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戏曲《梁祝》和美国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比较看中美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们分别代表着西方和东方音乐文化的精髓。

虽然它们都是歌剧形式的代表作,但在表现形式、音乐风格、故事题材、表演形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从叙事流程、音乐风格、视觉效果、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浅析,探讨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间的差异。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叙事流程上有明显的区别。

西方歌剧一般以线性叙事为主,情节发展连贯,故事情节通过歌唱、音乐和对白来表现,以情感传达为主,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而中国戏曲则采用片段化叙事方式,情节跌宕起伏,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来展现,以意境、表演形式和音乐色彩来塑造故事氛围,重视戏曲的舞台效果和音乐美感。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歌剧的音乐风格以和声、旋律、节奏为主要特征,其音乐语言丰富多样,展现出典雅的西方音乐风格和精致的音乐结构。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风格则以旋律、节奏、音调为主要特征,其音乐语言注重情绪的表达和戏曲的氛围营造,强调对角色性格和情感的思想描绘。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视觉效果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方歌剧一般注重舞台布景、服装和灯光效果,以独特的舞台设计和精美的服饰来营造故事的场景和氛围,强调视觉冲击力和舞台效果的表现。

而中国戏曲则注重脸谱、服饰和表演动作,以独特的化妆和服饰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身份地位,通过表演形式和舞台动作来强调戏曲的表演艺术和视觉冲击力。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西方歌剧通过对世界文学名著和历史故事的改编,强调个人主义和情感表达,注重对欧洲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挖掘和传承。

而中国戏曲则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强调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作为两种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们在叙事流程、音乐风格、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歌剧以线性叙事、和声旋律为主要特征,注重舞台效果和个人主义情感表达;而中国戏曲以片段化叙事、旋律节奏为主要特征,注重戏曲美感和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剧表演形式,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欣赏和理解这两种音乐剧表演形式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感受它们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从历史和传统角度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西方歌剧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经过巴洛克、古典、浪漫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歌剧的基本模式。

歌剧强调音乐、舞台表演和舞台设计,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演员们以歌唱和表演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情节的发展。

而中国戏曲则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黄梅戏、评剧、沪剧等多种剧种,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模式、角色扮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受到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影响,有着丰富的舞台语言和表演技巧,且强调对传统剧目的继承和创新。

从音乐和唱腔来看,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方歌剧的音乐通常由作曲家根据剧本和剧情创作,运用丰富的和声、旋律和节奏,以达到展现角色情感和推动故事发展的目的。

歌剧演员们的演唱技巧要求高,需要有训练有素的歌唱和表演能力。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以二胡、琵琶、板胡等传统乐器为伴奏,以快板、慢板等不同的唱腔模式来表现角色的性情和境遇。

戏曲演员需要懂得如何运用唱腔来表达角色的心理和情感,体现出中国戏曲注重情感的艺术表现。

从舞台表演和戏剧形式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也有不同的特点。

西方歌剧注重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方面的设计和表现,视觉效果丰富多彩,以增强戏剧氛围和塑造角色形象。

西方歌剧中的表演方式也较为自然和写实,角色形象更加注重外在的形体和情感展现。

而中国戏曲注重表演技巧和舞台语言的传承和创新,演员们需要掌握丰富的表演技巧和动作身段,以及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造型和化妆。

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方式较为夸张和寓意,通过身段、动作、音色等多种手段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中西方歌剧艺术表现异同对比研究

中西方歌剧艺术表现异同对比研究

中西方歌剧艺术表现异同对比研究作者:陈笑霏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06期摘要:随着歌剧的发展以及广泛传播,它已成为了一门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吸引着全球各地的观众,反响越来越好。

中西方国家也都把歌剧这门艺术作为陶冶精神生活的一种途径,直到今天,已有诸多歌剧风格流传开来,但这也就使中西方歌劇的艺术表现渐渐地产生了差异。

中国的歌剧结合了中国地域及民族风格,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歌剧艺术,并在今后发展上与西方歌剧有了差异。

本文通过对二者歌剧的艺术表现异同进行对比探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西方歌剧;艺术表现;异同;对比研究歌剧发展到今天,早已开花结果并分支出诸多流派,它集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例如戏曲、音乐等),通过不同种类的艺术表现为观众们展示一场场扣人心弦的演出。

即便歌剧的起源是西方国家,但当其在中国发展时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地域民族差异的影响、歌剧作家们的创作思维的影响、中国民俗文化等影响。

伴随着越来越多风格的歌剧诞生,使歌剧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使得歌剧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最终中西方歌剧的艺术表现差异也会逐渐增加。

一、中西方歌剧的发展概述歌剧源于西方国家意大利,可以认为最早出现在17世纪,但是这门艺术是差别与其他的艺术的。

后来,也就渐渐地占据了艺术领域的核心地位。

在加入了音乐后的歌剧愈发的完美,还集合了诸多艺术表现形态和创作手法,成为了优雅艺术的典范。

而在中国,歌剧源于20世纪初,主要艺术形式还是和中国戏剧进行融合以实现中国式的歌剧演出并对勇敢、独立等情怀进行表演。

随后,慢慢地也将对白引入到戏曲中而造就了歌剧。

现如今,我国歌剧发展前景十分良好。

二、中西方歌剧艺术表现的异同对比(一)二者艺术表现在创作方式的对此歌剧从起源到发展到今天西方这个地步,历经了变革与创新,从巴洛克作品到古典主义莫扎特作品,最后在经过浪漫主义或近代音乐等,这个阶段的歌剧也是作家在进行脚本创作谱曲而已。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文化背景、音乐形式、唱腔表现、舞台表演、剧情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首先,在文化背景方面,西方歌剧源于欧洲文化,其出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

歌剧发展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欧洲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因此歌剧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欧洲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密切相关。

而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经过不断的演进,中国戏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其表达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精髓。

因此,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这也是它们在表现形式和剧情内容上存在的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在音乐形式方面,西方歌剧以“声乐+管弦乐器”为主要形式,强调声音和音乐的美感,注重唱腔的演唱效果,有着高度的技巧性和表现力。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以“说唱+小曲”为主要形式,强调情感表达和腔调的恰当运用,更加注重唱腔和乐器的协调和配合。

因此,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形式的表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再次,在唱腔表现方面,西方歌剧注重歌唱技巧和表演技巧的培养,演唱时通常使用头腔、胸腔、腹腔等不同的呼吸方式,加强声音的细节表现,使唱腔更加贴合角色情感。

而中国戏曲则更加注重腔调的运用和调子的变化,强调情感表达的深度,通过唱腔的变化来揭示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因此,在唱腔表现上,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具有明显的差异。

最后,在舞台表演和剧情内容方面,西方歌剧通常采用立体化的舞台设计和高超的舞美技术,观众可以看到完美的视觉效果和。

西方歌剧的剧情通常以历史事件、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等为素材,注重情节的紧凑和虚实结合。

而中国戏曲则更注重色彩鲜明的道具和服装,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情上以传统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神怪宝藏等为素材,强调情节的渲染和气氛的营造。

两者在舞台表演和剧情内容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西方音乐剧和中国戏曲的异同

西方音乐剧和中国戏曲的异同

西方的宝石与东方的明珠当我们在观看一台音乐剧时,我们会被舞台上营造的很有意境的氛围、各种各样各有特色的音乐、舞蹈所吸引,被华丽真实的舞台布景所感染,不知不觉身入其境。

而当我们品味一出中国戏剧时,我们也会为那一板一眼的唱腔,一招一式的身段,以及简洁却应景的舞台布置,别具东方神韵的细节处理而折服。

一个是在西方的优雅开放中孕育而生;一个是在东方的古典内敛中脱颖而出。

不管是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西方的音乐剧和中国的戏曲都有很多相同点与不同点。

两者的异同都可以从艺术表现形式与创作特点来分析。

音乐剧与戏曲的相同点:一、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两者都属于戏剧,都是以音乐和演唱为主要演出形式之一的都是舞台艺术。

是由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

在舞台服装上,都可以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穿戴,反映出角色的低位特征。

二、从艺术创作来看都可以从历史、文学、神话故事等方式取材故事,把名家的著作改编之后带上舞台。

都需要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结构,都需要创作唱词(歌词)作为演员的台词(道白)。

如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剧,相似之处无需言表,一致歌颂人类永恒不变的爱情。

2、音乐剧、戏曲的不同点:一、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音乐剧不再应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

首先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

因此,早期有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剧,后来有摇滚乐的音乐剧、乡村音乐的音乐剧等。

总之,风格是非常现代的。

在舞蹈方面,不只是过去美式的踢踏舞,不单有了芭蕾舞的动作,还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它很多现代舞蹈语言。

同时,舞台技术也很现代化,一些先进科技的布景技巧和印象、灯光方面的先进技术都登上了音乐剧的舞台,这也是中国的戏曲所不曾有的。

而戏曲种类繁多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为主,乐器也主要为民族乐器。

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

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

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中美戏剧交流是两个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中美两国的戏剧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通过交流与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彼此的文化。

首先,中美戏剧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

中国戏剧注重舞台美术和表演技巧的独特结合,强调形式美和意境的表达。

中国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化妆等元素而闻名,如京剧、豫剧等。

而美国戏剧则更加注重剧本和演员的表演,以话剧为主要形式。

美国话剧以其真实的对话和情感表达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次,中美戏剧在题材和故事情节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戏剧常常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学名著为题材,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在中国戏剧中得到了广泛的演绎。

而美国戏剧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表达,以反映当代社会和人类关系为主题。

例如《死亡陷阱》、《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在美国戏剧中具有重要地位。

此外,中美戏剧在观众的接受和欣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观众对戏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认同,喜欢通过戏剧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美国观众则更加注重戏剧的娱乐性和现实主义的表达,更加追求情感的真实和直接。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两国观众对戏剧的不同需求和审美取向。

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不仅仅是对两国戏剧的比较和对比,更是对两国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通过戏剧交流,中美两国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戏剧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艺术形式,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语言和国界的限制,共同探索人类的共同价值和情感。

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也需要注意避免文化偏见和误解。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理解并接受不同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只有通过平等和开放的对话,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共享。

总之,中美戏剧交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通过对比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彼此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比较

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比较

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比较——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为例1420612141 法制新闻1441 田颖雪摘要:中国戏曲和西方音乐剧作为一种种西方戏剧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在起源发展不同的背景下,必然会有差异;同时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艺术,也必然存在着共性。

以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音乐局《巴黎圣母院》为例,将两者进行比较,浅析两者的共性和差异,也为两种文化的不同提供了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国戏曲、西方音乐剧、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巴黎圣母院一、中国戏曲和西方音乐剧的起源发展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中国的艺术根基,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

王国维下过一个简单的定义“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

在17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

各种各样的音乐在欧洲都得以茂盛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

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即音乐剧。

二、差异分析(一)表演形式不同中国戏曲由于在传统文化中发展,已成为审美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所以舞台表演较之西方音乐剧来说,注重的是“神”,不拘泥于“形”的表达,完全体现了戏曲中审美情趣的写意之处。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的片段,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楼台相会,祝英台哭诉她要嫁给马文才。

这里的桌子椅子只是演员剧情需要的摆设,主要是由舞台上的祝英台和梁山伯的表演和演唱来营造出楼台相会的这样一个场面。

更多的是靠观众来想象,而不是用布置的场景来营造整个故事的氛围,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底和表现张力。

而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开篇《大教堂时代》便是一个吟游诗人对于这个时代的娓娓道来的歌唱,舞台的布景整个都在观众的视野范围之内,所以每一根柱子和人都组成了舞台的一部分,其中有一句歌词唱道“野蛮人聚集在各个城门,异教徒和破坏者纷纷涌进”,这时候整个舞台上都是穿着破烂的野蛮人躺倒在地,异教徒站在城门石柱上,所有的布景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给观众的是一场视听盛宴,增强了共鸣,体现了音乐剧的写实风格,讲求对现实世界完全忠实地模仿,并由此创造出生活幻觉的“真实观”。

中西歌剧文化艺术差异之探究

中西歌剧文化艺术差异之探究

中西歌剧文化艺术差异之探究歌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差异,歌剧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歌剧的起源、发展历程、音乐特征和表演风格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中西方歌剧的基本知识,但很少涉及两种歌剧之间的比较和差异。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深入研究中西方歌剧在多个维度的差异。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收集和阅读中西方歌剧的剧本、音乐、表演等相关文献,了解两种歌剧的基本特征。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歌剧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演员、导演和音乐指导等关键人员进行访谈,收集他们对中西方歌剧差异的看法和体验。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归纳出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差异。

题材选择:中西方歌剧在题材选择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歌剧倾向于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而西方歌剧则更倾向于选择古典神话、文学名著等作为题材。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历史和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音乐风格:中西方歌剧在音乐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歌剧的音乐风格多变,以民族音乐为基础,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

而西方歌剧的音乐风格则更注重和声、旋律和节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严格的音乐体系和传统的美学观念。

表演风格:中西方歌剧在表演风格上也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歌剧的表演风格通常更为夸张和戏剧化,强调演员的情感表达和舞台效果,而西方歌剧的表演风格则更注重真实性和细腻的情感表现,强调舞台上的自然主义表演。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

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音乐体系和表演传统。

本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差异,揭示了两种歌剧在题材选择、音乐风格和表演风格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三、结语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虽 有些许不同之处,但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根植于各地区、各民 族文化的土壤,都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硕果,都是来 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综合艺术形式,都对人类文化艺术史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可以 相互借鉴其优点,相互促进,使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艺术得到更久 远的发展。■
重对细节的真实刻画,力求把现实生活中或者神话故事里的内容完 美再现。因此,西方歌剧在表现中侧重于对剧本所描述的客观世界 的再现和模仿。在对于舞台布置、道具、服装、表现形式等一切细 节则以写实为主,力求真实。例如2006年,在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演 的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所作歌剧《魔笛》,整体的舞台效果就非常 的写实,不同的人物角色有着不同的人物造型,夜女王、王子、祭 司、捕鸟人每个角色,多人饰演都有着不同的造型。而在舞台背景 的布置上,每个场景都有着不同的相对应的舞台造型,甚至在道具 上,酒杯里的红酒,都是真实的。而在表演方面,演员的舞台肢体 动作都更贴近于生活,很真实。在歌剧内容结构上强调故事情节的 写实,或对真实世界的再现,或对神话故事的写实演绎。故事内容 很完整,主线清晰明了。这些都反映了西方歌剧对于表现方面,更 侧重写实。
“厚德载物、大象无形”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不拘一格, 自古以来对于意境的追求远大于写实。相较于侧重写实的西方艺术 来说,中国的传统艺术更侧重于对于意境的刻画。因此,中国戏曲 在舞台布置、人物造型、道具背景上更为抽象、更加艺术化,在表 现形式上更侧重写“意”,讲究“神似”,注重表现抒情。例如豫 剧《穆桂英挂帅》,舞台上一块背景布、一台小方桌左将出、右相 入,简单的舞台布景就能演绎一出传统大戏。道具方面,一面军 旗就是千军万马、一方镇纸就能运筹帷幄,兰花指娇柔妩媚、剑指 威震八方。人物造型上,不同的脸谱不仅对应不同的人物造型,而 且还反映了人物的善恶美丑和角色性格。在剧情结构上更注重的是 用情感来表达剧情,每一个剧目都不仅仅是直白的表现剧情表面的 内容,在表象之下,总有一个引人深思的寓意,即和、善、美的寓 意。这正是中国人的思维,中华民族的思维,中华文化的思维。从 这些方面来看,中国戏曲相较于西方歌剧而言,更侧重于写意。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差异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差异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差异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一直都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们都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和表现形式。

从它们的艺术特征上来看,有以下几点不同。

2013 ■在唱法方面西方歌剧一般由宣叙调、咏叹调贯穿始终。

剧中往往要穿插重唱、合唱、舞曲。

西方的声乐体系是按照演唱者的音域和演唱方法来划分成“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包括“戏剧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的。

这个区分是由歌剧的作曲家来给予区别的,一个小伙子可能是由一位男低音演员来主唱的,也可能是由一位男高音或男中音演员来主唱的;而一位老人却也同样可能是要么由男低音来唱、男中音来唱或者是男高音来唱;也就是说,一个剧中人的歌唱艺术风格,是由作曲家和演唱者来决定的。

演员的演唱风格不是根据角色,而是根据曲子和自己演唱的“声部”来决定的。

而在中国的戏曲艺术里,演唱的声乐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套———演员的演唱区分不是根据演员音域的高低,而是根据角色“行当”的特点。

每一个特定的“行当”,都有着自己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方法。

比如,小生绝不是“男高音”;花脸也绝不是“男低音”,青衣不能作为“女高音”,老旦也不能作为“女低音”。

任何一位演员,如果掌握了这个“行当”的演唱风格与发声要领,那么就可以演唱这个行当的角色:一个女演员可以按照花脸的演唱要领来唱好张飞,一个男演员也可以按照花旦的演唱要领来表演尤三姐。

女演员演唱的男角色,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性的人物,而不是“女声”表演;男演员演唱的女角色,给我们看到的也同样是真真正正的女人,而不会是“男人装女人”———除非他是在表演“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的人物。

由此可见,二者演唱方面的有着极大的不同。

■在音乐创作方面首先,中国的戏曲基本属于“一曲多用”的范畴,而歌剧则基本属于“专曲专用”。

比如在柴科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中盖尔曼所唱的歌曲,就不能也不应当通过什么手法改造后换上新词在《利哥莱托》中去给利哥莱托演唱。

从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看中西艺术美学差异

从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看中西艺术美学差异

从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看中西艺术美学差异摘要: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分别作为中西戏剧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在音乐、表演、舞美和商业化程度等方面都具有显著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恰恰揭示了中国与西方艺术美学基本理论的不同,通过这样的分析,中国戏曲艺术的革新问题值得商榷。

关键词:中国戏曲;西方音乐剧;艺术美学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6-0008-03收稿日期:2009-02-23作者简介:张娣,从事美学理论研究。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哲学,也没有西方意义的美学,但就学理而言,中国是有美学的,且美和艺术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它渗透在各种人生体验中,“如儒家的‘礼乐’文化,道家同于自然的逍遥无为,禅宗对于存在瞬间的心灵的体悟等。

对于它们来说,这种种经验都是人生在世的最根本经验,但它们都是审美经验”。

这就与西方从诗学到感性学再到艺术哲学形态的美学在内容上会有着根本的差异。

因此本文试图对中国戏曲和西方音乐剧这两种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中西艺术美学思想的差异所在。

一、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的差异(一)从音乐来看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音乐与一部戏曲的地方特色相联系,但这种地方特色只是与唱词相关,而音乐旋律的运用是一套完全的程式化规则,即在传统戏曲中,何种主题、人物、情节下应该使用何种音乐是固定的,同一种人物情感用同一种曲牌或同一种板腔,都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因此,我们在观赏不同戏曲时,往往会觉得听到的音乐是差不多的,只是不同地方戏曲的唱词采用的方言不同而已,这就很容易使观众产生“语言不通”的感觉。

同时,在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打击乐的充分运用是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可以使节奏感更为强烈,使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都能伴随着这强烈的节奏进行。

而在西方音乐剧中,从音乐剧的英文名“Musical”来看我们就可以得知音乐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音乐剧的灵魂所在。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 Study of Fu Donghua’s Translat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2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3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复仇4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5 汉英习语翻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差异6 “A Rose for Emily”中“Rose”寓意的新解7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8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9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10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11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14 公示语翻译失当分析——以电影票等的顾客分析为例( )15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婚姻的选择16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17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18 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19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20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21 从《培根论人生》分析弗朗西斯•培根的人生观22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3 如何降低初中生英语课堂焦虑24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25 On Paul’s S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26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E.B.White’s Charlotte’s Web27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28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新词翻译29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30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与原则31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32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33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34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3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6 情感因素与初中生英语学习37 中国菜名英译的恰当方法38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39 On the Tragic Death of Martin Eden40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41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42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43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44 电影《纳尼亚传奇》中的圣经意象45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46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47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48 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49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50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Kinesics in English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51 On the Differences of Jocasta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Jin Suo Ji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3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5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5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56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57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58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59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60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文献综述61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62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63 浅析中文商标英文翻译的使用策略64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65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66 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67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68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观69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70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71 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72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73 成语中的文化特色及其翻译74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75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76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77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78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79 比较中美民事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80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81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82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83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以《》和《叶问》为例84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85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86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 Jekyll and Mr. 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87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88 On Wordsworth’s and Emerson’s Conceptions of Nature89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小说中心的消失90 中西方寒暄语简要对比研究91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92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93 A Research on Frances Burnett’s “Fauntleroy” Writing Style94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95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96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9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的女性角色98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99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研究100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01 简析《日常用品》中的矛盾冲突102 本我、自我、超我--斯佳丽人物性格分析103 唯美主义与心理失衡的关系——以《道连葛雷的画像》中人物分析为例104 The Strategies in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ly-loaded Words105 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以xx大学学生为例106 《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107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08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征探析109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110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111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112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113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114 论中英商业广告及其翻译115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116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金钱观117 英汉招呼语差异探析118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9 旅游广告资料翻译探讨120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21 广告英语中的隐喻研究122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123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124 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125 数字口译及其训练策略126 浅谈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127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28 英语前缀和后缀在初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129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130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131 从《人鼠之间》中人物的精神分析看美国梦的幻灭132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133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134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135 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的比较136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解读《生活大爆炸》中的言语幽默137 概念隐喻在英语专业词汇学习中的应用138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139 英语广告语篇中名物化的研究140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141 浅析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142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 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43 从中国戏曲《梁祝》和美国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比较看中美文化差异144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145 浅析中英恭维语146 美好象征与无情现实--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双重意象147 简析《黛西米勒》女主人公的悲剧148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49 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150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151 探析《越狱》中Michael的性格特征及成因152 探讨武侠和骑士形象的异同153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154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155 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罪恶观156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157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158 《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性分析159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以《摩登家庭》和《虎妈战歌》为例160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161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62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163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164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165 论翻译方法的选择166 析乔治艾略特在《织工马南》中的语言特色167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68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69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170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171 中式英语与标准英语的差别172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173 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174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175 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76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177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178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179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180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181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海明威作品182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183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恋母情结分析184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185 解读电影《刮痧》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父亲186 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187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对比研究188 跨文化交际下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研究189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190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191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 ted Place”192 《可以吃的女人》女性主义解读193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194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195 An Analysis of Space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196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97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198 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法律文化差异199 广告的翻译原则和方法200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论《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象征主义

论《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象征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2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女性人物性格分析3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4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5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6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7 自然与自由之子--新女性戴茜米勒8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9 从习语翻译看文化空缺10 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11 论《蝇王》中人性的泯灭和救赎的无力12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宗教影响13 对爱伦坡侦探小说犯罪心理的分析14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15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16 论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17 古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处理18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19 试论霍桑小说《胎记》中的象征主义20 跨文化视角下动物寓意的对比及其习语的翻译策略21 中美文化差异对外贸谈判的影响22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23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24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25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翻译——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26 从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27 Pursuit and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On Sister Carrie’s Tragedy28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29 中英动物习语的跨文化分析30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31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32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33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34 从跨文化角度论商标的翻译35 反殖民主义战士还是殖民拥护者——对黑暗之心的解读36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37 小学英语单词情趣教学初探38 从《去吧,摩西》中的“熊”看福克纳对人性的探讨39 论性别歧视40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41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42 修辞学角度下的女性商品广告的语言分析4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44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45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46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47 中国老字号商标的翻译研究48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49 论翻译的艺术50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51 A Struggle for Survival and Mastery—on Buck’s Experience in The Call of the Wild52 A Portrait of Martin Eden as a Nietzschean53 奇幻作品中所反映的欧洲民族神话—以《指环王》为例54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55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5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7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58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59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60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6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2 《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普特曼悲剧的根源63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64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65 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66 附带学习和有意识学习对英语词汇习得效果的比较研究67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68 英汉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69 汉英语言中的借词现象70 《西风颂》两个汉译版本的文体分析71 从语境角度谈文学作品翻译中人物描写的语用对等问题72 《高老头》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73 英汉道歉语对比研究74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75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 re76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77 跨文化背景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探讨78 论英汉成语翻译7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0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81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82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83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84 《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85 初中英语听说能力评价与培养的研究86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87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88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89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90 《红字》中珠儿形象的象征主义分析91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92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93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94 《嘉莉妹妹》中的不同价值观的研究95 从文化角度看老友记的字幕翻译96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97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分析98 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99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100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01 《葬花吟》两英译本的比较研究102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视角看动物词汇的翻译10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104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105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106 探索《小王子》中主人公的性格107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108 《第十二夜》中女性人物特征分析109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110 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11 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112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113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114 A Tentative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Romance Movies115 英语幽默的语用分析116 解析《安娜与国王》中的民族中心主义117 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oung Learns118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19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20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121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122 从功利主义角度分析查尔斯•狄更斯《艰难时世》中露易莎和汤姆的教育悲剧123 影视剧字幕汉译探究---以《吸血鬼日记》的字幕汉译为例124 Financial Translation Industrialization125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26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127 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128 男权制度下的悲剧——论《德伯家的苔丝》129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130 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131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向分析132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133 从功能对等的理论看英语歌词的翻译13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5 从中国戏曲《梁祝》和美国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比较看中美文化差异136 《鲁滨逊漂流记》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37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138 从饮食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139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论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语域翻译140 《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悲剧英雄的伟大之处对比141 翻译腔成因浅探14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策略143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144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雷雨》的英译本145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46 从电影作品分析英语外来口音的现象147 汉语习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48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149 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150 从关联理论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减译151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152 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153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15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55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爱情观的不同156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157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158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159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160 朱虹翻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研究161 英语专业新生英语阅读习惯调查162 Symbolic Meanings of Babel in The Dogs of Babel163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164 从养老模式的异同看中西“孝”价值观165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166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分析167 浅析英语无灵句中的汉英认知思维方式差异168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及对策169 《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170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171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172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园会》和《一杯茶》中的异化173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174 “白+动词”的语义及其英译175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umerical Idioms and English Numerical Idioms176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177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178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179 透过《格列佛游记》看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180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181 情感因素与初中生英语学习182 翻译历史观:新闻发布会口译研究183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184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185 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186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187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188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89 TPR教学法在中国儿童英语习得中的运用19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1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研究192 论美国精神在《阿甘正传》中的反映193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194 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95 浅析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特征196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97 从《热爱生命》和《马丁•伊登》中透视杰克•伦敦心中对生命的执爱198 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199 汉语句型习惯对英文写作的负迁移作用200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

浅谈中国戏剧和西方音乐剧的异同

浅谈中国戏剧和西方音乐剧的异同

浅谈中国戏剧和西方音乐剧的异同作者:王晓敏来源:《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05期摘要: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任务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它不同于单纯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唤起读者的经验和联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读者的脑海中复活起来,达到感染教育读者的作用。

戏剧把形象送到观众面前,让形象自己去行动,它给观众的感受是直接的。

关键词:戏剧;音乐剧;舞台气氛;文化交流西方音乐剧和中国戏曲同样是舞台样式,“歌舞剧”三者并重的综合艺术,但音乐剧虽仅产生一百多年,却后来者居上,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从《演艺船》到《西区故事》,他们让中国的观众意识到了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

但我们中国的观众对音乐剧的问题知之甚少,甚至简单地认为音乐剧是洋戏曲,中国戏剧是土生土长的音乐剧。

为此,下面简单将中国戏剧和欧美音乐剧做一下比较,以便中国观众能够正确看待戏剧和音乐剧今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戏剧和欧美音乐剧的相似处1.综合化中国的戏曲糅合了原始歌舞、百合戏、隋唐歌舞、说唱参军戏及宋杂剧,逐渐形成其自身的一些艺术特点,宋朝是它的萌芽阶段。

之后经过元代和明朝的一些歌舞因素的融合,戏剧进入了成熟阶段。

戏曲从萌芽到成熟及再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排斥过任何一种其他传统艺术元素的融入,兼收并蓄。

中国戏曲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和诗歌等多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于一身。

如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原本是中国国民习武用于防身的,看似和戏曲毫不相干,但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吸收了武术的一些元素,如武生是以英雄豪杰的形象出现在戏曲中的,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之一。

此外,我们古代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民间杂技,虽具表演性质,但在其单独存在时仍然属于纯娱乐性的技巧展现。

当其中的元素一融入戏曲,和戏曲中的具体人物及舞台气氛一结合,便极具戏剧情节,成为戏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如《贵妃醉酒》中的“卧鱼”。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其涉及的门类之多在古今中外的综合表演艺术中可谓是出类拔萃,因此是中国的国粹。

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A Study of Sino-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Drama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has great difference with western drama. In the Western realistic drama, the basic law of drama creating is dramatic conflict where such features lie. And it is dramatic conflict that makes audience nervousness, expecting and worrying about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play. Bu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such features are the express of the fervor of characters. Only when authors portray the real feelings can the actors and actress display them and can the audience be affected. It is on the basis of the feelings that authors, actors and audience achieve great un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fference in Chinese opera and western drama in many aspects, trying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them.Key words: western drama; Chinese opera; culture difference;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中国传统戏剧和西方写实戏剧由于体系之不同,因此,两者的戏剧性因素也随之不同。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摘要】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们在演出形式、音乐风格、故事内容、表演手法以及服装道具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西方歌剧注重音乐表演和剧情发展,演员多为专业歌手,舞台制作精良。

而中国戏曲强调表演技巧和歌唱技艺,演员多为全能艺术家,服装道具丰富多彩。

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导致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艺术特点和发展前景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尽管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但也有必要探讨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文化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化艺术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西方歌剧、中国戏曲、差异、演出形式、音乐风格、故事内容、表演手法、服装道具、文化差异、艺术特点、发展前景1. 引言1.1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背景介绍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具有长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

西方歌剧源自欧洲,起源于16世纪,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演出形式和音乐风格。

著名的歌剧作品如《图兰朵》、《茶花女》等,被广泛传播和演出。

而中国戏曲起源于远古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戏曲包括京剧、黄梅戏、评剧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演传统。

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被誉为“国粹”,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艺术。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风格、故事内容、表演手法、服装道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

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探讨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文化传承、艺术表现和发展前景方面的异同,进一步推动两种艺术形式的交流和发展。

1.2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普及程度西方歌剧起源于欧洲,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并在逐渐传播至其他国家。

西方歌剧的普及程度在欧洲国家是比较高的,许多著名的歌剧剧场如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法国巴黎歌剧院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演出内容。

而在亚洲和其他地区,西方歌剧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或者文化中心,如东京歌剧院、悉尼歌剧院等。

浅谈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及异同

浅谈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及异同

浅谈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及异同浅谈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异同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年级: 2011学号: 1111010336学生姓名:罗雪2013年06月13日浅谈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异同当我们在观看一台音乐剧的时侯,我们会被舞台上所营造的很有意境的氛围还有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音乐和舞蹈所吸引,也会被华丽逼真的舞台布景所感染,不知不觉就会身临其境。

而当我们品味一出中国戏剧的时侯,我们也会为那一板一眼的唱腔,还有一招一式的身段,以及简洁却应景的舞台布置和别具东方神韵的细节处理而折服。

一个是在西方的优雅开放中孕育而生;一个是在东方的古典内敛中脱颖而出。

西方歌剧是在西方广阔的土地上培育出来的艺术之花,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中国戏曲的本质截然不同。

莎士比亚、易卜生等著名剧作家用他们自己的作品,广泛而深刻的反应了他们的那个时代。

但是他们又不属于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和全世界。

中国戏曲的生命力极强。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古希腊悲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就是中国戏曲。

古希腊戏剧在雅典时期比较繁荣,印度梵剧产生于纪元前后,公元5到10世纪比较繁荣。

中国戏曲在历史上的宋元时期才完全成熟,比前面两种戏曲至少晚了一千年,可以说是三者中最年轻的。

但中国戏曲经过几百年的不断丰富、改革更新和发展,一直继续到现在,表现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不管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说,西方的歌剧和中国的戏曲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与不同点。

一、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相似之处1、从历史形态来看,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最早是从原始社会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而西方歌剧的产生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

中国戏曲历经先秦到初唐漫长的萌芽阶段,最终在唐代形成,再到宋金元时期达到成熟,最终迎来了明清时期空前的繁荣鼎盛。

西方歌剧则历经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众多音乐形式的演变的发展,最终在16世纪诞生。

试论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的异同

试论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的异同

试论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的异同
何斌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中国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

它是在中国民间音乐和一些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何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
【相关文献】
1.试论西方音乐剧和中国戏曲的异同 [J], 田雅丽
2.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音乐剧的异同 [J], 戴敬平;
3.关于日本能乐、中国戏曲以及西方音乐剧的异同比较 [J], 张旭东;王宁
4.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J], 田嘉辉
5.从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看中西艺术美学差异 [J], 张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2 论面子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中所起的催化促进作用3 愤怒的尊严——浅析《愤怒的葡萄》中失土农民的抗争历程4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5 灵魂的真实——《达洛卫夫人》意识流剖析6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餐菜单的英译7 试述《亚当夏娃日记》的圣经情结8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9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10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11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4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15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16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17 以名词动用为例分析英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18 (英语系经贸英语)解读国际知名度假村产业创新模式—以地中海俱乐部为例19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20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21 谭恩美《喜福会》中人物对话含义及其功能分析22 论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市场战略23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24 影响学生阅读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策略25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26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27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28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29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30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31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32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33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3435 拉尔夫•埃里森《隐形人》中的凝视与自我建构36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研究37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的应用及例证38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39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性格成长历程40 如何有效地扩展大学生英语词汇41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恋母情结分析42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43 语境与英语词汇教学44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45 从《刮痧》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46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4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美国梦的破灭48 写作中学生语言的石化现象分析49 汉英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50 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51 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52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53 认识、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剖析《飘》中的人生价值54 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人生艺术55 负迁移在词汇层面上对中国学生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56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57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58 英汉品牌名的文化差异59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60 礼貌原则与中西文化的差异61 浅析动植物词汇中的中英文化差异62 从目的论视角研究中文菜名的英译63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6465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66 分析《玫瑰色茶杯》中的女性主义67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68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几种婚姻模式69 游戏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70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71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72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7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4 浅析中文商标英文翻译的使用策略75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76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77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用研究78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79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80 从语境角度谈文学作品翻译中人物描写的语用对等问题81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imal Idio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82 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83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84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85 文字之乐——浅析广告中的双关86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87 二战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88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8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0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91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92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93 中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94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95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96 On th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9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8 从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探寻人生的真正价值99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群像100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101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102 两代文学家的“优胜劣汰”--论《洪堡的礼物》中的反讽寓意103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04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疯狂主妇》105 一项有关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的调查研究106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107 复仇视角下女性形象研究——以《哈姆雷特》和《基督山伯爵》为例108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109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10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11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文主义112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113 英汉颜色词“红”的喻意和文化内涵研究114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115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中式菜名英译(开题报告+论文)116117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118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119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意识120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反语的运用与人物性格塑造121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122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123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124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25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126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127 生态翻译学视野下《背影》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28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129 浅析《宠儿》中三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之旅130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131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132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133 从拉尔夫·艾里森《隐形人》看美国妇女解放与黑人自由斗争的关系134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135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136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137 《欢乐之家》孤独灵魂的自我发现138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139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140 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141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142 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143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144 对《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性格的分析145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146 杰克•伦敦《海狼》中海狼拉尔森的性格分析147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14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149 苔丝的反叛精神150 论归化和异化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151 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运用152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153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154 探究斯蒂芬•克莱恩诗集中的三类意象——以《黑骑者》为例155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156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157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158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159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性格分析160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161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点162 论《他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身份的建立163 论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164 从养老模式看中美文化异同165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166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167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168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169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7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ragon Images in Chinese &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171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172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173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174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使用初探175 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汉译的影响176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177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178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179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180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181 希腊神话对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182 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83 《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184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185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186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187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188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189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研究190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91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192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193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194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195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196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197 语境策略在词汇学习中的有效性198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199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 ties in Nabokov’s Lolita 200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