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论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一、新的教学观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1〕双基观:传授根底知识和训练根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根底,开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根底,增强能力,开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教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些在的开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涵——新的教学价值观〔1〕重外在价值轻在价值。
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效劳于社会的价值。
教学的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外价值并举。
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开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安康开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
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开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
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开展观——学生是处于开展中的人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学习内容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学习内容? 第一要点教育学概述第二要点教育本质? 第三要点教育目的第四要点教育的功能? 第五要点教师与学生第六要点课程与教学? 第七要点学校管理第一要点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研究对象:以“教育现象”2、研究任务: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一)萌芽阶段――进入奴隶社会后,文字、学校和教师1、中国:《中庸》、《孟子》、《论语》和《学记》等《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2、西方:柏拉图《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二)形成阶段――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概念和范畴:反映教育本身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体系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产生了教育学家或者教育专著组织结构等需要记住的西方突出贡献者:1、英国哲学家培根161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它学科并列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23年《大教学论》提出方式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一般把看成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著作。
4、英国哲学家洛克,1693年《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三)科学教育学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用马列主义观点系统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第二要点教育本质一、教育的涵义(一)教育起源的三种学说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图尔诺,《各种人种的教育演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现代教学论基础
现代教学论基础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现代教学论,作为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正逐渐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课桌旁,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现代教学论则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教师则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学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知识的传授,现代教学论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它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
因此,现代教学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教学论还强调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
现代教学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现代教学论还提倡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实验、实践、探究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现代教学论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理论。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继续深化对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和应用,以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关于现代课堂教学主体的解读word精品文档4页
关于现代课堂教学主体的解读现代课堂;主导性主体;发展性主体现代课堂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而独特的发展为目标,教师与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空,以人为本,实现学生全面与个性化发展的最大化。
那么,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握活动主体,使现代课堂教学更实效呢?在此,笔者谈几点认识,供参考。
一、对现代课堂教学主体内涵的解读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是师生双方交流、合作、共进的动态过程,是教师主导性主体预设与学生发展性主体有效生成的活动过程。
现代课堂是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及课堂评价等自然都依托于此。
所以,我们对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主体的解读自然也不能离开现代教学论的理论指导,必须从教师主导性主体预设与学生发展性主体有效生成两个维度来把握。
(一)教师的主导性主体预设教师的主导性主体预设主要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工作,这种教师主导性主体预设是教师站在现代教学角度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关键、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等进行主导性预设,最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最佳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再依据该教学设计方案实施课堂教学。
(二)学生发展性主体有效生成学生发展性主体有效生成是指课堂教学活?又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课堂教学的一切组织和活动都要以学生发展性主体有效生成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与个性化的发展为核心。
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知识与问题的主动生成者、问题解决与共享内化者。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充当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有效生成的发展性主体。
二、教师主导性主体预设的核心是“以学定教”按照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主导性主体预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化发展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秉持“以学定教”为核心的理念进行主体预设。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观: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是现代教学观。
现代教学观要求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一、教学以及教学观的含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实践活动。
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教师从这一认识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程,并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育对象所采取的态度。
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学观基本主张1、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的基本价值、基本作用、基本任务都决定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育人。
在教学过程中以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渗透“教育性”,着眼“创造性”,贯穿“实践性”。
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发展能力等教学的根本目的。
2、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1)在教育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正确认识: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3.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
(2)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从四方面转变:1.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外变化。
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
3.从单纯的教师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
4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3、从“教学生学”转向“教学生自己学”。
现代教师观教师观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教师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
一、关于教师教师定义广义:凡是增进他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他人思想品德形成的人,都可以称作老师。
(完整版)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1、教育主体性的涵义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这一主体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时,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苏联一位著名教育家指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工作中的座右铭。
”这句话凝练地表达了教学工作最本质的规律,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动力,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中的成功者。
用系统论观点阐述,教师和学生同为一个教学系统中的两大要素。
要使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教与学两个单位功能之和,教师的思想、认识、心灵都应向学生开放,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和教师教学活动同步运转的要素,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而且也是学生的内在要求。
这样师生共同形成的合力就足以战胜教改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
2、教育史依据在教育发展史中,本来就一直存在着重视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性的两种倾向及斗争。
早在300 多年前,夸美纽斯就在他的经典著作《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写道:我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100 多年前,著名的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被誉为“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又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19 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应该仅仅是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某一现象时的困难,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
”20 世纪初期,苏联著名女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思考关于真正的民主学校发展趋势时指出:“未来学校应该是学生的自由联合,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共同的努力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思考王国的道路。
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只是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年长同志,他们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学习,他给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
”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主体教育理论_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主体教育理论_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引言: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旨在引导和培养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近年来,主体教育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这一理论很好地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然而,单纯强调个人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容易忽略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因此逐渐出现了主体间性的教育理论。
本文将探讨主体教育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主体教育理论的主体性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将学习者视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改变者。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构建和重建知识,通过主体性的学习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主体教育理论的出现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了革新,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教育者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机会,以促进学习者的主体发展。
二、主体教育理论的不足尽管主体教育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但在过分强调个体主体性的同时,容易忽略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
个体主体性教育模式可能导致学习者过于自我中心,缺乏合作和共享的意识,从而限制了学习和发展的潜力。
三、主体间性的理论出现为了弥补主体教育理论的不足,主体间性的教育理论逐渐出现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主体间性的教育理论强调了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视学习为一种社会活动。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共同构建和分享知识,获得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实现了个人和集体的双向发展。
主体间性的教育理论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学习者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四、主体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主体教育理论的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教育者应该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其次,教育者应该创造有利于学习者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适应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前的教学模式总是老师教,学生学,被动的接受老师所传授的一切知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变革,这种模式已经不适用与现代教学,现代教学中,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吸收转化为主动快乐的学习成为教育的必然趋势。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教师崭新的教学观念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条件。
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
在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上,我认为教师要注意“三多、三少”,“一慢、一放”。
“三多、三少”即:1.多读,少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让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多情趣,少刻板。
就是一堂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做到“三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
)。
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
3.多民主,少特权。
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化的课堂。
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倒好处的引导;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一慢、一放”。
卢梭说过:“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选择最优的教学系统结构是开展系统教学的关键,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课堂讲授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讲授。
而课堂讲授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步阶段。
在课堂的导入过程中折射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授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巩固原有知识,传授新的知识。
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1课堂导入的原则和要求所谓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一般来说,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中,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
游刃有余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学习的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铺设桥梁,衔接旧知识与新知识,以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的知识。
此外,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沟通感情,创始学习情境。
总之,高效的新课导入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个成功的导入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1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1.2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导入,可能是新课内容的知识准备和补充,可能是新课内容的组成部分,也可能是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1. 引言现代教育已经迈入了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教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背景下,黄甫全教授提出的现代课程与教学论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南,本文将对其进行介绍和评价。
2.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思想现代课程与教学论是黄甫全教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改革理论。
它认为,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的模式,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学生发展和能力培养。
具体来说,现代课程与教学论提出了以下基本思想:2.1 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2 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现代课程与教学论鼓励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创造具备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教育环境,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3 贴近实际的课程内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强调,教育教学应该充分贴近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实际需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注重学生情感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3.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运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我国,很多学校和教师已经开始运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理念,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注重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在各类比赛和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评价现代课程与教学论是一种富有前瞻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南,它广泛吸收了当代教育研究的成果和经验,把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贴近实际的课程内容等核心思想融入其中,并提出了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在实践中,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_主体性_主体_省略__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_李育球
主体性教育(subjective education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
许多学者对主体性教育都做过深入的研究。
但由于对主体性理解不同,对主体性教育的认识也存在不少分歧。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主体性教育发展历史做一个检视,同时对其背后的主体性哲学思想演变做一个简要的勾勒,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回答到底什么是主体性教育的真正内涵,以期学界对主体性教育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一、我国主体性教育的发展轨迹主体性的彰显是现代性的主要表征之一。
与之相应,主体性教育是教育现代性的主要表征之一。
我国主体性教育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一个热点和前沿问题。
“主体性教育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
其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在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1〕我国主体性教育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教学主体研究阶段(80年代),即从教学论上探讨谁是教学主体及其师生关系与主客体关系。
比较典型的教学主体说有于光远的“三体论”(1980)〔2〕、顾明远的“学生主客体论”(1982)〔3〕、王策三的“主导主体论”(1985)〔4〕等。
第二阶段开始逐渐突破教学主体论,转向教育主体论阶段(90年代前期)。
比较典型的有王道俊、郭文安的教育过程主体论(1992)〔5〕、黄崴的教育主体性发展过程本质论(1994)〔6〕等。
这一阶段是对80年代教学主体阶段的发展和超越,也为教育主体间性阶段的出现做了铺垫。
第三阶段为教育主体间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6年)。
90年代末,有学者提出了主体间性教育,认为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7〕,也有的学者对教育主体间性进行了专门论述〔8〕。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比较研究
一、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概念 的讲授,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注 “教”,而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接受方
“传统教学论”是世代相传的教学 入式教学。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师和学生 式以及学生所希望接受的知识,把学生
观点或教学理论。它属干教育文化传统 积极性的发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 当成几首知识的“容器”或“仓库”,忽
的更新,而且对教学实践也有一定的指 在西方,传统教学论通常指“以赫尔巴 力的提高。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3) 现
导作用。
特等人的教育理论为依据,所形成的课 代教学论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更注重教
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门重要分 堂教学制度,以及教学原理和方法”[2]; 学实践的重要作用。主张社会中心。实
支学科,在本世纪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 “而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依据,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理论放逐
的“现代”一词是指任何或多或少取代 强调教师权威至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 育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其
了过去被接受的行动方式的事物。教学 导作用。像夸美纽斯比喻的那样:“教师 次,传统教学论事主知论,关于教学过
论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价值概 的嘴就是知识的源泉,知识的溪流源源 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论
1. 区别
的概念。
生三个因素组成。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
传统教学论强调“一个主体论”。传
关键词:传统教学论;现代教学论 “教”,学生的“学”。教师主要任务是教 统 教 学 强 调 发 挥 教 师 的 主 导 作 用, 以
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懂。重视课本 教 师、 课 本、 课 堂 为 主, 重 视 教 师 的
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 “声色并茂”,其作为一项形象立体化、 内涵人文化的传承活动,在当前时代背 景下,既需要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 该文化的价值形成突出认知,同时也需 要我们培养相应的传承人才体系。
教学中的主体论
教学中的主体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这句话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处的主导地位。
整个教学几千年来是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高效率的认识活动。
在几年,十几年内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尤其是现代教育周期缩短,信息量却迅速地不断扩大,在这种跨越时空的认识活动中,教师必然成为教学的主导,处在主导地位上。
因为教师“闻道在先”。
“术业有专攻”(见《师说》),对学生认识活动具有辅导和指导的功能。
然而,应该看到我们的教学任务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因此教学要到达好的效果,必须以学为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这异彩分呈的世界,孩子们的思想变得复杂了,尤其是中学生,他们逐渐有自我意识,喜欢独立思考,学生变了,教育方法不变行么?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地位,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学生发厌学现象。
它的最大弊端表现为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
因此,教学方法应该改革,旧的模式要改变,思想要更新,新的方法模式要建立。
这就是说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确立主体论,并根据主体论来进行操作。
一、主体论的理论基础及原则1、主体论的理论基于哲学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马克思在认证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强调外因影响内因但事物及其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内因,外因只能通过量化积累等手段影响内因发生变化,变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
教和学的关系,正是教学过程中的外因和内因。
教师是学习的辅导者和指导者,很明显是外部因素,学生自我的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认识能力,才是内部因素。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要达到效果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是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的,也只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
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主体性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个体,而非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育者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者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者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还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主体性教育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问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德育教育中,主体性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表现。
展望未来,主体性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主体性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
同时,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引入,将为主体性教育的实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这些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遵循主体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受多种因素(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当这些因素达到和谐完整的统一时,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因此,教学设计要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些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从整体出发,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分析、判断和调控。
即从“学什么”入手,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然后由“怎么学”,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恰当实用的媒体,确定教学绩效的评价方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协调统一,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是围绕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不同特征的分析,力图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带来积极变化。
不论是教师角色的定位,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的选择和制定都要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去考虑,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3.发展性原则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又包括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其涵义在于,一方面不能只强调数学知识、技能或数学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智力与人格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关注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做到:(1)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2)充分挖掘隐含在课程中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3)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题报告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浅谈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共识。
如何通过引导学生使之从被动学习转向愿意学、喜欢学和主动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一线教职员工都在孜孜不倦进行探索的问题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客体的承担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进行服务的。
众所周知,数学能激发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向往,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
同时,数学也是其他许多学科的工具。
因此,数学在人类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
而大多数人是从小学开始接触数学这门学科,所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小学数学教学。
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是最重要的一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应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
时代在呼唤创造型人才,作为输送人才的主阵地一一学校,就需要与时俱进。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
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动脑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
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
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选题意义:1、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毅力;2、进一步探索学生喜欢数学课的原因,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什么是学生主体原则?这要分两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认识什么是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二层面,即学生主体原则。
这是关于教育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教育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就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以“粉笔+黑板”灌输理论的教定方式。
在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范例式、项目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等。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原则:(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主体性原则的主体性原则-基本问题一方面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分离的基础上的,但是这就决定了两者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主体性原则中发展出来一种浮夸虚妄的人类中心说。
所以,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以消解这种主体性原则为己任,继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之后,亦有“主体死了”乃至“人死了”的呼声。
主体性的问题不仅仅是认识论的问题,也是伦理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问题,因而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主体性原则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
现代主体性教学
现代主体性教学之我见【摘要】为主体性教学是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学创结合的教学。
教学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活动,是师生以知识为载体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提升的活动。
为了打破现有的程度化、模式化的教学,真正实现两个主体的充分发展,必须促进教学的双向互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以发挥,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主体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模式;师生互动随着主体性教育思想在中国由一种思想演化为一次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运动,主体性教学成为了教学创新的“聚焦”。
我认为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它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使二者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学创结合的教学。
在主体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彼此之间是一种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其本质是对象化活动的交往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
下面就在教育过程中双主体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为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师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
在主体教育思想看来,教育的结果既离不开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师教的怎么样,不仅要看他教会了学生具体知识没有,更要看他是否教会了学生怎样学。
教育必须是“教”与“育”的结合。
教师在解决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得注重如何让学生自己学会自学,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才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
我们应关注学生的全面生活,目光就不应只是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品德、身体有没有毛病,还要注意学生过得好不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七、现代教学论的精神
7.1 主体精神
一、哲学中的主体研究
二、现代教学论主体研究的历程
三、现代教学论教学主体研究的几种主要观点分析
一、哲学中的主体研究
1、古希腊时期的主体思想
2、近代认知形态的主体思想
3、现代人文形态的主体思想
4、当代后现代形态的主体思想
5、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思想
1、古希腊时期
人、物同源同性。
没有专门指谓
人的能动创造性的主体性概念,主体和主体性的关系被实体和属性的关系而涵盖。
只从实体和属性的关系来界定人,就抹杀了人的特殊性,就会把人作为物来处理。
2、近代认知形态的主体思想
从理性和自我意识的角度来理解主体,近代认为人作为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只有意识才是自由的能动的,所以人的主体性就被归于他的意识性,通过意识活动的形式抽象地表达着认得现实的创造活动。
3、现代人文形态的主体思想
里根提出了“生命主体性”的概念,即人不仅仅是有意识的个体,而且还包括信念、欲望、记忆、情感及自主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等一系列特征,从而强调一个人生存的内在价值性。
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转向是从“在者”向“存在”的转向。
4、后现代形态的主体思想
两种倾向:一种是立足于现代性,从历史过程和主体间关系来修正中心性主体,以重建人本学的主体性理论(海德格尔后期的思想、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
第二种是后现代的立场,主张差异和多元,反对霸权话语,消解作者的中心地位,从而根本否定中心性主体,建构离散的主体性。
5、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单纯地用物种的尺度对待物,体现的不过是认知理性对事实的认同,只有以内在的价值尺度对待物,才能把事实及人对实施变革的要求统一起来。
所以价值尺度才体现实践的能动的本质,即,实践中的主体因素是一种价值理性,是包含事实又超出事实的价值追求。
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以满足其需要的现实的人。
教学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了自己主体性的现实的人。
二、现代教学论主体研究的历程
第一阶段:1979-1988,观点争鸣期。
学者们各抒己见,提出多种教学主题课题观点,除了过去的“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外,还有“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双主体论”等,目前我们熟悉的论点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原型。
第二阶段:1989-1994,反思与扩展期。
学者们对前一阶段提出的教学主客体理论进行反思。
有学者总结出教学主客体之争不外乎是不同视角之争,无实质分歧,类似于“树在庙前”与“庙在树后有些是正误之争,这是论争的价值体现。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主体凸显期。
教学主客体问题研究的主流转入对主体问题的探究,教学中的客体逐渐被淡化。
这一时期围绕教学主体,学者们重点探讨了教学的定义,性质,特征等问题。
三、现代教学论教学主体研究的
几种主要观点分析
关于教学主体观中,主要有五种观点:主导主体说、师生双主体说、师生复合主体说、教师单主体说、学生单主体说。
可以将以上观点分为三类;“主导主体说”
“双主体说”、“单主体说”。
1、双主体说
理论基础是哲学认识论。
从哲学认识论出发,认为人就是主体,所以提出双主体说。
但是没有揭示出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差异。
从对教师和学生所从事活动性质的理解来说,双主体说也认为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但是掩盖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所从事活动性质的差异,没有对教师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学生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进行区分。
2、单主体说
单主体说的理论基础是不彻底的认识论。
一般认识论主张人是主体,师生就应该都是主体,但单主体说只进行单向的关注。
而且没有把教学过程是为教师的教授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统一体。
3、主导主体说
双主体说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认识论,
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即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活动,学生是主体,客体是课程教材中还“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也有学者认为“主体”是实体,“主导”是属性,在指称上不对称。
而且变成了被导的反而是主体,主导的反而是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客体主导主体。
疑问
1、教学的主体到底应该是什么?
2、主体性教学、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性三者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