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可燃性物质的爆炸上下限表

合集下载

爆炸下限

爆炸下限

爆炸下限Lower Explosive Limit:LEL易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可以被点燃爆鸣的最低浓度,以体积百分数表示。

...国际上规定,爆炸下限低于13%的气体为易燃气体。

如氢气的爆炸下限为4%,乙烷的为3%,乙炔为2.5%,可见乙炔的燃爆性比乙烷和氢气更强。

爆炸上限当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这个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通常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比来表示。

在“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内,有一个最低的爆炸浓度叫爆炸下限(既为1.2%);还有一个最高的爆炸浓度叫爆炸上限(既为9.0%)。

只有在这两个浓度之间,才有爆炸的危险。

如果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遇到明火,既不会爆炸,也不会燃烧;高于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虽然不会爆炸,但接触空气却能燃烧。

因为低于爆炸下限时,空气所占的比例很大,可燃物质的浓度不够,不会燃烧也就不会爆炸;高于上限时,则含大量的可燃物质,而空气量却不足,反应程度不会很激烈。

了解各种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极限,对于做好防火、防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燃物质危险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爆炸极限幅度的宽窄。

幅度越宽,其危险性就越大。

而此物质的爆炸极限就是 1.2~9.0%(V/V);因此,在生产和使用这类物质时,就要特别注意防止“跑、冒、滴、漏”,注意设备的密闭性,严防空气进入,同时还要注意安全操作。

闪点[1]flash point 在一稳定的空气环境中,可燃性液体或固体表面产生的蒸气在试验火焰作用下被闪燃时的最低温度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发生一闪即逝的燃烧,或者将可燃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叫闪燃。

发生闪燃时的固体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闪点就是可燃液体或固体能放出足量的蒸气并在所用容器内的液体或固体表面处与空气组成可燃混合物的最低温度。

常见可燃气体的爆炸限度

常见可燃气体的爆炸限度
6.7 - 7.0 6 7
9 9
6.1
7.6
4.9 - 5
7.5 19 6.5
8 16 13.4 12 8月15日
22 8 12 17 31
14.4
42 50 13
II
43.9 - 44° C
I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5° C
IB
-6° C
84° C
IB
-11° C
0.2 @ 4.7%
IB
4.4° C
0.24 @ 4.1%
1
7
13° C
0.8
5.4
II
46.1° C
210° C
硅烷 [[新己烷] 1,1-二氟乙烷 1,1-二氯乙烷 1,2-二氯乙烷 1,3-二烯丁烷 1-环氧-3-氯丙烷 1-氯-1,1-二氟乙烷 二氯硅烷 二氯甲烷
二硼烷
正己烷
正戊烷 异丁烷 异戊烷 异辛烷 环丙烷 C3H6 环丁烷 环己烷 环戊烷 环氧丙烷 三乙基硼烷 硝基甲烷 一氟二氯甲烷 一氯甲烷 一氯乙烷 一氯乙烷 正丁基氯,1-氯丁烷
4.3
45.5
神经
中等
刺激
12.5
74.2
剧毒
常用可燃气体 爆炸极限数据 表(LEL/UEL 及毒性)
物质名称
分子式
丁二烯
C4H6
城市煤气
液化石油气
苯(液体)
C6H6
甲苯
C6H5CH3
氯乙烷
C2H5Cl
氯丙烯
C3H5Cl
1.2 二氯乙烷
ClCH2CH2Cl
四氯化碳
CCl4
三氯甲烷
CHCl3
环氧乙烷
C2H4O

液体闪点、固体燃点(自燃点)、气体爆炸上下限

液体闪点、固体燃点(自燃点)、气体爆炸上下限

液体闪点, 固体燃点(自燃点), 气体爆炸上下限目录刖三 (1)1.可燃液体一闪点、燃点 (2)1.1.液体闪点与火灾危险性分类: (2)1.2.液体闪点的定义: (2)1.3.液体闪点的测定方法: (3)1.4.液体燃点: (3)2.可燃固体-燃点、自燃点固体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4)3.可燃气体-爆炸下限 (4)3.1.爆炸范围: (4)3.2.爆炸下限与爆炸上限: (4)3.3.爆炸下限与火灾危险性分类: (5)4.火灾危险性物质分类 (5)4.1.物品火灾危险性的分类方法 (5)4. 1. 1.甲类 (5)4. 1. 2.乙类 (6)4. 1. 3.丙类 (6)4. 1. 4. 丁类 (7)4. 1.5.戊类 (7)4.2.生产工艺火灾危险性的分类方法 (7)4.2. 1.甲类 (7)4.2.2.乙类 (9)4. 2. 3.丙类 (9)4. 2. 4. 丁类 (10)4. 2. 5.戊类 (10)4. 3.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GB50160-2008) (11)4.4.液化烧、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GB50160-2008) (11)_________ 1—刖三易燃可燃类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主要有闪点、燃点、自燃点和爆炸下限等!易燃可燃液体通常以闪点作为火灾危险性分类依据,28℃、60℃(闪点温度)为甲、乙、丙类火灾危险性类别的分界点。

可燃固体通常以燃点、自燃点作为火灾危险性分类依据。

可燃气体通常以爆炸下限作为火灾危险性分类依据。

1.1.液体-闪点' 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性液体表面产生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最低温度为闪点,遇火源能够持续燃烧(至少5s)的最低温度为燃点。

在闪点温度下,液体的蒸发速度较慢,闪火后燃气迅速耗尽,不会引发持续燃烧,具备一闪即灭的特征。

1.2.液体闪点与火灾危险性分类:在闪点温度,已具备闪燃、爆炸危险,在可燃易燃液体的运输、贮存、操作和安全管理中,通常以闪点温度作为判断液体化学品易燃易爆性的指标。

各类粉体的爆炸极限及燃点汇总

各类粉体的爆炸极限及燃点汇总

各种粉体的爆炸极限浓度及燃点爆炸的概念:爆炸是指物质的状态和存在形式发生突变,在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空气冲击波,可使周围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同时伴随有声或光效应的现象。

爆炸极限的概念:爆炸极限是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

——国家标准《消防术语》最低浓度——爆炸下限(LEL)最高浓度——爆炸上限(UEL)1.粉尘本身是可燃粉尘,非燃性粉尘是不会发生爆炸的,燃粉尘除前述外,还有茶叶、中药材维、硫磺粉尘等。

2.粉尘必须悬浮在空中,并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粉尘能否悬浮在空中要害在于粉尘微粒,只有直径小于l0um的粉尘其扩散作用才大干重力作爪,易形成爆炸“层云”。

粉尘爆炸下限一般为20~60g/m3,爆炸上限为2~6kg/m3。

3.火源必须具有一定能量粉尘爆炸需首先加热或熔融蒸发或热解出可燃气体,因此需较多的热量。

粉尘爆炸的最小引爆能达10毫焦以上,为气体爆炸的近百倍。

此外,空气中的湿度不能太大,否则也不会发生粉尘爆炸。

表1 各种粉体的爆炸极限浓度及燃点表2 粉尘爆炸极限表补充:凡是颗粒极微小,粒径在1至76um范围内的固体物质称为粉尘。

粉尘包括易燃粉尘如:糖粉、淀粉、可可粉、硫粉、茶粉、橡胶粉等;可燃粉尘如:米粉、锯末屑、皮革屑、丝、虫胶等;难燃粉尘如:炭黑粉、木炭粉、石墨粉等。

固体物质被粉碎成粉尘以后,其燃烧特性有很大的变化。

原来是不燃的物质可能变成可燃物质,原来难燃的物质可能变成易燃物质。

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前提是必须达到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浓度。

粉尘爆炸前无任何征兆,起后果却都能使建筑物毁于一旦。

而且能导致粉尘爆炸的情况也很多:从农副产品的加工、储存和运输到药物、食品、有机物、无机物的生产等很多过程中,粉尘爆炸的事故时有发生,其危害极大。

粉尘包括的范围很广,各种粉尘都有其自身的特性,粉尘并非随时随地都能爆炸,要发生粉尘爆炸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构成粉尘的物质必须是易燃或可燃的,其中包括有机粉尘和无机粉尘。

各种气体的爆炸上下限值教程

各种气体的爆炸上下限值教程

闪点闪点又叫闪燃点,是指可燃性液体表面上的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接触而初次发生闪光时的温度。

各种油油品闪点的高低表明油品的易燃程度,易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气化程度以及它闪点:可燃液体能挥发变成蒸气,跑入空气中。

温度升高,挥发加快。

当挥发的蒸气和空气的混闪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越大燃点燃点又叫着火点,是指可燃性液体表面上的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接触而发生火焰能继续燃烧不少于5s时燃点比闪点一般要高0-20℃燃点:不论是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可燃物质,如与空气共同存在,当达到一定温度时,与火源接闪点和燃点的测定——克利夫兰德开口杯法原理:将试样装满于试验杯至规定的液面刻线,最初较快地升高试样温度,然后缓慢地以稳定的速度升温至克利夫兰德闪点测定仪自燃点自燃点:把油品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后,使其与空气接触,在不同引火的条件下,油品因剧烈的氧所有石油产品的自燃点均较常温要高很多,但处于高温状态的油品一旦从管线的接头、法兰等处自燃:在通常条件下,一般可燃物质和空气接触都会发生缓慢的氧化过程,但速度很慢,析出的在自燃温度时,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自然点不是在一个固定自燃可分两种情况。

由于外来热源的作用而发生的自燃叫做受热自燃;某些可燃物质在没有外来本身自燃和受热自燃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热的来源不同,前者是物质本身的热效应,后者是外接触而初次发生闪光时的温度。

各种油品的闪点可通过标准仪器测定。

闪点温度比着火点温度低些。

以及它的安全性。

油品的危险等级也是根据闪点来划分的。

闪点在61℃以下的油品为易燃品,闪点在61℃以上的油品为可燃品。

发加快。

当挥发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能够闪出火花时,把这种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把发生闪燃的最地温度叫做闪点。

从接触而发生火焰能继续燃烧不少于5s时的温度。

可在测定闪点后继续在同一标准仪器中测定。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和燃点表明其发生爆炸或火灾的可能性的一定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就会燃烧,移去火源后还继续燃烧。

爆炸极限计算

爆炸极限计算

爆炸极限计算爆炸反应当量浓度、爆炸下限和上限、多种可燃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计算方法如下: (1)爆炸反应当量浓度。

爆炸性混合物中的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的浓度比例,在恰好能发生完全的化合反应时,则爆炸所析出的热量最多,所产生的压力也最大。

实际的反应当量浓度稍高于计算的反应当量浓度,这是因为爆炸性混合物通常含有杂质。

可燃气体或蒸气分子式一般用C αH βO γ表示,设燃烧1mol 气体所必需的氧摩尔数为n ,则燃烧反应式可写成:C αH βO γ+nO 2→生成气体按照标准空气中氧气浓度为20.9%,则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化学当量浓度X(%),可用下式表示:可燃气体在氧气中的化学当量浓度为Xo(%),可用下式表示:也可根据完全燃烧所需的氧原子数2n 的数值,从表1中直接查出可燃气体或蒸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的化学当量浓度。

其中。

可燃气体(蒸气)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化学当量浓度(2)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各种可燃气体和燃性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可用专门仪器测定出来,或用经验公式估算。

爆炸极限的估算值与实验值一般有些出入,其原因是在计算式中只考虑到混合物的组成,而无法考虑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仍不失去参考价值。

1)根据完全燃烧反应所需的氧原子数估算有机物的爆炸下限和上限,其经验公式如下。

爆炸下限公式:(体积)爆炸上限公式:(体积)式中 L——可燃性混合物爆炸下限;下L——可燃性混合物爆炸上限;上n——1mol可燃气体完全燃烧所需的氧原子数。

某些有机物爆炸上限和下限估算值与实验值比较如表2:表2 石蜡烃的化学计量浓度及其爆炸极限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从表中所列数值可以看出,实验所得与计算的值有一定差别,但采用安全系数后,在实际生产工作中仍可供参考。

2)根据化学当量浓度计算爆炸极限和爆炸性混合气完全燃烧时的化学当量浓度,可以估算有机物的爆炸下限和上限。

计算公式如下:此计算公式用于链烷烃类,其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误差不超过10%。

20种粉尘粉末爆炸浓度极限

20种粉尘粉末爆炸浓度极限

概念:、爆炸的概念:爆炸是指物质的状态和存在形式发生突变;在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空气冲击波;可使周围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同时伴随有声或光效应的现象..爆炸极限的概念:爆炸极限是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国家标准消防术语最低浓度——爆炸下限LEL最高浓度——爆炸上限UEL1.粉尘本身是可燃粉尘非燃性粉尘是不会发生爆炸的;燃粉尘除前述外;还有茶叶、中药材维、硫磺粉尘等.. 2.粉尘必须悬浮在空中;并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粉尘能否悬浮在空中要害在于粉尘微粒;只有直径小于l0um的粉尘其扩散作用才大干重力作爪;易形成爆炸“层云”..粉尘爆炸下限一般为20~60g/m3;爆炸上限为2~6kg/m3.. 3.火源必须具有一定能量粉尘爆炸需首先加热或熔融蒸发或热解出可燃气体;因此需较多的热量..粉尘爆炸的最小引爆能达10毫焦以上;为气体爆炸的近百倍..此外;空气中的湿度不能太大;否则也不会发生粉尘爆炸..粉尘爆炸的特点1.粉尘爆炸的条件:1粉尘本身必须是可燃性的;2粉尘必须具有相当大的比表面积;3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极限范围内的混合物;4有足够的点火能量..2.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1颗粒的尺寸;2粉尘浓度;3空气的含水量;4含氧量;5可燃气体含量..颗粒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气中悬浮时间越长;爆炸危险性越大..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越小、引爆能量越高..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范围扩大..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性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3.粉尘爆炸的特点:1多次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2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一般在几十毫焦耳以上..3与可燃性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凡是颗粒极微小;粒径在1至76um范围内的固体物质称为粉尘..粉尘包括易燃粉尘如:糖粉、淀粉、可可粉、硫粉、茶粉、橡胶粉等;可燃粉尘如:米粉、锯末屑、皮革屑、丝、虫胶等;难燃粉尘如:炭黑粉、木炭粉、石墨粉等..固体物质被粉碎成粉尘以后;其燃烧特性有很大的变化..原来是不燃的物质可能变成可燃物质;原来难燃的物质可能变成易燃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前提是必须达到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浓度..粉尘爆炸前无任何征兆;起后果却都能使建筑物毁于一旦..而且能导致粉尘爆炸的情况也很多:从农副产品的加工、储存和运输到药物、食品、有机物、无机物的生产等很多过程中;粉尘爆炸的事故时有发生;其危害极大..粉尘包括的范围很广;各种粉尘都有其自身的特性;粉尘并非随时随地都能爆炸;要发生粉尘爆炸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构成粉尘的物质必须是易燃或可燃的;其中包括有机粉尘和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受热后要发生分解;放出可燃性气体;并留下可以燃烧的炭..无机粉尘如金属粉尘;虽然没有耗能分解过程;升温只能促使其快速氧化;由表面向内部迅速延烧放出高热而使体系快速升温膨胀..有些金属颗粒本身能进行气、固两相燃烧..其次是粉尘必须是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极限..粉尘能否悬浮在空气中要害在于粉尘的粒径..粒径大的颗粒难以悬浮;即使由外力使它悬浮在空气中;也会很快沉积下来..粒径越小;其扩散作用大于重力作用;粉尘易于悬浮在空气中..再加上粒子四周有足够的助燃空气;很轻易达到爆炸极限浓度而燃烧或爆炸..若空气中粉尘的浓度太小;即低于爆炸浓度的下限;燃烧放热量太少;难于形成持续燃烧;也就不会发生爆炸..假如空气中粉尘的浓度太大;即高于爆炸浓度的上限;混合物中因氧气浓度太小;也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粉尘爆炸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热能源..粉尘爆炸的最小点燃能量一般为10 mJ至数百mJ ;相当于气体点燃能量的百倍左右..影响粉尘爆炸的主要因素内部因素粉尘的理化性能:粉尘的燃烧速度比气体的燃烧速度要小..粉尘的颗粒越小;相对表面越多;分散度越大;则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其爆炸危险性便增加..因为粒子越小;粒子带电性越强;使得体积和质量极小的粉尘粒子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燃烧速度就更接近可燃性气体混合物的燃烧速度;燃烧过程也进行的更完全..燃烧热高的粉尘;其爆炸浓度下限低;一旦发生爆炸即呈高温高压;爆炸威力大..粉尘中含可燃挥发分越多;热分解温度越低;爆炸的危险性和爆炸产生的压力就越大..粉尘中的灰分即不燃物质和水分的含量增加;其爆炸的危险性就降低..因为;它们一方面能够较多地吸收体系的热量;从而减弱粉尘的爆炸性能;另一方面灰分和水分会增加粉尘的密度;加快其沉降速度;使悬浮粉尘浓度降低..外部条件:含氧量是粉尘爆炸最敏感的因素;随着空气中氧含量的增加;爆炸浓度范围也随之扩大;爆炸危险性也就增加..空气湿度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减小..因为湿度增大;有利于消除粉尘静电和加速粉尘的凝聚沉降..同时水分的蒸发消耗了体系的热能;稀释了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了粉尘的燃烧反应速度;使粉尘不轻易发生爆炸..当粉尘与可燃性气体共存时;粉尘爆炸浓度的下限相应下降;而最小点火能量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即可燃气体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粉尘爆炸的危险性..当温度升高压强增加时;粉尘爆炸浓度极限范围会扩大;所需要的点火能量也会降低;从而造成危险性增大..点火源的温度越高;强度越大;与粉尘和空气的混合物接触的时间越长..其爆炸浓度极限范围就变得更宽..爆炸危险性也就增大..每一种可燃粉尘;在一定条件下;都有一个最小点火能量;若低于此能量;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就不能爆炸..粉尘的最小点火能量越小;其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粉尘爆炸的危害粉尘爆炸能呈现出跳跃式和爆炸连续性的特点..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粉尘爆炸形成后;随着爆炸的连续;反应速度和爆炸压力也就持续加快和升高;并呈现跳跃式发展;产生爆震..非凡是当在爆炸传播途中遇有障碍物或巷道拐弯处;则压力会急剧升高..所以在一些粉尘爆炸事故中;不仅表现出了爆炸连续性的特点;而且表现出了离爆炸点越远;破坏性越严重的特点..粉尘爆炸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因为粉尘初始爆炸的气浪会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迅速形成新的爆炸性混合物;在火焰和高温的作用下;再次发生爆炸即二次爆炸..另一方面;在粉尘爆炸的地点;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经过一个极短促的时间后形成负压区;由于气压差的作用;新鲜空气向爆炸点送流;促进空气的二次冲击即返回风;使已发生粉尘爆炸的高温区沉积粉尘再次发生爆炸..二次爆炸所扬起的沉积粉尘;其浓度往往比第一次爆炸时还要大;爆炸破坏力更为严重..粉尘爆炸后能产生有毒气体;与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轻易引起不完全燃烧;有些沉积粉尘还有阴燃现象..因而在爆炸产物中含有大量的CO气体及自身分解产生的毒性气体HCL、HCN等轻易使人员中毒如何知道某种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爆炸极限的数值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知道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爆炸极限的数值..这些数值可以通过下述三个途径求得:1查资料..常见的单纯物质的爆炸极限可以从有关手册或工具书、专业书上查出..由于测试方法及设备不尽相同;在数据上可能会有差异;所以引用数据是一定要注明“来源”的..遗憾的是混合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无法查到..2测试..现有国家推荐标准GB/T12474一90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定方法..此方法和设备较为复杂;一般单位不具备条件;必要时可委托有此设备的单位如天津消防所、大连石化安全技术研究所等进行测试..3估算..估算方法有十几种;其中比较有实用价值的是几种可燃气混合气体爆炸极限估算公式:理·查特里公式..如将估算结果用于重要场合;最好经实测验证一下..产生粉尘爆炸的条件是什么发生粉尘爆炸的首要条件是粉尘本身可燃;即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如前述的媒尘、铝粉、面粉等;其次;粉尘要悬浮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其爆炸下限;粉尘呈悬浮状才能保证其表面与空气氧气充足接触;堆积粉尘不会发生爆炸;再次;要有足够引起粉尘爆炸的起始能量..只要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会导致粉尘爆炸..与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有什么特点与可燃气混合气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具有以下特点:1从起爆条件方面看:1只有达到一定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的漂浮粉尘云才可能发生爆炸..而要达到这个条件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粉尘并且有外力如风或机械力将粉尘扬起才成..而可燃气体通过自然扩散就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2粉尘燃烧是一种固体燃烧;其燃烧过程比气体复杂;点燃粉尘所需的初始能量也比点燃气体的大得多相差近百倍..2从爆炸的后果及危害方面看:1一般说来;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燃烧的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造成的破坏及烧毁的程度比较严重..2粉尘爆炸引起的冲击波;会使周围的堆积粉尘飞扬起来;从而可连续引起二次、三次爆炸;使得危害扩大..3粉尘容易引起不完全燃烧;因此在产物气体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有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4粉尘爆炸时因为粒子一边燃烧一边飞散;容易使周围人体受到灼伤..如何判断生产场所是否有粉尘燃爆的危险一般的判断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该生产场所存在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下同的爆炸极限浓度主要是爆炸下限;并实测生产场所空气中可燃粉尘的浓度..这是判断该场所是否可能发生粉尘爆炸的主要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场所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燃粉尘;或粉尘在与可燃气体同时存在时;混合物的爆炸下限值比组成混合物各单独成分的爆炸下限值均要低..换句话说;即混合物的爆炸危险更大些..2了解粉尘的粒度、比重、自燃温度、导电性等物理性质..这些物理性质直接与燃爆危险性有关..一般说来;粒度越细;密度越小;自燃性低且具导电性的粉尘;燃爆危险性越大..3了解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可燃粉生在产生与释放的情况:如粉尘在释放的具体部位、释放量、释放速度、方向、时间间隔、频率单位时间次数及其在空间可能分布的范围..总之是要掌握粉尘释放的规律..这不仅可以判断生产场所的危险状况;而且为进一步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4了解生产场所的通风情况:如通风方式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通风效果、排出粉尘的处理情况直排大气还是用除尘器收集等..5了解生产场所的其它情况:1现场有无点火源包括潜在的点火源;2有无易积存粉尘的部位;3有无报警或指示信号装置等;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初步作出该场所有无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判断..粉尘爆炸的过程是怎样的粉尘爆炸是因其粒子表面氧化而发生的;其爆炸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粉尘粒子表面接受外界能量;导致表面温度上升;2粒子表面的分子产生热分解作用或干馏作用生成气体包围在粒子周围;3分解或干馏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为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点火源即发生氧化反应;4由于反应产生的热;加速了粉尘粒子的分解;产生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氧化反应;使火焰不断向外传播..当外界能量足够时;火焰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引起爆炸..哪些粉尘容易发生爆炸目前发现具有粉尘爆炸危险的行业主要有:1金属行业镁、钛、铝粉等2煤炭行业活性炭、煤尘等3合成材料行业塑料、染料粉尘等4轻纺行业棉尘、麻尘、纸尘、木尘等5化纤行业聚酯粉尘、聚丙烯粉尘等6军工、烟花行业火药、炸药尘等7粮食行业面粉、淀粉等8农副产品加工行业棉花尘、烟草尘、糖尘等9饲料行业血粉、鱼粉等怎样从爆炸极限的数值来判断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度一般说来;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下限数值越低;爆炸极限范围越大;则它的燃爆危险性越大..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氨气的爆炸极限是15.0%~28.0%..可以看出;氢气的燃爆危险性比氨气要大..为了更加科学地进行分析比较;又提出了爆炸危险度这个指标;它综合考虑了爆炸下限和爆炸范围两个方面:爆炸危险度=爆炸上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可燃气体爆炸危险度越大;则其燃爆危险性越大..三种气体爆炸危险性比较为:氢气>甲烷>氨气什么是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O%~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为什么汽油、煤气等有时会发生燃烧而有时则会爆炸汽油、煤气等可燃物的燃烧与爆炸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区别在于速度不同..对于同一种可燃物来说;速度取决于燃烧条件..因此;汽油、煤气等由于燃烧条件不同;有时是平稳燃烧;有时则可能发生爆炸..煤气的情况在题25已经说明..现在讲一下汽油的情况..如果我点燃盛装在敞口容器中的汽油;实际上是汽油表面的蒸气在燃烧;可以看作是一种扩散燃烧;像管道煤气燃烧一样;蒸发多少就烧掉多少;一般不会发生爆炸..如果容器中的汽油未被点燃而任其蒸发并扩散到空间;与空气形成预混气;遇明火则可能爆炸..还有一个情况;如密封的汽油桶受热爆炸;则是因汽油受热蒸发形成的压力造成汽油桶破裂;蒸气弥漫到空间形成预混气遇明火发生爆炸..什么是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混合燃烧在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混合气的燃烧过程中;可燃气蒸气分子与氧比剂分子从释放源通过扩散达到相互接触;在点火源所提供能量的激发下;发生氧化反应而燃烧或爆炸..细分起来.燃烧过程可以分为分子扩散混合与氧化反应两个阶段;而分子扩散速度远比氧化反应速度慢得多..因此可燃气蒸气分子与氧化剂分子扩散混合情况就成了燃烧速度快慢的制约因素..据此;将燃烧分为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混合燃烧两类..扩散燃烧:如果可燃气蒸气与氧化剂空气中氧气的混合是在燃烧过程中进行的;即边混合边燃烧;这种燃烧叫做扩散燃烧..动力燃烧:如果可燃气与空气或其它氧化剂在未点燃前已经均匀混合好;并且完全是气相;一旦遇火源发生燃烧爆炸..这种燃烧叫做动力燃烧;或叫混合燃烧..以煤气为例:管道煤气在炉子燃嘴处喷出燃烧;是典型的扩散燃烧;如图1-2所示..火焰的明亮区是扩散区;火焰中心发暗的锥形区叫燃料锥..空气中的氧气分子由火焰周围空间向内扩散;煤气分子由管道口向外扩散;两种分子在扩散区相遇;完成氧化反应而燃烧..如果煤气未经点燃而泄漏由管口或破裂处到空间与空气混合;预混气充满了整个空间;一旦遇到火源;预混气被点燃;燃烧迅速传到整个空间;反应速度极快;形成爆炸..在扩散燃烧中;氧化反应速度比扩散速度快得多;分子扩散多少就反应多少..因此燃烧速度取决于氧化反应速度..一般说来;扩散燃烧比较平稳、易控;而动力燃烧速度要比扩散速度快得多;往往引起爆炸;很多爆炸事故都是由此造成的..燃烧与氧化爆炸有什么异同点可燃物的燃烧与氧化爆炸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氧化反应;但二者的反应速度、放热速率不同;火焰传播速度也不同;爆炸比燃烧要快得多..爆炸的主要破坏形式有哪几种爆炸的破坏形式通常有直接的爆炸作用、冲击波的破坏作用和火灾等三种;后果往往都比较严重..1直接的爆炸作用..这是爆炸对周围设备、建筑和人的直接作用;它直接造成机械设备、装置、容器和建筑的毁坏和人员伤亡..机械设备和建筑物的碎片飞出;会在相当范围内造成危险;碎片击中人体则造成伤亡..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也称爆破作用..爆炸时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产物以极高的速度膨胀;象活塞一样挤压周围空气;把爆炸反应释放出的部分能量传给这压缩的空气层..空气受冲击波而发生扰动;这种扰动在空气中传播就成为冲击波..冲击波可以在周围环境中的固体、液体、气体介质如金属、岩石、建筑材料、水、空气等中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这些介质产生破坏作用;造成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建筑物的毁坏和人员伤亡..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3造成火灾..可燃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爆炸一般都引起燃烧起火;会形成火灾..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化气爆炸后最容易发生;正在运行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炸坏;其炽热的碎片飞出;有可能点燃附近贮存的燃料或其它可燃物;引起火灾..爆炸品爆炸后;气体产物的扩散;不足以引起一般可燃物的燃烧;但是被炸建筑物内遗留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被破坏设备内部溢出的可燃物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点燃;也可能将其它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凡爆炸引起火灾;损失更加严重..可燃气体爆炸有哪两种类型可燃气体爆炸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分解性气体爆炸..这类气体即使在没有氧气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遇到点火源也会发生爆炸..爆炸所需的能量是由此类气体本身分解时放出的分解热提供的..另一类是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可能发生的爆炸就属此类..这类爆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们的危险性比前类较低..但这类爆炸造成的事故很多;遍及工业、交通、生活各个领域;造成的损失与危害很大;因此特别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什么是爆炸爆炸现象有何特征爆炸是能量物理能、化学能或核能在瞬间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机械功和其它能量的现象..一般说来;爆炸现象具有以下特征:1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2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多数爆炸伴有温度升高;3周围介质在压力作用下产生振动或受到机械破坏;4由于介质振动而产生音响..其中;压力急剧升高是爆炸现象的最主要特征..按照产生的原因和性质;爆炸可分为几类按照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可将爆炸分为三类:1物理爆炸:这是一种物理过程..在爆炸中;介质只发生物态变化;不发生化学反应..这类爆炸一般是由于容器内气体压力升高超过容器所能承受的压力;致使容器破裂所形成的..如锅炉爆炸、高压气瓶及其它压力容器、轮胎爆炸等..2化学爆炸:物质发生高速放热化学反应;导致爆炸;主要化学反应有两类:一类是某些物质如乙烯、环氧乙烷等分解性气体或某些炸药等的分解爆炸;另一类为可燃物与氧化剂急剧的氧化反应;如炸药爆炸;可燃气或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爆炸等..后一类爆炸引发的事故较多;应属防范重点..3原子爆炸核爆炸:某些物质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瞬间放出巨大能量而形成的爆炸..如原子弹爆炸是铀-235或钚-239的裂变反应;由较重的核分裂成较轻的原子核放出巨大核能l 克铀-235完全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放出的能量可燃物发生自燃和什么因素有关导致可燃物自燃的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因某种原因放热;二是热量不易散失得以积聚..影响放热速率的主要因素有:1发热量:发热量大;则可能积聚的热量也大;2温度:一般说来;可燃物温度越高;导致放热的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越强烈;所放热量也越多;3水分:可燃物中水分的存在;会对某些放热反应起催化作用;加速了这些反应..如水对干性油脂的氧化;堆积植物的发酵等都有催化作用..热量积聚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l可燃物的导热率:可燃物导热率越小;所放热量越不容易散失;2堆积状态:薄叶状、粉末状可燃料堆积紧密.热量不容易导出散失;3空气的流通:空气流通有利于散热;在通风好的场所储存的物品很少发生自燃..人们可以很据以上分析;采取防范措施;预防自燃的发生..什么叫自燃点自燃点在防火中有何意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自燃点或称为自燃温度、引燃温度.. 国家标准GB5332--85规定了可燃液体和气体引燃温度自燃点的测定方法..可燃固体自燃点的测定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气体名称化学分子式/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体积分数) / %下限(V/V) 上限(V/V)乙烷 C2H6 3.0 15.5乙醇 C2H5OH 3.4 19乙烯 C2H4 2.8 32氢气 H2 4.0 75硫化氢 H2S 4.3 45甲烷 CH4 5.0 15甲醇 CH3OH 5.5 44丙烷 C3H8 2.2 9.5甲苯 C6H5CH3 1.2 7二甲苯 C6H5(CH3)2 1.0 7.6乙炔 C2H2 1.5 100氨气 NH3 15 30.2苯 C6H6 1.2 8丁烷 C4H10 1.9 8.5一氧化碳 CO 12.5 74丙烯 C3H6 2.4 10.3丙酮 CH3COCH3 2.3 13苯乙烯 C6H5CHCH2 1.1 8.0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 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 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各种粉末的自燃点及爆炸下限

各种粉末的自燃点及爆炸下限

各种粉末的自燃点及爆炸下限粉尘名称雾状粉尘的自然点℃爆炸下限 /g·m-3 粉尘名称雾状粉尘的自然点℃爆炸下限 /g·m-3蒽 472 5.04 对甲氧基苯酸 830 5.20萘 565 2.50 对硝基苯酸 850 10.40甲基苯酚 559 1.10 2-羟基萘酸 850 20.80对氯苯甲酸 850 10.40 油溶橙R 890 5.20苯邻二(甲)酰氯 890 20.80 油溶升华橙 870 7.80对硝基苯(甲)酰氯 675 10.40 氯苯甲酰苯甲酸 970 10.40对硝基苯替二乙胺 975 31.20 苯甲酰基苯甲酸 890 5.204-硝基-2-氨基甲苯 650 5.20 氨基氯苯甲酰苯甲酸 885 5.20联苯胺 910 5.20 沥青 - 15.0六亚甲基四胺 410 15.00 硬沥青 580 20.00丙烯醇树脂 500 35.00 虫胶 - 15.0香豆酮茚树脂 520 15.00 二苯基 - 12.6木质素树脂 450 40.00 工业用酪素 - 32.8酚醛树脂 460 25.00 染料 - 270.0虫胶松香树脂 390 15.00 酪素赛璐珞粉尘 - 8.0聚乙烯醛缩丁醛树390 20.00 六次甲基四胺 - 15.0 脂石炭酸树脂 460 25.00 Ⅰ级硬橡胶粉末 - 7.6聚乙烯树脂 450 25.00 凝汽油剂 450 20.00聚苯乙烯 490 25.00 噻吩 540 15.00合成硬橡胶 320 30.00 面粉 - 30.2有机玻璃 440 20.00 棉花 - 25.2赛璐珞 125 4.00 苯磺酸钠 950 10.40醋酸纤维 320 25.00 氨基吡唑酮 825 10.40丙酸纤维 460 25.00 硝基苯二甲酸酐 775 5.20木纤维 775 25.00 2-氯-5-氨基苯甲酸 1010 10.40 尿素树脂模压物 450 75.00 显影剂rCC 925 10.40 邻苯二甲酸 650 15.00 彩色显影剂2 945 52.00季戊四醇 450 30.00 1-苯基-5-巯基四唑 825 10.40 苯二甲酸酣 650 15.00 苯基氨基硫脲 890 5.20樟脑 466 10.00 对氨基苯酰氰乙酸酯 830 10.40松香 130 12.60 二甲基氨异苯邻二酸酯 775 10.40 硫 232 2.27 对硝基苯酰氰乙酸酸酯 675 10.40酸性萘酚黄 1075 104.00 铝 645 35.00酸性铬红 920 41.60 铝粉末 - 58.0酸性铬黑C 900 42.00 铁 315 120.00醇溶硝基清漆黄3 975 41.60 镁 520 20.00醇溶硝基清漆橙2KC 975 72.80 锰 450 210.00油溶棕 1100 5.00 硅 775 160.00油溶红A 910 7.8 锡 630 190.00钛 480 45.00 鱼肝油蛋白 520 45.00钒 500 220.00 硬脂酸铝 400 15.00锌 680 500.0 烟煤 610 35.00锆(雾状粉尘产生静电) 40.00 煤末 - 114.0道氏合金(含镁8.5%以上|) 430 20.00 肥皂 430 45.00铁钛(低碳) 370 140.00 硫磺 190 35.00铁硅(89%Si) 860 425.00 硫磺 - 2.3镁-铝(50%~50%) 535 50.00 木粉 430 40.00 紫花苜蓿 530 100.00 木质 - 30.2棉纤维 440 50.00 木屑 - 65.0脱水柑皮 490 65.00 硫矿粉 - 13.9三叶草籽 470 60.00 硫的磨碎粉末 - 10.1谷物淀粉(加工的) 470 45.00 页岩粉 - 58.0 磨碎的干玉米芯 400 30.00 泥碳粉 - 10.1桐籽 540 70.00 电子尘 - 30.0脱水大蒜 360 100.00 胶木碳 - 7.6脱水豌豆 560 50.00 亚麻皮屑 - 16.7脆花生 570 85.00 奶粉 - 7.6米 490 45.00 茶叶粉末 - 32.8大豆 560 40.00 烟草粉末 - 68.0麦粉 470 60.00 松香 - 5.0粉尘爆炸极限表补充:粉尘种类粉尘爆炸下极限 g/m3 起火点℃金属钼 35 645 锑 420 416 锌 500 680 锆 40 常温硅 160 775 钛45 460 铁 120 316 钒 220 500 硅铁合金 425 860 镁 20 520 镁铝合金 50 535 锰 210 450热固性塑料绝缘胶木 30 460 环氧树脂 20 540 酚甲酰胺 25 500 酚糠醛 25 520热塑性塑料缩乙醛 35 440 醇酸 155 500 乙基纤维素 20 340 合成橡胶 30 320 醋酸纤维素 35 420 四氟乙烯 - 670 尼龙 30 500 丙酸纤维素 25 460 聚丙烯酰胺 40 410 聚丙烯腈 25 500 聚乙烯 20 410聚对苯二甲酸乙酯 40 500 聚氯乙烯 - 660 聚醋酸乙烯酯 40 550 聚苯乙烯 20 490 聚丙烯 20 420 聚乙烯醇 35 520 甲基纤维素 30 360 木质素 65 510 松香 55 440塑料一次原料己二酸 35 550 酪蛋白 45 520 对苯二酸 50 680 多聚甲醛 40 410 对羧基苯甲醛 20 380塑料填充剂软木 35 470 纤维素絮凝物 55 420 棉花絮凝物 50 470 木屑 40 430农产品及其它玉米及淀粉 45 470 大豆 40 560 小麦 60 470 花生壳 85 570 砂糖 19 410 煤炭(沥青) 35 610 肥皂 45 430 干浆纸 60 480概念:、爆炸的概念:爆炸是指物质的状态和存在形式发生突变,在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空气冲击波,可使周围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同时伴随有声或光效应的现象。

常见爆炸物质上下限表

常见爆炸物质上下限表

爆炸极限
下限 上限
5.0
15.0
3.0
15.5
2.2
9.5
1.9
8.5
1.8
8.4
1.1
8.0
1.4
7.6

7.4
1.1
6.7
1.0
4.6
1.1
6.0
2.4
10.4
1.8
10.0
1.4
8.0
1.2
8.3
10.0
16.0
6.7
11.3
3.8
15.4
2.6
100.0
1.9
22.5
8.1
17.4
15.5
19.7 8 73 57
15.5 13 9.5
11.5 8.2
8 17 75 30.2 16 11.5 8 7.6 7.5 60 45 29 100 73.3
11.6 14 11 100 74 7.5 12 72 32 75
5.9 5
6.5 7.6 7.1
爆炸极限 下限
3.4 2.5 2.3 1.8 1.7 2.4 1.2 1.2 3.2 2.2 2.3
7 4 2.1 2.3 1.8 1.8 1.6 1.2 4 4 15 3.1 2.1 2 1.4 1 1 4.3 12 1.5 1.17 1.4 2 3.5 1.3 4.7 12.5 1.3 2 7 5.3 20
66.4
1.1
8.0
3.8
31.0
6.5
15.0
4.0
20.0
2.0
11.5
1.8
8.8
2.8
32.0
2.4
10.3
1.6

各种气体的爆炸上下限值

各种气体的爆炸上下限值

0.90%
6.50%
1.30%
8%
1.50%
5%
75%
0.80%
88%
1.10%
5.40%
11.40%
4.10%
99%
0.70%
6%
6.20%
17.90%
3.40% 2.80% 3.80%
27% 14.40%
21%
3% 3.30%
2%
12.50% 19%
11.50%
煤油
汽油 锗烷 庚烷 正己烷 己烯
自燃:在通 常条件下, 一般可燃物 质和空气接 触都会发生 缓慢的氧化 过程,但速 度很慢,析 出的热量也 很少,同时 不断想四周 环境散热, 不能像燃烧 那样发出光 。如果温度 升高或其他 条件改变, 氧化过程就 会加快,析 出的热量增 多,不能全 部散发掉就 积累起来, 是温度逐步 身高。当到 达这种物质 自行燃烧的 温度时,就 会自行燃烧 起来,这就 是自燃。使 某种物质受 热发生自燃 的最低温度 就 在是 自该 燃物 温质 度 时,可燃物 质与空气接 触,不需要 明火的作用 就能发生燃 烧。自然点 不是在一个 固定不变的 数值,它主 要取决于氧 化时所析出 的热量和向 外导热的情 况。可见, 同一种可燃 物质,由于 氧化条件不 同以及受不 同因素的影 响,有不同 的自燃点。
Fuel Oil or Kerosene Gasoline
Germane
Heptane
Hexane
Hexene
联胺,肼 Hydrazine
氢气
Hydrogen
溴化氢 氯化氢 氰化氢 氟化氢 硫化氢
Hydrogen Bromide Hydrogen Chloride Hydrogen Cyanide Hydrogen Fluoride Hydrogen Sulfide

常见可燃性物质的爆炸上下限表

常见可燃性物质的爆炸上下限表

常见可燃性物质的爆炸上下限表物质名称分子式爆炸极限物质名称分子式爆炸极限下限上限下限上限甲烷CH4 5.015.0乙醇C2H5OH 3.419.0乙烷C2H6 3.015.5正丙醇C3H7OH 2.513.5丙烷C3H8 2.29.5异丙醇C3H7OH 2.312.7正丁烷C4H10 1.98.5正丁醇C4H9OH 1.811.3异丁烷C4H10 1.88.4仲丁醇C4H9OH 1.710.9正戊烷C5H12 1.18.0丙稀醇C3H5OH 2.4/异戊烷C5H12 1.47.6正戊醇C5H11OH 1.210.5正已烷C6H14 1.27.4异戊醇C5H11OH 1.29.0正庚烷C7H16 1.1 6.7乙二醇C2H4(OH)2 3.253.0正辛烷C8H18 1.0 4.6二甲基硫(CH3)2S 2.219.7异辛烷C8H18 1.1 6.0叔丁醇(CH3)3COH 2.38.0环丙烷C3H6 2.410.4甲醛HCHO7.073.0环丁烷C4H8 1.810.0乙醛CH3CHO 4.057.0环戊烷C5H10 1.48.0巴豆醛C2H5CHO 2.115.5环已烷C6H12 1.28.3丙酮C3H6O 2.313.0溴甲烷CH3Br10.016.0丁酮C4H8O 1.89.5溴乙烷C2H5Br 6.711.3甲乙酮C4H8O 1.811.5氯乙烷C2H5Cl 3.815.42-戊酮C4H10O 1.68.2环氧乙烷C2H4O 2.6100.02-己酮C6H12 1.28.0环氧丙烷C3H6O 1.922.5乙酸CH3COOH 4.017.0一氯甲烷CH3Cl8.117.4氢H2 4.075.0二氯甲烷CH2C1215.566.4氨NH315.030.2苯乙烯C8H8 1.18.0醋酸甲脂C3H6O2 3.116.0氯乙烯C2H3CL 3.831.0醋酸乙脂C4H8O2 2.111.5二氯乙烯C2H2C12 6.515.0醋酸丙脂C5H10O2 2.08.0氯丁二烯C4H5CL 4.020.0醋酸丁脂C6H12O2 1.47.6丁二烯C4H6 2.011.5醋酸戊脂C7H14O2 1.07.5异丁烯C4H8 1.88.8二硫化碳CS2 1.060.0乙烯C2H4 2.832.0硫化氢H2S 4.345.0丙烯C3H6 2.410.3氧硫化碳COS12.029.0丁烯C4H8 1.69.3乙炔C2H2 1.5100.0戊烯C5H10 1.58.7乙烯乙炔C4H4 1.273.3甲醇CH3OH 5.544.02-丁炔C4H6 1.4苯C6H6 1.28.0三甲胺C4H10NH 2.011.6甲苯C7H8 1.27.0乙胺C2H5NH 3.514.0二甲苯C8H10 1.07.6苯胺C6H5NH 1.311.0乙苯C8H10 1.0 6.7联胺H2N-NH2 4.7100.0丙苯C9H120.8 6.0一氧化碳CO12.574.0精心整理异丙苯C9H120.8 6.0石油醚 1.37.5正丁苯C10H140.8 5.8液化气 2.012.0异丁苯C10H140.8 3.0水煤气7.072.0呋喃C4H4O 2.314.3城市煤气 5.332.0四氢呋喃C4H8O 2.012.4焦炉煤气20.075.0尼古丁C10H14N20.7 4.0荼C10H80.9 5.9乙晴CH3CN 4.416.0煤油0.7 5.0甲胺CH3NH2 4.920.7柴油0.8 6.5二乙胺C4H10NH 1.710.1汽油 1.47.6二甲胺C2H6NH 2.814.4航空汽油 1.37.1精心整理。

燃烧爆炸危险物质

燃烧爆炸危险物质

6.2.2易燃和可燃液体燃爆危险性判据
• 含氧化合物中,同碳数的醚类烃火灾危险性最大,醛、酮、 酯类次之,酸类的火灾危险性最小。
• 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中,以卤索原子、羟基、胺基等集团取代 苯环上的氢原于而生成的衍生物,燃爆危险性一般较小,取 代的氢原于越多,危险性越小。
• 含硝基的化合物易燃爆,硝基越多,危险性越大。
甲类:闪点<28℃ 乙类:28℃≤闪点<60℃ 丙类:闪点≥60℃
闪点均为闭杯试验闪点。
6.2.1易燃和可燃液体分类
➢ 按化学组成,大致分11类:
✓ 烃类:包括链烃和环烃,碳数约5-10个。如辛烷、壬烷等; ✓ 芳香烃:苯及其衍生物,如乙苯、丙苯等; ✓ 卤代烃:烃类及芳香烃类分子中氢原子被卤素原子置换的
燃烧。暴露于光线下能促进其氧化;与过氯酸或氯作用发生 爆炸;闪点-40℃,属于低闪点易燃液体;爆炸极限为1.7%
~48%(体积百分比),有芳香气味,且具麻醉性,其蒸气
能使人失去知觉,甚至死亡。微溶于水,能溶于乙醇、苯、
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中;能溶解蜡、油脂、溴、碘、硫、磷
等。
本品在有机合成中主要用作溶剂,医药上用作麻醉剂和化学 试剂。
6.1.3 可燃性气体分类
按爆炸极限可分为两级:
一级可燃气体:爆炸下限≤ 10%
绝大多数可燃气体属此类;
二级可燃气体:爆炸下限>10%
如氨、一氧化碳、二氯甲烷等。
6.1.3 可燃性气体分类
气体和蒸气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比分为三级:
注:分级的级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
第六章 燃烧爆炸危险物质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
(GB 13690-2009 )
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危险特性分为16类:

火灾危险性分类

火灾危险性分类

常见的三类物质是液体、气体和固体..液体在划分火灾危险性时;以闪点为主要指标;具体如下:甲类厂房仓库:闪点<28℃汽油、甲醇、乙醇等乙类厂房仓库:28℃≤闪点<60℃松节油、樟脑油、煤油等丙类厂房仓库:闪点≥60℃沥青、润滑油、机油等气体在划分火灾危险性时;以爆炸下限为主要指标;具体如下:甲类厂房仓库:爆炸下限<10%氢气、煤气、天然气、甲烷等乙类厂房仓库:爆炸下限≥10%一氧化碳、氨气注:常见气体中;除一氧化碳和氨气外;其余基本上都是甲类..固体在划分火灾危险性时;大多数以熔点和燃点为主要指标;具体如下:甲类厂房仓库:易或爆炸、遇水易燃烧或爆炸、受外力易燃烧或爆炸的易燃固体乙类厂房仓库:除甲类外的易燃固体丙类厂房仓库:可燃固体木、纸、塑料、泡沫等丁类厂房仓库:难燃固体酚醛泡沫塑料、水泥刨花板等戊类厂房仓库:不燃固体钢材、砖块、、仪表灯注:丙、丁、戊类的火灾危险性可和材料燃烧性能等级A、B1、B2合记..其他火灾危险性补充:助燃气体:乙类氧气生产或储存、空气分离厂房生产过程中产生可燃粉尘:乙类面粉、淀粉、煤粉、煤粉、铝粉、金属抛光等易氧化或积热自燃的物品储存:乙类漆布、油布、油纸等对气体或液体燃烧作其他用的生产:丁类房、陶瓷烧制厂房等特殊情况下火灾危险性的判定:1、同一座厂房或厂房的任一防火分区内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生产时;厂房或防火分区内的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当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的量较少;不足以构成爆炸或火灾危险时;可按实际情况确定;当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1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比例小于5%或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小于10%;且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足以蔓延至其他部位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采取了有效的防火措施..2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当采用封闭喷漆工艺;封闭喷漆空间内保持负压、油漆工段设置可燃气体系统或自动抑爆系统;且油漆工段占所在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大于20%..2、同一座仓库或仓库的任一防火分区内储存不同火灾危险性物品时;仓库或防火分区的火灾危险性应按火灾危险性最大的物品确定..3、丁、戊类储存物品仓库的火灾危险性;当可燃包装重量大于物品本身重量1/4或可燃包装体积大于物品本身体积的1/2时;应按丙类确定..。

爆炸极限表

爆炸极限表

点燃在空气中的气体,气体可能会引爆,或者会很快停止。

是哪个情况,是由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来决定的。

当气体浓度太低,没有足够燃料来维持爆炸;当气体浓度太高,没有足够氧气燃烧。

气体只有在两个浓度之间才可能引爆,这两个浓度称为爆炸下限(LEL,lower explosive limit)、爆炸上限(UEL,upper explosive limit),惯以百分比表示。

它们是气体的爆炸极限(又称爆炸界限)。

控制气体浓度是职业安全不可缺少的一环。

•加入惰性气体或其他不易燃的气体来降低浓度。

•在排放气体前,可以以涤气器、吸附法来清除可爆的气体。

常用物质爆炸限度表[编辑]以下是常见物质的爆炸限度。

浓度单位为空气的体积百分比。

•Class IA 液体 (闪点低于 73°F (22.8°C); 沸点低于 100°F (37.8°C) 是为NFPA 704 燃烧速度 4•Classes IB (闪点低于 73°F (22.8°C); 沸点大于等于100°F (37.8°C)) 与 IC液体 (闪点大于等于 73°F(22.8°C) , 但小于 100°F (37.8°C)) 是为NFPA 704 燃烧速度 3•Classes II (闪点大于等于 100°F (37.8°C), 但小于 140°F)与 IIIA 液体 (闪点大于等于140°F (60°C), 但小于200°F (93.3°C)) 是为NFPA 704 燃烧速度 2•Class IIIB液体 (闪点大于等于 200°F (93.3°C) 是为NFPA 704 燃烧速度1物质最小爆炸限度(LFL/LEL) %空气体积百分比最大爆炸限度(UFL/UEL) %空气体积百分比NFPA分级闪点最小点燃能量 mJ空气体积百分比自燃温度乙醛 4.0 57.0 IA -39°C0.37 175°C 乙酸(冰醋酸) 4 19.9 II39°C to43°C463°C醋酸酐II 54°C丙酮 2.6 - 3 12.8 - 13 IB -17°C 1.15 @4.5%465°C,485°C[1]乙腈IB 2°C524°C一氯乙烷7.3 19 IB 5°C390°C乙烯 2.5 82 IA -18°C 0.017 @8.5% (在纯氧中为0.0002 @40%)305°C丙烯醛2.8 31 IB -26°C0.13丙烯腈3.0 17.0 IB 0°C0.16 @9.0%3-氯丙烯2.9 11.1 IB -32 °C0.77氨气15 28 IIIB 11°C680 651°C 砷 4.5 - 5.1[2]78 IA 可燃气体物质(LFL/LEL) % 空气体积百分比 (UFL/UEL) %空气体积百分比 NFPA分级闪点能量 mJ空气体积百分比自燃 温度苯1.2 7.8 IB -11°C 0.2 @ 4.7% 560°C 1,3-二烯丁烷2.0 12IA -85°C0.13 @ 5.2%丁烷,正丁烷1.6 8.4 IA -60°C0.25 @ 4.7%420 - 500°C乙酸正丁酯1 - 1.7[1] 8 - 15 IB 24°C 370°C丁醇, 1 11 IC 29°C正丁醇1.4[1] 11.2IC 35°C340°C正丁基氯,1-氯丁烷 1.8 10.1 IB -6°C 1.24正丁基硫醇1.4[3] 10.2 IB 2°C225°C甲基丁基酮, 2-己酮1[4] 8 IC 25°C423°C丁烯,1-丁烯 1.98[2] 9.65 IA -80°C二氧化硫1.0 50.0 IB -30°C 0.009 @7.8%90°C一氧化碳12[2] 75IA-191°C 可燃气体609°C一氧化氯IA 可燃气体 1-氯 6.217.9IA -65°C 可燃物质(LFL/LEL) % 空气体积百分比 (UFL/UEL) %空气体积百分比 NFPA分级闪点能量 mJ空气体积百分比自燃 温度-1,1-二氟乙烷气体氰气 6.0 - 6.6[5]32 - 42.6 IA 可燃气体环丁烷1.8 11.1 IA -63.9°C [6] 426.7°C 环己烷1.3 7.8 - 8 IB-18°C - -20°C [7]0.22 @ 3.8% 245°C 环己醇1 9 IIIA 68°C300°C 环己酮1 - 1.1 9 - 9.4 II 43.9 - 44°C420°C [8] 茂[9]IB 0°C 0.67640°C 环戊烷1.5 - 2 9.4 IB- 37 to-38.9°C [10][11]0.54361°C 环丙烷2.4 10.4 IA -94.4°C [12]0.17 @ 6.3% 498°C 癸烷0.85.4 II 46.1°C210°C 二硼烷0.8 88IA -90°C Flammablegas [13]38°C邻二氯苯2[14]9IIIA 65°C648°C1,1-二氯乙烷6 11 IB 14°C1,2-二氯乙烷6 16 IB 13°C413°C1,1-二氯乙烯6.5 15.5 IA-10°C 可燃气体一氟二氯54.7不可燃[15]-36.1°C [16]552°C物质(LFL/LEL) % 空气体积百分比 (UFL/UEL) %空气体积百分比 NFPA分级闪点能量 mJ空气体积百分比自燃 温度甲烷二氯甲烷16 66不可燃二氯硅烷4 - 4.7 96 IA -28 °C 0.015柴油0.67.5 IIIA>62°C (143°F) 210°C二乙醇胺2 13 IB 169°C乙二胺1.8 10.1IB-23°C to -26°C312°C二乙基二硫1.2 II 38.9°C [17]二乙基醚1.9 - 2 36 - 48IA -45°C 0.19 @ 5.1% 160 - 170°C二乙基硫IB -10°C [18]1,1-二氟乙烷3.7 18IA -81.1°C [19]1,1-二氟乙烯5.5 21.3-126.1°C [20]二异丁基酮1 649°C二异丁基醚1 21 IB -28°C二甲基醚2.8 14.4 IA 可燃气体1,1-二甲基肼IB物质(LFL/LEL) % 空气体积百分比 (UFL/UEL) %空气体积百分比 NFPA分级闪点能量 mJ空气体积百分比 自燃 温度二甲基硫IA -49°C二甲基亚砜2.6 - 3 42IIIB 88 - 95°C215°C1,4-二恶烷,戴奥辛 2 22 IB 12°C1-环氧-3-氯丙烷4 2131°C乙烷3[2]12 - 12.4 IA 可燃气体 -135 °C 515°C 乙醇、酒精 3 - 3.3 19IB12.8°C (55°F)365°C乙二醇单乙醚3 1843°C2-乙基单乙醚乙酸2 856°C乙酸乙脂2 12 IA -4°C 460°C乙胺 3.514 IA -17 °C 乙苯 1.07.1 15-20 °C乙烯 2.736 IA 0.07 490°C乙二醇3 22111°C环氧乙烯3 100 IA −20 °C一氯乙烷3.8[2] 15.4IA −50°C物质(LFL/LEL) % 空气体积百分比 (UFL/UEL) %空气体积百分比 NFPA分级闪点能量 mJ空气体积百分比 自燃 温度乙基硫醇IA燃料油No.10.7[2] 5呋喃 214IA -36°C汽油 (100辛烷值) 1.4 7.6 IB< −40°C (−40°F)246 - 280°C甘油 319 199°C庚烷 1.056.7 -4°C 0.24 @ 3.4% 204 - 215°C 正己烷1.1 7.5-22°C0.24 @ 3.8%225°C, 233°C [1]氢气4/17[21]75/56 IA 可燃气体0.016 @28%(纯氧中是0.0012) 500 - 571°C 硫化氢4.3 46 IA 可燃气体 0.068异丁烷1.8[2] 9.6 IA 可燃气体462°C异丁醇2 11 28°C异弗尔酮1 484°C异丙醇2[2]12 IB 12°C398 - 399°C; 425°C [1]异丙基氯IA煤油Jet A-10.6 - 0.7 4.9 - 5II >38°C(100°F) asjet fuel210°C物质(LFL/LEL) % 空气体积百分比 (UFL/UEL) %空气体积百分比 NFPA分级闪点能量 mJ空气体积百分比 自燃 温度氢化锂IA二巯基乙醇IIIA甲烷(天然气) 4.4 - 5 15 - 17 IA 可燃气体 0.21 @ 8.5%580°C乙酸甲脂3 16-10°C甲醇 6 - 6.7[2]36 IB 11°C 385°C; 455°C [1]甲胺IA 8°C 一氯甲烷10.7[2] 17.4IA -46 °C二甲基醚IA −41 °C甲基乙基醚IA甲乙酮1.8[2] 10IB -6°C 505 - 515°C [1]甲酸甲脂IA甲硫醇3.9 21.8 IA -53°C石脑油0.7[1] 6.538-43°C258°C 吗啉 1.810.8 IC 31 - 37.7°C310°C萘0.9[2]5.9 IIIA 79 - 87 °C新己烷1.19[2] 7.58 −29 °C 425°C 四羰基镍2 344 °C60 °C物质(LFL/LEL) % 空气体积百分比 (UFL/UEL) %空气体积百分比 NFPA分级闪点能量 mJ空气体积百分比 自燃 温度硝基苯2 9 IIIA 88°C硝基甲烷7.3 22.2 35°C 379°C辛烷 17 13°C 异辛烷0.79 5.94戊烷 1.57.8IA -40 to -49°C as2-Pentane0.18 @ 4.4% 260°C正戊烷1.4 7.8 IA 0.28 @ 3.3% 异戊烷1.32[2] 9.16IA 420°C磷化氢IA丙烷 2.19.5 - 10.1 IA 可燃气体0.25 @5.2% (in pure oxygen 0.0021) 480°C 乙酸丙脂2 813°C丙烯 2.011.1 IA -108°C 0.28 458°C环氧丙烷2.3 36 IA 吡啶 21220硅烷 1.5[2]98 IA<21°C 苯乙烯1.1 6.1IB 31 - 32.2°C490°C四氟乙烯IA四氢 212IB -14°C321°C物质(LFL/LEL) % 空气体积百分比 (UFL/UEL) %空气体积百分比 NFPA分级闪点能量 mJ空气体积百分比 自燃 温度呋喃甲苯 1.2 -1.276.75 -7.1 IB 4.4°C0.24 @ 4.1%480°C; 535°C [1] 三乙基硼烷-20°C-20°C三甲基胺IA 可燃气体三硝基苯IA松节油0.8[22] IC 35°C植物油IIIB327°C (620°F)乙酸乙烯脂2.6 13.4−8 °C氯乙烯3.6 33二甲苯0.9 - 1.0 6.7 - 7.0 IC 27 - 32°C 0.2间二甲苯1.1[1] 7IC 25°C 525°C邻二甲苯IC 17 °C对二甲苯1.0 6.0IC 27.2°C530°C。

(推荐)常见可燃性物质的爆炸上下限表

(推荐)常见可燃性物质的爆炸上下限表
12.0
异丁苯
C10H14
0.8
3.0
水煤气
7.0
72.0
呋喃
C4H4O
2.3
14.3
城市煤气
5.3
32.0
四氢呋喃
C4H8O
2.0
12.4
焦炉煤气
20.0
75.0
尼古丁
C10H14N2
0.7
4.0

C10H8
0.9
5.9
乙晴
CH3CN
4.4
16.0
煤油
0.7
5.0
甲胺
CH3NH2
4.9
20.7
柴油
0.8
6.5
二乙胺
C4H10NH
1.7
10.1
汽油
1.4
7.6
二甲胺
C2H6NH
2.8
14.4
航空汽油
1.3
7.1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1.2
8.0
环氧丙烷
C3H6O
1.9
22.5
乙酸Βιβλιοθήκη CH3COOH4.017.0
一氯甲烷
CH3Cl
8.1
17.4

H2
4.0
75.0
二氯甲烷
CH2C12
15.5
66.4

NH3
15.0
30.2
苯乙烯
C8H8
1.1
8.0
醋酸甲脂
C3H6O2
3.1
16.0
氯乙烯
C2H3CL
3.8

常见爆炸物质上下限表

常见爆炸物质上下限表

尼古丁 乙腈 甲胺 二乙胺 二甲胺
C10H14N2 CH3CN CH3NH2 C4H10NH C2H6NH
0.7 4.4 4.9 1.7 2.8
4.0 16.0 20.7 10.1 14.4
荼 煤油 柴油 汽油 航空汽油
C10H8
0.9 0.7 0.8 1.4 1.3
爆炸极限 上限
19 13.5 12.7 11.3 10.9 10.5 9 53 19.7 8 73 57 15.5 13 9.5 11.5 8.2 8 17 75 30.2 16 11.5 8 7.6 7.5 60 45 29 100 73.3 11.6 14 11 100 74 7.5 12 72 32 75
物质名称
乙醇 正丙醇 异丙醇 正丁醇 仲丁醇 丙烯醇 正戊醇 异戊醇 乙二醇 二甲基硫 叔丁醇 甲醛 乙醛 巴豆醛 丙酮 丁酮 甲乙酮 2-戊酮 2-己酮 乙酸 氢 氨 醋酸甲脂 醋酸乙脂 醋酸丙脂 醋酸丁脂 醋酸戊脂 二硫化碳 硫化氢 氧硫化碳 乙炔 乙烯乙炔 2-丁炔 三甲胺 乙胺 苯胺 联胺 一氧化碳 石油醚 液化气 水煤气 城市煤气 焦炉煤气
分子式
CH4 C2H6 C3H8 C4H10 C4H10 C5H12 C5H12 C6H14 C7H16 C8H18 C8H18 C3H6 C4H8 C5H10 C6H12 CH3Br C2H5Br C2H5CL C2H4O C3H6O CH3CL CH2CL2 C8H8 C2H3CL C2H2CL2 C4H5CL C4H6 C4H8 C2H4 C3H6 C4H8 C5H10 CH3OH C6H6 C7H8 C8H10 C8H10 C9H12 C9H12 C10H14 C10H14 C4H4O C4H8O
爆炸极限 下限

常见的气体地爆炸极限

常见的气体地爆炸极限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气体名称化学分子式/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 %下限(V/V) 上限(V/V)乙烷C2H6 3.0 15.5 乙醇C2H5OH 3.4 19 乙烯C2H4 2.8 32 氢气H2 4.0 75 硫化氢H2S 4.3 45 甲烷CH4 5.0 15 甲醇CH3OH 5.5 44 丙烷C3H8 2.2 9.5 甲苯C6H5CH3 1.2 7 二甲苯C6H5(CH3)2 1.0 7.6 乙炔C2H2 1.5 100 氨气NH3 15 30.2苯C6H6 1.2 8 丁烷C4H10 1.9 8.5 一氧化碳CO 12.5 74 丙烯C3H6 2.4 10.3 丙酮CH3COCH3 2.3 13 苯乙烯C6H5CHCH2 1.1 8.0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第5.3.8条液化烃、液氨等储罐的储存系数不应大于0.9。
第5.3.9条液化烃储罐的承重钢支柱应覆盖耐火层,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
第5.3.10条液氨的储罐,应设液位计、压力表和安全阀;
低温液氨储罐尚应设温度指示仪。
第5.3.11条液化烃的储罐,应设液位计、温度计、压力表、安全阀,以及高液位报警装置或
第5.3.4条两排卧罐的间距,不应小于3m。
第5.3.5条相邻液化烃罐组储罐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6m。
第5.3.6条液化烃压力储罐宜设不高于0.6m的防火堤,防火堤距储罐不应小于3m,堤内应采用现浇混凝土地面,并宜坡向四周。防火堤内的隔堤不宜高于0.3m。
第5.3.7条低温的液氨储罐应设防火堤,堤内有效容积应为一个最大储罐容积的60%。
甲、乙、丙类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见本规范附录四。
石油化工企业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 表3.2.11
图4.4.9 可燃气体排气筒或放空管高度示意图
注:阴影部分为平台或建筑物的设置范围。
第4要求时,应装爆破片或爆破片和导爆管,导爆管口必须朝向无火源的安全方向;必要时应采取防止二次爆炸、火灾的措施。
第7.7.6条灭火器的配置,除本章已有规定者外,其他有关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灭火器配置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录一 名词解释
续 表
附录二 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
附表2.1
附录三 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
附表3.1
附录四 甲、乙、丙类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
附表4.1
附录五 工艺装置或装置内单元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
一、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应按表2.0.2分类;
二、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乙类液体,应视为甲B类液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4H8O2
二氯乙烯
C2H2C12
醋酸丙脂
C5H10O2
氯丁二烯
C4H5CL
醋酸丁脂
C6H12O2
丁二烯
C4H6
醋酸戊脂
C7H14O2
异丁烯
C4H8
二硫化碳
CS2
乙烯
C2H4
硫化氢
H2S
丙烯
C3H6
氧硫化碳
COS
丁烯
C4H8
乙炔
C2H2
戊烯
C5H10
乙烯乙炔
C4H4
甲醇
CH3OH
2-丁炔
C4H6

C6H6
丙酮C3HΒιβλιοθήκη O溴甲烷CH3Br
丁酮
C4H8O
溴乙烷
C2H5Br
甲乙酮
C4H8O
氯乙烷
C2H5Cl
2-戊酮
C4H10O
环氧乙烷
C2H4O
2-己酮
C6H12
环氧丙烷
C3H6O
乙酸
CH3COOH
一氯甲烷
CH3Cl

H2
二氯甲烷
CH2C12

NH3
苯乙烯
C8H8
醋酸甲脂
C3H6O2
氯乙烯
C2H3CL
醋酸乙脂
常见可燃性物质的爆炸上下限表
常见可燃性物质的爆炸上下限表
物质名称
分子式
爆炸极限
物质名称
分子式
爆炸极限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甲烷
CH4
乙醇
C2H5OH
乙烷
C2H6
正丙醇
C3H7OH
丙烷
C3H8
异丙醇
C3H7OH
正丁烷
C4H10
正丁醇
C4H9OH
异丁烷
C4H10
仲丁醇
C4H9OH
正戊烷
C5H12
丙稀醇
C3H5OH
/
异戊烷
C5H12
正戊醇
C5H11OH
正已烷
C6H14
异戊醇
C5H11OH
正庚烷
C7H16
乙二醇
C2H4(OH)2
正辛烷
C8H18
二甲基硫
(CH3)2S
异辛烷
C8H18
叔丁醇
(CH3)3COH
环丙烷
C3H6
甲醛
HCHO
环丁烷
C4H8
乙醛
CH3CHO
环戊烷
C5H10
巴豆醛
C2H5CHO
环已烷
C6H12
煤油
甲胺
CH3NH2
柴油
二乙胺
C4H10NH
汽油
二甲胺
C2H6NH
航空汽油
三甲胺
C4H10NH
甲苯
C7H8
乙胺
C2H5NH
二甲苯
C8H10
苯胺
C6H5NH
乙苯
C8H10
联胺
H2N-NH2
丙苯
C9H12
一氧化碳
CO
异丙苯
C9H12
石油醚
正丁苯
C10H14
液化气
异丁苯
C10H14
水煤气
呋喃
C4H4O
城市煤气
四氢呋喃
C4H8O
焦炉煤气
尼古丁
C10H14N2

C10H8
乙晴
CH3C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