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博物馆 远古巴渝讲解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古巴渝展览引言
巴渝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人类文化绵延不绝的地方。从巍峨的巫山之巅到幽深的长江河谷,从距今200万年到秦灭巴国,从简陋的石器到精美的青铜器,文明的足迹趟过这片广袤的土地。这里处处充满神奇。
一条条高山大河像她的血脉,养育了无数的儿女,也为灿烂的文化输送了大量养分。
经过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断努力,现在我们有机会来感悟巴渝地区的远古历史和文化了。《远古巴渝》展览所见的文物,大多数
都是最近几十年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我们可能从没有想到,历史并没有远去,她就在我们的脚下,与我们相隔咫尺红土,至今仍在散发着历史的体温!从这些或石或陶或铜的器物上,我们看到了历史前进的脚步,文化发展的脉络。零距离接触这些遥远的文物,我们惊叹于其承载的丰富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惊叹于那时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奋发的精神。
第一单元旧石器时代
在考古学上,将人类只会用打制的方法制造石器的这段时间,称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从猿进化到人以后,人类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人类历史的童年。旧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三、四百万年前,止于距今一万二千余年前,占人类时间长河的99%以上。
现在我们知道,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匍匐大地到直立行走,人类的体质经历了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今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每向前行走一步,人类的大脑容量就增大一点,智能就提高一些。从茹毛饮血到烧烤食物,人类在漫长的摸索中,学会了取火和控制火,火改变了人类的饮食方式,进一步促进了体质的变化。从制造工具到狩猎采集,人类利用自然界的能力日益加强,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发展起了精妙的语言,构建起了有一定组织的血缘社会。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石器非常简单、粗放,石器的种类较少,但无论在选材、加工、工具类型以致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中。除石器外,人类还广泛使用竹器、木器、骨器、角器等,并逐渐从山洞走出,懂得了营建住宅。那时的人类还只能靠自然界的恩赐,进行渔猎采集活动,专家称之为"攫取型经济"。人类的社会组织基本依靠血缘纽带维持,人群内部食物共享,地位平等,属于游团社会的性质。
巴渝地区发现了许多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时代分布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都有分布,其人类发展序列相对完整,世界上少有,是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巫山人——东亚最早的人类
对于自身起源的探索,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脚步。在中国,继上世纪60年代云南“元谋人”发现后,新的更早的发现接踵而至,震惊世界,那就是“巫山人”的横空出世。
1984年,人们在现属重庆市东部的巫山县庙宇镇附近的一个山坡上,发现了一个出产“龙骨”(传统中医对古代象、犀牛等哺乳动物化石的称谓)的洞穴,当地的许多人纷纷从洞穴里挖掘“龙骨”,据说这种骨头具有治病的神奇效果。挖掘龙骨的消息引起了中国科学院著名考古学家黄万波先生的注意,他很快组织了一个考古队去进行发掘,不久就出土了一些石器,虽然数量不多,但颇有价值。另外还有众多的脊椎动物化石,动物种类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内,总数超过120余种。1985年10月13日,考古工作者在龙骨坡的石灰岩洞穴内发现了一段人类的左侧下颌骨化石,上面还带有两枚牙齿,此后,又发现了一枚人类的上门齿。这是一个十分意外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研究,科学家将
这批人类化石的主人命名为“巫山人”。
巫山猿人化石所在层位经地磁测年确定为距今201~204万年,
比云南“元谋猿人”还要早30余万年,是迄今我国乃至东亚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997年以来,考古工作者们继续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又发现了二十多件具有明确特征的石制品和大量人类敲砸过的动物遗骸,大大丰富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巫山猿人的发现表明,三峡地区对探索人类起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科学研究表明:二、三百万年前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还没有抬升到现在的高度,因而长江三峡一带的气候比今天更为湿热,森林更加茂盛,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能够分布到目前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的三峡地区。三峡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于古人的生存。三峡与奥杜威大峡谷一样,是寻找人类起源的最理想也是最可靠的大峡谷。奥杜威大峡谷位于非洲东部,气候炎热,这里发现的人类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最多也是最早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也在三峡地区寻找到5种与人类起源有密切关系的灵长类动物化石。目前,科学家正沿青藏高原东麓、云贵高原、巫山山脉一带探求人类最早的祖先。
南北文化的交流通道
三峡地区横跨长江两岸,地理上处于我国南、北方交界的中间地带,南来北往的文化在此相聚,不可避免地带来交融和冲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烟墩堡遗址和铜梁文化在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烟墩堡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三合镇名山大道二横路。从地形看,烟墩堡遗址位于长江的第四级阶地后缘、第五级阶地的前缘,海拔高程216米上下,地理座标为东经107°43′41〃,北纬29°52′18〃。
1994年至199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在丰都县文物管理所的协作下,对烟墩堡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出土标本11309件,其中石制品1341件。烟墩堡遗址的石器从取材来看,与目前发现的三峡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特征一致,即石制品原料取自当地的砾石(河卵石)。人们利用这些遍地可拾的砾石,打制出各种形状的石器。其种类有刮削器(刮削动植物皮毛)、凹缺器、端刮器、砍砸器(砍伐植物、砸击坚果、动物骨等)、尖状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zhēn,制作石器时的垫具)等。
烟墩堡遗址出土的遗物对于研究我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该遗址的重要发现,被评为1996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76年,重庆市铜梁县在张二塘修建西郭水库,在距地表8米以下发现了一些石器,随即考古专家展开了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以及印度象、中国犀、巨貘(m ò)、水牛等哺乳动物化石和乌木、楠木、胡桃等植物化石。石器多达300余件,岩性主要是石英石,其次是燧石,以石片石器为主,可以分为石核(打制石器时剥片后留下的原料主体)、石片(从石原料上剥下的片状物)、石锤、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以石片石器为主。打片和修理基本上采用锤击法(一种打制石器的方法)。后来通过从遗址中采集的木炭进行测年,知道它距今约21550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铜梁地点发现的石制品与涪江、沱江之间及盆地内同期其他地点发现的石制品有较大共性,代表一种新的区域文化类型,故被命名为“铜梁文化”。
第二单元新时器时代
中国大约从距今14000年前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正式迈入青铜时代,历时上万年。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的标志,它表明:人类不再完全向自然界进行索取,开始进行自主生产了。之所以叫做新石器时代,是因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