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概念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1)能量的输入③输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紧固的太阳能总量。

(2)能量的传递①传达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传达过程:(3)能量的转化(4)能量的散佚①形式:热能,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后形式。

3、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①食物链中,相连营养级生物的猎食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无法滑液,这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2)逐级递增①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②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体温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可供自身利用和一热能形式散佚。

③各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4、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相连两个营养级间的传达效率通常为10?~20?,即为输出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进下一营养级。

计算方法为: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并使能量持续高效率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农作物除草、灭虫)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在化解有关能量传递的排序问题时,首先必须确认有关的食物链,厘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特别注意题目中与否存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定的字眼,从而碗定采用l0%或20%去解题。

1.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未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须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须要a营养级的能量=m÷(10%)3。

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n,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d营养级获得的最少能量=n×(l0%)3。

人教版教学课件【简洁版】第五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人教版教学课件【简洁版】第五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呼吸 122.6
96.3 18.8
7.5
生产者 464.6
13.5%
62.8
植食性动物 62.8
2.1
20%
12.6 29.3
肉食性动物 12.6
微量 5.0
293 12.5
未 分解者 单位(焦/厘米2 · 年) 固 14.6 定
未利用 327.3
能量流动的特点:
逐级递减: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呼吸 •分解者利用 122.6
能量金字塔 研究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意义 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 益的部分
课堂练习
c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A. 照射到该生态系统内所有植物体叶 面上的全部太阳能 B. 射进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C. 该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 总量 D. 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
知识回顾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两方面?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食物链和食物网
• 生态系统中因某种生物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 响: • 1、第一营养级减少,其他营养级的生物都将 减少。 • 2、“天敌”减少,被食者先增后减,最后稳 定。 • 3、“中间”营养级减少,应视情况而定,如:
植食性动物 62.8
肉食性动物 12.6
例外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 桑基鱼塘 • 沼气工程
实现对能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多级 利用,大大提高能 量的利用率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 概念: 和散失的过程
本 节 知 识 体 系
能量的源头: 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的 过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太阳能的总量 能 程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量 沿食物链方向由低营 单向流动: 流 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 动 特 逐级递减: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 点 递减;传递效率10%~20%。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动植物的遗 体和排出物
1.碳的存在形式有哪些呢? 二氧化碳 碳酸盐 有机物 二氧化碳 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2.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4.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食物链 食物网
3.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②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分解者分解作用
5.碳循环的特点是什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拌随着物质循环,周而复始。
碳循环的意义
经过这一系列的循环,自然界中的二氧化 碳和氧气就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如果碳平衡被打破,会出现什么情况?
温室效应等 思考:如何减少温室气体呢?
植树造林;减少工业废气、汽量流动
物质循环
范围 联系
比较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无机物 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循环 周而复始
(3)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 绿色植物大量砍伐,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练习:1.
大气中的CO2库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化石燃料
光合 作用 (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_____ 和化能合成作用。 (2)碳进入大气的途径有: 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 CO2 的形式循环. (3)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 碳以_____ (4)在生物群落内部,碳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以 碳 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含____
含碳有机物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含碳有机物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复习回顾
1.在一定的区域里,生物 与环境 相互作用所形成 的统一整体 ,叫做生态系统。 2.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 食物链 。
土壤 3.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包括 阳光 空气 水分 等, 生物成分包括 生产者 、 消费者 和 分解者 。

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济南版八年级下)

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济南版八年级下)

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三、教学过程:1、“能量流动的过程”: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组讨论: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播放课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图(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2019·四川巴中)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A.循环往复B.逐级递减C.单向循环D.双向循环2.(2019·四川遂宁)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关系图。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②与③之间是捕食关系C.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D.该生态系统只有一条食物链3.(2019·达州)达州市某地鼠患成灾,当地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为此,生物研究所调查了当地的生物及其它指标,以下是他们调查的部分图示。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图一有五条食物链,其中小麦是生产者B.图二表示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二写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可以是:小麦→鼠→蛇→鷹C.图一中若施用鼠药使鼠的数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将减少D.能量会沿着图三中的丁→乙→甲→丙逐级增多4.(2019·杭州)水葫芦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水生植物。

某地因水葫芦疯长成灾,采用机械捕捞、利用天敌生物、植物病原体与化学除草剂进行综合防治外,还大力发展水葫芦为原料制取燃料乙醇。

(1)该地的生态系统中,引入专食水葫芦的动物——水刮芦象甲,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主要是增加了。

(2)以水葫芦为原料制取乙醇,并利用如图甲所示乙醇燃料电池(模式图)发电,可实现水葫芦的深度利用。

请在图甲中a、b电极处标出这个电池的正负极,并写出该电池发电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如图乙是该地2016年能源消费结构扇形图,如果在此区域大力推广以作物为原料制取乙醇,以乙醇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请预测未来几年该地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5.(2019·湖北襄阳)人间最美四月天。

隆中山下,鱼儿跳,花儿笑,是踏青寻芳的好地方。

那里的牡丹品种繁多,久负盛名,最美当属“襄阳大红”和“卧龙出山”,这两个新品种是襄阳人自己培育出来的。

请分析作答:(1)鱼儿在水中生活用呼吸。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策略本节教学可以从“问题探讨〞引入,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作必要的提示: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基本涵义。

然后,提出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在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的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研究能量流动可以是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

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这种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理解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节后面的内容。

研究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从一个种群流动到另一种群时,需要考虑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多方面的能量值,以某动物种群捕食种群A为例,可用图5-4表示。

图5-4 能量流动的分析可以借助于某一具体的食物链,让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教师可概括:〔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

提醒学生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

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

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这是许多生态学家关注的问题。

2022-2023学年 选择性必修2 浙科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递减流动 作业

2022-2023学年  选择性必修2  浙科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递减流动  作业

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递减流动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生产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生产量包括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B.初级生产量高的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未必高C.海洋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利用藻类的效率比陆地动物利用植物的效率高得多D.海洋的年净初级生产总量只有陆地的年净初级生产总量的一半,但海洋的净次级生产总量却比陆地净次级生产总量大得多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或所合成的有机物质,次级生产量是生态系统中的异养生物第二次有机物的生产量,并非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量。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生产量与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于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生产量应为净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B.净生产量实际上就是总初级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C.生物量与生产量的单位相同,均可用g/m2或J/m2表示D.若GP-R=0,则生物量不变答案:D解析:用于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生产量应为净初级生产量。

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初级生产量在某一时刻前的积累量,其单位为g/m2或J/m2,而生产量的单位为J/(m2·a)或g/(m2·a)。

若GP-R=0,则生物量不变;若GP-R>0,则生物量增加;若GP-R<0,则生物量减少。

3.下表是一个野山羊种群按时间顺序每隔两年的生物量变化调查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12B.t0到t1期间的呼吸量大于t1到t2期间的呼吸量C.t2到t3期间该种群的出生率为0D.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4N答案:A4.下列有关能量流动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进入生物群落的总能量与进入生态系统的总光能相等B.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食物网)C.某营养级的主要能量去向是呼吸消耗D.每个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答案:A解析:进入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小于进入生态系统的总光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
➢第二定律:熵律,任何形式的能(除了热)转化到 另一种形式能的自发转换中,不可能100%被利用, 总有一些能量作为热的形式被耗散出去,熵就增加 了。
第二节 生态系统能流过程与能流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
1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 牧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流的主要渠道。
●生产量(production): 是在一定时间阶段中,某个种群或生态系 统所新生产出的有机体的数量、重量或能量。它是时间上积累 的概念,即含有速率的概念。有的文献资料中,生产量、生产 力(production rate)和生产率(productivity)视为同义语,有的 则分别给予明确的定义。
●生物量和生产量是不同的概念,前者到某一特定时刻为止,生 态系统所积累下来的生产量,而后者是某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 中积存的生物量。
GP=NP+R ; NP=GP-R
影响初级生产的因素
CO2 ②
①光
NP
取食
光合作用
生物量
R
污染物
⑤ O2+温度⑥


GP
H2O
营养
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是由光、二氧化碳、水、营养 物质(物质因素) 、氧和温度(环境调节因素)六个因素决定的。
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初级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 1.太阳能:占 99% 以上 ● 2.自然辅助能 (natural a uxiliary energy ) :如 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占 <1% ● 3. 人工辅助能 (artificial auxiliary energy) :人畜 力、燃料、电力、肥料、农药等农业生

生态学重点(6-8章)

生态学重点(6-8章)

第6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第一节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1.生态系统的能源按照其来源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型:1)太阳辐射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2)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以外,其他进入系统的任何形式的能量。

辅助能可分为:-自然辅助能:如潮汐作用、风力作用、降水和蒸发作用。

-人工辅助能:如施肥、灌溉等。

包括生物辅助能和工业辅助能。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生态系统是一个热力学系统。

其能量的传递、转换遵循热力学的两条定律:1)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可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既不能消灭,又不能凭空产生。

第一定律:A = B + C2)第二定律:即熵律。

任何形式的能转化到另一种形式能的自发转换中,不可能100%被利用,总有一些能量以热的形式被耗散出去,使系统的熵值和无序性增加。

第二定律:C < A生态系统中能流特点:1)能流在生态系统中是变化着的;2)生态系统的能流是单向的和不可逆的;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就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4)能量在流动过程中,质量逐渐提高。

第二节能量流动的渠道1.食物链概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

食物链的类型:1)捕食食物链:由植物开始,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以活的有机体为营养源的食物链。

如:草原上:青草-野兔-狐狸-狼;湖泊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

2)腐食食物链:又称碎屑食物链。

以死亡的有机体(植物或动物)及其排泄物为营养源,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物质还原成无机物质。

如: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

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有机体为营养源,以寄生方式生存的食物链。

一般以较大动物开始再到较小生物,个体数量也有由少到多的趋势。

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4)混合食物链:构成食物链的各链节中,既有活食性生物成员,又有腐食性生物成员。

如:稻草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养鸡-鸡粪养猪-猪粪养鱼。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逐级递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逐级递减流动

能减量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
1.能量流动的特点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单向流动的原因:前一营养级 生物被后一个营养级生物捕食, 捕食关系一般是不能逆向的; 各个营养级细胞呼吸释放的是 热能,它不能被生产者重新用 于光合作用。
逐级递减的原因:能量流经各个营养级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被该营养级生物 细胞呼吸以热能散失,总有一部分能量以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 分留存在生态系统未被利用。
一般情况下,陆生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 间大约只有1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 个营养级,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会大于 10%,但能量的递减规律是不变的。
人类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应用于农业生产
能量流动规律应用于农业生产 1.有利于帮助人类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 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海洋的净初级生产总量 < 陆地净初级生产总量 海洋的净次级生产总量 > 陆地净次级生产总量
原因: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利用藻类的效 率大大高于陆地动物利用植物的效率。
核心归纳
列表比较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
项目 能量来源 生产生物
二者关系
初级生产量
次级生产量
太阳能
现成有机物
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
①次级生产量直接或间接来自初级生产量;
(2)总次级生产量和净次级生产量 总次级生产量=净次级生产量+呼吸消耗量(R)
=次级生产者的同化量 生长、发育和繁殖
热能
次级生产量的去路
1.总次级生产量如何获得的? 消化后吸收
总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 、 净次级生产量、摄入量、尿粪量 这个几个词之间的关系?
2.不同生态系统净次级生产量的比较:

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递减流动课件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递减流动课件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3.次级生产量 (1)概念 动物的有机物是靠取食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现成有机物 而生产出来的。这类生产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次的有机物 生产,其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就称为次级生产量。
(2)次级生产者与次级生产量 ①凡是异养生物都属于次级生产者。 ②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利用藻类的效率大大高于陆 地动物利用植物的效率。因此,海洋的年净初级生产总量虽 然只有陆地年净初级生产总量的一半,但海洋的净次级生产 总量相当于陆地净次级生产总量的3倍多。
入蜣螂体内的能量不属于象所同化的能量。
5.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 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 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 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C.焚烧稻秆可实现能量高效利用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答案:C
3.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 的能量,其去向不应包括( ) A.通过兔子呼吸作用散失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D.流入狐的体内 答案:B 解析: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草固定的 能量,不属于兔子同化的能量。
4.大象是植食动物,有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头大象在
解析:人类研究和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目的是使能量持 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稻田里的农药等可在搁 田时随水排出,进而对水体造成污染。焚烧稻秆使能量以热 能的形式散失,不能实现能量高效利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 水稻是生产者,具有的能量最多。
6.下图是某池塘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图解。回 答下列问题。

2024年初中生物教案

2024年初中生物教案

2024年初中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初中生物教材第七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的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具体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与流向,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结构特点,能量传递的规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向及传递规律。

2. 掌握食物链、食物网的结构特点,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3. 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对生物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能量传递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重点:食物链、食物网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挂图。

2. 学具: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物间的能量流动。

2. 知识讲解(10分钟)(1)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与流向。

(2)食物链、食物网的结构特点。

(3)能量传递规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具体实例讲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构建方法,分析能量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流向及传递规律。

(2)构建一个简单的食物链、食物网,并分析其中的能量流动。

(3)谈谈你对生态保护的认识。

2. 答案:(1)略。

(2)以草、兔、鹰为例,构建食物链:草→兔→鹰。

能量从草流向兔,再从兔流向鹰。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积极,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态保护的实际问题,了解我国生态保护的政策措施,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2、以碳循环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3、确立正确的资源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自学提纲]一、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知道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相互相互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和,而生态系统的和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二、学习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食物链上的每一个,叫做一个营养级。

2、观察49页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思考:1)请你指出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能否逆向流动或者循环流动?3)一般情况下,为什么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就越少?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能,生产者通过作用转化为能。

4、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

5、在一般情况下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就越。

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7、默读50页第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大多数的食物链只有3----4个营养级?各抒己见:在工农业生产中怎样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针对性练习1.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营养级,二级消费者是营养级,三级消费者是营养级。

2.如果猪是吃玉米长大的,按照在生态系统中只有10%的能量进入下一营养级来计算。

已知玉米的价格为0。

85元/斤,那么猪肉的价格应在元/斤是合理的。

3.选择题(1)。

若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来看,人的食物(除粮食外)最经济的一组是()A 菠菜和豆腐 B羊肉和鲢鱼 C白菜和鸭蛋 D牛肉和鸡蛋(2).为使生态系统中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可多放养()A 肉食鱼类 B草食鱼类 C小型鱼类 D大型鱼类(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是逐级递减的,一般的说,能量从上一级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只有()A 10%-30%B 10%-20%C 15%-20%D 15%-30%(4).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量最少,人类应采取以下哪种食物的结构()A以禽类、蛋类为主食 B 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食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食 D 以猪肉等家禽的肉类为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开始,经、、,又回到,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8.3《生态系统》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8.3《生态系统》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 ——不能逆向,不能循环 不能逆向, 不能逆向 2、逐级递减 、 ——传递率约为 传递率约为10%~20% 传递率约为
D C
能量 金字 塔
B A
10 100 1000 10000
狐 兔 草
草→兔→狐
灰喜鹊 松树→松毛虫→ 松树→松毛虫→灰喜鹊 松毛虫 松树
作业
课后复习题 能力》 《能力》有关练习
第三节 生态系统
食物链和食物网 ——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的渠道
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
能量的流动过程

能量的输入
阳光 光合作用 生产者
能量的传递
分 解 者
光合作用 生产者 呼吸 热能) (热能)
粪便
摄食 同化量) (同量) 初级
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各个营养级的 1、能量的流动过程 能量来源和去路 、 单向流动 2、能量流动的特点 、 逐级递减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 持续高效流向对 人类有益的部分
练习
• 在绿色植物 鼠→猫头鹰这条食物 在绿色植物→鼠 猫头鹰这条食物 链中,猫头鹰增重1Kg,至少需要 链中,猫头鹰增重 , 消耗绿色植物_________Kg。 消耗绿色植物 。 x*20%*20%=1 x=25
能量的 传递
能量的流动过程

(一)能量的流动过程
1、能量的源头: 、能量的源头: 阳光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 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沿营养级逐级传递,级级有散失、 能量沿营养级逐级传递,级级有散失、遗弃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一种单向流动,从太阳能到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再到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会转化为热能,但热能无法再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每个营养级只能保留一小部分能量,大部分能量都会在转化和散失过程中损失。

因此,能量流动的效率很低,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输入太阳能来维持能量流动的持续性。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不变的能力。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源:生态系统内部的负反馈机制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负反馈机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群落会通过自身的调整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当猎食者数量增加时,猎物数量会减少,从而使猎食者数量下降,生态系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内部有多种生物和多种生境,这种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为当某一种生物或生境受到外部干扰时,其他生物或生境可以弥补其损失,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不至于崩溃。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1)抗扰能力: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时的抵抗能力。

2)恢复能力: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和代价。

3)弹性: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内。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类型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3.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其次节的内容。

本节支配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讨论的学问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同学的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1.3教学目标学问目标、力量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学问目标】: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力量目标】:ⅰ、指导同学构建能量流淌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同学定量地分析某个详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和特点,培育同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力量。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

【情感目标】: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育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力量。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同学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进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预备。

二、教法分析2.1教学方法:依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纳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争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很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

针对本校高二同学有较多小组合作阅历等状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争论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第一节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一、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固定。

所以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其他的生命(包括人类),也就没有生态系统。

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就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

动物是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来合成自身物质,因此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的生产量就称为次级生产量或第二性生产量(secondary production)。

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是被植物自己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部分才以有机物质的形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所以我们把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NP),而把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GP=NP+RNP=GP-R初级生产量通常是用每年每平方米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干重(g/m2·a)或每年每平方米所固定能量值(J/m2·a)表示,所以初级生产量也可称为初级生产力,它们的计算单位是完全一样的,但在强调“率”的概念时,应当使用生产力。

克干重和焦之间可以互相换算,时间其换算关系依动植物组织而不同,植物组织平均每千克干重换算为1.8×104J ,动物组织平均每千克干重换算为2.0×104焦热量值。

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内所积存的这些生活有机质就叫生物量(biomass)。

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的累积量,生物量的单位通常是用平均每平方米生物体的干重(g /m 2)或平均每平方米生物体的热值(J /m 2)来表示。

应当指出的是,生产量和生物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生产量含有速率的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而生物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因为GP=NP+R 所以,如果GP-R>0,则生物量增加;如果GP-R<0,则生物量减少;如果GP=R 则生物量不变。

对生态系统中某营养级来说,总生物量不仅因生物呼吸而消耗,也由于受更高营养级动物的取食和生物的死亡而减少,所以dB/dt= NP-R-H-D其中的dB/dt 代表某一时期内生物量的变化,H 代表被较高营养级动物所取食的生物量,D 代表因死亡而损失的生物量。

一般说来,在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通常GP>R ,NP 为正值,这就是说,净生产量中除去被动物取食和死亡的一部分,其余则转化为生物量,因此生物量将随时间推移而渐渐增加,表现为生物量的增长(图5—11)。

当生态系统的演替达到顶极状态时,生物量便不再增长,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此时GP=R)。

值得注意的是,当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虽然生物量最大,但对人的潜在收获量却最小(即净生产量最小)。

可见,生物量和生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生物量的大小对生产量有某种影响,(韭菜地).了解和掌握生物量和生产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决定森林的砍伐期和砍伐量,经济动物的狩猎时机和捕获量,鱼类—的捕捞时间和鱼获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受温度和雨量的影响最大,所以,地球各地的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随气候的不同而相差极大,(p214.)表5-2比较了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生物量。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般说来,开阔大洋的净初级生产力是很低的,但是,在某些海水上涌的海域(即深海的营养水向表层涌流),净初级生产力却相当高,总的来说,海洋的净初级生产量要比陆地低得多。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都是随着生态系统的发育而变化的。

例如,一个栽培松林在生长到20年的时候,净初级生产力达到最大,此后随着树龄的增长,用于呼吸的总初级生产量会越来越多,而用于生长的总初级生产量会越来越少,即净初级生产量越来越少。

正如一个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会随着生态系统的成熟而减少一样,净生产量和总生产量的比值(NP/GP)也会随着生态系统的成熟而下降,这将意味着呼吸消耗占总初级生产量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净初级生产量占总初级生产量的比重越来越小,即用于新的有机物质生产的总初级生产量越来越少。

二、初级生产量的生产效率(自学)三、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影响初级生产量的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三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二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

可以说初级生产量是由光、二氧化碳、水、营养物质、氧和温度六个因素决定的,六种因素各种不同的组合都可能产生等值的初级生产量,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单一因素可能成为限制这个过程的最重要因素。

在全球范围内,决定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因素往往是日光、温度和降水量,但在局部地区,营养物质的供应状况往往决定着某些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例如,施用氮、磷、钾肥的农作物往往能够获得高产,试验表明:施肥玉米的生产量可高达1050g/m2.a,而不施肥玉米的生产量则只有410g/m2.a.淡水生态系统中,水体中温度是同光强度密切相关的,因此很难作为一个独立因子对它进行分析,但营养物对湖泊的初级生产量有明显影响,植物的生长需要氮、磷、钾、钙、硫、氯、钠、镁、等多种元素。

这些营养元素并不是都能单独起作用的,因此很难分析每一种元素的具体作用。

海洋生态系统中,光对于初级生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海水很容易吸收太阳辐射能,在距海洋表面1米深处,便可有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能被吸收掉(几乎包括全部红外光能),即使是在清澈的水域,也只有大约5~10%。

的太阳辐射能可到达20米深处,同陆地相比,海洋的生产力明显偏低,原因也主要是海水中缺乏营养物质。

肥沃的土壤可含5%的有机物质和多达0.5%的氮,但在海洋中,富饶的海水也只含有0.00005%的氮。

而在深水中虽然含有高浓度的营养物质,但光线又不足。

四、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一)收割法(harvest method)即定期地把所测植物收割下来并对它们进行称重(干重)。

植物被收割的部分要依据研究目的而定,草本植物通常只收割地上部分,水生植物也常常是这样。

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忽视对植物根的测定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差,特别是树木和很多水生植物其根系往往很发达。

因为有机物质的转移主要是发生在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之间,所以只对植物体的某些部分进行取样就难免产生较大误差。

收割法用于野生植物时常常需要进行多次收割,对现存量至少要进行两次测定,一次在生长季开始时,一次在生长季结束时。

用连续收割的方法也可以精确地测定森林的净初级生产量,但这种工作是很费力的,也是非常困难的,在实际操作中受到一定限制. (二)二氧化碳同化法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在呼吸过程中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都可利用红外气体分析仪加以测定。

把植物的叶或枝放入一个已知面积或体积的透光容器内,用红外气体分析仪便可测定二氧化碳进入和离开这个密封容器的数量。

所测得的数据实际上是短期间的净初级生产量。

如果我们设置一个不透光的容器作比较,该容器内只有植物的呼吸过程而没有光合作用,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量可作为植物呼吸量的一个测度。

此值加上在透光容器内所测得的值就可以大体代表该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

上面所说的那种把树木的枝叶放入密封室中的小取样测定显然有其局限性,比密封室的方法更先进一点的方法是空气动力法(aerodynamic method)。

这种方法是在生态系统的垂直方向按一定间隔安置若干二氧化碳检测器,这些检测器可定期对不同层次上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

自养生物层内(有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浓度与自养生物层以上(无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浓度之差便是净初级生产量的一个测度。

(三)(四)(五)自学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一、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净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以上各营养级所需能量的唯一来源。

次级生产是指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的生产,次级生产量的一般生产过程可概括于下面的图解中:上述图解是一个普适模型,它可应用于任何一种动物。

可见能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时往往损失很大。

对一个动物种群来说,其能量收支情况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C=A+FU 式中C 代表动物从外界摄食的能量、A 代表被同化能量、FU 代表粪、尿能量A=P+R 式中A 代表净生产量、R 代表呼吸能量P=C-FU-R二、次级生产量的测定 (自学)三、陆地和海洋中的次级产量(简介)在所有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量都要比初级生产量少得多。

表5—9(p.235)列出了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量估算值。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食动物有着极高的取食效率,海洋动物利用海洋植物的效率约相当于陆地动物利用陆地植物效率的5倍。

因此从表中可以看出海洋的初级生产量总和虽然只有陆地初级生产量的1/3,但海洋的次级生产量总和却比陆地高得多(海洋和陆地总计)。

⎪⎪⎪⎪⎩⎪⎪⎪⎪⎨⎧⎪⎪⎪⎩⎪⎪⎪⎨⎧⎪⎪⎩⎪⎪⎨⎧⎪⎩⎪⎨⎧⎩⎨⎧====动物未得到的动物未吃进的未同化的呼吸代谢未被取食被更高营养级取食次级生产量被同化的动物吃进的动物得到的食物种群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109吨碳/年)动物利用率(%)次级生产量106吨碳/年)陆地总计海洋总计48.324.97373721376 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一、分解过程的性质生态系统的分解(decomposition)是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

分解时,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称为矿化,它与光合作用时无机营养元素的固定正好是相反的过程。

从能量而言,分解与光合也是相反的过程,前者是放能,后者是贮能。

分解作用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碎裂、混合,物理结构改变,摄食,排出和酶作用等过程。

它是由许多种生物完成的。

参加这个过程的生物都可称为分解者。

所以分解者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食物网,包括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寄生生物和少数生产者。

分解过程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它是碎裂、异化和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

由于物理的和生物的作用,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称为碎裂;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例如由纤维素变成葡萄糖,进而成为矿物成分,称为异化;淋溶则是可溶性物质被水所淋洗出来,是一种纯物理过程。

在尸体分解中,这三个过程是交叉进行,相互影响的。

分解过程是由一系列阶段所组成的。

从开始分解后,物理的和生物的复杂性一般随时间进展而增加,分解者生物的多样性也相应地增加。

这些生物中有些具特异性,只分解某一类物质,另一些无特异性,对整个分解过程都起作用。

随着分解过程的进展,分解速率逐渐降低,待分解的有机物质的多样性也降低,直到最后只有组成矿物的元素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