有小心翼翼的接触,通过多种渠道表达了和解 的意愿。中美双方的交往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乒乓外 交”的发生,使双方都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接触台阶。
2、中美建交的历程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 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
2、中美建交的历程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2、中美建交的历程
周恩来:“总
统 先生,你把手伸过 了世界最辽阔的海 洋和我握手,25年 没有交往了啊。” 尼克松:“我 感 到很荣幸,终于来 到了你们伟大的国 家。”
目 的 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完善 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在万隆会议运用实践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对中国: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对世界: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其包 容性与开放性得到国际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看一看,想一想:
理性看待当前中美关系?
基本态势: 合作是主要特征,但也有曲折 影响因素: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社会制度和意识 形态差异及经济因素 认识: 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积极 把握合作大趋势,对于破坏合作的思想 和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合 则两利,分则两伤
会议主席卡迈勒击槌通过中 国入世
“入世槌”收藏在 革命博物馆

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经济恢复任务艰巨。
1、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2、外交政策: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果:
(1)建国初与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 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 议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外交启示录 第一,外交工作出发点:国家利益。 第二,“弱国无外交”。 第三,尊严来自实力。

问题探究: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 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意义
包容性: 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
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发
展中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应
经济关系。
开放性:
五项原则是和平的,也是发展的,其内涵随着时
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和平共处五原则与建国初期三大外交 方针相比有什么不同?
• 和平共处五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是对“一 边倒”政策的突破,因而具有包容性和 开放性的特点。
B、成就 (1)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 ——战略伙伴关系 (2)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上海合作组织 (3)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外交方针、政策 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70年代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正常化 经济:国际交流与合作 改革开 放以来

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课程标准要求:⑴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⑵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⑶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末期(一)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原则:方针:原则(外交三政策):(二)外交成果:1.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过程中,年提出(2)内容: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3)意义:标志新中国的成熟。

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

3.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国际声誉。

4.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方针意义:推动达成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作。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七十年代外交成果(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大为加强;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的成就2.恢复:年第届联大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二)中美关系改善1.背景:随国际局势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霸权地位受苏联挑战;长期敌视中国政策难以继续。

中国:有利于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推动祖国统一。

2.过程:(1)中美合作的起点:年尼克松访华,发表强调和平共处,不谋求亚太霸权,美国承认一个中国。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20多年对抗,实现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改善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改善。

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一边倒”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 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 处于孤立地位
4.外交成就 4.外交成就
与苏联等17国建交; 17国建交 1)与苏联等17国建交; 材料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长期奉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行独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
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6课 ——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 1 )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 理解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 2 )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 概 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 3 )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 探 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 4 )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 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 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 好的国际环境、 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 努力。 努力。
b.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 1)原因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材料一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尼克松总统就职以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材料二 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 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 系。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 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的原因: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原因: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2009北京卷.4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形 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 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 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序 时间 号
1 1949年
外交成就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一) ——新中国外交
意义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 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 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美国的阻挠
3、70年代又为什么能恢复?
第一: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第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第三: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 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二、七十年代的外交 ——使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1953年12月,中国和印度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的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53年 周恩来 中印谈判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互不侵犯 和平共处
提出
内容
实践及 1954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提高了国际声誉 1955参加亚非国际会议 坚持“求同存异” 影响 促进了团结合作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建国初的中国外交
总政策:____独__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__策___
50 背景:((12))新两中极国冷成战立对;峙开,始资、本确主立义的阵标营志敌?视

孤立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代 外交政策:一_边__倒_ _;打_扫_ 干净屋子再请__客___,
课标要求: 1、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哪些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重要意义?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原因?意义?50 年代、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何时中 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原因?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 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有 哪些重要的外交活动?影响?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考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70年代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
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新中 国外 交
建国初 70年代 新时期
新中国的外交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 客”
含义
坚定不移的站在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一边
先消除帝国主义 在华势力和一切 特权,再考虑与 西方国家建交
意义
在国际交往中不 致处于孤立地位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 立与主权,奠定了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 基础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 交关系,而在新的
基础上另建新的平
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况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新中国在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变化,培养用发展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理解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这一国际关系基本原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外交政策的调整应该而且必须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经过多年的外交实践,中国的外交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逐步由僵化教条走向实用灵活。

通过学习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外交观,外交要以国际利益为导向,同时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重难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代百年,中国落后挨打,形成了一系列屈辱的外交关系。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如何改变历史上形成的不利外交局面,处理千头万绪的对外关系呢?二、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阅读教材,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意义?学生: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毛泽东提出的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

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一、建国初期外交(1949年到50年代末)设问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提出了什么外交方针?设问2:毛泽东主席提出了那三大外交原则??设问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设问4:为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新中国开展了那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设问5:你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对手是谁?探究:“求同存异”异: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同: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要求。

这是亚非会议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探究:包容性: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制度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 家,发展中国家,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

开放性:五项原则是和平的,也是发展的,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 丰富。

方针 含义 作用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时间成就意义1949.10-1950.10 与 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1953年 提出 原则(背景,内容,运用、意义)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 参加 (时间、影响)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1955年参加 (时间、方针)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补充材料: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的外交活动国际环境:这一时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美国继续推行其敌视中国的政策。

苏联则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在中苏边境和蒙古增派重兵,中苏关系全面恶化。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
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新 中 国 外 交
建国初期
20世纪70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
新中国的外交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南京条约》签订 《马关条约》 3.较强的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
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 十一条”
了西 华 议方 潇 会媒 洒 中 大体 而 国 厦描 豪 代 的述 放 表 玻为 的 团 璃: 大 团 !“ 笑 长 ”震 , 乔 碎被冠
二、七十年代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
A、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C、中国内政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提高
影响因素: ①政治方面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文化差异;领 土、领海纷争,特别是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中日历史 问题和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等; ②经济方面两国以互补合作为主,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 发展,两国在能源、制造等领域竞争的趋势也在日益加强。 ③美国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示意图
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 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 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国际形势 国家性质 国家实力 国家利益
同: 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
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 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
“求同”:共同的发展目的
异: 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和意识形态
1955年4月,万隆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 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会议 期间,周总理倡导“求同存异”,周总理在会议上发言。

第26课_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_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美苏两极对峙
美国遏止中国:政治孤立、 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 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 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主要是反美)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后怎么应对如此复杂的国际 关系?制定了那些外交方针和政策?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50S)
2008年中国建交国已达170个
深圳新闻网讯 2008年版《中国外交》白 皮书披露,截至2007年底,中国已经同世 界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参加了10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近300个国际 条约。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数字啊,因为 新中国成立之初,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目 是17个,如今的数字正好是当年的整整10 倍!
(1)原因: 美对华态度的转变对日本造成冲击
(2)过程: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联合声明》
(3)影响: 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中日关系新一页
田中角荣访问中国
毛泽东把一套 《楚辞集注》送 给了田中首相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50S)
二.70年代的中国外交:“一条线”战 1. 略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第26届联大)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元旦建交) 美国: ①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②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1)原因:世界形势变化,双方共同要求
中国:
①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 ③对解决台湾问题有重要作用。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 说:周恩来无以伦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 刻印象之一,“恩来”译成英文是“恩惠降 临”之意。这个名字很能概括他的风度和气 质。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他优雅的 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 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在个人交往和政治 关系中,他都忠实地遵循着中国人古老的信 条:决不“伤人情面”。

26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26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 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 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 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 见了毛泽东主席,同周恩 来总理进行了会谈。
请思考: (1)中美关系为什么能恢复正常? (2)中美关系恢复正常有什么影响?
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 交正常化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主题一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思考】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后制定了 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 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 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作为一个新型的国 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 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提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过程
①“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②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④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
周恩来:“总统先生, 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 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 往了啊。”尼克松:“我感 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 伟大的国家。” 周恩来迎接来访 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讲话 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 动会议达成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促 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第26课 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26课 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26课 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一、建国初期的外交(走向成熟)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外交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探究】①中国当时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而不走“中间路线”?“一边倒”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为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而苏联则对中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并且当时中国是小国,经济并不发达,要实现经济发展,在自身经济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需要依靠外来力量,实行“一边倒”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②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不矛盾,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原因:“一边倒”并不拒绝与西方国家交往;它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形势而制定的。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盲目的、无原则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3、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17国建交;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出;③实践: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1955年在万隆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特点:包容性和开放性⑤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1)原因 世界局势变化,双方共同要求

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 苏 联
中国

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失败
重要认识:国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1979年)
世界局势变化,双方共同要求 (1)原因:
①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公报》
(2)过程 ②1978.12,《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③1979.1.1,正式建交
10月25日,在上述提案投 票前,出席第26届联大的 台湾当局“代表团团长”、 “外长”周书楷(右)即 宣布“退出”联合国。
中国的国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前升起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 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 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 访问美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 问美国,在中美关系史上揭开 了新的一页。
3.中日建交(1972年)
受美国“越顶外交”冲击 (1)原因: (2)过程: 1972.9,田中角荣访华, 签订《中日联合声明》
4.中美、中日建交意义:
打开外交新局面,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 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结合本课内 容思考: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 哪些?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力量(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
国际形势
……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 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②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和平共处原则: ①1953年由我国首次提出 ②它成了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它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④它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③ D. ②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课堂活动辅助资料----师生同材(史料)异构原创题交流(教师版)师生共同选定出题的史料为本文第 3 页倒数第 2 段文字天朝体系 VS条约体系,清廷如何败下阵来,又是怎样自我反思的?作者介绍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出版专著《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萨特》、《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历史的裂缝》、《从甲午到辛亥:晚清最后 20 年》、《孤寂百年》等。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 1911 年清王朝灭亡总共 70 年时间,而从“华夷秩序”向“现代国际体系”的转轨就走了整整 60 年。

而且,每一步都非常被动,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天朝体系1618 至 1648 年,在欧洲进行了残酷的30 年战争,交战双方从1643 年起开始和谈,到1648年 10 月签订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

根据这一条约,独立的诸侯邦国对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国内统治权,对外享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权。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了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独立和主权平等的国际法原则。

根据这一条约,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该条约第一次提出了主权国家概念,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

在尊重民族国家主权的框架下,基于国家主权的世界秩序开始形成,首先是在欧洲确立了国与国之间的新秩序,此后随着欧洲在全球性扩张的同时也把主权国家的概念带到全世界,逐步形成了以后几百年的国际基本秩序。

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它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因此它的诞生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正式形成。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即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其他都是边缘,而且由“边缘”渐成“野蛮”。

这种居高临下、俯视其他文明、文化的华夏中心论在处理、对待与它国的关系中,制度化为以中国为宗主、它国为藩属的“宗藩体制”,或曰“朝贡体制”,以此规范“华夷秩序”。

在这种“华夷秩序”中,中国的“皇帝”是承受天命的“天子”,“天子”是最高的道德——“天道”在人的化身、代表,代“天”来政“天下”。

所以,“天下”其他国家只能是中国的“藩邦”、“藩属”、“属国”。

自武帝起,能否“四夷服,万国来朝”就成治者是否英明、王朝是否盛世的重要志,甚至是其力合法性的来源之一。

所以,新王朝建立通常都要“ ”属国向新王朝称臣。

到明清,有关各种制已相当精密,其主要内容是“藩属国”要按携特定物,按照指定路(道)到中国京城,住在指定邸,并按照指定礼将品送中国皇帝。

作宗主国,中国皇帝要朝国“ ”。

如果些属国有新治者即位,要由中国皇帝册封,即敕文(敕)承其地位。

▌“天朝体系”与“条体系”的碰撞随着世界的展,两个体系必然要接触,要碰撞。

1793 年,戛尼(George Macartne y)一路受到中方情款待,但其船却被插上“英吉利使”的幡。

在他的礼品清上,“礼物”被改“ 物”,氏“ ”上原来的官称“ 差”被清朝官有天朝体制,遂改“敬差”或“ 差”。

接待他的大臣在皇帝的奏折中都是他在重洋,数万里之程,十一月之久,来向天朝⋯⋯ 种“ 知系”决定了“天朝”从皇上到臣民只能从狄夷“向化”、主要成中国“藩属”的角度来理解此事。

但片争开始后,种状况不得不改。

清政府不得不与英、法等国打交道,然中国打了仗,但清政府“天朝上国” 的念和面子感很,仍此的西方列“狄夷” ,不屑并根本不想与之“外交”。

所以每当有中外交涉事件,由于没有机构和人,朝廷是因事随人理。

但由于中英了不平等的《南京条》,中国被迫开放了五口通商,中外交涉遽增。

“五口”成外国人从事各种活的法定地点,也是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

列当然不会同意与“理藩院”或“礼部”打交道,于是清政府于1844 年置了五口通商大臣,理些地方的中外交涉事宜。

的外体制,开始打开了一个小小的隙。

由于“五口”都在南方,广州又来是外交往多的地方,所以五口通商大臣开始由两广督兼任。

但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人的活重心向此移,因此从1859 年起改由江巡或两江督兼任。

立五口通商大臣,其目的是将外交涉局限在“地方”,不外国人京,以符中国体制,而且从念上一来清政府仍有一种虚幻的足感,即中国仍是“天朝上国”,那些“蛮夷之邦”只能与中国的地方政府打交道,而不能(因根本无格)与中国的中央政府打交道;同,表明清政府与西方列的交涉只是性的,因此拒不建立一的常外交机构。

但竟又表明清政府被迫承了同西方列已不是的“宗藩”关系。

第二次片争以中国惨告。

中国在 1858 年 6 月分与俄、美、英、法了不平等的《天津条》。

列取得了公使京的利,清政府又不得不增加了多沿海沿江开放口岸,江以南由原来的五口增 13 口,江以北新开牛庄、天津、登州三口。

在天津新“ 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大臣”,后来演称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

南北洋大臣都是“通商”而,仍反映出清政府不愿承与狄夷有政治关系。

而北洋通商大臣在置之初是,洋兼筹海防,直隶督不兼北洋通商大臣,因此从体制上此直隶督与外交无。

由于与北京近在咫尺,再加上清廷仍是尽可能地将外交涉活局限于地方,所以谈判的签约地都是天津而不是中国的首都北京,有些国家代表到了北京,清政府却仍坚持要他们到天津。

各国外交人员只能在中国的“地方”,并主要是与“地方官”打交道明显不合国际惯例,引起各国强烈不满,一再要求进京。

但清政府为传统观念所囿,一直坚持与各国的交涉只能在国门天津而不能在国都北京进行。

若想进京交涉,必须先在天津等候,由三口通商大臣先向总理衙门呈报,获得批准后方可进京,如果不经三口通商大臣同意而直接进京投谒总理衙门大臣则肯定被拒。

这些规定或惯例,使得三口通商大臣实际上深深参与了国家外交。

由于三口通商大臣是专任,因此与直隶总督往往各自为政、相互掣肘,屡有矛盾。

工部尚书、总理街门大臣毛昶熙于1870 年 10 月上折,认为脱离本省督抚而设专职办理对外交涉的通商大臣彼此难以协调,因而奏请“三口通商亦不必专设大员,所有洋务海防均责成直隶总督悉心经理”,一如南洋通商大臣之例。

他对曾经参与过天津教案处理的直隶总督曾国藩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之间的矛盾有切身感受。

11 月 12 日,清廷发布上谕,决定裁撤专任三口通商大臣,照南洋通商大臣之例由直隶总督兼任。

这一改变解决了直隶总督和三口通商大臣各自为政的积弊,大大扩充了直隶总督的职权,其工作重心亦从“省防”转为“海防”、“洋务”,确立了直隶总督在清政府外交体制中的地位。

1860 年 9 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逃到热河,指定恭亲王奕訢留京与英法联军谈判。

10月下旬,奕訢代表清政府分别与英、俄交换《天津条约》,并订立《北京条约》。

英、法两国公使终于在武力护送下,来到北京,随后各国外交使节也常驻北京。

天朝惯例,又一次被打开了缺口。

奕訢 1861 年 1 月上奏,提出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交涉事宜。

咸丰皇帝批准了奕訢的建议,同意“京师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

咸丰皇帝有意加上“通商”二字,事实上是要坚持“天朝”与“外夷”间只能是洋人来华的通商关系,而不可能有政治关系。

奕訢知道中外已不可能只是通商关系,于是坚请去掉“通商”二字。

在奕訢坚持下,咸丰皇帝最终同意去掉“通商”二字。

这样,清政府总算有了一个类似于外交部的机构,向现代体系又跨近一步。

1876年 9 月中旬,清政府与英国在烟台签订了不平等的《烟台条约》,答应英国种种要求,结束英国人在云南被杀一案。

其中一条就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

虽然成立了总理衙门,对外派遣了常驻使节,但外交体制新旧并存的局面毕竟不能适应局势的发展、变化。

总理衙门与“北洋”之间的权责一直不明,外国人办事时常常不知应当找谁,两部门有时互相推诿,有时又决策不一。

总理衙门本不是专门的外交机构,而是一个类似“内阁”的机构,因此办理外交并不“专业”。

总理衙门官员至后来仍多为兼差,办事自然迁延拖沓。

事实说明有成立“外务部”的需要,外国人也一再提此要求,但清政府并不考虑。

虽然总理衙门已存在几十年,权限也越来越大,但从建立时就规定其是临时机构,“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以符旧制”。

如果一旦设立外务部,由于外务部不可能是临时机构,这就意味着再不可能“符旧制”。

因此几十年后清廷仍无意、也无人敢设立“外务部”。

1887年,在列强压力下,朝鲜政府决定向日、美、英、德、俄、意、法派遣驻外使节。

清政府表示反对,迫使朝鲜向管理藩属的礼部呈递咨文,先征得清政府同意。

随后,李鸿章亲自拟定了清朝与朝鲜驻外使节体制的《应行三端》。

主要内容是:一,朝鲜使节初至各国,应先赴中国使馆具报,请中国公使协同赴所驻国外交部。

第二,遇有外交宴会,应随中国公使之后。

第三,交涉大事关系紧要者,应先密商中国公使核示。

此皆“属邦”分内应行体制,与各国无关,各国不能过问。

清政府要朝鲜与各国签订通商条约,但又要求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并为朝鲜制定《应行三端》,今天看来都是荒谬之举。

但历史地看,这种“荒谬”恰是“天朝”体系被动地、不得不向“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系过渡的反映。

1894 年,日本终于利用朝鲜问题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惨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第一款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天朝体系,最终崩溃。

直到1901 年 7 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廷急于向列强求和时,才颁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于 9 月 7 日将其写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外务部由总理衙门改组而来,但相对于总理衙门,外务部在清中央机构中的地位(至少是名义上)更高、职能也更加专门化,是中国外交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国从自古以来的“理藩”最终转向“外交”的标志,是中国与现代国际体系实现接轨的标志。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 1911 年清王朝灭亡总共 70 年时间,而从“华夷秩序”向“现代国际体系”的转轨就走了整整 60 年。

而且,每一步都非常被动,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本文系雷颐研究员在“战略圆桌”第三期活动上的发言。

原文有删减,经作者审阅刊发。

编辑:一行)B138 小组(班级原创题比赛优胜宿舍团队)历史原创题探究活动报告(指导老师:骆长明)(组员:黄丹婕、黄婕、许思妍、郑海柔、杨柠、池珩、黄曼淳)一、原创题目1、改编前题目:1887年,清朝迫使藩邦朝鲜签订《应行三端》,其明确规定朝鲜使节对中国公使的礼仪规范;并表明此皆“属邦”分内体制,强调各国无权过问,这表明:(B)A、朝贡体系开始松动B、清廷近代外交观念逐渐形成C、清朝固守“上国”思想D、洋务运动的进步使列强观望2、第一次修改:1887 年,朝鲜决定向列强派遣驻外使节,清政府随即命李鸿章拟清朝与朝鲜驻外使节体制的《应行三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