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研究中的赞助人
曹意强:在中西比较阅读中走进艺术史
![曹意强:在中西比较阅读中走进艺术史](https://img.taocdn.com/s3/m/2211b3fcc8d376eeaeaa3120.png)
曹意强:在中西比较阅读中走进艺术史我进入美术史,是受到我的老师和朋友范景中教授的影响。
1983年,我调到浙江美院学报工作,我与他初次见面,就感觉到他具有真正的学者的气质,我们很快成了朋友。
我是1978年考入浙美版画系的,我们画画的人当时不太瞧得起搞理论的,但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开始觉得理论研究是很有魅力的,我从中看到了一种知识的力量。
当时范景中正在翻译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我有幸帮他誊写译文手稿。
我当时对绘画中的许多问题有所迷惑,《艺术的故事》驱除了这类迷雾。
我从来没有想到,一本美术史著作会给一个从事创作实践的画家这么大的启示。
贡布里希对画家作画的技术过程和心理活动了如指掌,而且以如此宏阔的视野把艺术发展的故事写得那么有趣,在通俗中隐含深刻的理论,这让我受到很大震撼。
后来我陆续读了他的主要学术著作《艺术与错觉》、《木马沉思录》、《形式与规范》等。
通过范景中老师,我从1987年开始,与贡布里希进行通信,以书信的方式向他请教。
1991年,我到牛津读书,抵英第三天,我的导师哈斯克尔教授就带我到瓦尔堡研究院去见贡布里希,从此,我常能亲听其教诲,直到他去世。
[艺术史是一个迷人的领域]在英国,我时常能见到的另一位老师是巴克森德尔教授,他的《绘画与经验》是一本对我影响很大的书。
这本书很简短,只有七八万字,但这本书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研究历史的典范之作。
以前艺术史家乐意讲述艺术家的生平,描述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而巴克森德尔从日常生活的环境的角度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例如日常所用的语言、实用数学等是怎样影响艺术的创作的,又是怎样决定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观看的。
他把一幅绘画作品看成是一种特定社会习惯的积淀。
他的另外两本书《意图的模式》、《乔托与修辞学家》都是很重要的著作,已经成为西方艺术史的经典。
我的牛津导师哈斯克尔被誉为20世纪最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史家。
在成为他的学生之前,我已看过他的一些著作,特别喜欢他那优美而充满智慧的文笔。
艺术赞助人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分类与动机
![艺术赞助人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分类与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257e257301f69e3143329479.png)
略论艺术赞助人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分类及动机纵观整个西方美术史,文艺复兴无疑是最为辉煌的一页。
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达·芬奇的神秘、米开朗基罗的悲壮、拉斐尔的优雅、提香的华丽⋯⋯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成为后世最好的解说,生动地表达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精神面貌。
众所周知,“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旋律。
在这个人类自身发现的理性时代,有一批喜欢并资助艺术家和学者的个人及群体,如公爵、银行家、各种行会、基督教会等。
从艺术社会史的角度看,艺术的繁荣与赞助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赞助人是推动14-16世纪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正如贡布里希1960年对美第奇家族早期赞助的研究所表明的,直至15世纪,“艺术作品是捐赠人的作品”,也就是说,被视为创作者的是赞助人而非艺术家,因为是赞助人全盘控制了题材和媒介。
从存世的作品和其他文字记载中都验证了他的结论。
这些证据也成为艺术社会史的重要线索,引起人们对赞助人的重视。
欧洲美术长期以来以宗教题材绘画占主流,这与教堂赞助不无关系。
因此赞助行为可划分为宗教赞助和世俗赞助两类。
除此以外的另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划分,是把赞助行为划分为公共赞助和私人赞助。
自中世纪始,传统的教堂赞助是主要的艺术赞助方式,当时绘画的目就是为宗教服务。
正如贡布里希在介绍中世纪艺术时所说的:“不牢记这个创作意图就不能公正地对待任何中世纪的艺术作品。
因为中世纪的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述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
”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渐渐开始萌生。
同中世纪形成鲜明对比的那种世俗性,尤其自15世纪近代精神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以后,非宗教目的的赞助行为渐渐增多,除了上层社会的公爵、贵族,一些市井民众也开始定购宗教绘画挂在自己的家里。
各种大小行会、宗教慈善会、政府等都属于公共赞助行为。
雕塑作品多为群体所制定,由于雕塑的花费比较大,公共团体有足够的财力支付。
《画家生涯》中的赞助人制度
![《画家生涯》中的赞助人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5dd563b14791711cc7917f8.png)
《画家生涯》中的赞助人制度作者:孙美静来源:《今传媒》2018年第07期摘要: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之所以被创作必然与艺术家所生活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艺术进行研究时进行艺术史的研究,也就是要将艺术家和作品都放在一个历史的和经济的大环境中去考察。
高居翰在《画家生涯》中将社会经济因素引入他的研究中,引入西方的“艺术赞助人”模式细致分析了中国传统画家及与其相关联的赞助人的各种交易活动,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与赞助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赞助人对画家题材、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画家生涯;赞助人;文人画家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057-02一、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业余化美国学者高居翰的《画家生涯》主要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后期阶段(16世纪以后)进行了研究,打破了我们对中国文人画家的传统看法,调整了我们对中国传统画家的印象。
作者通过一些非官方资料来源,诸如信件、非正规随笔、地方档案、以及其他罕为使用的材料发现,关于中国画家的传统记述并未能忠实地反应画家所处的现实环境,经济因素常常被排除在记述画家的文字以外。
例如17世纪徽派画家郑旼,有学者对郑旼的画家形象描述为这样的:他主要用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不过问一些世俗事务,专心埋头作画,并且会将自己的书画赠送给朋友,但并不期望从朋友那里得到回报[1]。
但实际上郑旼在自己的日记中有记载说明画家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这其中还包含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与雇主、藏家的一些交易。
由此可见,实际上,我们一般意义上所了解的画家生活并不是画家们生活的本意,许多画家真实的生活和想法都被后人以理想化,隐藏化了。
中国文人在艺术上对业余身份有一种特殊的偏好。
“艺术家因品格高尚而更加卓越的看法,伴随着贵族、士大夫开始更多从事绘画现象一起出现;画家的地位和身份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他们的行为。
”[1]这段时期对这些文人画家不计利益作画的赞扬也扩散到其他类型的画家身上(主要是职业画家),而对这些职业画家的称赞往往歪曲了他们的处境。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https://img.taocdn.com/s3/m/9a57dc835acfa1c7ab00cc13.png)
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8年第1期文/ 张亚萌美术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在中国,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9 世纪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标志着中国古典美术史传统的诞生。
在西方,美术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550 年——瓦萨里出版了他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史在中国至少已经1200 岁了;在西方,则至少已经467 岁了。
”近日,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在“美术史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创立6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年会”上这样说。
虽然中国早就有编写书画史的传统,但美术史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却是20 世纪才开始。
随着西学的引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2 年,美术史被正式列入民国政府教育部文件《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中。
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美术史在中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作为一门现代的人文学科,在中国大学里的正式建制只能追溯到1957 年——那一年,在美术史前辈和先贤王逊、金维诺等的努力之下,中国的第一个美术史系诞生在中央美术学院。
1987 年,美术史家薛永年出任美术史系主任。
“我们当时的主导思想是承前启后:把以前的经验继承下来,为以后的开拓做好准备。
”薛永年说,“自古及今,中国美术史学积淀了三大传统。
一是书画史学为主的古代传统。
比较注重作品的可信性,风格与内涵兼顾,史与论结合,创作与鉴赏并重。
二是近代引西入中、化为己有的传统,既与新史学、新美术和现代美术教育紧密联在一起,又把中国美术放到历史进程和世界范围中,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把美术的改革复兴建立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基础上。
三是新中国和新时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传统,以及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开拓创新的传统。
”“美术史学科创立以来,业已形成了将文献典籍研究与考古新发现和艺术遗产相结合的突出特色,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将文献史料考证、美术考古、书画鉴定、博物馆美术馆藏品研究等不断纳入美术史研究范畴,从而形成视角丰富多元、辐射范围更广的研究格局。
艺术史研究方法
![艺术史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2d0956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6.png)
艺术史研究方法之一:文献编纂与作品本体研究文献学家为了回答艺术品的真伪、作者、原作材料、主题、赞助环境及赞助人身份以及其它相关问题,对有关文献作介绍和评估。
在文献收集过程中,常涉及大规模的翻译工作。
1、搜集文字材料例:1、《中世纪与近代艺术历史与艺术技法文献》,包括为艺术是的系统性文献,其中的文献材料有原始论文、有关艺术品的编年史、日记和诗歌。
2、《乌尔班八世治下的艺术工程》,材料来自罗马档案、梵蒂冈教会档案,记录当时官方的艺术委托和项目。
3、《17世纪贝尔巴里尼艺术资料及其清单》,发表家族财产清单,标明了艺术作品的题材、材料、归属、尺寸、状况情况、价格情况、法律事务档案、公正合同、教令、遗嘱、官方报表。
2、搜集描述性图片资料,摄录能永久记录的现场和有价值和纪念性艺术作品例:常有学术性专题图片编纂、专门记录某件或数件作品的图片出版物;彩饰手稿全摹本;另有插图目录、图像辞典、展览图录等学术工具书。
3、对艺术品进行物理性观察研究,通过其材料技法确定作品的作者、时间、地点,甚至研究其风格。
在建筑史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例:1、法国舒瓦齐根据严格的分类描述来推断各文明典型建筑,将其按建筑材料、建筑方式、结构设计、建筑类型做不同编排。
2、普林斯顿大学的马克用工程学方法研究哥特时期的建筑物,在学者们讨论哥特式扶壁系统和拱顶肋结构架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时,用物理模型、数学建模方式对建筑结构的几何形态和材料表现及反应进行研究。
4、鉴定:辨明作品来源,调查其在何地、何时、由何人制作,处理它的出处、年代、归属、真伪问题。
在鉴定中,要求有客观的证据,在没有文字证据的情况下,则求助于图像学,仍无结论则求助于科学研究其物理特性。
艺术史研究方法之二:艺术的心理学研究包括对传记文本、图像象征性问题和作者创作心理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1、整理艺术家及其助手的传记资料、文章、文献材料,为研究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作品制作过程、视知觉心理学研究提供基本信息和启发。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妇女作为视觉艺术赞助人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妇女作为视觉艺术赞助人](https://img.taocdn.com/s3/m/36a305b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4.png)
妇女作为视觉艺术赞助人近年来,妇女作为赞助人的角色也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正如前面章节所讨论的,文艺复兴时期赞助人的角色对于艺术的创作至关重要。
的确,我们可以说,赞助人是几乎所有重要的艺术项目的发起者,赞助人决定了单个艺术品最重要的面貌和特征,包括它使用的材质、展示的地点、表现的主题,以及它的尺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决定它的风格和构图。
虽然了解一个作品的赞助人并不能帮助我们解释一件艺术品的全部内容,但理解一个赞助人的环境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个特定的艺术品会被订制,以及为什么它有某些特点而不是其他特点。
这对于研究精英阶层的女性赞助人来说尤其重要。
作为艺术赞助人,虽然她们的习惯和兴趣与同时期的男性赞助人类似,但也有许多重要的区别。
首先,在文艺复兴时期,委托艺术作品的妇女究竟是哪些人呢?到目前为止,有文献记载的女性赞助人的身份中最多的就是寡妇,如雇用拉斐尔制作祭坛画来纪念她那被谋杀的儿子的阿塔兰忒·巴利奥尼(图7),或生活在修道院的修女。
这种寡妇和修女作为艺术赞助人的风尚很容易解释:只有这些妇女有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可以自己支付艺术品的费用。
而对于少女或结了婚的女子来说,她们在法律和经济上首先是处于父亲控制下,然后又被丈夫控制。
的确,一名妇女只有在她的丈夫去世后,才有可能独自决定是否花钱或花多少钱来委托艺术品的制作。
同样,在进入修道院之前,一个年轻的修女是不能在家里独立赞助艺术品创作的。
只有在加入女性宗教团体之后,她才能参与集体决定一个艺术品的委托制作,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是由女修道院长负责决定整个工程的。
在世俗题材的领域,对妇女而言最常见的艺术委托品是为她们死去的丈夫订制的坟墓。
文艺复兴时期的寡妇被激励着追随古代的楷模阿尔泰米西娅(Artemisia)的榜样,这个守寡的女王为她的丈夫摩索拉斯国王(King Mausolus)所造的宏伟坟墓,变成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这也是今天“mausoleum”(陵墓)一词的来历。
《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组画中的赞助人形象塑造研究
![《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组画中的赞助人形象塑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75ee7c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a.png)
《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组画中的赞助人形象塑造研究作者:郑喆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摘要:《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组画是鲁本斯一生创作的规模最大的作品之一。
无论是从单纯的绘画角度来说,还是放在社会艺术史的环境中看,鲁本斯的这组作品都极具研究价值。
为了掩盖其本身的目的性,鲁本斯大量运用了隐喻、象征等手法,创作出这组令人惊叹的作品。
尤其在对赞助人形象的塑造上,鲁本斯更是不遗余力。
画面中的多重隐喻体现了鲁本斯的绘画天赋,文章解读这些隐喻,管窥鲁本斯对主题创作的超高把控力。
关键词:玛丽·德·美第奇;象征;隐喻《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组画(Marie de Medici’s Life Cycle)①是鲁本斯绘画生涯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之一,赞助人为玛丽·德·美第奇(Marie de Meidicis)。
在丈夫亨利四世去世后,玛丽面临多重挑战:教皇黎塞留虎视眈眈;宫廷内外的舆论都对玛丽的政权非常不利。
在这种状况下,玛丽亟须采取行动,挽回局面。
《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组画便诞生于这种背景之下。
玛丽之所以选择鲁本斯,不仅是因为其作为艺术家名望甚高,也是看重其绘画中强烈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如果能为她所用,将对她扭转处境有所帮助。
《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组画共24幅,目前收藏于卢浮宫。
其中包含三张肖像画,分别是玛丽及其父母。
其余21张作品以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叙述了玛丽从出生到现在再到未来的传奇经历。
玛丽作为这组作品的赞助人和主人公,成为画面最核心的部分。
整组绘画的叙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事件,时间从玛丽出生到路易十三成年前后,其余则是对未来的想象。
因此这组作品的题材比较复杂,涉及历史、神话以及寓言等,不能一概而论。
虽然画面中大量出现神话人物,但玛丽的形象塑造并没有过多地依赖神话。
艺术赞助:超验的虔诚和世俗的借力——以意大利美第奇家族为例
![艺术赞助:超验的虔诚和世俗的借力——以意大利美第奇家族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28f096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9a.png)
艺术赞助是促进艺术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意大利美第奇家族为代表的艺术赞助具有时代和阶级的特殊性,更是在欧洲艺术史上开启了艺术的相对独立和形式多元的先河。
在当时的艺术赞助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很多宗教、政治和其他因素,但最终仍然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并为当下的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长河,艺术家的名字灿如星辰,散发着炫目的光环。
但在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名之后,还有一股强劲的力量在持续地推动着艺术史的发展,这就是艺术赞助者,即为艺术创作提供经费等方面支持的个人或团体。
艺术家与艺术赞助者是共生互助的关系,两股发展脉络相互交织、共同演进。
艺术家以其艺术才华依附于赞助者,赞助者也作为艺术家的幕后推手而获得名声和艺术财富。
依照赞助者的身份地位而划分,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以教皇和皇族为代表的宗教和政权核心,如教皇和路易十四;二是以贵族或大贾为代表的财富核心,如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和尤伦斯夫妇;三是以企业为代表的财富、文化,甚至部分政治话语权的综合核心,如开云(Kering)集团和万宝龙;四是有一定的财富、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或艺术鉴赏能力的普通民众,如中国唐代的壁画供养人。
无论这些艺术赞助者声名显赫还是籍籍无名,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和艺术家们一起充盈了艺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壮阔的艺术史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艺术赞助:超验的虔诚和世俗的借力——以意大利美第奇家族为例文/王 艺美第奇家族与艺术赞助艺术赞助的个案首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
这个家族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佛罗伦萨和文艺复兴紧密相连,他们对艺术赞助如此热衷和持续,甚至被尊称为“文艺复兴的教父”。
对此,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研究美第奇家族的艺术赞助史时,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论述:“(15世纪的)艺术作品属于捐款人所有。
”这句话揭示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当时的艺术赞助者对艺术创作项目拥有着全面的掌控权力,因此,这些艺术品也被视为赞助人的意向投射,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是艺术家创作。
辅车相依——项元汴与文徵明的赞助关系探究
![辅车相依——项元汴与文徵明的赞助关系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85239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1e.png)
08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艺术赞助是美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项元汴作为一位大收藏家,他与文徵明之间的赞助关系在美术史中比较典型。
从项元汴与文徵明的交往关系考证、项元汴收藏文徵明作品考证、项元汴对文徵明的赞助、项元汴与文徵明的赞助关系对彼此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研究他们之间的赞助关系,帮助人们了解明清美术历史及赞助情况,同时结合当代艺术赞助市场,通过分析项元汴与文徵明的艺术赞助模式,更好地进行艺术赞助,完善艺术赞助市场机制。
[关 键 词] 艺术赞助;明清美术;艺术收藏辅车相依——项元汴与文徵明的赞助关系探究李晓杰西方的艺术赞助制度是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于西方赞助制度一样的赞助形式,但是我国古代艺术领域的赞助关系并不像西方的艺术赞助研究者众多。
项元汴作为明代大收藏家,充当西方艺术“赞助人”的角色。
文徵明作为明代著名书画家与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项元汴之间的赞助关系在艺术史上比较典型,同时,项元汴的赞助活动与文氏家族和吴门画派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历史上,关于项元汴与文徵明之间交易的具体记载并不多见,研究他们之间的赞助关系,不仅可以丰富我国艺术赞助历史,而且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艺术交易市场的思考。
一、项元汴与文徵明的交往关系考证文徵明画从沈周,外加本人十分刻苦努力,在艺术上颇有建树,他不仅被称为“吴中四才子”之一,还被公认为明代最有名的私人鉴藏家。
文徵明比项元汴年长五十五岁,他们之间能够相识往来主要是由于项元汴的兄长项笃寿,项元汴的许多好友都是经由兄长的介绍所识。
周道振、张月尊辑《文徵明年谱》记载,项笃寿与文徵明的相识是经由一个叫李子成的人。
牛津大学的中国美术史专家柯律格曾考察过李子成与文徵明同游苏州时向文徵明推荐过项笃寿,由此,文徵明见到了项笃寿的手迹,并表示赞赏。
[1]经由兄长项笃寿的引见,项元汴与文徵明有一定的交往是极有可能的,并且交情不算太浅,这从文徵明写给项元汴的手书中可以看出:“区区衰病如昨,无足道者。
中西艺术史中“赞助人”之不同
![中西艺术史中“赞助人”之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8ef97e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7.png)
中西艺术史中“赞助人”之不同张阳【摘要】由于中西方艺术发展各有其不同的特点,"赞助人"在中西方艺术史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且西方较中国"赞助人"形象显著。
其原因在于:中西方利益观不同;中西方统治者对艺术所持的态度不同;中西方艺术家志趣不同;中西方艺术创作的物质成本不同。
【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6【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赞助人;艺术史研究;利益观【作者】张阳【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3“赞助人”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方艺术的繁荣发展。
从“赞助人”而非艺术家的角度研究艺术史,是西方艺术史学界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受西方研究思路的启发,中国艺术史学家们也尝试从“赞助人”角度研究中国艺术史。
但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赞助人”角度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做法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甚至有些学者怀疑中国是否真正存在西方那种在艺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赞助人”。
对于艺术“赞助人”的研究,西方有3项代表性成果,分别来自贡布里希、哈斯克尔和巴克桑德尔。
贡布里希在《作为艺术赞助人的早期美第奇家族》一文中,对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的赞助活动进行了微观的量化分析。
哈斯克尔的研究则旨在揭示艺术是怎样在不断变化的物质和赞助条件下产生的,他在《赞助人与画家: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一书中,依靠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重构了巴洛克时代的普遍赞助模式。
而巴克桑德尔在《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图画风格的社会史入门》中将“patron”定义为“雇主”,认为15世纪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有效的服务合同的产品,它们与其说是画家风格和意志的呈现,不如说是委托和订购这些艺术产品的雇主的需求和愿望的表达。
自此以后,对“赞助人”的研究俨然成为西方艺术史学界的一种时尚。
1980年代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分别举办了题为“文艺复兴的赞助”和“文艺复兴的赞助、艺术和社会”学术讨论会,由此可见“赞助人”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国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考研历年真题试题集锦
![国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考研历年真题试题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439d99c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2.png)
国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考研历年真题/ 试题集锦中国美院2015 美术考研相关真题:中国美术史:1. 介绍3-5 个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学者的著作(不限海内外)、及其学术成就、学术观点并对其评价。
(75 分)2. 几个最感兴趣或有研究心得的明清画家,结合作品谈谈。
(75 分)艺术概论:1. 评述建国前一位艺术家的话,及自己观点。
2. 貌似是西美的一道题,记不清了。
也是材料题。
3. 对视觉艺术、视觉国学的理解。
中外美术史:一.名词解释:一共五个(10分x5)1. 卷轴画2. 笔法记3. 艺术风格等二.论述:1. 谈谈透视法及其在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中的体现和影响(50 分)三、论述:1. 中外山水画的异同(50 分)美术理论:一.推荐一部史论作品并介绍其背景及影响(50 分)二.什么是艺术风格,并谈谈⋯⋯(50 分)三.谈谈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50分)中外美术史:题目同上艺术理论:一.艺术作品的作用,结合具体作品来谈二.“逸品”的解释以及相关作品论证三.对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变更的看法以及论证(前面两题少分一点,第三题高分一点)艺术概论:1. 请就远望、近看,谈谈你对观看方式的看法2. 吴大羽的一段话(讲艺术与政治之类的关系),结合现代主义的历史,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3. 谈谈艺术史研究和视觉研究的异同,并谈谈对视觉国学研究领域的看法中国美院2016 美术考研相关真题:中外美术史:1. 论述浪漫主义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 谈谈罗马艺术的衰落的原因和表现,西方学者的认识和看法3. 南宋四家的艺术成就,结合具体作品来谈美术理论:一.简答题1. 艺术活动中,观看是怎样的一种身心体验,谈谈理解2. 六法作为中国古代美术的原则和美学标准,谈谈理解二.论述题王国维论述宋代金石学成就的一段文字谈理解感受中国美术史:一. 论述:(六选三)每题50 分1、论克孜尔石窟艺术2、谈梁思成3、论决澜社4、论《夏景山口待渡图》5、论中国古代画史、画论基本文献、论中国古代画史、画论基本文献6、论明确私人书画收藏家、论明确私人书画收藏家艺术概论:艺术概论:(前两题各40分,第三题70 分)分)1. 各举一部中外艺术理论专著,主要内容和观点各举一部中外艺术理论专著,主要内容和观点2. 用形式主义评论一幅你最喜欢的画,中西都可以用形式主义评论一幅你最喜欢的画,中西都可以3. 论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以周錬霞及其圈子为例看民国时期上海画家与赞助人
![以周錬霞及其圈子为例看民国时期上海画家与赞助人](https://img.taocdn.com/s3/m/15fe9536fc4ffe473368abbb.png)
以周錬霞及其圈子为例看民国时期上海画家与赞助人作者:傅晓晓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8期【提要】随着社会的变迁,民国时期上海传统文人画家开始面临生活危机,并开始接受新的赞助方式。
有工商背景的新社会精英成为他们的赞助人。
这些新式赞助人的赞助给画家带来了生活及创作上的影响。
这种影响除了有正面意义外,也引发画家是否从流俗的问题。
本文试以周錬霞及其圈子为例,探讨民国时期的上海画家与赞助人。
【关键词】民国上海周錬霞画家与赞助人当我们要研究某个城市的艺术时,我们要注意什么?艺术史家李铸晋告诉我们:“重要城市的艺术兴起是与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社会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中感受最为强烈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和地理变迁总能在艺术的发展进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带着这样的视角来看民国时期的上海艺术,我们会发现,由于战争时局和上海的富庶,大量人口流入上海,这为该城市的艺术发展打下基础。
上海新兴的高消费阶层又嗜好书画及古玩的搜集与典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书画家来沪。
近代作家杨逸就曾说过:“大江南北,书画士无量数。
其居乡而高隐者,不可知。
其橐笔而游,闻风而趋者,必于上海。
”那么这些背井离乡的艺术家到了上海之后是如何解决生活问题的呢?这是否会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呢?我在阅读周錬霞的诗集中发现,周錬霞在上海常与书画界朋友及商人往来,并接受赞助。
这些往来和赞助多多少少影响了她的创作,或许她可以反映出当时上海画家与赞助人的普遍情况。
一、传统文人画家的困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周錬霞经常在《礼拜六》《社会日报》《万象》《力报》《沪报》《铁报》等刊物上,发表大量诗词、散文、小说,以其优秀的文笔谋生,后来她陆续被锡珍女中、东南书画社、中华艺术书画学院等聘为教师。
但她曾在《轧米》中写:“重愁压损作诗肩,陋巷安贫又一年。
相约前街平籴去,米囊还倩枕衣兼。
梦里曾留云鬓香,缕衣丝绣紫鸳鸯。
从知煮字饥难疗,不作诗囊作米囊。
”诗中写的是四十年代物资紧张时,上海市民带着枕衣兼作米囊,半夜籴米的辛酸。
艺术社会史的语境转向——浅谈哈斯克尔的《赞助人与画家》对中西
![艺术社会史的语境转向——浅谈哈斯克尔的《赞助人与画家》对中西](https://img.taocdn.com/s3/m/8ed644cb6f1aff00bed51ed1.png)
经鼓 舞 和启发 了在 中西艺 术史 领域 的许 多研 。在
塑造呈 现 给我们 , 因此 , 在 很大 的程度 上他 们 的研究
这些 研究 之 中, 珍妮 特 ・ 修顿[ J a n e t S o u t h o m] 的 《 权力与炫耀》 [ P o w e r a n d d i s p l a y ] 应 该包含其 中。
术社 会 史研 究 的 一个 重要 的方 向 , 其 中一 些 重 要 的 研 究 成 果 对 后 来 的 中西 艺 术 史 研 究产 生 了重 要 的 影 响 。 弗 朗 西
斯 ・哈斯克尔的《 赞助人与画家——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艺术 与社会 之关 系研 究》 便是 其 中重要 的代 表。哈斯 克
去 解决作 品的材料 、 技巧、 尺寸、 藏处、 功能 和题材 的 选择 等 方 面 的 内容 。哈斯 克 尔 的 《 赞 助 人 与 画 家— — 巴洛 克 时期 意 大 利 的艺 术 与社 会 之 关 系 研 究 》[ p a t r o n s a n d p a i n t e r s: A S t u d y i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会 的关 系 , 哈斯 克尔更 感兴 趣是 社会 对艺术 的关 系 ;
事 实上 , 自从 哈斯 克尔 在 1 9 6 3年 出版 了他 的第
一
无论 是历史 学家 还 是 艺术 史 家 , 将 会 发 现这 本 书是
部关 于艺 术赞 助 的书《 赞 助 人 与 画家 》 之后 , 他 已
} 本文 系 2 0 1 2— 2 0 1 3 年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 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资助 , 项 目编号 B . 1 6 — 0 1 1 3— 1 2 — 0 2 3
美术史研究中的_赞助人_
![美术史研究中的_赞助人_](https://img.taocdn.com/s3/m/fe6014f6f90f76c661371abf.png)
商,所以他们特别欣赏佛兰德斯艺
定了15世纪赞助制度的基调。巴氏进
术中对华丽高贵的服饰作的夸张描 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 一步鞭辟入里地剖析了 15 世纪合同
绘。可见二者的趣味不谋而合。该文 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 强调重点的不断演变,即淡化昂贵颜
丰富的文献资料与富有想象力的历 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 料规定和突出绘画技巧要求这一过程
有势的普通人也开始订制艺术作品,
会的媒介作用、作坊的状况、某些材
一代大师如雕刻家多纳太罗、建筑师
料的特定价值等等做了精心阐述。他
布鲁内莱斯基,以及人文主义者布鲁
一再强调,15 世纪是预订画作的时
尼和阿尔贝蒂等等正产生于美第奇家
期,它不同于后期浪漫主义的情况。
族重新掌控佛罗伦萨城。
他以菲利普·利皮为乔瓦尼·美第奇
史思辨相结合,这是从赞助人角度 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 的演变进入了对绘画技巧本身崇拜的
解释艺术现象的发轫之作。
会前提之一。”[3]通过贡布里希的研 历史过渡,而对于大师的膜拜势必伴
西方美术史研究中涉及赞助人的 究,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文 随着艺术家个人作用和社会地位的提
三项代表性研究成果分别来自贡布里 艺复兴时期赞助人在艺术中的作用, 高。[5]巴氏通过构织15世纪意大利
的“等号式理论”,诸如新古典主义艺 哈氏的启发。
有“赞助人”的含义。在现代词典中,
术代表贵族阶级的趣味,而喜爱精雕 美国学者谢柏轲认为现代的艺术 由于patron译为“赞助人”、“保护人”
细作的风格则是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嗜 史家有责任去评估由艺术与社会等级 或“顾客”等,所以李铸晋也特别指
好等等。[6]哈斯克尔以无可辩驳的 联合而形成或歪曲历史记载的方式, 出在使用这个术语时,重要的是应当
艺术赞助人角度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有效性分析
![艺术赞助人角度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有效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d93ec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4.png)
艺术赞助人角度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有效性分析
陈长田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 英国美术史家哈斯克尔的著作<赞助人与画家>开辟了西方美术史研究的新视角,对西方各国美术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今国内艺术市场的活跃,引发了人们对艺术赞助人的探讨.但是用艺术赞助人这一角度研究中国美术史的有效性有多大是值得分析的问题.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陈长田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美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风格分析法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运用 [J], 陈瑶
2.中国画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从《中国画艺术专史丛书》撰写的角度 [J], 周积寅
3.从认识论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 [J], 杨丽娟
4.论艺术史学研究方法中的图像学与风格学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适用性 [J], 张湫逸;张卫
5.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外部股东监督的有效性——一个从投资者法律保护角度的分析[J], 栾天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外销油画与西方艺术赞助人
![清代外销油画与西方艺术赞助人](https://img.taocdn.com/s3/m/8805bf3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f.png)
赏鉴APPRECIATION文、图:胡光华清代外销油画与西方艺术赞助人1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清代中国珠江口岸——广州崛起的油画大家,18世纪以史贝霖(Spoilum) 为代表,19世纪以林呱(关乔昌)为代表。
尤其是林呱(Lamqua ,即关乔昌)通过与侨居中国澳门鬻画为生的英国著名肖像画家乔治·钱纳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4)的艺术竞争,赢得了西方艺术赞助人的青睐,使清代中国南方通商口岸的油画外销进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蓬勃发展时期。
本文围绕这几个中西油画家与西方艺术赞助人的关系,揭示18-19世纪西画东渐中国与中国油画外销的发展。
为王子绘像的史贝霖史贝霖是迄今所知清代珠江口岸——广州最早的油画大家。
有关他的文献料表明,他一开始是在玻璃上绘制油画肖像而崭露头角的,现存最早的一幅玻璃肖像画上用英文写的标签署明“史贝霖于1774年10月画于中国广州”。
据西方学者研究表明,史贝霖此作画的是英国船长托马斯·弗瑞,也就是说中国玻璃画家已开始为外国来华航海家绘制人物写生肖像,这标志着中国肖像画市场及艺术赞助人之间关系从此建立起来。
当时外国来华的船长、商人或官员,都喜爱请史贝霖为其画像,这一点在莫瑞斯的《1788至1789年从中国到美国西北海岸航行记》中可以寻见。
他叙述了一位来自夏威夷群岛的王子在广州时产生了画肖像留念的兴致,于是便请史贝霖为其画肖像。
“差不多没有什么文字能形容他的富有,他期望得到一幅史贝霖为他画的肖像……画家的确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他的生平精神风貌。
”王子对肖像画很满意。
史贝霖的肖像画市场之好,从19世纪初到过广州的一位名叫瑞尔夫·哈斯堪的美国马塞诸塞州人所写的肖像画日记可见一斑。
哈斯堪的肖像画作于1803年,他在同年日记中写道:“觅得空闲之时,我去找史贝霖,请他替我画肖像,坐了两个小时就画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史研究中的“赞助人”张鹏2012-12-3 17:47:13 来源:美术研究内容提要:赞助人研究是西方美术史吸收社会学研究方法而衍生出的一个独特视角,但赞助人在中外美术史上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因此西方美术史研究所提供的观察问题的角度也不能全盘地、机械式地应用于中国问题的解决。
在使用外来方法时,鉴别与吸收同样重要。
故本文尝试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作一番学术回顾,以期温故知新。
关键词:美术史;赞助人;方法论;收藏;鉴赏;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中一向重视史学探讨,有褒贬的历史,有所谓“疏通知远”,有所谓“通古今之变”。
近代梁启超提倡新史学,所谓新史学及新史,就是用现代最新之方法,以改造旧史。
而中外美术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影响着美术创作实践进程的“翻案”,也大都起因于史家以新的观念与方法对既有史料的重新审视和处理。
艺术家和艺术行为的赞助人是艺术史中最基本的人的因素。
通过赞助这一重要因素,艺术与社会发生联系。
因此通过对艺术家与赞助人的关系研究,可以透视资金在艺术领域中的流通状况。
赞助人是社会学比较关注的一个角度,它是从西方美术史学研究中衍生出的一种方法。
在西方美术史的研究中,赞助人的方法有助于解决包括作品的材料、技巧、尺寸、藏处、功能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但它在涉及作品的鉴定问题时,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赞助人一词,或称从赞助人角度观看中国古代美术史,学者做了诸多尝试,涉及自先秦至明清以来长时段的历史。
由于中国美术史与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那么在使用这样一个概念的时候,或者说是使用这样一个方法的时候,学者们首先需要认真的鉴别。
本文主要介绍近年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
[1]一、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赞助人《牛津英语词典》对赞助人(patron)一词下的定义是:“提供具有影响力的支持以促进某人、某项事业、某种艺术……等的利益的人,另外,在商业用语中指某位常客。
”西方艺术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的赞助息息相关。
西方中世纪的艺术家为教会创作,发端于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运动至15世纪30年代走向巅峰,有钱有势的普通人也开始订制艺术作品,一代大师如雕刻家多纳太罗、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以及人文主义者布鲁尼和阿尔贝蒂等等正产生于美第奇家族重新掌控佛罗伦萨城。
最早研究艺术赞助的学者之一是艺术史家瓦尔堡。
他在1902年撰写的论文《肖像艺术与佛罗伦萨中产阶级》,考察艺术赞助人洛伦佐•德•美第奇时期佛罗伦萨中产阶级赞助人的精神状况和艺术趣味。
他认为这些赞助人之所以希望请佛兰德斯画家画肖像、之所以发狂地收藏佛兰德斯艺术,其原因在于:这些赞助人都是原纱染厂商和丝绸制品商,所以他们特别欣赏佛兰德斯艺术中对华丽高贵的服饰作的夸张描绘。
可见二者的趣味不谋而合。
该文丰富的文献资料与富有想象力的历史思辨相结合,这是从赞助人角度解释艺术现象的发轫之作。
西方美术史研究中涉及赞助人的三项代表性研究成果分别来自贡布里希、巴克桑德尔和哈斯克尔,其对个案研究的细致梳理与考证,使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方法的衍生和运用。
英国的人文主义学者贡布里1960年在对美第奇家族的早期赞助的研究中表明,直至15世纪,“艺术作品是捐赠人的作品”,[2]也就是说,被视为创作者的是赞助人而非艺术家,因为是赞助人全盘控制了题材和媒介。
因此,我们如今所说的“艺术”在当时是用来表达宗教信仰,而不是传达审美情感的。
马西莫.菲尔波精辟地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之一。
”[3]通过贡布里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赞助人在艺术中的作用,它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即一批对人文主义和艺术充满热爱和有着独到眼光的赞助者与那些杰出的艺术家一起将文艺复兴艺术推向了顶峰。
英国的巴克桑德尔毕生致力于研究文化史与批评的关系。
他在写于1972年的《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和经验:图画风格的社会史入门》中对赞助人所下定义为:“约请作画,提供资金及确定此画用途者。
”[4]另外他还特别指出“patron 一词是个从其它不同情景中获得诸多微妙含义的专门术语。
”由于赞助人在画作交易上不一定乐善好施,因此巴氏在该书中将其称之为“雇主(client)”。
在这部书中,巴克桑德尔对于雇主是如何参与了画作的制作、艺术市场的结构、画家和雇主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的媒介作用、作坊的状况、某些材料的特定价值等等做了精心阐述。
他一再强调,15世纪是预订画作的时期,它不同于后期浪漫主义的情况。
他以菲利普.利皮为乔瓦尼.美第奇创作祭坛三联画和基兰达约为因诺琴第修道院创作《博士来拜》为例,阐述了一件艺术作品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积淀,这些关系是通过与艺术生产的具体联系体现出来。
正是由于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有效的服务合同的产品,因此我们在观看这些委托的艺术和建筑时必须考虑赞助者的需求和愿望。
透视合同内容所述可见,在佛罗伦萨尤为盛行的商业性的交往奠定了15世纪赞助制度的基调。
巴氏进一步鞭辟入里地剖析了15世纪合同强调重点的不断演变,即淡化昂贵颜料规定和突出绘画技巧要求这一过程的演变进入了对绘画技巧本身崇拜的历史过渡,而对于大师的膜拜势必伴随着艺术家个人作用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5]巴氏通过构织15世纪意大利绘画交易形成的网络结构,以寻求绘画技巧的经济基础,从而使研究进入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英国艺术史学家弗朗西斯•哈斯克尔对于艺术赞助研究的主旨是揭示艺术是怎样在不断变化的物质和赞助条件下产生的。
他依据原始材料,对赞助人和收藏家的不同动机与趣味,以及艺术市场机制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由此而得出具体的、可以证伪的说明。
哈氏著作《赞助人与画家对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则是为巴洛克艺术“翻案”,推翻了巴洛克艺术是耶稣会精神表现这一流行看法,而得出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家进一步完善了文艺复兴的成就,在透视、明暗和色彩技巧上精益求精,创造出了更为复杂更为惊人的错觉效果。
哈斯克尔对于导致巴洛克时代意大利画坛星光寂寥的解释是:前所未闻的宗教世俗的赞助热情抑制了艺术个性和独创性,迫使其就范于一种“公共风格”。
哈斯克尔还将这一成果扩大到对于19世纪法国艺术的重新审视,由此推翻了许多广为流传的“等号式理论”,诸如新古典主义艺术代表贵族阶级的趣味,而喜爱精雕细作的风格则是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嗜好等等。
[6]哈斯克尔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推翻了一系列的公认定论,揭示了许多被忽视和遮蔽的历史真相,使我们对艺术史有了新的认识。
综合上述学术成果,从瓦尔堡对赞助人原始文献的缜密研究、巴克桑德尔对文艺复兴几百份合同资料的梳理,到哈斯克尔对有名有姓的赞助人、收藏家和画商的趣味,展览、画廊和其他影响艺术创作的各种可能因素的生动描述与分析,以及更多相关的西方美术史的研究,[7]可见,赞助人这一新的视角为美术史既有史料的重新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打开了思路,但同时也应看到基本功力的长期积累是新观点、新方法得以施展的坚实基础。
从古代碑文的著录,档案文献的保存和整理,各种史籍和专集的编纂到数量宏大的专题研究和学术论文,这些都是西方史学之功力所在。
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这一坚实基础的存在,新观点、新方法才能有施展的余地。
二、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赞助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倡导对方法的重视,这与上世纪80年代学者的讨论、译介与争论分不开,[8]同时也受惠于国外中国美术史研究对于方法的重视与自觉,从而促进了研究方法的讲求和多元并存。
以哈斯克尔的艺术与社会研究为例,就深刻地影响到了国外中国美术史的研究。
李铸晋的《赞助人与画家》、高居翰的《画家的实践》到包华石的《早期中国的艺术与政治表现》,从书名、理论框架、探讨的具体问题、各种观念的论述、对艺术家的解释,作者们都不讳谈到受哈氏的启发。
美国学者谢柏轲认为现代的艺术史家有责任去评估由艺术与社会等级联合而形成或歪曲历史记载的方式,他提出了如下艺术赞助研究的若干命题赞助人怎样确切地支配他们雇佣的画家创作的作品、风格和内容,这和那些非交易性的求画者(朋友或其他人)对业余画家及其作品的影响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地方性的职业绘画组织,它们如何发挥作用?业余画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所谓业余的?被文人们大量忽视而只偶然见载于官方史籍的皇家画院是如何建立并怎样发挥其作用的? [9]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内向观”(instrinsic study)为主的研究方式开始与“外向观”(extrinsiCstudy)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
[10]这一研究方法的运用,打破了中国美术史的一些传统认识:即画如其人,而是将绘画作品意义的来源从内部引向外部,从个人引向社会,从而有助于研究中国绘画的社会和经济状况。
其代表事件就是1980年11月20-24曰在堪萨斯市纳尔逊博物馆由李铸晋组织的“艺术家与赞助人:中国绘画中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研究讲习会,其中心论题就是画家与收藏者、赞助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主持人,李铸晋对赞助人的概念作了阐释,他认为艺术赞助人的兴趣爱好和赞助会影响艺术创作。
艺术若要生存,它就必须对人类有价值。
它或者作为商品或者功利品,或者是审美手段或精神事物。
只要涉足这些方面中一项或者几项的人就可以被看作是赞助人。
同时,李铸晋也提到,奇怪的是中国传统著作似乎并没有提到一个与“赞助人”(patron)含义相当的术语。
“鉴赏家”和“收藏家”的意思相近,但都不含有“赞助人”的含义。
在现代词典中,由于patron译为“赞助人”、“保护人”或“顾客”等,所以李铸晋也特别指出在使用这个术语时,重要的是应当牢记它在英语语言中更深刻的含义。
此次会议提交的17篇论文,涉及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赞助人与机构包括著名的“收藏人”、左右时代审美风尚的文人和艺术家群体、大家族,与重要城市相关的士人等,宫廷皇室、画院、寺庙道观。
与会的年轻学者从具体个别画家和画派的研究中去揭示拥有经济力量的收藏者与赞助人在与画家交往中对画风发展的导向与制约。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揭示了绘画风格形态演进的外部原因与内部依据的关系,反映了对中国美术史在方法上的新变化。
[11]这一研究视角的拓展,揭示出了中国美术史历来被忽视的一个方面,即自从宋朝开始,一些艺术评论家总是重复地认为创作本质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
他们觉得艺术家不仅是画他们所认为最美好的事物,甚至完全不考虑到买主或消费者的品味。
[12]这种理想主义则部分地遮蔽了赞助人和公众的关系及其趣味的相互影响乃至冲突。
因此包括高居翰、包华石在内的学者通过他们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中国绘画也和其他国家、民族的艺术一样,会受经济的或类似经济的交易行为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体系下,艺术家作画乃是为了报答、迎合社会上的某些人的需求或期望,从这种交易的过程中,来表现自己的才能、或传达自己的情感,甚至获取某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