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学说的理论渊源

合集下载

历史学中的民族主义理论分析

历史学中的民族主义理论分析

历史学中的民族主义理论分析引言民族主义理论是历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民族主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本文将对历史学中的民族主义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从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主要观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旨在全面了解民族主义理论对历史学的意义。

一、民族主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民族主义理论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当时的欧洲正经历着民族国家的崛起和现代国家体制的建立。

民族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民族是现代国家的基础,强调民族认同和民族主权。

早期的民族主义理论家如凯瑟琳娜·卡斯特里奇(Katharine Kasttrich)和恩斯特·伯纳德·罗斯克(Ernst Bernhard Rosenkranz)等,对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对民族主义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主义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20世纪的民族主义理论家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和埃里克·赫布(Eric Hobsbawm)等,通过对历史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民族主义理论的认识。

二、民族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民族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民族主权、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等。

1.民族主权:民族主义理论认为民族是现代国家的基础,强调民族主权。

民族主权是指每个民族在自己的领土上拥有自主决策的权利,国家的权力应该来自于民族。

2.民族认同:民族主义理论强调民族认同的重要性。

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它是人们形成集体意识和共同目标的基础。

3.民族精神:民族主义理论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民族精神包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对民族历史的认同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等。

三、民族主义理论对历史学的影响民族主义理论对历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民族主义理论推动了历史学对民族历史的研究。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学习资料演示课件.ppt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学习资料演示课件.ppt
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 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11、关于民族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
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 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 健康素质。
(四)新一届党中央的理论发展——十二个方面
9、关于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
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 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关于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 中国历史表明,在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国家政 权,都产生了自己的民族观,即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
• 先秦时代的“族类”划分。 • 《尚书·尧典》载:“帝曰:吁佛哉,方命他族。”《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传释:
“族类也。” • 夏、商、周时期。 •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 在春秋战国以前,包括夏、商、周时期,夷夏之别是不明确的,夷夏观尚未产生。 • 春秋战国时期夏族的民族观。 • 属于略显狭隘的先秦夷夏观。 • 秦汉以后,直到清末,传统的民族观即“夷夏观”,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 • 孙中山的纲领和政策 。 • “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五大民族,均归平等”。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民族主义是一个涵盖广泛范围的概念,其涉及到的诸多议题如国家认同、族群问题、民主、自由和权利等,也是极具争议性的话题。

本文将从民族主义的起源、发展和现代意义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民族主义的起源民族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近代欧洲的民族国家建构过程。

在中世纪封建体制下,人们的忠诚是对王权的归属和效忠,而非对自己的国家或族群。

唯一的例外是意大利两极政体的城邦。

到了19世纪,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民族主义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焦点,且与现代国家建设紧密绑定在一起。

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产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法国革命积极推崇以“民族”为基础的政治社会组织和国家建设。

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的民族主义呈现并行不悖的局面——一方面,美国以赤裸裸的白人至上主义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美国却是一个多种族、多文化的庞大群体共存的国家。

当然,民族主义的起源并不只在欧洲和美洲。

所有经历过国家建构过程的地区,都会面临民族认同的重要议题。

比如在中国,缓解抵制外族侵略“民族抗战”开始流行,使得中国各自处于不同地域、其间又出现互相诉求的民众,开始出现强烈的自我认同。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平的中国开始出现了各梦故土重建与民众身份认同的的要求;这些进一步加强了近年来民族主义在大陆地区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族主义的发展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诞生以来,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主义在欧洲社会上也日益发扬光大。

19世纪初期的民族主义基本上是政治上的家国情怀,具有进步性。

但是,19世纪中后期之后,随着民族主义的日益强势,在其中往往会出现排斥和仇恨。

比如德国的纳粹主义,日本的野心,就都是利用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进行侵略战争。

在当今国际环境中,强势的民族主义在一些中东和南亚地区也仍旧是一种法外之地,为了维护权力、安全和地缘政治必要,各国民族主义政策和后来产生的宗派主义政治的崛起,也让我们看然对民族的认同和定位,是个需要特别谨慎和智慧斟酌的问题。

民族主义的思想起源及发展历程论文

民族主义的思想起源及发展历程论文

民族主义的思想起源及发展历程论文“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民族主义的思想起源及发展历程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民族主义的思想起源及发展历程全文如下:民族是当今人类社会最进步的共同体形式,民族主义则是关系到这个大千世界各种这类共同体之间共存和发展的意识形态。

在多民族国家和多民族世界的关系中,民族和民族主义已然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一、民族主义的含义民族主义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对此人们至今还莫衷一是。

美国学者海恩斯针对这种情况谈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系统地诠释爱国主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历史和属性。

海恩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结合。

M.韦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的共同契约,它的适当变现时愿意形成一个自己的国家,因此它一般有助于这种国家的形成”。

布勒伊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形态,用以谋求和掌握国家权力的_运动。

”凯杜里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学说,一种新的政治类型。

”古奇认为,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以集体意识为中心。

总而言之,考察上述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主义首先是一种观念形态,同时又是一种社会运动。

二、民族主义的思想发展历程民族主义发端于西欧,从历史上看,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民族国家诞生、民族国家扩张、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及其在意识形态掩盖下的冲突和抛弃意识形态的文明冲突。

(一)民族主义在西欧的发轫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以封建割据为基础的国家框架,而笼罩于__神学氛围的世界。

民族主义运动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探析

民族主义运动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探析

民族主义运动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探析民族主义运动是近代以来国际上出现的一种社会运动,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民族利益,追求民族独立、统一和强大。

在大众文化、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民族主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及其意义探析两个方面来探讨民族主义运动的内涵和影响。

一、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开始兴起新的社会运动,其中民族主义运动是重要的一种。

民族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上半叶,当时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独立的主张,试图从帝国主义的统治和文化侵略中解放出来,去追求自由与独立。

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国民国家的逐渐兴起和发展,民族主义思潮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与此同时,由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民族关系的复杂化,民族主义的意义和内容将注重民族统一、独立和强大,并发展了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理论,如民族浪漫主义、民族主义革命、民族自决主义等。

在非洲和亚洲等地,白人殖民主义强化了民族自主意识和民族认同,并对西方政治和文化体系产生了质疑和批评。

此外,中东地区的半殖民地和被侵占的国家,在抵御外来侵略和争取独立的过程中也掀起了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潮。

二、民族主义的意义探析1. 促进了民族独立与统一民族主义运动在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追求民族独立和统一,打破了原来的神圣主义和皇权体制,开启了民主与自由的时代。

通过保护并推广民族文化和语言等民族特征,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为内容和形式提供了坚实基础。

2. 反映了民众的诉求和要求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民众的利益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感越来越强烈,并且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提高。

民族主义的宗旨也为民众争取利益和发表诉求提供了一定的舞台和机会。

3. 创造了多种文化和政治形态民族主义运动创造了一种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和政治形态,使得各国民族之间更加互相理解和尊重。

各个国家也可以通过各自的民族文化,以区别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特色。

4. 有助于增强民族团结在民族主义的背景下,民族团结成为了基础和推动力,有助于广泛加强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础,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试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起源

试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7卷第4期2007年12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17No 14Dec.2007 文章编号:1673-0453(2007)04-0001-04试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起源张学玲,孙 云(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摘 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内因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民族危机、传统华夷民族思想的衰落;外因是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理论、进化论的传播。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有其独特的内涵。

关键词: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起源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按照西方民族主义的概念,在19世纪以前中国并无民族主义的思想。

但是,中国在上古时代就形成了以华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作为国家主体的华夏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观念,即“华夷之辨”的思想。

这是华夏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我体认的结果。

这种民族思想非常强烈,贯穿于从先秦到清末的历史。

华夏民族和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因而造成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1]2148,“华夏”并称是伟大文明之意。

而夷狄居“天地之偏鄙”,没有达到华夏民族的教化与文明。

所以,“内诸夏而外夷狄”[1]2249、“非我族类,其心必异”[1]190的传统民族思想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

其实这种以华夏———汉族为主体———区分民族的标准并不是血统和种族,而是文化的异同。

因此,这种民族观念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和道德的层面上。

美国著名学者列文森称其为“文化主义”,费正清将其称为“华夏中心主义”。

在这种文化主义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民族、无国家的观念,“家天下”被视为正常的国家制度,国家的理论即君权神授,君主的合法性是上天赐予的,任何人不得违抗。

近现代史中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

近现代史中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

近现代史中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近现代史是一个动荡而辉煌的时期,而其中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问题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话题,包括民族主义的起源、发展以及对民族认同的影响等方面。

一、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民族主义是近现代史中的一个重要思潮,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们强调个体的价值和自由,并提倡平等和民主的观念,这为后来的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成为民族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例子如意大利的统一战争和德国的统一过程,这些事件都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并促使各国民族认同的形成。

二、民族主义对民族认同的影响1. 国家意识的形成: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的团结和认同,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记忆,加强了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

这种国家意识的形成促使人们愿意为国家的利益而付出努力,同时也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2. 文化传承与重塑:民族主义强调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鼓励人们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

这种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有助于加强民族认同感,使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发展更具竞争力。

3. 民族团结与改革: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协作。

面对外部的压力和挑战时,人们更容易团结在一起,共同为自身利益而奋斗。

这也为推动社会和政治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民族主义的局限与挑战然而,民族主义在近现代史中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和挑战。

一方面,过分强调民族优越性和排他性的民族主义思潮可能导致种族歧视和冲突,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浪潮使各国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民族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也需要更加开放与包容。

四、对待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中,理性而包容地对待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应当充分认识民族主义的积极意义,鼓励人们对自身民族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应当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社会。

民族主义思想汇报

民族主义思想汇报

民族主义思想汇报一、引言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和社会思潮,强调和推崇特定民族的集体利益和文化优越感。

本文将探讨民族主义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二、起源与发展1. 民族主义的历史背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欧洲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其中包括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

这些变革引发了思想家们对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的探索。

2. 民族主义思想先驱- 约翰·洛克:强调个体权利和社会契约,为后来的民族主义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

-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强调个体自由和集体权利的平衡,对后续民族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他的国家和文化观念为民族主义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

三、核心理念1. 民族认同民族主义强调个体和集体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并将其视为主要身份和忠诚的对象。

通过共同的语言、历史、文化和传统等元素,民族成员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和认同感。

2. 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倾向于强调本民族的独特性、优越性和重要性。

这种优越感往往建立在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成就、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自豪感上。

3. 民族自治与独立民族主义倡导民族地域自治和独立国家的建立,以满足特定民族的利益和愿望。

这种自治和独立被视为民族自决原则的体现。

四、对当代社会的影响1. 民族认同与多元文化社会在现代多元文化社会中,民族主义思想可以帮助个体建立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并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

2. 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民族主义思想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导致排外、种族主义和冲突等问题。

过度强调本民族的优越性和纯正性,往往会导致对他者的歧视和敌对情绪。

3. 地缘政治与民族主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民族主义与国家利益和领土争端紧密相关。

民族主义思想可以激发民众对于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热情,也可能引发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

五、结论民族主义思想作为一种强调民族认同和集体利益的政治思潮,对社会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民族主义与中国的民族问题

民族主义与中国的民族问题

民族主义与中国的民族问题随着近年来全球主义思潮的不断兴起,民族主义思想也在许多国家逐渐回归,甚至某些地区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民族冲突。

在中国这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那么,如何理解民族主义?它与中国的民族问题有何关系?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民族主义的起源及其内涵1.民族主义的起源民族主义是指以本民族作为主体、尊重和弘扬本民族文化、追求本民族利益和权利的一种思想流派。

它起源于18世纪欧洲,当时国家主义思想已经形成,而民族主义则是在国家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2.民族主义的内涵民族主义包含三大核心内涵:一是民族意识,即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二是民族利益,即对本民族的利益和权利的维护和追求;三是民族文化,即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承。

二、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根据2009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其他5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9%。

在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1.历史原因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各民族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语言,这是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根源。

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出现过纷争和冲突,这也为中国的民族问题埋下了伏笔。

2.地理因素中国地域广阔,各民族居住的地区也分布在全国各个角落。

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之间的生活、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

3.政治原因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统治者强迫少数民族进行文化和宗教上的改变,这种政治原因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现代化给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些变化和挑战。

三、民族主义与中国的民族问题1.民族主义的作用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族意识强化了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

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

收稿日期:2004-10-16作者简介:胡涤非(1973—),女,四川成都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

2005年1月第32卷第1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T 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 .,2005Vol .32 No .1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胡涤非(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 摘 要: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概念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

作为一个起源于西欧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

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

但民族主义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理性地看待它。

关键词:民族;民族主义;西欧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5)01-0006-05 近代民族主义在西欧的形成过程与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是紧密相关的,它经历了普世世界国家、王朝国家和民族国家几个成长阶段,最终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但时至今日,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在学界仍未能达到一致的看法。

因此,在分析民族及民族主义概念的基础上,对西欧民族主义的发韧作一个简要的疏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民族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

一个民族在现实之中是确定的、客观的。

但当我们在抽象理论上给出一个定义时,却是众说纷纭的。

因此,了解民族主义之前,有必要对“民族”作一个学理式的探究。

英文中“民族”(nation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a -tio ”,意为“生存之物”,而natio 又来源于古希腊文ansci 的过去分词natus ,意思是“生育”。

从词源上看,nation 一词并无多少政治含义。

民族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发展

民族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发展

民族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民族主义是一个广泛且多样化的概念,它可以被定义为民族自我认同和民族独立性的追求,同时也可以被定义为对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强烈保护。

在其最广泛的定义下,民族主义是一个强调民族利益和民族认同的政治思想和运动。

它既可以是一种正面的力量,可以使民族积极地推进社会和政治变革,也可以是一种负面的力量,可以导致暴力和种族歧视。

民族主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早期的欧洲。

在那个时代,欧洲许多国家都处于动荡和不稳定之中,人们对民族身份和民族独立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和欧洲的民族自由主义思潮,也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民族主义者开始运用各种手段争取自由和民族独立,例如起义、游击战争、地下组织和暴力抗争等。

20世纪初,民族主义的思想和运动开始扩散到世界的其他地区,例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

这些地区因为被殖民和被压迫,许多民族主义者感到愤怒和不满,他们开始呼吁自由和独立,并开始运用各种手段争取自己的权利。

20世纪中期,民族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扩散。

例如,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在独立后开始发展自己的文化和政治身份,然而,也有一些国家在民族主义的导致下陷入了战争和内战。

在21世纪的今天,民族主义主义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它正在成为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一个越来越复杂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全球化使得人们的身份认知变得越来越模糊,人们的忠诚度正在被逐渐松散,所以需要民族主义去唤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可以制约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力量,因为在这个时代,现代科技和经济交流正在打破国际边界,人们会更倾向于强调共同的人类利益而非民族利益。

总之,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经是人类争取自由和平等的一种强大力量,并且在当今世界仍然存在和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民族主义的发展不仅是由人类历史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也和现代社会的种种诉求、变革以及国际政治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终结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终结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终结信力建2012年08月05日一种思潮的产生根源于时代,自然也就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归于消亡——所谓“其兴也勃,其亡也速”是也。

“民族主义”当然也不例外。

所谓民族主义,一般讲是指将本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史记·西南夷列传》有云:“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可谓民族主义的滥觞。

客观讲,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权大于民权时代,民族主义的出现,对有关国家的自立自强,还是起到过推动作用的。

其原因在于民族主义者以明确的准则为基础界定民族,从而建立自己与其他民族飞区别,也因此为确定本民族基本范畴奠定基础,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语言、文化、以及价值取向的共同性——这些,都是一个民族所以称为一个民族的基本要件。

因此,当这一思潮十七世纪在英国成型后,即迅速扩展到欧洲、美洲,到了二十世纪,则遍及全世界每一个国家。

就其发源地英国而言,因为是工业革命的起点,英国在市民阶级和王权结成联盟的情况下初步完成民族统一,建立了君主专制国。

其间,王权的巩固是这一进展的基础,同时也成为构建的民族国家统一的象征。

当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英国由封建专制君主国逐渐演变为近代民族国家,从此英国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的立宪君主制的国家,由此诞生了英国民族主义。

其特点就是典型地显示了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形成的统一的市场和共同的经济利益对于民族意识的激发作用,其政治思想表现为鲜明的自由主义特征。

随后,法国在其启蒙运动中把反对封建专制王权和争取“民主”、“共和”以及爱民族、爱祖国的思想相结合,这成为了在民族主义理论上的突出特征。

德国则在中世纪的分裂专制后形成造成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期文化民族主义才转变成政治民族主义,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民族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德意志由军事国家普鲁士通过武力实现了统一。

三民主义学说基本内容

三民主义学说基本内容

三民主义学说基本内容一、三民主义学说的来源三民主义学说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哟。

它是孙中山先生在经历了许多的革命探索,看到当时中国的种种困境后提出来的。

当时的中国呀,内有封建势力的压迫,外有列强的侵略,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孙中山先生就想,得有一套理论来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三民主义就应运而生啦。

二、民族主义的内容民族主义呢,主要就是要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那时候满清政府很腐败,对外软弱无能,签订了好多不平等条约,国内的民族矛盾也很尖锐。

孙中山先生觉得,要实现民族独立,就得把满清政府推翻,让中国各民族平等相处。

就像一个大家庭里,各个兄弟姐妹都应该平等对待,而不是有谁高高在上压迫别人。

这可不仅仅是把满族推翻那么简单,更是要让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挺起胸膛,不再受列强的欺负。

三、民权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的是民主权利。

在过去,普通老百姓可没有什么政治权利,都是当官的、有权有势的人说了算。

民权主义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让老百姓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比如说,大家可以选举自己信任的人来管理国家,国家大事也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就好比一个班级,每个同学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对班级的管理提出意见,而不是只有班长或者几个班干部说了算。

这样,国家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

四、民生主义的内容民生主义可重要啦,它主要关注的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

其中有两个很关键的方面,一个是平均地权,另一个是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就是要解决土地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在当时,很多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没有地种,只能给地主当佃农,辛苦劳作却得不到多少收获。

通过平均地权,要让农民也能有自己的土地,过上好日子。

节制资本呢,就是要防止少数资本家垄断经济,让经济发展能惠及更多的人。

不能让那些大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就像在一个小镇上,如果只有一家大商店把所有的生意都垄断了,其他小商贩就没法生存了,老百姓买东西也只能被这家大商店宰。

所以要节制资本,让经济发展更公平。

中国民族主义的源流

中国民族主义的源流

勒比海的非洲黑人后裔,战后的第一代移民,霍尔积极投入反种族歧视运动,为少数人种开拓文化空间,建构批判性的文化主体性。

这三个坐标共同决定了霍尔对于社会、历史与文化所作的特定的思想、书写与介入。

在冷战结束后的九十年代初期,各个领域的国际化运动适时展开,文化研究也不例外,但是霍尔所代表的文化研究却从未声称过所谓观念的普遍性,相反地,它总是以“在地性”和“历史性”来不断地抗拒观念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廉价移转,强调介入“在地文化政治空间”而使之成为一种必然的“在地实践”。

在《流离海外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中,霍尔首次有系统地追溯了他自身的社会史,他没有沉湎于个人的身世之感,而是反思性地将个人经验与社会结构及历史构造相联结,来实践其“个人的即是政治的”这样一种认知观念。

“霍尔的长处在于不断的游走,随着现实状况的改变来调整立论基础”,因此要完整地讨论霍尔的思想发展尤其是他在九十年代的转变轨迹是极为困难的。

文章最后称引伊格尔顿(Terr y Ea g leton)的话说,“霍尔在四十年中从未能出版过一本完整的专著,但是他集体工作的态度,介入所有重要议题的迫切感,使得霍尔的影响力无所不在。

换句话说,霍尔建立了一种学院知识分子的实践典范,打破单一作者的迷思,这是我们值得效法的”。

中国民族主义的源流罗志田在《夷夏之辨与道治之分》一文(载《学人》第十一辑)中认为,与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一大不同是,中国传统的以“夷夏之辨”为表征的族类观念,在强调对内的族群认同及外族的人我之异的同时,对外兼有开放与封闭的两面,而且是以开放的一面为主。

这是因为,夷夏之辨是以文野之分为基础的。

一般而言,文野是后天可变的。

故夷夏也应该是可以互变的。

当然,在此观念的演变中,有时也因政治局势的影响,发展出不以文化来诠释夷夏之辨的看法,此时则倾向于以一条线划断夷夏,而不允许夷可以变夏,夷夏之辨乃成一封闭体系。

罗志田认为,夷夏之变的族类意识具有“文化为体,政治为用”的特点。

试析民族主义理论源头

试析民族主义理论源头
了近代 民族 主 义 的深 刻 内涵 。就 此 意 义 而 言 , 法 国大革 命 则标 志 着 近 代 民 族 主 义 的 形 成 。 ” l 4 实
说 … , 据 安东 尼 ・史 密 斯 考 证 民 族 主 义 作 为 术
语 1 8世 纪 末 最早 出现 在 德 国哲 学 家 赫 尔 德 和 法
第 1 6卷 第 4期 2 0 1 4年 7月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Da l i a n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Un i v e r s i t y
V0 1 . 1 6. No . 4
J u l y 2 0 1 4
际上 , 民族 主义 内涵 丰 富 , 目标 复杂 , 不 仅 建 立 民 族国家 ( 民 族 自治 ) 一个 指 向, 也 包 含 民 族 统 一 和 民族 文 化 上 的认 同等 内容 , 如 果 仅从 一 个 方 面
清的问题之一 。学术界一般认 为民族 主义 发端 于法 国大革命 , 实 际上 , 典 型 的 民族 主义形 式在德 国首先 出现 , 认 为德 国不 仅具 备产生民族主义的要素 , 并 在理论上完 整地 阐述 了民族 主义理论 。民族主 义在德 国呈现清晰可见 的外貌 , 并成为文化 民族主义 的原生形态 。 关键词 : 民族 主义 ; 理论源头 ; 民族 国家
o1 f 3 3 3 o f c u l t u r a l na t i o na l i s m.
Ke y wo r d s: n a t i o n a l i s m ;t he o r e t i c a l s o ur c e;n a t i o n—s t a t e

剖析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及其学术评价

剖析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及其学术评价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8 Aspose Pty Ltd.剖析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及其学术评价摘要: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其民族主义思想极其丰富、深邃,主要来源是中国的传统民族平等观念、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以及日本民族运动的启迪等。

其学术价值在于,立足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国民认同特质的民族国家。

关键词: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学术评价梁启超无疑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通观学界对其主要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他国学思想、宪政思想方面的研究论著,可谓汗牛充栋。

然而,作为梁启超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主义思想研究却相对薄弱,特别是对他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及其学术评价方面,仍有继续深掘之必要。

一、梁启超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的认识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与理解有着明显不同。

据史料记载,古时“民”一般指“百姓”、“平民”和被统治者,“族”指某个群体,表达家族、种族、宗族等多种意思,而“民族”旧时主要指宗教范围内的人,与近代以来人们对民族含义的理解截然不同。

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古时民族观念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民族观念相通于种族观念;第二,民族观念疏离于国家观念。

”①鸦片战争爆发后,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传统民族观念悄然生变。

受此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者梁启超在1899年的《东籍月旦》一文中,首次并高频率使用“民族”一词,随后发表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又对西方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状况做了阐述。

随后梁启超在借用瑞士政治家伯伦知理所著《国家学》中的民族定义时,对伯伦知理所理解的民族做了具体阐释,而且对民族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此外还对伯伦知理的“民族”定义进行了初略评析。

1902年梁启超著述的《新民说》,首次对民族主义做出了概念诠释:“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浅析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思想文化渊源

浅析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思想文化渊源

浅析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思想文化渊源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与践行者,将其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民主国家的建立。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其在践行革命的一生中不断提炼与总结出来的革命理论,其中民族主义作为三民主义学说的首要组成部分,为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构建民族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框架。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的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既从属与西方民族主义理论与资产阶级思想的范畴,同时又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烙印。

标签:民族主义;中国传统思想;西方理论一、民族主义发端的历史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加稳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也逐渐形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

然而曾经作为天朝上国的中国彻底从世界文明、国际政治体系的中心滑脱到世界格局的底端,被迫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中,沦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饱受压迫与欺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作为帝国主义在中国殖民地“代理人”的清政府仍做着他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黄粱美梦,继续实行昏聩的统治,不断盘剥、侵蚀中国的广大民众。

面对这满目疮痍的社会环境、交错复杂的社会现实,奉行民族压迫政策的清廷无疑成为人么内口诛笔伐的对象,社会大众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荡涤着整个时代与社会的思想观念。

强烈的民族认同与解放观念与西方思想理论在这片摇摇欲坠的土地上发生强烈的撞击。

基于这样的国情与世情,为挽救民族危亡,关于解决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问题的民族主义理论成为晚清时期知识分子的主要研究探讨内容。

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改良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都以各自不同的立场对民族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相较于改良维新派依托于统治者陈旧落后的自上而下的温和改良方式,孙中山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与西方理论进一步熔铸成为三民主义学说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主义理论,主张以革命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解放、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演变民族主义思想是一种涉及国家、民族、文化、历史等多重元素的思想。

其内涵包括对国家独立、民族自强和文化认同的强烈追求,反对外来侵略和文化侵蚀。

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与历史进程、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等众多因素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一、历史进程与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历史进程是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根本背景。

在早期人类社会,来自于环境、气候、地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各个部落和群体处于孤立状态,缺乏相互交流和融合。

但随着生产力、交通工具、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进步,人类社会逐渐实现了各种联系与互动,从而形成了众多的国家和民族。

近代以来,由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持续遭受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侵略和剥削,使得这些国家和民族意识到自己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实现自强自立。

同时,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在近代也逐渐形成。

传统的各种政治结构一般多以家族、宗族、部落等为单位,难以构成真正的国家。

但随着各种社会制度的出现和演进,国家这一概念逐渐得到了清晰的界定,并且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而民族则是基于地域、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共同反映,也在近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二、社会变迁与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社会变迁是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主要推动力。

在社会经济领域,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等进程的推进,使传统的大农村社会逐渐向大城市社会转化。

这种变迁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被动、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

同时,在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为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承和演变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这个背景下,民族主义思想逐渐由狭义的民族自豪感发展为更广泛的文化认同。

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如中华民族觉醒,印度民族主义崛起,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团结等。

而在现代政治上,民族主义思想也被广泛地运用,如发起民族解放运动、维护民族独立等。

三、文化传承与民族主义思想的延续文化传承也是民族主义思想能够延续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主义学说的理论渊源
——《民族主义》的解读
埃里·凯杜里是伦敦大学政治学教授,英国研究院研究员。

同时也是民族主义的研究权威,尤其在阿拉伯和犹太世界影响颇大。

其中的他在1960年出版的《民族主义》是其思想最充分也是一次最系统的表达。

全书仅仅围绕民族主义学说产生的历史渊源论述,把民族主义理论看作是近现代的一个产物,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政治或者意识形态在18末19世纪初世纪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仅仅是由行动领域来带动的,它也受到了思想领域的推动,正如凯杜里所说:“但是,并非仅仅因为法国大革命,才导致这样一种结果。

在思想领域中发生的另一场革命,对其行动也起到了强大的支持作用。

①”于是他就思想领域中发生的革命做了详细的论述。

一、本书写作思路及基本内容
本专著共分为7章,其中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来解读。

其中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讲述了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政治产生的时间及影响,并引出了民族主义学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章,此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从康德的自律原则论述开始,到新康德主义代表人物费希特,再到民族主义学说主要贡献者赫尔德,论述了民族主义学说产生理论发展脉络,给人呈现出民族主义学生的一条成长路径。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章,具体将民族主义学说在政治生活中表现联系起来,从一些国家的政治事件来看民族主义学说产生的影响。

下面笔者按此思路具体解读全文。

凯杜里在专著的第一部分中开门见山地把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政治提出来,同时也明确了民族主义是19世纪初产生于欧洲的一种学说,是现代性的一个产物。

他认为,民族主义学说的流行,不仅是哲学家们的辩论所带来的结果,而且是那些赋予这些哲学问题直接和明显意义的时间所带来的结果②。

于是他将读者的视线引入到第二部分,即民族主义的发展历史渊源。

在第二部分中,首先凯杜里从革命派无法解决的问题入手,引出了康德“个人自律”。

他认为革命派宣言中所表达的哲学观点并未构成一种类似的理论体系。

其所宣称人拥有
①张明明译,埃里·凯杜里著.《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1页
②同上.第2页
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社会安排应促进这些权力。

但是当谈及天赋权利,便要设想一个具有理性解释能力的有序世界的存在,以及种种支配人和事物的自然法则的存在,而当时流行的启蒙思想家却无法从哲学上解释这一问题。

恰时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为摆脱此困境指明了道路。

他的答案是采用一种新的确定性代替已不再吸引人的旧的形而上学的确定性。

他所指的确定性既不依赖神启,也不依赖高级的形而上学基础;仅仅依赖独立地、批判地进行活动的心灵所获得的东西③。

康德于是将这种确定性与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联系在了一起,他将这种独立性称为严格的,即超验意义上的自由。

他认为,当人服从道德法则时,他就是自由的,这种道德法则他发现于他自己,而非外部世界。

只要人的意志被这样一种内在的法则所感动,人的意志便能正真自由,只有在那时,才存在善与恶、道德与公正的话题。

按照此,个人成为世界的中心,仲裁者和主宰,个人不仅仅作为自然序列中的一个要素,而且依次身份拥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即正是个人在自我发现、自我强制的形式的帮助下,使自己确定为一个自由的道德的存在。

人的目的是将自己决定为一个自由存在物,即自治的和自动的存在物。

在康德哲学里,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个自律的人,要实现他的自治,他必须是自由的,因此,自决变成了政治至善,社会生活的所有其他有益之处均为次要,这一理论的实质正如一个后来的著名口号,“自治政府好于好政府”。

这也正如凯杜里在第二章结尾所说的那样,“我们将要看到的是,其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民族自决的学说的民族主义,在这里(康德)找到了其生命里的最旺盛源泉。

④”
康德指明了人应该作为一种自由存在物存在,他的意志自律学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连串的疑惑。

康德所谓的感觉都源自于自在之物,但自在之物是根本不能被认识的,康德又不得不引进形而上学,于是造成学说中的混乱和困难处境,康德单纯基于感觉的认识论不能令人满意。

因此当时的任务是消除这些困扰,于是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者加入了修正康德学说的范围之列。

费希特认为,康德之所以需要自在之物,缘由是区分实在性和幻想,强调世界独立于感觉的自我,但是这一切都是不恰当的。

他进一步指出,“作为整体的世界,呈多样性的自然和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历史必定是一种普遍意识的产物,即一切事物包容其自身,所发生的一切事物均为其一种表现形式的‘自我’的产物。

这个‘自我’超越所有人,并为他们构成世界的稳定
③张明明译,埃里·凯杜里著.《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2—13页
④同上.第23—24页
型、有序性和有理性的保证;凭借理性,人能区别纯粹的虚幻和普遍意识的产物。

⑤”这就避免了由于假定自在之物的存在而产生的难题,它肃清了所有怀疑论,使认识成为可能。

这一观点与政治高度相关,它的结论就是整体先于其所组成部分。

一个世界之所以具有实在性和一致性,因为它是一种个别意识的产物,只有通过在这个世界中占据自己的位置,组成部分才能在存在和享有实在性。

通过拓展,新康德主义推演初国家理论,“人的目的是自由,自由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完全融于普遍的意识。

因此,国家并非为了保卫他们自身特殊利益走到一起的个人集合体;国家高于和先于个人。

只有当他和国家成为一体时,个人才能实现他的自由。

⑥”这也就是新康德主义眼中的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即当个人将他们的意志融于国家意志时,他们寻找到了自己的自由。

但是,新康德主义的国家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论述本身是不恰当的,因为自我实现和融入整体似乎并非是一个范畴的东西,两者之间必存在着努力和斗争。

虽然在康德的理论学说中,对于斗争给予特别的关注,认为只有通过与他律的自然倾向做斗争,自由的、自律的人才成为可能。

但是新康德主义并非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没有对立或斗争,自我就不能获得他自身的意识,因此也就没有任何道德生命成为可能。

新康德主义者将斗争提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

而民族主义学说的重要贡献者赫尔德,则将融入整体(国家)和自我实现的观点整合起来,产生了民族主义学说。

他继承了当时流行于他所处年代的两种历史观点,即历史的过程是逐渐改善的过程,这种改善是暴力和斗争的结果。

他将世界的多样性与斗争性放在同样的水平之上,认为这是世界的一种基本特征。

正由于世界多样性的特点,世界才能发展,世界才能不断的被完善。

民族主义学说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认为,“只有当人类在他目前的行为中意识到他的个性时,他才能保证在他的下一步行动中不违反这一个性,只有当他总是要求自己去审视整个人类,用他自己的个性表达去对抗每一个其他可能的个性表达,他才能保持他的独特的个性意识。

⑦”进而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成员一定不能采纳另一个民族的习惯或语言。

如果这样做,他就使得本民族丧失个性。

解读至此,近代的民族主义学说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由于世界多样性和斗争性的特点,各民族必须做到民族自决。

在民族主义学说中,民族要自我实现,必须保持自身是自由的,一个民族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到达实现民族自决的目的。

于是,什么样的一群人才能构成一个民族,是摆在民族主义学说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语言成为识别民族的
⑤张明明译,埃里·凯杜里著.《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9页
⑥同上.第31页
重要载体,同时在民族主义学说中,种族、文化甚至宗教都构成了统一个原始实体即民族的不同侧面。

但这些方面恰恰给民族主义学说带来麻烦,因为语言、宗教、政治传统、文化等等难舍难分的纠缠在一起,以致于找不到一个统一的标准识别民族,因为既然识别了民族,民族就应该建立自己的国家,达到民族自决,从而获得自我民族实现。

这样,正如凯杜里评价,“对于民族主义人类学的分类方法来说,世界的确是多样性的,简直是太多样性了。

⑧”于是对于民族主义学说的质疑也就产生了,由此,也产生了不同流派的民族主义。

虽然民族主义学说在当代已经受到了质疑,但是它对于国家政治的影响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在专著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第六、七章做了论述。

民族主义学说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尤其在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之下,如拿破仑战争。

但是同时凯杜里在此也指出了民族主义学说在政治影响中弊端,如它未能缓和和混居地区的不同民族的关系。

二、需要补充说明的启示
第一,民族主义是一种理论学说,是近现代的产物,并非自古就有。

在后记中有明显的论述,首先民族主义学说有其历史渊源;其次它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最后它是受到历史重大事件影响而产生的。

第二、康德及费希特虽然对民族主义学说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但他们绝非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其理论仅仅成为民族主义学说发展的源泉,正如凯杜里所说,“康德的确试图按照他的理论学说讨论政治学问题,进而言之,他的言词被写于书本上供所有人阅读,在那些阅读并信服其学说的人当中,当时碰巧出现许多相信哲学掌握着正确的政治行为的钥匙的人。

确实是这些人,极大地拓展了康德关于意志自律学说地范围,并从中得到了具有广泛意义地政治结论。

⑨”
⑦张明明译,埃里·凯杜里著.《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51页
⑧同上.第73页
⑨同上.第2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