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复习课程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制定和教育内容的确定。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的期望结果,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期。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目标的制定应符合教育的社会性和可操作性。
教育是社会性的活动,其目标应符合社会的需要和期望。
教育目标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即能够被具体的教育活动和评价所实现和检验。
教育目标的制定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
教育目标不应只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而应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发展阶段的特点。
不同的学生在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因此教育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来制定。
教育内容的确定是指教育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内容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需求等因素。
教育内容还应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
科学性要求教育内容符合学科体系和学科规律,而人文性要求教育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素养等方面的能力。
教育内容的确定还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来确定。
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是教育内容确定的重要依据。
教育内容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兴趣来确定,以便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总之,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目标的制定和教育内容的确定。
教育目标的制定需要符合社会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
教育内容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需求等因素,并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
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制定是教育活动的基础,能够指导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其次,劳动中由于需要相互协作与交流,于是促使了语言的产生,这师德教育有了更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再次,劳动使人获得了物质生活资料,生活的改善,营养丰富,人的体质得到发展,也是人的思维器官大脑得到发展,这也是人类接受教育的条件。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脱离。
(4)、学校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三、近代工业社会的教育
主要特征:(1)、工业社会教育的一般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2.教育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3.教育形式的多样化。4.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5.通用性、全面性的教育目标。
“认识发展理论”:当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著名的“认识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时期(0-2)2.前运算时期(2-7)3.具体运算时期(7-12)4.形式运算时期(12-15)最后一个阶段儿童思维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既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整体互补性。整体互补性反映个体的身心发展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1.遗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影响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逆性2.批判“遗传决定论”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 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2021 返回
15 退出
1编期中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经验,谈谈 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有不同的 切入点,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1500字, 第10周上交)
2021 返回
16 退出
书籍推荐
1编
《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也。” 两个字结合起来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 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 善,手段是模仿。
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其拉丁词源为 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 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营完美的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
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
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
2021 返回
2 退出
“教”、“育” (甲骨文)
1在编 先秦古籍中,很少有将“教”和“育”连用的,“教育”
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中孟子的论述:“得天 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编 狭义: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指学生。
含义:所谓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职责的人。
受教育者的地位作用
➢ 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 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2021 返回
26
返回
退出
学习者(学习者≠受教育者 ≠学生 )
1“编 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的存在,看成是
2021 返回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课堂PPT)
2024/1/30
教育本质是社会性
01
教育作为社会现象,其本质是社会性,决定了教育功能必须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本质是培养人
0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功能
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教育本质是文化传承
03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功能应体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
发展。
16
功能体现并反作用于教育本质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 质(课堂PPT)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教育本质概述 • 教育本质属性分析 • 教育本质特征探讨 • 教育本质与功能关系剖析 • 当代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认识及争议 • 总结与展望:深化理解教育本质,推动实践创新
2
01
教育本质概述
2024/1/30
律使得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相区别。
02
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教育自身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会因社会环境的瞬时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024/1/30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教育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有
时又会超前于社会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性使得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
18
05
当代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认识及 争议
2024/1/30
19
代表性观点介绍
教育是上层建筑
认为教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 层建筑,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
,为统治阶级服务。
教育是生产力
主张教育是生产力,具有生产性 和经济功能,能够促进社会经济
教育学原理陈理宣版第三章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原理陈理宣版第三章教育的本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在教育学原理中,陈理宣教授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
本文将围绕陈理宣版教育学原理的第三章,阐述教育的本质及其重要性。
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社会行为,旨在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和能力,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进步。
划重点: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社会行为;它的目标是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和能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进步。
二、教育的本质在第三章中,陈理宣教授提出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发展人的能力与个性,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全人类的进步”。
教育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培养发展能力与个性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人的能力和个性,包括智力、技能、情感、道德等方面。
这些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应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发展。
2. 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教育应该培养出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人才。
3. 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全人类的进步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能,并将其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
三、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教育的几个重要方面:1.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教育可以提供给人们必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更好的创造力和适应力。
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2. 培养人的个性和能力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人的个性和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潜能,教育应该发掘并培养这些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价值。
3. 传承文化和价值观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传递给后代。
这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教育学:中国、西方的教育思想- 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夸美纽斯、卢梭、杜威等教育家的贡献 -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综合化、实践性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 教育学的应用学科: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等二、教育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2.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合格公民、促进社会公平- 教育的经济功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 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文化、促进文化创新- 教育的个体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提高个体素质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定义与特点- 教育目的的分类:终极目的、具体目的-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课程、教学、管理等2.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定义与特点- 教育制度的类型:学校制度、课程制度、考试制度等 - 教育制度的功能:保障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四、课程与教学1. 课程- 课程的概念与类型-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 课程改革: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2. 教学- 教学的定义与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五、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1. 德育- 德育的概念与目标- 德育的内容与途径: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 德育的方法:说服法、榜样法、实践法等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与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认知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等 -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训练等六、教师与学生1. 教师- 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等-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培训、教师评价、教师激励等2. 学生- 学生的地位与特点-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个体差异、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七、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1.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的定义与功能- 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学校管理体制等- 教育管理的原则与方法: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法制管理等2.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教育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等- 教育改革的实施策略:顶层设计、试点推广、评价与反馈等八、教育与社会1.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需求、引导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2. 教育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家庭教育的内容与途径:亲子沟通、家庭环境、家庭文化等- 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服务:家庭教育政策、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服务3. 教育与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国际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国际教育项目、国际学术交流等- 国际教育的发展策略: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本土化研究本复习提纲内容丰富,涵盖了教育学原理的各个方面。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最新.ppt
古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
自然科学内容及其贫乏
近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发展
代数、三角、物理、化学、动物学等
现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
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 空间科学、新能源、新材料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古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
个别教学 耳口相传 单向授受
近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发展
班级授课制 直观教学 实验教学 演示教学
•
只能与生产合于一体。
•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不需
•
要经过学校的教育和训练。
• 近代社会:大机器工业生产出现,劳动者
•
需经学校培养和训练。
蒸汽机 电气化 电子计算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小学 初中 高中
• 现代社会:新的生产力对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提 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
幻灯机 电影 电视 录音录像机 计算机 网络
(四)政治经济与教育
✓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 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表现: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
决定着谁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1.通过政治机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第一,政治通过国家机关从组织上对教育机构进 行直接领导。
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统一 •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的中关村等。 • 高校优越的科研条件:高水平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云集;
丰富的信息资料和先进的实验室;学科门类齐全;学术 空气浓厚以及教学于科研的互补等。
(3)教育具有经济效益 • 舒尔茨的研究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节 教育的本质
再次,教育的结果是“化”,即外在的 人类文化内化为受教者内在的素质,表 现为受教者在知识技能水平方面的提高, 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积极变 化,而不是生产出具体的、有形态结构 的物。
理解教育的本质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本质。 第二,在教育过程中揭示教育本质。 第三,扩大教育本质研究的视角, 多学科地进行教育本质问题研究。 第四,应更多地探索教育的本体价值
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 的制约;
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 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 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教育 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第六,教育的长期性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 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 时间周期都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 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育的长 期性还具有其超前性、迟效性
(3)人的自由发展体现了人再建构自我过程 中的主体性
属性
现代教育属性是在教育本质基础上对 “什么是教育”的进一步认识,是对教 育本质是什么的进一步阐述。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
人类教育随人类出现而产生,只要人类 存在,人类的教育就得以存在。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 手段、形式都将受到生产力制约。 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 力决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 育又是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 教育还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双重属性说”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上层 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既不能简单 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完全归之 于上层建筑,它同时具有双重属性。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二)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二)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内涵1. 教育的定义(1)广义教育: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 教育的内涵(1)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点。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
3. 教育的功能(1)个体功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2)社会功能:培养合格公民,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传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定义: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定义: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规范和体系。
(2)教育制度的类型:基础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3)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
三、课程与教学1. 课程(1)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
(2)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
(3)课程改革: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2. 教学(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的教育活动,引导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3)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原理陈理宣版第三章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原理陈理宣版第三章教育的本质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教育过程的研究和分析,探索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在陈理宣教育学原理的第三章中,他详细解析了教育的本质,并指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本文将对教育的本质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力求超过1200字的长度。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旨在培养和培育人的全面素质。
教育的本质包含着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多元的,复杂的,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需要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全面理解。
首先,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性的。
教育活动是有明确目标的,目标通常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和全面素质为导向的。
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目的,也包括社会需求和国家建设的目的。
教育的目标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教育者的价值观进行设定,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要。
其次,教育的本质是有意识的。
教育活动需要有意识的组织和指导,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和教育方法来达到教育目标。
教育者需要运用各种教育技巧、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其个体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教育的有意识性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再次,教育的本质是有组织的。
教育活动需要在一定的组织体系下进行,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家庭等多种组织形式。
教育组织能够提供学习资源和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保障。
教育组织还能够规范教育活动的进行,确保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教育的本质还体现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上。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思维能力、道德品质、人际关系、健康与体育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力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总的来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
教育的本质体现在其目标、内容、方法和意义等多个方面。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以孔子、柏拉图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现代教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
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教育现象,收集第一手资料。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教育变量之间的关系。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教育现状。
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获取教育信息。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
社会功能:推动社会进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3. 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实现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通过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活动等途径实现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机构、社会活动等途径实现教育功能。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层面的总体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国家教育目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的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具体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具体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3. 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教育目的。
个体发展需求: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制定教育目的。
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制定教育目的。
4. 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下面是对《教育学》各章知识点的整理总结: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和地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的地位: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实践,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功能:教育有塑造人格、培养人力、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的自我满足等多重功能。
第三章:教育规律与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教育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准则和方法,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第四章: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唯心主义教育观、唯物主义教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
-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教育的社会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社会文化人类学教育观和社会学教育观等。
第五章: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征:教育目标包括个人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等,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特征。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体现个性化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六章: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原则和激励原则等。
-教育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教育方法可分为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第七章: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构与特点:教育过程包括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要求科学规划、有效组织、精细操作和持续评价。
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
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
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教育的个别性和社会性、教育的工具性和发展性、教育的多维性等。
要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观点,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第二、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功能是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要。
要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并能够结合具体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第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个体差异原理、适应原理、有效性原理、主动性原理、培养发展原理等。
要了解这些基本原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教育活动中。
第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要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并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
第五、教育发展的阶段和规律教育发展的阶段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
教育发展的规律包括:从定制教育到个性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展、从单一课程到综合素质教育等。
要了解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教育实践中。
第六、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
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
要了解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并能够在教育研究中合理选择和应用。
最后,复习教育学原理还需要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的教育活动来加深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复习教育学原理需要全面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灵活运用和应用这些原理,同时也需要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以提高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2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2篇)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篇)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本质在于培养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的培养。
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促进智力发展、培养道德品质、形成健康人格等;社会功能包括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
3. 教育学的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特点,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实践的检验。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它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法律法规等。
教育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3.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课程与教学1. 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
2. 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4.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等。
四、德育与美育1. 德育的概念与内容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以培养其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 供了可能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环境 对人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 教育和主观努力,人的潜能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 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 给予人的发展 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深层结构(本质)
表层结构:教育现象 如:中考补课潮、高考移民大军、幼儿园收费、 校园暴力、国检、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等等。 中层结构:教育特征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机构、强制性、免 费性、民族性、民主性等等。 深层结构:教育本质 教育是灵魂的转向 教育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动,是对生命的的解读 和信仰 教育是幸福的必由之路等等
教育与人的自由、幸福
教育使人获得生存的技能,使人具有自我解放的意识, 给与人自我解放的能力,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 发展。 教育何以能促进人的幸福 幸福是个体生存和发展需要获得满足的客观状态,幸 福感则是对幸福的体验,即个体对生存和发展需要获 得满足的一种体验或者认知。 主体需要的复杂性和幸福观的多元性导致幸福感不会 是十全十美:有时起伏跌宕、“百感交集”;有时 “生在福中不知福”;有时会陶醉于小得,甚至沉迷 于病态虚幻,没有幸福却有幸福感。
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苏联及我国部 分教育学者的观点。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 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 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 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 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 要有关。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 哲学基础:恩格斯的劳动学说,马克思客观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教育学原理陈理宣版第三章教育的本质
绿色的启示 为了提高作业批改的反馈效果,我问同学们:“大家喜欢 什么颜色来批改你们的作业?红色代表火焰和热烈,黄色 代表宝贵和权力,黑色代表刚、坚强,蓝色代表大海、希 望,绿色代表自然、生命……”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喜欢绿色!”“老师,你用绿色给我们批改作业 吧!”“好!就这样决定了。那么,在作业批改中,你们 喜不喜欢用打叉的符号?”“最好不用!”于是,在高中 三年中,我一直坚持用绿色来批改作业、改考卷。在批改 中,我不用叉号,改用“?”和批语。绿色的批语起了不 小的激励作用,同学们非常喜欢我批改的作业,学习的反 馈效应很好。同学们不仅纠错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成绩 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 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 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 ”“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 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 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 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现象,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 普遍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 的社会活动,它与动物自发 的生存本能和个体活动有着 本质区别。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教师面对的对象:人(学生)、社会 经验 教育加速了社会经验的传递和积累。 教育对社会经验具有加工、重组、提 炼、筛选的功能。 教育促进了受教育者接受社会经验能 力的提高。
第二,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 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这一现象,一 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 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 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 较扎实的基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性质: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生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阶段目的、具体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能力本位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个性发展。
4.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当代社会教育。
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信息化。
二、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形式。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 现行学制现行学制的特点: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
现行学制的改革:学制缩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类型多样化。
3.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指国家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强迫的、世俗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三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三章教育是什么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的概念第二节教育的构成要素第三节教育的形态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含义(一)汉语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1.“教”和“育”的字源2.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教”和“育”的论述(1)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关于“教”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第一,教育;第二,教导,指点;第三,告诉;第四,教练,训练;第五,政教,教化;第六,通“效”,相仿。
(2)“育”字的含义有四种:第一,生育;第二,抚养;第三,培养,教育;第四,生长,成长。
(3)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最早把“教”和“育”二字合为一体,连起来使用的是孟子。
(二)西文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从辞源上说,西文中“教育”一词含有“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消极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教育”的用法存在三种特别明显的国别差异:中文“教育”有外烁的意向,西文的“教育”有内发的意向,德语、俄语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称作“教养”,不称之为“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一)外国教育家对“教育”一词的解说1.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使人得到改进”。
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他把人的灵魂分成三种: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灵魂,必须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才能成为人。
3.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理念论者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理智控制欲望的过程。
4.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做准备。
”5.法国教育家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是成人一代对那些不能成熟地应付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
6.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
7.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小学教育学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基本概念:•教育学P3;教育现象P3;教育规律P4;教育科学P5;教育改革P21行动研究法P301、论述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地说,可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⑴从纵向上看,有原始教育现象、古代教育现象、近代教育现象、现代教育现象和当代教育现象.•⑵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等形式。
2、论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特点•⑴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阶段•教育学逐渐从哲学、宗教、伦理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在学科与内容上走向独立,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⑶科学教育学的建立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教育上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和论证.3、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是什么?•⑴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⑵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⑶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⑷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4、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什么?•⑴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教育研究.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基本概念•生物起源论P35、心理起源论P37、劳动起源论P37、终身教育P64 •1、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⑵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⑶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⑷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简单的。
2、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著作。
教育学的形成阶段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是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提出来。
西方近代史上撰写第一部系统教育论著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的《大教育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的体系中分解出来,初具雏形,是一部系统的教学论著。
西方近代第一个在大学课堂里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讲授的人是康德,德国人。
西方近代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的作者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他的《普通教育学》,他也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成为科学的人。
教育学的成熟阶段我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教育原理的是杨贤江。
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的《教育过程》中两个重要观点:1..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学科的结构,而不是大量的知识。
2.教育的方法应使用发现法。
发现教育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汤睃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赞科夫,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提出“发展教学论”。
该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提出一系列的教学原则,推动苏联20世纪60年代的教学改革。
瓦根舍因,德国教育家倡导“范例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起源的三种说法: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的著作《动物世界的教育》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在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表达了思想:教育从它的其原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一切人类社会皆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退出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雅1编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 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 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
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 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 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返回
退出
1编期中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经验,谈谈 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有不同的 切入点,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1500字, 第10周上交)
返回
退出
书籍推荐
1编
返回
退出
1编
返回
退出
陈鹤琴
1编
退出
1.教育者
广义: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
响1的编人。
狭义:主要指教师。 含义:所谓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 职责的人。
返回
返回
退出
1教编 育的真谛是什么?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 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 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 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 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 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 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 本质
“教”、“育” (甲骨文)
1在编 先秦古籍中,很少有将“教”和“育”连用的,“教育”
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中孟子的论述:“得天 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也。” 两个字结合起来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 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 善,手段是模仿。 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其拉丁词源为 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 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教育活动以传递社会经验 为目的
➢教育对社会经验进行加工 重组、筛选提炼
➢教育加速个体和人类认识、 接受社会经验能力的提高与 发展
返回
返回
退出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编
➢ 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 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 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 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 内容的活动
➢ 教育不同于仅传授信息和社会 经验的不以培养和促进人的发 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
返回
退出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条件
1编 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通过教师和教育管理
人员实施专门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发展人
的素质。 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的系统
性教育活动。
返回
退出
二、教育的本质
▪ (一)探讨教育本质的意义 ▪ 消除不同观点之间的对峙所产生的不利影
响,寻求不同观点的统一,形成正确的教 育观,进而形成对教育的正确理解与认识 。
▪ (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 上层建筑说 ▪ 生产力说 ▪ 多属性说 ▪ 本质规定性说
1编
对教育的本质规定: 教育的质的特殊性
➢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返回 Nhomakorabea退出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1编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
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与动物自发的生存本 能和个体活动有着本质区别 :自觉的有意识活动、类化和传 递经验、社会性——参与社会、改造环境。
返回
返回
退出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1编
根据教育层次的高低不同来分:
1.学前教育(托儿所、幼儿园) 2.初等教育(小学) 3.中等教育(初中、高中) 4.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1编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与学的中介媒体,也是师生双方的 共同客体
返回
返回
退出
教育究竟是一种以什么为基本特征的活动?
1编
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的生存 活动?
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呢?
返回
退出
1编
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 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 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 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这种教育包括社 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返回
退出
1编
返回
退出
▪ (四)教育的分类
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的不同来分: 1.家庭教育: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通常 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家庭成员进行的教育。特点 是: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
2.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教育 的核心组成部分。特点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系统性。
返回
退出
1编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
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 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成为 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 “德育”是同义词。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 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 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3.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 的教育活动,特点是:终身性 、广阔性、多样性、复 杂性
根据教育内容的性质的不同来分:
1.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教育。 2.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 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技能,使其 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发 育健全,体质增强的教育。 4.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 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