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4

2020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4
2020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4

群落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答案】C

【解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几种类型。结合题意分析,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两者都是营腐生生活的真菌,在同一培养基生活时,会由于争夺培养基中的水分、无机盐和养料以及生活空间等而发生斗争,这种种间关系属于竞争。

2.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

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由强变弱

D.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般情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A错误;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由弱变强,C正确;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D错误;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答案】C

【解析】发生山崩处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破坏的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还存在地被植物,如苔藓等,说明还存在垂直结构,B正确;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裸岩上进行的初生演替,最先

出现的生物是地衣,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所以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A错误;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B错误;土壤盐碱度会影响土壤中生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C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考点定位】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名师点睛】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其中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C. 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 一座山中从山脚到山顶物种的差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错误;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种间关系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C正确;一座山中的物种从山脚到山顶属于不同的群落,D错误。

6.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

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B. 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

C. 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图中害虫存活率的降低是由于食物短缺

【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率具有不定向性,与农药的使用没有必然关系,A错误;由图可知,在A、B、C、D进行防治后种群密度又会上升,应该是药物防治,而E点后种群密度降低并稳定在一定程度,故E点是生物防治,B正确;E点后害虫的种群密度才降低,则E点后种群年龄结构应是衰退型,C错误;由题意可知,害虫的存活率降低是因为使用药物或者引入天敌,D错误。

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B.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在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值≥1

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项正确;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量的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项正确;在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λ值不一定≥1,C项错误;弃耕农田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8.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

的关系是()

A. 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

D. 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N1的数量始终多余N2,且N1的峰值和最低值的出现总是早于N2的峰值和最低值,因此二者是捕食关系,N1是被捕食者,N2是捕食者.

解:A、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N2后增加者后减少表示捕食者,N1先增加者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A错误;

B、曲线图中一种生物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表示捕食关系,N2的峰值低表示捕食者,N1的峰值高表示被捕食者,B正确;

C、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才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错误;

D、曲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才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D错误.

故选:B.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动.

9.下列有关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的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一般来说丰富度越高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故A错误。不同群落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B正确。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C正确。丰富度越多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D正确。

考点:群落物种丰富度

10.一渔民承包一鱼塘,他应怎样合理利用池塘生态系统()

A.禁渔三年B。捕捞要彻底

C.适量捕捞成鱼D。饲养单一品种

【答案】C

【解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实践意义充分利用资源。

11.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 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C. 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

D. 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A项正确;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B项正确;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C项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不同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而成年毛竹、幼年毛竹、竹笋属于同一个物种,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相关内容,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利于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2.下列有关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酒精的作用是对小动物进行固定和防腐

B. 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是对该细胞进行解离

C. 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观察染成橘黄色或者红色的脂肪滴需用显微镜

D. 一个渗透系统达到平衡时,漏斗内的溶液浓度仍然可以高于烧杯中的溶液浓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需用70%的酒精浸泡小动物,其作用是对小动物进行固定和防腐,A项正确;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B项错误;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可将花生子叶薄片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染成橘黄色或者红色的脂肪滴,C项正确;一个渗透系统达到平衡时,由于漏斗内的水柱形成的静水压,阻止了溶剂分子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造成漏斗内的溶液浓度仍然可以高于烧杯中的溶液浓度,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渗透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培养皿中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一个菌落是群落

B. 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淘汰原有优势种

C.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培养皿中含有微生物生活的营养物质,不一定只有一种生物生存,因此不是一个群落,故A错;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群,不是取代原有的种群,故B错;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不循环和逐级递减,故C错;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4.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结构

C.优势种 D.种间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优势种和群落的演替等.

解: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优势种和群落的演替等.其中群落的物种组成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故选:A.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15.某生物小组做了有关种种群和群落的研究,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通常采用标志法重捕法调查一块菜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B.用性外激素杀死雄虫后,昆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

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地点,则二者一定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蚯蚓的活动范围较小,故应该用样方法测量,A错误;性外激素杀死雄虫后,昆虫的出生率会降低,B错误;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同地点,可能属于竞争,也可能属于捕食等关系,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和群落

16.金翅雀对田间的稻草人不再害怕,这种学习方式是:

A.习惯化B.联想学习C.印痕学习D.模仿

【答案】A

【解析】习惯化是动物受一种信号的反复刺激,反应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印随学习则是有些鸟类,新孵化出来的雏鸟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能活动的较大物体的紧紧相随;联想学习则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联系起来,诱发同样的行为;模仿是幼年动物仿照年长的动物的行为。

17.17.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 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D. 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答案】D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就是对光照的充分利用,B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C正确;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不是温度和水分,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空间结构

18.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 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 一块朽木上的蘑菇、木耳等全部真菌

C. 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D. 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水生昆虫及细菌等全部生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枯树不属于生物。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没有动物栖居的植物群,也没有不与植物发生关系的动物群,因此,群落就是指生物群落而言。而对生物群落的命名则是以群落中主要的植物种类命名的,如草原、森林、农田等生物群落。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对生物群落的理解。

19.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 共生

B. 寄生

C. 竞争

D. 捕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2、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解:真菌侵入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

故选:B.

考点:种间关系.

20.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

B.甲可表示在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甲曲线表示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曲线图表示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解:A、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A错误;

B、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正确;

C、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C正确;

D、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D正确.

故选:A.

考点:群落的演替.

21.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①正确;②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种群数量增长受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制约,②错误;

③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由于对环境适应性强,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的多样性,③正确;④一个外来物种到一个新的环境,该种群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④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外来物种的入侵

【名师点睛】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①占据空的生态位;②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③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④侵入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⑤缺少天敌的控制.

22.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往往会降低猎物的种群数量,使猎物变少,因此移出捕食者会使猎物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物种存活的机会。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捕食者若被移除,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反而会降低。下列哪种捕食者若被移除,可能造成当地物种多样性降低A.会捕食其他捕食者的捕食者B.会捕食处在竞争优势地位的猎物的捕食者C.会捕食处在竞争劣势地位的猎物的捕食者D.食性专一的捕食者

【答案】选B

【解析】若“会捕食属于竞争优势猎物的捕食者”被移除,则处于“竞争优势”的被捕食者数量增加,可能造成当地物种多样性的降低。故选B。

2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 共生

B. 寄生

C. 竞争

D. 捕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种间关系包括:共生、捕食、竞争、寄生,从题干可知,所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选C。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4.下列有关群落结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植被的分层结构适于预测鸟类的多样性

B. 水生群落的层次性是由光的穿透性决定的

C. 陆地上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

D. 温带森林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不同,这就是群落的季相

【答案】B

【解析】因植物的分层现象,不同的鸟类栖息地和食物不同而形成鸟类的多样性,所以植被的分层结构适于预测鸟类的多样性,A正确。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含量等因素决定,B错误。陆地上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的水平结构,C正确。温带草原和森林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不同,这就是群落的季相,D正确。

25.科研人员对某封闭小岛连续两年的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社鼠的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B. 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恢复

C. 决定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迁入、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

D. 若要研究该岛的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

【答案】B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对某封闭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进行统计的结果,其中秋冬季社鼠种群中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该季节社鼠种群数量相对较少;春季社鼠种群中雌性仍多于雄性,但性比有所下降,而社鼠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时,社鼠种群中雌性数目接近于雄性,此时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夏季社鼠种群中雄性多于雌性,此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详解:由图可知,在秋冬季,社鼠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A错误;由图可知,性别比例维持在较低水平时种群数量相对较高,可见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的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恢复,B正确;由于是封闭小岛,无迁入和迁出,因此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错误;丰富度是群落的结构特征,因此研究该岛物种丰富度只能在群落层次上进行,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

26.图为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在我国,一种叫做水葫芦的水生植物进人我国江河湖泊生长,短短两年时间将云南滇池水面几乎全部占据,造成旅游、水产多方曲损失。图中曲线_______(填“a”、“b”)符合水葫芦种群数量的疯狂增长。

(2)为获得最大可持续的经济效益,人们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留存猎物或鱼的数量应保持在图中__________水平。

(3)环境容纳量是指图中的__________数值.一定空间中的种群数量在此值时,表示该

种群出生率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死亡率。

(4)自然条件下,生活在加拿大森林中的猞猁以雪兔作为食物,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关系,使两者的种群数量处于波动中。

【答案】(1)a

(2)K/2

(3)K 等于

(4)捕食

【解析】(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下的增长环境中的增长(理想条件)。

(2)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K/2后进行,原因是K/2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3)环境容纳量是指图中的K值,一定空间中的种群数量在K值时,表示该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4)自然条件下,生活在加拿大森林中的猞猁以雪兔作为食物,说明属于捕食关系,使两者的种群数量处于波动中。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27.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

(1)图2中的甲虫具有多种体色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____多样性。

(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由图1可知,种群I和种群II (选填“是”或“不是”)____________同一物种。

(4)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____。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 ____________。

(5)根据图1两个种群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哪个种群?_________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____作用。

【答案】(1)基因(2)基因突变提供原材料基因频率

(3)是

(4)基因交流生殖隔离

(5)I 选择

【解析】(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2)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该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故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3)由图1可知,种群I和种群II 可以进行基因的交流,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4)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地理(生殖)隔离。

(5)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1,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名师点睛】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8.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为研究稻鸭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稻鸭共作对稻田中杂草密度、物种丰富度及稻田杂草相对优势度的影响

注: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1)采用样方法调查杂草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表中物种丰富度的数据表明,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_____,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2)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的复杂性,鸭和水稻生活在一起,可以吃掉杂草、害虫等,减少稻田的除草、施肥和用药,从生态学原理上分析,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是_____。

(3)研究人员又绘制了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_____(填乙、丙、丁)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_____b+c+e(填大于、等于、小于)。

②f的能量属于丙的_____,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_____。

【答案】随机取样物种数目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轻了环境污染乙、丁大于同化量取样器取样法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明显推断出,鸭的作用可以抑制一些杂草的生长,如草龙;同时有些杂草取代了它的优势地位,如节节草。不同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不同的空间,所以要根据群落的结构采用适应的处理方法。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1)杂草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鸭为杂食性水禽,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可知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

的物种数目,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

(2)稻田生态系统中鸭的引入,增加了生物种类,可以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鸭和水稻生活在一起,可以吃掉杂草、害虫等,减少稻田的除草、施肥和用药,从生态学原理上分析,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轻了环境污染。

(3)①据图可知,甲为大气中的CO2库,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即图中的乙、丁,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水稻才能表现为生长,此时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大于b+c+e。

②f属于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即指的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丙的同化量的一部分,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29.某稻田生态系统中有卷叶螟及其天敌——青蛙等生物,图甲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图乙表示卷叶螟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甲图中,次级消费者指的是__________,①②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2)甲图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h表示储存在初级消费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内的能量。

(3)由甲图可知,该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利用的是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的能量。

(4)图乙中,e点时卷叶螟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为获得水稻产量的最大收益,应将卷叶螟种群密度至少控制在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点之前。

【答案】青蛙呼吸作用a或g遗体、残骸e/b×100%g、h、i K值(环境容纳量)c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据此依题意从图甲和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确定图甲中各字母所示过程的含义和图乙中各字母所示时间点与种群数量的关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1)依题意可知:在该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属于生产者,卷叶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属于次级消费者。图甲中的①、②、③依次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2)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包含在a或g中。h表示储存在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内的能量。

(3) 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b,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e,所以该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e/b×100%。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即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其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各营养级生物的遗体、残骸等废弃物中的能量,即具体利用的是g、h、i中的能量。

(4) 图乙中e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此时卷叶螟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为获得水稻产量的最大收益应该将卷叶螟种群密度至少控制在K/2之前,即c点对应的种群密度之前。

【点睛】易错提示:由于“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未被同化,所以仍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遗体残骸所含的能量性质相同,属于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30.海洋水域的上层多为绿藻,中层多为褐藻,下层多为红藻。这一生态现象说明:

(1)影响海洋水域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_____。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_____逐渐减弱,水域中所分布的藻类植物的种类也就随之出现差异。

(2)各种藻类植物在海洋水域的______方向上有明显分层的现象,叫做这个生物群

落的_____结构。

(3)生物群落的结构与环境中的各种______密切相关。

【答案】(1)阳光光线;(2)垂直垂直;(3)生态因素。

【解析】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生态因素。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这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显然属于垂直结构。引起藻类植物在海洋水域中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水域越深,光线越弱,藻类植物细胞内的叶绿素含量越少。这一生态现象充分说明,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受生态因素的影响。

完整版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整理归纳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1. 生物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如果要进行生命活动, 前提条件是保证细 胞的完整性。病毒无细胞结构,但也要在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活性。 2. C 、H 、O N 在生物体内含量达 96.3%,其中C 是生物体核心元素, 0是活细胞中含 量最多的元素。 3.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是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4. 无机盐对维持血浆正常浓度、 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非常重要。 哺乳动物血液 中CaT 含量过低会导致抽搐。Mg + 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卩£+ 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a.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 b.动物细胞储能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则是淀粉 c.直接能源物质:ATP e.最终能源物质:光能 7. 植物细胞特有糖类:果糖、纤维素、麦芽糖、淀粉 动物细胞特有糖类:乳糖、糖元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的糖类: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 8. 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9.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 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 和一个羧基,并且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 。R 基的不同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0. 两个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形成二肽,形成肽键,见下图: H I H^—(f —COOH

11. 氨基:-NH2;羧基:-COOH 肽键:-CO-NH- 12. 不同的蛋白质差别在于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13. 假设有m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条链,则: ①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m-n ; ②至少有n个氨基,n个羧基游离; ③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平均分子量x总数-18 x(m-n) 14.核酸分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单体为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DNA的单 体)以及核糖核苷酸(RNA勺单体)。 第二章:细胞概述 1. 胡克第一次看到了细胞,但他看到的只是死细胞的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 2. 生物体的增大,不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而是由于细胞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为 什么那么小的原因在于:a.细胞核能够控制的范围有限; b.细胞体积越小,则表 面积与体积之比就相对较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3. 根据细胞核有无核膜包被,可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主要是细菌,如 蓝细菌(蓝藻)、放线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等。真核细胞包括植物、动物和真菌(霉菌、食用 菌、酵母菌)等。 4. 质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性。 5. 质膜最基本的结构是脂双层,也称为单位膜,主要是磷脂分子。质膜中还有膜蛋白, 也具有流动性。细胞识别、免疫等功能主要由糖蛋白完成。 6. 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物质可以随意进出细胞壁。 7. 叶绿体:双层膜,含少量DNA。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只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细胞中,如洋葱根细胞中一般没有叶绿体。 &线粒体:需氧呼吸主要场所;含少量DNA。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9.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来源于核仁。 10. 中心体:无膜,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11. 液泡:单层膜。含有色素,使植物的花和果实有颜色。液泡中的细胞液含有无机盐类、糖类、氨基酸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题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2.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 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4.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 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 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50只B.42只C.92只D.160只 7.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3) A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 8.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选修3(浙科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基因工程 一、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 1、基因工程的概念: (1)广义的遗传工程:泛指把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等)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去,并使这种遗传物质所带的遗传信息在受体细胞中表达。(2)基因工程: 就是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其产生我们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者让它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DNA分子。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3)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 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DNA双螺旋结构的确立、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认定。 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①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②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能切割(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例如: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的序列是GAATTC,能在G和A之间切割DNA,如下图所示。 黏性末端 黏性末端 ③结果:能将DNA分子切割成许多不同的片段。 备注:不同DNA分子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都相同;同一个DNA分子用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一般不相同。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①作用: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2个DNA片段连接在一起(缝合磷酸二酯键)形成的D NA分子称为重组DNA分子。 因此,DNA连接酶具有缝合DNA片段的作用,可以将外源基因和载体DNA连接在一起。 (3)“分子运输车”——载体——质粒

(完整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大全书本知识浙科版,推荐文档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归纳 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1.微生物是指结构简单、形体微小的单细胞、多细胞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 物,包括病毒、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某些真菌。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有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环状DMA 分子 (拟核)。以分裂(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用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 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液染色后,再脱色处理,细菌仍保留染色液的颜色)和 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区别在细胞壁的成分不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胞 壁薄,有荚膜)、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 2.细菌的分离方法有两种: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是消除污染杂菌的通 用方法,也是用于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划线分离就是用接种环 蘸菌液后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在划线的过程中菌液逐渐减少,细 菌也逐渐减少,。划线最后,可使细菌间的距离加大。将接种后的固体培养基培 养10~20小时后,一个细菌细胞就会繁殖成许多细菌细胞,形成菌落,不会重叠。 在斜面上划线,则每个斜面的菌群就是有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用于基因工程的 大肠杆菌的工程菌,可以用划线分离法获得产物表达能力高的菌株。由于工程菌 的质粒中通常有抗性基因(如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如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氨 苄青霉素,由于非工程菌的其他杂菌都没有抗性基因,所以在划线后只有存在抗 性基因的工程菌能生存下来。 涂布分离时,需要先将培养的菌液稀释,通常稀释10-5~10-7倍之间,然后取 0.1mL 不同稀释度的稀释菌液放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布在 培养基平面上进行培养,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产生相互分开的菌落,每个培养 基里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为最合适。 优点:划线分离法,方法简单;涂布分离法,单菌落更易分开,但操作复杂 。 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其首要条件是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各 种培养基也必须是无菌的,转移培养基、倒平板、接种、平板划线、平板稀释涂 布等操作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到无菌(防止杂菌污染)。进行恒温培养时,要将培养 皿倒置,是因为培养基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倒放培养皿会使水蒸气 凝结成水滴后,落入培养基的表面并且扩散,菌落中的细菌也会随水扩散,菌落相 互影响,很难再分成单菌落,达不到分离的目的。 4.细菌扩大培养要用LB 液体培养基(通用培养基、常用于做生理学研究和 发酵工业),划线分离要用LB 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和菌 种保存)。我们在利用微生物时,常常要求所利用的微生物不被其他微生物污染。 因此,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的首要条件是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如各种大小的培养皿、试管、 三角瓶、取样器的头(或称“枪头”、“tip”)、移液管、三角刮刀、接种环、 镊子等等。这些用具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前各种用品均需用牛皮纸或报纸包 好。培养皿可几个包在一起;试管加棉花塞或塑料盖后也是几个包在一起;三角 瓶可用封口膜(市售产品,既通气又不使菌进入)或6层纱布封口,再用牛皮纸或 报纸封口;移液管上端用镊子放入少量棉花,再用牛皮纸包上(现在多不用移液管 而用取样器);取样器的“枪头”放在可灭菌的专用塑料盒中,也可放在上口用牛 皮纸包好的烧杯中……在121℃(1kg/cm 2压力)下灭菌15min 。值得注意的是,实 验中所需的棉花不能用脱脂棉,因脱脂棉易吸水,吸水后容易引起污染。灭菌后,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

高中生物:第4章 生物的变异 单元测试 浙科版必修2

第4章生物的变异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 1.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有()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染色体变异 ④环境条件的变化⑤染色单体互换⑥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 2.某个婴儿不能消化乳糖,经检查发现他的乳糖分子有一氨基酸改换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B.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 C.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改变D.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缺失了 3.下列叙述属于基因重组的是()A.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B.各条染色体上全部基因的重新组合 C.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重新排列D.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4.香蕉某一性状发生了变异,其变异不可能来自()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环境变化 5.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正常基因的排列顺序为123-456789,“-”代表着丝点,表中表示了由该染色体发生变异后基因顺序变化的情况。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 A.甲是染色体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 B.乙是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 C.丙是染色体着丝点改变引起的 D.丁是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引起的 6.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科学家们用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A.三倍体、21条染色体B.单倍体、21条染色体 C.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D.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 7.通过单倍体的途径培育小麦新品种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培育单倍体苗所用的花药应取自于() A.某一优良品种B.被确定为父本的植株C.F1D.F2 8.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和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环境改变 9.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第5号染色体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B.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唐氏综合征C.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对应部分的结构D.用花药培育出的单倍体植株 10.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方法比较,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独特之处是() A.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B.育种周期短,加快育种进程C.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D.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11.某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右图所示。据图推测该植物最可能是()A.无果实,无种子,采用有性生殖方式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复习提纲共9页

第2节自由组合定律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YYRR 1/16 YYRr 2/16 Y_R_)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Y_rr)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yyR_)yyRr 2/16 3/16 绿圆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 ..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4.人工去雄步骤 (1)母本的花粉未成熟前就去掉(2)套袋,防止外来花粉(3)等母本雌蕊成熟后接受父本的花粉(4)套袋 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动物细胞为例) 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 中Ⅰ: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课后知能检测-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3

课后知能检测10 一、选择题 1.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 A.投入多,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B.投入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C.投入一样,产出相当,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D.投入和产出都较少,污染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解析】在生态农业中,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因此投入少,污染少,同时产出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答案】B 2.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关于该农 业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维持,人的作用非常关键B.该生态系统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C.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解析】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C 3.世博会伦敦馆又名“零碳馆”。它除了利用太阳能、风能之外,还将剩饭菜中的生物质能用于发电。另外,水源也是位于房顶的花盆接收并过滤的雨水,供生活用水。“零碳馆”的设计与哪种生态工程更相似( ) A.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B.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 C.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工程D.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解析】“零碳馆”强调零排放,因此应属于能源方面的生态工程。 答案】D 4.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 网) “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 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解析】A 项提高了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减少了环境污染;B项使残渣中的能量流向 生物,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C 项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其中的能量不能直接被植物利用,且能量也不能循环再生,有机肥中的有机物在田里会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而被植物利用,这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D项这种农田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的管理, 人的作用占主导。 【答案】C 5.某生物小组考查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 ) ;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 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 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D.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实现能量高效利用 【解析】焚烧稻秆虽然可以促进物质循环,但是浪费了大量能量,从而使能量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拔草、治虫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搁田时排出的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无机盐,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但土壤暴露在空气中,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呼吸,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答案】D 6.下列叙述违背生态工程中生态学原理的是( ) A.充分考虑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B.尽可能减少种间竞争所产生的损耗 C.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D.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解析】设计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能力,防治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第2章

第二章生物和环境 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一) 一、选择题 1.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A.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 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的幼体总和 D.同种生物的成体总和 2.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B.一个牧场上全部的牧草 C.同一牧场上的牛和羊 D.同一饲养场上全部的肉用黄牛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长江里所有的扬子鳄 B.一个湖泊里的全部草鱼 C.一个县里的全部人口 D.一个果 园里的全部果树 4. 在一个棉田中有蚜虫卵、蚜虫幼虫、有翅蚜虫、无翅蚜虫。这些蚜虫共同组成()A.种群B.群落C.群体D.社会 5. 能影响种群密度的是() A.年龄结构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死亡率 D.以上都是 6.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少,年老的个体多,则种群密度会()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 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会()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 8.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至40年,美国需40至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依据是() A.人口种群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9. 狮子种群中的性别比例一般属于() A. 雌雄相当 B. 雌多于雄 C. 雄多于雌 D. 无法确定 10. 2001年11月1-10日,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从生态学角度看,调查对象应属于一个() A.种群 B.生物体 C.群落 D.以上都不是 11.甲具有出生、年龄、性别、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则甲、乙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种群 B.种群、物种的个体 C.植物、动物 D.物种的个体、植被 12.小晨学习了种群的概念后,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你认为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有一定的年龄结构 B.必须有相当多的生物数量 C.有一定的密度 D.有一定的性别比例 二、填空题 13.一个物种就是一群生物,它们的、相似,并能相互而生育后代。种群是由同一的许多生物个体组成。 14.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如:、、 和 15.我班男女的性别比是:。 16.出生率是指在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新个体数;死亡率是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概要

生物必修一第一、二、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二节无机物 1、无机化合物有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干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3、细胞或生物体的含水量越高代谢越旺盛。 4、水的生理功能:①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②良好的溶剂;③调节体温;④参与生化反应过程 5、无机盐在细胞中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包括维持血浆正常浓度、酸碱平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如血液中缺钙会发生抽搐现象 ②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2+是血红蛋白主要成分,Ca2+是动物和人体骨骼及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糖类 C、H、O 三种元素组成,结构单元是单糖,是主要能源物质。 (2)种类: A按照能否水解分成: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元 B 存在位置: ①只存在于动物中的糖类:糖原、乳糖、半乳糖 ②只存在于植物中的糖类: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 ③动植物都有的糖类: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C.还原糖有三个(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其他都是非还原糖 D.水解产物 蔗糖水解为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水解为两分子葡萄糖; 淀粉可以先水解为麦芽糖,再水解为葡萄糖; 糖原水解为葡萄糖 2、脂质 C、H、O构成,磷脂还含有N、P。 (2)分类 ①油脂(CHO):储能、维持体温

②磷脂(CHONP):构成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④胆固醇:是人体所必需的,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3、蛋白质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1)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 种,因为有20种R基 C、H、O、N等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S等元素 3)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4)氨基酸分子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形成方式:脱水缩合, 形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表示为—CO—NH—。 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①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n-1分子水,形成n-1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 各1个 2 ②若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则脱掉n-m分子水,形成n-m个肽链,至少有-COOH 各m个 和-NH 2 ③若每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②中形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示为100n-18(n-m)。 4)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CHON(S)等元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5)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 6)蛋白质及相应作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如: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 ②具有重要的催化功能,如:绝大多数的酶。 ③具有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 ④具有调节功能,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⑤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①鉴定所用的试剂及相应的颜色反应 可溶性的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本尼迪特试剂→生成红黄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染成橙黄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②实验选材:

2020年高考学考 选考生物艺体生冲刺系列(浙科版)专题15 种群(解析版)

专题15种群 (1)在选考中占2分; (2)本单元知识点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一道选择题,考点分布于种群的特点; 一、种群的概念 1、种群用于人类又称人口,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个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所特有的。 二、出生率与死亡率 1、出生(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死亡)个体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三、年龄结构和性比率 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宽度代表B(A.该年龄组个体数量 B.该年龄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年龄金字塔的中线把一个年龄组分成两半,左边代表雄性,右边代表雌性。 2、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成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有些生物的生殖后期为零,如蜉蝣和蝉;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它们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如多数发达国家。 3、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四、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与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很多,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五、种群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1、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A(A.可能不同 B.一定不同 C.一定相同)。 2、最常见的分布型是集群分布,以下选项是集群分布原因的是CE;是均匀分布原因的是BD;是随机分布原因是A。 A.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B.动物的领域行为、树木争夺树冠空间和根部空间进行竞争 C.植物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蛾类的趋光性和蚯蚓的趋湿性 D.沙漠植物争夺水分进行竞争 E.动物彼此之间的密切交往 3、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或死亡情况的曲线,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 4、类型Ⅰ(凸形):大多数个体能活到平均年龄,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和高等动物;类型Ⅱ(对角线形):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类型Ⅲ(凹形):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牡蛎和树蛙。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熟悉血细胞计数板

总高中生物浙科版教学设计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分子和离子(选学) 第二节无机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正确地举例说出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 生理作用。 2.正确说出水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逐渐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水的生理作用的学习,学生能体会“水是生命之源”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水及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生理作用。 2.教学难点: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4课时含活动) 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糖类分类依据的学习,学生能正确例举出糖类的不同种类及其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及作用。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4.说出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能力目标: 1.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两个实验,学生能够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概述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细胞学说发现简史,准确说出细胞学说的观点。 2.举例说出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3.比较典型原核和真核细胞图片,准确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的模型,学生能够尝试建立模型解决实 际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在推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正 确认识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通过对细胞学说的学习,学生能够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 修正、开拓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大小、形态、种类的比较 难点: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的模型 第2课时: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第二节细胞膜与细胞壁(2课时含活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分析玉米籽染色实验结果,解释细胞膜有选择透性。 2.通过建构流动镶嵌模型,学生能准确概述质膜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浙教版《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某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 B.若图中加入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C.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图中的细菌、真菌能把无机物分解为有机物 2.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逃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这有关的生物学现象为()①警戒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⑥竞争 A.①④B.③⑥C.③⑤D.②③ 3.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是() ①四肢底部有厚皮②驼峰内贮有脂肪③有三个胃④身体表面长毛⑤身体高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4.如图所示,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雨后彩虹 B.嫦娥飞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南飞 5.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6.自然界中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C.两者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7.图示为杭州滨江长达7.4公里的沿江樱花大道,樱花盛开时,美不胜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樱花树属于被子植物 B.一朵樱花属于一个营养器官 C.大道上所有樱花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樱花可用嫁接或扦插进行繁殖,这属于有性生殖 8.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 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 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 9.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2020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4

群落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答案】C 【解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几种类型。结合题意分析,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两者都是营腐生生活的真菌,在同一培养基生活时,会由于争夺培养基中的水分、无机盐和养料以及生活空间等而发生斗争,这种种间关系属于竞争。 2.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 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由强变弱 D.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般情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A错误;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由弱变强,C正确;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D错误;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答案】C 【解析】发生山崩处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破坏的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还存在地被植物,如苔藓等,说明还存在垂直结构,B正确;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裸岩上进行的初生演替,最先

出现的生物是地衣,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所以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A错误;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B错误;土壤盐碱度会影响土壤中生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C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考点定位】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名师点睛】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其中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C. 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 一座山中从山脚到山顶物种的差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错误;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种间关系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C正确;一座山中的物种从山脚到山顶属于不同的群落,D错误。 6.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

2020届浙科版种群单元测试4

种群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 样方法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的对象 B. 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 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B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计数比较困难,A错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德阳五中所有的树 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 C.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 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解:A、德阳五中所有的树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 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 C、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属于一个群落,C错误; 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属于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浙科版高一生物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浙科版高一生物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3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合作”。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化反应必须在水中进行 B.水是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C.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D.一个由m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多肽,水解需要m-2个水分子 解析:选D环状肽中所含肽键数=氨基酸数,因此一个由m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多肽,水解需要m 个水分子。 2.在探索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中,科学家始终把寻找水作为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水在生命中的意义表现为() A.是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B.在生物体内可以流动 C.能与蛋白质结合 D.生化反应要在水中进行 解析:选D在生物体内任何生化反应都要在水中进行,这是水的最重要功能。 3.“××”乳酸亚铁口服液可以有效地治疗人类缺铁性贫血症,这是因为其中的Fe2+进入人体后能() A.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 B.调节血液的渗透压 C.构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D.促进更多红细胞的产生 解析:选C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元素,缺铁就会使血红蛋白的含量减少,导致贫血。 4.广告语“聪明的妈妈会用心(锌)”道出了锌的重要性,研究发现生物体内有七十多种酶的活性与Zn2+有关,这说明无机盐() A.对维持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B.对维持细胞形态有重要作用 C.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D.对调节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解析:选C新陈代谢需要酶的催化,有七十多种酶的活性与Zn2+有关,所以说明无机盐有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5.科学工作者研究了钙和硼对某种植物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结

2020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2

群落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以下生物群落的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 弃耕的农田慢慢变成森林 B. 森林大火后仍长成森林 C. 火山喷发后重新生长成森林 D. 水域污染后经治理,各种生物种类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水域污染后经治理的演替.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喷发后的演替. 故选:C. 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成了森林。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 C. 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高于灌木阶段 D.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高于灌木阶段,C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D正确。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演替直到达到所处自然条件的顶级群落才会终止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A、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 B、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而次生演替从草本植物阶段开始,故B错误; C、群落演替如果条件适宜的话,会直到达到森林阶段才会终止,即直到达到顶级群落才会终止,故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如草本植物阶段优势种即为草本植物,森林阶段的优势种即为乔木,故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4.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有看环境条件,故①错误;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故②正确; ③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直结构,故③正确; ④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故④错误.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