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的中国新闻史期末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进奏院状:敦煌进奏院状是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中国唐代中期报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年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内容是节度使前往凤翔要求旌节的情况。
《读开元杂报》:《读开元杂报》系唐朝散文家孙樵所作,收于《经纬集》。此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管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经过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定本制度实行于宋初,王安石变法时中断,后来又恢复直到宋末。定本制度是不得随意传报意图的具体实施,这个举措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维护了统治秩序。
《论禁小报》:是宋朝周麟之所作,比较详尽地论述了小报的产生、内容、消息来源、发报方式以及它的影响和朝廷对小报所持的态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研究新闻学的一篇专论。
《万历邸钞》: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了一些“摘由”,增加了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地作了一些综合。这部抄本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出版于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日,距今四百多年。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已故明史专家谢国桢教授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经对它作过考察,说“盖此即为邸报之一种,草草版刷,以供传阅者”。
宋代小报的特点:①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采队伍。②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大。③小报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时效性强。④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⑤小报虽是非法的民报,却有很强的生命力。意义:小报打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标志着我国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小报的商品性相对于官报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进步。小报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表达民意舆情的作用。
清代《京报》的特点:1、《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邸报的翻版。《京报》的版面安排,首先是“宫门抄”,报道宫廷消息,发布重要任免令;其次是“上谕”,刊登皇帝的命令和公告;再次是“奏折”,即群臣的奏议、报告。
2、《京报》的形式比较完备。《京报》有较为固定的刊期、报名和外在形式,一般为日刊,也有两日刊。每期一册,书本式,页数不等,封面用黄色纸,上面印有红色的楷书“京报”二字,下面印有报房的字号标记。
3、《京报》报房自主经营管理。《京报》有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独立机构“报房”。“报房”的工作分为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报房”的人员分工不是固定的,是根据情况临时分配。《京报》的发行,完全脱离了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而自办公开发行。
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受到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难以产生对信息量和时效性要求较高、商品化较高的报纸。还有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各王朝对报纸出版的政策束缚,封建统治阶级掌握了传播媒介、控制舆论工具、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2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的近代报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有独立的消息和言论,完全面对广大民众。它的创刊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由古代进入了近代发展阶段。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在性质上已基本脱离宗教刊物范畴,成为替外国人打开中国大门摇旗呐喊的舆论工具。它在新闻报道、言论撰述以及编排技巧等方面,已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马礼逊: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的第一人。1804年,22岁的马礼逊主动上书布道会请求
到中国来传教。1807年9月抵达广州。编纂《汉语语法》及《华英辞典》,翻译《圣经》,创办了《察世俗》。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创办了《万国公报》,当过很多报纸的编辑。他在中国生活46年,对中国社会有很深刻的认识,提出了不少改革的建议。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广学会的总干事。他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大量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也极力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辩护。
《万国公报》的影响:①鼓吹中国变法革新的主张,对中国的维新运动有重要的影响。
②传播西方思想界、科技界的新闻,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申报》创刊的重要意义:①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报纸。办报宗旨是“行业营生为计”。②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形态最完备的近代报纸。包括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既有侵略作用也有进步作用。外报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它所起的作用是侵略作用:①为列强武力侵华提供情报,进行舆论准备。②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③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外报又是近代文明的产物,是近代文明的载体,因而有又传播近代文明和推动中国近代文明产生、发展的进步作用:①外报将西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对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②外报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和技术传入中国,对于中国近代民族报业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循环日报》在我国新闻史上的地位:于1874年创刊,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也是我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汉文报纸。
维新派的主要报人和报刊: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康广仁与《知新报》;谭嗣同、唐才常与《湘学报》、《湘报》;严复与《国闻报》。梁启超与《时务报》
时务文体的特点:1,文体解放—“纵笔所至,略不检束”。就是解除写作上的清规戒律,实行文体上的解放。2,文风自由—“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就是要求文章浅显易懂,内容词汇新颖生动。3,结构清晰—“条理明晰”。这个特点强调文章的逻辑性。4,感情充沛—“笔锋常带感情”。感染力,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
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积极:提高了新闻事业的社会地位。具体表现为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文体。消极:过分强调了报刊的工具性。表现为将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利器”;使报刊过多地承担了“宣传鼓动”的功能。
4
《清议报》:是保皇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办报宗旨是“专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内容是保皇和政治改良。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办的保皇派重要机关报,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全部办报活动中最著名的报刊。它是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办刊宗旨和内容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新民”。梁启超在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新民说》。
《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在香港创刊,是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它先是兴中会的机关报,后为同盟会机关报。被誉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陈少白任总编辑。在长达十余年的宣传中,向广大读者展示了革命必将发生,必将成功,为争取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报》:于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日本东京,是一份以政论为主的大型月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