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物(选修)期末复习(一) 遗传的基本规律(1)

【课标扫描】

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C )

2. 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C )

【知识网络】

过程:P :高茎×矮茎→F 1

F 2 特点:①F 1只表现显性性状。

②F 2出现

现象,分离比为显:隐=3:1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 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 成对 存在的。

③F 1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 ,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只含D或d的雌配子(1:1)和只含D或d的雄配子(1:1),因

此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 。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的。

实验原理:本实验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 雌、雄生殖器官 ,甲乙小桶内 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实验注意事项:①摇动两个小桶,使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 ②随机抓取 ③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 ④重复50~100次 教材P6讨论题 ①方法:让F 1与 类型相交(即 ) ②作用:测定F 1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测定F 1基因型、判断F 1在形成配子时的基 因的行为 ③结果:与预期的设想相符,证实了Ⅰ.F 1是杂合体,基因型是 。 Ⅱ.F 1产生D 和d 两种类型且比值相等的配子。 Ⅲ.F 1在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提醒:雄配子的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数目,而不是(1:1)的关系。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 遗传因子 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 遗传因子 发生分离,分离后的 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一对相对性状

的杂交实验 基因的分离定律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假说 遗传图解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内容

过程:P:黄圆×绿皱→F1F2 9 :3 :3 :1

特点:①F1全为黄色圆粒

②F2有两种亲本类型:黄圆占、绿皱占;

两种重组类型:绿圆占、黄皱占。

①豌豆的粒形和粒色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两对的两对

(Y与y、R与r)控制。

②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YYRR和yyrr,分别产生YR和yr的配子

③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是,表现为黄色圆粒

④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Y与y、R与r)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等位

基因(Y与R、r,y与R、r)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进入配子中,结果产生了

比值相等的四种雄配子和比值相等的四种雌配子(注意雌雄配子数量一般不相等。)

⑤F1的各种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即有种组合方式,致使有基因型,

4种表现型比例接近

①验证方法(测交):让F1与隐性类型(绿色皱粒)杂交

演绎推理:F1×绿皱-→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②实验结果: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

③结论:F1产生了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后代才会出现四种比例相等的后代。

控制的遗传因子的是互不干扰的;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不同性状的遗

传因子。

①精心选择实验材料:豌豆①具有稳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②严格自花传粉;③花比

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②科学设计实验方法:先研究一对,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这种由少到多的研究方

法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③用统计学方法统计结果:深刻地认识到数字中所隐藏着的规律。

④科学设计实验程序,采用假说——演绎法,巧妙地设计了测交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

了他的假设的正确性。

思考:请分析果蝇、玉米作为遗传学的研究材料,有哪些优点?

1900年,三位科学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将遗传因

子更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

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

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以上2点要求真正理解。) 孟德尔的实验过程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研究思想?提示:“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