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学说的理论渊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主义学说的理论渊源
——《民族主义》的解读
埃里·凯杜里是伦敦大学政治学教授,英国研究院研究员。同时也是民族主义的研究权威,尤其在阿拉伯和犹太世界影响颇大。其中的他在1960年出版的《民族主义》是其思想最充分也是一次最系统的表达。全书仅仅围绕民族主义学说产生的历史渊源论述,把民族主义理论看作是近现代的一个产物,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政治或者意识形态在18末19世纪初世纪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仅仅是由行动领域来带动的,它也受到了思想领域的推动,正如凯杜里所说:“但是,并非仅仅因为法国大革命,才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在思想领域中发生的另一场革命,对其行动也起到了强大的支持作用。①”于是他就思想领域中发生的革命做了详细的论述。
一、本书写作思路及基本内容
本专著共分为7章,其中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来解读。其中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讲述了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政治产生的时间及影响,并引出了民族主义学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章,此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从康德的自律原则论述开始,到新康德主义代表人物费希特,再到民族主义学说主要贡献者赫尔德,论述了民族主义学说产生理论发展脉络,给人呈现出民族主义学生的一条成长路径。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章,具体将民族主义学说在政治生活中表现联系起来,从一些国家的政治事件来看民族主义学说产生的影响。下面笔者按此思路具体解读全文。
凯杜里在专著的第一部分中开门见山地把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政治提出来,同时也明确了民族主义是19世纪初产生于欧洲的一种学说,是现代性的一个产物。他认为,民族主义学说的流行,不仅是哲学家们的辩论所带来的结果,而且是那些赋予这些哲学问题直接和明显意义的时间所带来的结果②。于是他将读者的视线引入到第二部分,即民族主义的发展历史渊源。
在第二部分中,首先凯杜里从革命派无法解决的问题入手,引出了康德“个人自律”。他认为革命派宣言中所表达的哲学观点并未构成一种类似的理论体系。其所宣称人拥有
①张明明译,埃里·凯杜里著.《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1页
②同上.第2页
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社会安排应促进这些权力。但是当谈及天赋权利,便要设想一个具有理性解释能力的有序世界的存在,以及种种支配人和事物的自然法则的存在,而当时流行的启蒙思想家却无法从哲学上解释这一问题。恰时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为摆脱此困境指明了道路。他的答案是采用一种新的确定性代替已不再吸引人的旧的形而上学的确定性。他所指的确定性既不依赖神启,也不依赖高级的形而上学基础;仅仅依赖独立地、批判地进行活动的心灵所获得的东西③。康德于是将这种确定性与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联系在了一起,他将这种独立性称为严格的,即超验意义上的自由。他认为,当人服从道德法则时,他就是自由的,这种道德法则他发现于他自己,而非外部世界。只要人的意志被这样一种内在的法则所感动,人的意志便能正真自由,只有在那时,才存在善与恶、道德与公正的话题。按照此,个人成为世界的中心,仲裁者和主宰,个人不仅仅作为自然序列中的一个要素,而且依次身份拥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即正是个人在自我发现、自我强制的形式的帮助下,使自己确定为一个自由的道德的存在。人的目的是将自己决定为一个自由存在物,即自治的和自动的存在物。在康德哲学里,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个自律的人,要实现他的自治,他必须是自由的,因此,自决变成了政治至善,社会生活的所有其他有益之处均为次要,这一理论的实质正如一个后来的著名口号,“自治政府好于好政府”。这也正如凯杜里在第二章结尾所说的那样,“我们将要看到的是,其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民族自决的学说的民族主义,在这里(康德)找到了其生命里的最旺盛源泉。④”
康德指明了人应该作为一种自由存在物存在,他的意志自律学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连串的疑惑。康德所谓的感觉都源自于自在之物,但自在之物是根本不能被认识的,康德又不得不引进形而上学,于是造成学说中的混乱和困难处境,康德单纯基于感觉的认识论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当时的任务是消除这些困扰,于是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者加入了修正康德学说的范围之列。费希特认为,康德之所以需要自在之物,缘由是区分实在性和幻想,强调世界独立于感觉的自我,但是这一切都是不恰当的。他进一步指出,“作为整体的世界,呈多样性的自然和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历史必定是一种普遍意识的产物,即一切事物包容其自身,所发生的一切事物均为其一种表现形式的‘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超越所有人,并为他们构成世界的稳定
③张明明译,埃里·凯杜里著.《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2—13页
④同上.第23—24页
型、有序性和有理性的保证;凭借理性,人能区别纯粹的虚幻和普遍意识的产物。⑤”这就避免了由于假定自在之物的存在而产生的难题,它肃清了所有怀疑论,使认识成为可能。这一观点与政治高度相关,它的结论就是整体先于其所组成部分。一个世界之所以具有实在性和一致性,因为它是一种个别意识的产物,只有通过在这个世界中占据自己的位置,组成部分才能在存在和享有实在性。通过拓展,新康德主义推演初国家理论,“人的目的是自由,自由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完全融于普遍的意识。因此,国家并非为了保卫他们自身特殊利益走到一起的个人集合体;国家高于和先于个人。只有当他和国家成为一体时,个人才能实现他的自由。⑥”这也就是新康德主义眼中的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即当个人将他们的意志融于国家意志时,他们寻找到了自己的自由。
但是,新康德主义的国家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论述本身是不恰当的,因为自我实现和融入整体似乎并非是一个范畴的东西,两者之间必存在着努力和斗争。虽然在康德的理论学说中,对于斗争给予特别的关注,认为只有通过与他律的自然倾向做斗争,自由的、自律的人才成为可能。但是新康德主义并非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没有对立或斗争,自我就不能获得他自身的意识,因此也就没有任何道德生命成为可能。新康德主义者将斗争提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而民族主义学说的重要贡献者赫尔德,则将融入整体(国家)和自我实现的观点整合起来,产生了民族主义学说。他继承了当时流行于他所处年代的两种历史观点,即历史的过程是逐渐改善的过程,这种改善是暴力和斗争的结果。他将世界的多样性与斗争性放在同样的水平之上,认为这是世界的一种基本特征。正由于世界多样性的特点,世界才能发展,世界才能不断的被完善。民族主义学说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认为,“只有当人类在他目前的行为中意识到他的个性时,他才能保证在他的下一步行动中不违反这一个性,只有当他总是要求自己去审视整个人类,用他自己的个性表达去对抗每一个其他可能的个性表达,他才能保持他的独特的个性意识。
⑦”进而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成员一定不能采纳另一个民族的习惯或语言。如果这样做,他就使得本民族丧失个性。
解读至此,近代的民族主义学说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由于世界多样性和斗争性的特点,各民族必须做到民族自决。在民族主义学说中,民族要自我实现,必须保持自身是自由的,一个民族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到达实现民族自决的目的。于是,什么样的一群人才能构成一个民族,是摆在民族主义学说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语言成为识别民族的
⑤张明明译,埃里·凯杜里著.《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9页
⑥同上.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