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本课题涉及到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并对这一类物质的性质进行规律性的探究和总结,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课本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并通过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有许多重要的应用,可用作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升,并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已有一定了解。
前面的章节中也或零碎或系统地接触过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例如一些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实验室用锌与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镁、锌、铁、铜与盐酸的实验,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
但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还没有深入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
通过前一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已经熟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实验,有“从观察现象到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
(2)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2)对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金属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
金属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化学金属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也能表达化学学科的很多特点。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根底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反响,金属与酸反响以及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溶液的反响,以及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内容为根底,以实验探究为打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比照分析^p 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响,归纳总结金属的有关反响规律,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到达落实知识、形成才能的目的。
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响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铜片与氧气反响的实验,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响,但反响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响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拟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教学过程采用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p 总结—应用规律的形式。
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p ,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置换反响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拟,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响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的分析^p 知识与技能:〔1〕知道镁、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响。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响,以及与金属的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响,能用置换反响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响进展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展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我们的教案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某些金属在化学性质中有相似的地方,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2.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并能加以判断3.熟记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4.会熟练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去判断金属能否在某些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教学重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工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问]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小结] 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板书]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问]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
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物质本色观察到的颜色是否变色原因(猜想)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
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常见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
3.理解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
4.能够描述金属氧化反应和金属与酸的反应。
二、教学重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金属中电子的特殊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 一块铜片、一块锌片、盐酸、稀硫酸等实验用品。
2.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课中学习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并让学生思考金属的一些常见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金属的常见性质简单介绍金属的常见性质:导电性,热导性,延展性,硬度,熔点,密度等。
并与非金属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特点和非金属的特点。
3. 金属与非金属的特性分析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非金属的外观差异、导电性实验等,并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导电的原因。
4. 金属的电子转移过程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金属的电子特殊性质。
5. 金属与氧的反应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氧反应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氧化反应的化学性质。
6. 金属与酸的反应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
7. 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讨论金属的应用及其与非金属的区别,展示所学知识。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金属的常见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以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特殊性质。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和解释金属的一些现象,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以上是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的简要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金属活动性顺序。
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钉、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互动合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2Mg+O22MgO4Al+3O22Al2O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
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包括与氧气的化学性质及与酸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几种金属与不同物质反应的总结置换反应的概念。
那么,《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怎样写?下面给大家分享《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借鉴!《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置换反应,那么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几个置换反应,大家来判断一下产物是什么。
Zn+H2SO4=_______________Cu+H2SO4=_______________【学生回答】锌与硫酸生成氢气和硫酸锌。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可以知道铜与硫酸不发生反应。
【教师引导】既然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此可知金属的活泼性是不同的。
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学生实验】①铁与硫酸铜的反应;②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为什么?【学生回答】铁比铜活泼,因为铁与盐酸发生了反应,有气泡产生,而铜与盐酸不反应,并且铁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铁更活泼。
【提出问题】通过这两组实验,你能说说我们在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吗?【学生回答】第一种方法是让金属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根据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第二种方法是让金属与酸反应,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
【教师引导】现有镁、铜、锌三种金属,利用上述实验方法,你能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镁、铜、锌三种金属谁的活动性更强吗?(药品:镁条、铜丝、锌粒、稀盐酸、稀硫酸、氯化镁溶液、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1.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师通过PPT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讲解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
2.金属与氧气反应:教师以铁为例,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
3.金属与酸反应:教师以锌与稀盐酸为例,讲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反应中的作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2.知识体系构建:教师引导学生将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已学的化学反应类型、实验操作等知识进行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强调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份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
6.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次“金属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同学们对金属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意识。
-宣传形式不限,可以是海报、演讲、短视频等,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金属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
2.新课导入: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让学生了解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步。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
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2.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2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结构与功能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与要求】1.3 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材料⑩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
2.3 物质变化的特征⑪知道置换反应的特点【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铁、镁、锌、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知道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置换反应。
2.科学思维: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筛选、对比、分析和对信息的归纳处理来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4.态度责任: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经历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从实践中总结科学规律的成就感;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教学思路】本节课在学习了一些关于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并探究金属的共性和个性。
通过金属与酸的反应认识一种新的化学反应——置换反应,它是初中阶段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教学过程】质。
那么,我们常用的金属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情景展示1] 将1根镁带、1根铜丝同时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现象镁带铜丝[问题探究] 通过实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呢?[思考交流][归纳提升]金属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会生成新的物质,表现出金属的化学性质。
有些金属能在氧气中燃烧,有些金属不能燃烧,但都生成相应的氧化物。
氧气的浓度不同,化学反应的现象可能不同。
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化学性质的剧烈程度不同。
[情景展示2]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那么为什么我们用的餐具、饮料罐有许多是用铝制的?能否用钢丝球擦洗铝制容器?金属铝的表面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因而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小组讨论:针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如金属提炼、金属防腐蚀等。
6.课后作业设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业设计: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思考题,如“如何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预测未知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如何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预测未知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内成员共同分析、探讨,形成共识。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知识点。
4.扩展阅读:查找资料,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中的应用,例如金属的提炼、防腐蚀技术等,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分享你的学习心得。
5.小组合作任务:每组设计一个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趣味问题或小实验,下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分享,以促进同学们的交流与合作。
2.提问:“为什么金属会发生这些变化?金属的化学性质又是怎样的呢?”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通过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让学生初步了解金属活动性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讲解不同金属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如铁生锈、铝氧化等,阐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这一反应中的作用。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实用8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实用8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设计思路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
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
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
二、教案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授课人李秀波学校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师】:同学们都很棒!
【教师】:不错!可以通过探究金属与酸反应来判别金属的金属性强弱。
那么我们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
【教师】小组合作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
要求:1、小组合作完成。
每个小组完成Fe、Mg、Zn、Cu与稀硫酸反应;2、各小组确定本组
【教师】:同学们很棒!!!根据大家的实验现象,能否判断以上金属的金属性强弱?
【师生归纳小结】:利用金属与酸反应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能否与酸反应;2、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剧烈金属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能够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各种金属片(如铁、铜、锌、铝等)、氧气、酸(如盐酸、硫酸等)、盐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试管、镊子、滴管等。
2. 课件: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
2. 讲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介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原理,展示实验现象。
3. 讲解金属与酸的反应:介绍金属与酸反应的原理,展示实验现象。
4. 讲解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介绍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展示实验现象。
5. 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
6. 练习:让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7. 作业:布置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特点,如铁的生锈、铜的氧化等。
2. 进行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观察不同金属与同种酸反应的速率差异。
3. 进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实验,观察金属置换反应的现象。
七、教学内容与活动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定义和应用。
2. 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和解释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
3. 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活动性顺序与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关系。
八、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金属腐蚀、电池原理等,让学生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和解释。
2. 引导学生讨论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2.掌握常见金属的活泼性、稳定性等特点;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炼实验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金属的活泼性;2.金属的稳定性;3.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三、教学步骤与重点:步骤一:引入新知1.利用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这是因为金属有什么特性呢?为什么一些金属易氧化,而另一些金属不易氧化?2.导入新课,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包括活泼性和稳定性。
步骤二:学习活泼性的特征及表现1.设计简单实验,将锌粉分别与铁片、铜片、镁粉、钠片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总结活泼性的特征及表现。
3.让学生探究为什么锌粉片能与铜离子溶液反应得更快、更剧烈?步骤三:学习金属稳定性的特征及分类1.利用周期表,将常见金属分成活泼金属、稳定金属两类,并列举代表性金属。
2.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编写实验记录,说明下列金属属于活泼金属还是稳定金属:铁、银、钾、铝、锌、铜。
步骤四: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设计实验,分别让铜、铁与硫反应,观察实验现象。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总结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规律。
3.提问: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吗?为什么?四、教学延伸1.在家庭实践中观察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现象,如铁器生锈等,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探究常见金属对水的反应情况,如钠与水反应得更剧烈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金属的活泼性、稳定性等概念。
通过教师引导和问答,学生能够提炼实验规律,并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学生掌握的金属化学性质还较为简单,尚未涉及稀有金属、金属合金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他们主动探究。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铜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通过大屏幕的出示内容,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进行交流展示
以旧引新,让学生愉快的踏上“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旅,同时检查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复习程度。
【学习活动二】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
之一:金属与氧气反通过“氧气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两类重要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通过“铁与氧气反应、镁与氧气反应、铜与氧气反应”了解了某些金属能与氧气反应,通过“铁能与盐酸反应、镁能与盐酸反应”知道了有些金属能与酸反应。本课时重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活动性有哪些应用,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描述和表示物质的构成,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本节课学生始终围绕核心内容,通过实验探究、问题讨论交流、小组活动、归纳总结提升、跟踪练习、课堂检测等学习活动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用文字表述)。
通过大屏幕的投放明确要进行探究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探究验证两种金属能否与氧气反应
观看视频,了解金属铝在空气中的燃烧。
回答问题,归纳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之一: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思考回答
通过大屏幕的投放,明确探究二的内容,思考需要控制的实验变量有什么?
进行实验探究
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回答问题,归纳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活动三】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
之二:金属与酸反应
(7分钟)
【学习主题四】金属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本质
(4分钟)
项目一:哪种金属能在空气中燃烧
参赛运动员:镁铝
比赛规则:
1、注意要用坩埚钳夹持金属
2、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熟悉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反应性和氧化性。
2.完成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1.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
2.了解金属的常见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1.理解金属离子的形成过程和金属的电子结构对其化合物特性的影响。
2.理解氧化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金属的化学性质,提问学生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并给予简单解答。
2.提醒学生关于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特性的相关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30分钟)1.学生自主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通过参考教材或其他资料,了解金属的常见性质和实际应用。
2.学生将自主到的信息整理成小组报告,准备展示和讨论。
三、小组合作(3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金属进行深入探究。
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该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
2.学生通过实验记录和观察记录,整理出金属的性质和反应特点,并与其他小组分享和比较。
四、知识讲解(3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找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的共性和差异。
2.通过知识讲解,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的原因,包括金属与非金属的电子结构和原子半径差异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五、应用拓展(30分钟)1.以氧化反应为案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氧化反应和常见金属氧化反应的应用。
例如,腐蚀现象、金属矿提取等。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金属的氧化反应对环境和工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六、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延伸:1.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实验条件,选择其他金属进行实验和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猜想——假设——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化学的奥秘,获得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钠与水的反应
难点:钠与水的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
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中可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如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为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促动者的角色。
1. 探究法:实验探究钠与水的反应。
2. 讨论法:讨论钠与水的反应的现象并实行解释,最后形成结论。
--整体思路:
本节课紧承上一次课的金属性质,深入分析金属与水的反应。
这个部分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一个提升和深化。
整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设计教学时,考虑到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设计了一些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中逐步理解金属与水的反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要素:
1.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以及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温故而知新
引导学生回顾金属的化学性质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角度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这将有利于本次课的教学重点的理解。
2.做好演示实验,增强示范性
演示实验不但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有效方法。
钠与水的反应是能够培养学生探究水平的典型实验之一,演示过程中利用投影,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实行观察。
从演示实验中还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事故意识,例如,如果切一大块钠实行实验,容易引发事故。
3.教学过程中体现探究要素,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实验探究过程中,抓住“猜想——假设——验证——归纳结论”这样的程序实行引导,有利于让学生把握探究要素,学会自主探究。
这是本节课--的重心。
4.在讨论中获得思维水平的升华
本节教学中,讨论是关键,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时地给予反馈。
这样,看上去“闹”的一堂课,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从而最大水准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
回顾已有知识经验,进
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
引入新
课
(问题引入)金属除了与氧气反应,还能够和酸反应,那么能不能
和水反应呢?以金属钠为例:钠保存有煤油中,能不
能保存有水中?
思考,假设
新
知学习实
验
探
究
猜想:对钠是否能够保存有水中实行猜测
学生大胆实行猜测,
生1:能,水也能够隔绝
氧气
生2:不能
……学生之间形成一个
“对立”
假设:预测产物并讨论如何验证假设1:能,会怎样?
假设2:不能,又该如何验证
最后决定实行实验,来确定到底能还是不能保存有水中。
验证: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现
象,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
些现象
讨
论
分析1.引导学生描述所观察的实验现象
在黑板上写下学生的描述,鼓励学生尽量多地回答。
先
不做评价,只给予赞赏和鼓励。
2.分析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对现象实行适当的调整
与解释
描述现象:
生1:有气泡…
生2:来回动…
生3:冒烟
生4:在水上面..
生5:变红了
……
拓展
迁移问题一:
钠可否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金属单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结论
(1)猜想:生1:能
生2:不能
同样形成一个“对立”
(2)假设:要想证明自己的
观点,验证方案该如何设
计?
(3)验证:实行实验验证,
将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观察现象并思考
(4)得出结论:
不能.
因为钠先与水反应,生成
NaOH,NaOH再与CuSO4生成
氢氧化物沉淀。
2Na+ 2H2O == 2NaOH + H2↑
2NaOH+
CuSO4==Cu(OH)2↓+Na2SO4
问题二:
水雷事件
2002年7月7日,在珠江石溪附近,前前后后
共飘着七个白色的来历不明的金属桶。
突然,从
飘在水面上的一个金属桶内冒起一股白烟,窜起
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
天而起,这个铁桶接着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
腾起的白色烟雾有近十米高,还有很多未燃尽的
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内,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
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
回答,并总结钠的化学性质据悉,其中另有一铁桶被过往船只发现,并
将其打捞上船,打算清洗后使用,但当船员把盖
子打开后,桶内冒起浓浓白烟,一接触桶内物质,
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其推入
江里,一遇水,这个桶就又爆炸了。
所幸该船只
迅速逃离,伤亡不大。
问题:
1、推测以上的爆炸物是什么金属?
2、短文中提到了该金属的哪些性质?
思考
讨论1.问题: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
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2.提示:
本实验设计考虑因素:
(1)水蒸气的发生装置
(2)水蒸气与铁粉反应装置
(3)产物的检验(收集)装置
3.指导:对学生画的方案实行指导,并解释教材
中方案
思考,讨论,画装置图
小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金属与水的反应,金属活动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跟水反应而置换出H2,而氢后面的金属不可能跟水反应产生H2。
板书设计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金属与酸的反应
金属+酸→盐+水
2.金属与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2Na+2H 2O == 2NaOH + H 2↑
(2)铁与水的反应
课后反思:
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尤其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猜想、假设与验证的水平。
课堂气氛很活跃,主要是因为在学生的回答即时地给予了正面的反馈,给了学生实行探究的勇气。
在拓展迁移部分,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学生已经完全能够自主实行探究,自主获得知识,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逐步地变化,他们学到的不但仅是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而是终身学习的方法。
但是,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做的不够完善,主要是一些问题的设计中,原本是希望协助学生提升思维力,有层层递进的效果,但是有些问题的递进水准不是很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积累经验,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力以及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争取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我校学生特点出发,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设计更好的教学案例,更有效地实行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协助者和促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