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学案14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桥之美教案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桥之美教案鲁教版

第十四课桥之美教材分析:《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一般规范的说明文不同,在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生字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

B、体会本文语言古朴典雅、优美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累有关桥的常识,审美的一般常识,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

学情分析:学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一些知识,需要进一步熟练巩固。

同时对描写抒情在解说过程中的作用要仔细领会。

教法及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有感情的朗读。

搜集信息,筛选资料,积累。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各种桥的图片及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钢琴曲《秋日私语》为背景音乐。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我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那么桥的美都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

(二)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1、本文作者:选自《》。

2、给加点的字注音:点缀.()驻.()足和谐.()煞.()它风景前瞻.()后顾险峻.()3、解释词语: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稍微差一点儿,而结果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作者看来,桥的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提示: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启发是让学生生发开去,谈自己的看法。

《桥之美》课文教案设计

《桥之美》课文教案设计

《桥之美》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桥之美》,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桥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桥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生活质量。

(3)学会关爱环境,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桥梁类型的特点和区别。

(2)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桥的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桥梁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桥梁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组间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桥梁美的内涵。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美桥。

2. 拓展作业:(1)调查家乡的桥梁,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2)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字体、画面、创新性等方面。

3. 拓展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调查、分享环节的表现,以及对桥梁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类型的桥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桥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学案-精选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学案-精选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学案内容预览:十二桥之美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

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

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2. 走近作者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

一九四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

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

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

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

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

3.相关资料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

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

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

《桥之美》课教案

《桥之美》课教案

《桥之美》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桥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2)培养学生对桥梁设计的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桥的特点和美感。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桥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桥梁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桥的定义与分类(1)桥的定义:桥是一种建筑物,用于跨越障碍物,连接两个地点。

(2)桥的分类:按照材料、结构形式、跨越方式等分类。

2. 桥的基本结构(1)桥台:桥梁的支撑部分。

(2)桥墩:桥梁的主要承重部分。

(3)桥面:桥梁的行驶部分。

(4)桥梁跨越部分:包括梁、拱、悬索等。

3. 桥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安全性:保证桥梁的结构稳定和行车安全。

(2)实用性:满足交通需求,便于管理和维护。

(3)经济性:合理利用资源,控制工程成本。

(4)美观性:注重桥梁造型与环境的协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桥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2)桥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桥梁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2)如何将美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1. 教具:PPT、图片、案例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世界各地的桥梁美景。

(2)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桥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1)展示典型桥梁案例,如赵州桥、港珠澳大桥等。

(2)分析桥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美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动手制作桥梁模型。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桥之美》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对桥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1.2 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桥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2.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3.3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桥之美》的作者及其背景。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桥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4.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

4.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写作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桥梁的作文,体现桥梁之美。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桥梁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6.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7.2 教学方法反思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7.3 学生反馈反思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学科交叉结合美术、历史等学科,让学生了解桥梁的设计和建造技术。

8.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特色的桥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桥之美》导学案[工作范文]

《桥之美》导学案[工作范文]

《桥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扎实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准确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品味形象生动语言的能力。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获得简单的审美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学会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使用说明】在充分预习,朗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指导】一、预习点兵。

读一读、写一写重点字音字形。

二、走进说明文,知识储备。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然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用描写景物,或者是抒发感情这样的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字进行说明,这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法。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三、初读课文,走进桥之美。

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何感想?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四、研读与赏析.结合课后研读与练习二,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并加以分析。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五、拓展延伸。

通过阅读产,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好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自学练习】圆的魅力①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千姿百态的形状。

其中既有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精雕细刻的得意作品,也有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杰作。

② --------------------------------- 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圆最简单的形状之一,不仅是大自然的宠儿,也是现代文明所离不开的。

圆,弥撒在我们周围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整个宇宙到处都有它的形迹。

③静态的,如锅、碗、瓢、盆、杯、碟、缸、桶都是圆的,顺手拿出几个硬币,又是圆的;头痛脑热服几片药片吧,好几个“圆”也被吞进肚子里;小到原子、电子,大到地球、太阳和宇宙天体,无一不与圆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桥之美》导学案

《桥之美》导学案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 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 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 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 令画家销魂!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 作者将时间 限定为杨柳刚刚返 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 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 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 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 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 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 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预习展示
口吻( wěn ) 强劲( jìng ) 孕育( yùn ) 大弧线( hú ) 纤细( xiān ) 点缀( zhuì ) 飞瀑( pù ) 摄影( shè )
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 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结构: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 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 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 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 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 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 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 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 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 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 寻着桥的身影。
合作互学 研读课文
(1)作者认为桥的美体现在哪里?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
哪些例子? (3)桥在各种环境中主要起到了怎样
的作用?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来欣赏一副 画?
班内交流展示,师生评学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第14课《桥之美》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本文体裁:带说明性的小品。

⑵体会文中所说的桥之美“美”在哪里,学习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

⑶体会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查资料,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

⑵通过反复阅读、赏析课文,借助形象,理解作者的审美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法;情景体验法。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八年级上册《桥之美》学案

八年级上册《桥之美》学案

八年级上册《桥之美》学案【学习目标】、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2、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揣摩文中难句所蕴涵的情味。

【学习流程】一、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煞它风景()zhù()足xiā魂媒介2、想一想,有那些赞美桥的古诗词,把它写下来。

二、学习研讨3、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4、为了更好地阐释“桥之美”,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请各用一句话概括。

、理解文中语句丰富的蕴涵。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6、说说《中国石拱桥》与本文在表达手法上的区别。

三、扩展学习7、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水的语言水是会“说话”的。

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

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暧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

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刻,叫声又不是那样响了。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放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

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

热气泡在冷水里放出了大量的热,它们温度降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

《桥之美》小学语文教案

《桥之美》小学语文教案

《桥之美》小学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桥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桥梁的特点和魅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桥梁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桥梁,提高学生的生活观察力。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桥梁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难点:体会课文中对桥梁美的描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桥梁图片及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桥梁的了解和见闻。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词汇。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桥梁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3. 欣赏桥梁之美(1)展示各种桥梁图片,让学生感受桥梁的美。

(2)学生分享他们对桥梁美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描述一种桥梁。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生活中的桥梁,记录下他们的美。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2)以“我眼中的美桥”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桥梁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桥梁的美。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合作: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学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作者关于“桥之美”的观点,学习从某一解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2. 读文章优美的语段,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

3. 掌握本文所揭示的美学原则,欣赏桥的美,培养健康科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与难点:1. 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

2. 理解作者关于“桥之美”的观点,学习新的审美视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师从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学习一些美学原理,感受一下“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吴冠中, 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如果说美术是我的配偶的话,文学就是我的情人。

”——吴冠中《艺术是修道院,是要舍弃生命的》吴冠中则是现当代中国画家中“画中有文,文中有画”的文画双绝!——张翼《绘画大师的文学情人》三、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文艺工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爱桥的原因又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桥之美”?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四、研读赏析过渡: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让我们感受到桥的存在使原来平淡的景物焕发了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几幅画面。

熟读第四、五段而狭窄、令人憋闷)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清气爽)令人销魂(强弱、轻重、动静、厚重古老与轻(急促、惊险)卷的高潮)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桥之美》教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桥之美》教案  鲁教版

《桥之美》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品味语言;理清文路,理解文意,把握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学会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清新婉约,行文典雅,学生爱读。

但本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要理解这些内容,对初中生来说稍难了些,所以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疏导。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设计1.朗读法,以读带讲。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

因此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观察法。

通过比较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4.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五、教学媒体设计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始终。

14桥之美 教案

14桥之美  教案

14《桥之美》教案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习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学习方法;朗诵法、讨论法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出示桥的美丽图片。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新授:一、初读课文,初悟桥之美: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预设:吴冠中,1919年生,江苏省宜兴市人,被国际艺坛认定的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

2.读准字音:煞它风景纤细颐和园驻足前瞻后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3.作者作为一名画家,他喜欢桥的原因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原句)预设: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教师提示:抓住关键词“缘”的意思就是:原因;点明画家眼中的桥注重的是桥的形式美;与此句话对应的语句是文章结尾: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只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就具备了桥之美。

总结:形式美主要表现在:构成作用和联系作用)4.文中介绍了哪些环境下的桥?(请以4、5、6段为主;提示:比如苇从中的石桥)第四自然段:苇从中的石桥、细柳拂石桥、水天一色背景下的长桥、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出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补充:如果画面中缺少了桥就构不成美丽的画面,这些桥起到了构成的作用)第五自然段: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的桥、庄稼地里的桥、索桥——桥的作用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14课《桥之美》
编写人:陈婷复核人:使用日期:2012. 11 编号:14★今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诵课文。

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理清行文思路,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思维导航】: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吴冠中: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
1.给加点字注音
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
2.解释词语
驻足销魂:
前瞻后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 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4. 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
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写在下面。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

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
四、拓展延伸,迁移生成
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出处:作者:
诗句:出处:作者:
【当堂测评】: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在大慨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

B.彻底催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C.即使碰不见晓风惨月,也令画家消魂。

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C.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D.如果煞它风景,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
(2)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4)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