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 必修 技术与设计 1走进技术世界(共25张PPT)

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 必修 技术与设计 1走进技术世界(共25张PPT)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二、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技术 发明
综合性
技术 革新
马丁·库帕
技术发明
从无到有
技术革新
从有到优
综合性
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
台灯的革命???
胶合板流线型台灯
几何灯具
Sisifo创意台灯
灵感来源于物理电路图的台灯
又转又跳还变色的磁悬浮灯
水晶球会漂浮在空中并 缓慢的旋转,可以时刻变 换色彩。球体采用镂空设 计,旋转时向外投射点点 光斑,撒向墙面如同满天 星夜。
DIY Babele 堆叠灯
Mike Warren 自己制作出一些半 圆形木块,经过建 模、搭建,内部隐 藏有灯泡,不同方 式的摆放都可以收 到不同的效果。
我们可以如何对现有物品进行革新呢?
(1)加一加 铅笔+橡皮=带橡皮头的铅笔,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功放+电视=卡拉OK机。
(2)减一减 信件直接印上邮票,就不须再贴邮 票了;隐形眼镜就让镜片减薄,减 小,再减去镜架;一个乐队用唱片 代替既减少了开支,又方便点歌。
(9)代一代 曹冲是用石头等量替代大象,餐巾纸代替手帕等。
我们可以如何对现有物品进行革新呢?
(10)搬一搬 利用振动原理,可产生振动,振动输送, 利用激光,制成激光武器,激光唱片,激光防伪。
(11)反一反 正反可穿的衣服,汽车的反光镜,电动机反过来用就成了发电机。
(12)定一定 药水瓶已印上刻度,贴上标签,注明每天服用几次,什么时间服用,服用几 格;交通路口的红绿灯。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目 录 Contents
一、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二、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三、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四、知识产权及其保护

高中通用技术全部知识点

高中通用技术全部知识点

专题一 技术知识要点一、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二、技术的性质:1、目的性: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2、双重性:⎩⎨⎧。

,:,:必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部分技术是人类活动的组成社会属性规律任何技术必须符合自然的应用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自然属性 3、创新性:技术水平是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基础,表现为两种形式: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技术革新是在别人发明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改进,使其逐步完善,提高以适应各种新的需求。

这两种创新的结果都是用新技术取代陈旧或落后的技术,它们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4、综合性: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5、实践性: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关系,而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技术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其价值。

6、中介性;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因而它是直接生产力,具有实践性。

科学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它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关系,只有利用技术这个中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原理等,科学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7、两面性:推动社会发展,但也造成负面影响。

克服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有赖于技术的不断发展。

8、专利性:知识产权及其保护三、技术的价值1、技术与人:⑴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案例:从火到灯)⑵技术能更好的满足人的需求。

(案例:B 超技术)⑶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⑷技术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主观世界。

(爱迪生的故事)2、技术与社会:⑴促进生产的发展。

(案例:福特T 型车生产线)⑵改变生活的方式。

(案例: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⑶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

(案例: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⑷在政治文化军事方面成为综合国力的象征。

3、技术与自然:⑴依靠技术人们得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案例:都江堰 荷兰风车)⑵人们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

(案例:可持续发展)⑶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问题,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技术的产生
思考
在今天的人类活动中是一刻也离 不开技术的,同学们可以展开丰富的 想象力,来描述一下没有任何技术因 素的课堂会是什么样子的 ?
没有电脑,数码投影,电灯等设备 没有书本,笔,纸,等文具 没有黑板桌椅板凳等 大家身上穿的各种服装也没有了,甚至连大家
的教室,教学大楼区别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科学与技术的含义一样 B、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不同 C、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 D、科学与生产不直接发生联系,而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2、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C ) A、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 B、技术要回答“为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C、科学只有通过技术这个中介才能转化成生产力 D、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关系。
可以想象,离开了技术,我们将一无所有,人类 就又会回到那个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了,那将是 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人的需求 需要穿衣遮身御寒
需要进食以充饥
需要住房以避风挡 雨、抵御外来侵害
需要出行
需要联络
产生相应的技术
纺织、印染、裁缝 等技术 农作物栽培、家畜饲 养技术、食品烹饪加 工技术
建筑技术
观察“三峡大坝图片”并思考:
三峡大坝一年如果满负荷发电能发847亿度电 能,但是在1943国民党时期就计划建,解放后也 多次要建,但直到1994年才开始建设,为什么?
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
技术的社会属性
阅读教材第7页回答: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蝗灾,在 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年内便得到有效防治,中国 两千多年的蝗灾为什么到解放后才得到治理?
阅读课本第4页思考并回答:
技术的内涵是什么?
结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遵 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 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 段和知识技能的总和。

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课件 (全)

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课件 (全)
可以通过技术发明弥补。 • 第二项:原子弹
人类文明,可以在一瞬间被捶毁。它告诉人们,核 武器是多么的危险,争取和平是多么的重要。 • 第三项: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容量。 • 第四项:管道技术
把洁水带到各家各户,又把污水带走。 • 第五项:骑兵马战术
马战技术出现后,促成了强大国家的产生。
固氮作用,增加土壤的含氮量。
改善近地表层的小气候,缩小昼夜温差,增加空气 和土壤的温度,提高干旱土壤养料的利用。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违反自然规律(科学定律)的做法
原因
没有本钱的能量
直接从大气或海洋中吸收热量 使之完全转变成机械能
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案例分析:
血吸虫病古今防治对比
技术
经验、知识技巧 物化成果
工艺流程、设计图等 ,可以商品化
任务
与生产的 关系
认识世界
回答“是什么、为什 么”
不发生直接联系
改造世界
回答“做什么、怎样 做” 直接服务于生产
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
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关系。
1、下面关于科学与技术区别的描述,错误的是( A) A、科学与技术的含义一样 B、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不同 C、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 D、科学与生产不直接发生联系,而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2、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C) A、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 B、技术要回答“为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C、科学只有通过技术这个中介才能转化成生产力 D、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关系。
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荷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1/3的土地在海平面6m以下,是一个“底地之国”。几千 年来,荷兰的土层持续缓慢下降,荷兰人不仅要防止海水吞没国土,还要围海造地, 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修筑堤坝和围海造地都需要大量的排水,古代没有电力, 荷兰人便利用当地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 提供动力的风车,后来还创造了高达9m的抽水风车。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 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 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风车还广泛用于榨油、脱谷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的改造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的改造
制作衣服,蔽体御寒; 学会用火,烹煮食物; 建造房屋,遮风避雨; 造交通工具,便出门远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 和愿望对大自然的改造。 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 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 丰富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使人们在衣、 交往、娱乐、 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 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食物金字塔
• 转基因食品有较多的优点:提高农产品的 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 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 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 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 植新物种,生产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 保鲜膜所用原料完全 无毒,适用于各种食 品包装。保鲜膜具有 透气性好,抗雾性, 防止水分流失,保鲜 时间长,效果好,有 较高的任性,自粘性。 • 保鲜盒也是一样的。
游戏软件
游乐园
海底世界
教育
为了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发明造 纸术。 满足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发明印刷术。
现代拥有更多先进的技术 实现远程教学,视听 多媒体教学等等。
• 总结: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人类 总结: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的需求愿望永远离不开衣食住行,交往, 娱乐,教育等等,正是因为人们的这些需 求促使无数种与时俱进的技术的产生。
பைடு நூலகம்
对人体而言,能够满足人的正常生活活动需 求并利于寿命延长的物质称为食物。
石器时代, 狩猎野兽,采集野果充饥。 (中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农业、畜牧业、渔业发展 食物来源变得丰富稳定 后来, 在发展农牧渔的同时, 新兴副食业(加工食品)
现代,为满足人们对
食物的更高的要求, 开始了开发转基因 食物技术和各种食品 保鲜防腐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知识点归纳

高中通用技术知识点归纳
二、技术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技术与人:技术具有保护人(安全帽)、解放人(交通工具)和发展人(智力进步)的作用。
技术与社会: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技术与自然:人类依靠技术利用、合理改造自然;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通过各种方法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理论,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8、技术规范性原则:产品或设计要有统一的标准,达到互通互配的目的。如各种插头插座的匹配。
各种原则之间的关系:各种原则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第三章 体验设计实践
1、设计的种类:开发性设计、创造性设计、改进性设计、综合性设计
2、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设计的源泉是人类的需要 (2)设计的本质是创新 (3)设计的领域很广泛
(4)设计工作需考虑多方面的问题 (5)设计需要发挥团队精神
三、影响外观设计的因素:造型、色彩、美感、人机工程学 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
① 高效 人机协调,提供人的工作效率。例:“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铁锹作业试验”。
高中通用技术知识点归纳
高中通用技术_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与愿望。
(2)技术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 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永动机梦想的破灭;社会属性: 技术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如新旧社会对传染疾病的防范。
(3)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例: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属于技术革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属于技术发明。)

通用技术-第一章

通用技术-第一章

哈格里夫斯 和 珍妮纺纱机
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发明与革新>技 术发明
2 蒸汽机
瓦特 和 蒸汽机
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发明与革新>技 术发明
3 电力和内燃机
法拉第 和 爱迪生
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发明与革新>技 术发明
3 电力和内燃机
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发明与革新>技 术发明
4 电子计算机
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发明与革新>技 术革新
走进技术世界>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 和愿望>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永动机” (二)“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讨论交流: 找出第一个案例中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讨论交流:1.找出第一个案例中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原因
讨论交流: 找出第二个案例中违反自然规律 找出第二个案例中违反自然规律( 讨论交流:2.找出第二个案例中违反自然规律(科学 定律) 定律)的做法
一、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 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三、发明
走进技术世界>技术需要综合知识>技 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
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杂交水稻技术需要多学科知识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 年 月 日生于北平 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 ),汉族 江西省德安县人, (今北京),汉族 江西省德安县人, 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 院士。 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 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 大学客座教授、 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 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 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年 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通用技术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教案(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教案(通用技术)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且比较枯燥,如“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在教学中容易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作法,如何来突破这些难点,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及对学习通用技术的愿望。

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材的重组,优化是顺利、完满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素材必须经过优化和重组,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运用。

通用技术知识点归纳

通用技术知识点归纳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第二章设计的基础一、设计:1、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2、设计的一般过程:①发现与明确问题②制定设计方案③制作原型或模型④优化设计方案⑤编写产品的使用说明书二、设计的特点:(1)设计的源泉是人类的需要(2)设计的本质是创新(3)设计的领域很广泛(4)设计工作需考虑多方面的问题(5)设计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三、影响外观设计的因素:造型、色彩、美感、人机工程学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①高效人机协调,提供人的工作效率。

例:“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铁锹作业试验”。

②健康长期使用,产品对人的健康不造成不良影响。

例:高跟靴、设计不合理的椅子③舒适产品使用中,人体能处于自然状体,感觉舒适。

例:培土小工具手把处理④安全产品对人的身体不构成生理上的伤害。

如:安全帽、安全带、课桌角等四、设计与技术的关系①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②技术的发展为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条件③技术的更新对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五、设计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设计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或原理,如飞机、汽车外型的流线型,可减少阻力。

2、实用性原则:“为我所用,服务于人,方便实用”。

如电视遥控器的发明。

3、创新性原则:“改进变化,精益求精,耳目一新”。

可从产品的原理、结构、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考虑改进实现创新。

4、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产品设计最起码的需求,如小孩玩具的棱角不能太锋利。

5、经济原则:“物美价廉”,以最低的费用(成本)取得最佳的效果。

6、美观性原则:“喜欢舒服,爱不释手”,给人以美的享受。

让人们从产品的外观和造型上得到美的体验、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可通过对产品造型、大小比例、使用材料、色彩搭配、装饰图案等设计组合来表达。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基于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视网膜芯片
它位于瑞士、法国边境地区的地 下100米深的环形隧道中,隧道全 长26.659公里,是地球上最快的 “轨道”:如果“开足马力”,数 以百万计的粒子将在环形隧道内以 每秒11245圈的速度“狂飙”,约 等于光速的99.99%。把质子加速到 具有巨大的能量并进行对撞“粉 碎”,从而模拟大爆炸后不足十亿 分之一秒的情况。

没有电脑,数码投影,电灯等设备 没有书本,笔,纸,等文具 没有黑板桌椅板凳等 没有教室,甚至连大家身上穿的各种服装 也没有!

穴 居 狩 猎 的 原 始 生 活
技术对于人类的文明, 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一、技术是怎样产生的?
案例一 造纸术和印刷术
◆ 是什么促使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 产生?
19世纪70年代,内燃机和电话的发明,标志
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开始。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 本茨被公认为世界汽 车业的鼻祖和元勋。 1886年是“汽车王国” 的“元年”,戴姆勒 和本茨各自制造了第 一辆汽车。
1889年巴黎世博会展出的本茨汽车
在高高耸立的埃菲尔 铁塔下,来自五大洲 的2000万观众看到了 未来的“马路天使”。
人 工 智 能
新 型 汽 车 鼠 标
有 知 识 一 定 会 设 计 吗 ?
这些技术无论复杂与简单, 无不体现出了设计者除知识以外 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素养!
开设通用技术课的目的
想一想
在今天的人类活动中是一刻也
离不开技术的,同学们可以展 开丰富的想象力,来描述一下 没有任何技术因素的课堂会是 什么样子的


一 . 技术的产生 1.人类的需求 2.人类的愿望 二 技术的内涵 1.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 2.技术的含义: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 规律,在长期利用. 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 累起来的知识. 经验. 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 然。改造自然. 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 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三 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技术符合自然规律 2.社会属性:技术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高中通用技术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于人类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形成和保持对待技术问题的敏感性。

2、通过讨论和实践,切身感受“以人为本〞的技术设计理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以人为本〞的技术设计理念以及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用学生既感到神奇又贴近生活的实物展示作为案例说明,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拉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形成一种某某、和谐的课堂气氛,正文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演示、讨论、讲授等使学生感受到技术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2(共9张PPT)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2(共9张PPT)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技术项目内容或技术产品名称
原因
满足了人们什么需要和愿望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种植果树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在古代:技术仅仅是指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落花、落枝、落叶可以改良土 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
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改善了近地表层的小气候,缩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
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满足了人们什么需要和愿望
近视、老花、遮阳、美观、护 眼
清洁牙齿 保护环境 遮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
(2)技术的内涵
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中,意思是对造 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讨论。
在古代:技术仅仅是指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在手工生产条件下,技术是指手艺人世代相 传的制作方法、手段和配方等。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 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 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 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 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落花、落枝、落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
建筑技术 满足了人们什么需要和愿望
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中,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讨论。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近视、老花、遮阳、美观、护眼 违反自然规律(科学定律)的地方 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结构的含氮量 在古代:技术仅仅是指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 在古代:技术仅仅是指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落花、落枝、落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满足了人们什么需要和愿望 落花、落枝、落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永动机的想法起源于印度,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 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 人提出来的。如图所示: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 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 一端装有一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 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 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 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 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这个设计被不少人以不 同的形式复制出来,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大, 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 个数多。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 摆动几下,便停在右图中所画的位置上。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违反自然规律(科学定 律)的做法
没有本钱的能量 直接从大气或海洋中吸收热量 使之完全转变成机械能

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1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 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 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 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 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 的总和保持不变。
• 总结:
• 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 • 技术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 •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 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活”的水利博物馆
•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 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 形式,它既有灌溉、排 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 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 水、水运、环保和防洪 发挥了多种效应,还衍 生了多种文化现象,成 为中国乃至世界“‘活’ 的水利博物馆。

第一章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肥城六中于文丽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情分析由于是通用技术的第一节课,教师在课前应搜集足够的教学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课堂情况,随时穿插引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课程意义、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为达上述目标,教师要用亲切、充满激情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进行讲解。

并要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便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开始高中的学习生活,将面对新环境,新课程,通用技术更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悬念,如果能对他们的这种疑问给以恰当的引领,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契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说明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2)了解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3)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4)理解什么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过程与方法(1)先举例(抛砖引玉),然后由学生自主探讨周围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发明以及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技术课的兴趣,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某些技术产生、发展的案例,理解技术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列举近代工业技术发展历史,从而理解技术的内涵。

(4)由学生对比举例,发现生活中符合以及违反技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事例,从而更好的理解技术的两个属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展现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

(2)通过让学生自主的发现生活中的小困难,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展现人类不断克服困难改变生存状态的过程,增强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教学设计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教学设计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学设计成都树德中学刘小波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技术的产生、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四个部分。

教材通过大量丰富多彩的实例,展示了技术起源的历史场景,深入浅出的解释了技术的内涵,辨证的分析了技术的两个重要属性,详细阐释了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文字、图片等资料的大量使用,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设置了“讨论交流”、“问题思考”、“调查研究”、“阅读材料”等栏目,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本节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技术的产生;难点是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识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知道技术是人类需求和愿望体现,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2)了解技术的内涵(3)理解技术的两个属性(4)认识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增强技术意识,破除神秘感,自觉地参加各类技术实践活动三、设计思路该节是通用技术课的第一节课,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采用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

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案例,接着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和回答问题,然后进行分组合作讨论,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评价,解决问题。

四、教学器材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五、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古至今,人类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远古的时候,人们在冬天只能身披树叶抵御寒冷,只能躲避在简陋的山洞遮风挡雨,只能吃生肉,这些困难都严重的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投影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

那么人类又是如何从原始野蛮的状态发展到如今高度文明的社会呢?1、技术的产生(预计用时20分钟)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是如何来解决生存中遇到的问题的。

(可以用幻灯展示一些图片)我们可以从技术的角度看看他们发明了什么技术来解决这些困难。

(1)抵御寒冷:将树叶树皮编织起来穿在身上,后来又将兽皮编织穿在身上,这是早期的缝制技术或纺织技术;(2)遮风挡雨:开始是住在山洞里,后来学习鸟儿筑巢,修建了简易的房屋,这就是早期的建筑技术;(3)捕猎和抵御野兽侵袭:刚开始用手,后来用了武器,增强了效果,这就是早期的武器制造技术;(4)饮食:开始是吃生的,后来发现被火烤过的食物更香,更好吃,于是就逐步学会了使用火的技术,学会了用火来烤食物,这就是早期的烹饪技术。

(完整版)高三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完整版)高三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知识要点:一、技术的价值1、技术与人:①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③通过技术活动实现自我价值2、技术与社会:①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改变生活的方式。

③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

④在政治文化军事方面成为综合国力的象征。

3、技术与自然:①依靠技术人们得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②人们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

③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问题,也给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二、技术的性质1、技术的目的性: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技术的创新性:包含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两个方面。

3、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内在特性,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4、技术的两面性:实用性和危害性。

5、技术的专利性:知识产权。

三、技术的未来:从人类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

不要迷茫中的旷世悲怆,也不要崇拜中的盲目乐观。

知识详解:1、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含义不同: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技巧和物化成果。

②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此类成果一般不具有商业性;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此类成果可以商业化。

③任务不同: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要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④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技术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其价值。

联系: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发展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2、知识产权:指智力的创造性劳动取得成果后,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侠义上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的需求和愿望。
语言
人类为了沟通和交流发明了语言; 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 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 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是 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 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 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 明的有5651种语言。在这些语言中, 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 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
文字
我国的汉字(象形文字)大体经历了结绳记事、河图、 洛书、伏羲文王画八卦、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 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发展阶段。
➢文字的记录和传播需要载体。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使 用泥版 记录文字
欧洲人
中国---龟甲、兽骨、 竹简、丝帛、 青铜器等。
当时的贵族凡有重要文件需要长期保存或有 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纪念,就铸造一件青铜器,把文 件或事件用文字记录在上面。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西汉,中国已发明 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先取植物类纤维质之柔韧者,煮沸捣 烂,和成粘液,匀制漉筐,使结薄膜,稍干,用重物压之即 成。从现存世千年以上的书画作品中,大部分是由桑皮纸作 为书画纸用。
印刷术的发明,满足了人类 传播知识的需要。
公元8世纪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经了。朝鲜 的雕版印刷技术也是由中国传入的。
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大约14 世纪由波斯传到埃及。波斯实际上成了中国印刷技术 西传的中转站,14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版雕印的纸 牌、圣象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
中国的木活字技术大约14世纪传入朝鲜、日本。朝 鲜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础上创制了铜活字。
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由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 洲。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兹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植豆科植物 树木植被的形成
技术的自然属性 澳大利亚兔子的启示
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 猎而从外国弄来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 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 殖者,在澳大利亚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 不断翻番,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到1 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 响南澳地区的牧羊业。人们组织了大规模 的灭兔行动,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纪 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人们修了 一条长达1000英里的栅栏,试图将其 拦住。但是,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
2004年两会期间,陕西省人大代表和 政协委员分别联名提出停止三门峡蓄 水发电。
课外调查
南水北调工程的利与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有改变我国南涝北旱局面的明
显效益,但其负面影响也相当严重,长 江入海口的海水倒灌,东线的水体的严 重污染,西线的地质安全,有人断言, 从总量上来说,其破坏将超过三峡工程。 另外,移民问题,文物问题(山阳城遗 址和恩村玉帝庙,丹江口库区),血吸 虫问题(向北扩散或转移),长江水生 生物多样性已遭受到严重破坏。
种植豆科植物 树木植被的形成
永动机的想法起源于印度,早期最著名的 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 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如图所示:轮 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 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 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 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 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 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 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 这个设计被不少人以不同的形式复制出来, 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 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 但是球的个数多。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 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便停在右图中所画的位置上。
技术的社会属性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条
件的制约.


?考
小组合作:写出科学与技术的 区别和联系?
科学 定义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 会、思维等客观规律 区 的知识体系 。
技术 技术则是人类在利用自 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积 累起来的经验、知识技 巧和物化成果。
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 方法等。可以商品化

然而这样另所有中国人民为傲的工程中,
它的从设想到建设却经历了90多年的时 间。 1992人代表大会关于三峡工程建设议案 表决通过,是迄今为止中国全国人大所 通过的得票率最低的议案。

因为移民和大搬迁,三峡库区的植物遭遇了灭顶 之灾,至于涪陵榨菜今后还叫不叫榨菜,没有谁知 道. 100多万人必须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将被淹 没;珍稀濒危与中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某些 重要的历史名胜古迹将被淹没,其中的部分古 迹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成果 理论、概念、定律、规 形式 则、论文等。不具商业

回答 “是什么” “为什么” “做什么”
与生产 与生产不发生直接关系 的关系
“怎么做”
直接服务于生产
“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 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 水利形式,它既有灌 溉、排水功能,又是 水运通道,为成都和 周边城镇的供水、水 运、环保和防洪发挥 了多种效应,还衍生 了多种文化现象,成 为中国乃至世界 “‘活’的水利博物 馆。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预习




技术来源于什么? 什么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 属性?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求和愿望 ,是有目的性的。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
1.“飞行者─1号” 的 发明者是美国的威尔 伯.莱特(上图左)和奥 维尔.莱特(上图右)兄 弟。 2.他们的父亲是基督 教兄弟联合会的一位 主教,一天父亲送给 他们一支竹蜻蜓,激 起他们的好奇,由此 走上发明飞机之路。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违反自然规律(科学定 律)的做法
没有本钱的能量
原 因
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直接从大气或海洋中吸收热量 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使之完全转变成机械能
热力学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热力学基本定律 之一,其表述为:不可能把热从低 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 影响,或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 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 他影响,或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 微增量总是大于零 。又称“熵增定 律”,表明了在自然过程中,一个 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 不会减小。
技术的自然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
技术要遵循自然规律,任何技术都必须
符合自然规律,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种植果树


落花、落枝、落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 土壤有机质。 固氮作用,增加土壤的含氮量。 改善近地表层的小气候,缩小昼夜温差,增 加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提高干旱土壤养料的 利用。
250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
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 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 溉良田1000多万亩。
还有哪些例子?
如:
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
输、西电东输、退耕还林……
到2009年,三峡工程总装机26台机组,发电量84 7亿 度,可以照亮半个中国。 三峡工程的建成,将有效的缓解国家的能源问题。 26台机组的电量相当于10个大亚湾核电站,十个 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厂。为此,每年 可减少煤耗4000-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硫20 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和大量工业废水。"长江滚 滚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清洁安全的水电可以 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碧、空气更清新。
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从最初 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 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损失, 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绝望之中, 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付 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 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 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 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 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 兔行动从未停止过。
B-2隐形轰炸机
随着 隐身战斗机的投产,美国国防部和国 会要人也开始接受了“隐身轰炸机”这一概 念,并于1979正式批准了空军提出的研制 这种飞机的申请报告。次年,美国空军就 研制“先进战略突防飞机(ASPA)”进行了公 开招标,诺斯罗普公司提出的方案得到了 首肯。随后,美国空军把该机的研制项目 正式定名为“先进技术轰炸机 (ATB)",— 这就是B—2隐身战略轰炸机的最初名称。
会考考点




1、技术的内涵: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 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 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 段和技能的总合。 2、从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 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3、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4、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发展 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它将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长江的鱼类 资源丰富且易受破坏。 ……
课外拓展:
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技术的自然属
性和社会属性?
“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的黄河三门峡水 库
2003年8月24日至10月5日,渭河流域发 生了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灾,数十人 死亡,515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达90亿元。陕西省就此提出“小水酿大 灾”之说,矛头直指三门峡。
米格-29
1977年开始生产,1994年500余架分布20余国家。 两台伊索托夫RD-33发动机,大修700小时总寿命 1400小时。 双垂尾,最小转弯半径450M(400公 里时速)。空重110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8.5 吨。转场航程2100公里(1500升副油箱)最大 2900公里(再加两个800升油箱)。标准武器:6 枚P-60M短距导弹或P-73中程导弹,以及4枚P27P或P-27T中程导弹,改进型可挂6枚P-77主动 制导PBB-AE先进导弹。
技术的自然属性
技术要遵循自然规律,任何技术都必须
符合自然规律,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种植果树


落花、落枝、落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 土壤有机质。 固氮作用,增加土壤的含氮量。 改善近地表层的小气候,缩小昼夜温差,增 加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提高干旱土壤养料的 利用。
空中客车A380
协和号客机
F16轻型战斗机
F-16是美国研制的轻型战斗机,主要型 号有A、B、C、D、E等,可携带AIM9L“响尾蛇”空对空导弹2-6枚,其中E型 为战斗轰炸机,可携带4-8枚先进中距空 对空导弹或6枚“幼畜”空对地导弹或炸 弹。最大速度2340公里/小时。台湾于 2001年购入了约60架。该机价格相对较 低,性能优良,不少国家都装备了该机。
2005年8月,美国杂志《福布斯》 评出历史上最伟大的工具发明排名
第一名:刀(战); 第二名:算盘(算);
第三名:指南针(游);
第四名:铅笔(写); 第五名:缰绳(驯);
第七名:莱福枪(战); 第九名:眼镜(纠正); 第十名:锯(建造); 第十一名:手表(计时); 第十二名:车床(机械); 第十三名:针(纺织); 第十四名:蜡烛(照明); 第十五名:秤(计量); 第十六名:锅(进化); 第十七名:望远镜(视距); 第十八名:水平仪(基准); 第十九名:鱼钩(生存);

技术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