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案例

合集下载

国外优秀案例:低影响开发

国外优秀案例:低影响开发

国外优秀案例:低影响开发梁春柳【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9页(P56-64)【作者】梁春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日臻成熟,目前主要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3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

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可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

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

德国城市街道雨洪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洪径流携带的污染物。

城市地面使用可渗透地砖,以减小径流;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

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时下渗。

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德国的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屋面雨水集蓄的重要场地。

可以说德国是最早涉足屋顶绿化研究的国家。

1867年,建筑师拉比兹•卡尔在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由他创作的“屋顶花园”模型。

此后,德国开展了关于“建筑物大面积植被化”的研究探讨。

柏林从1920年开始,完成了大约2000个屋顶的植被化工程。

1927年,在柏林的卡斯达特超市连锁百货公司4000平方米的屋顶上,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屋顶花园。

德国屋顶绿化快速发展50多年以来,由于制定了屋顶绿化发展原则、指南与规范,加上政府政策的强制与鼓励,德国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走在了最前列,成为屋顶绿化最先进的国家。

在目前世界上有关“建筑物大面积植被化”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成果中,大约有90%都是属于德国的专利。

在德国,根据种植基质和植物材料的不同,种植屋面一般分为屋顶草坪(简单式)、空中花园(花园式)、草坪与花园混合的种植屋面(混合型)三种类型。

通常不采用自然原土作种植基质,而是使用轻质的人工基质加入颗粒物,利于渗水并减轻荷载。

根据德国2003年的统计数据,30~40%的新平屋面都是种植屋面。

尤其是屋顶草坪,占种植屋面的90%以上。

低影响开发技术(LID)研究进展

低影响开发技术(LID)研究进展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139低影响开发技术(LID )研究进展张耀华,张 旭(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摘要:低影响开发技术是海绵城市技术的核心思路。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治理城市洪涝灾害和提高城市水处理、水循环能力等问题的重视,低影响开发技术(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在我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本文主要总结国外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分析我国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指出该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植被浅沟;透水铺装[中图分类号]TU992;U416.2  [文献标识码]AAdvances in Low Impact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LID)Zhang Yaohua, Zhang Xu(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816, China)Abstract: Low impac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s the core idea of sponge city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attention paid by the state to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water treatment and water circulation capacity, low impac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has been well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oreign low-impac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meanwhi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technology.Key words: low impact development; sponge city; green roof; sinking green space; vegetation shallow ditch; permeable pavement城市化是近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案例分析
• 总结词: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遗产之一,采用了多种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包括生态湿 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方面的效益。
• 详细描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重要场馆和公共绿地。该公园采用 了多种LID技术措施,以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方面的效益。其中,生态湿地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 能,净化雨水、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雨水花园则是一种能够吸收和储存雨水的公共绿地, 可以减轻排水管道的负担,同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绿色屋顶则是一种能够吸收和储存雨水的建筑措施 ,可以减少屋面径流,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详细描述
绿色屋顶由耐根穿刺防水层、排水层、过滤层和植物层组成。它具有多种生态和环境效益,如削减径 流、减少污染、缓解热岛效应、吸收二氧化碳等。绿色屋顶的植物选择和设计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 件和生态环境进行选择和配置,以确保其生态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雨水利用
总结词
雨水利用是一种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 收集、处理和利用雨水资源,减轻城市 供水压力,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VS
详细描述
雨水利用包括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利 用等环节。通过雨水利用,可以有效地减 少对城市供水的依赖,同时还可以减少雨 水的排放量,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雨水利用还可以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如增加水域面积、改善水质、促进水生生 物的繁衍等。
生态湿地
要点一
总结词
生态湿地是一种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 系统,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改善城市水环境 和生态环境。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成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途径 。

探讨低影响开发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以雨水花园改善水环境为例

探讨低影响开发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以雨水花园改善水环境为例

探讨低影响开发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以雨水花园改善水环境为例林继卿【摘要】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方向.水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景观元素.揭示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表述了改善乡村水环境的意义,探讨了低影响开发理念中的雨水花园在美丽乡村水环境建设的应用,从空间尺度上将雨水花园分为点状雨水花园、线状雨水花园和面状雨水花园三类,为美丽乡村水环境的改善做积极探索.【期刊名称】《武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7【总页数】7页(P76-82)【关键词】低影响开发;雨水花园;美丽乡村;水环境【作者】林继卿【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创新的雨洪管理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在保护自然水文环境的前提下,模拟雨水的自然水文过程,获得合理开发土地的过程。

低影响开发于1990年在美国提出并实施,经过多年探索,已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1]低影响开发措施有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等。

本文以雨水花园为例进行探讨研究。

雨水花园是经过数年自然形成的或人工设计而成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消纳小面积的雨水,是一种以控制雨洪和降低径流污染为目的的专类工程设施。

在国外有许多优秀案例,美国20世纪90年代雨水花园发展显著,其中最出名的是常年处于多雨季节波特兰市的雨水花园;技术成熟的是德国雨水花园,汉诺威康斯伯格城区是优秀范例之一;雨水缺乏的澳大利亚最具有代表性是无花果小区。

在我国雨水花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有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心区、北京海淀区双紫园小区、清华大学的胜因院等。

201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治理农村地区的水污染的现状,搞好不断恶化的水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实现乡村的“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结合。

2016年安吉发布了全国首个美丽乡村水环境地方标准,旨在统筹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水环境弱化、水灾害威胁和水生态退化等问题,规定了一系列指标,为打造山青、水秀、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提供依据。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国际上对雨洪管理的研究始于1971年,并于1978年开始正式开始举办“城市雨洪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1]。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雨洪管理方法,它通过分散的小规模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2]。

与传统的城市雨水处理方式核心——“排”字所不同的是,其核心主要体现在“截污、减排、滞留、利用、生态”等关键词上[3]。

作为最新的雨洪管理策略,LID 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欧洲等地发展迅速,不断涌现出了众多优秀案例,如:美国西雅图的HighPoint 住宅区、波特兰会展中心雨水花园;德国柏林Potsdamer 广场、汉诺威市康斯伯格生态城区、奥斯菲尔德恩的沙毫塞尔公园等。

我国学术界对于雨洪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现今,各大城市都已相继展开雨洪管理的相关实践,典型案例有: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央水体规划设计、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杭州蒋村西溪里小区雨水水环境规划设计、成都万科双水岸雨洪控制利用水环境设计等。

整体看来,LID 在我国仍旧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与城市景观的有效结合上还有较大空间,有待建筑、规划、景观、市政、环境、水利等专业人员的多视角研究与推动。

作为城市建成环境中最大的绿色生态系统,城市公园是LID 的主要载体。

公园的水系统包括给水和排水两大系统。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探讨The Discussion of the Low Impac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 City Park Design1王芳 2潘鸿岭Wang Fang, Pan Hongling1IBI工程项目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27;2阿特金斯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 1000221IBI project consulting (Beijing) co., LTD,Peking 100027;2Atkins consultants (shenzhen) co., LTD., Beijing branch,Peking 100022摘 要:低影响开发是一种模仿自然的雨洪管理方法。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详细描述
该项目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冲厕等,有效减少了自来水 的使用量,同时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成功案例二:某生态湿地公园建设
总结词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详细描述
该生态湿地公园采用自然湿地恢复和人工湿地构建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2
目录
•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概述 •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分类 •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实施流程 •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的优势与
挑战 •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案例分析 •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未来发展
展望
01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中 ,采用一系列生态、环保、节能等措施,以减少对自然环境 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生态化与自然化
借鉴自然生态系统,采用生态友好的材料和技术,降低设施对环境 的影响,促进生态修复和自然恢复。
集成化与模块化
将多种低影响开发技术进行集成,形成综合解决方案,同时采用模块 化设计,便于安装、维护和升级。
政策支持与推动
制定激励政策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给予资金、税收等方 面的优惠,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
02
03
施工准备
进行现场勘查、施工组织 设计、施工材料采购等准 备工作。
施工实施
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低影响 开发技术措施的施工,确 保施工质量。
质量检测
对施工完成的低影响开发 技术措施进行质量检测, 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摘要: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原有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三种。

低影响开发LID (Low lmpact Development)指在场地开发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

本文以玉溪老城片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分析玉溪玉溪体育场所采用的LID设施,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渗透沟、垂直绿墙、息壤渗透沟、蓄水模块、透水铺装等形成的多级雨水利用系统,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量、净化污染物、利用雨水。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LID 技术1前言低影响开发强调以生态系统为根基,尽可能减少城市建设对原有自然地表径流的影响,提倡将雨洪管理的起始点提前至径流源头,模拟蒸发、过滤、渗透、贮留等自然界的雨水传输路径。

根据实验资料数据,低影响开发模式可减少约30%一99%的暴雨径流,并延迟约5min-20min的径流峰值,还可有效去除径流中的磷、氮、油脂等污染物,有效中和酸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

低影响开发技术一般利用雨水花园、植草沟、绿化屋顶、渗透路面、雨水桶等分散式生态措施,消纳和减排雨水,减少雨洪期市政管网的压力,降低城市洪灾风险。

2项目概况玉溪市体育场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凤凰路89号,东南临紫艺路,东北接玉溪体育馆, 西南临凤凰路,西北接玉溪市体校。

是市民运动健身的重要场地之一,同时,兼具休闲娱乐,生态,防灾等功能,项目总用地面积53995.9m2 海绵城市改造内容为:下凹式绿地330.4m2;渗透铺装24625.6m2;雨水花园485.1m2;高位花坛182.1m2;蓄水模块480m3;息壤渗透沟12m3;垂直绿化240m2。

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主要措施3.1雨水花园玉溪体育场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功能和需求,在玉溪体育场周边增设约500㎡的雨水花园,使玉溪体育场常年处于“海绵”状态,降低玉溪体育场年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物。

雨水花园是低影响开发技术中的一项生态技术,是指在地势低洼的绿色区域内种植花草树木等,以此达到雨水滞留净化目的的工程,利用植物根系的降解作用和土壤的过滤进而净化雨水。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pptx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pptx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未 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智能化技术融合
低影响开发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 实现更精准的资源利用和决策管理。
多领域应用拓展
低影响开发技术将从目前的城市建设领域拓展到农业、生态修复等 多个领域,促进全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精细化技术研发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条件,低影响开发技术将更加注重精细化 技术的研发,提高技术的适应性和实效性。
改善水环境
通过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LID 有助于改善河流、湖泊等水体 的水质,维护生态平衡。
促进绿色发展
LID技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城市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建筑 、绿色交通等绿色发展领域的 进步。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原则
就地处理
LID强调在源头就地处理雨水,减少 地表径流,降低排水系统的负荷。
模仿自然

绿色屋顶与墙体绿化
绿色屋顶
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被,形成绿 色覆盖层。绿色屋顶能够吸收雨 水、减少径流,同时起到隔热、
降噪的效果。
墙体绿化
利用攀援植物或垂直绿化系统,在 建筑物墙体上种植植物。墙体绿化 能够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微气候,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生态功能
绿色屋顶与墙体绿化还具有丰富的 生态功能,如提供生物栖息地、净 化空气、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
应用效果
商业区绿色屋顶的实践可以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 ,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建筑物能耗,提高商业区 整体环境质量。
设计原则
商业区绿色屋顶设计需考虑建筑结构、荷载、防 水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植被类型和种植方式。
注意事项
商业区绿色屋顶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需 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同时,为确保 绿色屋顶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进行植被修剪、 施肥、灌溉等管理工作。

低影响开发(LID)下的城市互通立交排水设计

低影响开发(LID)下的城市互通立交排水设计

低影响开发(LID)下的城市互通立交排水设计
张洁;姜晗
【期刊名称】《城市道桥与防洪》
【年(卷),期】2022()9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互通立交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管理能力等因素跟不上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各种城市病累积爆发,尤其是近年来频发的“城市内涝”现象,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城市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为了贯彻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西安市酒十路互通立交为依托,探讨低影响开发下的立交排水设计,并结合实际案例提供一些建设性的经验。

【总页数】4页(P119-121)
【作者】张洁;姜晗
【作者单位】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2.1
【相关文献】
1.低影响开发(LID)模式在城市排水系统应用中的优势和特点
2.低影响开发(LID)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3.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的城市高架、立交排水系统优化设计
4.低影响开发(LID)模式在城市居民区排水系统中的应用
5.低影响开发(LID)模式技术在城市排水中应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度变化。
功能
绿色屋顶的主要功能是缓解城市 热岛效应,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 降低屋顶温度,同时吸收和储存 雨水,改善屋顶防水和保温性能

应用场景
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商业、办公 、住宅等各类建筑,既可用于新 建建筑,也可用于已建建筑的改
造。
下沉式绿地
01
定义
下沉式绿地是一种低于周围地面的绿地,可以有效地收集和利用雨水。
功能
渗透铺装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和净化雨水,通过透水材料和植物吸收 等自然过程净化雨水,同时补充地下水。
应用场景
渗透铺装广泛应用于公园、广场、学校等公共场所,以及住宅区和 商业区等各类场地的铺装。
0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实施与优化建 议
技术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优先保护自然环境
在实施低影响开发技术时,应优先考 虑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
02 03
功能
下沉式绿地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和净化雨水,通过植物吸收、土壤渗透和 微生物降解等自然过程净化雨水,同时减缓雨水径流速度,降低洪峰流 量。
应用场景
下沉式绿地广泛应用于公园、广场、学校等公共场所,以及住宅区和商 业区等各类场地。
人工湿地
定义
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植物 、微生物和介质等自然元素的组合来净化、减缓和渗透雨 水。
功能
人工湿地的主要功能是净化雨水,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 降解和介质过滤等自然过程去除污染物,同时减缓雨水径 流速度,降低洪峰流量。
应用场景
人工湿地广泛应用于河流、湖泊等水体治理,以及住宅、 商业和公共建筑等各类场地的雨水处理。
渗透铺装
定义
渗透铺装是一种采用透水材料铺装的地面设施,可以有效地收集 和利用雨水。

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中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

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中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

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中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排水系统在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容易导致城市内涝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低影响开发技术,简称 LID,是一种创新的雨水管理理念和技术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模拟自然水文过程,采用源头控制的策略,减少雨水径流的产生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储存和利用。

一、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主要措施1、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是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物,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雨水,减缓雨水的流速,并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空气中。

同时,绿色屋顶还能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2、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浅凹式的绿地,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雨水进行过滤、渗透和储存。

雨水花园可以有效地削减雨水径流的峰值流量,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3、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指采用透水材料铺设地面,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

雨水可以通过透水铺装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

4、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包括雨水湿地、植草沟等,它们可以暂时储存雨水,并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

二、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中的应用优势1、减少内涝风险传统的排水系统主要依靠管道将雨水迅速排出城市,一旦降雨量超过排水系统的设计能力,就容易发生内涝。

而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分散式的雨水管理,将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降低了雨水径流的总量和流速,有效地减少了内涝的发生风险。

2、补充地下水资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硬质地面阻断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导致地下水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

低影响开发技术能够促进雨水的自然渗透,增加地下水资源的储量,保障城市供水的稳定性。

3、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低影响开发技术中的绿色植物和生态设施不仅能够美化城市景观,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运用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运用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运用摘要:为更好地提升城市道路建设质量,可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

低影响开发理念属于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容,对实现城市“海绵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鉴于此,笔者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施工案例,分别分析了生态树池、下沉绿地以及雨水花园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产生的影响,期望对同行业从业人员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开发理念;城市道路;设计1.引言2017年出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求我国重点城市要做好城市内部防洪排涝工作,通过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逐步消除城市易涝区,在构建海绵城市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不仅可以保护城市水生态系统,同时也可以恢复已经被破坏的城市水生态系统。

低影响开发理念属于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容。

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建设城市,可从渗透、蓄水、净化等环节入手对城市地表径流进行充分利用,降低城市内部水污染概率的同时,对城市地表径流进行科学管理,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目标分析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为城市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要求城市要在低影响开发模式下对城市地表径流流量,污染率进行有效控制,实现对地表径流的充分利用。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功能:①地表雨水蓄积;②地表雨水收集;③雨水流量调整。

为保证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城市道路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目标符合城市未来规划。

一般情况下,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目标如下:①地表径流量控制;②地表径流量污染率控制;③雨水资源的科学利用。

以我国某南方城市为例,该城市年地表径流量控制率为85%,设计降水量为22.3毫米,径流量污染控制等级为SS ,城市雨水初期污染控制量5毫米。

城市内部道路中单车道积水深度不得大于15毫米。

3.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方案在设计城市道路的过程中,为减少路面积水,要求道路路面积水必须经过合理的引流、截污后进入到道路红线以外的下沉绿地之中。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oc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oc

论文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申请人:学科(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2019年1月论文题目: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学科(专业):环境工程申请人:指导教师: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透水面不断增加,雨水大量排放,地下水无法按自然规律就地渗透和补给,造成“无雨旱、有雨涝”的尴尬局面。

在大多数城市,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低影响开发技术的载体。

其网络开发模式为海绵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如何将我国城市雨水管理与城市生态建设相结合,是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新思路。

本文在低影响开发技术基础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实现有效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模型,系统地解决了城市雨水问题。

通过对城市道路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河流绿化和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的探讨,构建完善的城市生态保护网络,实现绿化带廊道等不同廊道类型的具体应用,雨水回用效率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生态保护;排水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impervious surface of cities is increasing, rainwater is discharged in large quantities, and groundwater can not be infiltrated and recharged in situ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law, resulting in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no rain,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In most cities,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the carrier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ts network development mode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ecological city. How to combine urban rainwater management with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a new idea fo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basic research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is paper takes Xi'an as an example, realizes an effective model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ystematical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urban rainwater. By discussing the technology of urban roa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urban river greening and urban low-impact development, a perfect urban ecological protection network is constructed to realize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rridors such as greenbelt corridors, double promotion of rainwater reuse efficiency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lleviating urban water crisi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sidents'living environment and restoring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Key words:low impact development; sponge city; ecological protect ion; drainage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内容 (2)2 基本理论概述 (3)2.1相关概念 (3)2.1.1 海绵城市 (3)2.1.2 低影响开发 (3)2.1.3 生态环境保护 (3)2.2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关系 (3)2.3 海绵城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3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5)3.1 海绵城市新区规划原则 (5)3.2 海绵城市规划控制目标 (5)3.3 规划控制目标落实思路 (5)3.4 海绵城市新区规划方法 (6)3.4.1 场地评估 (6)3.4.2 水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7)3.4.3 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 (7)3.4.4 完善绿地功能 (8)3.5 低影响开发场地规划设计方法 (8)3.5.1 低影响开发场地规划设计理念 (8)3.5.2 低影响开发场地规划设计方法 (9)4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手段 (10)4.1 低影响开发主要技术手段 (10)4.1.1 植被浅沟 (10)4.1.2 雨水收集池 (10)4.1.3 透水铺装 (10)4.1.4 生态树池 (10)4.1.5 下沉式绿地 (11)4.2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1)4.2.1 河道生态保护 (11)4.2.2 道路生态保护 (11)4.2.3 绿带生态保护 (12)5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西安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13)5.1 西安城市雨水利用研究 (13)5.1.1 雨水利用现状 (13)5.1.2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西安地区应用可行性 (13)5.2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条件 (14)5.2.1 选址 (14)5.2.2 土壤条件 (14)5.2.3 后期维护 (15)5.3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西安洋西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5)5.3.1 西安地区低影响开发技术基本技术措施 (15)5.3.2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16)6 研究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19)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工业的发展和传统的粗放式城市开发建设,粗旷性的城市开发建设,使资源浪费更加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基于LID模式的道路设计理念及案例研究

基于LID模式的道路设计理念及案例研究

基于LID模式的道路设计理念及案例研究城市内涝、地下水枯竭等问题的频繁出现,使得我国开始大力推行基于”LID 模式”、”海绵城市”的城市设计开发理念。

在城市道路中推行LID模式具有很好的经济型和可行性。

本文介绍LID模式的道路的功能、技术措施以及国内外设计案例,可以为基于LID模式的道路设计提供一些技术参考。

标签:LID;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道路设计1.引言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即”低影响开发”,是新兴的城市规划概念。

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不透水面越来越多,城市内涝与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对城市水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干扰。

城市内涝、地下水枯竭等问题的频繁出现,使得我国开始大力推行基于”LID模式”、”海绵城市”的城市设计开发理念。

党的十八大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在城市道路中推行LID模式具有很好的经济型和可行性。

基于LID模式的道路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内涝的概率和伤害程度,增加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

2.LID模式道路设计的功能1.缓减城市内涝在城市发展中形成的大量不透水表层,是引发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而传统的排水理念并不能解决这种城市化产物所带来的问题。

而LID所推崇的是非点源处理,即将雨水滞留在各处地块上,利用储水和渗透区域尽可能削减最终汇集的雨量。

2.滞留径流污染来自空气、车辆化及邻近区域的污染物均在不透水路面上聚集,在降雨过程中,这些污染物被迅速冲刷至下游,直接流入城市水系,造成径流污染。

近年的研究中径流污染物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热衷于开发新的净化材料与设备以及弄清污染物在水中扩散的预测方法,并且主要应用在城市绿地等小规模地块上,在道路工程中相关的应用工程目前还较少。

道路工程占地面积大,统一施工,结构相对规整统一,在道路工程中应用LID理念具有很好前景。

城市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模式探讨

城市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模式探讨

城市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模式探讨1 我国城市严重的雨洪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地区的局部气候条件,又进一步影响到城市的降水条件,如雨水资源大量流失、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城市洪灾风险加大、生态环境破坏等。

每年夏季,是我国暴雨频发的时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均会降大到暴雨,导致上述地区先后爆发洪涝灾害。

近些年来北京、西安、广州等地的暴雨对城市造成的重大影响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严重的内涝、下水道管涌等现象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损失加重。

目前传统的雨水排放模式和以管渠、水池、泵站等为主的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及落后的工程治理方法已难以应对快速城市化过程出现的困境。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雨洪问题也将成为长期困扰我国许多城市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梳理清楚产生内涝及后果的各种原因,探索新的思路和对策,尽快找到新的战略性思路和解决方案[1]。

2 低影响开发的意义不仅我国出现上述情况,欧美国家也是如此。

城市水文情况的显著变化,使末端治理的传统城市排水模式难以应对,人们开始从径流源头来考虑城市雨洪管理。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国就提出低影响开发模式的概念,其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实现对暴雨径流的管理与控制。

低影响开发模式的基本目标是使开发区域尽可能接近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状态,实现城市开发建设之后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地表径流影响最小[2]。

低影响开发从综合宏观策略分析和微观工程管理出发,综合利用入渗、蒸发、滞留、蓄流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采用的基本措施有生物滞留区、下凹式绿地、地下蓄渗、绿色屋顶、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等。

低影响开发模式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强调因地制宜,尊重当地自然特征,促进城市与自然共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

低影响开发模式既能有效进行城市雨洪管理,又能同时实现水源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合理利用、城市生态改善等目标。

发展低影响开发模式不仅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体现。

低影响开发实践探索——以梨园公园为例

低影响开发实践探索——以梨园公园为例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 发展与创新 |·251·2017年3月低影响开发实践探索——以梨园公园为例杨 晶(河北大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北 邯郸 056002)摘 要:低影响开发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

并通过留足生态湿地、减少大面积硬化铺装、增加水域面积、建设储水设备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及其系统组合有效的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减少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文章以邯郸梨园公园为例,阐述了低影响开发在实际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7)03-0251-02 1 梨园公园概况梨园公园位于邯郸市东南部,总用地面积约为411.82亩。

现存约梨树60亩多,品种多样。

管这些梨树已经过了盛果期,但花期仍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具有较高的保留价值,其中基地西北侧最为茂盛,每逢开花,甚是壮观。

梨园公园在原址基础上经过改造成为一座体育运动主题公园,意在打造大自然的健身房,与赵苑公园、丛台公园、龙湖公园、滏阳公园并称邯郸市内5大公园。

设计构思以原址梨树为主题的运动型公共场地,展示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提升城市区域土地综合利用价值的城市公园,旨在给大众提供生态自然,具备健身运动的休憩游园,使“花、文、绿”相结合的景观公园。

2 低影响与传统开发的碰撞梨园公园在邯郸存在多年,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整个园区呈现原生态生长的特点,园中绿化覆盖率几乎达到100%,生物种类繁多,处于较为稳定的生物系统状态,如今将梨园改造成为梨园公园,园中增加了如篮球场、羽毛球场、5人制足球场、休闲广场、停车场等大面积的硬化铺装(约为51.7亩),此外还有游泳馆、辅助用房、派出所、管理用房等建筑物,梨园剩余绿化率为71.58%,这些梨园中新增的硬化铺装与建筑物极大的改变了梨园中雨水的径流系数及径流量,故梨园的开发建设不能采用传统开发模式,需采用新思维、新技术才能较大限度的保持梨园生态系统平衡(见图1)。

校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应用案例研究

校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应用案例研究

校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应用案例研究赵芮;张书函;陈建刚;龚应安【期刊名称】《中国防汛抗旱》【年(卷),期】2015(000)005【摘要】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及为保障校园的排水能力及绿化用水要求,设计了以自然净化、生态处置和循环净化为关键技术的校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方案,介绍了校园不同功能用地采用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工程措施。

该案例综合解决了校园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及水生态问题,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够为校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80-82)【作者】赵芮;张书函;陈建刚;龚应安【作者单位】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48;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北京100083;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48;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48;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2;TV213.9【相关文献】1.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校园雨水利用研究——以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为例 [J], 施锬;庞胜华;陈帆琪;游漪凡;郭玉明;王敏玥2.基于模型分析的低影响开发提升城市雨水排水标准案例研究 [J], 王文亮;边静;李俊奇;李小静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色校园景观的低影响开发景观途径r——以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文科楼雨水景观为例 [J], 丁明静;魏枫4.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校园绿地雨水景观设计——以浙江工业大学"和园"为例 [J], 刘欣欣;武文婷;任彝5.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校园雨水控制及效益分析 [J], 汪星;戎贵文;孙双科;郑铁刚;胡良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园区低影响开发利用
(1)“低绿地+下排水系统”措施
目前,采用低势绿地是常用的雨水蓄渗方法之一,该方法通常建造在低于路面的景观隔离带内或采用低势绿地,与路面雨水口一起构成蓄渗排放系统,具体过程是结合原有的绿化布局,对土壤应进行改造,通过填加石英砂、煤灰等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同时在地下增设排水管,穿孔管周围用石子或其他多孔隙材料填充,具有较大的蓄水空间,将屋面、道路等各种铺装表面形成的雨水径流汇集入绿地中进行蓄渗,以增大雨水入渗量,多余的径流雨水从设在绿地中的雨水溢流口或道路排走,这种蓄渗设施有效地提高了道路景观隔离带的调蓄与下渗能力,同时可确保景观植物生长条件与景观效果,人行道外侧的绿化带也可进行类似设置。

低绿地+下排水系统雨水蓄渗措施
(2)透水性路面、广场
采用透水性路面也是降低雨水径流量的措施之一,透水性路面是降低地表径流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因地制宜地设置透性路面,具有一定的
削峰减排作用,主要方法在行车道、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人工地面,尽量采用多孔沥青或混凝土、草皮砖、连锁砖铺面等透水性铺面。

渗透性路面的典型结构
排水性沥青路面采用高空隙率的磨耗层,雨水可渗入路面之中,由路面中的连通空隙向路面边缘排水,导致雨天路面表面不会形成较厚水膜,避免了水飘与水膜反光的产生,同时不会出现溅水现象,有效地保证了行车的安全,降低了噪声。

多年来,发达国家不断进行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发展迅速。

密实路面与排水性沥青路面对比
经研究表明,上海市城市绿地土壤入渗率的变异非常大,但属于慢和较慢的稳定入渗率比例达50%。

因此,上海市属于高地下水、高绿地景观标准,低土壤入渗速率地区,这对该区域内促进绿地雨水下渗的应用带来不利影响。

考虑上海地区土壤入渗性能较差,当土壤的渗透系数小于10-6m/s时,渗透速度过慢、渗透时间过长,雨水在短时内很难渗净,可采取扩大入渗面积和蓄水空间等措施来强化雨水入渗,浅层地下雨水蓄渗是结合城区的功能规划要求,在人行道、广场的辅装层或绿化种植土以下,在地下水位以上用多孔空隙材料堆彻成大小、形状不同的形成可供短暂储存的雨水连通空间,在多空隙材料底部用渗水材料以提高下渗速率,当暴雨来临时,屋面等相对干净的雨水通过初期弃流和简单预处理后,通过管道或沟渠方式导流进入高孔隙材料空间内短暂储蓄,暴雨过后雨水继续下渗,超过储蓄容量的雨水外排。

浅层地下雨水蓄渗技术上至下分别由植被层(草皮)、基质层、隔离过滤层、储水层、渗滤层等组成。

浅层蓄渗透视图
采用浅层蓄渗技术,不改变原有土地的使用功能,充分利用人行道、绿化或广场的浅层地下作为雨水短暂储存和渗透设施,雨水储存设施的大小、形状可根据小区或城市的要求灵活设置,不影响绿化景观要求,解决了传统蓄渗技术对高地下水位、高景观要求的地区难以应用问题。

通过该系统的应用,雨水尽可能长久的得到储存,支持和延长渗透过程,分散补充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在不影响设施功能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就地雨水滞留的方式分散城市的雨水达到雨水的就地处理,减少外
排量和因雨水外排而导致河流污染,减少城市排水和防洪设施的投资和运行费用。

浅层蓄渗的多孔隙材料
在世博园区,示范应用了具有排水性的全生态透水沥青路面,路面使用材料的80%为经特殊工艺处理的再生废钢渣。

路面具有降温降噪、防滑排水、安全不反光等功能及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缓地表沉降、改善生态环境等显著的生态效应。

同时在人行广场、停车场等地区,大量采用具有渗水性能材料和具有透水性能的面层铺装、有效地降低园区的雨水径流,促进行雨水下渗,在现有雨水排放设施不变的情况下,可显著提高地区内的雨水排放标准。

世博公园全生态透水道路
3、初期雨水调蓄池的应用
降雨径流初始部分含有较高浓度或较大负荷的污染物质,在屋面径流污染控制或雨水利用的工程实践中,合理处置初期雨水可大大提高工程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初期20%的雨水中含有60%左右的污染物,说明降雨存在初期污染效应。

在世博会园区雨水排涝泵站中,建设有初期雨水调蓄池,如后滩雨水泵站和浦明滩雨水泵站分别建有约3000m3和8000m3的初雨调蓄池。

在暴雨时,雨水管网的污染物较高的初期雨水先进入雨水调蓄贮存,然后在暴雨停止后,将收集的雨水缓慢的输送至市政污水管网,纳入污水厂进行处理,中后期的雨水由雨水泵站排入黄浦江水体,大大减轻了初期污染雨水对水体水质的污染影响,具有工程示范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