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粘虫的识别与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粘虫的识别与防治

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kker)又称行军虫、夜盗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食叶性的迁飞害虫,国内除新疆未见报道外,其他各省均有分布。粘虫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具有很强的暴食性,一旦暴发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将作物的叶片吃光,造成毁灭性为害。最近几年,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发生面积均较大,造成多地区玉米严重减产。

1 田间识别

1.1 为害特点

粘虫以幼虫为害玉米的叶片,1~2龄幼虫主要取食叶肉,在叶片上形成半透明的小条斑;3龄后沿叶缘啃食形成缺刻;5龄后进入暴食期,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90%以上,大发生时可将玉米植株吃成光秆。

1.2 形态特征

粘虫成虫体翅淡灰褐色,前翅中央近前缘处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圆斑下有1个小白点,其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前翅顶角有1条斜伸的黑色斜纹。幼虫共6龄,体色多变,体表有少许黑褐色的短毛,大发生年份3龄后幼虫体色常呈现黑色。幼虫头为黄褐至

红褐色,沿蜕裂线有深色的“八”字纹。体背具各色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较细,边缘有细黑线。蛹圆筒形,红褐色,有光泽,腹部背面第5~7节近前缘有马蹄形刻纹,尾刺3对。卵馒头形,表面有网纹,初产时为乳白色,后为黄白色,孵化前呈灰黑色,卵单层排列成行,形成卵块。

1.3 生活习性

江淮流域属4~5代粘虫发生区,幼虫在4~5月为害玉米,呈明显一代多发。早发蛾通常在3月上中旬出现,产卵盛期为3月下旬4月上旬。幼虫4月上中旬孵化,5月上中旬进入暴食期,5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中旬成虫羽化后陆续迁出。在本地玉米田里呈零星为害,7~8月可继续为害北方玉米主要产区。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多在傍晚日落后觅食,半夜前后交尾和黎明前寻找隐蔽场所。对糖、醋、酒混合液和杨、柳树枝把有强烈的趋性,也喜食甘薯、酒糟、粉浆等含有淀粉和糖类的发酵液。趋光性较弱,但对黑光灯有一定的趋性。每头雌蛾在温湿度适合时,可产500~800粒卵,卵单层排列成行成块,每块通常含卵20~40粒,卵块多产在植株的枯叶或嫩叶端部的皱缝间。初龄幼虫多潜伏在寄主的心叶、叶鞘、叶腋等处,一经触动即吐丝下垂,3龄后

有假死性。幼虫老熟后,在植株附近钻入表土下3 cm 左右处筑土室化蛹。

粘虫属中温好湿害虫,最适温度为19~22℃,相对湿度大于70%;温度低于15℃或高于25℃,相对湿度低于65%,对成虫产卵、幼虫孵化和成活都有明显影响。在江淮地区,3~4月是成虫产卵和幼虫孵化期,温度较常年偏高、多阴雨,利于粘虫发生。

2 防治方法

2.1 农业防治

玉米收获后对玉米地进行彻底清理,将田中的残叶清理干净,集中焚毁;在玉米、高粱田及时进行中耕培土,清除杂草,减少粘虫的食源;对于粘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尽量避免连续种植禾本科作物,合理轮作。

2.2 物理防治

在粘虫产卵盛期前,将稻草扎成小捆,667 m2玉米田内插90捆草把,每5天更换1次,然后集中烧毁,消灭隐藏在其中的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化性,将红糖、醋、白酒和水按1.5∶2.0∶0.5∶1.0的比例混匀后,加入适量敌百虫制成引诱液,放至田间1 m左右高度,可诱杀成虫。

2.3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粘虫的天敌种类较多,有捕食性昆虫、蜘蛛和寄生性的线虫、微生物等,在生产中要尽量保护天敌,禁用剧毒、残效期长的化学农药。

2.4 化学防治

粘虫的防治适期为2~3龄幼虫盛期,可交替使用不同类型药剂进行挑治。可选用5%氟虫腈乳油1 000倍液、10%虫螨腈乳油1 000倍液、3%甲维盐微乳剂1 500倍液、150 g/L茚虫威悬浮剂1 000倍液、150 g/L 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 5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500倍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