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时期的制度和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到北魏时期的制度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交融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制度的介绍,也有民族融合的描述,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制度和北方民族融合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了解北魏制度和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为主要目标,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制度特点,知道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时期的制度特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时期制度的特点,北方民族交融的原因和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北魏时期的制度和民族融合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时期的制度和民族融合现象。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时期的制度特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魏制度和民族融合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讲解,突出北魏时期制度的特点,北方民族交融的原因和过程。
5.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导入新课】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生:匈奴、鲜卑、羯、氐、羌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生:匈奴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
与此同时北方同时出现了十六个相互交替的政权,期中一个民族逐渐强大统一北方,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哪个政权那? 生:氐族建立的先秦政权师:好,那么先秦统一北方后,想要一统全国,要实现这个一统全国的梦想,就必定要打败?生:东晋师:于是先秦与东晋于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
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淝水之战。
在了解淝水之战前,前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讲课过程】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找到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的《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主要讲述了北魏时期的状况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等方面。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制度以及民族关系,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北魏时期的历史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地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时期的历史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掌握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
2.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时期的历史现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有趣地展示北魏时期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北魏的地理位置,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等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不足之处,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一、“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评价观。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使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特点和民族关系。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北魏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北魏时期的和民族交融现象,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案例的引入,以及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掌握北魏时期的特点和民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和融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北魏和民族交融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北魏时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3.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魏政治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2)了解北方民族和南方汉族的交融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采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开放、包容、和谐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1.学情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学生已经学习过《龙山文化》、《夏商周的历史文献》、《中华帝国的崛起》等内容。
此次学习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北魏政治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以及北方民族和南方汉族的交融过程及其影响,有很强的教育和启发意义,同时也是中考重点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热爱历史、爱国爱民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质。
2.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人将采取如下教学设计:(1)学生预习:老师提供相关文献材料和课堂笔记,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为课堂讨论和课堂思考做好铺垫。
(2)互动授课:本人首先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呈现北魏政权的特点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北魏政治的特点、统治者的主张和民族群体的属性,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和学生展开互动授课,共同探讨北魏政权的广泛价值。
(3)板书辅导:老师将重点的知识要点展示在板书上,并给出解释和理解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课堂小结:老师通过简单的口头总结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学生课后要巩固、定位未理解的内容。
3.教学方法: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讨,通过发掘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答案,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学习、成长;同时,还将采取案例式教学,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入,从经典的实例中让学生感知和深化对文化交流和交融的理解,提高学生文化认知的敏感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生动的插图,使学生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此外,学生对于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和雕塑,引发学生对北魏时期历史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和对国家民族的影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教材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详细阐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成效,以及这些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推动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同时,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民族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意义。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说课(完美版)

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 教材处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内容上:通过北魏孝 文帝改革,初步理解 民族交往、交流、交 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 意义。
课程理念上: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 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 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 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学反思
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 教材处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1.激趣点题导新课
设计意图:先声夺人;点明主题;呈现立意。
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 教材处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2.关注细节呈史实——淝水之战
设计意图:左图右史的研究传统,文史一家的学科交融
3.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 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教师要史料探究的基础上结合习题,巩固提升学 生的历史综合分析能力。
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 教材处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3.巧用史料细探究——孝文帝改革
设计意图:突出教师主导地位,提供认识从具体到抽象,根据史 料对史实再验证
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 教材处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3.巧用史料细探究——孝文帝改革
1
单元立意
本单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 的地位。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交往与冲突交织 不断,民族交往、交融也在进一步发展,进入中原 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南迁的汉人又将中原 文化推进到南方,促进了江南的社会发展。因此这 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交融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同 时,中华文化也在此时有了重要的发展。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旨: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对中原政权带来冲击,也促进而民族交往交流。
北魏孝文帝吸取前秦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实行汉化改革,从社会各方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不仅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之后新的大一统局面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出示地图、相关史料等,了解淝水之战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基本史实。
从给出的相关史料、图片、表格汲取信息并分析,了解在这一时期民族之间交流、交往并交融的具体表现,培养对史料的分类意识,并理解其对中华民族与文明的意义。
体会当时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风貌,增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认同,领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
重点难点:重点:这一时期北方民族交往、交流并出现交融的具体表现与过程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东汉之后的朝代更迭示意图以及西晋之后北方政权更迭地图,引出本课主题——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与冲击。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朝代更迭示意图与北方政权更迭地图,不仅可以回顾之前所学内容,也直观地让学生看到这一时期北方政权更迭之频繁与南北对峙的形式,更好地引入本课主题,北方与中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前的碰撞与交融。
环节一: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淝水之战教师带学生简要复习之前所学内容,苻坚重用汉人王猛锐意改革,使国力不断强大,形成与东晋政权对峙的局面,引出前秦少数民族政权与东晋汉人政权之间的碰撞——淝水之战。
学生活动:请学生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
教师提问:前秦为何会淝水之战中失败?出示教材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得出结论前秦失败原因在于军队内部民族成分复杂且不团结,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大一统的道路道阻且长。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增强课堂故事性,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自主用表格整理的方式,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通过分析教材文本,让学生分析理解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也使学生了解到民族交融的道路艰难漫长。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导入新课】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生:匈奴、鲜卑、羯、氐、羌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生:匈奴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
与此同时北方同时出现了十六个相互交替的政权,期中一个民族逐渐强大统一北方,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哪个政权那? 生:氐族建立的先秦政权师:好,那么先秦统一北方后,想要一统全国,要实现这个一统全国的梦想,就必定要打败?生:东晋师:于是先秦与东晋于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
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淝水之战。
在了解淝水之战前,前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讲课过程】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找到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1 (1)

七年级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立足核心素养,共看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特点: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北方和南方部分都有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特点。
我把淝水之战与东晋兴亡放在一起学习了。
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就设计两个目标一、设计核心素养任务:1.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研读,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和北方民族融合产生的重要意义。
2.家国情怀:知道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特点,了解各民族不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中华民族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二、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化解难点从导课开始引出北方民族的交融的交融之路---改革是推动力,改革带来高潮。
孝文帝改革如和风细雨沁人心脾的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实力增强。
北方民族在改革力量的推动下,和平友好的交往交流中地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心里完全的融入了一个大家族中。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是一个过程,动态的过程。
我备课时把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过程作为主线,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对鲜卑族和对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融入了由民族迁徙---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改革---友好交流的课堂,让难点渗透在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影响中,化解抽象的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过程呈现了好多的史料,图片,变抽象为具体,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深入浅出地导出民族交融的特点内迁民族与当地汉人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经济密切交往,文化上交流频繁,思想和心里的隔阂偏见逐渐减少,是一种友好交往的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民族交融是多民族国家间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北方民族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创1: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新课讲解
影响:促进了北方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1.
迁
都
平
城
洛 阳 北魏孝文帝为什 么要迁都呢?
新课讲解
迁都原因: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 汉族先进文化 迁都影响: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新课讲解
迁都之后的改革措施: 语言: 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 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穿汉穿族汉裤服族汉褶装妇族服的女士的少制大南数作夫朝民蒸在汉族馍烧族贵与烤乐族烙队饼
新课讲解
文化艺术的交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 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探究研讨
参考课本89页黑体字部分并思考北方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 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 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新课讲解
生产方式的交融
汉
族
向
边
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 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 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
三、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 交融等基本事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图示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几幅图片分析北方游 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和生产技术上的相互影响, 对于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给予点拨,拓宽学生思路, 帮助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趋势。
材料分析法:根据学科特点, 通过材料从而得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目的、作用,提高学生的 分析材料的能力。
四、说学法
学法: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 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 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 努力合作探究,通过分析1王猛给苻坚建议的 材料2课本内迁民族的变化材料3。 北魏孝 文帝改革作用的材料,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 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
四、最后图片排序总结
六、说教学反思及重建
学生对战争的分析没有形成能力,影响教学 进度。看来教学不能偷懒。夯实基础很重要。
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还有问题,应该重新整合 为了教学重点的突出,对战争的影响少分析 对新知识交融方式和时间部分没有掌握,所
以对于图片总结民族特征形成困难。所以对 这部分应该多花些时间,才能交融
目录
一。、说教材分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六、说教学反思及重建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 交融。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
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 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
一、“课标”分析
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三、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评价观。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具体可行,旨在符合《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
五、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教法设计:以孝文帝为线索,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事件。
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探讨中体会教学内容,感悟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询、收集反映民族交流、和睦相处的图片、文字资料。
六、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新课导入:情境营造
播放幻灯片:(1)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并配有中国地图显示56个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服饰特征。
(2)比较两幅图片的不同:《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分布图》。
两幅图中的民族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国历史上一些古老的民族现在还存在?有些却不存在呢?
【设计意图】欣赏歌曲感知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正确认识民族关系。
通过图片对比,古今的变化形成冲突与疑惑,以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篇设巧计,迁都洛阳
公元386年,鲜卑族人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398年定都于平城(今大同市)。
【合作探究1】北魏一直定都平城,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匈奴贵族刘渊熟读儒家经典,精通《孙子兵法》少数民族妇女身着汉族服装(图片)、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图片)
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图片)、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图片)
问题:图片反映了北魏统治时期黄河流域什么样的社会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上的交流与融合。
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中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材料二①《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
②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③“芮芮(柔然)主发30万骑南侵,去平城700里,魏拒守不敢战,芮芮主于
燕然山纵猎而归。
”——《南齐书》
问题:材料反映了平城作为北魏都城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看书中相关史实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问题: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政权巩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方面讨论迁都洛阳的原因?
【设计意图】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2】为什么贵族不愿迁都,反对改革?孝文帝怎样达到迁都的目的?
阅读历史小故事,问题:①为什么贵族不愿迁都,反对改革?
②通过这则故事,从中了解到孝文帝的什么个性品质?
【设计意图】模拟历史情景能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人物,感知孝文帝机智和果断的性格,为以后的改革做铺垫。
理解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关系。
第二篇移风俗,融合高潮
【合作探究3】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
1.
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2.你认为孝文帝以汉语作为北魏唯一的语言有何目的呢?
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及目的。
合作交流:学生出示收集的史料,补充改革的措施。
问题:依据材料,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构建知识。
学生出示史料,归纳改革措施,意在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合作探究4】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展示材料,思考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历史史实更能较深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所起到的作用。
第三篇品人物感悟历史
【合作交流】我心目中的孝文帝
从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熏陶的孝文帝,一心要破除鲜卑族落后的典章制度、生活陋习,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场改革创新。
通过本课对孝文帝的有关学习,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和他起到的历史作用,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从而学习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