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稿

合集下载

《将相和》第二课时 说课稿

《将相和》第二课时 说课稿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稿我所讲的是《将相和》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分析、说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从关键语句中体会含义,也能对人物的品质有所感悟。

但学生对《史记》比较陌生,对历史人物也比较模糊,所以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对《史记》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言行——品质”的方法去感受人物形象,提高阅读历史故事的能力,进而提高阅读速度。

三、说教学目标我所讲的是第二课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主体以及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教学目标:1. 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3. 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重点为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结合具体事例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通过第一课时对完璧归赵的学习,学生总结了学习方法,为本节课“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学习做好了方法的指引。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

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力求把蔺相如廉颇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

学法:以读促思、读悟结合六、说教具为了更形象的展现教学效果本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本。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稿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稿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将相和》,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的课文,本课通过写古时候赵国将和相,由产生矛盾到言归于好的过程,突出了蔺相如为国家大义不计个人荣辱的高大形象。

整篇故事生动曲折,引人入胜个,让人回味无穷。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质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候老师要对他们多加引导,让他们形成积极上进的品格;阳光开朗的性格;和顾大局识大体的优良品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知识目标:能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他们的爱国思想;。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和说课稿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和说课稿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新课1. 提问:课文写蔺相如在什么情况下负荆请罪?2. 简介《将相和》课文的资料。

3. 读课题,说理解。

引导畅谈围绕这个课题“将”“相”“和”三字还想到了哪些内容。

二、深读文本,找出根本原因1. 过渡:那么,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把相关的段落边读边想。

抓住关键语句,画一画相关的情景,品味并积累语言。

2. 汇报交流:(1)理解“理直气壮”。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抓住“在秦王送回和氏璧时,他跟秦王说了几句硬话”的“硬话”一词体会。

(2)秦王与蔺相如较量后,是怎样对待蔺相如的?从这说明了什么?(3)理解“将计就计”。

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4)想象:当廉颇知道蔺相如说的这些话时,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5)引导积累:让我们把这一幕幕感人的情景留在记忆里。

请同学们把这些情景写下来。

三、精读文本,体会人物品质,指导朗读1. 过渡:蔺相如和廉颇是赵国的顶梁柱,有他们这样忠心耿耿的将相,赵国会越来越强大。

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课文6—8自然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反复朗读。

2. 汇报交流:(1)“从此蔺相如的话传遍了赵国,大家都称赞他是个了不起的国士。

”(2)体会“负荆请罪”的过程,引导学生把请罪的过程用笔连一连。

并把廉颇背负荆条请罪的情景表演出来。

3. 总结:将相之间是建立在团结、信任的基础上。

俗话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

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

4. 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话翻译过来。

并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过渡: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某些大国想称霸地球,他们鲸吞割据,发动战争,让许多幸福的家庭流离失所,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和宽容。

有人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同伴、对朋友、对亲人、对一切人的一片宽容之心。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和说课稿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和说课稿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和说课稿》1. 引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将相和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不仅体现在军事战略上,更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中。

在教育领域,将相和的理念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教学设计和说课方面。

本文将围绕将相和的理念,结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和说课稿,探讨如何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将相和的理念将相和,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将领和士兵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在教育领域,将相和的理念也包含了师生、知识和实践、个性和群体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

教学设计和说课,正是要借鉴将相和的理念,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以及个性和群体的和谐发展。

3.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3.1 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中,我们应该明确目标,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统一起来,促进全面发展。

3.2 教学内容通过将相和的理念,我们可以设计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群体特征统一起来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

3.3 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将相和的思想,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4. 说课稿在说课稿中,我们应该多次提及将相和的理念,指导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通过将相和的思想融入到教学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理解将相和的理念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指导教学,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看来,将相和的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军事战略,更是一种人文关怀,能够影响师生的情感和态度,让教育更具人文关怀的力量。

6. 总结通过本文对将相和的理念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和说课稿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将相和不仅贯穿于古代军事,更贯穿于现代教育。

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将相和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最高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详细探讨了将相和的理念,结合教学设计和说课,以期指导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具、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文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将相和2. 板书内容:(1)课文主要人物:廉颇、蔺相如(2)故事情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3)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团结合作、尊重他人、以诚待人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将相和》说课稿【6篇】

《将相和》说课稿【6篇】

《将相和》说课稿【优秀6篇】《将相和》说课稿篇一《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解认读24个词语。

注意"荆、璧'的写法。

了解"和氏璧'的来历及价值;了解"上大夫、上卿';认识"瑟、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

3、能概括出故事的小标题。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体验到阅读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1、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2、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的写法。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个教学过程,用朗读和感悟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中理解,在语言中感悟。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首先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前已经发给了学生预习提纲,所以一上课主要是通过检查1、课题中的"将' "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2、是否能够正解认读24个词语,以及文中出现的许多如今不常用的词语;3、能概括出三个故事的小标题,以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个小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将相和》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将相和》的后半部分。

课文讲述了将相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他们的和解过程。

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将相和的历史背景,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并从中汲取启示。

2. 生字词:学生在课后自行预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讲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学生能够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并圈出生字词。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和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重点讲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

6.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采用关键词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将相和》的说课稿(通用11篇)

《将相和》的说课稿(通用11篇)

《将相和》的说课稿《将相和》的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1【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

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合起来又成来一个完整的故事。

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广博深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

本课是安排在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拘于本课教材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比上一课复杂了一点,所以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为下单元“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作铺垫。

以至我仍把“抓住重点练习段,理解课文内容,疏理条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及新大纲精神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每个故事各自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理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说教法】(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引探法。

)根据本文篇幅长,结构独特,但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我决定在强调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机结合。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习歌曲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边听边跟唱《将相和》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拿出歌词逐句演唱,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跟唱。

3.理解歌曲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分担任,并分配歌曲的不同部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激励与评价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激励和评价,可以给予表扬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要点1.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进行研究和学唱;2.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将相和》说课稿(4篇)

《将相和》说课稿(4篇)

《将相和》说课稿(4篇)《将相和》说课稿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五班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重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称赞了蔺相如英勇、机灵、爱国的尊贵品质,也称赞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从而告知人们“和”的紧要性。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

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文化建构有道。

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史记》不读,镜之何有?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楚,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依据学问和本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这一理论,我决议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问与本领:认得7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课文重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同学的概括本领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究,帮忙同学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同学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变化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紧要性,并以此为跳板,了解中国的“和”文化。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同学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而且体会到“和”的意义。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纳“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同学的主体性。

下面就侧重来谈谈我的实在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概念为了在教学伊始就为同学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我用《六尺巷》的故事导入,先让同学谈谈读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机板书课题“将相和”。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稿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将相和》。

本组的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

课文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通过描绘人物言行,刻画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有勇有谋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根据单元主题,依据本篇课文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设置如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3、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得到情感的熏陶由以上教学目标,分析学情,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言行中品味其美好的品质。

教学难点确定为:正确评价廉颇,体会他与蔺相如不和的原因,以及勇于改过的品质。

一、说教法、学法高效课堂旨在让学生学有所获。

因此,我重点由题目入手,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

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抓住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是否正确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等描写进行体会,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顾全大局”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二、说教学流程(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1、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

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文臣蔺相如的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展示了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化解和团结,体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6课,学生在学习了其他课文后,对于成语故事和人物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言文的解释和翻译。

此外,学生对于团结合作的意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需要通过课文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体会团结合作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将相和》。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交流。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化解和团结的过程。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文言文,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意义。

5.课堂练习:学生朗读课文,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完璧归赵矛盾–化解–团结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朗读课文、参与讨论。

《将相和》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将相和》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6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2.读写结合,用自己的话讲一个古代史书上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学生听写上节课中出示的词语卡中的词语,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结指导。

2.教师指名说出文中的三个故事的名称,探讨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有关蔺相如和廉颇的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

这三个故事各有因果,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其中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这三个故事的共同结果是——将相和。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到“和”,他们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共同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换来了赵国的安宁,谱写了一段佳话。

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他们的故事为什么影响深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古代的杰出将相。

二、合作交流,复述课文1.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准备复述一个故事,并推举一人发言。

2.分工合作,弄清每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生评价。

提示:让学生练习复述故事,一是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交流的环节,教师要适时巡视,指导疑难。

在复述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复述故事,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展示;然后推荐复述得最好的学生代表展示。

在师生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奖项,如“复述故事能手”“最佳音色奖”“最佳表现奖”等,以此激发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

三、深入阅读,研讨文本(一)学习“完璧归赵”1.故事的起因(第1~4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①赵王遇到了什么麻烦事?他为什么着急?②大臣给赵王出了个什么主意?他为什么出这样的主意?③课文开头写赵王的表现和大臣给赵王出主意,对表现蔺相如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合作交流,在课本上圈画出相关语句。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将相和》的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涵盖了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重点讲述了蔺相如识破秦王意图,利用和氏璧保全国家利益,以及廉颇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就改。

3. 学习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扩展词汇量,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讲述的是关于哪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2)学生回答:廉颇和蔺相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蔺相如在面对秦王的时候,表现出了什么样的品质?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就改。

(2)学生跟随教师讲解,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4. 互动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积极发言,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2)学生认真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将相和》第二课时板书内容:蔺相如机智勇敢廉颇知错就改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2. 运用“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将相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和谐相处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解读《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把握《将相和》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一些相处相和的例子,引入本课的主题:“将相和谐”。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都见过哪些人或事情能够和谐相处?”“为什么和谐相处很重要?”“如果有冲突或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和解?”等等。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将相和》的文本,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如作者和创作背景等。

学生阅读文本,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指导和解读。

3. 分析讨论(25分钟)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以下是一些问题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 故事背后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对比《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你有什么感悟?- 你认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总结概括(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到的知识点和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将相和》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和谐相处?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其他与和谐相处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家庭和睦、《水浒传》中的义气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和谐相处相关的题材进行创作,例如写一篇短文、设计一幅海报等。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2)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负其才,接替父亲成为赵国大将,却在长平之战中因为战略失误导致赵国军队惨败,自己也被秦军所杀。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能只凭理论知识,而要结合实际经验才能做好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赵括的人物形象,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谦虚谨慎,不能自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赵括的人物形象,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深刻领会课文的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有关赵括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赵括的人物形象,讨论他为什么会在长平之战中失败,从而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分析赵括的人物形象,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将相和赵括理论知识丰富自负其才忽视实际经验长平之战失败寓意谦虚谨慎理论联系实际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赵括的人物形象。

答案:赵括是一个理论知识丰富,但自负其才,忽视实际经验的人。

2.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认为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答案: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对于一个人做好事情至关重要。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规定的小学第三学段学生阅读水平标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文内容特点,本课第二课时我确定的教学目的是:1、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2、通过细读建构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体会感悟并学习人物的性格、品质。

3、学会读书方法,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二、说重点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这篇课文属于文学性的历史故事,情节性强,三个故事结构类似,基于文章特点和学生爱表演的兴趣天性,因此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再现情景式朗读,读出“讲”的味道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在读书的情景体验中感悟、交流,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四、说过程1、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三个故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继探讨将相不和的原因和结果。

3、通过总结概括人物品质,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说过程(一)复习旧知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三个故事。

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出谁?“和”又是什么意思。

本提问的目的是:(1)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

(2)、突出“ 题眼”和“字”,因为“和”字是本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

“和”字的意思可借助体态语言,用手由外向内合拢的姿势助解,既避免了生硬的定义,又为故事的结局作象征性的提示。

(二)、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有“和”就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文中哪里写到了造成两人“不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三)深入研读,理解课文内容1、小组合作学习那些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选择你喜欢的故事读一读,画出蔺相如言行的句子,仔细品读,说说你的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稿
古浪县黄羊川中心小学王淑霞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

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

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个小故事的学习分析,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课文人物的珍贵品质,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
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抓重点句段读议领悟人物的思想品质。

比如在教学中,我先以第一个小故事为例,教给学生抓重点句段读议的方法,然后由此及彼,让学生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作者抓住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再让学
生抓住人物的言行品读第三个小故事,步步为营,层层铺垫。

学法: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如学习“渑池之会”这个小故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只作适当引导,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绪,我首先出示七国方位图,引导学生产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走入《将相和》,品读人物,感受“和”的经过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过程。

教学时,我首先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矛盾的焦点——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

再抓住“蔺相如究竟靠什么爬到廉颇头上的”自然导入第一、二个故事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然后再通过一、二个故事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攻自破。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人物言行自学将相是如何看待“和”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走出《将相和》,回味故事,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理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
和”这一曲折而完整的故事,进而深入理解课文用《将相和》做题目的命题方法。

顺理成章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

紧接着课件出示:对联——“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负荆”,升华了文章主题。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既展示了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又向学生清晰地呈现出了《将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一目了然。

将相和
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
爱国
廉颇:知错能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