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域舞蹈表演形态特点分析_王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唐代是空前繁荣的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军事强盛、文化璀璨。这个时代被称为诗的时代,闻一多不说“唐诗”而说“诗唐”,意思是诗的唐朝。[1]同时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各种艺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使得唐代蔚然成为我国封建文化历史中最为绚丽的一座奇峰。舞蹈这一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在这个时代勃发出青春的朝气,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盛景。“唐代舞蹈式样之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皆为历代所不能及。”[2]它雄浑伟壮、博大精深、恣意汪洋,它给每一个舞种个体留下无限的空间,呈现出了跃动、向上、生机勃勃的时代风貌,同时它还以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势,兼容并包一切外来文化。彼时的西域舞蹈在唐朝舞蹈百花园中似一朵奇葩,散发着独有魅力的芳香,一度成为整个唐朝的主流舞蹈风格,几乎占据着整个唐朝宫廷、官府、民间的舞台表演内容。所谓“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汾泊”[3]是最好的佐证。西域的乐舞经过中原文人雅士、妙笔才人的洗练、洞察、镌刻、绘画,为我们后人寻找先人的乐声、舞姿提供了一个鲜活、真实充满想象的窗口。

行文之前,有必要对“西域”之内涵进行一个简单的界定,“西域”一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学术界一般认为“西域”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广义的西域,泛指我国西部的疆域,包括天山南部与北部地区、中央亚细亚、阿富汗、伊朗、印度诸国,及至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半岛;狭义的西域,则主要指的是玉门关以西、葱岭(帕米尔)以东地区,这里包括三山: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三河: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4]本文所指西域,基本上采用狭义的西域概念,即与今之新疆地域概念相重合。

而对舞蹈表演形态本文则就唐诗中所描述的西域乐舞,结合已出土的唐时关于西域舞蹈的文物(壁画、舞俑、绢画、雕刻)进行综合分析,力图梳理、总结出唐代西域舞蹈在动作姿态、表演形式、舞蹈类型、伴奏乐器、舞饰舞容等形态上的一般特点。

一、唐代西域舞蹈的本体特点

我们一般认为一种舞蹈在动作姿态、步伐、队形、表现形式、表演特点、风格等方面呈现出的

唐代西域舞蹈表演形态特点分析

王茗贺晓阳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从唐诗对西域乐舞的描绘和已出土唐代西域乐舞文物来看,唐代西域舞蹈在表演上具有旋转多、速

度急;姿态上女子多折腰、男儿多腾踏;步伐上以“圆”为轴;形式上脚踏舞筵、乐舞相谐;舞种丰富,多持具、假

形等特点,伴奏乐器以击打乐器鼓为主,琵琶、横笛次之。

关键词:唐代西域舞蹈形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J7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577(2013)04-0001-0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10-08

作者简介:王茗(1961-),女,山东青岛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表演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舞台表演艺术研究。

基金项目:2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文化交流视野下哈密舞蹈文化研究”(13CB105);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亚音乐文化研究中心2012招标课题、2013招标课题“伊犁河流域哈萨克民间舞蹈文化研究”(XJEDU040912C02);“跨文化视域下伊犁达斯坦调查研究”(040913B01)部分研究成果。

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INSTITUTE

个性特点,是一个舞蹈最为直接的形态特点,也是舞蹈间相互得以区分辨别的最为鲜明的本体特征。从很多唐诗的文本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唐代西域舞蹈在上述几个方面的一般特征,从而可以确认在唐朝时期,西域舞蹈已经具有独特的形态审美特质,并在此后的漫长历史岁月中,在新疆广大地域原住民的舞蹈身体中绵延。

(一)舞蹈动作旋转多、速度急

唐时西域舞蹈旋转频繁、持续时间长,能够“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5]且旋转的速度急至“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6]“石国胡儿人少见,蹲舞尊前急如鸟。”[7]“回裙转袖若飞雪,左旋右旋生旋风。”[8]舞者旋转的速度连旋风和飞驰的车轮都无法赶上,坐下的宾客已经分不清其前身后背,向左向右的飞旋,让宾客观众如觉旋风刮过,舞者站立、曲蹲都能做的像急速而飞的鸟儿那样迅捷。诗人笔下的西域舞蹈旋转的速度疾驰迅捷有夸张嫌疑,但当时西域舞蹈动作多旋转却是不争的事实。宁夏盐池出土的唐石门线刻舞蹈图,

两舞人戴圆帽,着窄袖紧身长舞

服,脚穿软靴,单腿于小圆毯上腾旋做舞。舞人外形曲发深目、高鼻蓄须,似为胡人。舞姿形象皆和文献记载的唐代胡旋舞相似,表明西域舞蹈动作的最大特点便是旋转多且速度急。

(二)舞蹈姿态女子多折腰、男儿多腾踏唐西域舞蹈表演者有男性舞者也有女性舞者。女子舞姿轻盈、注重腰部的力量和动作。“回裙转袖若飞雪,左旋右旋生旋风。”回裙与转袖是舞蹈表演者的动作,像飞雪一样的自然轻盈是呈现出的观感。“移步锦花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繇。”[9]移步定是当时西域舞蹈中普遍的一种步伐,那款款而动的舞者绰约而舞,令观者沉醉。“腰细偏能舞柘枝”[10]“鼓声残怕腰身软”[11]“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媚”[12]“带垂细胯花腰重”[13]“舞腰无力转裙迟”[14],急速旋转后接下腰成“反手叉腰如却月”[15]等描写都突出表现唐西域舞蹈女子

舞姿特点:体态轻盈、纤腰柔韧、摆胯婀娜、旋转生风。

男子舞姿刚健、多有腾踏。“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球上,其妙如此也”②“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8]“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7],纵横腾踏终不离球,有专家说这是一种糅合了杂技的西域乐舞,[16]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说明当时西域乐舞中男舞者动作矫健、技术高超。“翻身入破”是舞蹈起始动作,类似于现在舞蹈中的开场“亮相”,“蹲舞急如鸟”“跳身转毂”“弄脚缤纷”“醉却东西”等变化纷繁复杂的舞姿、高难度的腾踏跳跃令观者瞠目结舌,可见当时男舞者的技术超群、精彩绝伦。新疆出土的大面舞俑(图1)③,一装扮威武的胡人武士,正在做搏击的舞姿。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一马舞俑(图2)④马上人呈射箭手舞姿。现存甘肃的胡腾舞铜人⑤,双臂上下摆动呈跳跃姿态。这都描述出西域舞蹈中男子舞者舞姿特点:刚健有力、步伐多变、腾踏跳跃、矫健如虎。

图1

图2

(三)舞蹈步伐以“圆”为轴、变化纷繁因为唐诗中描述的多是独舞或双人舞,队形的变化故而就谈及不上,但从其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舞者脚下步伐的特点“臣妾人人学团转”[5]“从兹地轴天维转”[5]“才人观者相为言,承奉君思在圆变”[6]“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15]。团转、地轴天维、圆变、环行急蹴,我们可以清晰看出西域舞蹈步伐是以“圆”为轴心变化的,或者说唐代时西域舞蹈的步伐是在不断“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刘恩伯著《中国舞蹈文物图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图86。

②段安节《乐府杂录》,转引自马薇,马维丽著《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③刘恩伯著《中国舞蹈文物图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图100。④刘恩伯著《中国舞蹈文物图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图101。

⑤马薇、马维丽著《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图154。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