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农业_走出去_的战略思考_李勇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李勇坚李蕊

摘要:实施“走出去”是我国开放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农业“走出去”是建立在援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整体上规模较小,投资回报较低。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目标并不

清晰,因此应将与当地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战略目标,并在此目标下追求投资收

益最大化。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认为,应从战略目标、空间布局、投资模式、产品营销、盈

利模式等方面对我国农业“走出去”进行重构。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走出去”对外投资

作者简介:李勇坚,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我国农业“走出去”大规模发展起始于2006年,目前已与五大洲30多个国家建立了农业投资合作关系,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交流关系,领域涵盖农、林、牧、渔。这些农业对外投资主要分布在非洲、东盟和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地区和国家。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农业对外投资规模较小,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而且在国际上受

*本项研究得到农业部外经中心课题“非农企业参与农业‘走出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课题“现代服务业与农业现代化:融合趋势与发展战略”的资助。课题组成员王弢、周海川、汤婧、胡东兰为本文的思路形成等做出了贡献;农业部外经中心王劲松、陈瑞剑、杨光等为本文观点作出非常有价值的评论。但是,本文的所有错误与遗漏均由作者承担。

2014年第10期

到了一些不利的舆论影响。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不确定性持续加大,发达国家对全球市场的控制和农业资源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国内农产品安全供给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和“新殖民主义”国际舆论压力剧增,农业“走出去”形势已十分紧迫且面临诸多挑战。

从经济效益看,农业“走出去”以对外援助为主要目标,由于缺乏现代经营的意识和手段,在推进农业“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重视涉农企业参与的示范性项目建设而忽视各类企业之间的有机联合与协同,缺少农业“走出去”各类主体之间的合作经营,从而使农业“走出去”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对于我国的快速崛起,国际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企业大部分以农业作为主营业务,以资源获得为目的,这也是国际人士心存误解的重要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目标没有明确下来;在很多宣传过程中,我国将“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走出去”的目标,这导致了不少曲解。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觉。①因此,应该对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进行反思与重构,并制订出相应的措施。

一、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规模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很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农业由长期以来的“引进来”,开始逐渐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共同发展阶段。2006年以后我国出台多项措施,支持农业“走出去”,开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2012年我国农林牧副渔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从8.34亿美元增长到49.6亿美元,增长5.1倍,年均增长25%;2003年—2012年我国农林牧副渔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0.81亿美元快速增长到14.6亿美元,年均增长43%。到2012年,参与境外投资的国内农业企业达到594家,在境外设立企业达到1012家,占全部企业的4.6%。②

从投资领域看,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已经从最初的渔业发展到多个行业和领域,

①一项实地调查表明,被调查企业到海外投资农业的原因是多样的,开发土地只是其中的一种。企业海外生产的农产品主要以在东道国本地销售或出口第三国为主,返销我国的比例非常小。尽管少部分企业在海外农业投资中缺乏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但不是普遍现象。西方一些媒体认为的中国进行海外农业投资是一种“新殖民掠夺”方式且试图通过“圈地”以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参见王浩、陈前恒、朱葛军(2013)。

②商务部:《2012年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

包括粮食及油料作物种植、农畜产品养殖和加工、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森林资源开发与木材加工、园艺产品生产、橡胶产品生产、水产品生产与加工、设施农业、农村能源与生物质能源及远洋渔业捕捞等。总体来看,发展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产品和行业主要集中在我国国内需求较为旺盛、国内生产比较优势不强的产品或产业,主要包括大豆、玉米、天然橡胶、棕榈油、木薯等产品的种植、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以及远洋渔业等。

从农业对外投资发展现实看,我国农业对外投资面临着很多问题。

第一,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总体规模较小,平均项目规模小。虽然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增长速度很快,但是,由于起步晚、基数低,总体规模仍然较小。统计显示,我国农业“走出去”投资存量占比仅为1%;从项目规模看,我国对外投资项目平均规模约为240万美元,农业对外投资项目平均规模约为80万美元,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外农业平均项目投资是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大约260万美元。

第二,农业对外投资普遍经济效益较差。从调研的情况看,现有农业“走出去”企业大多处于投资的前期阶段,还有部分项目是援助项目,经济效益普遍较差。究其原因,国内企业依赖于“政府补贴与圈地”的发展模式,使农业企业在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方面缺乏动力。在发展模式上,农业企业偏向于将以农业为幌子进行其他领域营利的战略延续到国外;从投资环节看,农业企业对外进行涉农投资时,都将重点放在了生产环节。而在国际资本运营、国际市场开发、农产品物流、农产品金融等方面,涉农企业比较缺乏经验,也导致了投资效益较差。因此,如何提升农业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以吸引更多的市场化资金参与农业“走出去”过程,是当前农业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农业对外投资与当地及各类组织的磨合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以非洲农业投资为例,我国的耕作模式与非洲所存在的差异等问题,导致在该地区进行农业投资时,遇到了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又如,在俄罗斯的农业投资领域,由于违禁投入品使用、生态污染等问题,导致在投资过程中受到了东道国的查处。据报道,2013年8月12日俄罗斯西南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内务总局发布消息称,因为非法从事温室大棚种植,没有从事农业种植的许可证,不遵守生态标准污染土壤和河流,当地警方近期查捕570名中国菜农并遣返回国。

第四,市场化主体参与深度不够。我国农业“走出去”过程中,政府间援助项目、示范项目仍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农业对外投资的前期障碍;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市场化主体的参与深度。从现状看,我国农业对外投资主体类型广泛,国营的农垦、种子企业、渔业企业在农业对外投资的发展中发挥了主体和示范带动作用,已成为现阶段的主力军。央企方面,中粮集团继2011年成功并购澳大利亚塔利糖业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