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概论2012
作物栽培学总论概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概论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种植、培育和管理农作物的学科。
它涵盖了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作物的生长发育、种子繁育、土壤条件、肥料施用、病虫害预防和农作物的适应性等。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业生产效益以及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作物栽培学中,了解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了解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生长条件,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栽培措施,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例如,一些作物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才能良好生长,而另一些作物则较耐寒,对土壤要求也较为灵活。
种子繁育是作物栽培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种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种子繁育包括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种子的收获和储存等。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可以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
同时,种子的正确收获和储存也非常重要,以确保种子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随着科技的发展,种子改良和遗传工程的应用也成为了种子繁育的一部分。
土壤条件是作物栽培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对土壤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合理的管理是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
土壤的养分含量、水分状况、酸碱度和通气性等因素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了解土壤的这些特点可以帮助农民合理施用肥料和水源,保证作物获得足够的养分和水分,提高作物产量。
同时,科学管理土壤也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地下水资源,从而维护生态平衡。
农作物的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病虫害不仅会降低作物产量,还会对作物的品质和食用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农民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物和病虫害种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包括定期巡视农田,识别病虫害的征兆,采取化学或生物防治措施等。
同时,科学合理的轮作和间套种植也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农作物的适应性是指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的能力。
作物栽培学概述共117页文档
•
(四)作物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3)采用合理栽培措施。如确定合理密度,
最大限度利用光能。正确运用肥水等管理,为作
物光合作用创造适宜条件,使较大的叶面积维持
较长的光合时间。通过先进的栽培技术,合理调
控作物的生长发育,促进光合产物及时向产品器
官运输和积累。
还可以人为干预光合作用,如补施二氧化碳、
补给光照、人工造风、人工抑制光呼吸。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作物的起源和分类 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 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 我国作物栽培学的成就与展望
第三节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一、作物的产量
(一)产量的概念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生产并积累
的有机物质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
降。但密度增加,个体变小,不等于最后产量就 低。因为作物生产的目的是单位面积上的产量,
如禾谷类是要求单位面积上穗数、穗粒数和粒重 三者的乘积达到最大值。只有当一个因素的增加
不能弥补另外两个因子的减少时才表现减产。
一、作物的产量
(三)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
作物的生长发育可分为生育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主要有烟草、茶叶、
(5)其他作物 主要有桑、橡胶、香 料作物(如薄荷、留兰香等),编织原料 作物(如席草、芦苇等)。
一、作物的分类
3.饲料及绿肥作物
主要有苜蓿、苕子、草木樨、田菁、三叶草、
紫云英、水葫芦、红萍、水浮莲等。
4 .药用作物
主要有金银花、丹参、田七、天麻、人参、
黄连、贝母、枸杞、甘草、半夏、红花、百合、
白质、油脂、淀粉、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氨基
第一章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一)作物产量的概念 2.经济产量 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量。
由于人们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不同,其产品器官也不同。 如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以籽粒干重表示,棉花为种子纤维, 黄麻是茎秆的韧皮纤维,烟草以叶片干重表示,苜蓿则以地上部分 干重来表示,甜菜、马铃薯等习惯分别以块根、块茎的鲜重表示产 量(根据需要亦可以折算为干重表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 ①漏光损失 ②反射及透射光损失 ③光饱和浪费 ④环境条件不适
因为经济产量的绝大部分不是由先形成的非经济产量转化而来的, 而是在经济产量形成期直接形成的。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如稻、麦类、玉米等作物,经济系数的生理实质是群体花前和 花后两个时期物质生产积累量的比例的反映。
生物产量高是经济产量高的基础,对稻、麦类等以籽粒为经济产 量的作物,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可能出现负相关。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3.生产的连续性 作物生产是连续的生产过程。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上茬 和下茬作物都是紧密相连,互相制约的。 对土地只用不养,会导致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4.系统的综合性 作物生产的复杂性要求用整体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要求有 多学科协作,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各种因子的相互关 系,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发挥作物生产的总体效益。
3.绿肥及饲料作物
4.药用作物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201211作物栽培学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安全齐穗期:生产中常将秋季连续2天或3天低于20-23℃的始日定为安全齐花期,向前推5天为安全齐穗期。
拔节:水稻基部节间开始显著伸长,株高开始迅速增加的现象。
拔节长穗期: 长穗期从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需要30d左右,生产上也常称拔节长穗期。
保花肥:防止颖花退化的肥料称为保花肥,一般雌雄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
超重期:指种子出苗后经过一定的生长,植株总干重超过原有种子干重的时期。
抽穗::穗顶即露出剑叶鞘,即为抽穗。
出叶间隔: 相邻两片叶伸出的时间间隔,称为出叶间隔。
促花肥: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称“促花肥”。
稻谷催芽:是根据种子发芽过程中对温度、水分和空气的要求,利用人为措施,创造良好发芽条件,使发芽达到“快、齐、匀、壮”。
生态需水:生态需水:生态需水是指利用水作为生态因子,造成一个适于水稻生育的良好环境而需要的水。
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两部分。
稻米品质:稻米在加工、外观、食用、营养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特性,它既反映稻米内在自然属性,又体现其社会属性的一组综合性状。
断奶肥:幼苗在1叶1心时,胚乳中贮藏的氮已经用完,是氮断奶期,为了满足这时幼苗生长对氮的需要而施用肥料,一般生产上1叶1心时施用。
垩白度:垩白米率与垩白面积的乘积为垩白度。
垩白米率:是整精米中垩白米粒的百分比垩白面积是垩白占整粒米投影面积百分比。
发根率:单位时间或单位地上部干重的必根能力,如发根重对地上部干重的百分重表示。
发芽势:表示种子的发芽的整齐度,以规定的时间内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数来衡量。
发育特性:指影响稻株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若干特性。
返青分蘖期:是指移栽到幼穗分化以前的时期。
返青期: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损伤,有一个地上部生长停滞和萌发新根的过程,约需5d 左右才恢复正常生长,称返青期。
《作物栽培学概述》课件
6 采收技术
植物保护技术包括病虫害防治和杂草控制, 以保护农作物免受损害。
采收技术包括农作物的收割、加工和储存, 以确保农作物的质量和保存。
作物品种改良
1 品种改良的定义
2 品种改良的原则
品种改良是通过选择、 杂交和基因编辑等方法, 改良农作物的遗传特性。
品种改良的原则包括选 择优良基因、增加品种 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不 同环境等。
种子处理包括浸种、种衣和种子处理剂的 应用,以提高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土壤处理包括翻耕、改良和施肥等,以改 善土壤质量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 施肥技术
4 灌溉技术
施肥技术根据农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 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
灌溉技术确保农作物获得充足的水分,包 括灌溉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5 植保技术
结论
作物栽培学对于未来农业的发展至关 重要
通过研究和创新,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满足人类对食品的需求。
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适应未来 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物栽培学需要不断创新和 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作物栽培学概述》PPT 课件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的生产和管理的学科。它涵盖了气候、土壤、水分、 肥料和生物等要素,以及种子处理、植物保护和采收等技术。
什么是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的定义
作物栽培学研究了如何种植、养护和管理农作物,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
作物栽培学包括了气候、土壤、水分、肥料和生物等要素的研究,以及种子和农作物的生 长和发育过程。
土壤要素
土壤的质地、养分含量和 排水情况等都影响农作物 的种植和生长。
水分要素
适当的水分供应是农作物 正常生长的关键,包括灌 溉和排水等。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性质和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也就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各种作物群体9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
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是必须研究的。
2、任务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3个环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是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二、理论基础1、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总论与各论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特点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变动性。
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田间试验法(产量对比法)、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模拟模型研究法。
四、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1、叶龄模式与模式化栽培(计算机模拟仿真栽培)2、作物智能栽培3、轻简型栽培:作物直播栽培、再生栽培技术、4、反季节栽培5、物化栽培6、作物分子栽培7、作物清洁栽培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一、农业的发生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三、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四、我国作物的来源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作物的多样性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驯化、挖掘、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1、作物引种的概念与理论2、作物引种原则:生态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克服限制因子、引种作物逐步适应。
四、作物的分类1、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析喜温作物、耐寒作物;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定日照作物;三碳C3作物、四碳C4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
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它作物(如嗜好作物)(3)饲料和绿肥作物:有豆科的、有禾本科的、也有其它的。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2.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1.作物的起源:起源地:(1)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中南美洲地区2.作物的分类:(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10°C):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烟草;耐寒(1~3°C):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长日照作物(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在日照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12.75h的日照长度下才开花。
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和四碳(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高):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C4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低):玉米、高粱、谷子、甘蔗(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稻、玉米、谷子、高粱等)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豇豆、菜豆等)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芋等)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龙舌兰、蕉麻等)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3.饲料和绿肥作物:紫云英、田菁、三叶草、沙打旺、黑麦草、苏丹草、红萍、水葫芦、水花生等4.药用作物:枸杞、黄连、红花、人参、地黄等(三)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章作物产量形成概论
0.30~0.40
0.70~0.85
0.60
0.28
0.25~0.35
0.35~0.40
0.13~0.16
0.60~0.70
1.0
二、作物产量构成因子
作物
产量构成因子
禾谷类 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豆 类 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每荚实粒数、粒重
薯 类 株数、每株薯块数、单薯重
棉 花 株数、每株有效铃数、每铃籽棉重、衣分
在整个生育期中,不同生育时期有不同的同化物 分配中心。
生殖生长阶段同化物的分配与经济产量形成有关。
经济产量来自部分生殖阶段的光合产物;抽穗前 植株中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的能力。
60
12
50
干 40 物 质 30 (g/株)
674
673.5
27546.2
40.9
26.3
3
3.7
玉6
5.8
米
9
6.9
12
8.3
1627.9 2064.8 1758.7 1627.2
392.3 458.8 350.0 317.3
446
241.0
356
222.2
256
198.9
179
194.6
第四节干物质生产、转运分配与产量形成
一、干物质的生产(源)
地运到距它最近的需求器官。
2、同侧运输 有些作物叶片生产的同化物运向同
侧的需求器官。
(三)源库的相互关系与同化物运输
1、源的光合能力与同化物运输 当光合旺盛的情况下,同化物的运输能力
也增强。 2、库对同化物运转的影响
光合产物运转的数量、方向、速度都因库 的状态而变化。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义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义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第一节农业生产概述一、农业的概念及内涵农业是最古老、最根本的产业,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和生产发展的基础。
早期的农业实际上就是粮食作物栽培,后来随着经济作物的出现,农业即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业。
当动物生产发展后,农业则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
今天,种植业和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的主体。
所以就世界范围来看,一般认为农业就是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而在中国狭义的农业是指作物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
但它仍局限于农村、农场、农户所经营的农业。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也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加工、流通看作农业的延伸或者农业产业链的延长。
因此,人们对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也很不一致。
广义农业:大农业即农业产业再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它部门如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村金融等。
中义农业: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
狭义农业:农业生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
总之,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二、农业生产的本质与基本特征(一)农业生产的本质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因此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1.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在其它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土地仅仅是劳动的场所。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的场所,更是提供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的环境条件。
因此,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位置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2.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主要在广阔的田野上进行,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又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而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作物栽培学PPT课件
• . 从种植方式分有直播稻和移栽稻
• 直播稻中有水直播和旱直播
• 播种形式有条播(机播或耧播)和撒播(手撒或 飞机播种)。
• 栽为主。
04.08.2020
20
四、我国栽培稻的类型
分类级别 亚种
群
型
变种 栽培品种
影响因素 温度 光照
04.08.2020
15
(三)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
• 年以后,我国农民和科技工作者,一方 面继承和发展传统稻作技术,一方面开 展科学研究,以现代科技成就指导稻作 实践,促进了水稻产量持续增长和稻作 技术的进步,在有些方面,如杂交水稻 技术、水稻基因组研究等方面,处于世 界领先地位。
04.08.2020
• 三是北方台风、暴雨、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较南方 轻。
• 但是,对北方种稻可能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水源 不足(如原来北京市郊区种稻较多,但为节水起 见0,4.08.从2020年停止种稻)、后期冷害等问题,也1应9 充
三、水稻的种植方式
• . 从对水分的要求和水分管理特点分,有旱稻、 浅水稻、半深水稻(水层 以下)、深水稻、浮 稻等;
作物栽培学
章水稻栽培
04.08.2020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第四章 水稻栽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水稻育秧
第四节 水稻插秧
16
(三)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
• 年我国水稻总面积为 ,约占世界面积 的;总产量为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左右。
2012专接本考试各专业课程及命题方向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
张红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郭爱英
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修订版
管理学
管理学
孙班军
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学
《市场营销学》(第三版通用版)
晁钢令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消费者行为学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第四版)
河海大学等四校合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水力学
水力学
吴持恭
高等教育出版社
邢台学院
文秘教育
秘书学
秘书学概论
陆瑜芳
复旦大学出版社
文书与档案管理
文书学
王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档案管理学基础
张虹、姬瑞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秘书写作
应用写作
吴式颖
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
王思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行政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
徐彦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管理学
管理学
孙班军
科学出版社(2005)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
许瑾良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金融学
证券投资分析
《证券投资分析》
杨兆廷、封文莉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物栽培学(概论)ppt课件
使用教材:杨守仁,郑丕尧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
参考教材:日本,掘江武编著《作物栽培的基础》 农文协,2004年3月第一版 日本,掘江武主编《作物栽培学概论》
学时: 50
制作人及主讲:田小海 2007.3. 湖北荆州
第一章 作物生产与作物栽
完整版ppt课件
1
培学
7000年前
殷代甲骨文:黍、禾、栗、 、麦、 、稻名称 3000年前
夏代历法;西周有四季划分,西汉有24节气划分。
各种农书500多种:吕氏春秋、 胜之书 、齐民要术、陈 农书、王贞
农书、农政全书
2000年前
第一章 作物生产与作物栽
完整版ppt课件
18
培学
1949-1980作物栽培学发展
解放前只有《栽培学》,分总论与各论,然后分“稻作学”
第一章 作物生产与作物栽
完整版ppt课件
23
培学
2000 10048.32kJ
72g 73g 55% 23%
第一章 作物生产与作物栽
完整版ppt课件
17
培学
作物栽培学的考古成就
我国在距今约10000到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创始了农业.
河南新郑裴李岗、密县莪沟、河北武安县磁山 7000年前
陕西西安丰坡村
6000年前
浙江余姚河姆渡:稻谷、稻壳、稻秆、稻叶
第一章 作物生产与作物栽
完整版ppt课件
4
培学
世界作物生产及其贸易
世界人口:每年8000万人,相当于1.5年1个日本(世界现有人 口约60亿,中国占20%)
生产消费特点:发达国家生产与消费均较稳定,其大部分谷物用 作饲料,以肉食为主;发展中国家生产、消费多不稳定,其 大部分谷物原样消费。世界人口有1/8营养不良,集中在非、 亚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教材: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主要参考书:曹卫星作物栽培学总论王璞农作物概论主讲教师:王璞、李建民、陶洪斌等办公室:农学楼259Tel:62733611wangpu@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作物及作物生产第二节、我国及世界作物生产概况第三节、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形成第四节、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第一节、作物及作物生产一、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内涵二、作物的分类及分布三、物栽培学与作物栽培技术(一)作物(Crops)广义:是指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即栽培植物。
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牧草、花卉、林木、药材等等。
(Culture Plant)狭义: 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目前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杂等农作物,因其栽培面积大,地域广,又称为大田作物(Field crops),也可称为农艺作物或农作物。
(二)作物生产(Crop Production)指在人类的栽培管理下作物(绿色植物)将日光能转化成人类所需有机物质的过程。
•狭义: 指作物从播种到收获产量的过程(产中)•广义: 作物生产应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个过程(三)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为人类提供食品、畜牧饲料、工业原料•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农民增收第一节、作物及作物生产一、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内涵二、作物的分类及分布三、物栽培学与作物栽培技术(一)作物的起源•栽培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已有很大不同(生长迅速;产品器官变大;产量提高;品质改善;成熟一致;种子休眠性变弱;传播手段退化)•由于气候地理条件不同,某些作物出现在特定地区作物起源中心(瓦维洛夫1935)起源中心主要作物中国起源中心黍、稷、粟、稗、大麦、大豆等印度起源中心稻、绿豆、黄麻、芝麻等中亚起源中心小麦、豌豆、蚕豆、亚麻等近东起源中心小麦、黑麦、紫花苜蓿等地中海起源中心小麦、燕麦、甜菜、三叶草等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高粱、大麦、蓖麻等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玉米、甘薯、陆地棉南美起源中心(a) 智利起源中心马铃薯等(b) 巴西-巴拉圭起源中心花生、烟草、木薯、海岛棉等(二)作物的传播自然力:风、水、地壳变动动物:鸟、昆虫人类活动:移民、旅行、战争运输机械:车、船、飞机水路陆路天空(三)作物的分类地球上有记载的植物约有39万种,被人类栽培和利用的约有2300种——栽培植物起源于我国的栽培作物就有100种以上。
1、按植物学系统分类科、属、种、亚种2、按作物生物学性状和生理生态特性分类按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喜温作物、喜凉作物(耐寒作物)按物对光周期反应: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按对CO2的同化途径特点:C3作物、C4作物、景天科作物按光照强度效应:喜光作物、耐荫作物、喜荫作物按水分效应:水生作物、水田作物、耐涝作物、耐旱作物按根系形态:直根系作物、须根系作物、块根作物,深根作物、浅根作物作物的分类作物的分类3、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播种季节: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播种密度和管理:密植作物、中耕作物种植方式和目的:套播作物、填闲作物、覆盖作物作物的分类4、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粮食作物(食用作物)谷类作物:绝大部分属禾本科(Gramincae)豆类作物:属豆科(leguminosae)薯芋类作物(或根茎类作物):植物学上科属不一经济作物(工业原料作物)纤维作物:种子纤维,韧皮纤维,叶纤维油料作物:油菜、花生、大豆、芝麻、油葵糖料作物:甜菜、甘蔗、甜叶菊其它经济作物(主要是嗜好性作物)能源作物:如荻、胡柳、柳枝稷、木薯、甜高梁等绿肥及饲料作物药用及调味品作物(四)作物的分布作物的分布与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人类生产活动有关。
麦类作物:喜冷凉作物,既可秋播,也可春播。
能利用晚秋至早春其它喜温作物所不能利用的光热资源。
栽培面积遍布各大洲,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
种植面积最大国家有原苏联,美国,中国,印度,加拿大,西欧诸国,土耳其等。
澳大利亚和阿根廷也是小麦生产国。
水稻:水稻是喜温作物,生长期间要求较多的热量和水分,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水多、温度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占世界水稻面积的90%以上。
巴西,美国,意大利,埃及等国也有少量水稻种植。
玉米:玉米为喜温作物,适应性广,北美种植最多,其次是远东,拉丁美洲和欧洲。
谷子、高粱: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抗逆性强,主要分布干旱地区。
甘薯:喜温适应性广,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马铃薯:喜冷凉气候,主要分布在高寒地区。
豆类作物:特性不同,分布地区不同,重要在亚洲、非洲。
资料来源:陈才李文华,《世界经济地理修订版》1999资料来源:陈才李文华,《世界经济地理修订版》1999我国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的亚热带湿润地区,北方由于水源所限,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河流湖畔两岸或有水源灌溉的地区,面积仅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7%。
近年来黑龙江水稻面积扩展很快。
Rice production regions我国小麦南北均有种植,但其分布主要集中在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北方冬麦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长城以北,六盘山,岷山,大雪山以西主要为春麦区。
淮河以南为南方冬麦区,由于其湿度大,产量不如双季稻高,小麦种植面积较小。
我国玉米主要分布在由东北到西南的一条斜形地带上。
近年来,由于饲料需要,南方诸省玉米发展也较快。
我国棉花主要分布在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新疆地区光照条件好,在有灌溉的地方,也有相当数量的棉田分布。
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我国大豆主要分布在北方。
东北春大豆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产区,华北平原以夏大豆为主,南方种植夏大豆或秋大豆。
(五) 我国主要作物种植区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种植区(1)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东北部。
大豆、春麦、高粱、玉米、甜菜和亚麻的主产地。
此外还有水稻、马铃薯、早熟棉花等。
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包头以东地区,辽宁西部,河北,山西,陕西北部,甘肃青海和宁夏中南部。
本区主要有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组成。
以旱粮为主,经济作物有甜菜,油菜,胡麻和向日葵等黄淮海棉、麦、油、烟区长城以南,太行山以东,渭北高原以南,秦岭淮海以北,包括京,津,山东,河北河南大部,江苏安徽北部,山西南部和关中平原。
作物种类繁多,冬小麦,棉花,花生,芝麻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一半,烤烟占60%,玉米占30%,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烟果等集中产区。
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秦岭淮河以南,南方丘陵山地以北。
地跨上海、安徽、江苏、湖北省大部、浙江、江西、湖南省北部的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平原。
我国粮棉油麻丝茶等重要产地。
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种植区(2)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桔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以南,华南区以北。
包括湘、浙、赣、闽四省大部,安徽,湖北南部,广东,广西北部。
大部分地区可种双季稻,油菜,茶,柑桔等。
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包括福建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云南南部,海南省及台湾省。
地处热带,作物种类繁多。
双季稻占粮食作物的90%以上,近年玉米也有大的发展。
甘蔗产量占全国2/3。
龙舌兰麻,香蕉,咖啡等热带作物都分布在这一地区。
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桔区包括陕西秦岭以南地区,鄂西山区,四川盆地,甘肃东南部,豫西一部分。
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日照条件差,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其次是甘薯,小麦。
经济作物以油菜,桑,柑桔为主。
其次是甘蔗,烤烟,药材等。
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种植区(3)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包括黔,云中北部,湘西及桂西北,川西南。
本区丘陵起伏,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立体农业明显,种植制度复杂多样,烤烟品质较佳。
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包括新疆全区,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
典型大陆性气候,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不足,必须灌溉才能种植。
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南疆有长绒棉,北疆有甜菜基地,葡萄总产约占全国的一半。
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西藏,青海南部和东北部,川西,甘南,云南西北部。
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5000米。
主要为牧区,农作物一年一熟,多为喜冷凉耐寒作物。
其中青稞,小麦,豌豆,油菜四种作物面积最大。
第一节、作物及作物生产一、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内涵二、作物的分类及分布三、物栽培学与作物栽培技术(一)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作物栽培系统环境作物措施产量目标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协调统一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生化因子作物种类、品种、种植方式、搭配…土壤耕作、播种、施肥灌水、田间管理、收获….(二)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与生态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探讨: 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与技术,满足人类所需植物性产品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农业科学。
作物栽培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 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因素关系 栽培措施的效应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简化、环保(三)作物栽培技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满足作物对生长条件要求,使作物能充分表现其潜在的对人类有用的性状、达到高产、优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的综合栽培措施或系统工程。
栽培措施的作用+-第二节我国及世界粮食生产概况一、世界作物生产二、我国作物生产三、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与作物生产世界和我国粮食生产概况1961-2010年世界和我国粮食作物总产量(FAO,2012)05101520253019611968197519821989199620032010产量(亿吨)年份China World世界主要地区粮食作物总产量(2010) (104吨)地区禾谷类根茎类豆类总量小麦水稻玉米世界243282 65140 67202 84436 72640 6771亚洲119335292966073424618 31936 3131 北美洲44712 8327 1103 327882352 783 欧洲40572 20115 444 8558 10756 654非洲15611 2202 2285 6415 21718 1347 南美洲15349 2573 2338 9216 4846 441 大洋州3455 2258 22 53 399 195数据来源:FAOSTAT 2012一、世界作物生产Area Yield ProductionWorld 68190 3568 243282 China 9013 5521 49758USA 5749 698840170India 92612537 23491Russian 3233 1844 5962 Brazil 1867 4055 7573 Indonesia 1739 4876 8478 France 926 7093 6568 Canada 1301 3490 4541Germany 661 6716 4441Argentina 936 4937 4620 Australia 1948 1721 3352 Pakistan1329 2592 3444 世界主要国家谷类作物生产情况Quell: FAOSTAT 200846%63%67%第二节我国及世界粮食生产概况一、世界作物生产二、我国作物生产三、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与作物生产(一)我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2010)项目播种面积( 103ha)总产量(104T)单量(kg/ha)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0674粮食作物合计10987654647.74974谷物8985049637.15524豆类11275.71896.51682薯类8749.73114.13559油料13889.63230.12326棉花4848.7596.11229麻类132.731.72393糖料190512008.563036烟叶1344.6300.42234药材1245蔬菜瓜果21389.373635.634426其他6046.8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10播种面积( 103ha)总产量(104T)单量(kg/ha)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0674一、粮食作物合计10987654647.74974其中:夏收粮食27440.3123154488其中:秋收粮食76640391995115(一)谷物8985049637.155241、稻谷29873.419576.165532、小麦24256.511518.147483、玉米32500.117724.554544、谷子808.7157.319465、高梁547.7245.644856、其他谷物1864.3415.42228(二)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2010)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101949~2009年中国人口(万),粮食播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及单产(公斤/公顷)变化趋势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年鉴2010》和“国家统计数据库”资料整理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194919561963197019771984199119982005人口播种面积总产单产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人多地少粮食需求增加水资源不足比较效益低粮食安全+资源环境安全问题目标—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省工环保解决途径第二节我国及世界粮食生产概况一、世界作物生产二、我国作物生产三、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与作物生产年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棉花播种面积油料播种面积糖料播种面积蔬菜播种面积2001年106,0804,81014,6311,65416,4022002年103,8914,18414,7661,87217,3532003年99,4105,11114,9901,65717,9542004年101,6065,69314,4311,56817,5602005年104,2785,06214,3181,56417,7212006年104,9585,81611,7381,56716,6392007年105,6385,92611,3161,80217,3292008年106,7935,75412,8251,99017,8762009年108,9904,95013,6501,88018,410单位:千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我国作物播种面积(103ha)及种植结构变化(%)播种面积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其它195515108185.9 3.8 4.5 0.2 1.7 3.8 196514329183.5 3.5 3.6 0.4 1.0 8.0 198414422178.3 3.6 8.2 1.1 1.2 7.7 199014836276.5 3.8 7.3 1.1 4.3 7.0 200015642469.3 2.6 9.8 1.0 11.0 6.2 200115570868.1 3.1 9.4 1.1 10.5 7.8 200315241465.2 3.4 9.8 1.1 13.3 7.2 200615702067.2 3.4 8.7 1.1 13.1 6.4 200815626668.3 3.7 8.2 1.3 12.9 5.6 200915863968.7 3.128.61 1.1913.08 3.58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年鉴2010》整理资料来源:白石,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2009资料来源:白石,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2009资料来源:白石,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