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的CT诊断1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813f9d1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a.png)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颅脑转移瘤的CT诊断
![颅脑转移瘤的CT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6e83c0f4700abb68a982fb8f.png)
24 临床症状及体征 .
急性 胃扭转起病 急骤 ,表现为上
腹部( 下型 ) 膈 或左胸 部( 膈上型 ) 疼痛 。 下型 胃扭转患者上腹 膈 部显著膨胀而下腹部保持平坦和柔软 ; 而膈上型 胃扭转患者 出 现胸部症状而上腹部可 以是正常 的。胸痛可放射至臂部 、 颈部
并伴随呼吸困难 , 常被误 诊为心肌梗死 。患者常有持续性 的 故
干呕而呕 吐物甚少 , 少 出现 呕血 , 有呕血则 往往提示 黏膜 很 若 缺血或食 管裂伤 。 9 4年 , o e a t 10 B l h r 描述 了急性 胃扭转特征性 r d
针 对慢性 胃扭转 而言, 用正确的手法及 步骤 , 复位 , 中 使 多可 其
部分可能 自行复位 , 少数需行 胃镜复位治疗或手术治疗。
见 2例 。 25 X线诊断 . x线钡餐造 影是诊 断慢性 胃扭 转首选方
[ 康江 , 1 】 郭华 , 肖星广 , . 胃 转 2 例 X线钡餐 造影分析Ⅲ. 等 慢性 扭 O 郑
州大学学报 ,0 4 3 ( )3 0 3 1 2 0 ,9 2 :3 — 3 .
[ 吴恩 惠. 2 】 医学 影像 诊 断学 [ ] M. 北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0 16 1 人 20 : — 2
疡等致使 胃痉挛 、 收缩 、 变形 , 胃的逆蠕动等可 以成 为 胃位置突 然改变的动力 , 从而引起不 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 胃扭转 。
向分型 , 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胃大小 弯位 置互换是确诊 胃扭 转可靠依据[ 4 1 。黏膜皱襞的多种改变是各 型胃扭转 时所形成 的
特殊 X线征象 , 如见一种或两种 黏膜 皱襞 改变也 可作 为 胃扭转 的确诊依据 。 两个 胃泡 的出现与否 , 门在 十二指肠球部上 、 幽 下 或相平 , 不能 确诊 或排除 胃扭 转的依据 , 因为瀑布 胃也见两 个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e0c2c3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f.png)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从肿瘤的形态学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脑内肿瘤通常呈现为局部结构的改变,如肿块、增厚等。
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导致颅骨的改变,如骨质破坏、骨膨胀等。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质。
从肿瘤的密度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密度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的密度通常较为均匀,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为不均匀。
此外,脑内肿瘤的密度一般与正常脑组织相近,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高或较低。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密度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第三,从肿瘤的强化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常常呈现为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强化现象。
此外,脑内肿瘤的强化模式通常为环状强化或结节状强化,而脑外肿瘤的强化模式可能较为多样。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强化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从肿瘤的周围表现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周围表现也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脑内肿瘤通常会引起周围脑组织的水肿和扩张,而脑外肿瘤可能会引起邻近组织结构的受压或侵蚀。
此外,脑外肿瘤还可能伴有出血、坏死等特征。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周围表现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总结起来,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主要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密度特征、强化特征和周围表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特征,可以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当然,CT鉴别诊断只是初步的评估手段,在确定诊断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这些要点对于临床工作中的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能够有所帮助。
(癌症)肿瘤CT诊断
![(癌症)肿瘤CT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4cf087d1b9f3f90f76c61bf1.png)
(1)局限型间皮瘤:CT 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少数可有囊变及钙化,肿瘤邻近胸膜增厚。
(2)弥漫型间皮瘤:CCT 表现为弥漫性不规则胸膜增厚及结节状,同侧胸腔积液,可侵犯纵隔、心包、胸壁及肺内。
1.眼眶肿瘤
对于显示眼眶内肿瘤,CT 和MRI 是非常有效的。
(1)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是成人最常见的眼眶肿瘤。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肿瘤的CT
值可以从负值增加到与眼肌相同的密度。毛细血管瘤多发生于儿童,CT 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注射造影剂后显著增强。
(3)畸胎类肿瘤:囊形畸胎瘤CT
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影,界清,囊壁可有钙化。实性畸胎瘤CT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从脂肪到高密度钙化或骨骼均可见到。若肿瘤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应考虑有恶变可能。
(4)恶性淋巴瘤:CT 是显示纵隔淋巴瘤的最好方法。可明确显示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和范围。CT
(1)良性肿瘤:血管瘤是鼻腔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CT 表现为鼻腔或上颌窦肿块,鼻骨变薄,增强后肿块可有显著、均匀增强。
乳头状瘤CT 表现为起自鼻腔侧壁的软组织肿块,伴鼻腔侧壁骨质破坏,增强后肿瘤可有部分增强。
骨瘤多发生于额窦。CT 能显示骨瘤的位置及向周围发展的范围。CT 表现为高密度骨性影,边缘清楚,常有分叶。
2 纵隔肿瘤
(!)胸内甲状腺肿:CT 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肿块,边缘清楚,密度均匀,上缘与甲状腺相连,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
(2)胸腺瘤:前纵隔最常见肿瘤。CT
表现为实性肿块,边缘较清楚,类圆形、分叶状或梭形。瘤内可见囊变区及不规则钙化。肿瘤在纵隔内蔓延,胸膜多发结节,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为恶性胸腺瘤的重要征象。
医学影像学中的常见疾病诊断知识点
![医学影像学中的常见疾病诊断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f5541a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f.png)
医学影像学中的常见疾病诊断知识点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通过各种影像设备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学科,是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
在医学影像学中,常见疾病的诊断知识点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医学影像学中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知识点。
肺部疾病1. 肺气肿:影像学表现为肺气肿性肺大泡,空气过度充满而破坏性肺实质减少。
2. 肺炎:急性肺炎多数为感染性疾病,X线胸片表现为肺实质密度增高,支气管充气征和肺泡渗出改变。
3. 肺结核:胸片表现为肺内病灶呈斑点状、条索状、球形状,伴有肺纹理增粗、空洞形成等改变。
胃肠道疾病1. 胃溃疡:胃溃疡主要表现为胃壁局限性溃疡,影像学检查可见局部粘膜破坏、溃疡形成。
2. 胆囊结石:腹部B超检查可见胆囊内回声增强区域,有时可并发胆囊壁炎症或胆囊积液。
3. 肠梗阻:X线钡餐造影表现为肠腔狭窄、扭曲,肠腔积液不畅等。
脑部疾病1. 脑梗死:脑CT或MRI检查可见脑组织缺血坏死灶形成,密度异常、信号改变。
2. 脑瘤:脑肿瘤影像学表现为肿瘤占位效应,CT或MRI检查可见脑内局部占位性病变。
3. 脑出血: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瘤等因素导致,影像学检查可见脑内出血灶及瘀血征象。
骨科疾病1. 关节炎: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硬化、骨赘形成等关节炎表现。
2. 骨折:X线检查可见骨折断端不连续、断端错位,根据骨折类型和程度判断治疗方案。
3. 骨肿瘤:放射学检查可见肿瘤继发性骨质破坏,CT、MRI检查可明确肿瘤范围、侵犯程度。
以上是医学影像学中常见疾病的诊断知识点,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全面分析病情,制定科学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
希望以上知识点能帮助医生更好地应对各种疾病,为患者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ff7ecfef61fb7360b4c6539.png)
&颅内肿瘤为常见病,约占神经系统疾病的1/4。
按来源分:原发性肿瘤: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按部位分:幕下肿瘤:常见于婴儿及儿童。
幕上肿瘤:常见于成人。
&肿瘤定位征:①颅壁局限性变化;②蝶鞍变化;③岩骨及内耳道变化;④钙斑; ⑤松果体钙斑移位。
&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 以20-40岁多见,其临床症状、体征随肿瘤分级和部位不同而异。
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 X线:可正常或仅有颅压增高或钙化。
2. CT:⑴Ⅰ、Ⅱ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颅内均匀低密度病灶,CT值18~24 HU多数与脑质分界不清,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不明显。
②增强:Ⅰ级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级可表现为连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②增强: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有时可呈边界不清或清楚的弥漫性或结节性强化诊断要点:①癫痫、脑损伤的定位征象,高颅压表现②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以低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少。
③Ⅲ、Ⅳ级级星形细胞瘤CT以混杂密度为主,呈花环状,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均有强化④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瘤中有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⑤MRI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1.CT表现:①多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清楚;囊变区呈低密度。
②瘤内有钙化(70%),呈条状、斑点状或大而不规则,其中弯曲条带状钙化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肿轻,占位效应轻。
④增强示肿瘤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不强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质低密度,类似脑梗死灶。
恶性脑瘤ct诊断报告模板
![恶性脑瘤ct诊断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a9aa4c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b.png)
恶性脑瘤 CT 诊断报告模板摘要本报告旨在提供恶性脑瘤 CT 诊断模板,以辅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患者是否患有恶性脑瘤。
首先简要介绍了恶性脑瘤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然后详细描述了CT 检查在恶性脑瘤诊断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给出了一份常规的恶性脑瘤 CT 诊断报告模板。
恶性脑瘤概述恶性脑瘤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脑瘤,通常生长较快且易扩散至周围组织,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恶性脑瘤常常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头痛、视力障碍、共济失调、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和癫痫等。
针对恶性脑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CT 检查在恶性脑瘤诊断中的作用CT 检查在恶性脑瘤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和密度等特征。
通过 CT 检查,医生可以获得以下信息:•肿瘤的形态特征:肿瘤边缘、病变部位及范围;•密度特征:肿瘤的密度、均匀性和强化情况;•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及侵犯情况;•对比增强表现:肿瘤内部的囊变、坏死等特征。
通过上述信息,医生可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恶性脑瘤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恶性脑瘤 CT 诊断报告模板恶性脑瘤 CT 诊断报告模板旨在提供一份标准化的报告模板,以协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
病人信息•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检查日期:检查方法•CT 机型:•段厚:•层距:•对比剂:•评价方式:检查结果1.患者头颅 CT 显现占位性病变,病变位于右侧额叶;2.病变大小约为 3cm * 2cm * 2cm,均匀致密,边缘清晰;3.病变区域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暂未见侵犯周围组织的明显表现;4.CT 增强后,病变区域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诊断意见CT 表现符合恶性脑瘤,建议进一步实施病理学检查和组织学诊断以明确诊断,并制定进一步治疗计划。
结论通过以上介绍,可知恶性脑瘤 CT 诊断报告模板对于医生诊断患者是否患有恶性脑瘤具有重要的作用。
医生可以根据这份模板来制定诊断方案并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说明和建议。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ca07ef3b0b4c2e3f57276320.png)
在肌肠科仅次 于痔I 复杂性 月 下 瘘, 是指 主 、 支管 道纵横交错 , 弯 曲通
连, 围绕且 T 门半周或全周 ; 还可重叠几层 , 呈 潜 行 蜂 窝 状 管 道 。复 杂
性月 T 瘘是 月 T 肠外 科临床较 难处理 的疾 病之一 , 因错综 复杂 , 致使 治 疗存在许多问题 , 复发率高 , 术后 现 的并发症 、 后遗症亦较多 。祖 国医学对其 治疗有较 多记载 , 《 外科大成 ・ 痔漏 附余》 中说 : ” 有漏者插 以药钉 , 通肠者挂 以药线 ……凡用挂线孑 L 多者 , 应先汾一孑 L , 隔 日再
3讨 论
复杂性肛 瘘素有难治性盯瘘l I 之称, 由于病变位 置高 , 管道 多变 而复杂 , 常有 支管及深部 死腔 , 故在治疗 上难度较大 , 若手 术方法选 择不 当 , 不仅可 以引起 肛门失禁 、 且 T 门畸形 , 甚至会造成肛瘘 久治不
愈之痛苦 。
1 . 1 一般资料 本组 l 1 5例, 男8 1 例, 女3 4例 , 年龄 2 2 ~ 5 8 岁, 病程 6 个月~ 1 5 a 。诊 断标准参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 9 9 4年颁布的《 巾医病 症诊断疗效标准》 复杂 性 月 下 瘘 诊断 。
宜 后 结 扎 。最 后 在 支管 外 口或 窦道 末 端 处 作 一 菱形 切 口 , J L } j 刮匙 反 复
寻找 到 正 确 的 内 口并 处 理 之足 手 术 成 功 的 关 键 ,只有 准 确 地 找 到内 口, 避免假道 , 彻底清除细菌人侵的 门户 , 才能保 证后续治疗 的 成功。通过染色 、 指诊 、 探针 、 肛 镜 及 造 影 等 可 正 确 寻 找 肛 瘘 内 口并
参考文献:
有关脑肿瘤的CT诊断
![有关脑肿瘤的CT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b25daaf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c.png)
有关脑肿瘤的CT诊断
祁明伸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2(014)014
【摘要】目的:总结脑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探讨脑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收治脑肿瘤患者36例,均给予CT血流灌注成像扫描检查,分别统计并计算不同类型的肿瘤各灌注参数值以及其比值之间的差异,观察项目包括:脑组织的增强高度、峰值时间(TTP)、对比剂通过时间(MTT)、局部脑血流量(rCBF)与局部脑血容量(rCBV).结果:36例患者其中脑膜瘤21例,脑转移瘤15例,脑膜瘤的局部脑血容量及比值显著高于转移瘤,P<0.05,但局部脑血流量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的灌注曲线峰值显著低于脑膜瘤患者,P<0.05,峰值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检查可帮助诊断与鉴别诊断脑膜瘤和脑转移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页数】1页(P292)
【作者】祁明伸
【作者单位】476000,河南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CT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脑肿瘤出血性瘤卒中CT诊断研究
2.CT诊断颅脑肿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3.脑肿瘤卒中与脑出血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效果分析
4.脑肿瘤卒中与脑出血
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效果分析5.脑肿瘤卒中与脑出血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常见脑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小儿常见脑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08821ff7fab069dc502201fc.png)
总动脉 I M T≥1 . 0 m m,颈 总 动脉 分叉 处 I M T≥1 . 2 m m 为增 厚; 局部 隆起 、 增厚 ≥1 . 5 m i l l 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 I MT的测量 以管腔 内膜面到 中层与外膜交界处 的垂 直距 离为准。
2 结 果
瘤 3例 , 2 例位 于脑室, 1 例 位 于脑 实质 , 密度 不 均 匀 , 增 强 后 不
作者简介 : 江建 昌, 男, 本科 , 医师。
E-mai l : 1 20 9c h an g@ s oh u. co m
幕下多见 , 现认 为幕 上和幕下肿 瘤的发病 率相近 , 甚至有 学者
参考文 献
9 5 6支血管 中, 有1 3 0支形成 了血管狭窄 , 占1 3 . 6 %。4 0 2处颈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部位见表 2 。
表2 4 0 2处颈 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发 生部位
【 l 】 赵莲 萍 , 凌雪英 , 高伟 , 等三 维梯度 回波血管成像与 P WI 在缺血性
病杂 志 , 2 0 0 8 , 2 7 ( 0 5 ) : 5 5 7 — 5 5 8 .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0 5 )
3 讨论
小 儿 常见 脑 肿瘤 的 C T诊 断及 鉴 别诊 断
江建 昌 刘琪 亮
( 广州市花都 区妇幼保健 院, 广东 广州 5 1 0 8 0 0 )
表1 老年人颈部 动脉 粥样性硬 化及斑块 分型情况
处 的血液流动 比较缓慢 , 脂质很容易产生沉积 ; 此外 , 血液 的流 速及压力脉动会让血 小板 有损害现象 , 增加 了斑块 的形成 。由 于粥样硬化 的病理变化及超声 特点 , 临床上不 同病种 的老年人
脑ct解读
![脑ct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0e4a2b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b.png)
脑ct解读
脑CT(头颅CT)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使用X 射线扫描头部来获取详细的脑部图像。
脑CT解读是由专业的放射科医生或神经科医生进行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CT解读结果及其可能的含义:
1. 脑出血或脑梗死:显示出脑组织中的血液积聚或缺血区域,可能表明脑部血液循环受到问题影响。
2. 脑肿瘤:显示出不规则的脑部组织增生,可能表明脑肿瘤的存在。
3. 脑积水:显示脑室扩大,可能表明脑脊液在脑部积聚,导致脑室扩大。
4. 脑炎或脑膜炎:显示脑膜及脑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可能表明感染或炎症引起的脑部损伤。
5. 颅内损伤:显示颅骨骨折等头部损伤的迹象,可能表明外力导致的颅部损伤。
6. 脑血管畸形:显示出血管结构的异常,可能表明脑部血管畸形。
当医生解读脑CT结果时,还会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信息,以作出准确的诊断。
因此,最好咨询医生以了解具体的脑CT解读结果及其含义。
脑肿瘤的CT诊断
![脑肿瘤的CT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93c6954e240c844768eaee44.png)
胶质瘤 Glioma
脑干胶质瘤
胶质瘤 Glioma
脑干胶质瘤
胶质瘤 Glioma
少枝胶质瘤 Oligdendroglioma
·约占胶质瘤的10% ·见于任何年龄 峰值年龄50~60岁 男略多于女 ·多见于额部 生长缓慢 侵润生长 边界不清 少延白
质蔓延(混合性少枝胶质瘤 少枝细胞成分小于75%) ·CT 低或低~等密度 钙化(多线块状)囊变约50% 出
男>女,40~70岁多见,峰值年龄45~50岁 2、好发部位:额叶→颞叶→顶叶 3、生长特点:沿白质蔓延,跨中线破坏大脑镰
可侵入蛛网膜下腔 4、CT:混杂密度,无钙化,多坏死囊变,常见肿瘤内出血
周围水肿明显,+C边缘不规则环形强化 5、MR:T1不均低密度,中心更低信号;T2高信号,与周围
水肿不能区分,内部出血信号,不规则流空血管, 实性部分不规则环形强化(坏死反应区)
胶质瘤 Glioma
胶母细胞瘤 巨大 坏死 出血性肿块 扩大的侧脑室颞角 室管膜异常增厚
胶质瘤 Glioma
胶母标本
出 血 坏 死
胼 胝 体 混 合 性 出 血 新 生 儿 巨 大 肿 瘤
胶质瘤 Glioma
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瘤 Glioma
胼胝体胶质瘤 (部分胶母)
胶质瘤 Glioma
右额-胼胝体胶质瘤 III级
定位-轴内vs轴外 原发vs继发 组织类型估计
发生部位 发病年龄 形态、密度、增强特点
星形细胞瘤好发部位
胶质瘤 Glioma
低级星形细胞瘤(I~II级) Low-glade Astreneytoma 多见于儿童青年,症状相对较轻 生长缓慢 边界清 极少水肿
毛细胞(亚)型星形细胞瘤 Polioytic A 1 多见于间脑(下丘脑 视交叉 视束)也可见于颞叶 易囊变(壁结节型或完全囊变) 2 CT 实性部分低密度 囊性部分密度略高于CSF 钙化少见 约10% 少见出血 3 MR T1低信号 T2高信号(囊与实性部分) +Gd增强较CT多见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5c88cb32caaedd3383c4d35a.png)
肿瘤信号特点
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 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 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 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
肿瘤的边缘
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 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 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 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 瘤.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
低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信号肿块,界清, 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高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囊 变、坏死多见,钙化少见,增强后不规则环 形强化居多。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胶质母细胞瘤
MR:额叶跨中央线向脑室内生长肿块, T1W1呈稍 低信号,其内可见小片状更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 并可见片状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呈花环样强化.
40~50岁。
室管膜瘤发病部位:儿童发病为成人的4~6 倍
幕下占60%;第四脑室好发(90%) 幕上占40%;侧脑室三角区(75%)
第三脑室内(15% )
室管膜瘤病理学特征
为一生长缓慢的分叶状肿块 其生长方式主要为膨胀性生长 钙化(占51%),出血(14%)囊变常见。 镜下分四型:上皮型、乳头型、粘液型和细
根据起源分两类 一类起源于脑室长入周围脑实质
二类由脑室质长入脑室内
有一定的发病年龄和好发部位 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征性 瘤周水肿不明显,脑积水常见。
室管膜瘤(Ependymoma)
起源于衬于脑室内壁柱状室管膜上 皮或脑室周围室管膜巢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2~8% 发病年龄:见有双高峰期,10~15岁和
MRI定位、定性颅内肿瘤是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的: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CT及MR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CT及MR](https://img.taocdn.com/s3/m/3120e8dfcaaedd3382c4d361.png)
(3)肿瘤周围可见水肿及扩大的蛛网膜下 腔, 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明显高 信号
(4)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 一致性强化,脑膜瘤附着处的脑膜受肿瘤侵润有
显著增强,叫“硬膜鼠尾征”或“脑膜尾征”。
(5)MRS:大多数脑膜瘤MRS显示高胆碱峰,少 数可见脂质峰或倒置的乳酸峰。
其生长速度较快,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如平扫 显示瘤内明显囊变,周围出现明显水肿而本身 无或仅有轻微钙化。增强扫描肿瘤不增强或轻 中度强化,肿瘤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
恶性脑膜瘤瘤周水肿有一特点:即肿瘤 最大径与瘤周低密度水肿区最大径有时 不在同一层面,这一点与胶质瘤不同, 后者脑水肿与肿瘤的最大径总是在同一 层面。
硬膜尾征, 颅骨增生变厚或变薄, 局部脑 池脑沟变化
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而异
一、大脑突面和镰旁
1、脑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在脑皮质 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 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 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应考虑转移瘤。
2、恶性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 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 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 质改变。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5-20%
发病年龄:中年以上,高峰40-70岁,女>男
好发部位:多数发生在脑外。常见于矢状窦 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其次蝶骨嵴、嗅 沟、桥小脑角区或鞍区,少数可位于脑室内, 多为单发,但亦可多发(2%)。
幕上:大脑突面;大脑镰旁;额低部;
蝶骨嵴;鞍结节;
幕下:小脑桥脑角;横窦和窦汇
病理:肿瘤起源于蛛网膜粒,呈类圆形分叶状 肿块,有包膜,生长缓慢,向脑组织方向呈膨 胀性生长。血供来自脑膜中动脉分支,脑室内 来自脉络膜动脉。肿瘤可出血、坏死,常有钙 化。肿瘤与脑组织有比较清楚的分界,常常侵 犯脑膜、颅骨。颅骨反应性增厚是一大特点。
儿童脑肿瘤的影像诊断
![儿童脑肿瘤的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0597d36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c.png)
大脑半球肿瘤
• 颅内肿瘤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90.7- 93.6%,其余为脊髓肿瘤。尽管幕下肿瘤常见, 2-3岁幕上为主。
• 60%为1-2级星形细胞瘤。一岁以下77- 85%高级别恶性肿瘤。室管膜瘤其次10-15%。
• 少突胶质细胞瘤占幕上肿瘤的4-8%。 • 其他少见肿瘤:畸胎瘤,脑膜瘤,生殖细胞瘤
• 有报告: • 17例中9例小儿,52%。 • 恶性肿瘤,高度转移,种植, • 手术,放射治疗,2年生存。
生殖细胞肿瘤 germ-cell tumors
• 相对罕见,恶性肿瘤。
• 11-15岁多见。70%见于10-20岁。男:女 =2:1.
• 松果体区与鞍上区。
• 脑积水,头痛,Parinaud综合征。复视,视乳 头水肿。起源于鞍上区-尿崩症及视力视野障 碍。生长迟缓,月经失调,性早熟等下丘脑- 垂体轴功能紊乱症状。
Chiasmatic astrocytoma.
Convexity meningioma
Medulloblastoma
• 小儿脑肿瘤的20-25%,高度恶性,蚓部好发, 可种植转移,男儿略多,5-9岁;80%16岁以 前发病.遗传相关.40-75%囊肿。
• 躯干性共济失调,第四脑室闭塞-脑积水; • 步态不稳,头痛,喷射性呕吐; • CT:第四脑室内高密度肿瘤,多见增强。90%
• Hart and Earle(1973) • 未分化肿瘤群
(medulloblastoma,neuroblastoma,pineoblastoma)之外。 • 小儿大脑半球发生。胶质及神经细胞分化倾向。 • 界线清晰,出血,坏死,囊腔。 • 10岁以下,特别幼儿发生。颅内压增高。 • 预后极差,一年。 • WHO将PNET与medulloblastoma并类(Rorke198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Βιβλιοθήκη 颅内肿瘤发病情况在小儿与成人不同。婴儿及 儿童期以幕下肿瘤常见,其中髓母细胞瘤、星 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率较高。成人中约 70%的颅内肿瘤位于幕上,中年人最常见为胶 质瘤和脑膜瘤,老年人则最常见为脑膜瘤和转 移性肿瘤。临床表现因肿瘤类型和部位不同而 各不相同。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为癫痫、偏瘫、 视听觉障碍、复视、头痛以及其它颅内压增高 的体征。但这些症状常无特异性且晚期出现, 因此,神经放射学检查是脑肿瘤诊断的重要工 具。
脑肿瘤的CT诊断
山东省肿瘤医院 赵伟
总论
颅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指包括所有 来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 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还包括转移性 肿瘤和淋巴瘤。临床上要求能确定肿瘤的位置、 大小、范围、数目和性质。颅骨平片诊断价值 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脑血管造影可作 出定位诊断,有时可作出定性诊断。CT及MRI 对肿瘤的诊断优于传统的X线检查。CT定位与 定量诊断可达98%,CT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定 性诊断正确率可达80%以上。MRI对肿瘤定位 诊断更准确,但定性诊断有时也有困难。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7 .蝶鞍的改变 蝶鞍的扩大也属于骨改变,其扩大、鞍 底骨质变薄及破坏多见于垂体瘤。 8 .脑池的扩大 多见于脑外肿瘤。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定位征象 在横断轴位 CT 片上定位主要依据病灶同一层 面所显示的骨、脑室、脑裂和脑白质来区别病 变在大脑半球的额、颞顶或枕叶及小脑。有时 区别脑内、外,幕上、下,还有一定的困难。 1. 脑外征象-“D”字征 主要表现脑池扩大,脑表面和脑白质向内移位、 颅骨受侵及病灶常基底于骨结构上而称为“D” 字征。
左颞枕叶少突胶质细胞瘤Ⅱ~Ⅲ级
右额叶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部分恶变
左颞叶少突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CT平扫示右侧额顶 叶交界处类圆形低密 度灶,其内有不规则 形钙化。
左颞叶间变性少枝星形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又称多形胶质母细胞瘤, 多发生于幕上,在颅内肿瘤中占10%~ 15%。以中、老年人多见,男性明显多 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3:1.胶质母细 胞瘤多位于皮质下,小脑胶质母细胞瘤 罕见。肿瘤常有广泛的退变和出血、坏 死。胶质母细胞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侵 犯几个脑叶,或侵犯深部结构,可沿胼 胝体向对侧额叶侵犯。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Ⅰ级
Ⅰ级星形细胞瘤。 CT平扫(左图)示 右侧额颞部低密度病 灶,密度均匀,边界 清楚。增强(右图) 后病灶无强化,中线 结构轻微左移。
星形细胞瘤Ⅱ级
Ⅱ级星形细胞瘤。CT平 扫(左图)示左额顶部 低密度灶,其外后方可 见一略高密度结节,。 左侧脑室体受压,中线 结构右移。增强(右图) 示结节均匀强化,整个 病灶呈类圆形,边界清 晰,周围无甚水肿。
CT表现:平扫见肿瘤多表现为不规则形 低密度区,密度尚均匀,邻近的脑室、 脑池或脑沟可见受压变形,病变的边缘 多欠清晰。增强扫描可见环形或不完整 的环形强化影,环壁厚度均匀。偶见高 密度钙化影。
左额颞叶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3级
少突胶质细胞瘤
占胶质瘤的5%,成人多见,好发于大脑 半球,以枕叶多见。生长缓慢,呈浸润 生长,无包膜。肿瘤易钙化。 CT表现: 平扫:幕上略高密度肿块,其内可见长 条形钙化,水肿较轻。弯曲条带状钙化, 具特征性。 增强:轻度强化,边缘更清。
右枕顶叶胶质母细胞瘤
右顶叶胶质母细胞瘤
脑膜瘤
脑膜瘤较常见,在颅内肿瘤中约占19%,以中年女性 多见。好发部位包括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大脑凸 面、幕切迹、前中后颅窝底和桥小脑角处,亦可发生 于脑室内及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多为单发,偶见多发。 多有完整的包膜,表面常有迂曲而丰富的血管,有时 可见钙化或小囊变区。囊性脑膜瘤较少见,约占脑膜 瘤的3~5%。少数脑膜瘤呈浸润性生长,境界不清。 脑膜瘤可侵蚀颅骨,导致骨破坏或反应性骨增生。生 长缓慢,病程一般较长。由于肿瘤呈膨胀性生长,首 发症状多为头痛,而老年患者的首发症状多为癫痫发 作。肿瘤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出现视力、视野、嗅觉 或听觉障碍以及肢体运动障碍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一 般不明显。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2. 脑内征象-“O”字征 脑池变窄、脑皮质紧贴于骨板、颅骨常 无改变而病灶常以锐角与骨结构相切而 称为“O”字征。 3.鉴别幕上下病灶时多用冠扫。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定性征象 1 .CT值 无特异性,只对脂肪组织相当可靠。 2. 钙化 CT 对钙化的检出率多于 X 线 MIR 。钙化多见于额叶的 少枝胶质瘤,鞍区的颅咽管瘤,脊索瘤等。 3. 强化前后病灶密度 不同肿瘤各自存其特点,如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平扫常 为高密度;而听神经瘤则为等密度和低密度,但注药 后均可增强,结合平扫和强化来鉴别。
胶质瘤
CT表现 Ⅰ级:脑内圆形低密度,边清壁薄,轻度脑水 肿,增强后壁有强化,内容不强化。 Ⅱ~Ⅲ级:表现为略高密度、低密度囊性肿块。 可有点状钙化,壁厚薄不均,形状不规则,内 有壁结节,水肿移位明显。增强后不规则环形 强化,壁结节强化。 Ⅳ级:高密度肿块,实性,水肿更明显,移位 更明显。增强后明显强化。
扫描技术
.扫描前准备:将发卡、耳环、假牙等异物取掉 .扫描方式 1.多为横断轴位扫描,扫描基线多为眶耳线 (OM线),如图1; 有时加用冠壮扫描,病人为仰卧或俯卧位,如图2。 2. 层厚多为8-10mm;层距为 8-10mm,必要时细扫;窗技术: 窗宽(W)100-200,窗中心(L)35左右。 3. 颅脑CT检查常应用平扫和造影剂增强扫描两种结合平扫用 于急性脑出血、先天性畸形、急性颅脑外伤、脑积水及多发脑 梗塞;而对脑瘤、脑脓肿、脑血管畸形、癫痫原因和脑寄生虫 病等应先平扫再做增强扫描,而对70岁以上老人和5岁以下儿 童以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增强扫描;对只用增强扫描才 能显示病变的复查病例和肿瘤术后放疗后复查的病例,脑转移 瘤可直接增强扫描,不需平扫。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间接征象:移位、变形和缺损,水肿、积水正常变
1. 正常结构的移位 常见的是中线结构的移位(如血管,透明隔,三四脑 室等),也包括其他结构的移位(如侧脑室,基底节, 脑干,脑裂,脑池等)肿瘤导致的移位多于血管病变。 2. 变形 主要指脑室脑池的变形。靠近脑室的病灶变形多于移 位,远离脑室的病灶移位多于变形。 3 .充盈缺损或填充指脑室不完全显影或脑池部分显影。 一般而言,这一征象 表明病灶已居于脑室或脑池内。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4 .脑积水 指脑室扩大,分为梗塞性和交通性两种。梗阻性脑积 水多为占为引起,交通性脑积水多为外伤或术后所致。 5 .脑水肿 水肿一般系渗出性,由于渗透压改变所致,脑转移瘤 常见多为大面积指状水肿。 6 .骨改变 指骨板受压变薄或增厚,变薄多见于肿瘤压迫,变厚 多由于对局部病变的反应。如脑膜瘤常引起局部骨板 反应性增厚。骨破坏是恶性肿瘤的征象。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4. 病灶部位 多指肿瘤起源部位,不同肿瘤的起源各有特点,如 鞍区肿瘤,鞍内常为垂体瘤,而鞍上常为颅咽管瘤。 5 .病灶的形态和分布 病灶的良恶性不同,境界不一。形态也不同。如胶 质瘤多为不规则形。 6 .坏死腔指注药后的不均匀增强,常表现一种特殊 的环形增强,如薄壁环形增强的病理基础常为周围 脑组织的反应性血管增生;花边样厚壁增强多见于 恶性肿瘤坏死后残留的肿瘤等。
左额顶叶星形细胞瘤Ⅰ~Ⅱ级
左颞叶星形细胞瘤Ⅱ级
左枕叶星形细胞瘤Ⅱ级
右额叶星形细胞瘤Ⅱ级
左顶叶星形细胞瘤Ⅱ级
星形细胞瘤Ⅲ级
Ⅲ级星形细胞瘤。 CT 平 扫 ( 左 图 ) 示 右颞顶部低、等混合 密度灶,边界欠清。 增强(右图)示病灶 呈花圈状增强,周围 伴中度水肿。
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是约占胶质瘤的45%,占颅内肿瘤 的12%,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小儿多见于小 脑。根据Kernohan氏分类,一级相当于星形细 胞瘤,二级相当于成星形细胞瘤;三四级则相当 于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肿瘤血管近于成熟,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结合较为紧密.肿瘤细胞分化程 度不同,血管形成不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合 稀松.一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 与脑质分界较清,占位表现不明显,仅有邻近脑 室局部轻微受压和/或中线结构轻度向对侧移位, 占位表现及周围脑水肿均较显著,在环壁上有时 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9. 骨增生和破坏:是肿瘤侵犯骨的直接征象。 10 .增强:病灶增强CT检查最重要的征象之一。病灶增 强是指血管内增强,如正常血管显影,A瘤显影, AVM显影等,更主要的是造影剂在血管外的渗出,多 见于有血脑屏障破坏的肿瘤,如胶质瘤的显影,及没 有血脑屏障的肿瘤显影,如脑膜瘤,转移瘤,听N瘤, 垂体瘤等。有助于定性诊断,还有助于显示等密度病 灶。病灶的增强分增强与不增强两种,如星形细胞瘤 一级一般不增强,脑膜瘤常有明显增强。而增强又分 为均匀一致性增强及非均匀一致性增强,后者肿瘤内 成分不一。非均一增强分为中心增强、周边增强、环 形增强等,其中环形增强较为常见。
胶质母细胞瘤
CT表现 平扫多表现为混杂密度影,肿 瘤内部常见囊变、坏死的低密度区,亦 可见斑块状高密度出血灶。肿瘤边缘模 糊不清,瘤旁水肿明显,占位征象多比 较严重。增强扫描一般呈不规则花环样 强化,环壁厚薄不均。
胶质母细胞瘤—男52
双额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右额叶胶质母细胞瘤
图 1
图2
A:仰卧位 B:俯卧位
正常脑部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