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8d91cd78e9951e79a89274e.png)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文言知识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cecd1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8.png)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想必我们在中学时代都学习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想必大家对这两篇课文的印象非常深刻。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赏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这一句为第一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仰视与俯视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清新雅静的美好境界。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此句用平远、高远的视角写极目远眺所见。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作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更加绚丽动人。
《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4f4c6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8.png)
《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赏析《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赏析《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赏析1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解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b5cf4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0.png)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解析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适应。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差不多功,它关于牢固把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专门重要的。
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成效,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依旧喜。
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认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中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那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状,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觉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一辈子的感叹,赏月的欣喜,闲逛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因此“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但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那个地点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一辈子的感叹呀!两人闲逛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存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差不多意义。
〖参考答案〗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那个地点指跳出水面。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范文3篇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df082880eb6294dc886ccd.png)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范文3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范文3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1 、文学常识积累《答谢中书书》作者是 ( 朝代 ) 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号,丹阳秣陵人。
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五色交辉(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阅读题目与*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
*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1 、听读。
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
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
结合文_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钟背诵课文。
*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https://img.taocdn.com/s3/m/2b4d30330912a21614792933.png)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 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 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 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 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 名作。
品味美点 语言美 结构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品一品 语言美
色彩配合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品一品 意境美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 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 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 动。
山水相映 之美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题Hale Waihona Puke 解答谢中书书答复 谢征,作者 的朋友。中 书,是谢征 的官职。 信
陶弘景
(456——536),字通 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 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 学家。丹阳秣陵(今南京) 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茅 山)。武帝礼聘不出,但 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 称为“山中宰相”。好读 书,喜道术。遍游名山大 川。陶弘景一生纵情山水, 修身养性,留下许多经典 作品,有《华阳陶隐居集》 等。
静
意 境 美
色彩配合 之美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相 衬 之 美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 之美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动
沉鳞竞跃。
四字骈句 整饬生动 清丽明朗
品一品 结构美
总-分-总 结构:
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11《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
![11《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3aff12d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4.png)
三、导入
中国历史上,朝庭宰相千千万,“山中宰相”只一人,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三、导入
中国历史上,朝庭宰相千千万,“山中宰相”只一人,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是《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陶弘景(公 元456—536年),南朝齐梁时道教的思想家、 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林陵 (今江苏南京)人。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并遍 历名山大川。梁武帝萧衍即位后,曾多次派使 者礼聘其到朝中为官,他坚辞不受。无奈之下, 梁武帝只能经常和陶弘景书信往来,请教治国 理政之道,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四、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二:写景技法大转盘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十句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作者究竟 运用了哪些手法?说说你的理解,看看是否和下边转盘上的内容一致。
修辞 手法
动静 结合
视角 多样
写景
四字 短句
面面 观点
聚焦 细节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文章写成白话散文。
对比之中,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追慕与赞赏及对世人不懂山水 风情的惋惜之情。
四、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添词助读,体悟情感
3.论一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
四、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添词助读,体悟情感
3.论一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 康乐“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康乐的追慕与赞赏。世人“未复有
四、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欣赏山川之美
1.看图索句:熟读文章,为下图快速说出对应语句。
四、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欣赏山川之美
1.看图索句:熟读文章,为下图快速说出对应语句。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a81cdc4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9.png)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 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赏月的欣喜,漫步 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解的达观。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以说明。
沉浸能够在体 味出山水之美, 沉浸在和古代 名人为知音而 感到无限的愉
快。——不 想为官
在赏月的欣喜、 悠闲之中,包 含着无限的感 慨、无奈,甚 至是悲凉。— —
政治上不得志, 遭到贬压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 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 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 来消解内心的愁闷,抚平心 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 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 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 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 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 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 之情。
合作探究,感悟背诵
1、以“从
,我看到了____
美”
谈谈作者写景的角度。
三 山水映衬之美
种 意 缤纷色彩之美
境 晨昏变化之美
美
背诵比赛
山
,古
。
高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 谈论称赞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 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 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 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 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 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 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 的山水之中。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https://img.taocdn.com/s3/m/5fb6dc8cdd88d0d233d46a73.png)
意 境 美
色彩配合 之美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相 衬 之 美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 之美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动
沉鳞竞跃。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 山水 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 相映 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 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色彩 配合 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一、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 鸣叫声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 跳出水面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 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 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7ca1d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7.png)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答谢中书书》是浅易文言文,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译文译文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但从谢灵运后,就没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https://img.taocdn.com/s3/m/8a8de314e518964bcf847ccc.png)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解:五色交辉: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书: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注解: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欲界:人间。
与:参与。
这里指欣赏。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1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2无与为乐者,遂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解:欲:想要,打算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相与:共同。
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解: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答谢中书书》一、重点词语•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答谢中书书》原文和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106533b59eef8c75fbfb388.png)
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 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 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3/6
4/6பைடு நூலகம்
5/6
6/6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 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 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 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 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课《短文两篇》、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6 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文·全梁文》〔中华书局 1958 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 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 集》。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ba84eab1f121dd36a32d82ab.png)
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 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 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 家、医学家。好读书, 喜道术。遍游名山大川。 陶弘景一生纵情山水, 修身养性,留下许多经 典作品,有《华阳陶隐 居集》等。梁武帝遇有 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 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 “山中宰相”。
作品背景
•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往往隐居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 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 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 徵)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 同谈论的话题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鸣叫 声此起彼伏;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 相跳出水面。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运用何修辞手法? 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闲人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被贬官的悲凉,
题
解
答………回复 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 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整体把握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初中语文教案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初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a5263caa00b52acec7ca63.png)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初中语文教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教案资料、试题资料、教程资料、课件资料、好词好句、诗词鉴赏、文学资料、知识科普、作文大全、古文杂谈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materials, tutorial materials, courseware material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poetry appreci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s,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s, ancient essays, etc.think Learn about the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aterials, so stay tuned!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初中语文教案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6d3835300722192e4536f642.png)
三、感慨、议论,总 括全文
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 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 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睛, 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 ——, 看到——之美,尤其是——字 用得好”的 句式造句。
四 字 骈 句 整 饬 生 动 清 丽 明 朗
山水相 映之美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静
意 境 美
五色交辉。
色彩配 合之美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相 衬 之 美
晨昏变 化之美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动
品味语言美
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 “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原句的“歇”“颓”乱鸣”描绘了怎 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 有何作用?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 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 了。
1.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 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 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tuí
yù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朗读课文,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指人间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潜游在水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神仙生活的 实是欲界之仙都。 美好世界, 或指天堂。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欣赏
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https://img.taocdn.com/s3/m/d122916d25c52cc58bd6be66.png)
背 诵 课 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背 诵 课 文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学 习 方 法 移 迁 展
拓
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 代散文、诗歌中。 代散文、诗歌中。请你找出下文融情于景或借 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山水相映 之美
高峰入云,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两岸石壁,
静
意 境 美
色彩配合 之美
五色交辉。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晓雾将歇,
相 衬 之 美
晨昏变化 之美
猿鸟乱鸣;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沉鳞竞跃。
教 学 目 标
1、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研读,品味结构之美、 2、研读,品味结构之美、 意境之美。 意境之美。 探究,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 然自得。 水之怡 然自得。 背诵,积累文言语感。 4、背诵,积累文言语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 入 云
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1.默写课文 2.阅读 与朱元思书》 赏析其写景特色, 阅读《 2.阅读《与朱元思书》,赏析其写景特色,体会作品情 感。
品味美点 语言美 结构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品一品 语言美 四字骈句 整饬生动 清丽明朗
品一品 结构美
结构: 总 结构: -分-总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 层次分明
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两篇原文
![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两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86bb435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4.png)
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两篇原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是《短文两篇》,其中包括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
下面是这两篇短文的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山川之美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仙境般的世外桃源。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壮丽景色,从空中到地面,从白天到夜晚,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同时,文章也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隐逸山林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游记。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寻找到朋友张怀民一同欣赏月色。
通过描绘承天寺的月夜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幽静之美,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文章中有许多笔墨传神的地方,如对月色的描写、对竹柏影的比喻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两篇短文都是写景佳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美感的艺术世界。
同时,它们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课 件(58张)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课 件(58张)](https://img.taocdn.com/s3/m/6b6a45d4a1c7aa00b52acb35.png)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徴,字元度, 陈郡阳夏(现在 河南太康)人。
陶弘景
信
作者简介
陶弘景
(452-536),字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句曲山。是个才略过人的人。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世人称为“山中 宰相”。
通明,号华阳 隐居,丹阳秣 [mò]陵(今江 苏南京)人。
奇丽景色
解释重点词语
译一译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研读共赏 (一)疏通文意 (二)赏析寻美
初 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交相辉映 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季节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潜游在水中 消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的鱼 坠落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神仙生活的美好 实是欲界之仙都。 世界,或指天堂。 争相 指人间 自康乐以来,这 不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未 复 有 能 与 其 奇 者。
• 研读探究 自读课文,细细品味,找出文中的山 (1)山川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来读一 川之美,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
(可在文中圈画标记,找出来后,请读一读,说一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以下是小编为各位同学整理的两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及《记承天寺夜游 》的对比阅读,都是中学是比较重要的名篇,再考试中时有出现,希望同学 们多加练习。
《答谢中书书》及《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句子 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3.……四时 俱 备( )( )( ) 4.晓物将歇( )( )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 ) 6.实是欲界之仙都( )( )( ) 7. 未复能有与 其 奇者( )( )( )( ) 二、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三、理解性填空 1. 山 川 之 美 , 在 陶 弘 景 的 笔 下 的 情 景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 者 从 听 觉 与 视 觉 的 角 度 来 写 一 天 中 的 景 物 变 化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陶 弘 景 发 表 议 论 抒 发 感 情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 角度来写的?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 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月色入户( ) 2.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 )( ) 3. 念无与为乐者( )( ) 4. 怀民亦未寝( ) 5. 相与步于中庭( ) 6. 盖竹柏影也( ) 7.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按原文填空。
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耳。
( 《记承天寺夜游》 ) 四、整体感知。
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写月语句: 描写方法: 2.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 3..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4.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景物特征去写 ,也都运用 了堪称点睛之笔的 、 ______和 的表达方式。
②从思想感情看, 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 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东者, 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 ,___朝______家、书画家,被 喻为“ ”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
(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贯穿全文线索的是 ,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如何理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参 考 答 案 答谢中书书 一、 1.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义 共同谈论的话题(动作名)2.交相辉映 3.四季 全、都 具备 4 早晨 消散 5.坠落 潜 鱼 跳跃 6.确实、的确 人间 美丽的地方 7.不再 欣赏 那些(这些) 奇异的山水(形作名) 二、1.山川江河美丽的风景,从古至今(就是文雅人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2.江河两岸的岩石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具备着(这样的美景)。
4.早晨,雾气将要散开的时候,猿猴、鸟儿就发出杂乱的啼叫。
5.(这)确实是人间最美丽的地方啊! 6.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 不再有欣赏那些奇异山水(的美景)的人了。
三、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
四、1.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2.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 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描写了高山、 白云、 流水三种景物, 突出了山之高, 水之净;分别从仰观、 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 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 命气息。
记承天寺夜游 一、 1.窗户 2.脱 高兴(兴奋)的样子 3.想、考虑 4.睡觉 5.同时、一起 6 原来 7.时间多余 有闲情逸趣的人二、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就同他)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2.庭院地面的积水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 积水中似乎有水藻、 荇菜纵横交错,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照耀下)投下的影子啊!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罢了。
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四、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直接描写与间 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 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句中没有写“月 ”字, 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 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 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 “闲人” 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于写景记游之中)作者把赏月的欣喜、 漫步 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3.表现出作者面对挫折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 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 自慰。
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 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4.①描写 议论 抒情 ②闲 仙 五、1.苏轼 宋 文学 唐宋八大家 2.(1)想、 考虑 (2)庭院里 (3)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 (4)时间多余 有闲情逸 趣的人 3.(1)(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 起来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啊! 4.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相影也 5.结尾一句既表达作者的欣喜愉悦性情, 又呈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
苏 轼在政治上失意, 内心苦闷, 才纵情山水, 在月夜中找到了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 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闲情逸趣, 令作者陶醉, 将远离人世凡尘杂事的 拖累,表现出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答谢中书书》选自哪里2. 《答谢中书书》解题及情感3.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4.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人教版5. 答谢中书书注解6. 答谢中书书傍晚美景7. 《答谢中书书》扩写作文8. 《答谢中书书》题解及全文鉴赏9.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考常考点10.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