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的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血证资料

中医内科学血证资料


寒邪侵袭,凝滞血脉,血行不畅 而引起痛经、闭经等。

暑邪侵袭,耗伤津液,血液浓缩 而引起血证。

火热内盛,迫血妄行,导致血溢 脉外而引起各种血证。

燥邪侵袭,耗伤阴液,导致血液 黏稠而引起血证。
湿
湿邪侵袭,困阻脾胃,影响气血 生化而引起血证。
内伤七情
01
02
03

过喜伤心,导致心气涣散 ,血脉失养而引起血证。
食疗调养
根据血证的证型,选用相应的食疗方 进行调养,以辅助治疗和恢复健康。
THANKS.
非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调节气血 ,达到治疗目的。
推拿按摩
通过按摩相关部位,促进血液 循环,缓解症状。
拔罐疗法
通过拔罐吸附相关部位,促进 气血流通,缓解症状。
气功疗法
通过调心、调息、调身,达到 治疗目的。
食疗与养生
饮食调养
根据血证的病因病机,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 调理。
环境调节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养生保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当运 动等。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血证的预防与调护
06
预防措施
饮食调理
起居调护
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度辛辣、刺激、油 腻的食物,多食用养血补血的食物,如红 枣、桂圆、黑芝麻等。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 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情志调护
预防外感
房事过度导致肾气不 固,血溢脉外而引起 血证。
过度安逸导致气机不 畅,血脉运行不畅而 引起血证。
瘀血内阻
• 瘀血内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不通而引起血 证。

唐容川血证论原文讲解全集

唐容川血证论原文讲解全集

唐容川血证论原文讲解全集摘要:一、引言二、唐容川与血证论简介三、血证论的主要内容1.血的生成与生理功能2.血证的病因病机3.血证的诊断与辨证4.血证的治疗方法四、血证论在临床应用中的实例五、血证论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唐容川(1846-1907),原名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华阳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先驱。

他的著作《血证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血液生理、病理及诊治的医学专著,对后世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唐容川与血证论简介唐容川生活在清末民初,当时中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他发现中医对于血液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仍有不足。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他广泛涉猎古今医学典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血证论》一书。

书中详细阐述了血的生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血液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血证论的主要内容1.血的生成与生理功能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明确提出,血的生成源于水谷精微,经过脾胃的运化、心肺的输布,最终化为血液。

血液具有营养全身、滋润肌肤、维持生理功能等作用。

2.血证的病因病机唐容川认为,血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这些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从而引发血证。

3.血证的诊断与辨证唐容川强调,诊断血证要结合望、闻、问、切四诊,重点关注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表现。

治疗血证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病因、病机和病情,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4.血证的治疗方法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总结了许多治疗血证的有效方法,如清热凉血、滋阴养血、活血化瘀、止血散瘀等。

他还指出,治疗血证时要注重调理脾胃、心肺等脏腑功能,以恢复气血运行的正常状态。

四、血证论在临床应用中的实例唐容川运用《血证论》中的理论,治愈了许多血液疾病患者。

如治癒一例因劳累过度导致血虚的患者,他采用滋阴养血、健脾和胃的方法,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血证病机及治法的再认识

血证病机及治法的再认识

也表 明体 内邪火 的亢盛 必然销 灼元 气而致 气虚 。 旺。如机体感受风热燥邪, 热壅于肺 , 或贮痰 日久, 郁 综 上所 述 ,某些血 证 的原发 病常兼 有不 同程度 的 而化 热 , 肺络 受损 , 血溢气 道而 咯血 ; 毒 内陷营血 , 热 灼 脾( ) 气 虚证 。 ( ) 易使 外邪 内侵 而诱 发血 证 , 脾 气 虚 而反 伤脉 络 , 迫血 妄行 , 溢于 肌肤 而成 紫斑 ; 肝火横逆 犯 或 复 出血 叉会 加重 气虚 , 大 出血 时更会 出现气脱 。 脾 在 故 胃 , 伤 胃络 , 随气火 上逆而 吐血 等 。 灼 血 ( ) 气 虚是 贯穿 于某些 血证发 病 过程 中的常见 兼夹证 之 12 脾 ( 虚 常贯 穿于某 些血证 的垒过 程 脾 胃居 . 气) 于中焦 , 为人体后天之本 , 脾胃之气不足可诱发多种疾 13 瘀 血作 为 “ 与 “ 参 与血证 的发病 在血 证 . 因” 果” 病 。首先 , 当一部 分 引起血证 的原发 病存 在着脾 虚 , 相 中瘀血 为常 见 的病理产 物 在 出血阶段 由于离经之 血 如 引起 吐 血 / 黑便 最 常 见 的原 发 病 之 一消 化 道 溃疡 , 不能完 全 、 速地 排 出 、 迅 消散 , 留于体 内而成 瘀血 ; 停 引 其根 本病机就 多 为脾 胃虚损 ; 疡病 患者脾 气不足 , 溃 血 起血证 的原 发病 经久不愈 , 久病 人络 , 则 亦可 成瘀 。所
虚 。如慢 性 消化 道溃疡 、 肺痨 后期 、 慢性 原发性 血小 板 减少性 紫癜 、 性 肾炎等 , 慢 所引起 的黑 便 时有时无 、 咯 血时断 时续 、 紫斑 时隐 时现 、 尿血 缠绵不 愈 等血证 的慢 性 、 延性 阶段 , 见肢寒 怕冷 、 迁 常 胃纳不 佳 等脾 胃阳气 虚寒表 现 。 正如 《 景岳 全书 》 所谓 :动血 之初 多 由火 , “ 及 火邪既 衰而 仍不 能止者 , 非虚 即滑也 ” 。在短 期 内大 量 出血时 还可 出现 气随血 脱 、元 气 欲绝 的极 虚证 候 。此 外, 东垣 “ 与元气不 两立 , 胜则 一负 ” 火 一 的阴火理论 ,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一、概念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二、病因病机1.外感六淫2.酒食不节3.情志过极4.劳倦过度5.病后诱发三、诊断要点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从鼻窍溢出者,都可诊断为鼻衄。

齿衄:血从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咳血1.咳血前常有胸闷、喉痒等感觉,经咳嗽而出,其血由肺或气道而来,或纯红鲜血,间夹涎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2.患有慢性咳嗽,喘证或肺痨等肺系疾患的病史。

3.必要时可进行胸部X线、CT检查、支气管镜或造影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沉、痰细菌培养、痰抗酸杆菌检查和脱落细胞病理检查等均有助于明确咳血的原因。

吐血1.发病较缓,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先兆症状。

血从胃或食道而来,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多呈紫红、紫暗色,也可呈鲜红色,大便常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2.有胃痛、嗳气、吞酸、胁痛、黄疸、徵积等宿疾。

3.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大便潜血试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和B超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便血1.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

2.有胃痛、胁痛、积聚以及泄泻、痢疾等宿疾。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者。

尿血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血丝、血块,但尿道不痛。

2.部分病人虽无肉眼血尿,但经尿常规检查,镜下有红细胞或隐血实验阳性者也可诊断。

紫斑1.四肢及躯干部肌肤出现瘀点或青紫瘀斑,甚至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常反复发作。

2.临床应做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块退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束臂实验等检查,必要时作骨髓穿刺以明确诊断。

四、鉴别诊断鼻衄1.外伤鼻衄:有明确的外伤史,如碰撞或挖鼻等原因而导致鼻衄者,其血多来自外伤一侧的鼻孔,经治疗后一般不再复发,也无全身症状。

2.经行衄血:其发生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一般在经前或经期内出现,也称逆经或倒经。

简述血证的治疗原则

简述血证的治疗原则

简述血证的治疗原则一、引言血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其病机主要涉及气血失调,导致身体各种功能失调。

治疗血证的原则是通过调整气血平衡,恢复身体各种功能的正常运转,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辨证施治原则1.辨证论治:在治疗血证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因为不同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都会影响到气血平衡,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以扶正为主:在治疗血证时,必须以扶正为主。

因为气血失调往往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扶正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标本兼治:在治疗血证时,必须标本兼治。

因为单纯地针对某个表现进行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同时针对表现和根源进行处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药物治疗原则1.滋补气血:在治疗血证时,必须滋补气血。

因为气血失调往往会导致身体各种功能失调,只有通过滋补气血来恢复身体各种功能的正常运转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2.活血化瘀:在治疗血证时,必须活血化瘀。

因为气血失调很容易导致身体内部的淤积和阻塞,只有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3.祛风除湿:在治疗某些类型的血证时,必须祛风除湿。

因为某些类型的血证与风湿关系密切,只有通过祛风除湿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四、中药方剂1.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常用于滋补气血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川芎、白芍和熟地黄等。

它可以有效地滋养肝脾肾三脏,提高气血质量,从而达到治疗血证的效果。

2.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也是一种常用于滋补气血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川芎、白芍和桃红等。

它可以有效地调整女性生理期间的气血平衡,缓解痛经等问题。

3.活血化瘀汤:活血化瘀汤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淤积和阻塞等问题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川芎、赤芍、桃仁和红花等。

它可以有效地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促进淤积和阻塞物质的排出。

五、针灸治疗原则1.调整气血:在针灸治疗时,必须通过调整气血来达到治疗效果。

血证病因病机.pptx

血证病因病机.pptx
画花卉、 枝叶。
阴虚火旺
颜料。
房劳过度伤肾耗精
迫血妄行
灼伤血络
5.久病之后
阴津耗伤 阴虚火旺 迫血旺行
久病、 热病
藤黄 赭石色 雌黄 洋红
正气亏损 气不摄血
血溢脉外
出血
洋红:久病入雌络黄: 血脉瘀阻 血不循经藤黄:
赭石色:
色橘 红。用以
画花卉。
矿物名。成分 是三硫化二砷 (As2S3)橙黄色,半
暗棕色矿 物,用
色明
红。用以 画花卉。
是三硫化二砷 (As2S3)橙黄色,半
暗棕色矿 物,用
做颜料
黄。用以
画花卉、 枝叶。
透明,可用来制
颜料。
藤黄 赭石色 雌黄 洋红

洋红: 雌黄:
色橘 红。用以
画花卉。
矿物名。成分 是三硫化二砷 (As2S3)橙黄色,半 透明,可用来制 颜料。
谢 藤黄:
赭石色:
色明
暗棕色矿 黄。用以
血证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风热燥邪损伤藤黄上赭部石脉色 络雌黄,则洋红引起衄血,咳血,吐血
热邪或湿热之邪损伤下部脉络,引起尿血,便血。
2、饮食不节
洋红:
酒、辛 色橘
伤血雌络黄:
矿物名。成分
衄血、赭吐石色血:、便血藤黄:
色明
辣厚湿味、热红。生用画以花卉损气。伤不脾摄胃是(透A血s三明2S硫,3可)橙化用黄二来色砷脾制,半吐胃血虚,弱物,便暗做用棕颜血色料,矿气尿血黄枝血。叶亏用。,虚画以花紫卉斑、 等
物,用
画花卉、
做颜料 枝叶。颜料。3 Nhomakorabea情志过极
忧思恼怒 肝郁化火
肝火犯肺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外伤:跌打损伤、手术创伤等,导致经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引发血证。
遗传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气血虚弱,容易引发血证。
血证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辨证要点是辨证论治的核心,主要包括病因、病机、病理、症状、体征等方面。
01
病因辨证: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感、内伤、外伤等不同类型。
02
病机辨证:根据病机的不同,可以分为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不同类型。
血证的分类
出血证:包括吐血、咳血、便血、尿血等
01
血热证:包括血热、热毒等
04
血瘀证:包括气滞血瘀、血瘀阻络等
02
血寒证:包括血寒、寒凝等
05
血虚证:包括血虚、阴虚、阳虚等
03
血虚证:包括血虚、阴虚、阳虚等
06
血瘀证:包括气滞血瘀、血瘀阻络等
07
血热证:包括血热、热毒等
08
血寒证:包括血寒、寒凝等
01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调理,兼顾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的平衡。
02
标本兼顾:既要治疗标证,又要治疗本证,防止病情反复。
03
扶正祛邪:在治疗过程中,既要扶助正气,又要祛除邪气,使身体恢复健康。
化瘀,适用于血瘀证
归脾汤:益气补血,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适用于肝火上炎证
03
病理辨证:根据病理的不同,可以分为虚实、寒热、表里、气血等不同类型。
04
症状辨证: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分为头痛、头晕、胸闷、心悸、失眠、乏力等不同类型。
05
体征辨证:根据体征的不同,可以分为舌苔、脉象、面色、形体、二便等不同类型。
06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综合分析,确定证型,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血证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血证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血证知识点导语: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血证的内容吧。

细目一:概述一、血证的概念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二、《血证论》、《景岳全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关于血证病机、治则的论述《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血证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之后(久病阴伤、气虚、血瘀)。

外因:感受外邪,以热邪及湿热所致者为多。

二、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血证的病位:根据出血部位,分属不同脏腑。

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病理性质: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

细目三:辨证论治一、血证的治疗原则,即治火、治气和治血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1.治火: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应根据证候虚实的'不同,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

2.治气: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休戚相关,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3.治血: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之法。

二、鼻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等的常见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一)鼻衄1.热邪犯肺证主症: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中医关于“血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血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血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血证
1.血证以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外为共同特点。

常见的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

外感、内伤的多种病因均会导致血证。

2.基本病机可归纳为火热熏灼及气虚不摄两大类。

3.治火、治气、治血是治疗血证的基本原则。

治火应清热泻火或滋阴降火;治气应清气降气或补气益气;治血则当遵循《血证论》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原则。

各种血证均可酌情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药物。

并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调摄护理,对促进血证的治愈有重要意义。

4.血证的预后有三个方面:与出血量最为密切。

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可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症。

外感易治,内伤难愈。

新病易治,久病难疗。

与伴随症状有关。

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

二、血证的日常防控措施
1.注意气候变化,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注意饮食有节,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类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之品。

3.避免情志过极,保持精神愉快,劳逸适度,防止气机郁滞。

4.根据出血量多少辨别疾病轻重缓急辨证施护。

要注意消除
血证患者的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

5.注意休息,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若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

若吐血量大或频频吐血者,应暂予禁食,积极抢救。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便血
肠 脾
便血
大 肠道湿热 肠
脾 气虚不摄
清化湿热、凉血 地榆散合槐
止血
角丸加减
益气摄血
归脾汤
脾 脾胃虚寒 健脾温中,养血 黄土汤 止血
医案赏析
丁左 便血色紫,腑行不实,纳谷衰少,此远血也。 近血病在腑,远血病在脏,脏者肝与脾也。血生于 心,而藏统之职,司于肝脾。肝为刚脏,脾为阴土, 肝虚则生热,热迫血以妄行;脾虚则生寒,寒泣血 而失道,藏统失职,血不归经,下渗大肠,则为便 血。便血之治,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肝虚者柔润 之,脾虚者温运之,一方而擅刚柔温清之长,惟金 匮黄土汤最为合拍,今宗其法图治。 土炒于术(一钱五分) 阿胶珠(二钱) 炒条芩 (一钱五分) 灶心黄土(荷叶包煎,四钱) 陈广皮 (一钱) 炙甘草(五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抱 茯神(三钱) 炮姜炭(五分) 炙远志(一钱) (丁甘仁医案)
临证备要
治血四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临证备要
治吐血三要法(《血证论》)
止血; 消瘀; 宁血; 补血
临证备要
辨证与辨病互参
谢谢!
治疗原则
治火 治气 治血
治火
寒 降 引 阴
治气
清气 降气 补气 理气
治血
敛血 凉血 袪瘀 养血 宁血
证治分类
鼻衄
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 实:肺、胃、肝 虚:脾
鼻衄
热邪犯肺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
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迫血妄行 玉女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火上炎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紫斑
肌衄 葡萄疫 注意与温病发斑的异同
紫斑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血证】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血证】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血证】血证血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称为血证。

即非生理性出血疾患称为血证。

常见病证有:1、鼻衄鼻腔出血,称为鼻出血,它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

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

少数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

2、齿衄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牙衄。

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

3、咯血血由肺而出,或痰中常有血丝,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咯血。

咯血由肺络受损,血溢脉外而致。

咯血也称为嗽血或咳血。

4、吐血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杂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呕血。

5、便血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

便血多由肠道湿热及脾胃虚寒而致胃肠之脉络受损所引起。

6、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称为尿血。

因出血量的多少不同,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茶褐色。

尿血多为热伤脉络,脾肾不固所致。

7、紫斑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

亦有称为肌衄者。

诊断依据1、鼻衄鼻道血液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诊为齿衄。

3、咯血a.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b.血由肺出,经气道经咳嗽而来,或觉得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有泡沫,或痰中带血,痰血相兼;c.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及分类、红细胞沉降率、痰培养细菌、痰检查抗酸杆菌及脱落细胞以及肺部X线、支气管镜检或造影、胸部CT等有助于明确咯血原因。

4、吐血a.有胃痛、胁痛、黄疸、疳积等宿疾;b.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昏等症;c.血随呕吐而出,常可夹食物残渣及胃内容物,血色为紫暗色,咖啡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光亮如漆状;d.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及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中医血证(鼻出血,咳血,吐血,便血,紫斑)病因病机和鉴别诊断

中医血证(鼻出血,咳血,吐血,便血,紫斑)病因病机和鉴别诊断

气、火与血的关系《景岳全书· 血证》载“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

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 “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血证的虚实及其转化关系实热证是基本证候,阴虚证多由实热证演变而成,而气虚证多属变证,三者有时还可错杂并见。

血证与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出血的部位与形式可提示病变的脏腑,但一种血证既可以是本脏腑病变产生的结果(燥热伤肺的咳血),也可以是其他脏腑病变损伤本脏腑而产生的出血(木火刑金的可行)。

血/证/诊/断咳血(1)咳血前可有胸闷、喉痒等感觉,经咳嗽而出,其血由肺或气道而来,或纯血鲜红,间夹涎沫,或痰血相间,痰中带血。

(2)患有慢性咳嗽、喘证或肺痨等肺系 疾患的病史。

(3)排查咽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扩、肺脓肿、结核、肺癌等,做血常规、胸片、肺部CT、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

吐血(1)发病较缓,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 头晕等先兆症状。

血从胃或食道而来,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多呈紫红紫暗色,也可呈鲜红色,大便常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2)有胃痛、嗳气、吞酸、胁痛、黄疸、癥积等宿疾。

(3)排查胃溃疡、肝硬化等疾病,查胃镜、肝脾彩超等。

便血(1)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2)有胃痛、胁痛、积聚及泄泻、痢疾等宿疾;(3)排查痔疮、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做便常规、肛指、肿瘤相关检查、胃镜、肠镜等。

尿血(1)小便中夹有血液或血丝血块,但尿道不痛。

(2)需要排查肾炎、肾结核、泌尿系统肿瘤的可能,需要做尿常规、免疫学、泌尿系彩超或CT、肾盂造影等。

血证的鉴别诊断鼻衄与外伤鼻衄和逆经鉴别齿衄与舌衄鉴别咳血与吐血及口腔、鼻咽部出血相鉴别便血与痔疮、痢疾的鉴别尿血与血淋、石淋相鉴别紫斑与出疹、温病发斑、丹毒相鉴别内科/ 外伤鼻衄外伤鼻衄:碰伤、挖鼻 血管破裂,多在一侧,局部止血后不再出血.内科/ 经行鼻衄经行鼻衄:倒经、逆经,月经周期 ,经前或经期.齿衄出自牙龈、牙缝。

治疗血证的三个基本原则

治疗血证的三个基本原则

治疗血证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1. 活血化瘀:血证的病机主要是血液循环不畅、凝聚成块或瘀滞在体内。

因此,治疗血证的首要原则是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和瘀阻。

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

2. 补血养血:血证往往伴随着血虚或血液质量不佳的情况。

因此,治疗血证的第二个原则是补血养血,增加血液的数量和质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调补、食疗、针灸等。

3. 调和阴阳:中医认为,血证的发生往往与阴阳失调有关。

因此,治疗血证的第三个原则是调和阴阳,恢复阴阳平衡。

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和经络、调节生活作息等。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血证的具体方法和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因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在接受治疗前,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详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治疗,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第六章第二节血证中医内科学

第六章第二节血证中医内科学

【范围】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 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 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 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风、热、外邪侵袭 燥、湿热)
损伤上部脉络——衄血、咳血、吐血 损伤下部脉络——尿血、便血
迫血妄行
衄血、吐血 衄血、尿血、紫斑 便血、紫斑
5.久病热病之后 久病或热病 阴津伤耗 ——阴虚火旺,迫血妄行 久病或热病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正气亏损 久病入络 血脉瘀阻 ——血行不畅,血不循经
血证
二、诊断与鉴别
【诊断】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 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 (1)多有慢性肺系病史; (2)血由肺、气道由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
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
血; (3)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咯血的病因。
4.吐血
(1)有既往宿疾; (2)发病较缓,吐血前有前驱症; (3)血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或胃内容物,
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以鲜红色,大便 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4)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吐血的原因。
【病机】
各种 病因
外感热邪,湿热,气郁(实火) 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阴虚火旺(虚火) 气虚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气损及阳
5.便血
(1)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6.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 (2)实验室检查:小便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

血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大全?一、病因病...

血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大全?一、病因病...

血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大全?一、病因病...
血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大全?
一、病因病机:
(一)病机关键: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二)病理性质分虚实两大类
(三)失血过多,可导致气血两虚甚则厥脱。

(四)蓄积体内而成瘀血。

(五)血证的转归与三种因素有:与引起血证的病因有关、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有关、与兼见病症有关。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出血部位及脏腑病位
(二)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三)分型论治:
(1)鼻衄
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
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
4、气血志虚证: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证: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三)咳血
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
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
(四)吐血
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急用独参汤(五)便血
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或槐角丸
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
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
(六)尿血
1、下焦温热证: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有气虚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

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
(七)紫斑
1、血热妄行证:十灰散
2、阴虚火旺证:茜根散;肾阴亏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
3、气不摄血证:归脾汤。

血证

血证

方药:归脾汤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4.肾气不固
晕目眩,
尿血
症状:久病尿血,血色淡红;腰酸耳鸣,神疲乏力;头 舌脉:舌质淡,脉沉弱。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方药:无比山药丸。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热甚迫血
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
紫斑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发热口渴,便秘,常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一、概述
(二)历史沿革
5 明代《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病 症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 之名概之。 6《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 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 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一、概述
(二)历史沿革
7《景岳全书.血证》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 为“火胜” “气伤”。 8清.唐容川《血证论》提出了止血、消瘀、 宁血、补血的治血四大法则。
(4)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吐血的原因
三、诊断要点
5便血
(1)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 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 柏油样;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三、诊断要点
6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 (2)实验室检查:小便在显微镜下可见 红细胞。
三、诊断要点
便血
症状:便血伴大便秽腻不畅;腹痛不适,口粘而苦,纳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或槐角丸。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2.脾胃虚寒
冷,纳差便溏神疲懒言;
便血
症状:便血紫黯或黑色;脘腹隐痛,喜温喜按;怯寒肢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中医血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血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血证的名词解释中医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关注。

中医强调人体内气血的平衡,而血证则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对中医血证进行名词解释,探讨其相关理论和临床应用。

一、血证的定义在中医学中,血证是指由于人体血液运行异常而引起的疾病证候。

中医理论认为,血液在人体内部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它具有养生化病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血液通过经脉在体内流通,供给全身各器官所需的营养物质。

然而,如果人体出现气血不足或血液运行不畅的问题,就会导致所谓的血证。

二、血证的分类在中医中,血证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血证有血瘀证、血虚证、血热证等。

血瘀证主要指由于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堆积在体内,形成血瘀,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症,如疼痛、淤血等。

血虚证则是指由于血液供给不足或血液质量不良,造成全身气血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疲惫等症状。

血热证则是指由于血液状况异常而引起的发热、口渴等症状。

三、血证的病因和病机血证的产生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情绪失调、环境恶劣、不良饮食习惯等会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血证的出现。

此外,一些长期患病或者外伤也可能导致血证的发生。

具体到病机上,血证的形成通常涉及到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气血亏损等方面的问题。

四、血证的诊断中医对于血证的诊断主要依靠四诊合参的方法。

首先,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以判断气血是否失调。

其次,还需要结合病人的主诉和病史,全面分析病情。

最后,根据所得资料进行病因辨析和辨证论治,制定治疗方案。

五、血证的治疗中医治疗血证通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

治疗的目标是调整人体气血平衡,促进血液运行畅通。

中医会根据不同类型的血证,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血瘀证,常常会运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如川芎、桃仁等;对于血虚证,通常会使用补血益气的药物,如黄芪、当归等;对于血热证,通常会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赤芍等。

血证的病因病机

血证的病因病机

血证的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其中以感受热邪所致者为多。

如风、热、燥邪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损伤下部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

2、情志过极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

3、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或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

4、劳倦过度心主神明,神劳伤心;脾主肌肉,体劳伤脾;肾主藏精,房劳伤肾。

劳倦过度会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

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或热病之后久病或热病导致血证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久病或热病使阴精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或热病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久病人络,使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

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失血叙论》说:“夫血犹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则无壅决之虞。

血之周流于人身荣、经、府、俞,外不为四气所伤,内不为七情所郁,自然顺适。

万一微爽节宣,必致壅闭,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诸证生焉。

”上述各种原因之所以导致出血,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正如《景岳全书,血证》说:“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

血主荣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

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

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

从证候的虚实来说,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证的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其中以感受热邪所致者为多。

如风、热、燥邪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损伤下部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

2、情志过极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

3、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或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

4、劳倦过度心主神明,神劳伤心;脾主肌肉,体劳伤脾;肾主藏精,房劳伤肾。

劳倦过度会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

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或热病之后久病或热病导致血证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久病或热病使阴精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或热病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久病人络,使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

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失血叙论》说:“夫血犹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则无壅决之虞。

血之周流于人身荣、经、府、俞,外不为四气所伤,内不为七情所郁,自然顺适。

万一微爽节宣,必致壅闭,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诸证生焉。


上述各种原因之所以导致出血,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正如《景岳全书,血证》说:“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

血主荣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

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

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

从证候的虚实来说,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

实证和虚证虽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机,但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常发生实证向虚证的转化,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复出血之后,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

此外,出血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瘀血又会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