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领导体制的类型分析
校长负责制_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
张志峰(江苏苏州第四中学,江苏 苏州215003)学校进行初步改造的作用。
但这种体制容易导致极端民主和工作无人负责的现象。
1952年3月,政务院批准实施校长责任制。
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对中小学领导体制做了比较完整的规定:中小学实行校长责任制,设校长一人,负责领导全校工作。
校长由政府委派,直接对人民政府负责,校长对学校一切问题有最后决定权。
这种体制对于当时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改变学校工作无人负责的状态起了积极作用。
其缺点是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体制,难以避免校长个人独断专行。
1957年整风反右以后,对校长责任制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中小学普遍设立党支部,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出现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行政机构和行政负责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学校管理效率及教育质量下降。
196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地区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领导全校的工作”。
“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监督的责任。
”实行这种地区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专管的校长负责制以后,学校党支部职责分明,矛盾减少,学校行政组织的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学校突出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没有清除,在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情况下,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领导体制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从解放初期至今,已断断续续实行了半个多世纪。
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该制度一直不够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为此,笔者对校长负责制的发展历程与突出问题进行回顾与梳理,希望能以此促进校长负责制的完善与发展。
一、我国校长负责制的演变过程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始终围绕着党政关系和民主集中这两条主线展开,形成了7个发展阶段和相应的7种领导体制。
学校领导体制及管理制度
一、引言学校领导体制及管理制度是学校内部管理和组织的基本框架,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学校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学校领导体制1. 领导体制概述学校领导体制是指学校内部按照一定原则所建立的组织管理制度,是教育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及重要制度。
2. 我国学校领导体制我国公立学校的领导体制一般由国家教育立法或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私人、集体或团体所办学校的领导体制,由办学机构根据不同情况,经主管领导部门批准决定。
三、学校组织机构1. 组织机构概述学校组织机构是指学校内部按照一定原则所建立的组织体系,是学校实现管理目标、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
2. 我国学校组织机构我国学校组织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校领导层:包括校长、副校长等,负责学校全面工作。
(2)中层管理干部:包括各处室主任、教研组长等,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3)基层教师: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等,负责教育教学工作。
四、学校管理制度1. 管理制度概述学校管理制度是指学校内部按照一定原则所建立的管理规范,是学校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2. 我国学校管理制度我国学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人事管理制度:包括教师招聘、培训、考核、晋升等。
(2)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监控等。
(3)财务管理制度:包括经费预算、收支管理、审计监督等。
(4)后勤保障制度:包括校舍管理、设备维护、卫生防疫等。
五、结论学校领导体制及管理制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我国,学校领导体制及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后,学校应继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学校领导体制
当地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631966)
革命委员会制(1966-1978) 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1985) 校长负责制(1985-)
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给我们的启示
回顾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的几经变革,既有成
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是经验和教训都是 重要的历史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尽管每一种 体制由于历史条件和我们认识上的限制,都并不完善, 但是综合起来可以提醒我们:
5.学校领导体制与学校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是以条文形式对学校成员必须遵守 的行为规则而作的规定。
规章制度包括上级颁布的和学校自行制定的两种。
制度的内容包括了学校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各种工作制
度、岗位责任制度和会议制度等。
学校领导体制作为一种制度则是由国家制定的组 织制度,不应与学校规章制度简单地等同,也不宜把 学校规章制度包含在学校领导体制中。
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校长的职权和职
责才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落实,而不是理论上人权、 财权、物权、事权的笼统表述。
3.学校领导体制与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是学校领导体制的一项内容。机构是权力、
责任和职能划分的裁体。机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负责指 挥和控制本组织的话动,在组织内起核心和枢纽作用。 如果没有一定的机构设置,那么行政权力,承包管理 责任的人员就无以存在,也就无法履行领导管理职能,因 此学校领导体制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机构设置不合理,也就导致权力、责任分配的不 合理,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领导管理力量结构,也就不能
五、我国学校领导体制的沿革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 中小学校的管理体制随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 发展变化,经历数次改变。而主要改变表现在
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体制学校作为一个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场所,其管理体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学校管理体制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管理效率,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
本文将从学校领导层、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三个方面探讨学校管理体制。
一、学校领导层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领导层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领导层应由具备优秀教育背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担任,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校管理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
同时,学校领导层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教师、学生和家长保持良好的关系,并能够与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
此外,学校领导层还应该重视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政策,并合理应用于学校实践中。
二、教师管理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对于教师的管理尤为重要。
学校管理体制应在教师招聘、培养和评价等方面提供支持和规范。
首先,在教师招聘中,学校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选拔人才,确保招聘的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学校管理体制需要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途径和机会,如定期举办教育培训、支持教师参加学术研讨和教学竞赛等。
同时,学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指导与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学校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水平。
三、学生管理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体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规范,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首先,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学生行为规范,明确学生在校内的基本规则和纪律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学校管理体制还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
总结起来,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它涉及到学校领导层、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
高等学校领导体制
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摘要:高校领导体制是指高等学校实施领导职能的组织形式、组织制度以及在长期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领导关系。
高等学校领导体制主要包括: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结构;高等学校的领导方式;高等学校领导者的职责与权限的划分以及高等学校领导者的管理制度。
高校领导体制有着极强的时代性。
关键词:高校领导体制;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改革一、新中国建立以来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演变新中国建立以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围绕党政关系这一根本性问题,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的变革:校长负责制(1950-1956);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56-1961);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1966);“文革”时期的特殊体制(1966-1976);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1985);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1985-1989)以及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9年至今)。
(一)校长负责制(1950-1956)建国初期,我国教育界学习苏联经验,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由国家任命,直接向中央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
当时高校的党组织实行党组制,党组成员以行政负责人的身份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党委对行政不起领导作用。
这种领导体制缺乏监察机构和制度、缺乏民主管理的制度,但从总体上讲,它是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对于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基本上保持了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
(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56-1961)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面展开,在教育领域特别强调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由“一长制”变为“党委制”。
(三)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1966)1960《高教六十条》提出此制度。
高等学校的校长,是国家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委员会和学校的经常性工作。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及思考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及思
考
1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高校内部的领导体制也经受了漫长的洗礼,时至今日,“院长负责制”已生根发芽,拓展到学位问题、科研计划、人员用人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 演变历程
1978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恢复高等学校教育,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开始了中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与变革。
1980年,为改革高等教育,激活学校师生精神,国家在组织管理方面发起了重大改革,将学校机构大量减少,使学校负责制逐渐被引入,使分管领导对学科教育具有明确的责任制和绩效考核。
2002年,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伴随着国家治理体制改革,中国教育在“科研立体化”,“体制旋转”等新的领导模式中发展,推广了院长负责制,使各高校的管理体制内聚了很大的能量,在不同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一直在不断变化,独具特色,不仅符合我国本土特色,而且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肯定与认可,
但既有利也不免有弊,应当长期探索和改进。
首先,可以把学校机构
改革彻底搞定,建立新的组织管理体制;其次,可以建立风险控制系统,把握关键位置,落实责任,保持学校安全;最后,还可以在用人、考核、激励等方面探索新的方法,提高运行有效性。
4 结论
中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不断发展,走出了
自己独特的道路,积极推进“院长负责制”,逐步丰富形成自己的特
色与模式,同时也需要改进和完善,全面把握新的治理领域,进一步
把握学科教育的发展。
小学教育工作领导组织、团队及其工作分配
小学教育工作领导组织、团队及其工作分配一、引言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更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的组织和团队管理,以及合理的工作分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以下是关于小学教育工作领导组织、团队及其工作分配的详细描述。
二、组织架构小学教育工作的主要领导组织通常由校长、副校长和教学主任等组成。
1. 校长:校长是学校的主要行政领导者,负责制定学校的总体战略和计划,以及监督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实施。
校长:校长是学校的主要行政领导者,负责制定学校的总体战略和计划,以及监督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实施。
2. 副校长:副校长协助校长进行学校管理,负责某一特定领域,如学生事务、教学或人事等。
副校长:副校长协助校长进行学校管理,负责某一特定领域,如学生事务、教学或人事等。
3. 教学主任:教学主任负责监督和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确保教学质量。
教学主任:教学主任负责监督和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团队构成在小学教育工作中,团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单元。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教师团队:教师团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负责教学、评估和指导学生。
教师团队:教师团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负责教学、评估和指导学生。
2. 行政团队:行政团队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例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施维护等。
行政团队:行政团队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例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施维护等。
3. 辅导员团队:辅导员团队主要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研究和生活中的问题。
辅导员团队:辅导员团队主要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四、工作分配在小学教育工作中,合理的工作分配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1. 校长:校长负责制定和执行学校的总体战略,包括教学计划、人员配置、财务管理等。
校长:校长负责制定和执行学校的总体战略,包括教学计划、人员配置、财务管理等。
2. 副校长:副校长通常负责某一特定的工作领域,如学生事务、教学或人事的具体管理。
高校院(系)党政领导体制的研究
作者简介: 柯益群(9 4 ) 17 一, 福建莆田人 , 助理研究员, 在职硕士研 究生 , 究方向: 育管理, 研 教 学生党建。
1 6
福建师 范大学福 清分校学报
20 09年 1 月 1
3 党政 关 系和谐 ” 式 “ 模
实际工作 中, 党委( 总支 ) 书记统揽全局 , 统筹考虑, 组织协调, 与院( 主任共同关注和谋划如 系) 发展规划、 改革方案、 专业改造、 学科建设 、 人才培养、 队伍建设等大事, 并在其中发挥理论先导 、 组 织动员等方面的作用, 保证了院( ) 系 改革、 发展和稳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圆
质 等个体 因素外 , 主要是 由于在对 院 ( ) 导和 管理体 制 的认识 上存在 差异 和 困惑 , 系 领 以及 这一体
制在技术操作层面还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在具体实践中, 系) 院( 党政关系 及其工作模式却不尽相同, 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
一
当前 高校院( ) 政领 导体制运 行存在 的问题 系 党
20 09年第 6 期
总第 9 5期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J U N LO U IG B A C FF J NN R LU IE ST O R A FF Q N R N H O U I O MA N V R IY A S m .5 u No9
高校 院( 党政领导体 制 的研 究 系)
关键词 : 院( ; 导体制; 高校 系)领 党政 负责制 中图分类号: 4 G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 8 3 2 (0 90 - 0 50 10 — 4 120 )6 0 1- 4
引 言
高校 院( ) 系 党组 织和 院( ) 政是高 校基层 教学单位 的领导 机构 。与 此相应 , 系党组 织和 系 行 院
领导体制
第三节 领导体制的演进
1、从家长制领导到管理阶层的兴起 2、从单个“硬专家”领导到“软专家”集团 领导 3、从集权制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级领导 ➢家长制的领导体制 ➢经理制的领导体制 ➢“软”专家式的领导体制 ➢专家集团式的领导体制 ➢多极领导体制
第四节 领导体制的改革
一、传统领导体制的弊端 1、领导职能划分相互混淆 2、领导权力的过于集中 3、领导权力关系的运转不顺 4、领导工作方式受传统影响 5、领导规则的不健全 6、领导程序的缺漏
[案例] 学校党政关系的争论 1993年中央文件的提法是学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党委 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党委对学校行政应该怎样发挥作用?党委书记与 校长是怎样的工作关系? 观点一: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校长是学校最高行政负责人, 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有行政决策权。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变为政治核 心作用,意味着不需要党组织发挥什么保证监督了。所谓党组织的政治核 心作用,就是要求支部书记超脱行政事务,当“开明书记”。当开明书记 就是支部书记对学校行政的最大支持。 观点二:现行的学校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校长只是“负责”, 而不是“领导”。学校“领导”党委书记莫属。中央文件规定学校党组织 发挥的政治核心作用,就是对学校的领导作用。党委书记应控制学校的办 学方向,对校长所有的决策有权进行审批把关。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依 然存在,就是防止校长走向独裁专断,所以不应强调书记开明、超脱。 思考题 1.你怎样评价这两个观点? 2.你怎样看待“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问题?
案例: 十大高风险官职——国土局长居首位 (4222票)
风险点 从规划、定价到审批、监督,权力和风险环环相扣。 近年来不少地方国土官员纷纷落马。据人民论坛杂志调查结果显示, 62%受调查者认为“国土局长”风险最高,排位第一。 权力大,监管不到位,潜规则盛行,行贿受贿猖獗,使得国土部门成了 腐败案发生的重灾区。不仅如此,因为所涉利益错综复杂,这一领域不时曝 出串案、窝案。
从政治学视角看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
K y wo d e r s:i s t t n o i h r e u a in;p l ia o r e e ui e p w r c d mi o r n t u i hg e d c t i o f o oi c l p we ; x c t o e ;a a e c p we ;p l ia g t t v oi c r h s tl i
CHEN Zu -xon o i g
Ab ta t At p e e t Ch n ’ n t u in f c l g s a d u ie st s i t e p i cp l r s o sb l y u d r t e la e s i f t e sr c : rsn , i a s i si t s o ol e n n v r i e s h r ia e p n i i t n e h e d r hp o h t o e i n i
内在 精髓 。
一
理所 当然地 成 为广 大教 师员 工 的利 益代 表 、高等学 校
、
党 委 领 导 下 的 校 长 负 责 制 的 科 学 内涵
的领导核心 。因此 , 坚持党对高等学校的政治 、 思想和
组 织领 导 ,将建 设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的理 论贯 彻 到高
政治 学作 为社 会 科学 的一个 领域 ,是研 究 政 治现 等 教育 中去 , 过学 习 、 通 宣传 和执 行 党 的路 线 、 针 、 方 政
我 国高等学 校 现行 领导 体 制是 党委 领 导 下 的校 长
在 社会 主 义社 会 的经 济关 系基 础 上 ,政 治权 力本
负责制 。这种体制要求校长在党委领导和教职工 民主 质 上是 无 产 阶级 和广 大劳 动人 民的权 力 ,公共 利 益成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中央集权型;权利分散型;集权和分散结合型)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历史变革1950~1958中央集权管理时期1958~1963地方管理时期,强调权利下放,高等学校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直接管理1963~1966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1966~1979文革混乱时期1978~1995又确立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3.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带体制的历史变革1950~1955实行校长负责制,强调由校长负责高校内部全部工作,并对党和国家负责1956~1960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由校长主持,集体领导1961~1966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尤其强调党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党委高校的统一领导1966~1978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制,高校权利结构混乱1984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在部分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1989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化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权利下放,扩大省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校的合理健康发展;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更新新大学由国家办的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主动使用社会的能力)4.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欧洲(以学术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i,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模式)美国(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模式)英国(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5.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我国高等学校领导(领导体制是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在强调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地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要从体制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高校内部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额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进一步调整学校行政管理的权利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能力;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改革,女里建立富有竞争力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细致分析
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细致分析一、学校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组织结构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它决定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行方式和效果。
学校的组织结构通常包括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实验室管理中心等。
校长办公室负责学校的日常行政工作,教务处负责所有与教学有关的工作,学生工作处负责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实验室管理中心负责实验室的管理等。
二、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学校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选修课是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的课程,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兴趣和特长。
三、学校的教学管理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学校的教学管理通常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用和教学评价等。
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教材的选用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来选择,教学评价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来评定。
四、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通常包括教师招聘、教师培训和教师考核等。
教师招聘需要根据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专业背景来确定,教师培训需要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发展来进行,教师考核需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来评定。
五、学校的学生管理学校的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的学生管理通常包括班级管理、宿舍管理和学生活动管理等。
班级管理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宿舍管理需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卫生状况,学生活动管理需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六、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学校的实验室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它关系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成果。
学校的实验室管理通常包括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实验室用品的采购和实验室安全的保障等。
实验室设备的维护需要定期检修和保养,实验室用品的采购需要根据实验需要和教学要求来确定,实验室安全的保障需要加强实验室管理和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视野下的领导体制问题研究
一
件主要有 1 9 9 6 年颁 布的Ⅸ 中 国共 产 党 普 通 高 等 学校 基础 党组 织 工 作 条 例》 ( 下文 简称 “ 条例” ) 、 1 9 9 8 年颁布的《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高等 教 育 法 ( 下 文 简称 “ 高 教法 ” ) 和2 0 1 O 年
校 为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服务 的 功 能 时 , 高 校 管 政 法 律 关 系 以 及 其 他 法 律 关 系的 主 体 。 校
这 种 法 律 框 架 与 政 治 政权 力 ; 当 需 要 重视 高 等 学 校 作 为 政 治 思 对 内主 持 学 校 工 作 。 想教育机构或者 高等教育的政治 特性 , 国 和组织 框架的矛盾 , 是 目前 实 施 依 法 洽 校 家就 必 然 要 着 重 于 高 校 中党 组 织 的 政 治 领 所 遇 到 的 特 别 突 出 的 问 题 之 一 。 如 果 书 记 导作用。 与校长 间意见存在分 歧导致难以决策时 ,
行 党 委 领 导 下 的 校 务 委 员会 负责 制 。 党 委 制 的变 化 是 我 国政 治 形势 变 化 的 晴 雨表 …。 双 方 在 各 自占有 的 资 源 基 础 上 的对 峙 , 产 和生 产等 工 作 , 校 务 委 员会 形 同 虚设 , 校长 管 理 , 高 校 是 在 政 府 的 直 接 领 导 和 控 制 下 求 , 同时 也 是 产生 矛 盾 的 基 础 , 导致 扯 皮 的 委领 导 下 的以 校 长 为 首 的 校 务委 员会 负责 管 部 门 组 织 结 构 向 下 的 延 伸 。 高 校 内部 领 3. 2 高 校 内部领 导 体 制在 党政 关 系之 间发 制。 校长 对 外 代 表 学 校 , 对 内主 持校 务委 员 导体制的变化情 况 , 如, 何时 变 化 、 变 化 内 展 趋 势 会 和 学 校 的经 常 性 工 作 。 设立 校 务 委 员会 ,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美国:层次少、社会监督力度大
Ø实行学区教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Ø学区教委成员大都是当地工商界人士
与专业人员。是学校事务的决策机构。 Ø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校长有权组
织领导班子,提名副校长等人选。 Ø校长的主要职责体现在行政管理与教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7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一、我国学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变 革
•校务委员会制
•校长责任制
•
领
•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导 体
•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 •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制
革命委员会制
PPT文档演模板
党支部领导下的 校长分工负责制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1.校务委员会制
Ø 这种体制,当时在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方 面,在改变学校工作无人负责的现状方面,起了 积极作用。缺点是没有建立监督机构和制度,以 避免校长个人独断专行。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3.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Ø 1957年整风反右后,中小学普遍建立党支 部,党支部领导一切,实际上是书记说了 算。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世界各国比较
Ø日本中小学校长在学校中具有高度权 威,具有统摄学校经营事务的职权。 中小学校长都是从优秀教师中严格选 拔出来的。
Ø新加坡中小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 长负责制。学校长必须在教学领域中 产生 。权限只限于教学管理。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韩国
Ø韩国的小学校长必须毕业于四年制的 教育大学或学院,中学校长必须毕业 于综合大学里的师范大学和专业大学 里的师范系。校长的遴选,先由本人 提出申请,然后由道教育厅任命。中 小学设立了“学校运营委员会” ,也 有公开招聘的。
高等教育领导体制
6.有条件的学校,经过批准,可以试行教师聘任制。有的学校可以审 批教授职称等。
高等教育行政组织
• 中央教育行政组织
• 地方教育行政组织
中央教育行政组织
根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行使领导和管理教育的职权,所以国务院也是国家最高教育
行政机关。它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有关高等教育的行政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导体制的三次变革:
• 1958 中央向地方分权 • 1963 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 1985 宏观管理、简政放权、扩大高等 教育办学自主权
第一次变革:中央向地方分权
1958年高教领导体制改革中心问题是权力 下放,强调地方政权(大行政区及省、市) 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第一次变革:中央向地方分权
一领导,但在总的管理体制上仍然保存了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原
则。
第三次变革: 宏观管理、简政放权、扩大高等 教育办学自主权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在招生、专业调整、机构设置、干部任免、经费使用 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分别不同情况, 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高等教育的领导体制几经变迁。体制的变 革,大体上是以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即中央与
高等教育领导体制
主讲人:黄钰
2008-09-23
提纲
• 高教领导体制
• 高教行政组织 • 高教领导
教育领导体制
• 教育领导体制是教育行政的中心问题和关键。 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
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
一个重要因素。
• 教育领导体制与国家的政权性质,政体形式
及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关系十分密切。
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方面
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方面一、学校治理结构学校治理结构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治理结构包括学校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学生自治组织以及家长委员会等各方面的管理机构。
1. 学校领导班子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的决策机构,负责统筹和领导学校的全面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包括校长、副校长和各部门主任等。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核心,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具有学校领导权。
副校长负责协助校长开展工作,并承担特定的管理职责。
各部门主任负责本部门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2. 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学校的主要教育力量,是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素质。
3. 学生自治组织学生自治组织是学校内部的学生管理组织,负责学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自治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
4. 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负责组织和协调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家长委员会,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学校与家庭的紧密联系。
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评估、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等各方面的管理规定。
1.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总体规划,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
学校应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
2.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手段,用于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估机制,规范教学评估程序,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质量。
3.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中小学领导体制变革的回顾和比较
作者: 钱平青
出版物刊名: 教育评论
页码: 5-9页
主题词: 学校领导体制;校长负责制;中小学领导;学校工作;体制变革;校务委员会;校长责任;私立中小学;党支部领导;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摘要: <正> 建国以来,中小学的领导体制经历过多次变革,每次变革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随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与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学校领导体制。
各种不同的领导体制,在模式结构及领导作用方面,都体现了不同历史背景的特点。
一、解放初期的校务委员会制(1949——1952)→校长责任制(1952——1957)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七年,是我国恢复国民经济,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历史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教工参与民主性原则
5.党和政府领导性原则 6.信息反馈提高效率原则
三、校长负责制的必然性分析 (一)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规律的反映 (二)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校长负责制责制的内涵认识
1985年5月27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学校要逐步 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 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 民主监督。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 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要团结广大师生,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权 ,保证和监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根据决定精神,校长 负责制的内涵是在突出“校长负责”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 观领导、学校党组织的保证监督和教职工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一个四位一体的学 校领导体制。
(二)对学校领导体制类型及其应用的评述 一长制的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强调责任制和内行领导;缺点 是个人的智慧、才能和经验毕竟有限,考虑问题难免不周,如果主要决策人选择不当,就有可 能导致滥用职权,贻误工作等。 委员制的优点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考虑问题比较周详,可避免个人专权;缺点是权力分 散,责任不明,行动迟缓,效率较低,有时因意见分歧,往往使问题一拖再拖,也会贻误工作 。
(二)学校领导体制的意义 (三)影响学校领导体制的因素 1.社会性质 2.国家的政治体制 3.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4.举办学校的主体
5.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6.学校培养目标,层次和规模
二、我国中小学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发展 (一)校务委员会制(1949-1952) (二)校长责任制(1952-1957) (三)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8-1962) (四)在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63-1966) (五)革命委员会制(1966-1978) (六)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1985)
2.学校领导体制
学校领导体制是指学校领导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划分、机构设置等方面 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的总称。它是确立学校内部领导关系的 组织原则,反映的是学校管理领导力量的地位、作用、职权以及彼 此关系。 ①学校领导体制的结构——学校领导体制内部上下左有的相互关系; ②学校领导的幅度——学校领导者所管辖的下属机构的层次与部分的限 度; ③学校领导者的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④学校领导者的管理制度——学校领导者的选择、培养、使用和职务任 期的规定,行为准则与条例等。
三、我国学校领导体制的类型分析 (一)学校领导体制的主要类型 1.委员制 2.一长制 3.党委领导制 三种类型代表学校三种力量:群众、行政和党组织。凡是国家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时候,就 强调发挥校长的作用,如1953年至1957年,实行校长责任制,60年代初贯彻八字方针以后至“ 文革”前,实行校长负责制;凡是受“左”的思想严重干扰,强调抓阶级斗争的时候,就强调 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如1957年反右以后以及“文革”期间就是如此;凡是国家处于动荡和运动 时期,就强调群众的力量,如1949年的校务委员会制和“文革”期间的革命委员会制。这说明 ,学校领导体制的变革和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二)校长全面负责
校长负责和校长负责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校长负责意味着校长有相应的办 学自主权,是职务,权力和职责三者的统一。
1.校长的职位 校长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办学主管部门任命的学校行政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 代表,校长对外会权代表学校,向上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内受国家委托对学校 的办学方向,教育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对学校全员负责。
第七章 现代学校领导体制
第一节 我国中小学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发展及反思
一、对学校领导体制的认识
(一)对学校领导体制内涵的认识
1.领导体制 《辞海》解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 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 黄云龙认为是“组织中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组织制度的体系化。” 孙绵涛 “领导体制包含体系和制度两部分。体系指的是组织机构,制度指的是保证组织 机构正常运转的规范。” 领导体制实际上就是一种领导组织制度,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组织机构的设置; ②彼此隶属关系的确定;③权责的划分。
(一)上级宏观领导 我国的管理体制属于集权制,教育行政管理也不例外,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 育方针、政策、法律的制定和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对学校拥有一般行政管理和业务 监管权力,特别是公立学校的国有产权更赋予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公立学校经费 和人事等方面的各项权能。现行校长负责制加强上级宏观领导实际上是要改变以往上级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包揽办学的局面,真正做到政校分离,使学校真正形成持续发展能 力。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摒弃行政至上主义,要从学校人事调配、经费资助、 利益分配、项目审批、考试选拔、评优评先等活动中退出,实现管理职能的根本转变, 使学校逐步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独立法人实体,校长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以及 作为其物质基础的法人财产权。对于学校的自主管理活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只 能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而不能进行直接干预。
凡是行政性的、事务性的、执行性的、技术性的、纪律性的、需要速决的一类事务的处理,宜 采用一长制;凡是方针政策、长远规划性的、立法性的、顾问性的、咨询性的、协调性的、学 术性的、需要深入探讨的一类事务的处理,宜采用委员制。
第二节 对我国中小学现行学校领导体制——校长负责制的理解 一、校长负责制实施的法律政策基础 二、现代学校领导体制建立的原则 1.学校领导唯一性原则 2.学校决策集体性原则 3.决策实施个人专责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